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10月思想汇报《南京!南京》观后感
敬爱的党组织:为了弘扬我们民族的精神,我院党组织举办了一次观看爱国主义优秀电影作品——《南京!南京!》的活动,2010年10月思想汇报《南京!南京》观后感。整整130分钟时间里,只有一种情绪,那便是压抑。尽管不是第一次看这个作品,但刚开场的时候,还是被枪声、炮声吓怕了。惨不忍睹的杀戮,血流成河,生灵涂炭,整一个就是——死城,深深震撼了我。但是,身为一个女性,更令我震撼的是…… 举手,还是不举手?这本来算不上是个问题。但是在这部历史灾难大片《南京!南京!》里上百名妇女举手自愿牺牲自己做慰安妇,为安全区的民众换取过冬的物资那个震撼人心的场面。每一只上扬的手,都像一支灼灼扑动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严的光辉。每一个举手的妇女,燃烧自我,救助他人,令现代的我们动容、惊心、泪流满面。她们的牺牲与毅然走入刑场、高喊“中国不会亡”的中国士兵的牺牲一般高贵而沉重,像两记重锤捶打在历史的鼓面,动人心魄,回音荡荡,思想汇报《2010年10月思想汇报《南京!南京》观后感》。教堂妇女举手一幕是《南京!南京!》继中国军人江边就义后的第二个高潮。令这部时长130分钟的灾难电影,回肠荡气,渐入佳境。本来是想闭着眼睛的渡过那130分钟的,不是不想看,而是不忍。《南京!南京!》里透露死亡讯息的场景之多,尤其黑白画面的处理更让每一种形式的死亡都让人身临其境,这种真实的氛围已经让你觉得内心超出了对残酷的负荷,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曾看过那些触目惊心的老照片。但最可怕的还是那些没有直观画面的死亡讯息。日本鬼子将小女孩从窗口扔下去,观众看到的只有唐先生奔去窗口的崩溃呼喊;一车车从军营运出去的女子裸体;日本士兵杀人时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在黑白不见血的银幕上,你只能读到两个字——绝望。这段历史的记录仅130分钟,对日军侵占南京城后长达6周的杀戮和兽行来说,这个时间,太短太短。可这以黑白上演的沉重,给人们带来的震惊和愤怒,130分钟,又太长太长。《南京!南京》这更像是一份加急电报。只看着这题目就双手不住的颤抖,心跳加速,不祥的预感扑面而来、这黑白胶卷所放映的史实更是叫人感到绝望。那种兵临城下的岌岌可危,家破人亡的悲痛,辱妻杀子的莫大辱耻,那种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怕是今人尽再大所能也仍无法演绎出的,我们能做的仅是坐在影院那黑暗角落里温故这段历史。铭记国耻很重要,但比铭记国耻更重要地是认识我们自己。最后我还想说,它就是一部电影,因为只有电影才会以那样的方式结尾,留一点阳光与希望,并且浓妆重彩地将小豆子的照片放那么大,题注下他还活着。这静止的画面远比那句中国不会亡来得更有力量。事件虽然过去了,但它的精神对我们当代青年依然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当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精神,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祖国建设和民族兴旺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篇:思想汇报—《南京南京》观后感
活着比死更艰难,珍惜生活,把握人生
——观“南京,南京”有感
2009年5月8日,应系党支部的号召和响应“改革开放六十周年”的系列爱国活动,我们学生党支部成员去了番禺电影院看了“南京,南京”这部电影。这是一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电影,有人唾骂也有人赞赏,有人为此落泪也有人无动于衷。而我看过后第一反应是我必须问问老师,为什么要带我们看这样的电影,为什么让我的心一直揪着,眼泪一直流,一直难过„„过后冷静想想,这或许就是老师想要的结果,因为我们觉悟了。
“南京,南京”,反应的是1937年日本进驻中国南京进行大屠杀的真实写照,惨绝人寰,或许电影对真实还有所保留,但是这已足够了,足够让我们了解历史,让我们体验当时处于战争悲惨的生活,战争的本质说到底是精神的折磨,它是一种文化在你的废墟上舞蹈。当时的南京是我们的首都,我们的战争装备足于让日本人瞠目结舌!大量的德械装备,所配属的坦克在质量上远远胜于日本的铁皮坦克,还有数不清的弹药军械!可是影片的开头出现了这样的一幕:日军枕戈待旦,全身凝住,而城里是到处逃跑的百姓,挹江门下是仅剩不多的战士们在堵住城门,陆剑雄带着弟兄们对着冲过来的散兵游勇大声疾呼:“不准逃跑!不准弃城!”但是得到的回应是:“当官的都跑了!”于是胆小而无知的士兵向英勇正义的战士扑去,踩踏了他们的脊梁,蹂躏了他们的心脏!南京的街道上一个日军小队,5个人左右,小心翼翼的挪动着,路两旁是被绑缚或是吊死的人,赤裸裸的女性尸体,还有触目惊心的人头群。。在一个破教堂也就是所谓的避难场所,成百上千的中国人面对几个手持武器的日本兵的反应竟然是选择投降!想象不到当时人的对战争是怎样的心态!教堂里是越来越多的举起了双手,当坐在父亲肩头的小女孩在看到他周围的同胞,他的亲人,他的叔叔阿姨都举起手来时,她做了人生第一个选择,慢慢的举起双手,高过头顶!这就是他先辈们教会他的!这就是他学到的第一堂课!没有抵抗,当敌人来临时,放弃抵抗,放弃挣扎,举起双手!是的,等待着的是,更多的屠杀与嘲笑!与对待牲畜般的行为!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十几个人就能控制几千人的原因了吧!但是想想我们现在呢?在面对困难和危险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呢?冷静!镇定!不是!更多的是逃避,放弃„„要是我们处于当时的情景又会怎么样呢?会不会自杀?
在战争时期,人的求生欲望显得更加的明显,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中华民族,为了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在搏斗着:
陆剑雄--国民党军官,典型的中国军人本色,视死如归,面对南京失守后带着剩余的士兵与日本鬼子对抗,最后还是英勇牺牲。
姜淑云--一个勇敢的中国女性形象,和拉贝先生在一起,与日本军作抗争,她尽全力去保护难民营的人,当她知道日本人要选一百名女人做慰安妇的时候,她的心比谁都还要痛,为了救更多的人她只有亲眼看着小江被拉走。在最后为了多救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士兵抓走,她知道她将失去尊严--被强奸,她对着角川说:杀了我。士可杀不可辱,宁愿牺牲也不能没有尊严。
江香君--小江,本来为了女人的形象,就算是被日本人认出来也无所谓的角色。后来被日军强奸,知道身为女人之痛,当姜淑云讲出日军需要一百名慰安妇的时候,她是第一个站出来的,她的恿气是为了能够让所有人换取更多的食物,带来生命,最后回眸的瞬间有可能知道一去不复返了。她是一个很悲惨的角色,不堪凌辱,最后赤裸裸地死去。
小豆子----很有小红军的感觉,从头到尾,只有他奇迹的生还,从陆剑雄出现,江淑云带着,到和老赵一齐,他是被角川放走的。最后笑到灿烂的小豆子让人感觉那么美好。
唐天祥--拉贝的秘书,懂一点点日语。成为拉贝秘书后算是替德国做事,可另一方面却是保护着家人;原来帮助着可怜的人民,可是后来为了生存下来却背叛了人民。到最后,出卖了人民并没有换来全家人过新生活,相反女儿死了,小姨子被逼做慰安妇也死了,唯有能保住的就是妻子和妻子肚子里的孩子,结果他放弃了跟拉贝先生走,而是以死来赎罪,是一个血肉鲜明的人物。最后临死的时候拒绝蒙住眼睛。直视死亡。仍微笑着告诉日本人:我老婆说她又怀孕了。
唐周氏--作为唐先生的太太,多多少少生活与感情有了很大的落差,本来是不愁衣食,最后却只有她能逃出死亡,人生是多么的悲哀,不过幸好肚子里还有一个存活的小生命,使她一定要有活下来的勇气。
角川--过去类似的影片,日本人全都是被人扔鸡蛋的角色,可是他却不一样,导演通过他来描述南京大屠杀,使我们认为有那样一个日本人并不十分可恨,这也是人性的表现。他作为日本军人不能不杀人,而面对自己杀过人,使他内心充满不安,从他的眼神里有时会看出作为士兵的茫然。他喜欢百合子,明知她是为了满足日本人需要而来到了中国,可他并没有嫌弃她,相反,从她那里还得到了些许的安慰。他看着小江被凌辱最后死去,他的内心可能更加挣扎。明明看到了姜淑云多救了中国人他却装作不知;当姜淑云被拉走时,望着他的眼神,叫他去杀死她时,他果然一枪杀死了,使她能有尊严地死去。最后他放走了小豆子和老赵,并对着同伴说了一句:活着比死更艰难吧!在他心里,看到的事实,不能承受,作为一个人不能没有了良知,看着这样的一切,心里的冲激比海水还多,比海还大,活着真的比死更难受,所以他一枪毙了自己。
整部影片都围绕着几个重要的人物来体现,“南京,南京”,血淋淋的披露了当时旧中国人民悲惨寂寥的生活。生命,人格,尊严,亲人„„连生存的空间都没有更谈不上这些“奢侈”的东西了。一大片一大片的中国人在枪弹雨林中倒下,一群一群的中国人被埋在堆填坑,善良美丽的中国女性被强奸被欺辱致死„„在那个年代,活着真的比死更艰难!这样的场面或许是历史上最悲惨的局面了,这样的场面怎么能叫人不动容,怎么叫人不伤心,但是伤心的同时我们又在做些什么„„浪费时间,每天上网,抱怨上天的不公平,抱怨生活的困难,自杀,离家出走„„好多好多的不满。或许真的该好好反思一下,好好的给自己的人生定个目标!
看过“南京,南京”都人都会有很大的感慨,也让我们联想到现在的生活,想到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走向和平繁荣,也给了我们提醒,提醒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为我们的国家民族出一份力!
刚刚看完的《南京南京》
使我感触很深,这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无法让我们中华儿女忘记的历史,被屠杀的30万的同胞,难道不能唤醒我们的一丝的爱国热情??!
我想,这是不可能的吧,就算你是一个外国人也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在你自己身边,自己国家!
老师说过,爱国是放在心里的,国家,乃是生我们,养我们,培养我们的家园,我们十三亿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国家,翻翻中国的历史,我最不喜欢学的就是近代历史~ 因为它实在让我恼羞成怒!动不动就什么条约什么条约的~割地,赔款,这个那个的.被周边的小国家羞辱,泱泱大国竟是这种下场,我们作为后代,应该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国家曾经差点灭亡的历史~~血的教训让我们从中醒来~我们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不希望战争,但是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邪恶的人总是想利用战争来谋取些东西,人的野心是很可怕的~我不希望历史重演~我也不希望出现什么“东京大屠杀”之类的东西,要知道,我们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我们不是日本军国主义~我们没必要拿自己和那些丧尽天良的侵略者作比较~我们就是我们,我们没有他们的残忍,没他们的野心~我们只希望和平崛起~,我们要记住国耻~屈辱的国耻~日军的屠杀不仅仅只有这一场,也不只这些个慰安妇~,他们犯下的滔天罪行是无法从我们中国人的心中磨灭的,那是永久的伤疤,不是时间和金钱能愈合的,我们没要求得很过分,我们只要求,只要求的是日本政府的道歉,日本政府的正视!!正视这段历史!!已经发生了,已经做错了!就应该去承认,去负担!为你犯下的罪行反省负责!这才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
虽然我平日里是有点哈日的,但是那是在文化生活上,必须正视的是,日本现在确实是比我们现今,走在我们的前面,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借鉴,去学习他们先进的东西!!这一点是我们不能否认的.但是在历史问题上,我是坚定不移的站在我自己的立场上,日本必须承认在中国甚至整个东南亚犯下的滔天罪行.请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个不屈不挠的民族,是打不垮的,我们吸取教训,总结落后的原因,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发生在我们国家的土地上,为什么死的是我们同胞,是不是我们太好欺负了!是因为我们比人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不能再让侵略者踏入我国的一寸的领土,领海,领空,!!我们中华民族不是好欺负的!!我们有着灿烂的文化,四大古国之一的中国是该复兴的了,时候快到了!!新中国成立了60年!60年的发展里,虽然今天的我才18岁,才真正的见到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过程,之艰辛,之成功!!!都让我为我的国家感到欣慰与自豪!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好,我们有着安定和谐的生活,虽然平日里某些敏感的话题还是困扰着我们,但是总体上来说,我们中国还是比外国安定,金融海啸充分证明了我国的重要性,现在在世界已经举足轻重的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才刚刚开始拉开帷幕,这是个新的时代的来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举世瞩目的,无法让人否认,这就是事实!
请不要在别人身上寻找原因,请自我检讨,我们爱国,要爱得实实在在,口头说的没用,放在心里最重要,连心都倒向外面了,你还谈什么爱国,行动起来吧!!别让这段历史成为泡影,我们要永远记住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结束,-------------一段我讨厌的历史,也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历史,中国未来的历史,等着我们去谱写,!向牺牲的人致敬~
这周五,学校为了增强爱国心,组织我们观看了“南京!南京!”这部电影。“南京!南京!”描写的是1937年日本人进驻中国南京虐人的真实写照,在这段时间内,中国人活的生不如死。
看之前以为是描写中国人的电影,没想到他竟然是围绕日本军官角川展开的一系列的故事。以前描写抗日战争的电影或电视连续剧,日本人都是遭到鄙视的,不过这部电影中的他,并不是我想像中的日本人那么可恨,因为他在当时的日本人中算善良的了。他杀了人没错,但他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他知道这是不对的;他知道百合子是为了日本士兵才来到中国的,到他并没有把百合子当成一个猪狗不如的人;他明明看到了姜老师多从卡车上多救了人,他却装作不知道的样子,但最后姜老师还是被日本军官发现了;当姜老师被拉走的时候,用英文对他说了“杀了我”时,他的善心还是没有办法逃避,他知道姜老师被士兵拉去会失去尊严,所以他答应了姜老师的恳求,让姜老师能够有尊严地死去;当日本士兵在杀死唐天祥时,他背过了身子,不想看到这一幕发生,因为他知道唐天祥是好人,他为了救难民,为了让他人活下来,他选择了留下;最后他放走了小豆子和老赵,也许是他不忍心看着这么小这么可爱的一个孩子就这样被枪毙了,并对着同伴说了一句:“活着比死更艰难吧!”
也许他是屠杀中国人的日本士兵中惟一一个有良心的,也许还有很多,也有可能是陆川导演为了不让我们不憎恨日本人而特意这样安排的„„在角川心里,日本人所做的各种暴行都成了一个个深深的烙印,狠狠地刻在他的心上,他不能承受,因为他还有一个良心存在。所以他不忍心去把暴行实施在中国人身上。他的善良导致了他的精神崩溃,最后在放了小豆子和老赵之后自杀了。
除了角川之外,还有2个人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唐天祥,一个是小江。唐天祥是贝拉的秘书,他一方面是算是替德国做事和帮助贝拉,另一方面却是保护着家人,帮助着可怜的难民。可他后来为了生存下来却背叛了人民。到最后,出卖了人民并没有换来全家人过新生活,因为日本人是为了钱才给他个证件糊弄他的,反而女儿在反抗日本人时被日本人扔出窗外死了,唯一能留下的就是妻子和妻子肚子里的孩子。最后他放弃了跟拉贝先生走,可能是以死来赎罪。最后在临死前仍微笑着告诉日本人:我老婆又怀孕了。
小江刚开始时拒绝了姜老师等人给她剪头发什么的。当日本人强奸她后,她才知道了姜老师是为了她好,她不恨姜老师了。当日本人要求选出100位中国妇女带走,否则就毁掉难民营时,她第一个举手。那时,我很感动。曾经的她,任性,娇气,现在的她,舍弃自己,为了别人,这让我很感动。
我们不应该去恨日本人,因为那已经成为了历史,而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使国家强大起来,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拒绝所有的战争!拒绝所有的残暴!
第三篇:南京南京观后感
两个中国人逃生后的反应是上述幼稚的延续,陆川的意图表现得更加明显。但这个比角川的自杀更加离谱,角川之死的设置至少还符合影片逻辑,而两个中国人的笑和嬉戏连基本的常识都不符合:试问如果有人刚刚从连绵数月的死亡威胁中脱身,而且前途未卜,他能彻底放松吗?南京大屠杀的很多幸存者直到今天仍然有强烈的心理阴影,何况当时刚刚脱身,怎么可能会有如此轻松愉悦的状态?这段被诟病是纯粹活该。
结尾单从技术论,拍得尚可,远景中角川同乡孤零零地竖在那,构图很好,也算是影片中难得的静谧。但是,在压抑了两个多小时候,即便你想“希望”一下,忽然来一段风格上反差如此之大的收场,即便是再热爱和谐本性善良的观众,也难以转过弯来啊。
之所以点这个结尾,就是想说陆川在谋划剧本时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何在绝望中展现希望。完全的绝望是不可取的,倒不是因为那些关于艺术的目的应该怎样怎样的文艺理论,是这部电影涉及的历史如果以这种方式表现,很难被接受,不仅如此,在艺术创建上,除了一味哭诉,也难有什么发展。而且,这毕竟是商业制作,要面对市场的,和这段敏感历史如此纠结的时候,选择完全绝望,几乎是绝路。
其实,这本身就是个难题。观影时,我常有这种感觉:这段不能这么写,这么拍是不对的,但真要想想看应该怎么拍,我发现我也很难给出什么答案。面对这个难题时,陆川给出的答案,以结尾为代表,就不太好。其他各处呢?很多地方,都有类似问题:比如那段“中国不会亡”,比如唐先生有些做作地说“我太太怀孕了”。陆川太想表达那种希望了,结果陷入了俗套中。其实角川之死还是可以找到原型的——《罪与罚》中的斯维德利盖洛夫,但就是这么久远的角色也远比角川要丰满复杂得多。这就像一个困局一样,陆川太想表达希望,甚至牺牲了角色和一些合理性,但最后却谁都没法讨好。其实,在零星的角落表现一下就够了,小豆子对刘烨笑了两次,既有着战友间的默契,又带着些无奈和坦然(特别是第二次),这个细节虽然笑,但是够分量的,遗憾的是陆川让他笑了四次„„
二、是冲突还是纪录?分裂的南京。
前面有文提到过,《南京!南京!》的剧本是失败的,因为其过于散乱的情节,几乎都无法形成构架,最终成了一堆历史的“景片”。
这话对了一半。根据陆川的访谈,看《南京!南京!》的创作过程,陆川自己提到过,他原来写好一个剧本,后来拍的时候,根据拍摄情绪不断修改,删了、加了很多戏,到最后已经面目全非。以这种方式做电影,除非你是掌控力极强的导演或制片人(赛尔兹尼克这种),或者本身就期待影片以散文化或者碎片化方式出现(王家卫的电影,以及斯通的《天生杀人狂》),否则陷入杂乱的状态是很难避免的。作为导演的陆川,掌控力显然还不够。剧本跟着情绪走,情绪跟着拍摄走,到最后,剧本的整一性就会丧失。但根据陆川提到的原来那个商业味更重的剧本来看,在影片中仍然能看见一些影子,但戏剧冲突往往只是出现在单个场景里,而且还时常戏剧性相对不足或者失当,等到整个来看时,就显得乱了。所以看这部电影时,常常会觉得穿越,时而明显感觉到戏味,时而又觉得戏味不足像战场纪录片——没有谁能够有这么好的适应性能够随时在两种风格中转换自如的,作为导演的陆川自己也不能,所
以在需要纪录性的时候,他却总不合时宜地大特写(前1/3)。
这种分裂还表现在他对角色塑造的问题上。陆川自己谈过这部电影和《拉贝日记》的区别,后者按照其标榜和宣传片来看,基本是传统情节剧,陆川刻意要让《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划清界限,按照他的说法,应该是更倾向于全景式纪录的。如果是《拉贝日记》给拉贝很多仰角和大特写,我不会奇怪,因为本身就是要塑造英雄,塑造一个star,给他聚焦是应该的。但《南京!南京!》既然是要追求一种更朴实和平视的角度,那么即便为票房考虑使用一些明星演员,最好也让他们在镜头前“消失”(参考《黑鹰降落》)。但很遗憾,即使是拍得还不错的战斗段落,陆川也没少给刘烨大特写——他的脸被抹了再多的灰,观众也不会认同者是名普通的国军军人,而会因为明星的突出而瞬间出戏。而后给刘烨设计的那段带头赴死,就更有问题了——如果你要让刘烨成为英雄,那么这个桥段设计得不够英雄;如果你要让刘烨是牺牲者之一,又干嘛非让他突出一下?至于唐先生的角色设置,可以看成一条保持尚可的戏剧冲突线,但他最后的死仍然让人感到莫名。或许为了追求一种对前面所犯罪过的救赎感和政治正确,唐先生必须去死,但至少得有个明确的理由,难道陆川是想用唐先生的死来证明日军暴行的完全无理性?与其说这段看起来是日军的无理性,不如说是陆川编剧时的无厘头。
说到这里,又想起陆川在访谈中曾提到的日军屠杀实际上并非个人暴行的叠加,而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实际上是军队指令的。顺便回应一句前两天讨论看待南京大屠杀和屠犹问题,那天一时忽视掉了,证明这种组织化的屠杀并不只是动机理性与否问题,如果是个人暴行,那只是军人自身的事情,说不好听,就像党卫军对美军俘虏的屠杀放大一些,如果是来自上层的组织,这就上升到了国家犯罪,性质完全不一样,不仅是屠犹,还有纳粹同样臭名昭著的枪毙政委、饿死乌克兰等政策。那段陆川在访谈中说得很好,但在电影中,很遗憾,他试图表现,但也在这冲突和纪录的游移中草草了事。能看到的,只有似有组织的机枪扫射和占领军头目关于征集慰安妇的提及。不错,从拍摄上而言,屠杀场景,陆川在四、五个场景间平剪,然后再来一个大摇臂,把屠杀残忍程度的震撼提升了一个档次。但是从对问题的追溯来看,陆川对屠杀的表现,仍然停留在我前面提到过的两部影片水平上,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这点仍然是一点进步都没有。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三、堵门、祭典——两处神来之笔
1、开场的堵挹江门很好。比之日军很难给观众心理代入感的攻城,挹江门场景很能镇得住人,作为定场戏非常好。从静到动,转换得非常快,冲击力极强,同时也给毫无心理预期的观众一个突袭——所有拍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没有一部有这种气魄。
更重要的是这个段落是过去谈及时常常语焉不详的,第一次被如此直接地表现出来,非常好,只是有一点——真实发生的,比电影上呈现的这段,要残酷很多。
2、整部影片,祭典部分可能是争议最大的。
不仅因为它可以看做是对日军气焰的一种宣传,而且还在结构上突兀了一下,很多人看不
明白。
但我觉得,这是影片拍得最好的一个场景,因为这是他最放得开手脚的一个场景,没有考虑太多的票房与现实顾虑,也没有像之前绝望之余仍然想处处留点面包屑做希望(实际扔下去的是馒头),他拍得很纯粹,很干净,镜头剪切得非常流畅,做足了功夫。
他为什么要插进这一段呢?
我的理解是。首先,他要刺激观众。陆川拍摄此片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告诉人们——我们当年那个对手有多么强大,尽管最后我们赢了,但仍不可掉以轻心。如果说本国首都被人烧杀抢掠仍然不够耻辱的话,陆川选择了这种招魂般的庆典。这已经不是肉体上的冲突了,而是在精神上的压迫。日本人为什么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肆虐?这是陆川想回答的问题。而这段就是他想给出的答案: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没什么比这种看起来回归蛮荒状态的祭奠更能表现这种可怕的意志。
但是,在这意志可怕之余,它也会反噬。这个是我想到的,是我根据影像推演的,那就是祭典段落将近结束处角川带有绝望和茫然的吼声。这种意志力其实是非人的,它在摧毁对手的同时,也会让己方的个体消失,出现的只有这一个怪物。丧失个性的民族,必将在盲目中走向毁灭。
然而,陆川选择这种方式,是很冒险的,特别是我感觉他参考了《意志的胜利》的拍摄法,对那些写着部队番号的招魂幡和强壮鼓手的大仰角,极其规整的构图,配上紧张的鼓点,使这段影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倒不担心他因为这个被骂汉奸——那些言论虽然无知,但也没什么害处——我担心的是这段影像与《意志的胜利》相仿的蛊惑力,意志薄弱者可能会吃不消,就像传说中当年北影教授不愿意在课堂上完整播放《意志的胜利》一样。不过世上只有一个三岛由纪夫,而且还死了,但愿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四、《南京!南京!》与历史
这个问题是逃不开的。
前面在谈角川的角色问题时,我已经谈过了,那基本就是我的观点:看得出来,影片确实是建立在相对严格的考证基础上的,没有太明显和太过分的史实错误,但陆川的问题不在于不忠实历史,而是在艺术真实可允许范围内的故作幼稚。当整部影片都是在以接近史实或者号称接近史实的名义下进行时,如果非要捣鼓出类似于角川这种日军战争前期出现几率微乎其微的角色,对戏剧化情节帮助不大(因为太俗套了),而且还会伤害影片的因“史”之名。
关于拉贝的问题,别看陆川在访谈中言辞似乎挑衅味道很足,从影片来看,其实并没有对拉贝进行怎样的丑化,影片中的拉贝,已经做到了他在那种环境下可以做到的一切,只是影片没有将他作为叙事中心罢了。
关于市中心的孙中山像,确实1942年新街口才竖立起孙中山像,如果严格按照史实,这
里就穿越了。但这就是艺术创造的自由了,我看过一张照片,是几个日军士兵羞辱一尊孙中山铜像(可能是中山陵的,具体记不清楚了),这说明类似事情是存在的,稍微转移下时地,并且给国都的沦亡带上些象征性意味,没什么不好。素以考证为长的李敖,写作《北京法源寺》时,不也为了艺术的考虑,把住法华寺的袁世凯穿越到了法源寺?同样理由,可以解释城中那场不曾有过的祭典。这些都不算大问题。
我觉得大问题不是史实上的,是对历史的把握。我们为什么要回顾这段历史?是要去了解其成因,关注其过程,并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内涵——比如动机。《南京!南京!》既然已经基本放弃了整一的情节,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做得更清楚。我们为什么会被屠杀?仅仅因为敌人的强大?强大了,打败我们了,我们就理应被屠杀?因为敌人兽性,所以我们被屠杀?那么既然创造了角川这么个有良知的角色,以及将日军日常生活表现得这么“正常”,那么这些“正常”人类,为什么会做出非人类的事情?如果说电影表现哲学议题有难度,那么为什么当教堂中发现了甚至多过日军巡逻队的中国士兵时,所有人都选择了举枪?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人却大部分乖乖被杀?陆川在访谈中说得很激动,说要拍抵抗之城,但从影片来看,零星的抵抗归抵抗,屠城归屠城,二者是割裂的。其实挹江门一场如果后面接好了,完全可以解释上面这些,但散乱化的表现,让这些问题很难留下满意的答案。偷懒的人可能只是想着“日军是屠夫、国军太懦弱、百姓太麻木”就收场了。勤快的可能还会留个解释文,但如果要靠解释才能说清楚事情,还要电影干吗?
五、关于陆川
女朋友看完《南京!南京!》,留下一句话:陆川是值得尊敬的。
怎么说呢,我很不喜欢陆川的为人,对他的导演水准也持保留意见,但我赞同她的话:陆川是值得尊敬的。
当初看到过报道,说冯小刚是中国电影圈里最会哭穷的导演,他的投资都是哭诉拉来的。如果只是开玩笑的话,我觉得陆川上这个榜也挺合适的。他很能说,也很会说,而且很爱来事。每次接受采访,他都不忘记哭诉下血泪史,包括当初写《黑洞》剧本被剥削之类的。听得多了,也就习惯了。此番《南京!南京!》的运作,他虽然没有傻到像高群书那样玩道德绑架,但仍然四处放噱头,比如挑衅《拉贝日记》,而事实上,这电影除了题材,几乎也没跟拉贝冲什么。后来他又豪言票房过一亿四,他就跟韩三平裸奔。这放在他自己也倾情对待的电影上,多少是让人有些反感的。我虽然可以理解他的行为——这不是小成本,8000万的投资,是要用票房说话的——但对他的行为,多少有些不屑,觉得这个人太无所不用其极。
但陆川值得尊敬的地方在于,他不是只在炒作上如此,在对待电影上,他也是如此。拍《可可西里》时 的玩命,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南京!南京!》。他也没有因为票房的顾虑而彻底放弃在影片中的一些尝试,在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中国影坛,他的每一步虽然迈得锣鼓喧天,但也确实有这个资格。
他的问题在于,一个好导演,或者说一个合格的导演,不应该是每次都靠题材和拍摄内容才能赢得喝彩的。《可可西里》如是,《南京!南京!》亦如是。拼命固然可贵,但水平不上
去,总有一天会被遗忘的。
六、尾声
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我还算是评论得比较客气吧。纠结得狠了,心里非常乱,一股脑就涌出来了。其实,心里纠结的,还是那段历史,无论这电影有多少缺点,不能不承认,影像带来的直接冲击,比印在纸上的统计数据要强烈得多。从这个角度讲,《南京!南京!》已经成功了。
第四篇:南京观后感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
观看电影《南京南京》之后,我的心情与影片色彩(为更真实地再现历史,仅使用黑白二色)一般,非常的压抑,不得不感叹陆川导演能够运用如此的色彩与音乐等艺术的表现手法为我们真实地重现了历史,但更加使人触目惊心的是历史如此之惨烈与不堪回首,让人无法接受,更加痛彻心扉。
影片将我们带回1937年的南京,三天,仅仅三天日本法西期的铁蹄与炮火冲破并占领了已不堪一击的国民党统治下的南京政府,昔日繁华的南京城顿时满目疮夷,横尸遍野,城中仅剩下妇孺与伤兵,但仅仅是这些人也没能逃过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淫掠。这些黑白胶片让我们为那些死伤的同胞泪流满面,让我们为那些侵略者的暴行悲愤不已,我们的心灵无法承受那影片不能够再现而确又真实存在过的更多、更残忍地暴行,但同时又让我们非常感动的是有那么多的同胞在当时的恶劣环境之下,为了他人的生命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一个中国人的尊严,为了不做亡国奴而舍弃自己年轻的生命,与这些重于泰山的死相比,软弱的国民党政府让人痛心,残暴的日本侵略者让人恨之入骨。
重温历史那段血泪与苦难,面对着一幅幅血淋淋的照片,那耻辱的1937年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那粘着鲜血的刺刀,那万人坑里冤死的灵魂,那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恶行,也将永远凝集在我的记忆中。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
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我们这样生于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青年一代,通过观看这部影片,强烈的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情绪,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重任,也许我们不用像革命先辈那样为了自己的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也许我们不是身边那些见义勇为的英雄,我们可以做的是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身边所有的人,珍惜自己的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馈社会,通过平凡小事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客户服务二部张玮
第五篇: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南京!》,让人再次感到不可思议。其实,也并不是第一次看到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片子,只是每次给我的感觉不一样而已,除了震撼,我还体会到了一些其它的东西。我相信,每个用心去看这部片子的人,大概都会有相同的感悟吧。有点遗憾的是,没有字幕,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只能通过画面和人物的表情猜测大概发生了什么事儿。其实,这也差不多就够了。
这部片子比我想象中的要恐怖、伤感,不可思议。那个时代的人的生命,真的就如同蚂蚁一般,轻轻一捏就碎!让我不得不感叹生命之渺小。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竟然看到了很多让我为之动容的场景,为之流泪,面对死亡的从容,身陷囹圄的不屈,直面敌人的无
胃·····一切的一切,真的是很感动!不是只字片语所能说得清的!看着一幅幅画面在我面前掠过,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伤,尽管没有字幕,它就像无声电影一样进行着,除了那令人惊心动魄的音乐。我没办法把那场景形容出来,我相信,任何一个亲眼看过的人估计都无法真切的描绘出来吧。唯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看到了日本军队中唯一的一个好人,跟其他人相比,他不一样,不能说绝对的不一样,但至少他有同情心,懂得同情弱者,尊重弱者,重视生命。而其它日本人是怎样对待被俘的中国人呢?在巨大的厂房门前,听话的走进去,然后可以看到在破碎的窗口一张张麻木毫无表情的面孔,倒油,放火,掷弹,巨大厂房成了魔鬼的炼火炉。在山坡上,是在被坑埋的百姓,一个个毫无动作面无表情的坐在坑里,然后埋完后,是成群的日本人
在上面舞蹈;再远一点,是一群老军官在训练观摩新军官杀人,在想什么?训练他们的残忍与勇气去杀这些被豢养的中国人!所有所有的场景,简直让人难以想象。他们想尽一些办法,蹂躏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残害儿童、妇女、老人。他们何曾想过,他们也有孩子、有妻子、有老人啊?难道他们也是这样对待老弱妇孺的吗!?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难道真的这么大!?
最让我感动的,是陆剑雄带领百姓抗战到底的场面,很让人感动。当他们最终也成为俘虏的时候,日本人真的像对待牲畜那样,拿起长竿指着中国人,像狗一样狂叫着赶他们起来,当持久没有人搭理他的时候,陆剑雄第一个站了起来,走向了刚刚屠宰过他们同胞的方向,小豆子站起来了,10岁不到的孩子,然后,我们的战士无声的一个,一个,一个个大义凛然的站了起来,走向了他们的天堂!他们是真真正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淋的鲜血!“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是他们全体呐喊出南京沦陷来最大的吼声!最后的尊严!他们是勇敢的,他们没有丢自己的脸,更没有丢中国的脸,我向他们致敬。
对于如今的现实生活中,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公然捏造事实,谎称南京大屠杀的虚假性。然而,在战争中,无论是被侵略者还是侵略者,都会受到惨痛的伤害,这种伤害不仅是身体上的,而且会深入到灵魂。并且是不可抗拒的。过去我们总是在骂日本人的野蛮,可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本身也是战争的牺牲品。我们没有资格去评论一场战争到底谁对谁错,但如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没有人性没有良知的侮辱和挑衅,日本,你怎可以说这是捏造?这是多少年积淀下来的中国人的愤怒。的确,日本该反省,为自己曾经所犯下的滔天大罪,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双膝跪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代表德国人向犹太人谢罪,为什么日本人就做不到这点呢?不谢罪就算啦,竟然做出污蔑事实的事,这是全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不可原谅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我想这种感觉跟现在犹太人回望二战集中营毒气室的感觉还不一样,除了悲愤,更多的是屈辱,毕竟这是一国之都,没有经过像样的抵抗就轻言放弃,任自己的子民变成魔鬼刀俎下的鱼肉,对于一个政府来说,是不可原谅的。除了感慨以外,我想,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振邦兴国,从沉痛的历史中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日本人认不认罪没关系,我们要做的只是正确认知历史,认知这场战争带给我们的惨痛教训,日本人自有它的报应,如果继续犯错的话,遭到的只会是全中国、全世界人的唾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