第一篇:数字南阳新闻
数字南阳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启动
12月16日,《数字南阳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设计书》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市政府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省测绘局共同签署了《数字南阳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合作协议书》,这标志着数字南阳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数字城市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张义,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省测绘局局长贾志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光杰,市长助理王中参加签约仪式。
数字南阳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由国家测绘局、省测绘局、市政府三方合作共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空间基础数据体系、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服务系统、支撑环境以及标准体系建设等5个方面。项目建设根据南阳实际情况分期进行,其中一期工程包括基础数据体系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6个示范应用系统建设,二期包括支撑环境建设、标准体系建设。该项目自今年12月开始,至2012年12月结束,项目牵头单位为市国土局,技术支撑单位为省测绘工程院。
南阳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是数字南阳建设工程的重点,是数字南阳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整合、存储、共享、交换、支撑应用的基础技术平台。建成后将在市政务内网上运行,应用于市政府各部门管理、决策与公共服务。同时,数字南阳也将作为数字中国、数字河南地理空间框架的组成部分,纳入国家级、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用于政府宏观决策,实现项目成果国家、省、地方共享。
第二篇:数字新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数字新闻
作者:
来源:《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3年第03期
2012年卫生部政务公开报告出炉
1月底,卫生部在官网上发布了《2012年卫生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2012年卫生部印发了《关于深化卫生政务公开加强卫生政务服务的意见》,对卫生系统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提出要求。并印发了加强血站、食品安全标准的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还对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建设工作提出要求。另外,卫生部网站也在去年进行了改版,重点强化了互动功能,增加了在线访谈、视频点播、微博矩阵、信息聚合推送,整合了网上办事功能和信息查询功能。
《报告》称:“2012年,卫生部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加大卫生重点领域信息主动公开力度,稳妥有序做好依申请公开信息工作,积极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有效促进了卫生部机关和卫生系统的信息公开工作。”
《报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部分显示,2013年,卫生部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将主要做好加快推进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公开、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发挥12320卫生热线的支撑作用等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三篇:新闻纪实类数字照片技术规范
《新闻纪实类数字照片技术规范》出台
《新闻纪实类数字照片技术规范》出台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 高元 2013-05-29
2013年5月28日中国摄影家协会与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联合推出—《新闻纪实类数字照片技术规范》
为维护新闻纪实类数字照片的真实性原则,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于2013年5月联合制定了本规范。望新闻摄影工作者、纪实摄影师严格遵守。
一、使用图像软件处理照片,不允许对原始图像做影响照片真实属性的调整和润饰。
二、不允许对画面构成元素进行添加、移动、去除(去除图像传感器及镜头污点除外)。
三、允许剪裁画面和调整水平线,但不允许因此导致图像对客观事实的曲解。
四、允许对整体影调及局部影调进行适度调整,但不允许破坏原始影像的基调与氛围。
五、允许对整个画面的色相、明度、饱和度及色彩平衡进行适度调整,但不允许破坏原始影像的基本色调。
六、不允许使用照相机内置的效果滤镜程序功能。
七、原则上不允许多次曝光拍摄,特殊情况下使用多次曝光的,应注明“多次曝光照片”。
八、允许将彩色照片整体转化成黑白或单色,不允许做局部黑白或单色调整。
九、不允许对照片画面进行拉伸、压缩、翻转。
十、胶片照片转化为数字照片,需保留原底片以作为该影像真实性的最终证据。
十一、视频截图作品视为摄影作品,需保留原始视频以作为该影像真实性的最终证据。
十二、必须保留数字影像的原始文件,以作为该影像真实性的最终证据。
第四篇:数字铁路网新闻智能交通闭幕
物联网智能交通高峰论坛在蓉落幕
数字铁路网成都11月14日(记者刘勇 王典军)11月24日下午,热烈而隆重的中国(西部)智能交通高峰论坛在蓉城完美谢幕。
国家相关部委及四川省交通厅、成都市交通委员会、双流县等领导参加了论坛,12位政府官员、专家、知名企业家对智能交通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刻研讨和论述,收到预期效果。
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名企业老总、代表聆听了精彩发言。代表们还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双流县物联网示范基地现场,令人耳目一新,来自广州金鹏集团的副总裁杨学军感慨地说:“没想到成都市双流县的智能交通发展这么快,他们取得的成就令人震撼!”
由成都市政府、双流县政府主办,中国物联网应用与推进联盟承办的中国(西部)智能交通高峰论坛,是2011中国(成都)国际物联网峰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探讨智能交通新理念、新举措、新技术的信息交流平台。此次论坛受到四川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川投国际酒店锦绣大厅里座无虚席,不少人找不到座椅,只好站着听演讲。
据当地官员透露,蜀地古城举办如此规模的智能交通高峰论坛,尚属首次。
中国物联网应用与推进联盟常务副秘书长王典丽主持了此次论坛。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这是一千多年前,唐朝大诗人李白对美丽成都的由衷赞叹……”主持人王典丽别具一格的开场白,赢来全场一片掌声。
在热烈的气氛中,成都市双流县委常委、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董里,铁道部信息中心党委书记、中国铁路计算机委员会主任吴建中,中国交通信息中心智能交通所所长张庆,广州金鹏集团副总裁杨学军先后上台致辞。对于举办此次智能交通论坛,他们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们认为,智能交通得到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先后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并拨出专项资金发展智能交通事业。在物联网产业将步入发展快车道的关键时刻,论坛组织者顺应历史潮流,将专家、学者、企业领军人物聚首蓉城,共同为我国智能交通的发展出谋划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今后智能交通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1中国(西部)智能交通高峰论坛的主题是:智能交通,低碳出行。这一命题似乎触动了专家、企业家们敏感的神经,大家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踊跃发言,论坛气氛十分热烈。
在论坛会上,成都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兼副主任涂智率先作了题为《成都智能交通建设与发展》的演讲,接着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党委书记、中国铁路计算机委员会主任吴建中作了题为《浅谈智能交通与产业链》的演讲,广州金鹏集团副总裁杨学军作了题为《畅谈智能城市之路》的演讲。三人的精彩演讲均受到代表们的赞扬和好评。此后,杭州华三通信有限公司轨道交通部总工程师严思广、中标软件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兰雨晴、中国惠普软件开发经理龚智、IBM大中华区行业解决方案经理李宗灿等也在论坛上先后作了精彩发言。演讲嘉宾普遍认为,智能交通引领物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在国家各项政策的积极推动下,智能交通将率先进入全新、快速的发展时期。
在论坛期间,从事多年交通事业的台湾前交通部负责人林陵三先生得知锦绣大厅正在举办‚智能交通高峰论坛‛,特意来到论坛现场看望大家。他向代表们详细介绍了台湾目前智能交通建设情况,并对中国智能交通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指针正好指向17点时,论坛进入了别开生面的‚圆桌对话会‛环节,10名智能交通专家和企业老总被主持人邀请到主席台,与台下代表交流互动,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台下许多代表、教授、高工争先提问,台上专家和老总们侧耳细听,认真答疑解惑,或动情、或幽默、或哄堂大笑,掌声此起彼伏,把大厅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
正当代表们陶醉在上下互动之时,形式多样的论坛渐渐接近尾声。
海棠含情盼宾客,明年相聚在蓉城。
优美的轻音乐伴随着女主持人浪漫的诗句,2011中国(西部)智能交通高峰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宣告结束。
第五篇:数字时代的全媒体新闻出版业
数字时代的全媒体新闻出版业
近日,“数字时代的全媒体出版论坛”在北京举行,200多位有关人士会聚一堂,共同探讨数字时代的全媒体出版。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负责人指出:全媒体整合营销这一理念最大的贡献就在“整合”二字。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整合,打破了把两者对立起来的思维误区;纸质媒体、图书、互联网、手机、阅读器等不同媒体的组合,把不同媒体由竞争对手变为合作伙伴;出版商、技术提供商、移动运营商等不同身份的整合,实现了角色的换位与融合;出版、电信、影视等不同行业的集合,达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读者阅读选择与体验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等。其实,新闻界打造全媒体的行动早已经开始。
2009年7月13日凌晨,作为深圳2011年世界大运会首家官方合作媒体,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011大运风》官方特刊、官方网站、官方手机报和官方手机网等全媒体报道平台正式创刊上线。从前一日的14点开始,南方都市报和奥一网实时连线贝尔格莱德前方特约记者,通过报网互动连续12小时滚动直播世界大运会“深圳时间”的到来。由奥一网大运频道升级而来的《2011大运风》南方报业大运官方网站在13日凌晨深圳接旗时刻正式上线,并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构建报纸、网络、手机三维立体报道平台,对深圳2011年世界大运会进行全方位权威报道,并为2011年世界大运会合作伙伴提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营销平台。官方网站由“大运新闻”、“深圳时间”、“大运六十年”、“鹏城大运风”等4大版块组成,报道理念和口号是“未来U你”。这也是运用全媒体的最新实例。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也认识到了发展全媒体的重要性。2009年6月16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编辑江作苏在“3G应用和新媒体发展论坛”时曾表示:“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正成为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将抢占无线新媒体阵地,打造全媒体记者,打造百万手机报的无线新媒体,应对3G后传播时代。”他认为,传媒集团如何应对3G后传播时代,有4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如何应对秒报秒台的多元互动传播秩序;二是媒体如何掌控3G产业链中信息生产和流通环节;三是如何推动全媒体的采编方式;四是如何利用“我媒体”和“自媒体”,推动媒体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传统媒体集团要转型,应该抓住3G后传播时代的机遇,打造全媒体记者,推动新媒体的建设。他表示,集团将推动荆楚网、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大楚网的建设,打造百万手机报的无线新媒体。其实,早在2008年6月,集团就进行了相关尝试。荆楚网新闻评论部与湖北日报摄影部首创了“纸网互动,图文并举,编读交融,一题多议”的纸媒品牌网络拓展新方式,将湖北日报的品牌栏目《焦点》、《影像点评》移植、嫁接到荆楚网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杭州日报是较早进行相关尝试的媒体。2006年9月,杭州日报和杭州网联手打造的报网互动版“报网e动——热帖大家顶”正式推出。2008年清明节前夕,杭州日报和杭州网双方联合推出滚动新闻,它克服了报纸的出版时限,将刚发生的新闻事件通过杭州网在第一时间发布给读者,并不断地跟踪新闻事件的进
度,把后续过程第一时间呈现在读者面前。“滚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时间上,新闻不断滚动跟进,一个是杭州日报和杭州网之间的跨媒体“滚动”交流。此后,杭州日报组建跨媒体的滚动新闻中心,由纸媒和网媒共同组建,而不是分头作战,后期拼合;滚动新闻中心记者都同时具备三栖甚至四栖的综合能力,即文字、摄影、视频、主持等等,这也是未来媒体从业人员的一个大趋势。
作为传统报业,无论是否融入新媒体,融入得有多深,全媒体时代已经席卷而来,如果不能趁势而上,必将被淘汰。这如企业界的竞争规律一样,现在的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这个企业所处的价值链与另一个价值链之间的竞争。显然,单一报业的价值链已经非常脆弱。
以全媒体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报业,新闻纸、报社、报业等等都会有新的内涵。但可以想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新闻采写和发布权仍将控制在传统媒体手中,这将是传统报业最重要的优势之一。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传统报业要想迅速向全媒体方向融通,媒体从业者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方面则必须向全媒体方面拓展,力争成为集全媒体记者、多媒体网络编辑、网络监管员多种角色于一身的新型人才。
全媒体记者是指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的新闻传媒人才。在媒体融合时代,非常需要这种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这无疑是数字时代“时势”造出来的职业。
全媒体记者打破了当前记者“专一”媒介的思路。以传统意义上的记者为例,由于网络的大范围应用,许多报纸都有了自己的网站,传统记者就显得有些过时,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成了新的必需品。
报纸已经拥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但随着数字技术,尤其是3G时代的到来,信息定制、手机报、手机上网、手机电视等无线业务方兴未艾,无线接收终端逐步拓展到MP4、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车载和户外无线屏幕等领域,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传媒生态。有业界人士表示,对于传媒来说,传媒集团赶上数字时代,要应对秒报秒台的多元互动传播秩序,掌控3G产业链中信息生产和流通环节,推动全媒体的采编方式,充分利用“我媒体”和“自媒体”,推动媒体的信息生产和传播。因此全媒体记者成为新传播生态下的大势所“需”。
站内容的设计师和建设者,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收集、分类、编辑、审核,然后通过网络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发布,并且通过网络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多媒体网络编辑是指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实际上,多媒体网络编辑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职业,2006年首次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
目前的从业人员主要是由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编辑、记者、网站管理员、图文设计等职业中分流出来的。缺乏统一的职业标准与规范,给企业的培训、考核及人员使用带来很多技术困难。因此,通过网络编辑国家职业培训,把网络编辑人员素质的管理纳入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对网络编辑人员专业队伍的建设,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职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监管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网络监管员即利用技术手段监控网络进行健康传播的职业。
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相比,对基于数字技术传播的网络不良信息,监管的难度显得更大,必须通过技术的手段综合防治。目前公安部、工信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都对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进行积极监管,有专门人员负责。可以预见,在内容数字化发展的时代,网络监管员作为保证信息内容健康、产业良性发展的专门化职业将成为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