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教育行有感(含5篇)

时间:2019-05-13 01:2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通教育行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通教育行有感》。

第一篇:南通教育行有感

南通教育行有感

——秦淮中学张昌卫

2010年10月12日下午,我放弃了校长学员班赴河南郑州学习的机会,与区教研室高中教研员一道,开赴我心中向往的江苏教育高地——南通,参观交流学习,感受颇多,收获颇丰,让我真切感受了南通教育的成功之道。

一、营造氛围,社会关注

南通地处江苏东南,依傍黄河,自明清就有浓厚的教育氛围,如东栟茶中学的创始人就是留日博士,该校的平民教育理念、师生刻苦努力的精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海门市2006年本科达线2430人开始,每年节节攀升,至2010年本科达线人数超3200人,本科达线数的不断增加,反映出海门市对高考的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效率的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都有更科学的方法。诚然高考本科达线数不能作为衡量一个地方办学好坏的唯一标准,但普通高中的本科达线人数确实能体现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水平,更是当代社会、家庭、学校、老师、学生的共同期盼。南通教育抓得好,首先得益于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尊师重教氛围的营造。海门市每年召开教师表彰大会,奖励校长和老师,评选功勋校长、功勋教师,每年组织一次“向海门人民报告”的教育大会,新闻媒体全程跟进,积极宣传教育,形成一种政府支持教育、人民关心教师、师以从教为荣、生以学习为乐的大好局势。我们走进每所校园都是窗明几净,树木葱葱,校园的走廊、教室、池塘边,要么是名校的召唤;要么是名人的经典语录;-1-

要么是校史人物的光辉业绩;处处都让学生身处教育启发,斗志激励的环境之中。

二、教学管理,精、细、实

学校的教学管理有方法,但绝没有灵丹妙药,精细是要点,落实是关键,正如栟中原校长姚止平所言:“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反思我们自己确实存在不小差距,虽然我们也有办公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师徒结对制度、教师发展规划,高三也有临界生辅导计划、班级目标等,问题的关键在于落实不到位,尤其他们的以下几个做法使我受益匪浅。

1.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1)每周六上午9:00—11:30为各学科集体备课时间

(2)做到六个研究:研究新课程,研究考纲,研究样题,研究历年高考找共性,研究三年高考找趋势,研究全省各地高考模拟卷找信息,研究全国各地高考试题找区别。

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不是关注教师讲得如何,而是关注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如何,课堂教学要做到“六知”,即:知己、知生、知书、知法、知考、知练。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注学生的三种状态:听课状态、参与状态和思维状态。这正是高效课堂的精髓所在,满堂灌的课堂正是缺少这种状态的关注,关注了三种“状态”就是关注了课堂的高效。

3.试卷讲评

(1)没有得分率统计的试卷不准评讲,上了就是不合格课

(2)要有失分原因分析

(3)要有解题方法指导

(4)要有一题多变

(5)要有能力拓展

(6)让每一道题都有学生能力的培养

4.作业布臵

南通教学管理的精、细、实还体现在作业布臵上,由于高考模式的变化,他们提出了“高分高等级,达线能录取”的口号,因此他们的作业布臵不是放任自流,过去我们只知道“四精、四必”的一层意思,其实还有第二层意思,就是通过检查学生作业的批改状况,控制教师的作业总量,因为你多了,你改不了,改不了就不符合“四精、四必”的要求,这样就促使教师对作业布臵的质量和数量进行研究。

5.教学监控

他们在教师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效率上有一些很有成效的办法,比如:行政选择一门学科,同时听几节课下来,通过各位教师的学案设计、教学进度、作业布臵是否一致,就能准确的评价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水平。教师的备课质量和作业批改,收取一个月的集中检查,老教师备简案,青年教师备详案,尤其强调二次备课,特别刚工作的教师先独立备课,再听一节课,这才允许去上一节课,而且教案要重新修改。

三、人文关怀,和谐共进

南通的高三教育,注重抓三个人群,即“高分人群、本科人群、中下等人群”。如东中学高三最后一个月,上午课间学校给每一位高

三师生免费发一个鸡蛋,鸡蛋虽小,但对师生的鼓舞是巨大的,其实高三的学习,学生的心理压力是很大的,成绩波动不定,如果在学生处于低谷时,教师能及时地找他们谈一次话,讲一些学法指导,减一点心理压力,或许能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在南通做一名教师,他们有着无尚的光荣感、责任感,在课堂上他们充满着自信,他们的课堂教学,“一刀”砍下去见教学目标,“二刀”砍下去见高考考点,不啰嗦,见成效,容量大,信息多,训练实。

南通的教育有一个“大教育”观,市级的高考研讨会每年至少召开8—9次,学校的生源配量合理,良性竞争,共同发展。

作为一名教学管理的新兵,外出学习交流是获取有益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此要感谢教育局、教研室给我们提供这次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次交流学习,我有三点主要体会:1.教育是一个事业,完成这一事业的成功要集中全社会的关心和关注;2.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要打造一支吃得了苦、静得了心、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积极向上、追求专业发展的教师队伍;3.学校的管理要精、要细、更要实。对比外区域,江宁教育质量的提升应该有很大的空间,只要我们有正确的教育观,科学的管理方法,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学生自主的刻苦学习精神,加强校际交流与学习,江宁的教育一定会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西柏坡红色教育行有感

“西柏坡红色教育行”有感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秦媛媛

2008年4月26日,本着继承弘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学习老区人民宝贵的革命精神,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目的,我们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研究生一年级学生集体去革命圣地西柏坡参观学习,缅怀革命老前辈的丰功伟绩,进行了一次以两个“务必”为主要内容的西柏坡精神教育。

西柏坡是一块让人深深眷念的红色土地。翻开共和国厚重的历史,她的名字伴随着共和国辉煌灿烂的黎明一同记录在史册里。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西柏坡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55年前在西柏坡,我们党在这里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还在这里指挥了震撼世界的三大战役。中共中央不仅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全国胜利,而且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西柏坡时期,特别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的思想,以及从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的建设道路,通过建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都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在西柏坡,党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规划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奠定和培育了特色鲜明的西柏坡精神,极大地丰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虽然党中央在西柏坡仅仅住了十个月的时间,却在中国革命史上却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迎来了如旭日东升的新中国,西柏坡也因此像井冈山、瑞金、延安一样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我们一行人首先参观的是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一进基地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绿树之中的中共中央旧址,一排排全是北方农村普通的土坯房,简朴而亲切,向来者讲述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历史,让人想到中国革命漫长而艰苦的历程。一走进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大院,就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硝烟弥漫的解放战争年代。我们先后瞻仰了中央军委作战室、毛泽东、任弼时、周恩来、朱德、刘少奇、董必武的旧居和旧址。一间间普通的土屋、一张张斑驳的桌椅、一幅幅用红蓝毛线标注的作战地图以及毛泽东推过的碾子、周恩来雨夜救乡亲的马灯、董必武纺线的纺车……留下了“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土屋里奏响胜利凯歌”的等美誉以及“茶缸小菜堞”等故事。这些珍贵的文物、感人的故事,昭示着共产党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对事业的执着忠诚,处处表现出艰苦奋斗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旧址的西北角,有一座普普通通的土坯房,这便是当年中央工委用过的大伙房。然而,由于历史的垂青,赋予了它不同寻常的意义——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今天,在会议旧址,我们重温党的历史,上了一堂有意义的党课。回想当时,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虽身居陋室,仍决胜千里,奏出了中国几千年革命史中最波澜壮阔的一章。在革命即将胜利前夕,毛泽东以一个伟大革命家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谆谆告诫党的干部:“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在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的时候,毛泽东站在高高的柏坡岭上朗声说道:“我们决不做李自成!”这个声音如警钟长鸣,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接着我们一行来到西柏坡纪念馆,参观了这里的十一个展室。我们认真观看馆内的陈设,详细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在“大决战

(二)”展室,听着讲解员讲解“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的故事,看着图片上挑着扁担、推着小车艰难行进的支前大军,想起陈毅说过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使我们感慨万千。在西柏坡纪念馆里,那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和资料,使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毛主席土屋里不熄的灯光,又听到了三大战役隆隆的炮声,看到了领袖们从西柏坡走向北京城的光辉背影。

西柏坡之行虽然结束了,但我们依然在深深思索西柏坡精神,思索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西柏坡之行,我们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在返回北京的途中,脑海中依然闪烁着一个又一个画面,挥不去的是震撼和思索,留驻心底的是激励和信念。

本次西柏坡之行,西柏坡的历史令我振奋,西柏坡精神令我感触良深。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西柏坡精神,不仅是我们党,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发扬光大。

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孕育、发展形成的,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传承。它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党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必须始终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努力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这次西柏坡之行,让我受益匪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实在是让人佩服。让我认识到了纯粹的共产党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认识到艰苦奋斗这一光荣传统的重要性。就像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提到的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艰苦奋斗一定要坚持到底。

对于我们当今青年大学生来说,参观西柏坡,回顾党在西柏坡的历史,倾听“两个务必”的回声,再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画面,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忧患意识,砥砺奋斗精神,使我们更加珍惜幸福生活,明确历史责任,求真务实,为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努力!我们不仅要保持革命的优良传统,更要注重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党、为人民、为国家多作贡献。” 作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接受着国家最优秀的教育,我们更应该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忠诚于党的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新中国是从这里走来的。西柏坡处处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革命史,焕发着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恒远的思想光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温历史、缅怀先辈、继承传统的生动课堂。同时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艰苦奋斗的重要性,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党以艰苦奋斗而兴,国以艰苦奋斗而强。无论如何艰苦奋斗精神要坚持到底。

西柏坡,当年党中央在这里成功指挥了三大战役,引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今天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以“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为指导,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宏伟目标,我们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这一目标一定会实现。到那时,人民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第三篇:南通教育考察报告

南通教育考察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通教育成功因素的分析,揭示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些现状,同时反映了基层对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两种看法,最后提出了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教育改革

正文:在基础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究竟如何呢?带着这一疑惑,我们一行十二人来到了江苏省南通市,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南通教育暑期实践活动。

南通市通江达海,总人口780万,是最早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被誉为教育之乡。现有678所小学,250所初中,95所高中(其中普高76所,职高19所),10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总数96.6万名,专业教师2万余名。在此次活动中,我们主要走访了南通市下辖的海门市和南通市区的几所高中,向那里的老师与学生了解了一些情况,拜访了几位著名的特级教师并采访了市教育局的一些领导。通过实际采访与街头发放调查问卷,我们获得了一些比较真实、可靠的信息,对南通的教育现象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一、应试教育

南通的高中教育之所以全国闻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奥赛成绩与高考成绩相当突出。今年高考结束后,南通市再创佳绩:全省理科前十名中,南通有四名;600分以上高分者,南通占四分之一;在全省十三个市的各项指标综合排名中,南通名列第一。一个普普通通的市,为何有如此骄人的成绩?是占据天时的偶然还是内在因素的使然?

经过一周的了解,我们发现南通教育现象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㈠.积淀深厚的教育传统。早在北宋初期,天下道德君子之首的胡瑗就倡导“苏湖教法”。20世纪初,清末状元张謇目睹民生凋弊,回家乡进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提出了“父实业母教育”的救国方略,主持兴办了许多所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学校,在全国创下了41个第一,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南通的许多学校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一传统的影响下,南通形成了浓厚的执教氛围和尊师重教的风俗,而这些直接影响到了南通的基础教育。

㈡.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高考成绩与经济水平的关系大致成抛物线型,即经济过差与过好的市区,其高考成绩都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可能是经济太差,则发展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硬件、软件都受制约;经济太好,则对应试教育不是很重视,高考成绩自然较差。南通GDp居全省第四,实力差于苏南,而它又濒临长江,经济状况足以满足当地教育的需求,所以其应试教育稳居全省之首。

㈢.相当完备的教研体系。南通教育坚持以研为先的教学策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课题研究,二是群体教研,三是高考研究。同时南通教育坚持以联见长的教学机制。高中有学科教育基地和教师培训制度。值得推崇的是学科基地,这是指市内的九所重点高中各担任一科的教学基地任务,基地负责相关科目的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由于全市的重点高中不进行排名,所以这些学校市内竞争的压力很小,可以很好地做到资源共享。这些教学与研究体制对于平时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自然促进了全市的教育发展。

㈣.十分优秀的教师队伍。南通有一大批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通过对242份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中级教师占35.68%,高级教师占34.36%(见附图1),一般而言,这两类教师拥有5~20年的教学经验。其中“二李”,即小学的语文教师李吉林与启秀中学的数学教师李庚南,由于勇于改革、锐意创新而闻名于全国基础教育界。李吉林老师首创“情境教育法”,使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亲身体验到了语文的乐趣,为小学语文教学做出了贡献;李庚南老师于1978年正式起步,开创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着力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系统整理知识和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此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光是这些名师,南通还有许许多多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教师。在调查中,50.83%的教师认为自己工作量大,但乐于承担教学任务(见附图2)。南通的经济不如苏南的市区,但南通教师外流现象并不严重,尽管他们干的是普普通通的事,但他们留下的是薪火相传的知识,凸现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众多的教师为南通的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

附图1:

附图2:

㈤.能够吃苦的学生群体。学生只有主动自觉地刻苦学习,才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应试教育中,这往往是关键。在采访中,人们普遍认为南通的学生较之其他地市的学生更能吃苦,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天性淳朴,没有杂念,读书升学是他们走出去的最佳信息途径。通过对天星湖中学、海门中学和南通中学的学生的了解,我们发现他们的作息时间都很紧,除自习外,每天有八至十节课。进入教室,最大的感觉就是书多,有的甚至连地上也放着书。在假期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参加家教班。“书海泛舟”是升学的唯一途径,这在应试教育中是无庸讳言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而如果没有坚毅的吃苦精神,学生很难坚持下去,更不用说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了。

以上五方面基本上是南通市在应试教育方面出色的原因所在。尽管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但全国上下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这是无奈的事实。南通教育自然也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而且在这方面成绩斐然。但是,我们并不能据此就否定南通的教育,毕竟,这里也有素质教育生存的空间。

二、素质教育

在南通市因从事素质教育而出名的当属东洲小学校长许新海。许校长从1992年白手起家,现已将当初破旧不堪的小学校建成了花园式的美丽校园。在交谈中,许校长告诉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一辈子养成四个爱好:读书、艺术、运动和动手实践。为此,学校积极倡导学生每日读书,并提倡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学校还定期举办运动会,并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运动员。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少年宫,使孩子们能培养更多的能力。在采访中,我确实感受到了素质教育的魅力,也看到了素质教育的希望。

然而,这毕竟是小学的素质教育。众所周知,小学由于离高考的升学压力较远,因而兴办素质教育较容易。那么,南通高中的素质教育状况又如何呢?

在实地采访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并不惊人的事实,条件越好的高中,素质教育的程度越高。海门中学与南通中学即是其中典范。这两校均为当地的重点中学,办学条件不错,尽管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但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素质教育的现象。比如,两校都有科技节、艺术节和运动节,三年一轮回,尽管并非人人都参与其中,但毕竟让部分同学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同时也调剂了紧张的学习生活。此外,两校均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较早地接触社会,这一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素质教育在中学尤其是在高中的规模与成效并不大,连专搞素质教育的许校长也认为:素质教育正处于两难地步。这一点恐怕举国上下无人置疑。那么,素质教育究竟难在何处?

答案显而易见:高考,亦即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使然。尽管高校年年扩招、扩建,大多数高中生可以上大学,但大家又将竞争的目光投向重点高校。升学的目的是接受教育,而受教育的目的是为将来的就业积累人力资本。所以,说到底,就业压力、生存压力是问题的关键。正如南通中学教导主任所言:“人多、就业岗位少的国情决定了家长将孩子未来的就业竞争转为了现在的升学竞争”。

素质教育如此艰难,但难道教育改革就此偃旗息鼓了吗?当然不能!于是,作为一种深化素质教育的尝试——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三、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2001年启动,今年在10个省市推广,江苏省也在其中。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南通市教育局已就新课程改革等事宜向下属的各县、市发了通知。同时,个别学校已开始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于是,在采访中,我们就此项改革向一些领导与教师作了专访。从中我们大致听到了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对此表示乐观。南通中学教导主任认为,新课程改革与该校的教育理念完全吻合,因而该校将继续沿着课改之路走下去。但是,另一种声音也不容忽视。在采访中,南通市教育局的一些领导认为,新课程改革缺乏实践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可以轰轰烈烈,但高中的课改应当更加理性,更加慎重。因为只改革课程,不解决评价标准这一根本问题,课改将难以深入下去。同时,有人建议,理论家们应多关注基层,了解一下基层教师的素质。这些忧虑不无道理。

看来,新课程改革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新课程改革备受教育界关注。无疑,它肩负着重担,满载着人们的希望。究竟课改的试点效果如何,它能否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这仍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改革如同其它改革一样,不会一帆风顺。

四、路在何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件关系着民族兴衰,联系着千家万户的大事。现行的教育体制主要是沿用前苏联的模式。时代发展至今,许多弊端凸显了出来。尽管我国曾对此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似乎离人们的期望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那么,教育的症结在哪里?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何方?

我认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字:人、钱。具体而言,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教育问题自然也涉及到这两个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理所当然地受着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的制约。人多就意味着工作岗位少,使得人们的就业乃至生存压力增大。这些竞争最终反映在了教育上。在人口总量继续攀升的现状下,要想使教育变得更加理想,根本的一条出路是发展经济,只有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后,兴办教育的软、硬件才会有较大的改观,人们对教育的理念才会有所转变,教育的质量也才能得以提升。但是,发展经济是慢功夫,我们不能光指望着经济的好转而对现行教育制度无所作为。而且,良好的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人力资源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教育与经济互相促进。而在经济还欠发达的国情下,对于眼下的教育改革,我们必须另谋出路。

教育的两个主要环节是教学与评价,而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因而,教育改革应当在评价体制上下功夫。评价体制大致可分为两类:学校考核与社会检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方面最成熟的学校考核当属高考。高考制度在我国已持续了数十年。当然,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高考制度也不例外。一方面,高考作为升入普通高校的选拔性考试,承担着选拔人才的重任。客观地讲,它为选拔人才、输送人才和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十多年前通过高考检验的学生,如今正活跃在国家建设的各个岗位上。若没有他们的努力,经济发展很可能不会如此迅速。而且,今天的高考选拔出的人才并非完全高分低能。相反,许多人高分高能。实际上,分数与能力并非简单的正比或反比关系,甚至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可否认,高分低能的现象确实存在,但低分低能者可能更多。更进一步,在教育方面,对于大多数民众尤其是贫苦百姓而言,高考是唯一公平的制度。读书是穷人的最佳出路,统一的高考制度则是他们的龙门,给了他们脱离贫穷的希望。所以,高考制度于国于民皆有利,在数十年的社会发展中,它功不可没。正因如此,高考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可预见的将来,它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考也存在许多弊端。最常见的说法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考定终生”。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是极大的压力。于是,一部分学生畸形发展,在思想道德上出现了问题,酿成了许多悲剧。对于家庭,这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对于社会,这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高考制度也应当与时俱进。作为一种学校考核方式,高考主要涉及两个内容:考什么、怎么考。在研究高考制度时,我们理应着眼于这两个主要内容,而在具体的革新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完善高考制度。实际上,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完善着高考制度。在考核的内容上,从过去以单纯的知识性试题为主过渡到以灵活应用的试题为主。这使得光记知识不用知识的备考策略不那么灵验了。以后的试题命制可以更加灵活多样一些,尤其是新课改推广后的高考试题,内容可以更宽泛,更贴近生活实际,更注重活学活用。在考核方式上,从以前的文理各考六科变为如今的“3+X”“3+X+1”“3+大综合+1”等多种形式。这种变化自然引起了试题编排的变化,同时也要求考生在一份试题中有思维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学习上的定式思维。当然,这些考核形式哪种最好或者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这都值得继续研究、实践。比如,如果条件成熟,尤其是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文科可增加口试,理科可增加动手操作的考核。新课程改革推广试行后,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不妨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高考制度,使之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可以改变高考制度。在采访中,东洲小学的许新海校长介绍了他在澳大利亚访问学习时看到的“高考”:学生可以自编自演话剧,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实物,由评委评分;学生日常的表现也由教师评分,折算后计入总分;以及其它非试题化的考核。当然,这马上让人想到一个问题:老师的日常评价可靠吗?这不光涉及到老师自身的素质问题,更牵连到诚信问题。目前,我国的诚信体制很不健全,社会满意度较低。即便是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也常常弄虚作假,有失公平。因此这种考核方式目前并不适合我国。但是,如果我们将失落的诚信找回来,将不完善的诚信体制健全起来,我们也可以尝试着“洋为中用”。这种考核方式与我们传统的高考显然不同,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式上都更进一步。它更有利于选拔学以致用的人才,而这也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学校考核在评价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希望我们能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完善自身制度,着眼于考什么、怎么考这两个内容,着手于完善高考、改变高考这两个方面,使学校考核更加符合国情,更加称合民意,更加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社会检验这一环节上着手。所谓社会检验,就是将人才推向社会后,由社会评判,优胜劣汰。目前教育上的升学竞争归根结底是为了适应将来的就业竞争乃至生存竞争。只要我们抓好社会检验这一环节。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更加明确了,培养方式也就更加合理了。实际上,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高校毕业生不再包分配,而是双向选择;国家公职人员不再抱着“铁饭碗”,而是能者上庸者下;整个社会大变革,不再是大家一样穷,而是优胜劣汰;等等。这些举措直接影响到了教育。学生如果一味地死读书,只看重眼前的分数,结果很可能是读书死。当前,我国仍处于转型期,教育仍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学生必须善于活学活用,培养创新思路,发展各种潜能,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社会检验实质上是教育评价的最终环节。只要我们在这个环节上把好关,那么不论教育模式如何变,目的和结果只有一个——培养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人才。

教育的评价不能仅拘泥于教育,还必须着眼于社会。为了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有必要双管齐下。短期内,我们应当着重于学校考核,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必须完善社会检验。只有评价体制更完备了,教育制度才能更完美。

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教学上有所作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好。因而主要是两个方面:学什么、怎么学。学习的内容与考核的内容密切相关,也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实质上与学校考核和社会检验即教育评价相关。只要教育评价标准明确,学习的内容也就很明确了。学习的方式大概可分为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常见的课堂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听,缺乏互动,很可能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南通的“二李”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突破。课外自学主要靠学生自觉主动。这一方面需要老师较好地引导,另一方面需要学生享有充裕的课外时间与自学所需的资料。这就要求制度上和物质上均有保障。实质上,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许多发达国家的教学制度比较好,我们可以适当借鉴。但有一点需引起注意,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古人即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先例。不论教学模式怎么改,学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轻轻松松成才只是美丽的谎言,踏踏实实学习才是成才的途径。我们所希望的只是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使其健康成才;我们所提倡的教学革新,只是学习内容更加适用;课堂教学寓教于乐,更加活跃;课外自学苦中有乐,更加有趣。

教育改革事关重大,既不能踯躅不前,亦不能贸然挺进;既需理论上的指导,更需实践的检验。套用兵法术语,叫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以上仅是在微观层面上对教育的一番思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个办学主体和办学方式的问题。在办学主体上,我国以公办为主。近几年,民办教育也正兴起,有望丰富教育资源。在采访中,我了解到了另一种办学主体:国有民办。或许它因产权不明晰,正存在争议,但我认为这可以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办学主体。在办学方式上,主要存在教育是否产业化之争。大众对此褒贬不一。我认为教育是公益性事业,没有充分的把握时,不宜轻率地实行产业化。因为产业化之后要想再变回来就很困难了。目前,我们应“按兵不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业。在教育革新的过程中,应牢牢抓住教学与评价这两个环节。在兴办教育的过程中,可尝试办学主体多元化。二者应统一于教育的宗旨: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无

第四篇:南通教育考察报告

南通教育考察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通教育成功因素的分析,揭示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些现状,同时反映了基层对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两种看法,最后提出了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

教育改革

正文:在基础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究竟如何呢?带着这一疑惑,我们一行十二人来到了江苏省南通市,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南通教育暑期实践活动。

一、应试教育

南通的高中教育之所以全国闻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奥赛成绩与高考成绩相当突出。今年高考结束后,南通市再创佳绩:全省理科前十名中,南通有四名;600分以上高分者,南通占四分之一;在全省十三个市的各项指标综合排名中,南通名列第一。一个普普通通的市,为何有如此骄人的成绩?是占据天时的偶然还是内在因素的使然?

经过一周的了解,我们发现南通教育现象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㈠.积淀深厚的教育传统。早在北宋初期,天下道德君子之首的胡瑗就倡导“苏湖教法”。20世纪初,清末状元张謇目睹民生凋弊,回家乡进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提出了“父实业母教育”的救国方略,主持兴办了许多所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学校,在全国创下了41个第一,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南通的许多学校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一传统的影响下,南通形成了浓厚的执教氛围和尊师重教的风俗,而这些直接影响到了南通的基础教育。

㈡.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高考成绩与经济水平的关系大致成抛物线型,即经济过差与过好的市区,其高考成绩都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可能是经济太差,则发展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硬件、软件都受制约;经济太好,则对应试教育不是很重视,高考成绩自然较差。南通gdp居全省第四,实力差于苏南,而它又濒临长江,经济状况足以满足当地教育的需求,所以其应试教育稳居全省之首。

㈢.相当完备的教研体系。南通教育坚持以研为先的教学策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课题研究,二是群体教研,三是高考研究。同时南通教育坚持以联见长的教学机制。高中有学科教育基地和教师培训制度。值得推崇的是学科基地,这是指市内的九所重点高中各担任一科的教学基地任务,基地负责相关科目的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由于全市的重点高中不进行排名,所以这些学校市内竞争的压力很小,可以很好地做到资源共享。这些教学与研究体制对于平时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自然促进了全市的教育发展。附图1:

附图2:

㈤.能够吃苦的学生群体。学生只有主动自觉地刻苦学习,才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应试教育中,这往往是关键。在采访中,人们普遍认为南通的学生较之其他地市的学生更能吃苦,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天性淳朴,没有杂念,读书升学是他们走出去的最佳信息途径。通过对天星湖中学、海门中学和南通中学的学生的了解,我们发现他们的作息时间都很紧,除自习外,每天有八至十节课。进入教室,最大的感觉就是书多,有的甚至连地上也放着书。在假期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参加家教班。“书海泛舟”是升学的唯一途径,这在应试教育中是无庸讳言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而如果没有坚毅的吃苦精神,学生很难坚持下去,更不用说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了。

以上五方面基本上是南通市在应试教育方面出色的原因所在。尽管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但全国上下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这是无奈的事实。南通教育自然也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而且在这方面成绩斐然。但是,我们并不能据此就否定南通的教育,毕竟,这里也有素质教育生存的空间。

二、素质教育

然而,这毕竟是小学的素质教育。众所周知,小学由于离高考的升学压力较远,因而兴办素质教育较容易。那么,南通高中的素质教育状况又如何呢?

在实地采访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并不惊人的事实,条件越好的高中,素质教育的程度越高。海门中学与南通中学即是其中典范。这两校均为当地的重点中学,办学条件不错,尽管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但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素质教育的现象。比如,两校都有科技节、艺术节和运动节,三年一轮回,尽管并非人人都参与其中,但毕竟让部分同学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同时也调剂了紧张的学习生活。此外,两校均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较早地接触社会,这一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素质教育在中学尤其是在高中的规模与成效并不大,连专搞素质教育的许校长也认为:素质教育正处于两难地步。这一点恐怕举国上下无人置疑。那么,素质教育究竟难在何处?

答案显而易见:高考,亦即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使然。尽管高校年年扩招、扩建,大多数高中生可以上大学,但大家又将竞争的目光投向重点高校。升学的目的是接受教育,而受教育的目的是为将来的就业积累人力资本。所以,说到底,就业压力、生存压力是问题的关键。正如南通中学教导主任所言:“人多、就业岗位少的国情决定了家长将孩子未来的就业竞争转为了现在的升学竞争”。

素质教育如此艰难,但难道教育改革就此偃旗息鼓了吗?当然不能!于是,作为一种深化素质教育的尝试——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三、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2001年启动,今年在10个省市推广,江苏省也在其中。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南通市教育局已就新课程改革等事宜向下属的各县、市发了通知。同时,个别学校已开始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于是,在采访中,我们就此项改革向一些领导与教师作了专访。从中我们大致听到了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对此表示乐观。南通中学教导主任认为,新课程改革与该校的教育理念完全吻合,因而该校将继续沿着课改之路走下去。但是,另一种声音也不容忽视。在采访中,南通市教育局的一些领导认为,新课程改革缺乏实践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可以轰轰烈烈,但高中的课改应当更加理性,更加慎重。因为只改革课程,不解决评价标准这一根本问题,课改将难以深入下去。同时,有人建议,理论家们应多关注基层,了解一下基层教师的素质。这些忧虑不无道理。

看来,新课程改革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新课程改革备受教育界关注。无疑,它肩负着重担,满载着人们的希望。究竟课改的试点效果如何,它能否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这仍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改革如同其它改革一样,不会一帆风顺。

四、路在何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件关系着民族兴衰,联系着千家万户的大事。现行的教育体制主要是沿用前苏联的模式。时代发展至今,许多弊端凸显了出来。尽管我国曾对此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似乎离人们的期望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那么,教育的症结在哪里?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何方?

我认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字:人、钱。具体而言,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教育问题自然也涉及到这两个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理所当然地受着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的制约。人多就意味着工作岗位少,使得人们的就业乃至生存压力增大。这些竞争最终反映在了教育上。在人口总量继续攀升的现状下,要想使教育变得更加理想,根本的一条出路是发展经济,只有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后,兴办教育的软、硬件才会有较大的改观,人们对教育的理念才会有所转变,教育的质量也才能得以提升。但是,发展经济是慢功夫,我们不能光指望着经济的好转而对现行教育制度无所作为。而且,良好的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人力资源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教育与经济互相促进。而在经济还欠发达的国情下,对于眼下的教育改革,我们必须另谋出路。

教育的两个主要环节是教学与评价,而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因而,教育改革应当在评价体制上下功夫。评价体制大致可分为两类:学校考核与社会检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方面最成熟的学校考核当属高考。高考制度在我国已持续了数十年。当然,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高考制度也不例外。一方面,高考作为升入普通高校的选拔性考试,承担着选拔人才的重任。客观地讲,它为选拔人才、输送人才和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十多年前通过高考检验的学生,如今正活跃在国家建设的各个岗位上。若没有他们的努力,经济发展很可能不会如此迅速。而且,今天的高考选拔出的人才并非完全高分低能。相反,许多人高分高能。实际上,分数与能力并非简单的正比或反比关系,甚至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可否认,高分低能的现象确实存在,但低分低能者可能更多。更进一步,在教育方面,对于大多数民众尤其是贫苦百姓而言,高考是唯一公平的制度。读书是穷人的最佳出路,统一的高考制度则是他们的龙门,给了他们脱离贫穷的希望。所以,高考制度于国于民皆有利,在数十年的社会发展中,它功不可没。正因如此,高考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可预见的将来,它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考也存在许多弊端。最常见的说法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考定终生”。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是极大的压力。于是,一部分学生畸形发展,在思想道德上出现了问题,酿成了许多悲剧。对于家庭,这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对于社会,这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高考制度也应当与时俱进。作为一种学校考核方式,高考主要涉及两个内容:考什么、怎么考。在研究高考制度时,我们理应着眼于这两个主要内容,而在具体的革新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完善高考制度。实际上,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完善着高考制度。在考核的内容上,从过去以单纯的知识性试题为主过渡到以灵活应用的试题为主。这使得光记知识不用知识的备考策略不那么灵验了。以后的试题命制可以更加灵活多样一些,尤其是新课改推广后的高考试题,内容可以更宽泛,更贴近生活实际,更注重活学活用。在考核方式上,从以前的文理各考六科变为如今的“3+x”“3+x+1”“

3+大综合+1”等多种形式。这种变化自然引起了试题编排的变化,同时也要求考生在一份试题中有思维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学习上的定式思维。当然,这些考核形式哪种最好或者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这都值得继续研究、实践。比如,如果条件成熟,尤其是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文科可增加口试,理科可增加动手操作的考核。新课程改革推广试行后,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不妨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高考制度,使之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可以改变高考制度。在采访中,东洲小学的许新海校长介绍了他在澳大利亚访问学习时看到的“高考”:学生可以自编自演话剧,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实物,由评委评分;学生日常的表现也由教师评分,折算后计入总分;以及其它非试题化的考核。当然,这马上让人想到一个问题:老师的日常评价可靠吗?这不光涉及到老师自身的素质问题,更牵连到诚信问题。目前,我国的诚信体制很不健全,社会满意度较低。即便是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也常常弄虚作假,有失公平。因此这种考核方式目前并不适合我国。但是,如果我们将失落的诚信找回来,将不完善的诚信体制健全起来,我们也可以尝试着“洋为中用”。这种考核方式与我们传统的高考显然不同,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式上都更进一步。它更有利于选拔学以致用的人才,而这也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学校考核在评价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希望我们能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完善自身制度,着眼于考什么、怎么考这两个内容,着手于完善高考、改变高考这两个方面,使学校考核更加符合国情,更加称合民意,更加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社会检验这一环节上着手。所谓社会检验,就是将人才推向社会后,由社会评判,优胜劣汰。目前教育上的升学竞争归根结底是为了适应将来的就业竞争乃至生存竞争。只要我们抓好社会检验这一环节。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更加明确了,培养方式也就更加合理了。实际上,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高校毕业生不再包分配,而是双向选择;国家公职人员不再抱着“铁饭碗”,而是能者上庸者下;整个社会大变革,不再是大家一样穷,而是优胜劣汰;等等。这些举措直接影响到了教育。学生如果一味地死读书,只看重眼前的分数,结果很可能是读书死。当前,我国仍处于转型期,教育仍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学生必须善于活学活用,培养创新思路,发展各种潜能,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社会检验实质上是教育评价的最终环节。只要我们在这个环节上把好关,那么不论教育模式如何变,目的和结果只有一个——培养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人才。

教育的评价不能仅拘泥于教育,还必须着眼于社会。为了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有必要双管齐下。短期内,我们应当着重于学校考核,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必须完善社会检验。只有评价体制更完备了,教育制度才能更完美。

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教学上有所作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好。因而主要是两个方面:学什么、怎么学。学习的内容与考核的内容密切相关,也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实质上与学校考核和社会检验即教育评价相关。只要教育评价标准明确,学习的内容也就很明确了。学习的方式大概可分为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常见的课堂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听,缺乏互动,很可能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南通的“二李”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突破。课外自学主要靠学生自觉主动。这一方面需要老师较好地引导,另一方面需要学生享有充裕的课外时间与自学所需的资料。这就要求制度上和物质上均有保障。实质上,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许多发达国家的教学制度比较好,我们可以适当借鉴。但有一点需引起注意,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古人即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先例。不论教学模式怎么改,学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轻轻松松成才只是美丽的谎言,踏踏实实学习才是成才的途径。我们所希望的只是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使其健康成才;我们所提倡的教学革新,只是学习内容更加适用;课堂教学寓教于乐,更加活跃;课外自学苦中有乐,更加有趣。

教育改革事关重大,既不能踯躅不前,亦不能贸然挺进;既需理论上的指导,更需实践的检验。套用兵法术语,叫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以上仅是在微观层面上对教育的一番思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个办学主体和办学方式的问题。在办学主体上,我国以公办为主。近几年,民办教育也正兴起,有望丰富教育资源。在采访中,我了解到了另一种办学主体:国有民办。或许它因产权不明晰,正存在争议,但我认为这可以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办学主体。在办学方式上,主要存在教育是否产业化之争。大众对此褒贬不一。我认为教育是公益性事业,没有充分的把握时,不宜轻率地实行产业化。因为产业化之后要想再变回来就很困难了。目前,我们应“按兵不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业。在教育革新的过程中,应牢牢抓住教学与评价这两个环节。在兴办教育的过程中,可尝试办学主体多元化。二者应统一于教育的宗旨: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无

第五篇:南通-厦门四日自由行攻略(2017)

南通-厦门四日自由行

DAY 1 南通-厦门(深圳航空 ZH9701 南通兴东T1-厦门高崎T4 12:00-13:50)机场-轮渡码头-鼓浪屿

12:00-13:50 南通兴东机场至厦门高崎机场,用时1h50min 14:20-15:20 空港快线邮轮码头线¥10(T4候机楼空港快线站-邮轮中心码头),全程约30-50min,步行2min厦门邮轮中心厦鼓码头(轮渡站)/打车¥32,12公里,约25min 15:50-16:30 入住鼓浪屿花庭旅馆,三丘田码头步行8min即到 17:00-21:00 夜游鼓浪屿,酒店附近为主,逛吃逛吃

DAY 2 鼓浪屿-曾厝垵

8:30-16:00 红地毯趣味蜡像馆-皓月园¥15-菽庄花园(含钢琴博物馆)¥30--国际刻字艺术馆¥10-琴园-日光岩¥60-风琴博物馆¥20(有些景点较无趣,环岛路线自由选择进出,咨询酒店老板规划路线)

16:00-17:00 轮渡返程(三丘田码头-厦鼓码头)

17:00-18:00 厦鼓码头至曾厝垵厦洛克咖啡墅客栈(3种交通方式:①公交专线B3路¥5,开往塔头方向,邮轮中心码头-曾厝垵,约45min,下车步行10min;②打车¥38,13.5公里,约35min)

18:30-21:00 夜游曾厝垵,酒店附近为主,逛吃逛吃

Tips:

1、鼓浪屿岛上无交通,步行为主,环岛一天。

2、五大景点联票含日光岩-风琴博物馆-皓月园-菽庄花园-国际刻字艺术馆。网上预订,可刷身份证或二维码进入景区,就近取票留个纪念。

3、鼓浪屿网红店:①龙头路183号的鱼丸摊,5块钱7个鱼丸。②喜林阁酸梅汤,鸡山路1号之一。③叶氏麻糍,1块一个,很香甜。④黄胜记,肉脯和肉松,龙头路95号。⑤babycat私家御饼屋(Babycat在鼓浪屿上面一共开了3家店,厦门市区开了一家),龙头路143号(近鼓浪屿轮渡码头新华书店)。⑥林记鱼丸汤,泉州路54号。⑦马拉桑奶茶,鼓浪屿龙头路181号。⑧张三疯奶茶,招牌奶茶要15块,龙头路。⑨金兰饼店,鼓浪屿内厝沃路413号。⑩Judy’s Café,鼓浪屿永春路79号。⑪褚家园咖啡馆,鼓浪屿中华路15号。⑫花时间咖啡馆,鼓浪屿安海路36号番婆楼2楼。⑬班沙客奶茶,鼓浪屿福建路6号。⑭牛肉香食室,鼓浪屿龙头路175号。⑮寿记龟糕店,鼓浪屿海坛路31号。⑯中街卤料,鼓浪屿龙头路310号。⑰赵小姐的饼店、苏小糖。等等!

DAY 3 厦门市内

8:30-16:30 南普陀-厦门大学(南门或西北进,白城门出)-白城海边沙滩浴场-胡里山炮台

17:30-18:00中山路步行街(根据实时地点导航过去)

20:30-21:00 中山路步行街-曾厝垵厦洛克咖啡墅客栈(①29路¥1,开往软件园方向,妇幼保健院-曾厝垵,约45min,下车步行10min;②打车¥25,9公里,约25min)

Tips:

1、市内著名景点:中山路步行街、南普陀寺、厦大、胡里山炮台、白城浴场、怪坡、观音山、椰风寨、万石植物园、集美学村、集美鳌园、陈嘉庚先生故居、同安影视城、日月谷温泉、厦门园博园、同安孔庙、苏颂故居、大轮山、梵天寺、英雄三岛(大嶝岛、小嶝岛、白哈礁)。

2、早起去南普陀寺吃素面,登顶可俯瞰厦大全景。

3、厦门大学芙蓉隧道、芙蓉湖,从芙蓉的另一侧仰望厦大的学术中心嘉庚楼群,还有情人谷和上弦场。

4、白城沙滩的边上挨着的就是胡里山炮台¥25,上面有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最大的克虏伯大炮,有“世界古炮王”之称。从白城的沙滩边上小走一段木栈道到珍珠湾,到了珍珠湾一带,就可以转回环岛路上来,附近有很多租自行车的,15元/小时,包时段,可砍价。

5、中山路步行街网红店较多,沙茶面、海蛎煎、花生汤、土冻笋、烧肉粽、春卷等,找百年老字号。

6、当天以步行逛吃逛吃为主,具体可视体力情况变更。

DAY 4 厦门-南通(深圳航空 ZH9702 厦门高崎T4-南通兴东T1 14:55-16:45)黄厝海滩-环岛路-机场

8:30-12:00 环岛骑行至黄厝海滩、椰风寨,或根据酒店老板建议安排半天活动,放松为主 12:00-13:00 空港快线曾厝垵专线¥15(开往高崎国际机场T4航站楼方向,曾厝垵-机场T4航站楼),全程约55min/打车¥45,16公里,约35min

相关问题:

1、提前选机舱座位

2、提前订轮渡船票(¥35一张)

3、提前购买鼓浪屿五大景点联票(¥100一张)

4、提前联系客栈确认房间

空港大巴线路: 1.轮渡专线

轮渡发车:轮渡(春光酒店)-T3候机楼-T4候机楼

发车时间:5:20、6:00、6:30、7:00、7:30、8:00、8:30、9:00,此后约每20分钟一班。机场发车:T4候机楼—T3候机楼--轮渡(春光酒店)发车时间:8:00,8:30,9:00;9:20开始每20分钟发班,20:30后每25分钟一班,发车时间至机场航班结束。车程:约35分钟 票价:10元/人

2.曾厝垵专线

机场发车:机场T3候机楼-T4候机楼-会展中心公交站-曾厝垵(村口对面)发车时间:9:20--16:20每30分钟一班;17:00--19:00每40分钟一班。曾厝垵发车:曾厝垵—T4候机楼—T3候机楼 发车时间:6:45-18:15约每半小时一班。车程:约40分钟

票价:机场至曾厝垵:10元/人;曾厝垵至机场:15元/人(含5元代理费)

下载南通教育行有感(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通教育行有感(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千里路——参观南通博物苑

    行千里路——参观南通博物苑 “关于这棵银杏树,背后可隐藏着一个故事呢!早在一百多年前,这里曾经是一座道观,里面住着一名道士。他得知这块地被征用后,就想将道观周围长了300多年......

    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模版)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认真读完《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我觉得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

    《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合集)

    《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贵阳市城西小学曾烨 以前,我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教学研究可以说是不很了解,对陶行知先生本人的故事和教育思想的精髓更是模糊的,片面的,在认真地读......

    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心得 上师范时,学校就赫然挂着“学中做,做中学,知行统一”的标语。这段时间又学习了很多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故事,让我感到陶先生真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教育家......

    南通教育学习考察报告

    南通教育学习考察报告近期,淄川区教育考察团在区教体局赵永局长带领下,一行40余人赴江苏省南通市进行考察学习,期间重点参观了江苏省南通中学和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走进南通,所......

    南通教育学习考察报告

    南通教育学习考察报告近期,淄川区教育考察团在区教体局赵永局长带领下,一行40余人赴江苏省南通市进行考察学习,期间重点参观了江苏省南通中学和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走进南通,所......

    张謇与南通教育

    张謇与南通教育张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海门市长乐镇(即今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棉纺织领域早......

    南通海门教育考察报告

    南通海门教育考察报告2009年5月16日,随县教育局和进修学校考察团赴海门市考察了海门市东洲小学的教育教学学情,我们听取了这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校本培训、教学理念、学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