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3 01:2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

第一篇:(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屠杀中国人民的重大暴行之一。又称“南京惨案”。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在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对中国军民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天的大规模屠杀﹐杀害了无辜市民和已放下武器的士兵共三十万人以上﹕据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查证的集体屠杀并毁尸灭迹者﹐共二十八案﹐被害人数达十九万多人﹔日军还普遍地分散进行屠杀﹐尸体经慈善团体掩埋者达十五万余具。日军采取的手段极其残忍﹐除枪击外﹐还有砍头﹑剖腹﹑活埋﹑火烧﹑水溺﹑支解四肢﹐等等。(见彩图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40多天屠杀中国人民30余万)

日军除疯狂进行大屠杀外﹐还灭绝人性地奸淫妇女。从幼女到老妇﹐甚至孕妇都难以幸免﹐很多妇女在被蹂躏后又惨遭枪杀﹑刀戳和毁尸。在日军占领南京的一个月中﹐市内就发生了约两万余起强奸妇女的暴行。此外﹐日军所到之处﹐均遭大规模的抢劫﹐使十室九空。抢劫之后﹐纵火焚烧﹐巨火浓烟﹐笼罩全城﹐全市被烧毁的房屋达三分之一以上。

抗日战争胜利后﹐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血腥暴行得到了清算﹐松井石根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以绞刑﹐谷寿夫被引渡给中国政府处死。为了纪念这场震惊世界的惨案﹐1985年﹐南京人民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现场遗址之一的江东门建立了一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在展厅陈列了大量的资料﹑文献﹑图表﹑照片和实物﹐揭示了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杀﹑烧﹑淫﹑掠的种种暴行。此外﹐还在其它屠杀现场如燕子矶﹑草鞋峡﹑中山码头﹑汉中门等遗址及遇难同胞尸骨丛葬地中华门外等处﹐建立了十五块纪念碑。

第二篇:抗日战争的实践报告 -------以南京大屠杀为例[最终版]

抗日战争的实践报告

-------以南京大屠杀为例

一、方案介绍

1.实践时间:2015.05

2.实践地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3.实践内容:了解抗战历史、铭记历史、缅怀英烈、弘扬民族精神、振兴中华;

4.实践方式:网上查询、书籍、视频、实地了解等

关于抗战历史的调查,设置了实地了解和网上查询、书籍、视频等方式。因为自己去年去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可以把当时最真实的感受和情景还原。再通过网上、书籍、视频等方式来更全方位牢记当代大学生的振兴中华的责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正兴中华,从我做起”,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喊出的响亮口号。这个口号鼓舞着无数青年学子投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应当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

5.实践目的: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铭记历史、缅怀英烈、弘扬民族精神。因此,我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让人们更加了解抗战的历史,记住我们被外国势力欺负的历史,我们要勿忘国耻。

二、实践过程

(1)南京大屠杀的背景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展开全面侵略中国的大规模战争。同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淞沪会战。战役初期,日军于上海久攻不下,但日军进行战役侧翼机动,11月5日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卫间登陆,中国军队陷入腹背受敌的形势,战局急转直下;11月8日蒋中正下令全线撤退;11月12日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国民革命军在淞沪会战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领后,日军趁势分三路急向南京进犯。中国方面就此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由于下达撤退命令过于仓促,后方国防工事交接发生失误,随着日军轰炸机的大范围轰炸,撤退演变为大溃败,虽然锡澄线上的江阴保卫战对阻击日军海军逆江而上进犯内地有重要意义,但南部无锡的快速陷落使锡澄国防线基本没有发挥作用,使北路日军主力一路顺利到达南京。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处于日军的直接威胁之下。由于从上海的撤退组织的极其混乱,中国军队在上海至南京沿途未能组织起有效抵抗。中国将领唐生智力主死守南京,主动请缨指挥南京保卫战,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1937年11月9日,上海全部失陷。此时,国民政府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12月1日,日军攻占江阴要塞,同日,日军下达进攻南京的作战命令,南京保卫战开始。1937年12月2日江阴防线失守中国海军主力第一舰队和第二舰队在中日江阴海战中被全数击沉,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唯一一道拱

卫京畿的水上屏障失守。1937年12月10日日军发起总攻,12月12日唐生智下达突围、撤退命令,中国军队的抵抗就此瓦解。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开始了长达数星期的南京大屠杀。

(2)南京大屠杀的过程

日本原本打算在上海附近消灭中国军队的主力,从而迫使中国国民党政府屈服。然而,日本上海派遣军在淞沪战场苦战三个月,受到了惨重的损失,日本决策层在是否直接进攻南京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因为顾虑苏联在北方的军事威胁,日军参谋本部次长多田骏等人主张“不扩大”战事。因此,日东京将上海派遣军与第10军临时编组为华中方面军的时候,将方面军的作战区域限制在苏州、嘉兴一线(即“制令线”)以东。而日军战地指挥官却强烈要求进攻南京,柳川平助的第10军无视参谋本部的命令,决定趁中国军队溃退“独断敢行”地“全力向南京追击”;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鼓动参谋本部放弃“不扩大”方针,称“为了使事变迅速解决,乘现在敌人的劣势,必须攻占南京”。11月下旬,日军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全面越过“制令线”,分别沿着太湖的南、北两侧开始向常州、湖州进攻。鉴于前线进展迅速的既成事实,24日东京大本营废除了“制令线”,并在12月1日下达了攻占南京的正式命令。进攻南京的作战开始后不久,疯狂前进的作战部队就把辎重部队远远抛在身后,由于日军原本没有深入内陆作战的后勤准备,部队立即面临着粮食供给中断的严重问题,日本军司令部于是下达了实际是要部队抢劫的“就地征收”命令。日军在抢劫中通常伴随着奸淫妇女的暴行,为了掩盖自己抢劫和强奸的罪恶,日军除了杀死受害人,还经常放火烧毁整个村庄。

1937年12月8日,日军全面占领了南京外围一线防御阵地,开始向外廓阵地进攻。11日晚,蒋介石通过顾祝同电告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12日,日军第6师团一部突入中华门但未能深入,其余城垣阵地还在中国军队手中,负责防守中华门的第88师师长孙元良擅自带部分部队向下关逃跑,虽被第36师师长宋希濂劝阻返回,但已经造成城内混乱。下午,唐生智仓促召集师以上将领布置撤退。按照撤退部署,除第36师掩护司令部和直属部队从下关渡江以外,其他部队都要从正面突围,但唐生智担心属于中央军嫡系在突围中损失太大,又口头命令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和教导总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这个前后矛盾的命令使中国军队的撤退更加混乱。会议结束后,只有属于粤系的第66军和第83军在军长叶肇和邓龙光带领下向正面突围,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成功突破日军包围,第159师代师长罗策群战死。其他部队长官大多数没有向下完整地传达撤退部署,就各自抛下部队前往江边乘事先控制的船只逃离。这些部队听说长官退往下关,以为江边已经做好了撤退准备,于是放弃阵地涌向下关一带。负责封锁挹江门的第36师没有接到允许部队撤退的命令,和从城内退往下关的部队发生冲突,很多人被打死或踩死。12日晚,唐生智与司令部成员乘坐事先保留的小火轮从下关煤炭港逃到江北,此后第74军一部约5000人以及第36师也从煤炭港乘船过江,第88师一部和第156师在下关乘自己控制的木船过江。逃到下关的中国守军已经失去建制,成为混乱的散兵,其中有些人自己扎筏过江,很多人淹死、或是被赶到的日军射杀在江中。大部分未能过江或者突围的中国士兵流散在南京街头,不少人放弃武器,换上便装躲入南京安全区。13日晨,日军攻入南京城。

进城兵力约50000,执行军纪维持的宪兵却仅有17人的日军除了个别地或小规模地对南京居民随时随地任意杀戮之外,还对中国人,特别是解除了武装的军警人员进行若干次大规模的“集体屠杀”。大规模屠杀方法有机枪射杀、集体活埋等,手段极其残忍。12月15日(日军占领第3天):已放下武器的中国军警人员3000余人被集体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密集扫射,多当场遇难。负伤未死者亦与死者尸体同样遭受焚化。往鱼雷营的中国平民及已解除武装的中国军9000余人被日军屠杀。又在宝塔桥一带屠杀3万余人。在中山北路防空壕附近枪杀200人。12月16日(日军占领第4天):位于南京安全区内的华侨招待所中躲避的中国男女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集体押往中山码头,双手反绑,排列成行。日军用机枪射杀后,弃尸于长江以毁尸灭迹。5000多人中仅白增荣、梁廷芳二人于中弹负伤后泅至对岸,得免于死。日军在四条巷屠杀400余人,在阴阳营屠杀100多人。12月17日(日军占领第5天):中国平民3000余人被日军押至煤炭港下游江边集体射杀。在放生寺、慈幼院避难的400余中国难民被集体射杀。1937年12月13日,《东京日日新闻》(即现在《每日新闻》)报道两名日本军官的“杀人竞赛”。日军第十六师团中岛部队两个少尉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在其长官鼓励下,彼此相约“杀人竞赛”,商定在占领南京时,谁先杀满100人为胜者。他们从句容杀到汤山,向井敏明杀了89人,野田毅杀了78人,因皆未满100,“竞赛”继续进行。12月10日中午,两人在紫金山下相遇,彼此军刀已砍缺了口。野田谓杀了105人,向井谓杀了106人。又因确定不了是谁先达到杀100人之数,决定这次比赛不分胜负,重新比赛谁杀满150名中国人。这些暴行都一直在报纸上图文并茂连载,被称为“皇军的英雄”。日本投降后,这两个战犯终以在作战期间,共同连续屠杀俘虏及非战中人员“实为人类蟊贼,文明公敌”的罪名在南京执行枪决。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日军侵占南京期间强奸了成千上万的妇女,他们不分昼夜并在受害妇女的家人面前施行强暴。有些妇女被日军强奸了好几次,往往有妇女受不住日军的折磨而死。除此之外,日军还强迫乱伦行为。估计当时发生的强暴案可能超过20,000宗。中华民族在经历这场血泪劫难的同时,中国文化珍品也遭到了大掠夺。据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以后,派出特工人员330人、士兵367人、苦工830人,从1938年3月起,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搬走图书文献十几卡车,共抢去图书文献88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量。(3)实地感想

我是13年的12月有幸去南京,一直以来我都很抵触去南京,可能是大多数国人都有的心理。刚下高铁,呼吸着南京的空气就让我的心情开始变得有点沉重。见到家人以后把行李丢在了酒店直接就去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座落在中国南京江东门街418号。该馆的所在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丛葬地。为悼念遇难者,南京人民政府于1985年建成这座纪念馆,1995年又进行了扩建。纪念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改馆正大门左侧镌刻着邓小平手书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陈列分广场陈列、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大部分。

广场陈列由悼念广场、祭奠广场、墓地广场等3个外景陈列场所组成。其中悼念广场内有外形如十字架,上部刻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的时间的标志碑、“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及和平鸽等部分组成。祭奠广场有刻有馆名的纪念石壁、郁郁葱葱的松柏和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的“遇难者300000”的石壁。墓地广场有鹅卵石、枯树和沿院断垣残壁上的三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及院内道路两旁的17块小型碑雕,部分地记载着南京大屠杀的主要遗址、史实,这是全市各处集体屠杀所立遇难者纪念碑缩影和集中陈列,还有大型石雕母亲像、遇难者名单墙、赎罪碑、绿树、草坪等诸多景观,构成了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 的凄惨景象。遗骨陈列有外形为棺椁状的遗骨陈列室,这里陈列着该馆1985年建馆时,从纪念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中挖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1998年4月以后,又从该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内新发掘出208具遇难者遗骨(表层土层中),这批万人坑遗骨经过法医学、医学、考古学、历史学者的严格鉴定,被确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骨,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

其实当时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纪念馆,全名还是在门口驻足了几分钟后深深的印在脑海里,说真的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认真庄严的站在纪念馆面前,把那几个大字刻在脑海里,门口是很多的雕塑,人物的神情和动作都那么的真实,还没走进馆里,眼睛就有点湿润了,心里爱国的情怀就油然而生,还夹杂着很多复杂的情绪,说不上来是不是愤恨。眼里映入了几座雕塑——母亲抱着死去的婴儿痛哭着;老人为炸死的男孩闭上他的双眼;少女紧抓住零碎的衣裳,哭着、喊着„„此时这花香之地的阳光照在绿油油的草地和茁壮的松树上,也照到了路边一块块死难者的灵碑,我俯身观看,每一块镶嵌在草地上的灵碑都记录着日军在南京的一次屠杀的时间地点和死难数目。

之后,我们进入了馆内,之前的复杂情绪被紧张、恐惧包围着我踏着一级级阴暗的阶梯,周围伴随的不是明亮的灯光,而是几盏微弱的烛光,还有一阵阵低沉的音乐随之传来„„走完了阶梯,映入眼帘的是大屏幕上映出的一张张笑脸和名字,那就是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无辜的中国人民啊!那一张张贴在墙上的新闻,真实地还原了当时大屠杀的惨烈场景——“日本人把杀中国人当成一种乐趣”、“日本人活体解剖中国人”、“日本人进行杀中国人比赛”„„这一系列的话语就像一把把尖锐的刀刺入我的心里,这些屈辱作为一个中国人都是无法忍受的„„ 墙上还有一幅壁画,栩栩如生地刻画着当时的惨景:几个日本军官手持留着鲜血的长刀,嘴露奸笑地觊觎那些等待死亡的中国人;一些中国人丝毫没想抵抗,只是咬着下唇,眼中饱含着泪水,低着头看着这片泛着鲜血的土地;一些已经被屠杀的中国人民,再也没有能力支撑住躯体了,倒在这片土地上含恨长眠„„在这幅画下还有一个展区,展区中躺着一大片的尸骨,就这样赤裸裸地展示在我的面前,经历了将近75年,他们已经失去了血肉,只留下这些骸骨„„但这些不仅仅只是骸骨,我觉得它还代表着灵魂,中国人的灵魂!周围走过的人,有的害怕地闭上了眼,不敢看就悄悄走开;有的人轻轻叹了口气,就默默离开了;有的带着愤怒并窃窃私语地走开了„„ 到了纪念馆的“解放展区”,只见几只和平鸽飞在蓝天之上,上面写着: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中国正在进步,甩掉“东亚病夫”的称号,中国正在强大着!在走出纪念馆之前,我在捐款箱投了一些钱,仅仅是这些对于现代人来说简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于我来说,它代表的不仅仅是我对这些亡者的慰籍和尊敬,更代表着我对中国历史的痛惜和对那些侵华者的憎恨!再往前走,与一块石刻浮雕群相连的是遇难者名录,白色的花岗岩上记录大屠杀中部分死难者名单。死者长已矣,我看到有遇难者的亲人送来的花束在那里,白色的菊花静静地寄托着生者对死者的哀思。三十万人不散的冤魂,他们永久地聚集和徘徊于此,日日夜夜,已经半个多世纪了。

站在万人坑前面对眼前累累的白骨,思绪在我的脑海里跳跃成奔腾的浪花:恐惧、仇恨、屈辱、愤怒、苦涩;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从火烧圆明园到潘家峪惨案,再到南京大屠杀,其间有多少血和泪,多少恨与痛自知。一片一片的肃杀场景,一个个裸着身的女人,一颗颗被斩下的人头渗着黑色的血,一声声凄怆的悲鸣,一排排的红色蜡烛模糊视线,变成了血的颜色。这是人类的历史上所记载下的残暴的一页,是人性最阴暗的一面。说实在的,我有点畏惧不敢进去,那黑夜般的黑色笼罩在馆内,与室外的光明形成鲜明的对比。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可怖的现场遗址,阴森的尸骨仍然被完整地保留着,黑压压的名字,数也数不清,气也透不过来。我似乎看到了当时的场景,感到胸闷窒息。进入纪念馆后,一种沉重、肃穆的气氛笼罩了我,那用十二国文字书写的“300,000”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双眼。刹那间,我脑海中没有别的,只有那沉重的“300,000”。在纪念馆中陈列着的文物和史料,无声地诉说着那一段惨痛的历史,那一段令人发指的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忘记那一段历史,那段由于政府软弱无能而导致国民被欺压,被屠杀的历史,我们更不能忘记战争的残酷性。同样,我们也不能忘记在南京大屠杀当中无私的保护中国人民的国际友人和冒着生命危险记录这一惨案实况的记者,在那种危急时刻,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伟大的人格和不屈的精神,他们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缅怀。这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由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因为有了这条战线,全国的抗日力量才得以凝聚,日军的侵略步伐才得已被阻止,中国的抗日战争才得以胜利,中国才能一步步走上富强之路。在纪念馆中,我还看到了一些日本老兵对他们所犯罪行的忏悔,古语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虽然他们犯下了累累罪行,但是他们能够对此进行忏悔,这就表示了他们对和平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就像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忏悔,人们并没有因为德国总理的举动而看轻德国,相反,德国总理的举动为德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人们从中看到了德国为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看到了德国对生命的尊重。与此相对比,日本右翼势力却在极力抹杀他们的罪行,这样的行为,怎能不让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心痛?战争是摧毁美好世界的机器,因此,我们反对战争,向往和平。但是,在追求和平,创建和谐世界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忘记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记忆越深厚,文化就越深厚。轻视历史,忘记历史,只会让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越来越浅,没有了根,在发展中就会迷失方向。因此,我们更应该直面历史,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更要肩负起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我们要努力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让历史只能成为历史!

第三篇: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下的中国

AP0903226吴玩玲

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自此,日本开始大举进攻,使中国的大片土地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在其占领区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日本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和在中国部分地区的殖民统治,犯下了空前严重的罪行,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经济上,抢占耕地,低价掠夺粮食。日本侵略者还大肆掠夺占领区的土地及农产品。他们还推行“粮食出荷”政策,对农产品实行严格的统制和垄断,强迫农民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廉价出卖給伪政府,保证日军的需求外,大部分粮食被运回日本国内;垄断工业,掠夺工矿资源。他们一方面加紧对沦陷区民族工业及资源的掠夺,一方面增加对军事工业及与掠取资源有关的工矿业的直接投资。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发展东北,开发关内,以最快的速度掠夺中国的经济资源,为其漫长的军事战线提供急需物资;掠夺金银,滥发纸币;在文化上,实行奴化教育,企图以此来达到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维护其殖民统治的目的。在政治上,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华中“清乡运动”。日军还在其占领区掳掠和残害中国劳工,强迫一些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面对日本的野蛮侵略,中国人民毅然奋起,英勇抵抗。中国人民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后开始的局部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与当时国民党当局采取的不抵抗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统一战线旗帜下,由中国各族人民和海外华侨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由于统一战线的存在,四亿五千万人民都动员起来,投身到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洪流中,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于一个目标——抗日,日本侵略者因此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注定了他它必然失败的命运。早在1936年7月16日,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就曾说过中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将主要是依靠中国人民的大联合。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上,由于日本企图独占中国,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亡国灭种的威胁给中国一切政党和一切政治派别都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首先主动摒弃前嫌,呼吁“无论各党各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第三党等中间势力认为,“国内任何矛盾,都大不过日本帝国主义者与中国的矛盾;各党派的任何分歧,都不能否认集中力量反日的必要”,并指出“现时中国一切的党派中,没有任何一个党派,具有单独负荷反日使命的力量。因此,‘反日阵线’只能由各党派各社团共同集结而成,决非某一党派所能包办”。在日本的步步进逼下,国民党的政策和态度也发生很大变化,甚至表示“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而当使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共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政府无不开诚接纳”,从而在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同意两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抗战。可见,是抗日战争促成了国共两党的重新合作,催化了中国合作性政党政治和政党关系的恢复与发展。经济上,抗日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中日经济力量的悬殊,是日本敢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基本条件。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破坏,野蛮掠夺,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大大地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抗战期间,中国人民开展了对敌经济斗争。国民政府通过建立大后方基地、采取有利农业发展的措施、实行经济统制政策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通过开展对日物资禁运、破坏敌伪掠夺计划、发展生产、货币斗争、贸易斗争等措施,打破了敌人“以战养战”政策,增强了抗战的经济力量,为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文化上,中国文化虽然在抗日战争时期遭受巨大的战争创伤,但自五四时期开始高涨的新文化运动并没有中断,而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主张的导引下,进入以动员民众抗日救亡为主要任务的抗日文化新阶段。抗战文化的新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各种抗日文化社团大量涌现,遍及各抗日根据地和后方各地,社团的规模也盛况空前,有力地推进了抗战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在文艺理论上突显时代性和现代性,强调文艺界和文艺要为抗战救亡这一最大的时代主题服务,文艺的战斗性明显增强,民族性也非常突出。文化界在利用戏剧等旧文艺形式进行抗战宣传的同时,也对旧文艺进行了改造,就文艺的大众化和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性转换作了有益的尝试。与此同时,新文艺通过从大都市到小城市、从城市到乡村的转移和“文艺下乡”运动等途径得到大力推广,成为推动抗战的重要力量。抗日救亡不仅成为这一时期新文艺的主要目标和主体内容,而且成为新文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以新文艺运动为主流的抗战文化的发展是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仍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处于军阀混战时期,不过蒋介石的中华民国得到了暂时的象征性的统一,却依然政治腐败,贪官四起。社会上贫富差距十分大,有钱的就越有钱,没钱的就越穷,当时中国的货币财源只掌握在部分人,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害。还有日本军队四处占领城市,给城市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使战后的中国工业经济都十分猥琐,十分落后。抗日初期,中国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广泛传播,共产党依靠马克思主义发动了南昌起义,建立红军,走向辉煌。中国抗日初期还有繁荣的新文化,各地文物都纷纷出土,对部分朝代的考古学也十分兴盛,可惜日本侵略者的打击,中国的文化从那个时候开始衰败下来。

第四篇:抗日战争

陈述性内容

1、总述

中国抗日战争(Anti-Japanese War),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是指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非法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之前与期间,最终以日本投降而告终。

这场战争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中华民国政府及多数华人称其为八年抗战、中日战争等等,简称抗战,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日语:日中戦争)或支那事变(支那事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2、战争经过

一、战争背景(1)矛盾深远

1894年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中国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日本利用条约中从中国夺得的赔款2.3亿银其中的80%利用来发展军事,从此日本开始加强对中国的侵略。1900年,因为庚子事变问题,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 兵。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把俄国建立的旅顺口要塞攻占,并于对马海战中重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更加加强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韩并合,更使日本有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入侵胶州湾的德国势力,进而占据山东。1915年,跟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彻底取代德国在山东的特权。1928年,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试图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炮轰南城,与中国北伐军发生交战,造成济南惨案,杀害了中国外交部山东交涉员蔡公时等十六人。最后,在蒋中正表面惩办参战主要军官之后,日军退出济南。

(2)“攘外必先安内”

时隔三年,1931年7月23日、九一八事变前夕,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号召“攘外必先安内”,“故不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乃不能攘外”。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趁张学良调动东北军主力入关参加中原大战留驻华北之机,由司令本庄繁亲自策划,在沈阳附近的柳条湖破坏了一小段南满铁路,诬蔑此为中国国民革命军所为,当夜向沈阳北大营之国民革命军发动进攻,标志着“柳条湖事变”,又称“九一八事变”的爆发。驻防沈阳的中国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张学良声称奉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严禁部下对日军作战(晚年虽承认是他自己的决定,但究其根本原因,仍是迫于蒋介石及其“中央军”的压力),但团长王铁汉等仍率部进行了抵抗,还有黄显声领导的沈阳警察成为东北为数不多的给予日军打击的武装力量。但他们皆战不胜日军,翌晨全城即告陷落,警察们在缴械之后大多被屠杀。东北主要军事负责人张学良引咎降职,后赴欧洲躲避舆论谴责。而大敌当前,蒋介石思想上犯了重大错误,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处于一定的战略思想“以空间换取时间”,但忽略了国人的抗日热情,推行“不抵抗政策”(此处有争议,一些资料上也说是少帅张学良决定的)。中共趁机加紧发展,在湘赣等地建立起多个“苏区”,并不断扩大.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苏联国庆日在中央苏区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设在江西瑞金)。此后,蒋介石不断发动对苏区的“围剿”,想消灭红军,但结果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告终。

(3)危机重重

事变两个月内,日军占领中国东三省诸多主要城市,除在黑龙江遭到马占山部等的强烈抵抗之外,并未遭受重大损失。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民众自发组织了大量东北抗日义勇军抵抗日本军阀侵略,这些抵抗得到了关内民众同情和声援。部分中国学者视九一八事变为抗日战争的开始。1932年3月,日本在东北建立满洲国,其傀儡政府名义上的领导人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这政权其实是关东军拥有,他们以日満亲善大使作占领东北的借口,以继续进行侵略。国民政府面临“北有日军、南有共军,交相呼应,同时进逼”的危局。各地军人亦各自为政,不听中央调遣,山东韩复榘与刘珍年、陕西杨虎城与马青苑、四川刘湘与刘文辉,各起冲突,蒋费尽心机,“居中调停”,实为借机扩大地盘。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爆发。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粤军)在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的带领下展开回击,张治中率第五军(中央军)增援上海,双方陷入僵持。2月28日,英国、法国、美国三国公使介入调停。5月5日,中日双方签署《淞沪停战协议》,规定中国国民革命军不得驻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队,日本取得在上海驻军的权利,参与抗战的主力国军第十九路军不得不离开上海,赴福建剿共,第五军则撤退至苏州、南京一带,日本历来以压迫蒋介石惩办抗日军队的手段来打压中国军民抗日士气。6月,日本军阀全部退回日租界。日本军阀在中国北方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停止,并将军队开进长城一线,进犯热河、察哈尔两省,史称“长城事变”。

1933年1月,日军进占山海关,开始向中国关内进攻。热河省会承德遭到袭击,仅10余天即告陷落,驻守热河的国军主要是东北军万福麟等部,抵抗意识极差。驻守平津的西北军第二十九军宋哲元率部抵抗,中央军第十七军军长徐庭瑶率所部3个师北上参战。同年5月,日本军阀向察哈尔进攻,并一度占领察北重镇多伦,然而不久冯玉祥和吉鸿昌发起组织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经过5天的激烈战斗,夺回多伦,并成功将日本军阀驱赶出察哈尔,保证了长城一线战事的基本稳定。二十九军、十七军等部队虽然奋勇抵抗,终不敌装备精良的日军和伪“满洲国”部队,长城抗战失利。5月31日,中日签署《塘沽协定》,国民革命军退出热河和冀东,日本打开了通往华北的大门。

1934年6月9日,南京日本总领事馆书记官因个人原因,出走藏匿,欲自杀。领事馆扬言“应由中国政府负完全责任,如无生还之希望,则日方将撤回侨民发动自卫。”并将上海的日本宪兵派往南京,日舰云集下关江面。由于领事馆的一名从事抗日组织情报收集工作的中国人员詹长麟提供的可靠消息,首都警察厅调查课长赵世瑞于紫金山一山洞中寻获藏本,而平息了事端,史称“藏本事件”。1935年5月,日本中国驻屯军声称天津亲日报刊《满洲晨报》社社长白逾桓、《国权报》社社长胡思溥被杀,是中华民国政府所为,不久又诬指受中国政府援助的东北义勇军进入《塘沽协定》中规定的非武装区(实际上当时的东北义勇军为独立的武装),再次出兵南下。蒋介石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派遣大亲日派何应钦与日方梅津美治郎签订《何梅协定》,在部分满足日本要求的情况下,保证“取缔全国一切反日团体及活动”。同年9月,日本再度制造舆论,要求“华北五省(察哈尔、绥远、河北、山西、山东)自治”。因应这个事态,1935年10月4日,日本冈田启介内阁通过《鼓励华北自主案》,发表《鼓励华北自主案》,扶植当地的汉奸殷汝耕设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防止“赤化”。以上史称“华北事变”,它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标志。

(4)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3年12月,福建蔡廷锴、李济深及其十九路军组织“中华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与红军签署《抗日停战协定》,力图挽救危局,史称“福建事变”。但由于蒋介石勾结日伪军对这支革命武装进行血腥镇压,加之当时中共领导人奉行的“左”倾关门主义政策,福建事变最终失败,蒋介石撤销了十九路军的番号,十九路军这支名扬四海的抗日部队的历史到此结束了。国民政府对日本的态度激起了中国国内许多人士的不满,这给刚刚完成长征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扩大影响力的机会。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决定按照共产国际在西班牙的活动,以建立统一战线为方式抵御法西斯国家的侵袭。该年底,毛泽东发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不仅确定了这条统一战线的确立方式和理论基础,也提出吸取中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训,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中共开始抛弃左倾的关门主义,主动和合围陕北根据地的东北军张学良、西北军杨虎城部磋商结成抗日反蒋的军事同盟。并借助各种渠道与国民党中央试探妥协的可能性。

一二九运动中学生在北平的活动同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共产党的宣传领导下,针对日本即将设立的非法政府“冀察政务委员会”展开了大游行。上万名学生在北平附近高呼口号,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冀察政务委员会内定的负责人宋哲元镇压了这次学生运动。在这种形势下,冀察政务委员会宣布延期设立,并极大的提高了共产党在中国尤其是华北地区的声望。这次学生运动的大部分骨干后来成为八路军和中共的新生力量,包括黄敬、李昌、谷景生、宋黎等。

但蒋介石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意图,并调遣撤回关内的东北军和西北军继续围攻共产党的陕北革命根据地——希望非嫡系军队和共产党的争斗两败俱伤。在此情况下,张学良及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决定接受共产党的联合抗日主张。1936年12月,蒋介石亲自来到西安“督战”,12月12日,张、杨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实施“兵谏”。亲日派何应钦认为时机已到,积极鼓吹讨伐张杨,欲置蒋介石于死地,夺取全国最高统治权。一旦如此,全国就将爆发更大规模的内战,这正是日本人希望看到的。这次事变最后在国民党、共产党和其他势力的协商下,得到和平解决,国共两党也达成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协定,成为日后影响抗日战争的关键因素之一。西安事变后,红军、东北军、西北军的三位一体联盟被蒋介石瓦解。张学良被蒋扣押,杨虎城被迫出国,东北军被调往兰州、河南、安徽等处,被完全拆散。红军从陕北南下,占领了西安附近地区。周恩来、叶剑英、博古代表中共中央开始和国民党中央展开关于合作的谈判。大批在十年内战期间被关押的共产党政治犯被释放,其中最著名的是薄一波和陶铸。中共中央派遣刘少奇到天津指导北方局工作,刘少奇很快打开了华北地区的统战局面,号召平津学生支持宋哲元抗日。蒋中正开始全面积极加速进行抗战的政治、军事、经济准备,这包括在上海至南京一带修建了三道国防工事,进口了大量德国装备武装中央军。

二、战争经过

(1)战略防御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1、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

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中正在庐山先後发表谈话7月16日、17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先后发表《对于芦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谈话,表示:“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国家生存。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至此表明了对日本军阀挑衅的退让底线。7月28日、30日,日本军阀相继占领北平、天津,第二十九军退守保定一线。平津一带的大学纷纷迁移。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宣告战争已经全面爆发。

2、正面战场的展开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定下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大方针,为了吸引日本把侵略重点放到日军难以施展的山川河流众多的东南,利用山川河流众多的地形抵消日军装备训练优势,尽量消灭日军有生力量,避免在利于日军装备训练优势发挥的地势平坦的华北平原与日军作战,扩大战场,分散敌军兵力,为中国争取部分战争主动权,蒋中正决定在上海发动战争。中国国民革命军扮作保安队进入上海市区。日军则以保卫租界为名,占领租界外的地区。8月13日,冲突爆发。遭日军轰炸的上海南火车站日军在1937年8月派出上海派遣军(三个月后增加到50万人),开始向上海进攻;中华民国则共派出中央军精锐和大批内地省份部队(但由于蒋介石与这些部队的司令关系恶劣,所以装备极差。而参加者包括川军、滇军、桂军、粤军、湘军等)合计70万人,与日军血战三个月之久,粉碎其“三月亡华”之战略,此即为淞沪会战。指挥凇沪会战的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先是冯 玉祥,后蒋中正亲自兼任。11月20日,中国国民革命军在伤亡25万人之后,被迫撤退,上海自此沦陷;由于下达撤退命令过于仓促,后方国防工事交接发生失误,加上中国抗战初期的军队训练素质极低,引致撤退演变为溃败。同一天,中华民国政府立即宣布将首都和所有政府机构由南京迁往陪都重庆,而军事作战中心则是先迁往武汉直到武汉会战后再迁往陪都重庆。虽然第二次淞沪会战中国方面在战术上是失败的,但是在战略上却成功的将日军吸引于中国东南,使日军主力陷入山川河流众多的地形,消耗甚大,导致日军无实力占领全部中国。上海国民革命军的持久抵抗,掩护了党政机关、学校和大批工商企业转移内地,为抗战保留了元气。

南京大屠杀

1937年的南京,日军暴行在上海遭到约4万伤亡的日本军队,在同年12月13日侵占南京,由于守将唐生智不久便弃城逃亡,所以南京城于4天后陷落。日军以持续数月的南京大屠杀作为摧残中国民众士气的手段,由于战争前夕中国国民革命军把所有逃生的方法都堵塞了,结果间接导致约三十万无辜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残暴地杀害(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为26万)。下令进行南京大屠杀的日军上海派遣军(后改称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是松井石根,杀戮最严重的第六师团师团长是谷寿夫。

同年9月,日本为夺取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派出10余万陆军展开进攻。国民政府因应组织展开了太原会战,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总部位于不远的延安。根据9月的国共合作协议,共产党奉命派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林彪115师协助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

1937年底,南京陷落之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节节抵抗。但是因为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临阵脱逃,致使黄河防线失守,山东大部失陷,交通要点仅剩鲁南的滕县、台儿庄。于是,1938年1月14日,蒋介石将其枪毙。

1938年2月,日军华北方面军企图南下和华中派遣军会合。中国国民革命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与日军激战,史称徐州会战。3月,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令川军王铭章所部防守滕县,因无援兵,滕县失守,王铭章师长自杀殉国。李宗仁队以西北军孙连仲第二十六路军在徐州以北的台儿庄与日军反复争夺,以西北军张自忠部五十九军和庞炳勋军团掩护台儿庄的右翼临沂战场,以中央军汤恩伯军团卷击台儿庄日军侧背,最终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以毙伤日军一万多人的战果成为中华民国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日军精锐第10师团遭到毁灭性打击,精锐第5师团遭到重创。但是南北两线日军源源不断增兵,这次胜利没有扭转徐州战场的局势。

黄河花园口决堤5月19日日军占领徐州,6月6日占领河南省会开封。6月9日,蒋中正命令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岸大坝,史称黄河花园口决堤。此举虽然暂时阻挡了日军南下,但是也造成了黄河下游的大规模水灾,造成上百万民众直接死亡或间接因饥荒而死,造成不知情的当地民众对国民党的不满。战后蒋中正调拨了大量资金修复黄河大堤,史称“黄河归故”,即恢复故道。参与会战的国民革命军分路撤退,粉碎了日军的合围企图,至此,徐州会战结束。会战后,有一部分国军留在鲁南苏北敌后战场,后蒋中正下令组建苏鲁战区,以东北军于学忠为战区司令。这部分国军坚持到1943年,被日伪军压迫,与中共军队摩擦也告失利,被迫退出鲁南苏北。华北日军除以主力进攻山东津浦线方向外,还以一部向河北平汉线追击,宋哲元率部节节抵抗,最后退至黄河以北的豫北地区。

1938年8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会战,参战日军达30多万人,中国军队达110万人,战争中日本损失8万人,因病减员8万人,由此丧失了战略进攻的能力。国民革命军大部脱离战场,安全撤退,一部留在大别山区敌后坚持游击,主要是桂系军队。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最大的胜利是兵团司令薛岳指挥的万家岭大捷,日军第106师团遭到毁灭性打击,阵亡4000人。10月21日,在大亚湾登陆的日军占领广州,第七战区司令余汉谋部退至粤北地区。10月25日,湖北重镇武汉三镇相继陷落。中国国民政府的作战中心迁往重庆继续抵抗。

日军在占领武汉和南方的广州后,战线拉长,无力作进一步大规模的战略进攻,转入休整。在会战期间,以卢作孚为首的民族企业家运送了大批军队及作战物资到前线,并将武汉地区的大批工业装备和人员转移到四川,在敌机狂轰滥炸下的川江航线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殊勋。此外,苏联航空志愿队参加了 保卫武汉的空战。武汉会战迫使日军大本营不得不重新调整对华战略,改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战略,以求尽快结束所谓的“中国事变”。政治诱降的主要对手是国民党总裁汪精卫(但到了1940年日本发现汪精卫政府在中国国内影响力甚小,且无法左右抗日力量最强的黄埔系军队,于是将蒋介石选定为诱降对手,但终未成功)。在历时4个多月的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伤亡40万人,中国军民以巨大的牺牲迎来了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

(2)战略相持阶段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在此阶段,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同时日本的作战方针一改再改,由最早的“三月亡华”,转变为1938年11月第二次近卫声明的“东亚新秩序应由中日共同主导”、“共同防共”、“经济提携”等,并声称只要答应和解,就从华中、华南撤军,华北在名义上属于中国。日本仅用少量的资源即能引诱中国农工阶层加入皇协军的队伍,创造出大量的伪军,在经济上也诱惑资本受损的中国资产阶级,向他们开放日军占领区的实业投资。面对这些因素,中国国民政府中开始不断出现“中日和解”的声音。同年底,第三次近卫声明发表,除了更为温和的语气外,将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部分义务分担给中国,透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的调停,藉以从侧面诱导国民政府和谈,并承诺和谈成功后废除在华不平等条约,归还租界。日本态度的转变引起了包括欧美国家与中国的注意,其中欧美研判三次近卫声明的目标由中国转向苏联,这样的行动将有助于各国的利益,与慕尼黑协定类似,希望将日本的战火燃烧到苏联的土地上,因而欧美各国开始向国民政府派遣游说团进行劝说,希望蒋介石在各方利益没有太大损失的情况下,与日本达成停战协议。受此影响,主张与日本媾和的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到达越南。他在1938年12月29日发表“艳电”响应近卫声明,提出与日本“恢复和平”。作为当时中国的第二号人物,汪精卫在战争最为紧张之时的这番言论,被视作公开的叛国投降,中国抗战的士气受到巨大打击。1939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召开临时紧急会议,永远开除汪精卫党籍并撤销其一切职务。之后发生“河内刺汪案”,蒋介石派出特务企图暗杀而不果。3月,汪精卫在军统策划的刺杀事件中生还,这使得他彻底投向日本,并于5月在上海与日方开展秘密谈判,年底秘密签订《日华新关系调整要纲》。1940年,汪精卫在日本的保护下来到南京,以“还都”的名义于

3月30日成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同时日本发动了扫荡重庆外围的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希望国民政府能尽速投降。在这场危及战时陪都重庆的战役中,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将军殉国。1940年夏,蒙古族展开了自发的抗日斗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日军由于军事进展过于迅速,兵力和后勤补给均不敷使用,只能保证对主要城市和军事据点,以及主要交通线的占领。

1939年9月,纳粹德国军队向波兰不宣而战,引发法国、英国向德国宣战,标志着绥靖政策的破产,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欧美列国放弃了将法西斯国家力量引向苏联的企图,一反早先要求中日和谈的态度,支持中国国民政府进行抗战。但德国军队进展超乎人们预料,连当时的欧洲强国法国在1940年6月22日迅速宣布投降,德国迅速组织力量对英国展开袭击。世界各地的战况均有利于法西斯。这一时期中国也出现了广泛的悲观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党展开了不同形式的宣传,鼓舞抗战士气。其中三次长沙会战对日军造成重大打击;1941年薛岳指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歼灭日军5万多人。这一度改变了当时中国国内的抗战士气。一些不受国民政府指挥的民兵组织(如中国共产党、蒙古抗日游击队等)也开始逐步壮大。

敌后战场开始大多为国民党的地方部队所占据。另外还有民间与共产党等抗日团体,而敌后地区也成为各抗日武装的势力范围。随着日本对敌后大规模扫荡以及蒋介石“曲线救国”策略的影响,国民革命军敌后控制区大大减少﹐日军没有足够兵力长期守住这些地区。而八路军、新四军利用其灵活的游击战技巧生存下来,成为插入敌后的一把尖刀,使敌军不得安宁。

随着汪精卫等投日,几十万敌后的地方军阀部队投日,也有一部分不满意国民政府者投向共产党的部队。共产党成为敌后游击战的重要力量。至1940年7月,共产党已发展至近40余万人,并拥有约1亿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近200万的民兵组织,这些部队除了反对日军之外,也经常出现各种摩擦,但究其原因,仍是蒋介石的地方顽固势力所挑起。百团大战后,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华北日军兵力达到47万[来源请求],并集中了傀儡政权中投入战场的全部军队。为应对共产党方面的游击战术,采用了“保甲制”来断绝共产党军队与当地民兵的接触,设立无人区,进行极为野蛮残暴的“三光政策”,甚至使用违反国际法的生化武器来作战。共产党面对日军扫荡的压力下,全军实行战略转移,化整为零保留实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扫荡”斗争,如著名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日军因无法找到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民兵武装,便把参与扫荡任务的日军为基础,发动一号作战,以消灭中国有生力量。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后,日本的战略重心从中国转变为美国。翌日,美国向日本宣战,并呼吁世界各国对日本实施贸易制裁。12月9日,中国正式向日本宣战。不久之后,除了与日本保持中立的苏联以外,英国等同盟国也对日本宣战。从此中国不再独立对日作战,抗日战争正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美国加入二战后,通过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从缅甸、印度向中国运送了大批作战物资,支持中华民国继续抗战。

世各国的介入对中国而言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这也是因为英美出于本身利益考虑而希望中国拖住日本陆军主力。因此,中国与英国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并与英、美等国签订协定废除了部分不平等条约,令重庆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上升。

香港时间12月8日早上8时,即珍珠港事件后仅数小时,由酒井隆指挥的日本军队从深圳向香港发起进攻,香港保卫战于此开始。12月25日,港督杨慕琦率驻港英军投降,香港沦陷。同时,日本在国内进一步征兵动员,将战场扩大至荷属婆罗门(今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英、荷、美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夺取当地产量丰富的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并派兵向英国远东军进攻,接连攻克英国统治下的殖民地;并在暹罗湾发动主力决战,将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击沉,标志着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已无人能敌。

日本方面不满足于控制东南亚的油气资源,同时注意到滇缅公路对中国战场的意义,转而出兵缅甸,想意图切断滇缅公路,孤立中国。此时英国在远东的军队已无力抵抗日本的进攻,转而向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求援。于是,罗斯福与蒋中正磋商组建了盟军中缅战区,由蒋中正兼任司令,中国派代理司令长官杜聿明率10万名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主要是第5军和第66军)进入缅甸与日本作战。原本中英两国军队预定在曼德勒筹划与日军会战,但是日军先夺取了英军控制的仁安羌,使得英军开始向印度方向退兵,于是日军迂回至国民革命军背后,令中国远征军右翼暴露,结果联合作战失利,远征军第5军被迫撤退到印度,第66军撤退回国。这次战斗中,黄埔将领戴安澜师长牺牲。最终缅甸被日本占领,滇缅公路中断,10万远征军经血战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而杜聿明被召回,美军兼任中缅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将军和第5军的师长孙立人、廖耀湘则留下继续负责在印度编练军队。

1940年3月,他 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组织伪军,协同日本侵略军进攻抗日根据地。同时,国民党的反共倾向也日渐增长,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 反共高潮,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开罗会议三巨头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在埃及开罗开会,通过《开罗宣言》,要求战后日本归还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3)战略反攻阶段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

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与此同时,国民党正面战场却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先后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

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形势恶化,兵力不足与物资紧缺到惊人的程度:橡胶、钢铁被列为国家资源,禁止向民间出售;华北地区的资源生产遭到当地民兵与八路军连续不断的袭扰,绝大多数地区丧失了生产能力。为了取得东南亚地区的物资,必需打通中国沿岸的航线,于是日本发起了豫湘桂会战。日本华北方面军轻易击溃汤恩伯在河南省的大军,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阵亡,结果日军打通了平汉线之河南至武汉段。之后,华中日军乘胜追击,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击败薛岳,一路追击至湖南南部重镇衡阳。黄埔将领方先觉率部顽强抵抗47天,最终城破,方先觉自杀未遂,后被俘。华中日军与华南日军又联手发起桂柳战役,一路占领广西,打通湘桂铁路,最后打到贵州独山,震动重庆;另一路则从衡阳南下与广州北上的日军打通了粤汉铁路。全国舆论哗然,各界痛斥。此役日军事先精心准备,兵力也经过大大补充;国民革命军一方面因为长期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另一方面精锐部队被史迪威调往西南战场,加之腐败成风、军人素质低下,导致豫湘桂会战的大溃败。日军最终控制了华南交通动脉粤汉铁路,将“大陆交通线”完全打通。

豫湘桂溃败的同时,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发动了滇西缅北大反攻。1944年5月,由卫立煌将军指挥的中华民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起滇西反攻,先后攻克日军坚固防守的松山、腾冲、龙陵,收复西南失地。

(4)日本战败投降

1945年2月,英、美、苏签订《雅尔塔协定》,规定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苏联应对日宣战。中国没有被邀请参加。由于美英是以牺牲中国的主权(如承认外蒙古独立),来换取苏联对日出兵的条件,也被称为“远东慕尼黑”阴谋。

1945年2月以后,虽然日本军阀在豫湘桂会战后已基本上打通了大陆交通线,但是由于经常受到来自于内地的美国空军的攻击,再加上太平洋战场已日益吃紧,盟军正逐步逼近日本本土,于是为了消灭美军在中国的飞机场以维持大陆交通线的通畅并早日结束中日战争以集中全力于本土防卫,1945年3月起日军先后发动豫西鄂北会战和湘西会战。在河南,日本军阀于3月下旬从豫中会战之后的防线以东向西发动攻击,其前锋一直冲到西峡口。在湖北,3月日本军阀向西北部发动攻击,于4月8日攻陷老河口;不过之后国民革命军随即发动反攻,收复了除老河口之外所有被日军占领的地区。在湖南,日军以空军基地芷江为目标,于4月向湖南西部发动攻击,但是在国民革命军抵抗之下,日军遭受大挫败而退回原阵地。之后国民革命军乘胜追击,向广西地区发动反攻,于5月27日收复南宁,6月29日收复柳州,7月27日收复桂林,8月收复广西全境。此外,国民革命军原本预定于8月收复广州以打通中国对外运输要道,因为日本投降而未实行。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共同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否则将予以日本“最后之打击”。由于此时美国的原子弹已试验成功,美国新总统杜鲁门对于苏联的参战并不抱太大兴趣,所以未邀请苏联协商或署名,造成苏联颇为不满。

1945年8月6日,为了避免采取大量伤亡的登陆战以及在先苏联一步拿下日本本土,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3天后又在长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弹。苏联红军也根据《雅尔达密约》,随即在8月8日对日宣战,发动八月风暴行动,并立刻于于8月9日出兵中国东北。此时的日本关东军兵力仅有70万人部署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苏联红军投入到远东战场则多达150万人,双方的装备也相差悬殊,于是苏联红军在中国东北横扫日本关东军。

同时,由于美国的核武打击与苏联军队的参与,中国内部开始有人感觉到抗日战争终结之日即将到来。毛泽东主席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大反攻阶段。将原本分散的抗日根据地一一连通。国民党方面也在美军空运、海运帮助下,迅速占领各大城市,接受日本投降。共产党军队则接收经营许久的中小城市、乡村地区,但是在苏军协助下也收复了一个省会城市张家口。而且八路军、新四军因为长期敌后抗战的缘故,控制了大量铁路干线,增加了远在西南方面对敌正方的国民革命军接收日占领区的难度,为日后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基础。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6日,苏军总参谋部发表声明指出:“日本天皇8月15日所发表的投降声明,仅仅是无条件投降的一般宣言,并未向武装部队发布停止敌对行动的命令,而且日本军阀仍在继续抵抗,因此,日本尚未实际投降……远东苏军将继续对日攻势作战。”此段时间,由于日军的敢死队出动,导致苏联伤亡颇为惨重。战事直到8月23日苏军占领旅顺港口才真正结束。

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9月9日,在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评价性内容

抗战时期中国社会背景:当时国民政府的外交是基本成功的,力促美国修改中立法,限制对日贸易,尽量争取财政援助。国民政府施展了种种手段,力图操纵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使中美关系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就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走上了中国所期望的道路。抗战前期,中国还撇开意识形态的分歧,争取到了苏联的大规模援助,并尽可能地延缓德国与日本的靠拢过程,从德国也获得相当数量的军事物资。这些举措最大限度地孤立敌国、争取友邦的外交方针应该说是明智的,并基本取得成功。

近代历史上,中国由于政治腐朽与经济衰退,无法遏止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列强一次次进攻面前败下阵来,最后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在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束缚中,中国一步步沉沦,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到抗日战争开始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无足轻重,在世界事务中无力发挥作用,没有与强国平等对话的资格。虽然中国人口众多,仍被国际社会视为一个弱国。在日本军队大举入侵、中国面临亡国危险的紧急关头,过去曾经是一盘散沙的中国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前线将士,牺牲流血。各党各派,精诚团结。各界人民,协力救亡”,形成了谋求国家独立解放的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到了抗日战争后期,特别是在国际社会规划战后世界格局的时候,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42年1月,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尽管英国与苏联对中国的大国地位尚有怀疑,但美国认为中国已成为同盟国四强之一,力排众议,主张中国在宣言中领衔。而在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谈话中表示,中国应作为四大国之一参加此后的国际机构,而中国也确实以大国身份积极参与筹划当时及战后的重大国际事务。特别是在计划、筹备成立联合国的过程中,中国成为主要的发起国和创始国。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宪章》签字后,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国际地位的这种变化,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经过长期浴血奋战获得的。正是由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显示出重要的军事价值,由于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才使中国取得了在国际事务中相应的发言权。近年来,对于中国的抗战如何牵制日军主力向东南亚的转移及与德国的配合;中国的持久抗战如何导致日本陆军主力改变实施进攻苏联的战略,使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得以全力对德作战;中国如何在本身承受巨大军事压力的情况下,从反法西斯战争全局考虑,派出中国远征军协助英军在缅甸作战;以中国军队为主体的盟军如何在缅北最早发起反攻;中国战场如何与太平洋战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互相支持,使日本侵略者处于腹背受敌的两线作战,从而加快日本法西斯的失败等问题,越来越成为抗日战争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这些课题,使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机地融合起来,不仅深化了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从理论上论证了抗日战争是中国从弱到强的转折点,是中国与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战争胜利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抗日战争

浅谈抗日战争之感悟

——中国抗日战争简史学习心得体会

申博文 矿加二班 1311310215 那是一段堆满辛酸的历史,那是一段饱含血与泪的历史,那是一段充满革命豪情的历史,那是一段满怀爱国热情的历史。虽然时隔半个多世纪,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应忘记1931年9月18日的那一声枪响,不应该忘记1937年7月7日的那一声炮响,不应该忘记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的一声声惨叫。

抗日战争史,对中国人来说是一段沉痛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大灾难,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使中国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痛的灾难。最后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共同努力才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是我们也付出了很沉痛的代价,所以抗日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最近重新学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这段历史,我对抗日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此,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地滔天罪行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蛮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小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守备军,当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接着,驻扎在南满铁路的沿线的日本军队分别向沈阳城内和长春、四平街、公主岭等地发动进攻。这就是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由此开始。

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日本侵占了山海关至黑龙江之间相当于日本本土3倍的11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1935年日本制造了一系列的事端,发动了华北事变。华北事变以后,日本加紧部署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当夜,驻丰台日军的一个中队在卢沟桥以北进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及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从其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动员了全部军事力量,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向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发动战略进攻。日本相继占领了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一大批城市。

日本的大举进攻,使中国的大片土地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在这些地方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在中国土地上建立傀儡政权,对中国进行统治。并且在殖民地区犯下了滔天的罪行,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强制推行奴化教育,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痛的灾难。

1937年12月,热军占领中国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后,展开烧、杀、淫、掠大竞赛。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体射杀、火焚、活埋及用其他方法处死者达三十万之多。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日本在其他许多地方制造的屠杀中国人民的惨案不计其数。并且实行三光政策。

而且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肆意掠夺矿产资源,掠夺粮食资源,抢夺中国文物,破坏中国的文化名城,强行推行奴化教育,歪曲事实,为自己的丑恶行为掩饰,企图泯灭中国人得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等等。

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中国人民毅然奋起,英勇反抗。中国共产党团结工人、农民组成工农红军,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成为凝聚人民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成为领导民族解放和振兴的坚强核心。在八年抗战中,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从党的高级干部、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到普通共产党员,同人民群众和广大战士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同生死共命运,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谱写了一曲曲壮丽凯歌。日军所面对的主要对手,已不是甲午战争时的清政府,也不是签署21条时的袁世凯和“九一八”事变时坐视东三省沦陷的国民党蒋介石政府,而是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以国家和民族解放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是典型的人民战争,也是世界战争史上最艰苦的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决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人民战争和实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坚持和发展了敌后抗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步发展为全国抗战的主要战场,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日联军等人民抗日武装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力军。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意义

首先,抗日战争促使中国人民彻底觉醒。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与重大的牺牲,但同时也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起了极大的召唤、促进作用。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与国民党的软弱,使人民群众认识到,中华民族要复兴,不仅要驱逐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要推翻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在“亡国灭种”的危险处境中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出路,为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此后世界历史的进程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徐蓝说,中国人民以自己的浴血奋战,不仅支持了美英继续贯彻其“先欧后亚”的军事战略,而且是东亚和太平洋战争能够转入战略反攻的重要因素。正是中华民族的英勇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才使得中国得以废除不平等条约,初步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与主权完整。

同时,中华民族凝聚力日益增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场全民族抗御外来侵略者的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百多年来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开始团结起来,为全民族的利益共同奋斗了。

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冯昭奎说,抗日战争期间,中华儿女,包括处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同胞,万众一心,团结奋战,用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1000多万海外侨胞慷慨解囊,踊跃捐款,支援祖国抗战,数万侨胞还抛家舍业返回祖国,直接奔赴抗日战场。抗战的胜利,是民族精神的胜利。此外,抗战让中国人达成了建立现代化国家的基本共识:要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宪政的现代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对促成这种共识的达成,在抗战期间做出了特别值得称道的贡献。在中国共产党主办的《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机关报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不遗余力地宣讲和传播自由民主人权等基本的现代理念。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更首次提出了要在中国建立联合政府共同领导抗战建国的政治主张,指出要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这表明,在民主与专制两条道路上,共产党旗帜鲜明地站在了民主的一方。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坐而言更起而行,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仍然在其领导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身体力行地进行着民主政治的实践,不仅普遍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还创造性地发明了“豆选”等民主选举的形式,让目不识丁的农民也有了行使自身民主权利的途径。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把民主、自由等现代理念带到最偏远落后的传统乡村。让中国人中最大的一个人群--农民,也开始建立起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基本共识。

总而言之,抗日战争的胜利既洗血了国耻又为后来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新时代的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已是2014年,APEC会议召开,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中国近代史的历程让国人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居安思危,我们需要为现代化而拼争。对内,意味着不断深化改革,对外意味着持续扩大开放,真正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价值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下载(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

    《抗日战争》

    新课标必修1《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关瑞玲 广东省江门市杜阮华侨中学 529075 一、背景分析 (一)课改特点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最大的特点是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

    关于抗日战争

    201242601434 Savis Savis DGUT Song shan Lake March 25,2014 Schmidt Human Resource Manager Foreign Trade Corporation Dong guan DongCheng Center Dear Ms Schmidt I......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 抄自颜昌海教师的博客: 原文:七七纪念:谁才是抗日英雄? 2012-07-07 11:05:48 2012年7曰7日即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的75周年纪念。七七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

    影评南京大屠杀

    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如同点亮一支精神的火炬。在第二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慰安妇遗址纪念馆开馆、遗属家祭、和平法会等纪念活动陆续开展,让人们铭记78年前......

    南京大屠杀教案

    主备人:阳明审核:《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温书林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2.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立,合作,探究式......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读后感 汤阴县伏道一中 张映雪 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作家何建明推出了近60万字的报告文学......

    南京大屠杀新闻稿

    七十七年前的今天,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在此后的四十多天里,30多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枪杀、活埋、刀劈......日军却鼓掌狂笑。然而至今,日本一些复辟势力还妄图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