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凤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凤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卫生工作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县卫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民生工程为重点,全面提高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从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入手,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2006年11月,我县被陕西省爱卫会命名为省级卫生县城,2007年9月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2009年获得免疫规划省级先进县称号。2009年,获得全市妇幼卫生先进县称号。
(一)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结合“5.12”地震灾后重建,投资0.4亿元,完成了12所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为6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建成了锅炉供暖和洗浴设施、90%的乡镇卫生院新建了职工宿舍,县中医院住院大楼、县妇保站大楼竣工,96所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任务达标。
(二)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强力推进。
建立并完善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行政区域全覆盖,参合人数逐年增加,稳定在每年2万户7万余人参合,参合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十一五”期间,共为
2.6万人次住院农民报销医药费用2381.3万元,为26.4万人次报销门诊医药费用266.5万元。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制度,2010年5月县财政自筹资金200万元在县农合办设立大病医疗救助办公室,从而建立起了覆盖城乡、标准统一、程序简便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截止2010年12月,办理大病二次救助220 人次,兑现救助资金110万元。有效缓解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三)公共卫生服务得到强化。
“十一五”期间,通过构筑坚强有力的传染病防治屏障,实现了“五苗”接种率达95%、“两脑”接种率达90%的工作目标。全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始终保持在99.5%以上(2008年为99.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0%,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100%,婴儿死亡率由1992年的41.7‰持续下降至2010年的10‰。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控制在“0”基线,“降消”项目执行达到省内先进水平。2008年,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免费婚检工作,提前启动了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补助项目。
(四)专业技术队伍有力加强。
依托省政府“十一五”人才振兴计划,先后招录64名大中专医学毕业生,全部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同时,利用各种项目,搭建各种平台,采取集中培训、脱产进修、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持续加强在职医务人员培训,使人才匮乏、青黄不接的卫生人才队伍现状有所缓解。
(五)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狠抓医德医风教育,强化医疗质量管理,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以“创建群众满意医院”活动为载体,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和“视病人为亲人,为病人送温暖”活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六)老百姓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
2010年开始,对乡镇卫生院所有药品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并实行零加价销售,规范药品采购途径、保障药品质量、降低药品价格,努力缓解百姓用药负担和看病贵的问题。
二、“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振兴中医事业,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全县人民健康水平。
(二)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民生工程为重点,全面提高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从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入手,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通过采取“医保惠民、防病安民、降价暖民、建设益民”等措施,促进全县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总体目标
1、政府投入逐步实现全覆盖。
2、医疗保障实现大提升。
3、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大提高。
4、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均等化。
5、城乡环境卫生更干净。
(四)发展重点
1、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以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1)县级:筹资3000万元,建设12000平方米的凤县医院住院大楼;筹资3000万元,建设2400平方米的卫生人才培训中心。
(2)乡镇:筹资6500万元,建设三岔等9个乡镇卫生院医技综合楼、后勤服务楼、医务人员安居工程。
(3)村级:筹资1000万元,对100个行政村的卫生室进行提升改造。
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强化政府投入责任,彰显医院公益本色”。
(1)全面实施药品零差率。不断完善药品“三统一”工作机制,对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所有药品,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满足群众基本用药需求。
(2)加大政府投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将两个县级医院由差额事业单位改为全额预算管理;将医务人员的津贴补助、人才培养、医院的基本建设等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县级医院的历史债务,由政府逐年清还;大型医疗设备购置由政府买单,并限定医院以成本价计收检查费。乡镇卫生院运转经费由县财政足额予以补贴。对村卫生室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的补助,每年不少于6000元。每年投入100万元,奖励为医院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医务人员;高薪聘任市级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教授和名医来凤工作。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一要借鉴外地模式,探索将乡镇中心卫生院作为副科级建制单位,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要对乡镇卫生院院长实行公开选聘,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管理,对任期内未完成目标责任者予以解聘;三要在设岗定编的基础上,对在职人员实行竞聘上岗和末位淘汰,由院长与被聘任人员签订聘任书;四要对部分后勤和护理人员,实行合同制和目标任务管理;五要对新录用人员,坚持面向全国,实行择优聘任。
(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将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分为基础工资和效益工资两部分,根据出勤率、岗位含金量、工作数量及质量、医德医风等,经综合考核后,定期核算发放。同时,改革医生的考核方法,将过去的处方金额提成改为处方数量提成,消除医务人员的创收倾向。
(5)完善全民医疗保险。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标准规范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参保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在现有报销补偿的基础上,各级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分别提高5-10%,将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补偿封顶线由2万元提高到4万元以上。县财政每年列支300万元大病救助基金,将救助封顶线由每年3万元提高到5万元,基本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3、加强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
加强县医院和中医院规范化建设,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将其分别打造成县级医疗教学中心和中医药服务中心;在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的新起点上,继续完善医院内部管理,科学规划医院发展,着力盘活医疗资源;着重强化县医院优势学科建设和中医院的特色专科建设,深化专科内涵、拓展专科业务,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在乡镇卫生院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内部管理,分级开展大练兵和大比武活动,持续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将凤州、南星中心卫生院创建成为市级“示范乡镇卫生院”;其余乡镇卫生院分别完成晋级上等建设。
4、全面加强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高标准、高质量地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争取每年引进专业技术人员20-30人,充实医疗卫生人员队伍。认真落实在岗农村卫技人员学历教育制度;组织开展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培训、乡村医生培训,提升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加强人才交流,逐步在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之间建立医务人员的良性互动机制。不断探索县级医院帮扶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帮扶村卫生室的运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统筹发展城乡卫生事业。
5、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一是认真履行县城卫生综合管理职能,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二是力争修建双瓮漏斗式厕所6000座,使全县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以上。三是每年创建1—2个省级卫生镇、1—2个省级卫生村、2—3个市级卫生村。四是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有效控制“四害”密度,不断提高城乡环境卫生水平。
6、认真落实公共卫生服务。
(1)加强健康管理工作。将建立、使用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作为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举措。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应当调取并查阅居民健康档案,及时记录、补充和完善健康档案。做好健康档案的数据和相关资料的汇总、整理和分析等信息统计工作,了解和掌握辖区居民的健康动态变化,并采取相应的适宜技术和措施,对发现的卫生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等服务。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平台,创新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2)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切实做好结核病、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鼠疫、霍乱、人禽流感、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加强监测、预警和分析,及时发现并处置重大疫情,加强重症救治,减轻社会危害。传染病网络直报率达100%,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110/10万以下;肺结核痰涂阳治愈率达到85%以上,DOTS覆盖率达100%;加强艾滋病防治,落实艾滋病“四免一关怀”工作,艾滋病病人随访率达100%。全面实
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十二月龄内“五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其他疫苗单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5%以上。
(3)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加强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切实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儿童保健工作,高危孕产妇筛查率、管理率、住院分娩率均达到10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继续实施“降消项目”,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0/10万以内;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深入开展出生缺陷防治宣传教育,加大落实孕期保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力度,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90%以上,受孕妇女叶酸服用率达50%以上。积极推进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提高婚检率,全县免费婚检率达85%以上。继续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落实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4)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全面开展公共场所监督管理,公共场所监督覆盖率达100%。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饮用水卫生以及涉水产品、消毒产品的监督管理。加强传染病防治和学校卫生监督工作。认真履行相关职能,积极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
(2010-2015年),加大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职业健康监护,严肃查处严重违反劳动者健康的违法行为。
(5)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重点加强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和快速反应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探索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制度。
7、完善区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1)县城:不断强化凤县医院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功能和地位;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挖掘凤县中医院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的特色和优势。
(2)乡镇:按照“控制数量,优化存量,提升质量,重点支持”的原则,建立和完善适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卫生规划。对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医疗技术、器械设备等各种医疗资源,进行大整合,科学布设医疗机构,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引导医疗市场良性竞争,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对现有的13个基层卫生院(包括7个中心卫生院、4个乡镇卫生院、2个分院),通过撤并重组,保留9个基层卫生院。其中,撤销凤州中心卫生院红光分院,将其并入凤州中心卫生院;撤销红花铺卫生院,将其并入黄牛铺中心卫生院;撤销温江寺卫生院、南星中心卫生院瓦房坝分院,将其并入南星中心卫生院;其余基层卫生院保留设置。将凤州、南星、河口、平木、黄牛铺等5个中心卫生院,分别建成一级甲等区域性综合医院。
(3)村级:在96所村卫生室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的基础上,继续提升改造,完善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在城区,努力做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在农村,实现“小伤小病不出村,一般常见病不出乡(镇)”。
实施步骤:一年打基础、二年显雏形、三年见成效。
第二篇:沅江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沅江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新时期卫生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卫生事业与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和实现全市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和要求,特制定沅江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执行情况回顾
“十一五”期间,沅江市卫生事业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优化整合医疗资源,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形成了基本满足全市人民群众卫生需求的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的卫生服务体系。对保障全市人民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全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1、新型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体系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我们建立和完善了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构成的新型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体系。有效控制了发生在2008年、2009年、2010年的手足口病疫情、禽流感疫情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确立了公共卫生“一个机制、四个体系”的建设目标,建设成果初步显现。“十一五”期间,沅江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连续五年保持较低水平。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9%以上。先后顺利实施了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项目,“降消”项目和孕期增补叶酸项目,2010年5月又启动了0至3岁儿童和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等,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
2、根据区划调整,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合理,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定位于做大做强的沅江市人民医院,近年来不断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整合医疗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先后投资1500多万元购买了先进的医疗设备,拓展了眼科等5个业务科室,使医院有了长足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共投资2800多万元,更新医疗器械、设备150多(台)件,医院硬件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了加强社区卫生的六位一体功能,共投资2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建立了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目前,全市有医疗机构637个,其中市级医疗卫生机构7个,乡镇卫生院13个,血防站10个,农卫站10个,村卫生室445个,个体诊所15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个,全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1818人,其中高级职称111人,中级职称911人,初级职称796人,乡村医务人员534人。开设床位1958张,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3岁。“十一五”期间,全市医疗机构接待诊疗病人655.6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53.5万人次,2009年,全市平均床位使用率60.33%,比“十五”末期提高19.7个百分点。
3、医疗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
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和优良传统教育,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服务条件,优化医疗流程,践行患者“入院、住院、出院、回访”的“全程在线”服务。各医疗卫生单位管理逐步规范,医务人员安全意识大幅度提高,医疗服务行为更加规范,医疗质量大幅度提高。
4、农村卫生工作突飞猛进
农村乡镇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债项目和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推动下得到了空前发展,总投资1745万元,新建和改建了10个乡镇卫生院及中心卫生院,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同时项目还配置了1222.5万元的医疗设备,极大提升了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职能及预防保健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
全市农村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已经完成,乡村医生补助经费得到落实,农村卫生工作的网底建设进一步加强。截止2010年6月底,为每个村卫生室配置体重秤、居民健康档案、紫外线消毒灯、雾化器、药品柜、治疗车等13种基础医疗设备5785台(件),已建成标准化“一村一室”卫生室445个,平均每村有乡医1.2人,实现了“疫情有人报,防病有人管,小病及时治,大病及时转”的目标。
5、血防工作成效显著
疫情控制全面达标;垸内钉螺面积逐步消灭;血防健教效果显著;急血防控措施得力,我市急血病人数逐年减少,2010年我市仅发生一例,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病人病畜有效控制;晚血病人得到及时救助;综合治理全面实施;联防联控稳步推进。2009年12月,沅江市被卫生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先进集体”。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日趋完善、深入人心
2007年元月,新农合制度在我市试点运行,作为国家一项惠民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共确定省内定点医疗机构60家(省级13家,益阳市级4家,沅江境内43家),实施即时即报医院47家(益阳市级4家,沅江境内43家)。市内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和359个村卫生室开通了门诊报销业务。新农合运行3年来,进展顺利,运行平稳。截止2009年12月共有141.8万农民参加新农合,累计为22.4万参合农民报销10062.74万元医疗费用。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使农民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
7、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每年对全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不同方式的继续医学教育,市直医院按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8%,乡镇卫生院按3—5%的比例定期派人到上级医院和大专院校进修学习。其他人员则采取集中学习、短期培训的方式相结合,全部要求达到规定的教育学分。乡村医务人员全市每年集中1—2次进行培训,各乡镇一月一次进行培训。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8、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
认真宣传和贯彻落实《湖南省爱国卫生条例》,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开展卫生先进单位、卫生村创建活动,公民卫生意识不断增强,城乡环境卫生状况不断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沅江卫生需求变化和发展环境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沅江市公共卫生发展环境以及社会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市卫生事业发展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1、沅江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沅江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政府对建设和谐社会,文明沅江的认识深刻到位,社会事业建设协调配合的能力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对卫生事业建设高度重视,财政投入增加,公共卫生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加速,为进一步发展卫生事业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2、经济社会的进步要求卫生事业加快发展
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卫生事业发展和进步明显,但其总体水平仍不能满足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需要。卫生总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公共卫生经费偏低,影响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公共卫生管理体制还不够顺畅,区域资源整合和协调性较弱,资源利用效率和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医疗服务体系中,大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能重叠交叉,双向转诊机制尚未形成;基层卫生机构在技术和服务能力上有待提高;中医药的使用发展水平需进一步加强。引导社区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政策机制有待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有待进一步拓展。
3、城市布局调整、人口结构变化和疾病谱的改变,对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自身健康关注程度提高,对公共卫生的需求发生变化。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和处置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进一步扩张的物质文明,也必然带来人类诸多的健康和卫生问题;近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和新型传染病威胁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们的生活,公共卫生问题引起社会空前关注;全市人均寿命提高,老龄化、高龄化趋势显著,老年医疗服务需求很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严重影响人群健康和生命的危险因素, 相当一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生活方式转化,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精神负担和压力加重,精神卫生问题成为社会问题。
二、“十二五”期间沅江市卫生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沅江的区位优势,建立与沅江市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使卫生工作成为沅江经济强市的保障,环境优良的基础,文化兴市的主力,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全市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服务保障作用。
“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是:以人民群众健康为核心,建设符合全市经济建设要求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全市公共卫生体系的网底功能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以人为本、满足不同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把沅江市建设成与湖南经济十强县(市)相适应的健康城市。
三、“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主要工作目标
——2015年,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及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执法和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
——2015年,完成的十一项重点工程:一是沅江市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程,共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52300平方米;二是沅江市卫生监督综合办公大楼,总投资1500万元,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三是沅江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大楼,预计总投资1000万元,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四是阳罗中心卫生院门诊、医技楼改扩建工程,投资230万元,建筑面积2238平方米;五是黄茅洲中心卫生院污水处理排放工程,投资280万元;六是沅江市血防院住院大楼工程,投资260万元,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七是沅江市万子湖乡卫生院扩建工程,预计投资110万元,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八是共华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预计投资110万元,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九是沅江市精神病专科医院门急诊大楼和住院大楼改扩建工程,预计投资600万元,建筑面积5828平方米;十是沅江市南大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楼改扩建工程,预计投资600万元,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十一是市中医院整体搬迁工程,预计投资2000万元,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这些重点工程完成后形成以沅江市人民医院为中心,其他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明确、双向转诊的二级医疗服务体系。
——201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覆盖100%的沅江市城区,形成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方便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居民都拥有自己的社区健康责任医生。
——2015年,建立和完善沅江市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工作,覆盖率100%。
——2015年,建立和完善适应沅江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形成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政策保障的健康促进工作机制,大幅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2015年,市中医院在规模及内涵建设上达到一定水平,并建成有较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中医医院。各综合医院中医科、中药房达到建设标准,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和中药房达到建设标准,100%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0%的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医务人员接受规范化中医药知识培训,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
——201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筹资机制更加完善,住院费用实际补偿率不断提高,参合农民受益面不断扩大。
——2015年,血吸虫病人、畜感染率降至1%以下,消灭垸内钉螺,全市445个流行村全部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建立以行政村为单位的血防档案资料库。
——2015年,形成反应灵敏,相互协调、运转高效、处置有效,服务到位的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社区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服务功能。
——2015年,爱国卫生运动深入人心,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全民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0%,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5%,95%的医院、政府职能部门办公场所建成无烟单位。
卫生工作指标达到:
——2015年,户籍人口0-6岁儿童系统健康管理率达到9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
——2015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男73岁;女76岁
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310 /10万
孕产妇死亡率<15-20 /10万
婴儿死亡率<6-8‰
四、“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一个机制、四个体系”,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到2015年,建立起满足沅江居民需求,适应沅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公共卫生体系。
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病应急机制
在沅江市原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病情应急指挥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调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病情应急指挥的决策领导组织、应急指挥中心、专家组及应急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建立健全沅江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病情应急机制。
制定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病情应急预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工作方针,按照统一领导、反应迅速、加强合作的原则,制定完善《沅江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2、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建立健全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系统;建立集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于一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健康教育网络;建立对上级及对外机构工作运行机制等,提高公共卫生工作的运行效能。
加强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工作。严防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和蔓延。提升沅江市计划免疫工作水平,落实《沅江市计划免疫预防门诊规范化建设方案》,继续保持计划免疫高接种率。完善疫情报告动态网络管理,做好疫情监测。特别做好艾滋病、结核、乙型肝炎、霍乱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
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慢病防治组织体系、监测体系和评价系统。重点开展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对影响健康行为的危险因素的干预,倡导健康行为生活方式。
强化精神疾病防控工作。对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干预,控制精神疾病患病率上升趋势。对精神疾病患者开展救治救助,加强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建立精神疾病管理信息网络。
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重视老年人心理、社会康复需求服务,建设以市人民医院为依托的老年病医院、建设以各乡镇卫生院,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底、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探索老年病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群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新模式,满足老年人卫生需求。
将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需要纳入公共卫生管理之中。协调市相关部门,以社区为单位,对流动人口中的公共卫生问题进行常态化管理。加大健康教育和宣传力度,做到群防群控。
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妇幼保健法律法规,依法推进妇幼卫生综合项目工作。继续完善沅江市妇幼保健工作网络,完善基层妇幼机构与医疗机构间母婴安全急救通道的建设。落实各项综合妇幼卫生项目工作,切实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不断加强城市流动人口和贫困人群的妇幼保健管理和服务。加大免费婚前检查的宣传和推动力度,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健全完善产前诊断与出生缺陷干预服务体系,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3、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健全卫生监督执法运行机制。卫生行政部门作为执法主体,执法监督职能集中委托给市卫生监督所。实行按区域划分为主的综合执法模式。按照分布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将各农卫站设置为卫生监督执法派驻机构。将卫生监督的“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并建立内部目标考核制度和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工作。
建立高效的食品卫生监测体系。提高动态监测的质量与水平。为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食物中毒、食源性疾患、食品污染事故、掺假掺杂以及餐饮业食品质量等重点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加大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的监测力度与质量。加大生活饮用水的日常监测力度。加大对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的监测力度,保护劳动者健康,积极防治职业病。
4、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健全紧急医疗救援系统。充分利用全市医疗资源,构建起院前和院内有机衔接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由沅江市急救中心以及辖区医院共同承担院前急救,负责开展伤病员现场抢救、转运和重症病人的途中监护工作。建立专家抢救组在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的组织下,负责对辖区危重病例的抢救工作进行指导与帮助。
健全传染病救治系统。乡镇卫生院建立传染病诊室、市直各医院建立传染病门诊,将现有市直医院的发热门诊逐渐建为符合国家标准的传染病隔离留观室,有效、妥善处理传染病疫情。
5、整合卫生信息资源,建设全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逐步建立沅江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沅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沅江市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和沅江市医疗救治信息系统。
(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到2015年,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向居民提供公平、适宜、经济、有效、方便的社区卫生服务。
1、以区域规划为先导,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沅江市居民的实际需求,以区域规划为先导,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2、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人员配置。
到2011年,依据益阳市要求,完成所有规划设置的中心(站)标准化建设和基本设施配置。按照益阳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规划、市属医院调整和城市建设的进度,2011年前完成全市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改造和医疗设备配置。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成为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建筑,基本设施设备齐全,环境温馨,符合人性化、无障碍的要求;达到相应类别的业务用房(建筑)面积,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功能的需要。
合理配置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按照服务人口,每3000居民配有1名全科医生;每3000居民配有1名社区护士;每2000居民配有1名预防保健人员;每站设置1名中医医师。社区居民都拥有自己的社区健康责任医生。
3、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独立二级法人。设独立的财务账户。发放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疗机构相对分立,有利于完善全区公共卫生网底建设,确保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到位,有利于政府财政经费的投入和监管,有利于实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两级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4、建立“以人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为弱势群体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向社区的精神病人、残疾人、低保、贫困人群提供健康管理和医疗保健服务,使社区成为政府扶弱济困的平台。
加强流动人口健康保健服务。通过卫生防病知识宣教、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妇女保健指导等多种形式对流动人口进行健康管理,满足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建立由沅江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双向转诊机制。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使社区居民享受到连续性的医疗卫生服务,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加强形象建设。分期分批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环境进行改造,逐步建设成高标准的精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人性化、亲情化、温馨化的社区卫生服务品牌。
(三)构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医疗需求的服务体系
“十二五”期间,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 卫生行政部门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宏观调控,依法实施和加强行业监管,强化政策调节和信息服务,使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各有侧重。发挥辖区各医院的优势。强化专科医院特色医疗,发展社区卫生基本医疗服务。
1、整合医疗卫生资源
研究制订《沅江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促进医疗机构合理设置,逐步形成资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能满足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具有较强功能的医疗服务体系。
2、充分发挥市人民医院优势,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行业影响力
市人民医院已成为沅江市的医疗救治中心,担负保障沅江市人民健康的重任,功能定位应从现在的常见病,多发病防治逐步向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难病症方面过渡。要进一步发挥综合医院的优势,挖掘人才,集思广益,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发挥其对沅江市医疗服务整体水平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提升沅江市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和影响力。
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做精专科,做强社区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全市医疗机构都要以为群众提供优质、方便、价格合理的基本医疗服务为宗旨,定位于做精专科,做强社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根据搞活机制、激发活力、促进发展的原则,鼓励市级医院探索不同形式的机制改革,推进医院内部人事、分配、后勤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成本核算,实施绩效工资制,增强医院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十二五”期间,各医院要按医疗需求发展专科特色,并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以医疗质量、服务特色、基础建设、人才培养、绩效管理等方面为着力点,加强内涵建设,加大对存量资源的盘整力度,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
(四)坚持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完成血防目标管理任务 落实沿湖堤洲滩的围栏封洲禁牧措施和农户改厕,推行家畜圈养、养禽替牛,加强人畜粪便管理,加大人畜查治病及化疗力度;加大钉螺控制力度,每年春秋两季查清垸内外钉螺和阳性螺点,结合环境特点采取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等措施灭净垸内钉螺,扑灭阳性螺点;积极开展血防宣传和健康教育,加强血防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急血防控工作,对中小学生和渔船民加大宣教力度,及时灭蚴,对接触疫水人员积极采取防护措施;提高晚血救治水平,加强血防机构能力建设,设立疫情监测点,加强疫情监测和管理,认真落实各项血防政策。
五、主要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
全面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一是要改革医疗服务体制。取消公立医疗机构“以药补医”的机制,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断绝医院逐利动机,以此来推动公立医院运行机制转变,促使其回归公益性。二是要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在医疗卫生单位建立权责明确、民主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运行机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全面实行聘用制、绩效工资制,因事设岗,按岗聘人,竞争上岗,并按工作性质,工作业绩,严格考核,多劳多得,合理分配,奖罚分明,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二)加大投入,建立公共卫生服务合理的长效补偿机制
建立“养事不养人”的投入新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保证卫生事业经费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进一步调整卫生事业经费支出结构,重点向公共卫生倾斜,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吸引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公共卫生建设。
(三)认真履行政府监管职能
一是规范药品、器械的流通领域。对部分临床使用多,价格较贵的药品、医用耗材,实行政府招投标或其它方式,杜绝暗箱操作,体现阳光采购,从而减少不合理的费用支出,降低医疗成本。二是整顿医疗市场。充分运用现有的卫生法律、法规,对无证行医、非法行医、不规范行医、违规虚假广告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净化医疗市场,为人民群众就医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三是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对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药、检查、治疗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发现不合理收费、乱收费、变相收费和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治疗情况进行严厉查处,四是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对我市的600多家医疗机构,按不同类别,不同级别,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进行管理。
(四)加快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要留住人才。首先要通过发展卫生事业来吸引人才,聚积人才。推进“三名战略”,(出名医、建名科、创名院),为技术人才提供舒展才华的舞台。其次要用感情留人,对人才要有浓厚的感情,帮助他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再次要适当提高待遇留人,尽可能地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二要引进人才。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卫生人才匮乏问题,要千方百计引进适用的卫生技术人才。三是要培养人才。一方面选送业务骨干到大医院进修,另一方面要挑选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医生在大专院校短期培训或脱产学习。四是要注重卫生干部人才的培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注重对青年医生和青年干部的培养,大胆提拔懂业务、素质好的青年人到领导岗位上来,对青年人大胆使用、重用,不搞论资排辈,确保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一是要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要加强政策宣传,建立完善稳定的筹资机制,加强资金的监管,保证资金的安全运行和有效利用。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少日均费用和次均费用,逐步提高住院费用的实际补偿率,逐步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二是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顺应城镇人民群众的要求,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不断扩大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覆盖面,把更多的群众纳入到医疗保险范围内,让他们看得起病、看得了病。三是实施大病医疗救助。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通过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综合援助行为,旨在恢复患者健康,维持其基本生存权利。一方面应扩大救助范围和救助金额,同时在管理上,尽可能简化相关手续,推行城镇医保、合作医疗、医院减免“三办合一,一步到位”的方式。四是推广医疗责任保险。保护医务人员的正常医疗行为,提高医院的抗风险能力。
(六)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一是建立信访接待制度。对患者反映的实际问题,进行认真的解释和回复。二是互相沟通。三是坚持不懈地开展医德医风教育。重点抓好规范教育,规范医院的办院行为、医生的诊疗行为、护士的护理行为,确保医疗质量,杜绝各类差错事故的发生;对医疗责任事故要严格实施医疗责任追究制度。四是严厉打击“医闹”行为。对故意闹事,破坏医院秩序,攻击医务人员,损坏医院财物的行为要按照公安部、卫生部的联合通告要求,进行严厉打击,以维护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和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五是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防范机制。与政法、保险等部门建立联合处理机构,加大对医疗纠纷的处理力度,确保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七)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一是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按照国家“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做好中医药政策的宣传,在政策定位上给予倾斜,按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规划,保障一定数量的中医药事业经费。二是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学会的作用,进行科研、教育和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运用。三是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对年轻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短期的中医药技术培训学习,提高中医药知识普及率和知晓率,促进临床技术的开展。四是加大投入宣传力度,解决目前我市中医工作面临的困难,促进我市的中医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加快沅江市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实现我市政治、经济、文化综合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始终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人民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篇:青阳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青阳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2010年12月12日)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和谐青阳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的重要阶段。为加快卫生事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青阳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状况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卫生部门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卫生民生工程、中央扩大内需项目,切实加强我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我县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卫生资源配置稳步增长,居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
到“十一五”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145个,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6个、乡镇卫生院11所、社区卫生机构3个、民营医院5个、村卫生室110个,个体诊所10个;职工总数达1033人(含民营医院),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82 人、占85.4%,工勤人员103人、占10%,其他技术人员48人、占4.6%;平均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3人,其中执业医师347人(含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师)325人,平均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1.3人、注册护士(师)1.2人;病房床位增至751张,平均千人口拥有床位2.68张。每个乡镇均设置一所由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均建设一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
目前,我县主要健康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全县婴幼儿死亡率控制在9.2‰以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1.5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为0。
(二)医疗卫生投入逐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总投资3250多万元(其中中央扩大内需资金1400万元)新建的总面积13000平方米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主体完工即将投入运营;总投资1126万元(其中中央、省及地方安排资金737万元),新建、改扩建总面积17620平方米的11所乡镇卫生院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总投资753万元(其中中央、省及地方安排资金647.2万元),新建总面积9960平方米的110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筹资100余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及社区卫生服务,已建成社区卫生站2家。目前,全县11所乡镇卫生院、110所村卫生室已基本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城乡卫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利用项目资金285万元及自行筹资,添置更新各类医疗设备,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条件,拓展服务项目,基本满足全县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三)新农合制度稳步实施,党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我县从2006年新农合试点,从初期人均筹资标准45元,到目前的人均标准150元;从住院报销补偿率28.99%,目前达到47.64%;从最高报销封顶线2万元,到现在的封顶线8万元,新农合政策已深入到千家万户,惠及全县22.5万多农民群众。“十一五”期间,全县共筹集新农合资金近9459万元,农民参合率已达98%以上。
(四)基层医改全面启动,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创新。自2010年9月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坚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目标,围绕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药品、保障五项改革任务,稳步实施,扎实推进,完成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主任)选聘、岗位设置、竞争上岗、全员聘用、人员分流、绩效考核等机制改革,11所乡镇卫生院、110所村卫生室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得到落实,患者医药费用明显下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正逐步解决,社会效益日益显现。
(五)公共卫生框架基本构成,人民健康安全保障有力。“十一五”期间,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机制,成立办公室,制定预案,加强演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显著提高;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建成并投入使用,传染病的医疗救治功能明显增强;做好计划免疫工作,各乡镇卫生院均完成了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国家免疫规划目标如期完成;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一些严
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疾病已得到控制和基本消灭,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艾滋病、结核病救治工作得到加强,血吸虫病防治成效显著,全县10个流行乡镇、76个流行村均已达传播控制,人群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居民人群血检阳性率降至2.58%,法定传染病甲乙类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以内;投资50万元对县妇幼保健所业务用房进行扩建,认真实施“降消项目”、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增补叶酸、免费孕产妇儿童保健服务等公共卫生项目,健全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妇幼卫生人才培训,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加大基层妇幼卫生监督与指导力度,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有较大提高;建立健全职责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保障到位的卫生监督体系,设立乡镇卫生监督分所,健全了对社会公共卫生、职业卫生、食品等与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许可管理,以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个体诊所的监管和卫生专业人员的执业许可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机制,保障了食品安全,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卫生监督队伍综合执法水平有很大提高;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配备了公共卫生专管人员,建立了健康档案,设立了健康教育专栏,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健康信息咨询,传播疾病预防控制知识,倡导健康有益行为方式,城乡居民卫生保健素养日益提高。
(六)行风建设活动已见成效,卫生管理水平日益提高。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在不断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强内涵建设,扎实开展“诚信医院”、“文明单位”、“医院管理年”、“平安医院”等项创建活动,使各医疗卫生单位行风进一步好转,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明显进步,医疗卫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群众满意度逐步提高。县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二级甲等医院的复审。
(七)农村卫生体系进程加快,乡村卫生一体化初步形成。农村卫生工作以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和提高服务水平为核心,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全县每个乡镇建有1所政府举办的标准化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有1所标准化的村卫生室。健全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培训农村卫生人才队伍,认真实施城市支援农村“双千工程”,有效提升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实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全覆盖,农村居民享有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水平日益提高。
(八)中医中药服务能力增强,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显现。“十一五”期间,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以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医药为主线,以中医药特色建设为重点,认真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努力加强专病专科建设,不断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和改善中药制剂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中医事业投入,不断加强中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显现,中医医疗和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
(九)人才科教战略继续实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不断推进科教兴医战略,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紧紧围绕吸引、培养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切实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坚持以实施优秀人才培养工程为重点,构筑高质量、多层次、高效率的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平台。二是坚持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抓手,建立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人事人才工作体制。三是坚持以集聚、吸引人才为重点,营造务实效、抓创新、求突破的学术氛围。
二、“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卫生事业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
“十一五”期间,卫生工作对促进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卫生工作者为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我县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城乡和区域之间卫生事业发展还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卫生技术人才尤其是较高水平的人才还较为缺乏,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工作还需
加强,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增长过快,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医药卫生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生态环境变化及人的生活方式的转变等,都给医疗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因此,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建立覆盖全县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人民健康得到保障的医疗卫生新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县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县委、县政府提出“加快青阳崛起,争当皖江经济强县”的战略目标,大力实施“南扩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争创省级文明县城。这对于我县推行区域卫生规划,实行卫生工作的全行业管理,将提出更高要求,也是今后我县卫生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三、“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教兴医,实施人才战略,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不断适应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构建和谐卫生,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遵循原则:⑴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首位,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⑵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与群众承受能力相适应,实现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基本要求;⑶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相结合,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有序竞争,提高医疗卫生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水平;⑷坚持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优化资源结构,重点加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⑸坚持加大政府投入为主,积极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对卫生投入,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促进卫生事业发展;⑹坚持中西医并重,协调发展,制定加强中医药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为人民健康服务。⑺坚持以卫生法治指导卫生改革与发展,加强卫生法制监督,保障各项卫生工作符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社会主义法制要求,构建法制卫生、和谐卫生。⑻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加强卫生行业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职工道德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
四、“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及任务
(一)总体目标:到2015年基本完成医药卫生改革目标任务,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逐步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大力推进卫生工作的全行业管理,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到2015年主要控制指标:⑴平均每千人口床位数增加10%、平均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增加5%;⑵有效控制医疗卫生机构数。在提高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的情况下,加强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原则上不再增加机构数;⑶新生儿死亡率控制在18‰以下;婴幼儿死亡率控制在15‰以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18‰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0/10万以下;法定传染病甲乙类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以内;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全县城乡均达到95%以上。
(二)主要任务。
1、巩固和发展新农合制度。积极推进新农合制度,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大力加强制
度建设,巩固新农合制度发展成果,不断调整和完善统筹补偿方案,不断提高参合群众的补偿比。强化新农合基金与定点医院的监督管理,积极推行“单病种定额付费”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有效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增强新农合的吸引力,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实现全县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统一。
2、全面执行基本药物制度。认真落实基本药物管理、使用和监测等制度,加强对配送企业的监管。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在政府落实补助的同时,实行目录药品零差率销售。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必须按规定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规定使用比例,合理确定基本药物价格。县卫生局加强对医疗机构用药的指导和监管,全面推进“规范药房”建设,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我县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应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不断完善基本药物医保报销政策,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减轻人民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
3、健全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实施属地全行业管理。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县卫生局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认真实施《青阳县“十二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随着未来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合理设置医疗机构,逐步形成资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能满足群众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医疗服务体系,成为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区域性医疗中心。到2015年,青阳县将形成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间分工合理的分级医疗服务体系、覆盖全县的院前急救体系,政府举办、个体举办与民营医疗机构合理竞争、互为补充,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十二五”期间,争取县中医医院达标升级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不断提升县人民医院危急重症、疑难病症的诊疗能力,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建设,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不断提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积极构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城区医院间的双向转诊、分级医疗和技术协作机制,真正建成“小病在乡镇(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乡镇(社区)”的医疗服务新格局。
⑷推进公共卫生均服务工作。①促进健康档案管理工作。抓好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管理)工作,城区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5%,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0%以上。②促进健康教育工作。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设置健康宣传栏,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促进公众合理营养,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③促进传染病防治工作。切实做好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甲型H1N1流感、鼠疫、霍乱、人禽流感、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加强监测、预警分析,及时发现处置重大疫情,注重重症救治,减轻危害。传染病网络直报率100%;肺结核涂阳治愈率达到90%以上,DOTS覆盖率100%;加强艾滋病防治,落实艾滋病“四免一关怀”,艾滋病病人随访率达100%。④促进预防接种工作。贯彻国家免疫规划,降低疫苗针对性传染病发生率,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接种合格率达95%以上。⑤促进儿保妇保工作。切实做好孕产妇保健管理和儿童保健工作,孕产妇保健覆盖率达90%,住院分娩率达98%,高危住院分娩率达到100%,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80%,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75%。继续实施“降消项目”,进一步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深入开展出生缺陷防治宣传教育,加大落实孕期保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力度,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80%,叶酸增补率达到90%。积极推进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提高婚检率,全县免费婚检率达80%以上。继续开展农村已婚妇女妇科病普查普治工作,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提高妇女健康水平。⑥促进老年保健和慢性病管理工作。对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随访、体检,并给予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⑦促进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对基层精神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精神病康复指导功能,对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落实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监管治疗措施,提高医疗和康复水平,降低精神疾病致残率。加大重点人群心理行为咨询和干预力度。
⑸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创新。“十二五”期间,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和补偿机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绩效工资考核制度。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探索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公立医院监管和评价制度。⑹健全中医中药服务体系。认真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意见》,不断加强中医院内涵建设和综合医院中医专业学科建设,大力培养中医药继承和创新人才,加大对中医事业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中医传统优势,实施名医、名科、名院战略和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程。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县中医医院在规模及内涵建设上达到省内中等以上水平。县医院中医科、中药房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科和中药房达到建设标准,100%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0%的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医务人员接受规范化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
⑺加快基层卫生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队伍建设,继续开展二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补偿机制,实行收支两条线,落实经费保障,逐步提高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补助标准。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激励和奖惩机制。转变服务方式,乡镇卫生院要组织医务人员在乡村开展巡回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对老年和行动不便患者实行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⑻完善城乡应急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县疾控中心实验室监测能力及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检测水平。加强县医院传染病区基础设施及设备、人员队伍等配套建设,切实提高传染病救治能力。完善卫生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培训及实战演练,加强卫生应急队伍技术装备建设,努力构建以乡镇(社区)为依托的基层卫生应急工作机制。加快建立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进一步提高卫生信息化水平。建立县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急救号码、统一调配车辆、按需就近救治的院前急救体系;加强全县二级医院急诊科建设,培训基层急救人员,提供基层急救;逐步形成覆盖全县的院前急救体系,提高全县的院前急救能力。加强对无偿献血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加强临床用血管理,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⑼不断加强公共卫生监督。全面开展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率达100%。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饮用水卫生以及涉水产品、消毒产品的监督管理。加强传染病防治和学校卫生监督工作。认真履行相关职能,积极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加大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职业健康监护、严肃查处严重违反劳动者健康的违法行为。强化医疗市场监管,严格医疗机构执业资格和执业范围,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行为。切实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⑽实施人才科教兴医战略。加强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培养2-3名省市级水平学科带头人,抓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认真实施《青阳县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0—2015年》),县级医院执业医师80%达到本科学历,执业护士70%达到专科以上学历;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助理)70%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执业护士50%达到专科以上学历;社区全科医生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公共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监督执法人员70%以上达到大专学历水平;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卫生管理人员培训达到100%;乡村医生中专及以上学历达90%以上。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整套符合卫生行业特点,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开创我县卫生人才工作新局面。
⑾推进医疗卫生法治建设。认真贯彻各项卫生法律法规,积极推动医疗卫生单位创建法治建设,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加大执法力度,健全县、乡镇(街道)卫生执法监督网络。建立健全行政复议制度,维护卫生法律尊严和人民群众正当权益。加强卫生普法工作,不断优化医疗环境,努力打造有利于人民群众健康的法治环境。
⑿完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完善以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施远程医疗和信息咨询,促进城区医院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逐步实现职工、居民、农合与医疗机构信息对接,积极推广“一卡通”,方便人民群众就医。
⒀实施医疗卫生重点工程。“十二五”期间,我县将重点实施以下几项卫生重点工程:一是总投资2000万元建设总面积7000平方米的县中医医院住院综合楼;二是总投资200万元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县卫生监督所办公楼;三是总投资200万元总面积500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五、“十二五”卫生规划实施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十二五”卫生规划是未来5年我县卫生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今后我县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将对“加快青阳崛起,争当皖江经济强县”发挥重要作用。县卫生局将切实加强对本规划目标任务落实的组织领导,各医疗卫生单位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全面完成“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目标任务。
(二)加强政策研究,细化实施计划。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关于卫生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用足用活政策,结合本县实际,分制定实施计划,强化措施落实,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
(三)加强卫生投入,搞好协调配合。卫生事业投入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与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协调,原则上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县卫生局主动加强与县发改委、财政、住建委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争取各级财政及多方支持,多争项目,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四)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卫生系统的党风、政风、行风建设,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强化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为,坚决制止和纠正收受红包、回扣和开单提成等不正之风,强化医药收费监管,坚决遏制乱加价、乱收费现象,严格整顿医疗市场,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行为。大力开展“创先争优”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端正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切实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着重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树立让政府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卫生行业新风尚。
(五)加强监督检查,开展工作评估。针对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具体分解到每一,分解到基层单位。县卫生局将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成立规划实施监督检查评估小组,适时组织对本规划进行评估,着力指导规划的实施,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从组织纪律上来保障本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四篇:医疗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医疗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单位:市卫生局
一、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跨越发展为主题,以服务++++建设为总体目标,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作为主要推动力,把保障人民健康利益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遵循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切实履行政府公共卫生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调整医疗资源存量与有序发展医疗资源增量相结合,开放医疗市场,实现办医主体多元化,增强医疗机构的生机和活力,规范医疗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质量优良、服务优质、费用合理的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
(二)总体发展目标:从#####社会经济环境和居民健康状况出发,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目的,以提供公平、便捷、经济、有效的服务为基本手段,加强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通过政策引导,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和加强其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功能和结构更趋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构建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抓好农村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保健、医学科技发展,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和服务质量监管,推进卫生基本现代化进程,加强市、镇、村三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实现卫生事业与社会的跨越发展、协调发展。
二、“十二五”规划 和****年工作打算
(一)主要工作目标。城乡居民平均期望寿命 **岁;婴++++死亡率控制在*‰以内,*岁以下++++童死亡率控制在*‰以内;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万以下;法定传染病年发病率控制在 ***/**万以内;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卫生监督监测覆盖率 **%;切实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卫生行为形成率**%。着力
加强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建设,医疗机构设置和布局符合#####和++++++++市域规划要求;继续实施卫生人才建设战略;新农合参合率达**%以上,形成较为完善的惠民医疗、农民医疗大病救助体系与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做大做强中医事业,**%的镇街达到全市农村中医工作先进乡镇标准,加强重点中医专科建设;着力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调查处理和防控能力,健全应急医疗救 治体系。完善城市社市卫生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其“六位一体”功能。
(二)主要工作任务。“十二五”和****年,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保障++++++++建设为中心,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以打造“卫生强市”和“两好一满意”服务品牌为目标,根据上级和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
①积极稳妥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基本药物制度。一是全面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健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现在**元/人.年到****年提高到**元/人.年。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基本公共卫生ABC三类服务包,逐步增加三类服务包的服务项目,提高城乡居民公共卫生保障水平。二是大力推进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实行以竞聘上岗、合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激励机制。继续加大对村卫生室各项建设扶持力度,多渠道对乡医进行待遇补助。构建符合医改要求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三是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基本药物制度使用范围,首选使用国家***种、省***种基本药物,在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先行试点、逐步扩大,全面推开,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逐步提高基本药物报销比例,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四是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为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加强卫生系统行业监管,更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层次,巩固和扩大卫生行风建设成果。建立健全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市域卫生信息平++++和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扎实开展“全民健康行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②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年,重点建立健全“一个机制、四个体系”,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公共卫生信息体系。
到****年,建立起满足@@@@居民需求,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平++++。重点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镇街基层公共卫生能力建设,着力提升疫情防控、救治、卫生应急和检验支撑能力。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项目,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拓展妇幼卫生服务领域,不断提高妇女++++童健康水平。进一步完善医疗救治体系,整合资源,完善网络,提高队伍,平战结合,把公共卫生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强化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能,加大监督力度,树立执法权威,积极探索卫生监督派出制度。把卫生监督的重点切实转移到消费环节上来,围绕旅游城市建设,全力抓好食品安全和医疗市场秩序整治,维护合法经营者和公民的正当权益。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年,筹资标准已提高到***元/人.年(其中个人**元,各级财政补助***元),为此,将新农合筹资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全面做好宣传发动和基金监管等工作,力争参合率将、达到**%以上,****年预计基金筹集将达到****万元。将“医疗质量管理年”、“两好一满意”活动延伸至基层卫生室和乡医。以加强新农合基金监管为重点,继续在全市各镇村全面推行新农合信息化工程建设。同时,对全市新农合报销、管理软件进行升级换代和IC卡服务,逐步全面实现网上审核、网上监管、网上报销和网上查询。科学测算,逐步探索按人头付费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群众受益水平、最大限度方便参合农民,最大限度地提高群众满意度。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实施科技兴医战略,增强卫生工作科技含量和发展后劲。争取和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引进高学历卫技人才。认真实施“****”卫生人才培养计划,紧密结合医学重点学科、名优学科建设,通过技术协作、++++办医、学术交流、进修深造、挂职锻炼等有效措施,力争培养**名具有市级先进水平的学科技术带头人,**名市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名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技术骨干,*名高层次卫生管理人才,形成合理的年龄梯队和学科构成。落实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政策。重视管理人员的培养,近期将选派**名卫生院懂业务、精管理的业务骨干到周边先进地市挂职学习,逐步造就一支具有现代管理思想、素质高、业务精、结构合理的管理队伍。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城乡医疗机构设施设备建设。按照保障基本医疗供给和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的总体要求,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实施卫生市域化信息工程。科学规划了医疗机构市域规划设置。进一步健全完善
城乡卫生项目建设,加快市++++内系病房楼建设,力争****年投入使用;同时,拟建****平方米的门诊大楼。积极利用&&&&省发改委第五批调控资金项目,争取和投入资金****余 万元和建设用地** 亩,实施市++++整体搬迁工程。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余万元,新建****平方米市疾控中心综合服务楼。各级争取,拟投资***万元,建设++++镇中心卫生院****平方米公共卫生服务大楼。制定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规划及配置计划,积极引导各类医疗机构科学合理购置大型医疗设备。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主导意识,成立卫生工作委员会
为加强全市卫生行业管理,建议成立#####卫生工作委员会,由分管市长牵头,成员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辖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组成,共同协调解决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进一步树立“科技兴医,人才为本”的观念,把加强卫生队伍建设、优化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作为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认真抓好落实。人事、编制部门在核定卫生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卫生技术人员职称聘任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业务范围拓展较快,人员编制明显不足的医疗卫生单位,要根据工作和事业发展需要及时予以核增人员编制。对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培养等卫生人才建设工程,各级财政要在经费上予以重点保证。
(二)加大投入,建立公共卫生服务合理的长效补偿机制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保证卫生事业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调整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进一步调整卫生事业经费支出结构,重点向公共卫生倾斜,将资金重点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精神疾患防治、妇幼保健、社市卫生服务、卫生执法监督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等公共卫生领域。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吸引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卫生事业发展。
(三)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
切实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的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职能。大力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医学会组织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作用。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行业管理由微观转向宏观,从系统管理转向全行业管理,实现“政事分开”。依法加强卫生行业监管,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四)加快人才培养
营造良好氛围,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使用机制。加强对卫生行政管理、公共卫生、医疗保健、社市卫生服务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发挥重点学科对聚集、培养人才的作用,以推进项目科研作为培养人才的途径,有重点地做好社市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学科骨干培训和中医临床专业骨干培训,以继续教育促进人才成长。多渠道吸引骨干人才,完善学科队伍建设。落实《国家中医药发展条例》,积极推进中医“三名”项目及“师带徒”等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鼓励全市中医药工作的继承和创新,为离退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充分发挥这一宝贵资源对卫生事业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提高中医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期完成市++++、市++++、市疾控中心、++++镇中心卫生院等医疗卫生单位的基层建设,按期完成各乡镇卫生院(卫生室)的改建项目,发挥基础设施对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支持功能,优化就医环境。
加快#####卫生事业的发展是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实现我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卫生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一定要同心协力、改革创新、攻难克坚,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低廉、安全、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人民身体素质。
第五篇: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建始县高坪镇中心卫生院
发展规划
根据建始县高坪镇高综办发《2009》53号文件《关于做好乡镇总体规划资料收集工作的通知》,现将高坪卫生院医疗设施状况、医疗卫生设施存在的问题、卫生防疫设施基本情况及高坪卫生院最新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介绍如下:
一、高坪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高坪镇地处建始县东郊,素有恩施东大门之称。全镇有四十二个行政村,常住人口5.5万人。高坪镇是一个交通枢纽重要地段,四通八达,十分便利。相邻的还有巴东县的大支坪乡,本县的红岩镇、花坪乡、三里乡、龙坪乡等。服务半径之大,覆盖面之广,使得高坪卫生院的地理位置 十分重要。
二、高坪镇中心卫生院概况
高坪镇中心卫生院是集医疗、预防于一体的综合性卫生院。全院有职工总数66人,离退休人员47人,在职人员中,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23人,初级职称 42人,医院开设病床60 张,医务人员技术结构比例较为合理,技术力量较为雄厚。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检验科、牙科、中心药库、门诊部、放射科、心超室、以及预防保健等科室。配置有较先进的辅助设备,如:双屏双探头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200毫安X光机,全自动洗胃机,心电监护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三分类21项血球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心电图机,婴儿辐射保暖台,麻醉机等医疗设备。辅助检查能开展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分析、血糖等生化检查、血液分析及各种常规检查;能开展彩超、B超、心电图、透视、拍片等各项检查。外科能进行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能开展胆囊切除、胃大部切除、肠切除、阑尾切除、疝修补术、骨折手术复位内固定术、各种内固定物取除术等腹部和骨科手术;妇产科能开展子宫切除、卵巢囊肿切除术、宫外孕手术、剖宫产、无痛人流等手术;内儿科能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及各种心衰和中毒的抢救;中医科聘请了老专家坐诊,擅长治疗风湿病、骨质增生、腰腿疼痛等疾病。
预防保健设置情况:高坪卫生院设有预防保健机构防保组,现有工作人员6人,负责全镇预防保健工作任务。
村卫生室概况
高坪辖区内下设42个村,每村有本村卫生室1个,设村医1名,负责担任本村的的基本医疗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预防保健任务。
村卫生室基础条件差,设备简单,房屋紧缺。除干沟、陈家湾、小窝坑、望坪四个村卫生室有有房屋以外,尚有花园村危房一栋,其余37个村卫生室均靠租房、借房。村卫生室医疗设施除有听诊器、血压计、钳子、摄子外无其它任何医疗设施。而且人员结构不合理,绝大部分人员属于跟师学徒的老龄化人群,不能胜任现代医疗服务及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的需要,不能满足老百姓对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
三、医院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困难
1、业务用房紧张
高坪镇辖区内人口密集,而且人口相对集中,辖区内人口达到5万5千多人,长期以来,由于医院整体规划、设计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医院业务用房紧张滞后,不能满足高坪人民对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
2、医疗设备陈旧老化
卫生院多年来无国家资金的投入,绝大多数医疗设备老化、陈旧。如200毫安X光机,全自动洗胃机,心电监护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三分类21项血球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心电图机,婴儿辐射保暖台,麻醉机等医疗设备,都是90年代初的产品,经常导致检查结果不准,无法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致使临床诊断准确率下降。
3、卫生院医务人员结构老化
乡镇卫生院由于基础条件差,较为优秀的专业人才不愿下基层,而卫生院大部分医务人员70年代未80年代初参加工作的人员,年龄老化,专业技术也明显落后。因此医院人才队伍的建设已迫在眉睫,是将来卫生事业发展的关健所在。
4、住房问题
目前全院职工还有二十多人居住在50年代修建的石木结构的危房之中,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急需整体搬迁。将来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
由于高坪卫生院地理位置相当重要,高坪镇人口重多,服务半径远射巴东县的大支坪,本县的龙坪、红岩、三里、花坪等乡,加之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坪卫生院拟定在2020年以前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卫生院,具体规划如下:
一、房屋建设
1、为满足高坪镇广大人民群众对现代化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适应新时期医疗卫生改革的需要,我院已于2009开始修建高坪卫生院业务综合楼,业务棕合楼总体设计8层,建筑面积4900平方米。但由于国家项目资金有限,卫生院本身因发展的需要,历年累计欠债较多,自筹资金能力有限,因此,业务综合楼只能修建4层2400平方米。业务用房远不能满足业务的需要,因此我们规划在近几年内在新建的业务综合楼的基础上,扩建2层,使医疗业务用房能够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争取在2020年内完成业务综合楼的整体建设。
2、规划建设独立的发热门诊,发热门诊内门诊、病房、隔离病区、隔离观察区、隔离通道等各项设施齐全,各项消毒设施及设备齐全。
3、建立完善独立的预防保健门诊,门诊内各项相关设备齐全,以满足高坪镇人民对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
4、建立一套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
5、规划建设40套职工经济适用房,尽早让居住在危房的职工整体搬迁。
二、设备更新
1、将已陈旧的大部分基础医疗设施更新换代,同时增添CR和CT,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2、力争使病床数增加到80--100张,以满足不同疾病人群对健康环境的需求。
三、人才培养
1、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采用培训、进修等方式,使现有人才进一步优化提高。
2、从社会上招聘有经验、有技术的医疗工作人员。
3、从大医院聘请专家对医务人员进行整体培训。
我们坚信未来的高坪卫生院是一个集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具有现代化装备的能够充分满足高坪镇人民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的现代化卫生院。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高坪卫生院全体员工将不懈的奋斗、不懈的努力,为高坪卫生院辉煌的未来而奋斗。
高坪卫生院
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