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卫生管理学总复习简述题
四、论述及材料分析题(50分)
1、结合实际论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卫生领域的职能。(18分)
参考答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但是,市场机制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领域内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在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卫生部门提供的卫生和基本卫生服务,仅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无法保证向农村和预防保健领域投入。卫生领域市场机制功能不健全,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长期实行市场机制的国家长期实践的经验表明。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纠正因为市场失灵引起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状态。但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必须有依据,要经过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以及各部门协调。
2、在新医改形势下,您认为应如何加强农村卫生工作。(联系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您认为应如何加强农村卫生工作)(16分)
参考资料:政府对于农民健康的财政投入不足,从总体上看,农村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体制改革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和医疗面临很多困难,一些地区传染病地方病危害严重,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严重。
1)政府卫生投入要重点向农村倾斜。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
2)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高等医学院校要针对我国农村卫生实际需要,通过改革培
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强化面向农村需要的全科医学教育,可采取初中毕业后学习5年或高中毕业后学习3年的高等专科教育等方式,定向为农村培养适用的卫生人才。
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处理农村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重点控制严重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寄生虫病等重大疾病。
做好农村妇幼保健工作。制定有效措施,加强农村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提高住院分娩率,改善儿童营养状况。要保证乡(镇)卫生院具备处理孕产妇顺产的能力;县级医疗机构及中心乡(镇)卫生院具备处理孕产妇难产的能力。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改水改厕为重点,加强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促进文明村镇建设。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制定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卫生厕所普及率目标,并逐年提高。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引导和帮助农民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破除迷信,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安排农村公共卫生经费。县级财政要根据国家确定的农村公共卫生基本项目,安排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省、市(地)级财政要对县、乡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给予必要的业务经费补助。
7)合理安排农村卫生机构经费和建设资金。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安排政府举办的农村卫
生机构开展公共卫生和必要的医疗服务经费、离退休人员费用和发展建设资金。中央和省级财政对贫困地区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给予补助。
8)加强农村卫生经费管理。按照规定的项目、标准和服务量将农村卫生经费纳入各级
财政预算。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做好农村卫生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严 3)4)5)6)
禁各种挪用和浪费行为,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9)加大卫生支农和扶贫力度。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要把卫生扶贫纳入扶贫计划,作为
政府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在国家扶贫资金总量中逐步加大对卫生扶贫的投入,帮助贫困地区重点解决基础卫生设施建设,改善饮水条件,加强妇幼卫生和防治传染病、地方病等方面的困难。
10)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11)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
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12)对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医疗救助对象主要是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
医疗救助形式可以是对救助对象患大病给予一定的医疗费用补助,也可以是资助其参加当地合作医疗。医疗救助资金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集。要建立独立的医疗救助基金,实行个人申请、村民代表会议评议,民政部门审核批准,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管理体制。
13)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
3、论述当前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把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及解决居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突破口。(请结合当前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论述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现实意义)(15分)参考答案八个有利于
1)
2)
3)
4)
5)
6)
7)
8)有利于优化配置卫生资源 有利于卫生事业适应社会需求 有利于坚持预防为主的积极战略 有利于抑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有利于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有利于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 有利于医学模式的转变
请回答下列问题:
(4)结合案例简述区域卫生规划的程序及主要内容?(简述区域卫生规划的程序和指导原则?)(12分)
区域卫生规划的程序:
1)成立编制组织
2)收集和分析统计信息资料
3)编制区域卫生规划
4)规划方案与评价
5)规划的送审与立法
6)规划的实施监测与评估
主要内容:
区域卫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地理环境、卫生与疾病状况、不同人群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区域卫生发展方向、发展模式与发展目标,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合理布局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卫生机构,使卫生总供给和卫生总需求基本平衡,形成区域卫生的整体发展。
指导原则:
1)针对区域主要卫生问题与需求
2)注重整体效益
3)坚持全行业管理
4)兼顾效率与公平
5)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6)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5)就上述提供的基本信息资料,你认为M市的主要卫生问题是什么?(6分)
1)
2)
3)
4)
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卫生状况和人群健康状况的差距呈拉大的趋势。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该市重要的疾病负担,并且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存在不能满足的卫生需要,和过度需求。软件建设不足,卫生资源规划不合理,医疗机构实际效率低下。
(6)如对该市进行卫生问题诊断,你认为还需要开展哪些具体调查并获取哪些相关数据资料?(如果H市要制定卫生规划,案例中提供的基本信息资料是否充分,你认为还需要开展哪些调查以获取相关数据资料?)(5分)
缺少的数据
卫生费用占gdp比值
人均卫生费用
医疗预防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
发病频率和严重程度指标(发病率 患病率 休工休学率伤残校正寿命)
疾病谱(传染性疾病 非传染性疾病和地方病的疾病谱)
数据来源
统计年报
健康档案
进行居民卫生服务调查以确立人群疾病患病率和卫生服务利用的相关信息
第二篇:管理学简述题
13.简述领导者的五类权力基础
(1)惩罚权
(2)奖赏权
(3)合法权
(4)模范权
(5)专长权
14.简述计划工作的局限性
答案:计划可能会造成刚性;
动态的环境是难以计划的;
正式计划不能代替直觉和创造性;
计划工作有可能将管理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今天的竞争而不是明天的生存上;
正式的计划会强化成功,但也会因此导致失败。
15.企业的社会责任
1.办好企业,使人民物质文化需求更美好。2.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3.社区福利投资。4.社会慈善事业。5.自觉保护环境。
16..如何提高激励的有效性
17.计划工作的作用包括哪些?(1)指明方向,协调活动(2)预测变化,减少冲击(3)减少重复和浪费(4)有利于有效地进行控制
18.目标管理的特点:(1)明确目标;(2)参与决策;(3)规定时限;(4)强调“自我控制”;(5)评价绩效。
20.德尔菲法的决策过程?(1)拟定决策提纲。(2)专家的选择。(3)提出预测和决策。(4)修改决策。(5)确定决策结果。
21.组织的集权倾向主要受那些因素影响?(1)经营环境条件和业务活动性质。(2)组织的规模和空间分布广度。(3)决策的重要性和管理者的素质。(4)组织的历史。(5)领导的个性。
22.赞成和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答:主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论据有:公众期望、长期利润、道德义务、公众形象、更好的环境、减少政府管制、责任与权力的平衡、股东利益-具有社会责任感将提高企业的股票价格、资源占有-支持公共项目和慈善事业的资源、以及预防社会弊端的优越性
23.1.影响计划工作重点的权变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案:(1)组织层次
(2)组织的生命周期
(3)组织文化
(4)环境的波动性
24.信息沟通中的障碍主要有哪些? 答案:(1)语言障碍,产生理解差异
(2)环节过多,引起信息损耗
(3)信息沟通中的偏见、猜疑、威胁和恐惧,妨碍沟通
(4)地位差异,妨碍交流
(5)信息表达不清,沟通要求不明,渠道不畅,影响沟通
(6)地理障碍,沟通困难
(7)信息超负荷
25..简答划分部门的原则。
答案:(1)部门力求维持最少
(2)组织结构应具有弹性
(3)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4)检查部门与业务部门分设
26.组织工作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1)统一指挥原则
(2)分工协作原则
(3)权责一致原则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5)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6)弹性结构原则
(7)经济原则
第三篇:中国传媒大学管理学原理简述题复习范围
简述题复习范围
1.科学决策的准则
2.X理论和Y理论的要点和管理措施
3.组织设计的原则
4.费鲁姆期望理论公式
5.企业人才开发的途径
6.现代领导观
7.塑造企业文化的条件和方法
8.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9.组织一般环境包括的内容
10.公司的概念、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概念
11.企业文化的构成1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内容
13.创立企业文化的方法
14.霍桑实验的结论
15.简述决策的程序
16.简述计划工作的步骤
17.管理的职能的内容
18.管理人员的技能要求
19.激励的过程
20.目标管理的概念和目标管理的过程
21.组织变革的压力与阻力
22.组织变革的步骤
23.领导的权变理论
24.组织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
25.组织变革的成功条件
26.基本领导方法
第四篇:公共管理学简述题及答案
.论述我国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体制的形成原因、存在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分类改革。
参考答案:(1)形成原因:事业单位是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我国特有的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主体。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事务和活动,即“没有生产收入”、“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的社会工作,被视为政府的事业,并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体制——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2)存在的问题:1)事业单位的非经济化定位,使事业单位与经济发展相脱节,从而使发展科技经济、教育经济、文化经济等难以实现,使事业单位失去了自我生存与自我发展的基础,使科学技术成果等不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事业单位全部由财政支撑,一方面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使事业单位既没有自主支配经费的使用权,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经费来源,积极性被严重压抑;3)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体制的行政性,一方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了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扩大了政府职能,导致政事不分。
(3)分类改革:以政事分开为基本原则按如下三类进行改革:
第一,具有准政府组织性质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纯公共物品。这类事业单位的改革,在解除与政府行政管理机关的直接隶属关系的同时,应根据立法,一方面,进行全额拨款,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其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对其行为及内部管理强化监督。
第二,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这类事业单位应并入非营利组织之中,依法实行严格管理,避免其由公益性变为营利性,改变其作为社会公共组织的基本性质和宗旨。
第三,具有生产经营性和能力的事业单位,应促使其企业化,实行企业化运作和自收自支。但是,由于这类事业单位又从不同的角度涉及公共利益,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和服务,因此,在其实行企业化运作之后,总体上仍需将其纳入公共管理的范围,对这些单位应实行不同于普通企业的管理。
2.联系实际论述公共领导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公共领导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和灵魂,也是组织工作关系、人际关系和多种社会关系的中心,肩负着协调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使命。具体来说,公共领导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导向、统领的作用。公共领导的基本职责是把握全局,确定组织和单位的发展方向,引领变革,引领创新,推动组织的进步和发展。
(2)影响、表率的作用。领导的职位决定了他必然是有影响力的人,领导者的领导风格、领导魅力、道德风尚以及习惯爱好,都对团队成员产生重要的影响,引领着社会风气。
(3)协调、沟通的作用。在领导的管理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冲突和矛盾,这就需要协调、沟通。协调主要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组织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而要做好协调,就必须做好沟通。沟通是协调的前提。
(4)迎接挑战,引发变革的作用。变革无处不在,变革在所难免。公共领导者面对的是未来,他每时每刻都要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公共领导者必须发现时机以驱动变革、增长、创新和提升。
公共领导是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决定着公共管理的各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人类的整合程度进一步提高,公共领导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1.论述我国公共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参考答案:公共领导体制改革是公共领导活动中为完成公共领导职能、实现公共领导意图对所设置的机构体系、运作机制和规章制度进行的合乎实际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改革。
(1)我国公共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领导职能相互混淆。由于我国长期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横向划分过细,推诿扯皮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公共领导效率。
第二,领导权力过于集中。领导权力是公共领导体制的核心,是领导体制改革的关键和主要内容。权力过分集中,也是我们领导体制存在问题的病根之一。
第三,领导权力的约束机制滞后。我国领导体制中一直缺乏对公共领导机关,尤其是领导者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领导者一手遮天、唯权为大的情况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第四,公共组织机构高度膨胀。我国公共组织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是我国领导体制的一个重要弊端,是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使党和政府的领导机关产生官僚主义作风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用人制度缺乏活力。
(2)我国公共领导体制改革的可能路径。
第一,完善领导职能分工,理顺各种关系:一是实行党政分开,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二是要完善党委、人大、政府三个不同机构的关系;三是按照权责相称原则确定职权体系,理顺职权关系。
第二,在保证政令统一的前提下,适当下放权力。
第三,改革组织人事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第四,继续推进机构改革,合理设置机构,克服机构臃肿。
第五,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政府应接受来自社会各种力量的考察,如各类组织、社会大众、新闻舆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着重解决组织的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2.论述政策执行失控的主要表现、原因以及矫正措施。
参考答案:(1)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主要表现:1)政策敷衍。政策执行者只做表面上的应付和宣传,并未采取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去落实。2)政策附加或阻截。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没有真正依照政策规定的实施对象、范围、目标和力度进行,而是受制于某种利益的需要。这样的政策执行使政策的完整性、合理性甚至合法性受到破坏,使既定政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政策抵制。政策执行者从局部或自身利益出发对某些政策有意不执行或变相不执行。4)政策扭曲。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精神或部分内容故意曲解,为己所用,以对自身有利的方式解释政策,或以扭曲的方式执行政策。
(2)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原因主要是:1)对政策执行的总体力度及推进速度、进度实施控制、管理的权限;2)以组织的变更体现政策取向和政策执行,如某些行政部门的撤并、重组或设置会相应地加快、加强或迟缓、弱化政策执行的后果;3)行政部门内部组织运行机制的调整可能影响政策实施;4)行政机构与政策目标群体之间的关系与沟通程度也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5)传统管理方式遗留的弊端在新时期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的平台上会进一步放大并对政策执行产生不利影响。
(3)矫正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措施主要有: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体系的组织建设。一方面要减少政策执行机构的组织结构层级,使之扁平化、网络化,简化政策执行程序;另一方面要理顺政策执行机构组织内部及其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关系,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互动,使执行体系运转得更为协调,政策执行获得制度保障。2)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这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规范的、法治严明的公务员制度和公务员体系来实现,包括完善公务员的选拔任用、培训开发、绩效评估和晋升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职业伦理与道德教育,使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能内化成为他们行为的准则,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3)强化对公共
政策执行体系的监控。强化对政策执行体系的监控是指对政策执行全过程的科学预测和对实际执行状况的及时跟进督察,完善相应的政策预案或应对措施,加强执行体系与公众及各种社会团体的沟通,加强责任机制建设等。4)促进公共政策执行的法治化和民主化建设。政策执行的法治化有利于政策执行的规范化,防止官员因其自利性可能导致的滥用自由裁量权,克服主观随意性;政策执行的民主化有利于公众对政策的认同和目标群体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防止政策偏移和政策目标错位,以利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1.论述政府与公众之间政策沟通的途径、障碍及其解决方法。
参考答案:(1)政府与公众间的政策沟通途径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政策发布和信息公开。政府角色定位的转变要求政府以积极负责的方式处理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决策。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及时进行信息公开和政策发布。
2)政策反馈和信息反馈。这是公众向政府有关部门,政府中的下级执行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的反馈。反馈的主要内容是对政策内容、政策执行方式和政策执行后果的意见或建议,以及与政策过程有关的其他信息。
3)双向互动的政策沟通和政府回应机制。双向互动式的政策沟通成为新的重要沟通途径。这是现代参与式民主和协商式民主发展的重要体现。双向互动式的政策沟通提供了现代社会实现政民互动的新模式,政策沟通可以通过建构双方平等对话的平台,直接而迅速地传递政策信息、解答政策疑问、表达政策意愿和化解政策矛盾,以便及时调整政策或政策实施方式以适应政策的现实环境。
(2)政府与公众之间政策沟通的障碍:
1)沟通的技术障碍,主要表现为政策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难以克服的技术因素而造成的信息的耗损或失真等问题,以及由于受到技术发展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公众参与沟通的方式还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甚至无法实现。
2)沟通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传统政治体系的权力本位、官本位、管制本位与等级观念以及政策信息的封闭性增强了决策者及其决策过程的神秘性,这种神秘性加深了公众对政府的隔膜感,强化了部分公众对政府的盲从。此外,传统的控制式的政府管理模式所导致的政府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专断性和随意性,以及政策过程透明度的缺失,不仅对政策形成带来不良后果,而且也削弱了公众对政策过程的信任基础。公众作为政策目标群体对政府部
门和公共政策体系认同感的缺失或缺乏将可能诱发非常规性的逆向反应,使其拒绝接受甚至排斥正常的政策信息传递,产生政策沟通的心理障碍。
3)沟通渠道的阻塞。一是由于制度的缺失,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于建立和健全;二是政府与社会之间良好协调互动关系还有待于发展推进,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治理的格局尚未形成;三是由于信息、技术、人力和物力等各种资源的限制,传统决策体制与观念的影响,以及一些政府、政府部门或官员对既得利益的维护等原因,可能造成政策信息的流动被阻塞、截流或扭曲的严重状况。例如,公众的意愿表达受到压抑、弱势群体上访无门或受阻、电子政府运作迟缓、听证过程受权威部门导向等。
(3)针对以上种种沟通渠道阻塞的情况,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
1)加强政策沟通的制度建设,特别是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使政策沟通的制度规范成为政府与公众的共识和共同的价值。
2)促进社会自治团体与第三部门的发育和成长,使之成为与政府进行政策沟通的重要民意组织。
3)通过多种力量推动和加强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督与制约,促使其转变观念,增强以民为本和以服务为本的意识,加快建设和完善政策沟通渠道,使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政策沟通能真正实现畅通无阻。
2.比较分析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
参考答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传统人事制度的一个核心目标是防止管理层的权力滥用,保护员工的利益,维护制度的公正;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成了顾客,人事制度应该为他们服务,以便使管理者能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2)传统人事制度强调的是控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的是灵活性。
(3)传统人事制度关注的是保证程序的统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则是目标的实现。
(4)传统人事制度把员工视为劳动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员工视为组织的重要资源。
(5)制度所扮演的角色也逐渐由保护者转变成了激励者。
1.简述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
参考答案: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交叉影响分析法和脚本写作法四种方法。
(1)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专家会议法,是通过专家微观智能结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启发所引起的“思维共振”来获取决策的信息和意见。运用头脑风暴法旨在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是改善群体决策的一种典型方法。
头脑风暴法又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
(2)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德尔菲法是借用Delphi,即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来命名的一种政策行动预测方法。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让专家匿名发表意见,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再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来作为预测结果。它的主要特点一是匿名性;二是巡回反馈。
(3)交叉影响分析法(cross?impact analysis)。交叉影响分析法又称交互影响矩阵法,是试图建构一种新方法以使得在一个预测集之中的一个事件的概率可以根据与被预测的事件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得以判断。这种方法根据事件发生或不发生来对未来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判断,其目的在于对那些促进或阻碍其他相关事件发生的条件加以确认,通过考虑事件的相互作用来预测事件发生的概率,它依据的是条件概率原则。
(4)脚本写作法(script writing)。脚本即政策研究者对有些将要发生的情况进行的描述或预言,而这些情况与研究者所要分析、设计和评估的系统或政策密切相关。脚本写作是通过对从现在到未来某个时间的假定(例如5年,10年)来编写脚本,将有关信息和对未来的假设等材料进行组织,以得到对未来的预测描述。
2.简述绩效评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功能。
参考答案:绩效评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以下功能:
(1)控制功能。组织通过绩效评估,为各项人事管理提供了一个客观而公平的标准,并依据这个考核的结果决定晋升、奖惩、调配等,也可以使人员牢记工作职责,养成按照规章制度工作的自觉性。
(2)激励功能。通过考核,无论对成绩突出者,还是落后者都会起到鞭策他们尽心尽责,完成组织所交给的任务的作用。
(3)开发功能。绩效评估是按已定的绩效标准进行的,评估结果显示的不足之处就是人员的培训需求,管理者可以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达到提高人员素质的目标。
(4)沟通功能。评估结束以后,管理者把考核的结果反馈给被评估人,听取他们的申诉和看法,这就提供了领导与职员之间的沟通机会,有利于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解决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简述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19世纪中叶,公务员制度首先在英国创立。其主要特点有:
(1)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政务官通过选举产生,承担政治责任,有任期,随着选举的胜负而进退。而事务官是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产生的,不随政党的进退而进退,实行职务常任。
(2)强调政治中立。它是指事务类公务员不参与党派政治斗争活动,不参加党派竞选,不成为某一执政党政治目标的工具,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忠诚地为国家服务。
(3)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这是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它是指事务类公务员的产生都是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的形式进行的,即所谓“凡进必考”。按照考试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择优录用,排除了过去以党派倾向作为录用依据的弊端,保证录用的公正,克服用人之中的不正之风。
(4)实行“功绩晋升制”。“功绩晋升制”是西方各国公务员制度的最重要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决定公务员的职务晋升的时候,应着重考虑拟晋升人选的才干和能力,强调权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
(5)强调官风官纪和职业道德,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
4.简述国外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特点。
参考答案:(1)实行弹性化的任用制度。最典型的是合同聘用制的运用。政府进行战略规划,确定若干年内要完成的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并据此从政府系统内部和外部招聘执行官,以固定期限合同的形式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放松规制,由刚性管理变为弹性管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简化人事规则。二是指行政机构在经过授权或批准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具有某些不受规则限制的“豁免权”。
(3)实行谈判工资制。公务员不仅可以通过公务员工会与政府集体谈判工资报酬,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更是发展出了个人谈判工资制度,即在与政府雇员签署聘用合同之前,被雇者可以就自己的工资报酬与政府进行一对一的谈判。
(4)推行绩效管理和绩效工资。
(5)改革僵化的职位分类制度和职业发展路线。
(6)注重人力资源开发。一些国家在能力主义的价值取向下,根据职位对任职者的要求积极实施人力资源开发。
(7)下放人事管理权力。
1.试述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及主要依据。
参考答案:(1)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我国《预算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有效控制支出,在年初的预算指导中,还加上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要求。
(2)《预算法实施条例》规定了各级政府编制预算的依据,具体包括:
第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例如《义务教育法》、《科技进步法》,这些法律、法规成为地方政府安排法定支出的主要依据。
第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中长期计划以及有关的财政经济政策。
第三,本级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和财政管理体制确定的预算收支范围。
第四,上一预算执行情况和本预算收支变化因素。
第五,上级政府对编制本预算草案的指示和要求。
各部门、各单位编制预算的依据是:相关法律、法规;本级政府的指示和要求以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部署;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本部门、本单位的定员定额标准;本部门、本单位上一预算执行情况和本预算收支变化因素。
2.论述政务信息资源法制化建设的内容。
参考答案:政务信息资源法制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1)确定信息资源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地位。信息资源法具有独特的调整对象即信息资源关系,它不仅包括围绕信息技术所进行的信息活动在人们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围绕信息资源所进行的各种信息活动在人们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因此,信息资源法的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不能为其他法律所调整。就这个角度而言,信息资源法完全可以独立于其他法律部门而存在于法律体系之中。信息资源法是一个独立的、新的法律部门,也就必然形成信息资源法体系。信息资源法体系是指信息资源法的结构及分类,也就是信息资源法包括哪些法律制度,是国家制定的调整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分级分类、交换共享、公开、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过程以及信息技术活动领域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和安全问题的全部法律规范的总和。
(2)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制建设的内容框架。信息资源法体系决定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制化建设的内容。为此,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制建设的内容框架,主要包括:1)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律制度;2)政务信息机构组织管理法律制度;3)政务信息安全、保密法律制度;4)国际信息合作与交流法律制度。
1.简述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参考答案: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性目标;
(2)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根本性目标;
(3)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共部门信息活动的费用,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直接目标;
(4)促进公共管理正常运转、经济良性运行和社会和谐发展,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终极性目标。
2.简述政务信息资源公开的原则。
参考答案:政务信息资源公开的原则包括以下方面:
(1)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政务信息公开必须是依法公开,包括政务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程序和途径等,都必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即通过具体的法律、法规、制度和规范等,对政务信息公开做出明确规定,并在实践中贯彻执行。
(2)及时性原则。政务信息公开作为公共管理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要求做到及时、迅速。
(3)真实性原则。这一原则指的是公开的政务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的,而不是虚假的或错误的政务信息。
(4)利益平衡原则。利益平衡原则指的是实施政务信息公开时不得侵犯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其他个人或组织的合法权益,以及国家秘密和社会公共利益,有效处理公开与保护的关系。
(5)不收费原则。政务信息资源作为社会公共资源,它的公开一般不收取费用。
(6)责任原则。公开政务信息是公共部门的一种责任。公众知情权的有效实现取决于对违反政务信息公开行为责任的严肃追究和对侵犯公众信息获取权的有效救济。
1.简述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原则。
参考答案:(1)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基本原则:一是法治原则;二是应急性原则;三是基本权利保障原则。
(2)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具体原则:
第一,公共利益原则。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要维护公共利益,维护公共安全,使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免受公共危机的损害,这是危机管理、运用紧急权力、对人们的部分权利进行限制的正当基础。
第二,比例原则。比例原则是指对人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必须使目的与手段之间符合一定的比例,使限制和保护之间达到某种均衡。
第三,主动性和防范性原则。在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里,要做好危机预防、危机预警、危机预案,使危机爆发后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方法去处理。因此,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必须在制度上确保公共危机管理把重心放在主动性和防范性上。
第四,积极责任原则。公共危机管理法制更强调政府科学、及时、有效应对危机的积极责任。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应建立健全比常态法制更为积极、更为严厉的政府行政责任,督促紧急权力的积极规范行使。
第五,权益救济原则。危机管理法制的权益救济原则包括:一是当公共危机对群众的权利和利益造成侵害时,如果是企业的生产事故造成的危机,企业必须承担对受害者的权利和利益进行赔偿的责任。二是当政府对危机爆发负有某种责任时,政府应当承担对受害者的权利和利益进行赔偿的责任。三是当公共危机的引发是由于自然灾害,没有特定的责任者时,政府应尽其所能,发动所有的力量应对危机,使危机的损害降到最低。四是在危机应对的紧急情况下,人们为了控制危机蔓延,防止危机升级,往往会牺牲一些较小的利益,来保护较大的利益。在危机之后,应根据情况对受害人作出一定的补偿。
2.比较分析传统行政方法与当代公共管理新工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参考答案:(1)二者的联系。传统行政方法和公共管理新工具都是达到公共部门目标的具体技术和方法。至今传统行政方法仍然是公共管理的重要方法。
(2)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第一,传统行政方法主要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
第二,公共管理新工具主要有:
一是市场化工具:民营化、用者付费、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凭单制、分散决策、放松管制、产权交易、内部市场等方法;
二是工商管理技术:战略管理、绩效管理、顾客导向、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标杆管理和流程再造技术等方法;
三是社会化手段: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志愿者组织、公私伙伴关系等方法。
第三,传统行政方法更加重视政治的、法律的和制度的方法;公共管理新工具更加重视经济的、管理的方法。
1.简述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特点。
参考答案: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特点包括:
(1)有计划、渐进式地推进公共部门改革,使公共部门改革持续开展;
(2)组建精干、高效的改革机构,重视发挥参谋咨询机构的作用;
(3)重视与改革配套的立法建设,把改革纳入法制轨道;
(4)注重提高公共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强化改善公共部门与公众之间的关系;
(5)注重内外部监督,形成以结果为本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机制。
2.如何正确认识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
参考答案:第一,威尔逊的观点内容:威尔逊认为执行宪法比制定宪法更要困难。为了使政府不走弯路,他把政府划分为两个领域,即“政治”与“行政”,他认为就政府应当做什么而言,政治领域就是由大多数选举出来的代表来决定各种选择;行政领域就是政府贯彻执行经过合法程序所通过的各种规定,这种执行过程不是政治干预。由此,他阐发了公共行政应当从政治中分离出来的基本思想,形成了“政治—行政”二分(the politics?administration dichotomy)的理论:(1)行政学科应当建立在单一的组织原型的基础上,它能普遍运用于一切政治制度;(2)任何良好的行政科学必须使它自己从政治学领域中分离出来;(3)行政科学的指导价值是效率;(4)有效的公共行政要求政府权力有单一的领导中心;(5)建立独立的公共行政学的目的就是“使政府不走弯路,使政府专心处理公务和少作政治干预,加强和纯洁政府的组织机构,为政府的尽职尽责带来美誉”。
第二,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正确认识:虽然理论与实践已证明政治与行政是不可分的,但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说,威尔逊关于“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思想,对于公共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和形成公共行政学范式,以及调和发展民主与追求行政效率、行政专业化所产生的冲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民主宪政的内涵要求民众的控制和参与,这就会与行政效率理论和专业化理论相冲突。行政效率理论和专业化理论强调的是系统化的规则与内部程序,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同于民主化的监控。威尔逊的这些思想奠定了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基础,并对后来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简述我国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对省级政府预算行使最高决定权所包含的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对省级政府预算行使最高决定权所包含的内容如下:
(1)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3)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
(4)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2.简述我国地方政府运用的“两上两下”的典型预算过程。
参考答案:我国地方政府运用的“两上两下”的具体过程如下:
(1)“一上”。支出部门在收到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通知之后,对部门下一的支出进行测算,然后报送财政部门。
(2)“一下”。财政部门收到各个部门的预算后,由职能处室对各个部门的预算进行审查,然后将审查意见反馈给各部门。在下达反馈意见的同时,财政部门根据往年的预算情况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测,给各个部门下达一个控制数,要求各个部门在控制数内修改部门预算。
(3)“二上”。各个部门在财政部门下达的控制数内重新编制本部门的预算。然后报送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审查各个部门的预算后,汇总编制政府预算。然后,报政府常务会议讨论。财政部门根据政府常务会议的意见修改预算,然后报同级党委审查。最后,财政部门将政府预算草案报人大常委会初审。最后,人大常委会初审后形成的政府预算在人大会议召开时提交大会审议通过。
支出部门根据财政下达的控制数和审查意见重新修改预算,然后上报给财政部门。“二上”后,财政部门审查部门的预算后,通常提交政府常务办公会,通过后提交党委常务会,然后,政府预算必须提交给地方人大财经委员会的预算工作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初步审查通过后,提交每年的人民代表大会审查。
(4)“二下”。人大通过预算后,由财政部门批复给各个部门,开始预算执行。
1.简述如何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库。
参考答案:(1)明确政务信息资源库构建的目标。包括:第一,要有利于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和面向社会服务的原则,提高社会服务质量;第二,要有利于提高公共管理能力、回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做到科学、高效地宏观管理和决策;第三,要有利于对社会及时发布大量有价值的政务信息,引导企业自主走向市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行导向,减少盲目性。
(2)具体措施。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库,需要长期的规划和强有力的组织协调,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健全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统一标准和规范;第二,遵循由易到难、分步实施的原则;第三,加强对政务信息资源库的系统运行规范管理,包括建立和完善运行规范来管理和控制信息系统的运作;第四,建立高效、可操作的政务信息资源质量评价体系。
2.简述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构成。
参考答案:根据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参与危机管理过程的直接与否等因素,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分为五大系统:
(1)决策系统。决策系统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实质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战略决策效能和危机应变能力。
(2)统一的指挥与综合协调系统。统一的指挥与综合协调系统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有利于保证各执行部门之间高效的协同运作,避免因相互扯皮、推诿而延误战机,影响危机救助。
(3)执行系统。执行部门承担着大量日常的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的责任,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系统中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直接行动力量。
(4)辅助系统。公共危机管理辅助系统主要是指那些“自身拥有特殊的专业技能、业务范围,拥有特定的资源、设备和能力,主管着特殊的事务,担负着紧急事务应对中的某些特殊任务”的部门,它们相当于危机管理的后勤系统,不直接具有危机管理的职能,而是提供危机管理过程所需的各种服务。
(5)信息、参谋咨询系统。公共危机管理的时机把握和快速应对,需要应急指挥决策中心具备及时、有效的灾害信息,这不仅有赖于危机管理职能组织系统和辅助部门的信息来源,而且还必须依赖于公共部门甚至是民间的信息、参谋咨询系统的工作和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危机决策过程中不同角色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特别是发挥公共危机管理专家的积极作用,形成不同危机中的专家与决策者之间一定程度上的分工和相互协作关系。
1.简述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提高公共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2)提高公共组织自身的稳定性、协调性;3)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绩效。
(2)公共组织变革的内容包括:
1)组织结构的变革。在横向部门结构上,公共组织的变革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从公共管理的过程来看,正在由重决策、执行部门,轻监督、咨询、信息等部门的倾向,向重咨询、信息、监督部门转变,力求与决策、执行部门相平衡。在纵向层级上,整个公共组织结构有从集权式、尖塔形的结构形式向分权式、扁平形的结构形式发展的趋势。
2)公共组织权力关系的变革。一是公共组织向社会组织还权;二是横向分权;三是在纵向权力分配上,实行集权与分权互相的融合与共存。
3)技术变革。在公共组织运作过程中,普及网络化的大容量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实行业务流程再造、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根治传统组织形态中强调分工所造成的部门分割和官僚主义。同时,通过网络建立虚拟机构和客户信息系统,规范工作流程,简化管理程序,减去多余、重叠的机构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实现“一站式”的管理与服务。
4)产品和服务的变革。基于服务对象的需要,持续尝试发现更好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方式,为社会提供最低成本、最好品质的产品与服务。或者通过创新公共服务方式,运用公共组织的技能与资源开发新产品与服务,使公共组织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5)人力资源变革。人力资源是一个公共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公共组织的根本竞争力在于工作人员的技术与能力。
2.联系实际简述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和增强领导沟通的方法。
参考答案:(1)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1)选择合理的沟通渠道,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2)选择合理的沟通模式,构建信息沟通网络;3)选择有效的沟通形式,包括口头形式、书面形式、非语言形式、电子媒介形式。
(2)增强领导沟通的方法:1)构建畅通的沟通网络;2)树立主动沟通的意识。领导者的沟通意识,直接关系到政府内部沟通的有效开展及与人民群众间的沟通和谐;3)创造有利的沟通环境。营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氛围的关键是培育积极沟通的文化;4)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进一步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5)注意沟通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信息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公共领导沟通方式,提高了领导者沟通的有效性,明显改进了领导监控个人和公众监督政府的能
力,它允许政府拥有更加完整的信息来更快地进行决策,为政府和公众共享信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1.简述公共行政学研究途径与公共管理学研究途径的差异。
参考答案:第一,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公共管理学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可以有不同的研究途径、方法或观点。首先,公共管理学可以从不同的社会科学学科的框架中来加以研究,在西方(美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中,形成了较有影响的学科途径,有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和经济学途径。其次,可以从某些社会科学的理论、假设或模型出发来研究公共管理过程,由此形成的研究途径更是多种多样。研究途径、方法的不同,导致对公共管理过程做出不同的描述或解释,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公共管理理论。
第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途径:公共行政学有三种主要的研究途径,即管理途径(包括传统的管理途径和新公共管理途径)、政治途径和法律途径。
2.简述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第一,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区别: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具有不同的功能。公共政策主要是制定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秩序和行为规则,它通过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规定和引导,在总体上为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必需的环境,即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外在条件。公共管理则是通过具体实施公共管理行为与活动来提高公众的社会生活质量和实现公共利益。
第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联系: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属性都是公共性,即关注的都是社会公共利益,涉及的都是社会公共事务领域,都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为手段,以提高公众生活质量为目标。而且,虽然两者运行过程的最终表现不同,即公共政策过程的运行表现为观念形态的形成与完善,而公共管理过程的运行表现为客观的物质交换,但两者都有一个由确认问题到制定方案,最后实施和评估的相同的实施过程。
具体联系表现如下:
(1)公共政策指出了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向,是公共管理的必要前提;
(2)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公共管理职能;
(3)公共管理是实现公共政策的基本途径;
(4)在一定层面上,公共管理行为与相关公共政策是合二为一的。
3、简述公共治理理论的内容。
参考答案:公共治理理论是对作为传统公共管理理论的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并且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之合理内核进行整合的结果,其核心观点是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等途径,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其内容包括:第一,公共治理是由多元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第二,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第三,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第四,治理语境下的公共管理,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进行合作的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第五,治理语境下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
4、简述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新公共服务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观点:第一,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第二,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第三,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第四,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第五,责任并不简单;第六,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第七,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5、简述准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联系与区别。
参考答案:(1)非营利组织是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且非官方的,即本身并不具有行政权力的公共组织。准政府组织是介于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一种过渡型公共组织,即非营利的且以增进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但通过授权等行使一定的行政权力或通过所具有的公共权威,从而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公共组织。
(2)准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联系:准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都是公共组织,二者都不以营利为目标,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准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区别:首先,准政府组织通过授权行使一定的行政权力或通过所具有的公共权威,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非营利组织的最大特点是非强制性。其次,准政府组织虽然以其非营利的活动服务于公众,但在人员构成、组织管理和运行方式上都带有政府组织性质,行使着一部分政府职能,行政色彩非常强。最后,准政府组织的身份与非营利组织也明显存在差异,这突出表现在税收、行政费用给付、各种优惠政策等方面。
1.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分析非政府公共组织对政府行政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影响。
参考答案:(1)在理论上,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公共管理,是当代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内容,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同时,也构成了当代公共治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促进了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对当代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理论的内容要分别展开说明)。
(2)在实践上,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公共管理,并与政府行政组织形成互动,积极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有利于在政府——社会——市场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与进行良性循环,有利于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政府实现职能转变,促进政府从社会中部分退出,形成公共事务管理与公共服务提供的竞争机制;有利于政府缩小公共开支,降低行政成本。
(3)影响。影响主要包括:权力多中心、主体多元化,对政府权威产生影响;如果缺乏有效监督,对社会的公平、公正会产生损害。
2.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发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现阶段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特征:非营利性;志愿性;公益性;自主管理性;正式组织性等。
(2)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非营利组织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必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1)非营利组织是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的主要承担者。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管理的最终实现离不开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承担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这既是社会自我管理的本质反映,也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内在需求。2)非营利组织能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非营利组织在市场基础上的活动及其相互间的竞争,提高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和质量。3)非营利组织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非营利组织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有利于社会自己组织起来,生产一定社区内的公众所需要的产品或提供所要求的服务,及时回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从而缓解社会不同群体对政府不同要求的压力,使政府可以专心于决策和提供纯公共物品。4)非营利组织是当代公共管理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就是要发挥社会力量在公共服务和管理中的作用。
1.简述法治行政的原则。
参考答案:法治行政的原则可概括为:
(1)法律优先原则。行政机关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受法律的约束,不得与法律相违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或相冲突。
(2)程序公开原则。行政行为、行政过程和行政结果公开;同时,行政行为中涉及的文件、资料、信息情报公开。
(3)权力监督原则。行政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行政机关管理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重要的一项国家权力,但又是容易被滥用,因而制约权力的核心首先是依法监督行政权。
(4)法律救济原则。公民、法人权利受到损害时必须要有公正的救济机制;政府行政组织必须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其实施的行政行为有向法院提起司法审查的权利。
2.简述公共管理监督的具体内容。
参考答案:公共管理监督的对象是一切公共部门及其所属工作人员和一切公共管理活动,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监督决策是否科学、合法。监督公共决策是否科学、合法,在具体内容上,就是要监督决策目标、决策依据、决策方案,以及决策的程序是否合法、科学、民主。
(2)监督公共管理行为是否合法、合理。公共管理行为可区分为抽象的和具体的行为,这两种行为都必须受到切实有效的监督。对抽象行为的监督要以防止国家政策部门化为重点。对具体行为的监督,一是要对具体行为的合法性进行监督;二是要对具体行为的合理性进行监督。
(3)监督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廉洁勤政、不滥用权力。任何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廉或不勤,便失去行使公共权力的资格。
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不能以权谋私。要加强公共管理监督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滥用权力的问题,从而实现廉政。
(4)监督自由裁量权是否被违规滥用。自由裁量权可弥补立法的不足,使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我们不能忽视自由裁量权被滥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自由裁量权行使的监督,特别是对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活动中行使自由裁量权的监督,坚决杜绝违规滥用自由裁量权的行为。
1.论述在公共行政理论的转型过程中西蒙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批判及其贡献。
参考答案:(1)西蒙对传统行政学理论的批判主要是从所谓的“行政原则”和“政治—行政”二分法这两个方面进行的。西蒙认为传统行政学家所提出的每一条行政原则都可以找到另一条看来同样合理的原则,虽然这两条原则导致相反的意见,但是在理论上我们却不能指出哪一条原则是正确的,因此,这些原则如同一般的谚语,虽然它们相互矛盾,但是彼此却可以并行不悖,所以这些“行政原则”并非真正的科学原则,它们只能被称为“行政谚语”。
(2)西蒙对传统公共行政学另一方面的批判是与他所倡导的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基于对传统行政学在事实与价值两个方面的问题所提出的批评,西蒙试图从行为主义出发,以“决策”为基本概念提出一组概念工具,研究行政学问题,构建一个全新的公共行政学理论体系。寻求新的概念工具是行为主义学派社会科学家的普遍主张,应用新的概念从事实际研究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学者与传统学者在方法论上的显著差异之一。
(3)作为当代最杰出的行政学家之一,西蒙对传统行政学的批判和对科学研究新方法的探究主要体现在其著名的《行政行为——行政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一书中。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德怀特?沃尔多认为该书“代表着与行为主义相关联的观点和方法对公共行政学所做的直接而强有力的冲击”。自从西蒙提出决策研究途径以来,公共行政学界已日渐正视决策的重要性,甚至有人主张用“公共政策”来取代“公共行政”,这种以公共政策为主导的公共行政学研究潮流已经成为当代公共行政学的主流,以致衍生出公共政策这个新的公共管理学派,使政策管理成为现代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
2.论述沃尔多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批判及其公共行政思想。
参考答案:沃尔多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批判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沃尔多认为,传统行政学的“政治—行政”二分法,无论是作为一种对现实的描述,还是作为一种对行政行为的规定,都是不恰当的。这种二分法的目的是试图通过使民选官员负责制定政策而行政人员只是去执行政策来解决官僚制与民主制之间的冲突,于是,民主制本身则被解释为有效地关注公众的需要。他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实际上并不符合民主制的理想,尽管民主被视为合乎需要,但它并不是行政所关注的中心问题而且它也不赞同效率核心原则。传统的行政管理运动反对“离心的民主”,并且试图通过提出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和依靠所谓的“集权教条”与“整合原则”作为解决效率问题的方法来实施它自己的“向心的民主”。
“政治—行政”二分法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试图解决价值问题。它认为政治体系要确立价值观并为行政设定目标。沃尔多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坦率,因为它忽视了行政学应该包括更多复杂现象的愿望,结果,公共行政就有“侵犯政策或政治领域”的危险。在沃尔多看来,传统行政学家所提出的现实问题并不是政治与行政是否应该分离的问题,而是行政应将其决定价值观和政策的功能扩大到何种程度的问题,然而,传统行政学家并没能为这个问题提供
合适的答案。而沃尔多自己的观点是应该鼓励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之间的合作而不是分离和对抗。在这个问题上,沃尔多试图用某种新的观点取代“政治—行政”二分法。在他看来,政治与行政不是可以分离的领域,而是相关的领域甚或就是一个统一的领域。沃尔多并没有自命可以解决将政治与行政联系起来的问题,他实际上是表明朝着一种专业观点发展可能是有益的。他认为,这种专业观点应该承认公共行政可以被描述为一套连锁的价值观,而不是一种僵硬的范式或教条,因此它也应该包括来源于各个方面的思想和方法;这种专业观点应该有一种取自民主价值观的道德成分;而且,这种专业观点应该将经济理性、政治理性以及社会理性的概念同正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公共利益”概念结合起来,以免公共行政失去其道德意味并进而退化为纯粹的“政府行政”。
(2)沃尔多也批评了传统行政学的组织范式。他不仅批评了传统组织理论的理性主义倾向,而且还指出传统行政学过分地强调了组织之间的共性或所谓的原则。就寻求共性而言,沃尔多认为,传统的组织理论忽视了作为“行政实质”的具体性。在他看来,建立组织的目的不应是符合一般的原则,而应是能够解决问题,组织实际上所采取的形式和过程应该适合它所面对的具体情境。沃尔多断言,传统组织理论所规定的一般组织形式和组织过程很难适应具体情境或不断变化的环境。他还认为,传统的组织原则所依据的是一种将“客观事物自然秩序”的科学描述性概念同道德必然性概念结合在一起的规律概念。他说,即使传统的组织“原则”是以经验观察为基础并且能够告诉我们客观存在的事物,那也未必就能够规定事物应有的存在方式。另外,沃尔多声称传统行政学忽视了组织的非理性的方面和非正式的方面。例如,韦伯的官僚制组织就是如此。在他看来,韦伯过分地强调了官僚制组织的功能方面,忽视了组织的非正式方面和社会情感方面,并且把高于知识的职位奉为等级权威的基础。
(3)沃尔多还反对传统行政学家过于重视效率的做法。在他看来,这种做法的最初目的是想要取代一种说教式的公共行政
学研究。不过,沃尔多认为效率概念本身就充满着道德含义,因为对“技术效率”的追求可以转变为对“社会效率”的追求。此外,沃尔多还宣称尽管效率本身不是价值,但是效率只有在自觉持有的价值观念框架内才是有用的概念。就是说,我们必须考虑效率的对象,因为我们不能假定有效地达到“任何”目的都是合乎需要的。
应该说,沃尔多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批判,是击中了要害的,它较为准确地指出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理论的主要缺陷,成为新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先导。
1.简述领导体制的内容与类型。
参考答案:领导体制是指领导职能、领导权力和领导责任的配置制度、方法及其运行机制。领导体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领导结构,指领导职能、领导权力和领导责任的配置结构;二是领导的层次与跨度,指纵向组织结构的等级层次和一个领导者能直接有效地指挥下级的幅度;三是领导机构中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与权限划分;四是领导干部的管理制度,包括选举、招考、任免、考核、调动、轮换、回避、离(退)休等方面的制度。
领导体制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类型的划分。根据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的多少,可以划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根据权力集中的程度和行使的特点,可以划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根据公共组织构成单位的功能、职权性质与范围,可以划分为层级制和职能制;根据公共组织中同一层级各部门所受的指挥和控制,可以划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
2.简述领导沟通的作用、途径与沟通方法。
参考答案: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以取得理解、信任的过程。公共领导沟通,即领导者为实现其目标,通过一定的领导组织和领导手段与组织内外的追随者、被领导者进行的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传递与互动,以保证公共利益和目标的有效协调和实现。
领导沟通的作用表现为:(1)沟通是科学决策的前提;(2)沟通可以统一思想,提高绩效;(3)沟通可以改善人际关系,鼓舞士气,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1)选择合理的沟通渠道——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2)选择合理的沟通模式,包括:链式沟通、轮式沟通、全通道沟通、环式沟通和Y式沟通,构建信息沟通网络;(3)选择有效的沟通形式,包括口头形式、书面形式、非语言形式和电子媒介形式等。
增强领导沟通的方法主要有:(1)构建畅通的沟通网络;(2)树立主动沟通的意识;(3)创造有利的沟通环境;(4)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5)注意沟通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3.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政策工具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参考答案:政策工具的选择需要考虑如下方面:第一,应基于以公共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第二,应与政策环境相适应;第三,应能有利于协调政策目标群体,即政策受众的当前利益、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第四,政策工具的选择应具有灵活性,针对某一政策问题是选择使用单一的政策工具抑或是综合应用多种政策工具,或是以一种为主其他为辅,取决于对以上三方面的条件要求满足的程度;第五,政策工具的性质和效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受到环境和目标群体变化的影响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对有关工具的使用方式或使用力度应及时予以调整。
4.简述公共政策发展的价值取向。
参考答案:公共政策发展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
(1)公共性。“公共性”是现代公共政策重要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说,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旨在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以实现、增进和维护公共利益。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体现为政策制定的公共利益取向、政策运行的公共服务导向以及政策过程的公共参与性。
(2)合法性。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可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合法性,即合法律性,二是实质上的合法性,即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公共政策得到公众出自内心的认可和接受。公共政策发展的实质性的合法性应符合以下规范:价值的正当性、目标的可理解和可接受性、绩效。
(3)有效性。公共政策的发展应当体现有效性。这就意味着,公共政策规划、制定和发展在满足公共性和合法性要求的基础上,还必须实现有效性——正确合理的公共政策能够得到及时、完全和有效的执行,能真正实现政策目标。
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公共政策发展必须以公共性作为首要的价值导向,在公共性价值目标的导引下追求合法性和政策资源分配的高效率。
1.比较分析中西方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传统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模式是与科层制相适应的,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是国家公务员制度。这种人事管理方式适合于工业社会,但不适合当今的信息时代。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政府改革运动。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行弹性化的任用制度,最典型的是合同聘用制的运用;放松规制,由刚性管理变为弹性管理;实行谈判工资制;推行绩效管理和绩效工资;改革僵化的职位分类制度和职业发展路线;注重人力资源开发;下放人事管理权力。
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也还未摆脱传统的人事管理的窠臼,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没有整体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没有形成以绩效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重使用轻开发的传统用人观念仍然存在;人事管理权力过于集中;业务部门主管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技能。针对上述问题,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借鉴和参考国际上其他国家和企业的经验,我国主要采取了如下的改革思路与措施:1)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公共部门,变传统的人事管理为现代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2)从管理的基础工作抓起,整体配套,系统推进。3)下放人事管理权力。4)有选择地借鉴企业和市场化方法,改
造公共人力资源管理。5)树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理念。6)实施立足于能力和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7)培育公共伦理,弥补硬性管理之不足。
2.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人大审查与监督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认识人大审查与监督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
(1)目前我国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审查与监督工作的主要侧重点是:
第一,以部门预算为基础开展预算审查监督,而不是以预算支出的功能来进行审批。第二,加强人大预算监督立法,各地纷纷出台各自的预算审查监督条例,依法进行审查监督。第三,加强组织能力建设,夯实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的人员编制,并加强工作委员会的专业技术力量。第四,确立人大审查政府预算的基本程序,即包括初审和大会审两个主要阶段。积极探索改进和加强人大预算监督的方式和方法。第五,重视初审,虽然大会审直接影响到代表的投票,因而更具有决定性,但是事实上,初审比大会审更重要。
(2)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加强了预算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力度,激活了人大代表的作用,具体做法包括:第一,扩大预算草案发放范围,提高人大代表的知情权和参与度;第二,要求政府预算真正遵守预算的全面性原则,将所有的政府收支纳入部门预算;第三,要求预算调整和追加报人大审批;第四,加强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与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信息沟通;第五,由于时间、人力有限,以部门或专题为主,对百姓关注的重点领域进行审查;第六,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人大的专业技术力量,同时也针对普通百姓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政府预算的认识。
(3)我国立法机构的预算审查监督权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具体表现在:
第一,人大初审的权力与责任定位不明确:1)预算初审的职能定位和性质不明确,一些地方的预算审查属于形式审查,而非实质性审查。2)初审的对象和标准不明确。《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都没有明确人大的预算初审到底是审查所有的预算项目,还是只审查部门预算中列出的项目。3)《预算法》没有具体规定初审的程序、方式,也没有规定初审应该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初审结果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法律效力。
第二,预算修正权尚未落实。现代预算体系中,因为很少使用否决权来否定整个政府预算,所以预算修正权是立法机构最重要的权力。但是,《预算法》并没有对预算修正权的行使范围、程序、方式做出具体的规定。这使得立法机构最重要的权力无法落实。
第三,对预算调整进行审查的权力不明确:1)虽然《预算法》规定在预算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收入和减少支出时人大有权监督政府的预算调整,但是,它没有进一步明确定义“特
殊情况”的内容,也没有明确说明哪些特殊情况需要通过预算调整来解决,哪些需要动用特殊用途的预备费来解决。2)对于预算调整的审核程序没有确定。
第四,收入权也没有落实。具体表现在:1)预算外收入并没有纳入人大的审批范围;2)人大无法审查和监督政府间转移支付收支;3)地方政府的债务预算并没有纳入政府预算的范畴;4)政府各个部门的经营性收益也是在地方人大的预算监督之外的;5)国有企业资产收益是脱离人大预算监督的。
1.简述当代公共部门改革的目标。
参考答案:当代公共部门改革的目标包括:
(1)促使公共管理更富有创新、开拓精神;
(2)促使公共管理更为经济,降低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3)促使公共部门更具绩效,提高公共管理效能;
(4)促使公共管理提高效率;
(5)促使公共管理系统更具适应性;
(6)促使公共部门更为负责。
2.简述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内容。
参考答案: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内容包括:
(1)重新界定和优化政府职能。当代西方各国优化政府职能的基本途径就是通过采取非国有化即公有企业和公用事业的产权转移或私有化、自由化以及压缩式管理等途径将政府兴办和管理的大部分公共企业交给市场和社会,放松对市场的管制,尽可能地将公共部门承担的社会服务出租和承包出去,实现政府从社会的部分撤退。
(2)用市场和社会力量实行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是通过市场化工具来实现的;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化则是通过政府与社会构建伙伴关系、将部分社会性的公共服务交由社区或非政府组织来实现的。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实践形式一是政府业务合同出
租;二是以私补公,打破政府垄断;三是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四是公共服务社区化。
(3)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第一,利用信息技术革命新成果,建立公共行政信息系统;第二,实行分权;第三,推行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改革;第四,推行公共人事制度改革;第五,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公共部门形象;第六,实现公共行政传统规范与工商企业管理方法的融合。
1.简述构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与依据。
参考答案:(1)绩效评估指标确立的原则:一是综合、全面性原则;二是系统性原则;三是 “硬”指标与“软”指标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可操作性原则;五是与职能行使保持一致的原则;六是导向性原则;七是独立性与差异性原则。
(2)构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依据有:
一是职能依据。评估指标必须直接指向公共部门所具有的职能,从而检测公共部门是否完全履行、部分履行、错误履行职能。
二是绩效目标。要进行绩效评估,就必须首先建立明确的、可以量化的绩效目标,根据绩效目标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三是评估的目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目的包括公众信任度评估;公共部门责任评估;服务质量、满意程度和公共管理效率评估;绩效预算;公共政策评估等。
四是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还应当依据社会发展的整体价值取向和社会发展的程度;依据每个地区、每个部门、每个工作岗位的实际。
总之,在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时,既要考虑公共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要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统一性指标与部门和岗位等特殊性指标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绩效评估体系;要充分听取各方面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要避免绩效评估指标对被评估者产生逆向激励效应;要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统一性评估指标与专业性、特殊性评估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2.如何正确理解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要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参考答案: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要贯彻“硬”指标与“软”指标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公共部门绩效具有多维性,绩效评估指标应既有“硬”指标,又有“软”指标;既要定量评估,又要定性评估。
(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的量的标准:量作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标准,表明的是公共管理绩效的效率大小,即公共部门在公共管理活动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或是指公共部门在单位时间、单位物质投入中所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数量。因此,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量的标准一是效率比例;二是频率大小;三是环节多少。
量的标准的确定,应当符合:1)产出大于投入原则。从一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产出,即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同样多的效果:或以同样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提供最多的服务。2)职能原则。公共部门所取得的服务绩效,必须是要在其职能范围之内。
(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的质的标准。公共管理绩效质的标准是指公共部门进行公共管理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过程中的态度、所使用的方法与手段、管理能力,以及公众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的总称。核心是指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是否满足了公众精神的和物质的需求。质的标准一是态度;二是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三是管理结果。
(3)评估指标的相对性与公众的满足度。绩效评估指标所包含的量的标准与质的标准是对立统一的。虽然也有许多质的标准无法用量来描述和衡量,但量可以作为衡量质的指数,在量中也体现了质的积累,量是相对的,质也是相对的。公共管理对公众需求的满足也只能是相对的满足,而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满足。所以,有许多公共部门都向他们的顾客做出这样的服务承诺,他们所提供的服务是“世界级服务”,而不是“最好的服务”或“一流的服务”;他们的努力是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1.请分析在采用市场化工具推行公共服务民营化过程中应考虑的限制性问题。
参考答案:运用市场化工具推行公共服务民营化的过程中,要考虑的限制性问题包括:
(1)民营化带来的经济损失问题。民营化,正如新公共管理所主张的,以提高效率(经济效率与管理效率)为出发点和根本特色,但是由于民营化改革容易偏离最初的宗旨,其结果可能是政府在民营化中获得了财政危机的暂时解脱,而企业也通过某些非正当手段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利润,而最应该保值增值的国有资产却在民营化中悄悄流失。
(2)民营化引发的公平性问题。公共服务具有非选择性,公共服务对公众来说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所以就要求公共服务供给做到公平与公正,体现公共性。在最简单的意义上,就是使服务具有普遍意义而不是被少数人所特享。传统上,公共部门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间接关系,公众集体付费,政府集体供给,在排除特权与腐败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存在差异,例如许多福利项目、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供给等。但在市场条件下,单一的供求关系可能被打破,一是生产者以营利为目的,它们会按照市场竞争法则去选择有利于其获利的服务项目,对于那些不能很好获利但又不能不提供的服务,则有可能消极供给;二是对消费者而言,他们无须集体性统一地消费,因而可以选择不同服务或不同层次的服务,但对于那些生活困难者来说,却是没有选择权可言的。当一部分人被剥夺了某些选择权时,很难说是社会公正的表现。
(3)民营化引发腐败和私人垄断性问题。民营化不必然带来腐败问题,但在公私合作、化公为私的过程中会增加腐败的机会。与公共服务民营化所产生的腐败问题相伴而来的可能就是民营化之后形成的新的私人垄断现象。人们担心公共服务由政府垄断会损害消费者利益,主张通过竞争机制使服务的供给更有效率,也更加公平。但由于企业在民营化中因腐败问题留下的巨额利润空缺,使一些企业挖空心思去掘取垄断利润;同时,由于民营化没有形成真正的竞争局面,使企业具有取得垄断利润的现实条件。于是,新的私人垄断就会产生。
(4)民营化带来的公共责任缺失。许多地方政府在进行民营化改革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解决财政与投资问题以及减少政府管理职能、减少人员编制等,而对于民营化后可能存在的公共责任空白却估计不足,也或许主观上就希望能够减少政府责任。这都会引发公共部门的责任危机,最终损害公共利益。
(5)民营化带来的新的社会稳定问题。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公共服务在民营之后确实在效率上有所提高,但与此同时却带来新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大量裁员,引起社会不稳定。
(6)民营化过程中的监督问题。民营化使私营部门参与到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中。但是,私营部门主要追求经济利益,在“经济人”作用下,可能片面追求私利,而忽略了公共利益。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监督监管作用,不能任其放任自流。
2.简述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法律至上、善法之治、自然公正、平等适用、制约权力、权利本位、正当程序。具体地说就是在法律与国家、政府之间,运用法律约束国家、政府的权力;在法律与公民之间,运用法律合理地分配利益;在法律与社会之间,运用法律确保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不受权力和权利的侵犯。其核心的理念是运用法律约束国家、政府的权力。
(2)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主要内容包括:1)强调宪法层面的公正、程序、权利和平等价值。2)把公共部门视为一种能够通过公正的抗辩程序来解决争端的结构形式。3)注重建立明确的公共管理行为准则和监督机制。4)把公共管理的对象看作完整和独立的个体,关心个人宪法权利和法律权利的保障。5)重视公共管理结果的合理性,不仅要求公共管理行为的主体和程序合法,还要求有利于保护公共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提高效率。
第五篇:管理学基础总复习01
管理学基础总复习
P
3(一)管理的含义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集体活动
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
3、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的达到组织的目标和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P6
(二)管理者的分类
1、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划分
高层管理
中层管理
基层管理
2、按管理者所处的活动领域划分
企业管理者
政府部门管理者
其他部门管理者 P10
(三)管理技能
1、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
2、人际技能
人际技能又称人际关系技能,是指成功的与他人打交道并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包括联络、处理和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激励组织内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正确的知道和指挥组织成员开展工作的能力。
3、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P2
4(四)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思想
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的管理
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开发科学的作业方法 ②科学的选择和培训工人 ③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④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⑤实行职能工长制
⑥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P28
(五)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1、明确的分工
2、至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人员的任用
4、职业管理人员
5、遵守规则和纪律
6、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P30
(六)梅奥及霍桑试验
1、工厂照明试验
此项试验旨在蒸米昂工作环境和生产率之间有无直接的关系。
2、继电器装配试验
此项试验的目的是发现各种工作条件变动对生产率的影响
3、谈话研究
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梅奥用两年多的时间对公司两万多名员工进行调查,被访问者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的发表意见。
4、观察试验
为了搞清楚社会因素对激发工人积极性的影响,研究人员选择了14名工人组成的生产小组进行观察试验
P
32(七)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1、员工是“社会人”
2、满足员工的社会欲望,提高员工的士气,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P38
(八)企业文化的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
1、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是呈观念形态的价值观、信仰及行为准则。它体现在企业经营哲学、宗旨、方针、目标等方面
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中层,是组织成员工作方式、方法的一致体现。制度文化的形成基于企业精神的制度化。即即通过将企业精神体现于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中,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起到引导、规范的作用。
3、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围层,是呈物质形态的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厂容厂貌、员工服饰等。它是企业文化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P39
(九)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
1、系统思考
2、超越自我
3、改变心智模式
4、建立共同愿景
5、团队学习
P
41(十)企业再造的目的
企业再造的目的提高企业竞争力,从业务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P4
5(十一)计划工作的含义
1、广义
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包括制订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三个环节在内的工作过程。
2、狭义
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订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环境情况,通过科学的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管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所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盘的方法、措施和手段。
3、核心环节是决策
4、计划还可以进一步定义为正式计划和非正式计划 P46
(十二)计划工作的重要性
计划可以给出组织未来努力的反方向。减少不确定性和环境变化的冲击,使浪费和余减至最小,以及设立标准便于进行控制。P
54(十三)预测的含义
预测是指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已知因素,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探索组织所关心的事物在今后的可能发展趋势向,并作出估计和评价,以指导未来行动的过程。
P6
3(十四)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克鲁克提出,组织目标唯一有效的定义就是创造顾客 P67
(十五)确定目标的原则
1、现实性原则
2、关键性原则
3、定量化原则
4、协调性原则
5、全变原则
P67(十六)目标管理的含义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将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保证高效率的实现个人目标红人组织目标。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并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管理任务的管理方法。P68(十七)目标管理的产生
P70(十八)在目标设立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目标要略高于组织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并保证经过一定发努力能够实现。
2、目标要保证质量的有机结合,尽可能量组织目标,确保目标的水平。
3、目标期限要适中
4、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要把目标数量限制在五个以内。目标少而精有利于在行动中保证重点目标的实现。
P75(十九)20世纪70年代以后,目标管理思想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目标管理制度。P75(二十)目标管理的评价
1、目标管理的优点
①能有效的提高管理的效率 ②有助于组织机构的改革
③能有效的激励员工完成组织目标 ④能实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
2、目标管理的局限性 ①目标制定较为困难
②目标制定与分解中的员工参与费时、费力 ③目标成果的考核与奖惩难以完全一致
④组织员工素质的差异影响目标管理方法的实施 P80(二十一)战略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 战略是指组织未来实现长期生存和发展,在综合分析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作出的一系列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
特征
1、全局性
2、长远性
3纲领性
4、客观性
5、竞争性
6、风险性 P82(二十二)战略的构成要素
1、战略远景
2、目标与目的
3、资源
4、业务
5、组织
P86(二十三)战略体系构成
1、公司曾战略
2、业务层站战略
3、职能战略
P94(二十四)稳定型战略
1、稳定型战略的含义和特征
所谓稳定性战略,是指组织在战略期内期望达到的经营状态基本保持在战略起点水平上的战略。在执行稳定性战略时,组织基本上很少发生重大的变化。稳定性战略具有以下的特征:
1、继续提供相同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原有顾客的需要。
2、保持现有的市场占有率和产销规模或者略有增长,稳定和巩固现有的市场地位。
3、满足于过去的经济效益水平,继续追求与过去相同的经济效益目标及其他目标。
4、在战略期内,每年所期望取得的业绩按大体相同的比率增长,实现稳步发展 P95(二十五)发展型战略
1、发展型战略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
发展性战略也称为扩张性战略,是一种在现有战略起点基础上,向更高目标发展的总体战略。
特征
1、扩大产销规模,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组织的竞争实力。
2、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老产品的新用途,不断开拓新市场。
3、不仅仅是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且试图通过创新来引导消费,创造需求。
2、发展型战略的主要形式主要有三种,即密集型发展战略、一体发展战略和多元化发展战略
P99(二十六)总体战略的选择
1、BCG矩阵法简介 BCG矩阵法,即增长率/市场份额矩阵法,因为是由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所提出的,所以通常称其为BCG矩阵法。
2、BCG矩阵对企业业务的划分
1】“现金牛”业务
2】“吉星”业务
3】‘问好“业务4】“瘦狗”业务
P101(二十七)竞争战略的定义
竞争战略即业务层战略,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特定的产业领域内,组织如何参与市场竞争,以获得超越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P108(二十八)决策的类型
1、按照决策的重要程度不同,分为战略性决策、战术性决策和业务性决策
2、按照决策的条件不同,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3、按照决策的重复行不同,分为程序化决策和费程序化决策
4、按照决策者的性质不同,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 P112(二十九)决策过程
1、识别问题
2、确定决策目标
3、拟定可行方案
4、分析评价方案
5、选择方案
6、实施方案 7跟踪检查
P117(三十)定性决策方法
1、德尔菲法
2、头脑风暴法
3、其他定性决策方法
P119(三十一)定量决策方法
1、确定型决策方法
1】 盈亏平衡点法的基本原理 2】盈亏平衡点法的主要应用
2、风险决策方法
P125(三十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是指 决策者对未来事件的结果不能确定,但可以通过对各种因素的分析,估算出未来事件在各种自然条件下的损益值得一种决策法方法 P133(三十三)组织结构的含义及认识组织结构含义的三要素
在管理学中,组织的含义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来理解。静态方面,值得就是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网络,动态方面,组织值得是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工作过程。组织需要根据其目标建立组织结构,并适时第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环境变化。从登台方面理解,组织被作为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
认识组织结构含义的三要素:1组织结构决定了组织中的正式报告关系。
2、组织结构明确了将个体组成部门、再将部门组合成整个组织的方式。
3、组织结构包括了确保跨部门沟通、协作的制度设计。
P135(三十四)弹性结构原则
1、按任务和目标需要设立岗位,不因人设岗位
2、管理人员定期更换
3、实行与昂一专多能
4、实行多种用工制度,是组织内人员负有弹性 P135(三十五)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
1、战略
2、环境
3、技术
4、组织规模
P138(三十六)组织结构形式
1、直线制组织结构优越点、适用范围
2、职能制组织结构
3、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4、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5、矩阵制组织结构
6、网络型组织结构
P156(三十七)管理人员需要量的确定
1、组织现有的规模、结构和岗位
2、管理人员的流动率
3、组织发展的需要
P157(三十八)管理人员的来源
1、内部提升
2、外部招聘
P168(三十九)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及方法
内容
1、业务培训
2、管理理论培训
3、管理能力培训方法
1、在职培训
1】 有计划的提升 2】 职务轮换 3】 委以助手职务 4】 临时提升
2、脱产培训
P174(四十)领导者的权力来源
1、职位权力 1】法定权力 2】奖励权力 3】出发权力
2、自身影响力 1】品德 2】学识 3】能力
4、交际能力及心理素质培训
4】情感
P176(四十一)领导理论的内容
P178(四十二)管理方格论9.1型:任务式领导
这种领导方式下的领导者对业绩关心多,对人关心少,作风专制,他们眼中没有现货的个人,只有需要完成生产任务的员工,他们关注的只有业绩指标。P186(四十三)合理的领导班子构成的条件
1、年龄结构
2、知识结构
3、能力结构
P190(四十四)有效地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 领导者协调人际关系的几个方面
1、依照组织目标来协调
2、依照制度规则来协调
3、有效利用非正式组织来协调
4、其他技巧 1】 转移法 2】 不为法 3】 换位法 4】 糊涂法
P196(四十五)挫折的定义
所谓挫折是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所遇到的障碍 P198(四十六)需要层次理论论述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亚伯拉罕.马斯咯提出来的。需要层次按照需要的重要性及其先后性顺序排列成人的需要层次图:第一层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第二层是安全的需要。第三层是社会的需要。第四层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P200(四十七)双因素理论论述 P208(四十八)精神激励的主要方法
1、目标激励法
2、环境激励法
3、领导行为激励法
4、榜样典型激励法
5、奖励、惩罚激励法
P215(四十九)沟通的分类
1、按照功能划分 1】工具式沟通 2】情感式沟通
2、按照沟通方式划分 1】口头方式沟通 2】书面方式沟通 3】覅语言方式沟通 4】电子媒介沟通
3、按照组织系统划分 1】正式沟通 2】非正式沟通
4、按照沟通方向划分 1】下行沟通 2】上行沟通 3】平行沟通
P229(五十)管理冲突的策略
1、诊断冲突
2、分析冲突
3、选择最佳方法解决冲突 1【协调解决 2】强制解决 3】建立联络小组 4】树立远大目标 5】解决问题
P237(五十一)控制的含义及作用
含义
控制是组织的一项重要管理职能,在管理实践中具有不可代替性。控制工作是组织中每一个管理人员的职能。作用
1、控制是完成计划任务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保证
2、控制是及时解决问题、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
3、可控制是组织新的推动力 P238(五十二)控制的类型
1、现场控制
2、前馈控制
3、反馈控制
P242(五十三)控制系统的构成
1、控制主体
2、控制客体
3、控制信息
4、控制措施
P256(五十四)人员控制系统的含义
人员控制系统主要集中于组织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控制主体是各级管理者,控制客体是组织中的各类员工的行为,控制方式包括直接监督、培训、报酬、绩效考评、文化建设等。P262(五十五)质量控制
1、质量控制的含义 1【产品质量控制 2】工作质量控制
2、全面质量管理
是指企业内部的全体成员都参与到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管理过程中,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专业操作和开发技术、各种统计与会计手段等结起来,在企业中普遍建立从研究开发、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P264(五十六)成本控制
1、成本中心
2、成本控制过程
1】制定控制目标,确定目标成本
2】根据各种数据记录、统计资料进行成本核算
3】进行成本差异核算
4】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成本
3、采购控制
P268(五十七)零基预算·
1、零基预算的基本思想是:在每个预算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开展的活动是为从零开始,重新编制预算。预算人员以一切从零开始的思想为指导根据各项活动的需要安排各项活动以及各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