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怎样提高失地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思考(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3 10:2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怎样提高失地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怎样提高失地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怎样提高失地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怎样提高失地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思考

失地农民的出现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 ,随着改革的深入 ,我国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等全面铺开 ,城市化进程的提速迅速催生出一个急剧膨胀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按照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 ,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 250—300万亩 ,到2020年失地农民总数将超过 1亿人。所以 ,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日益成为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如果不及时解决 ,势必影响社会稳定的大局 ,进而制约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为此,我专门走访了甘镇的三个城郊村,就如何增加失地农民的收入做了专题调研。

一、目前失地农民现状

1、生活水平较低 ,难以维持长远生计。以甘旗卡村为例2007年7月至2011年12月,甘旗卡村被征收集体土地2300亩。落实到位的征地补偿和安臵补助费为1499.5元/人。2007年政府征地以来,甘旗卡村村民有110位超养老保险期限村民享受到了旗政府发放的每月300月的生活补助款。330位村民享受到了由个人和政府平均分摊养老保险金的优惠政策。如此计算农民每失去 1亩土地的补偿费用不会超过3088元,仅相当于2011年甘镇农民一年的人均纯收入,仅能维持 1年左右的生活。而相对于土地预期收益而言 ,郊区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一般在4000元左右 ,按土地承包期30年计算 ,其预期收益为12万元 ,扣除已承包年份也在7万左右 ,征地补偿标准太低 ,农民生活水平下降。根据对征地农户的调查 ,约有46%的农户被征地后收入下降。

2、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和缺乏非农劳动技。失地农民就业难 ,既有自身条件的原因 ,也是现行征地安臵政策导致的结果。首先 ,-1-

农民的土地被征用 ,意味着失去了他们原本所拥有的生产资料 ,世代相传的生产方式也随之不得不抛弃 ,而到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他们则明显处于劣势。这集中表现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和缺乏非农劳动技能三个方面 ,上述三大就业弱势 ,再加上农村就业信息服务渠道不畅等因素 ,严重制约了失地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即便已实现了就业转移的失地农民 ,一旦企业合同期满或精简人员,这部分人员往往首当其冲被裁减。

二、造成失地农民收入下降的原因

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原因 ,不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而是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和征地制度。

1、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的影响。我国的《土地管理法》规定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那么谁来行使土地的所有权权能 ,如果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行使 ,村集体经济组织要么是虚构 ,要么不存在;如果由村民委员会行使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组织 ,不拥有法律规定的法人代表权;如果由村民行使 ,村民在土地所有权权能上没有得到量化 ,也无法行使土地所有权权能。这就使得村民委员会成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代理人 ,从而造成村民委员会任意调整土地、乱上项目、任意扩大机动地等问题。同时也出现了在征地时农民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处分权 ,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利益得不到充分保证。

2、法律规定不完备 ,导致征地权运用的不规范。《宪法》规定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这里的土地 ,显然指集体所有的土地。而《土地管理法》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 ,需要使用土地的 ,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这就意味着因建设需要使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任何单位和个人 ,即使其使用土地的目的并非为“公共利益”,也必须申请使用

政府征为国有后的原农村集体所有土地 ,与《宪法》的规定有出入。由于法律规定上的矛盾 ,在征地实践中就难免不出现土地征用权的滥用问题 ,一些商业性项目用地也必须由政府低价统征后高价转卖给开发商 ,对农民的合法利益造成侵害。

3、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不够科学合理。依据《土地管理法》,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费即征用土地补偿费 ,为该土地被征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 6—10倍;安臵补助费为该土地被征用前 3年平价年产值的 4—6倍。这种土地补偿标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合理和适用的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却显得不合理。原因是城市土地(除划拨)及其它所有的生产要素均已采取市场机制进行配臵 ,而惟独农村集体土地还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配给制和补偿。农民不仅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 ,也失去进入城市生存的保障资金。

三、增加失地农民收入的措施

农民世世代代以土地为生存手段 ,土地被征用后 ,就失去了未来生产、生存的保障。在征地过程中 ,虽然政府和有关方面也开始考虑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但要将失地农民真正纳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不仅需要突破现行制度框架 ,更需要解决就业机会短缺和财力有限等现实困难 ,显然 ,在统筹考虑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前提下 ,要走出一条现实之路 ,必须从实际出发 ,提出明确可行的思路和政策措施。

1、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 ,是寻找政府、征用地主体、失地农民之间的最佳利益联结 ,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一是逐步提高土地征用补偿费标准。土地征用补偿要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 ,应该以农民征地补偿费全部进入社保测算能领到城区最低生活保障金作为参照 ,将现行补偿标准提高。政府要通过垄断土地一级市

场 ,适当降低税、费 ,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比例 ,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二是在统一征地中逐步推行土地“片区综合价”。坚持市场化方向 ,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按地段、地类等将城市土地划分成若干个区片 ,每一区片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基准地价 ,在统一征地时 ,实行统一的补偿标准。三是研究实施分类征占补偿办法。兼顾国家、市场征占主体和农民利益 :(1)对纯公益性项目用地由国家统征后拨付 ,但国家应提高征地补偿标准;(2)对准公益性项目用地 ,如有收益权的高速公路、标准厂房、各类商品市场、污水及自来水厂等 ,除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外 ,还应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 ,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同征地主体平等协商谈判 ,让农民在所征土地的增值收益中分享利益 ,避免土地被“买断式”征占;发展项目用地 ,引入谈判机制 ,允许集体土地逐步进入一级市场或一级半市场 ,让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作为市场主体一方 ,逐步直接参与市场交易。四是为集体经济组织保留部分财产。在征地过程中应划出或臵换部分土地、资产 ,由集体经济组织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要求 ,兴办二、三产业 ,发展集体经济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 ,并为以后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过渡创造条件。五是加快“城中村”农民建房制度的配套改革。以“城中村”连片改造和建设村民公寓为契机 ,按城市功能分区要求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 ,将城市整体规划与村一级管理体制协调起来 ,打破行政村的界限 ,采取组团式集中连片与局部分散相结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在地域上相对集中、新转居人员与老市民混居的具有规模效益的功能小区。

2、建立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机制。为了最大限度规避政府目前低成本征地、延臵社会高风险的问题 ,在目前农村社保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 ,应当尽快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其具体作法是 :不再向村集体和农民个人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臵费 ,而是核定农转非人员 ,将费用拨到社保部门设立的“安臵费”专户 ,由社保部

门与被征地农民签定安臵协议 ,对符合缴纳社会保险统筹费条件的被征地农民 ,为其设立社会保险个人帐户 ,达到退休年龄的 ,按月发放养老金。如果政府财力有限 ,可借鉴我国台湾向征地农民发放土地债券等形式支付 ,等以后土地有收益再分阶段向农民个人帐户注入资金。

3、建立教育培训保障机制。对进入城镇的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保障 ,包括四部分 :一是失地农民子女的九年义务教育。失地农民的子女入学应与城镇居民的子女一视同仁 ,享受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所赋予的所有权利。二是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教育培训 ,首先应建立健全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多层面的县乡村三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其次是各级政府应拨出专款 ,建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专项资金 ,以党校、职工校、乡镇职业教育中心和农技推广中心、乡村成人学校等为载体 ,建立培训基地 ,充分利用公共财政资源 ,开展免费培训。三是对农业结构调整后的农村富余人员和失地农民进行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转岗再就业技能培训。四是把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 ,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

4、建立再就业创新机制。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前提是农民就业的社会化、非农化和充分化。应按照市场化原则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实现城乡统筹就业。一是要引导和教育失地农民转变观念 ,破除“等、靠、要”思想 ,提高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自觉性和能力 ,积极自动参与市场化就业。鼓励、扶持失地农民自谋职业 ,自谋职业的失地农民应享受城镇下岗人员自谋职业的有关税费优惠政策。对开展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 ,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二是鼓励征用地单位和其他工商企业尽量消化失地农民 ,对吸收失地农民的企业 ,应享受安排城镇下岗人员的有关税费优惠政策。三是建立以县、镇两级劳动力市场为中心 ,以街道、乡镇劳动力管理服务站为网点的就业服务网络。打破城乡壁垒和所有制界限 ,取消对土地被征用劳动力在城镇

就业的种种不合理限制 ,变“户籍门槛”为“素质门槛”。

5、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最大特点是劳动密集 ,其中一些工种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不高。城市的扩张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从而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更适合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因此与城市化相适应 ,把发展城市第三产业作为调整就业结构的重点 ,除了发展传统的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业和新兴的旅游、信息、咨询业等之外 ,突出发展社区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的先决条件是城市化和生产要素集聚 ,当前重点要搞好新城区和中心城镇的建设 ,促进城镇功能的完善和规模、人口的扩大 ,从而使中心城区和城郊小城镇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集聚地 ,更多的吸纳失地农民从事城镇第三产业。

第二篇:关于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按照县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活动的要求,4月1日至4月7日,我先后到崇头镇栗溪、梅竹等村庄和县财政局等单位,就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6+1”工程,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这一课题,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深入基层、了解民情、问计于民,我受得了很多有益的启发。在此基础上,我也以崇头镇为例,就农民增收问题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崇头镇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崇头镇位于云和西南部,距县城9.5公里,全镇总面积65.75平方公里,总人口9238人,是我县的第二人口大镇。近几年来,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措施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崇头镇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XX年-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106元增加到4963元,年均增长12.4%;崇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748元增加到4949元,年均增长19.5%,年均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去年,统计口径崇头镇农民人均年收入为4949元。从调研掌握的情况看,崇头镇农民的收入水平要大大高于统计数据,其中不少农民的实际收入比统计上报数要高出好几倍。崇头镇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以食用菌生产为主,来自食用菌产业的收入占比达到74%。另外,粮食生产和林牧业收入占11%、二三产业收入占14%、其他收入占1%。

崇头镇地理位置优越,人口较聚集,且交通便利,气候适宜,具备良好的食用菌发展条件。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食用菌生产已经成为崇头镇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去年全镇有1314户从事袋料食用菌生产,共有发菌棚和出菇棚3600座,生产香菇1600万袋、黑木耳500万段,总产值达5120万元,纯利润达2400万元,全镇农民直接来自食用菌生产的收入人均达到3655元。崇头不仅是云和西南部的鲜菇交易集散地,而且还吸引了庆元、龙泉、景宁、松阳等周边县市的菇农到此交易。崇头的鲜菇交易从每年的十月中旬左右开始到第二年的四月下旬左右结束,平均日交易量达到100吨,最高日交易量高达450吨左右,一年的鲜菇交易量约2万吨,已经成为浙西南乃至全国最大的鲜菇交易市场。食用菌生产还带动了崇头其他产业的发展,如冰库藏储、菌种生产、房租收入、餐馆服务等三产收入,等等,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带来约XX万元的收益。

二、崇头镇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

食用菌产业是崇头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食用菌产业的兴衰,直接关系着崇头农民收入的增减。当前影响崇头镇农民增收的最主要因素,也就是食用菌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总体上看,崇头和全县一样,食用菌产业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和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随着产业发展形势和市场的变化,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一是外销市场壁垒森严。以前,日本是我国食用菌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出口量占全国食用菌出口量的50%以上。然而日本于XX年5月29日起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把进口农产品和食品中的化学物质的范围从原来的288种限量标准物质,扩大到现在的799种,新增511种,给我县出口的食用菌制造了更高的技术壁垒,外销市场急剧萎缩。目前,我县的食用菌几乎都已转向内销,主要销往上海、广州等地。二是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目前,崇头和全县其他乡镇的食用菌产业链较短,总体上仍处于鲜菇生产的初始环节,附加值不高。崇头的鲜菇销售、加工等环节以福建客商为主,外在依赖性较强,抵御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较弱。由于市场需求、气候条件、技术水平、原辅料质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食用菌生产的风险仍然较大。三是新品种开发缓慢。和我县的其他乡镇一样,崇头的代料香菇生产品种以cr04、l26、9015、135为主,由于栽培多年,各品种都不同程度出现种性退化现象,特别是椴木黑木耳新科品种已历经20余年未更新,已明显表现出许多种性退化特征。四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菌种及原材料市场管理不够规范,缺乏严格的质量监控,因菌种和原材料质量问题,造成菇农大面积亏损事件常有发生。同时,产业发展缺少规划,缺少专项扶持政策,管理服务和技术研发力量相对薄弱,在搞新品种和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等方面科研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当前,影响崇头农民增收的最主要因素是香菇蜡棒问题。工业石蜡化学成份复杂,所含的少量芳烃中的某些稠环芳烃及重金属对人体有害,国家禁止在食品生产加工中添加和使用工业石腊。我县历来高度重视香菇蜡棒的整治工作,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成立了专门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联合执法检查、入户宣传引导、推广替代技术等各种措施,全力以赴开展了食用菌禁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工业石蜡保水性能好,所产菇型美观,价格较高并有一定内销市场份额,而且省时省力,劳动生产率较高,所以很多菇农仍暗藏侥幸心理和抵触情结,香菇禁蜡工作形势仍然非常严峻。随着香菇禁蜡工作的深入开展,加上暂时没有找到较理想的替代技术,食用菌的劳动生产率受到了直接影响。从调查摸底掌握的情况来看,今年崇头镇的香菇生产规模呈大幅减少趋势。预计今年全镇食用菌生产量将比去年减少60%,将直接造成农民人均减收XX元左右。同时,食用菌产业萎缩将严重影响到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据估算,崇头仅餐馆服务业和香菇粗加工业就可能因此减收400余万元。

三、促进崇头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对策思考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党委政府“三农”工作的核心课题,也是改善农村民生的根本要求。我觉得崇头镇的情况对全县而言具有较典型的样本意义,因此,在专题调研过程中,我在深入基层、走访农户之余,分别召开了崇头镇民主恳谈会、各行政村两委座谈会和村民主题宣读会,并先后与财政局、统计局、农业局的同志们一起分析研究,征求各方面对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要积极引导,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实践证明,加快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们加强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组织开展香菇禁蜡工作,之所以会对农民收入产生较大影响,就是因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食用菌产业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要改变这种“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的状况,就必须结合各个村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多渠道发展高山蔬菜、笋竹、茶叶等高效生态农业。比如崇头镇最偏远的梅竹村,共有3000多亩的毛竹,人均达五亩,发展高效生态笋竹两用林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条件,而且效益也很好。我们要引导农民通过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开发,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走优质精品规模发展的路子。要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挥带动与辐射作用,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通过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来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

二要选优汰劣,优化食用菌品种结构。目前,我县的食用菌品种单一,以香菇等普通菌种为主,经济效益不高,黑木耳等特色菌种规模不大,而且各品种都不同程度出现种性退化现象。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很多菇民只得采取菌棒浸蜡等省时省力的工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种植规模。今后,我们要根据山区的气候特点,加大对食用菌新品种的研发和引进的力度,选育质量优、产量高的食用菌品种,以保证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要切实加强生产和营销环节的管理和监督,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伪劣菌种和原辅材料行为,严禁劣质食用菌产品进入市场。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好香菇禁蜡工作,严格把好食用菌质量安全关,促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确保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对于崇头而言,可以有选择性地发展夏菇、杏鲍菇等新品种,加快珍惜类和草腐类食用菌开发,培育新型菌种生产体系,逐步调整食用菌品种结构,以填补市场空缺,提高经济效益。

三要加强服务,引导农民转产转业。从崇头实际情况来看,仅仅靠发展农业并不能彻底解决农民增收缓慢问题,还需要加快引导他们走非农化的道路。尤其对梅竹、栗溪等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而言,单纯依靠农业生产,长期无法改变贫穷的状况。因此,我们要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众转移就业率和自我增收能力,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提高农民技能,帮助他们拓宽就业门路,提高他们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向二、三产业转移和赴异地综合开发,以达到转移增收的目的。对于符合下山转移条件的村庄,我们还要在此基础上深入实施“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有计划、分层次、分批次地鼓励农民下山转移,实现异地脱贫。

四要乘势而为,加快崇头集镇建设步伐。近年来,随着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全面推进,崇头镇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镇区人口聚集日益加速,对大湾、沙铺、黄源、云丰等周边乡镇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逐步凸显。我们从前年开始启动了崇头集镇项目,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并已被列为全省200个中心镇培育计划。下一步,我们要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加快集镇道路、供电给水、停车场、垃圾处理、鲜菇交易市场等配套设施和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旅游娱乐等公共设施建设,力争早日把崇头集镇打造成云和西南部农民创业致富的重要平台。同时,要加强项目捆绑的组织、衔接、协调和包装,积极整合扶贫搬迁、地质灾害防治、村庄整治、水利建设、康庄工程、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打捆向集镇建设投入,相对集中使用,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最大效益。

五要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是加快农村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向农村倾斜,鼓励和支持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农业项目的实施,形成多元投入机制。从调查走访掌握的情况来看,崇头镇的农村危旧房面广量大,很多农民的居住条件恶劣。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和引导力度,加快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改善村民的住房条件。要大力推广沼气技术和健康养殖,积极扶持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切实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医疗卫生、广播电视、通讯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尽快改变农村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状况。同时,要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引导村民革除陈规陋习,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要齐心协力,营造帮扶增收的良好氛围。帮助农民群众可持续增收,是我们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尤其是像梅竹这样的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人均收入仅2400元,仅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实现增收致富,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真情帮扶。一方面,农民群众要树立自立更生的意识,破除“等、靠、要”思想,找准适合自身实际的致富路子。另一方面,党委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结合各个村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帮扶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保障。要加强金融支农的力度,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土地使用权流转,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缓解农民创业资金短缺的问题。要进一步深化“一户一策一干部”等结对帮扶工作机制,落实领导定点帮扶、部门驻村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措施,努力形成扶贫帮困的强大合力。要积极探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户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住房等惠农保险,加快完善农村社会救济体系和救助机制。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和帮助农民增收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篇:关于##县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2004和2005两年中央都是以一号文件指导农村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对农民增收问题作更多的分析和研究。

一、农民收入现状

2004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52元,比上年增长153元,但仍低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1384元、515元和300元。收入构成中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43%(其中第一产业收入占37%,第二产业收入占1%,第三产业收入占5%),工资性收入占38%,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占19%,分别比上年收入构成下降6个百分点、增加13个百分点、下降7个百分点。

由此可以看出:

1、农民收入水平呈增长趋势,但与全国、全省相比仍然很低,差距很大;

2、家庭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但比重有所下降;

3、工资性收入增幅大,以在国家投资基建项目中和外出从业得到收入为主,成为农民收入的一大亮点;

4、第二产业收入比重畸低;

5、转移性收入仍占一定比例。

二、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

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总的来说步子迈得不大,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思想不够解放。农民思想较过去解放,但仍存在消极面。部分农民对生活充满希望,注重提高自身文化素质,遇到机遇能抢先抓住;大多数农民依然存在小富即安,小绩即满、乐于现状的思想,只要有吃有穿有住,生活过得去,就懒得吃苦出力,不愿冒风险;少部分农民觉得自己所处的自然条件差,文化低,头脑反应慢,所以“等、靠、要”思想严重,认为很难实现收入增长,只要勉强能过就行。

2、农业基础差,资金投入不足。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之连续两年洪涝、泥石流灾害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近年来财政、金融机构虽然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但与整个农村发展的实际资金需求量仍然相差很远,可谓“杯水车薪”。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民,其基本收入多用于疾病、子女上学、婚丧嫁娶等固定性支出,依靠自身力量扩大再生产的难度较大,即使瞅准了好的项目,也常因资金匮乏而放弃。

3、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多。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但农民受过去“调啥赔啥”经验的影响,普遍存在“政府调什么,害怕干什么”的思想,由此也必然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和目的的实现。表现在:一是主导产业质量不高,重规模轻管理,重生产轻销售,导致“果贱伤农”;二是政府倡导的产业多以计划任务下达到乡镇,易造成农民犹豫不愿搞,干部工作难度大,统计数据水份多的现象发生;三是主导产业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4、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差。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低,属于“小打小闹”,很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很难刺激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产生,仅仅能影响周边为数不多的村发展生产。近年来县委、政府虽然积极探索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的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和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式,以及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区域经营模式,但都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缓慢。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我县农业多是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不高,由于技术、信息、资金、流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很难走向大市场,对市场需要什么、自己发展什么、遇到资金技术困难怎么办、商品销往哪里、方经济发展,所以应按照“突出重点、择优扶强”的原则,采用优惠政策、资金扶持、解决困难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对有条件的项目可采取引企、引资等多种方式,创办一批龙头企业,不管它是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只要能带动农户,给农民带来实惠,就给予大力扶持。

要实现产业化经营,必须依托基地建设。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几经调整,不断优化,逐步建成了金川、城关板栗综合科管示范基地,城关双孢菇栽培示范基地,汤坪青龙棚菇栽培示范基地和袋料黑木耳良种高产栽培示范基地,旬阳坝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汤坪渔湾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汤坪绞股蓝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城关、汤坪规模化养猪示范基地,筒车湾土鸡林下规模放养示范基地,旬阳坝猪苓半野生栽培示范基地等十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推进产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但仍存在基地规模小,特色不突出的问题,这就要求必须本着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优质高效的原则,按照“品种优、技术新、规模大”的标准,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路子。

中介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龙头企业和农民的纽带,我们要推行“支部+协会”的模式,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群团组织的服务作用,鼓励支持中介组织的建成和成长,使农民能够进入市场,分享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获得更多的收入。

③实破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瓶颈。我县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瓶颈和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一要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势,依靠优惠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而拓宽农村内部就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大对现有豆制品、腊肉、蜂蜜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果、中药材、畜禽等加工业的发展,强力提升绿色食品工业发展水平。二要抓住西汉高速公路建设和我县实施汶水河综合开发战略的契机,大力发展以砂石、建材为主的建材业,以餐饮、零售、运输为主的服务业,使农民快速受益,为今后的更大发展奠定基础。三是把握城镇居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的机遇,鼓励在集镇周围大力发展“农家乐”,对现有的要通过提高档次和质量,提升文化内函和品味,创出特色。四是依托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④从扩大劳务输出中增加农民收入。今年我县劳务输出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央一号文件也依然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这必然会在全县掀起农民进城务工新高潮,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企业化运作”的原则,健全县、乡、村*劳务输出组织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同时与大中城市建立长期的劳务协作关系和劳务输出联系点,及时捕捉信息,抢占较多的劳务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带技术、资金、信息回乡创业,既造福家乡,又吸纳剩余劳动力。

4、加强对农民的素质培训,让农民从自身的改变中增加收入。首先,加强基础教育,让农民子女多上学,接受高等教育;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至少掌握一门种、养业或其它技能,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有条件的可提供机会到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农业局要实施好“绿色证书”工程,力争使每个执证农民都成为科技明白人;最后,要创新培训形式,采用“校企联合”培训模式、中介组织培训模式、现场推广模式、现代远程培训模式等多种形式,围绕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培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提供各项服务。

(作者系中共##县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第四篇:关于##县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县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XX和XX两年中央都是以一号文件指导农村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对农民增收问题作更多的分析和研究。

一、农民收入现状

XX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52元,比上年增长153元,但仍低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1384元、515元和300元。收入构成中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43%,工资性收入占38%,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占19%,分别比上年收入构成下降6个百分点、增加13个百分点、下降7个百分点。

由此可以看出:

1、农民收入水平呈增长趋势,但与全国、全省相比仍然很低,差距很大;

2、家庭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但比重有所下降;

3、工资性收入增幅大,以在国家投资基建项目中和外出从业得到收入为主,成为农民收入的一大亮点;

4、第二产业收入比重畸低;

5、转移性收入仍占一定比例。

二、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

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发展,取得 了显著的成绩,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总的来说步子迈得不大,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思想不够解放。农民思想较过去解放,但仍存在消极面。部分农民对生活充满希望,注重提高自身文化素质,遇到机遇能抢先抓住;大多数农民依然存在小富即安,小绩即满、乐于现状的思想,只要有吃有穿有住,生活过得去,就懒得吃苦出力,不愿冒风险;少部分农民觉得自己所处的自然条件差,文化低,头脑反应慢,所以“等、靠、要”思想严重,认为很难实现收入增长,只要勉强能过就行。

2、农业基础差,资金投入不足。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之连续两年洪涝、泥石流灾害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近年来财政、金融机构虽然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但与整个农村发展的实际资金需求量仍然相差很远,可谓“杯水车薪”。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民,其基本收入多用于疾病、子女上学、婚丧嫁娶等固定性支出,依靠自身力量扩大再生产的难度较大,即使瞅准了好的项目,也常因资金匮乏而放弃。

3、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多。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但农民受过去“调啥赔啥”经验的影响,普遍存在“政府调什么,害怕干什么”的思想,由此也必然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和目的的实现。表现在:一是主导产业质量不高,重规模轻管理,重生产轻销售,导致“果贱伤农”;二是政府 倡导的产业多以计划任务下达到乡镇,易造成农民犹豫不愿搞,干部工作难度大,统计数据水份多的现象发生;三是主导产业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4、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差。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低,属于“小打小闹”,很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很难刺激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产生,仅仅能影响周边为数不多的村发展生产。近年来县委、政府虽然积极探索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的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和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式,以及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区域经营模式,但都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缓慢。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我县农业多是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不高,由于技术、信息、资金、流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很难走向大市场,对市场需要什么、自己发展什么、遇到资金技术困难怎么办、商品销往哪里、如何在市场风险中保护自己等问题感到困惑、盲目,以政府为主渠道的传统农业服务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经营的需要。如何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

6、劳务输出工作需强化。自然灾害使我县耕地面积锐 减到5.1万亩,人均不足1亩,加之乡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而劳务输出是目前投资最少,风险最小的农民增收方式,我县近年虽大力抓此项工作,但与劳务输出较多,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占纯收入2/3以上的地方相比,仍显得不足。一是劳务输出数量少,没有形成气候;二是劳务质量差,没有打出品牌;三是劳务输出的组织力量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显得薄弱;四是吸引人才回流受忽视,多是自愿行为。

三、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中央一号文件“含金量”很高,其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指针。我县当前要以一号文件为契机,切实加强各项支农政策的落实力度,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下大力气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使农民收入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1、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农民要增收,中央一号文件给了宽松优越的政策环境,但农民能否增收,关键在于执行政策的人和农民自身的努力情况。作为政府应以服务农民群众为根本宗旨,充分发挥“指导、协调、管理、服务”四大职能,用科技、信息、法律等服务手段为民谋利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用超常规、追赶式、跳跃型的思路引导农民增 收。作为农民应克服思想上的满、懒、散问题,增加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学习,更新知识,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过上富裕生活的信心,具备想干事,干成事的勇气和魄力。

2、在“多予少取”中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集中力量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路电信建设步伐,改变客观条件落后对农民增收的制约;加大人畜饮水安全、农村能源、农村公路、扶贫开发等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二是对中央的政策要准确领会,全面贯彻,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地膜玉米补贴等政策性补贴要逐一落实,兑现到农民手中。三是把免征农业税,清理和规范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策落到实处,使农民得到真正实惠。

3、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增收新格局。从农民收入构成变化来看,显现出工资性收入增长快,家庭经营收入回落,二产业收入极低的态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因势利导,尽快建立多元化的增收格局。

①优化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调优结构,重点发展“果、菜、药、畜”四大主导产业。以板栗为主的林果业按照“稳定面积,强化管 理,科技增效”的方针,实现果园管理科技化、产品加工增值化、产品流通市场化;无公害蔬菜产业要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管理水平,优化品种结构上下工夫,按照“政府引导、大户带动、自主经营、合作互助”的模式主攻袋料食用菌,同时优化发展其它蔬菜品种;以猪苓、天麻为主的山地药材产业要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抓好种植示范区建设,提高产业竞争力;畜牧产业要大力推广林下土鸡的养殖,用优越的政策引导农民发展,形成规模化养殖,对牛、羊等传统养殖项目要加快圈舍改造,推广良种扩繁,引进优质饲草。

②扶持龙头,壮大基地,组建中介组织。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关键。我县企业少,实力弱,一旦发展起了真正的龙头,必然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所以应按照“突出重点、择优扶强”的原则,采用优惠政策、资金扶持、解决困难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对有条件的项目可采取引企、引资等多种方式,创办一批龙头企业,不管它是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只要能带动农户,给农民带来实惠,就给予大力扶持。

要实现产业化经营,必须依托基地建设。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几经调整,不断优化,逐步建成了金川、城关板栗综合科管示范基地,城关双孢菇栽培示范基地,汤坪青龙棚菇栽培示范基地和袋料黑木耳良种高产栽培示范基地,旬阳坝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汤坪渔湾生态农业综合开 发示范基地,汤坪绞股蓝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城关、汤坪规模化养猪示范基地,筒车湾土鸡林下规模放养示范基地,旬阳坝猪苓半野生栽培示范基地等十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推进产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但仍存在基地规模小,特色不突出的问题,这就要求必须本着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优质高效的原则,按照“品种优、技术新、规模大”的标准,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路子。

中介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龙头企业和农民的纽带,我们要推行“支部+协会”的模式,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群团组织的服务作用,鼓励支持中介组织的建成和成长,使农民能够进入市场,分享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获得更多的收入。

③实破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瓶颈。我县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瓶颈和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一要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势,依靠优惠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而拓宽农村内部就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大对现有豆制品、腊肉、蜂蜜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果、中药材、畜禽等加工业的发展,强力提升绿色食品工业发展水平。二要抓住西汉高速公路建设和我县实施汶水河综合开发战略的契机,大力发展以砂石、建材为主的建材业,以餐饮、零售、运输为主的服务业,使农民快速受益,为今后的更大发展奠定基础。三是把握城镇居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的机遇,鼓励在集镇周围大力发展“农家乐”,对现有的要通过提高档次和质量,提升文化内函和品味,创出特色。四是依托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④从扩大劳务输出中增加农民收入。今年我县劳务输出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央一号文件也依然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这必然会在全县掀起农民进城务工新高潮,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企业化运作”的原则,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组织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同时与大中城市建立长期的劳务协作关系和劳务输出联系点,及时捕捉信息,抢占较多的劳务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带技术、资金、信息回乡创业,既造福家乡,又吸纳剩余劳动力。

4、加强对农民的素质培训,让农民从自身的改变中增加收入。首先,加强基础教育,让农民子女多上学,接受高等教育;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至少掌握一门种、养业或其它技能,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有条件的可提供机会到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农业局要实施好“绿色证书”工程,力争使每个执证农民都成为科技明白人;最后,要创新培训形式,采用“校企联合”培训模式、中介组织培训模式、现场推广模式、现代远程培训模 式等多种形式,围绕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培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提供各项服务。

第五篇:关于##县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2004和2005两年中央都是以一号文件指导农村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对农民增收问题作更多的分析和研究。

一、农民收入现状2004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52元,比上年增长153元,但仍低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1384元、515元和300元。收入构成中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43%(其中第一产业收入占37%,第二产业收入占1%,第三产业收入占5%),工资性收入占38%,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占19%,分别比上年收入构成下降6个百分点、增加13个百分点、下降7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

1、农民收入水平呈增长趋势,但与全国、全省相比仍然很低,差距很大;

2、家庭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但比重有所下降;

3、工资性收入增幅大,以在国家投资基建项目中和外出从业得到收入为主,成为农民收入的一大亮点;

4、第二产业收入比重畸低;

5、转移性收入仍占一定比例。

二、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总的来说步子迈得不大,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思想不够解放。农民思想较过去解放,但仍存在消极面。部分农民对生活充满希望,注重提高自身文化素质,遇到机遇能抢先抓住;大多数农民依然存在小富即安,小绩即满、乐于现状的思想,只要有吃有穿有住,生活过得去,就懒得吃苦出力,不愿冒风险;少部分农民觉得自己所处的自然条件差,文化低,头脑反应慢,所以“等、靠、要”思想严重,认为很难实现收入增长,只要勉强能过就行。

2、农业基础差,资金投入不足。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之连续两年洪涝、泥石流灾害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近年来财政、金融机构虽然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但与整个农村发展的实际资金需求量仍然相差很远,可谓“杯水车薪”。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民,其基本收入多用于疾病、子女上学、婚丧嫁娶等固定性支出,依靠自身力量扩大再生产的难度较大,即使瞅准了好的项目,也常因资金匮乏而放弃。

3、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多。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但农民受过去“调啥赔啥”经验的影响,普遍存在“政府调什么,害怕干什么”的思想,由此也必然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和目的的实现。表现在:一是主导产业质量不高,重规模轻管理,重生产轻销售,导致“果贱伤农”;二是政府倡导的产业多以计划任务下达到乡镇,易造成农民犹豫不愿搞,干部工作难度大,统计数据水份多的现象发生;三是主导产业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4、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差。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低,属于“小打小闹”,很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很难刺激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产生,仅仅能影响周边为数不多的村发展生产。近年来县委、政府虽然积极探索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的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和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式,以及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区域经营模式,但都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缓慢。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我县农业多是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不高,由于技术、信息、资金、流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很难走向大市场,对市场需要什么、自己发展什么、遇到资金技术困难怎么办、商品销往哪里、如何在市场风险中保护自己等问题感到困惑、盲目,以政府为主渠道的传统农业服务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经营的需要。如何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

6、劳务输出工作需强化。自然灾害使我县耕地面积锐减到5.1万亩,人均不足1亩,加之乡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而劳务输出是目前投资最少,风险最小的农民增收方式,我县近年虽大力抓此项工作,但与劳务输出较多,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占纯收入2/3以上的地方相比,仍显得不足。一是劳务输出数量少,没有形成气候;二是劳务质量差,没有打出品牌;三是劳务输出的组织力量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显得薄弱;四是吸引人才回流受忽视,多是自愿行为。

三、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中央一号文件“含金量”很高,其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指针。我县当前要以一号文件为契机,切实加强各项支农政策的落实力度,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下大力气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使农民收入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1、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农民要增收,中央一号文件给了宽松优越的政策环境,但农民能否增收,关键在于执行政策的人和农民自身的努力情况。作为政府应以服务农民群众为根本宗旨,充分发挥“指导、协调、管理、服务”四大职能,用科技、信息、法律等服务手段为民谋利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用超常规、追赶式、跳跃型的思路引导农民增收。作为农民应克服思想上的满、懒、散问题,增加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学习,更新知识,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过上富裕生活的信心,具备想干事,干成事的勇气和魄力。

2、在“多予少取”中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集中力量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路电信建设步伐,改变客观条件落后对农民增收的制约;加大人畜饮水安全、农村能源、农村公路、扶贫开发等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二是对中央的政策要准确领会,全面贯彻,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地膜玉米补贴等政策性补贴要逐一落实,兑现到农民手中。三是把免征农业税,清理和规范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策落到实处,使农民得到真正实惠。

3、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增收新格局。从农民收入构成变化来看,显现出工资性收入增长快,家庭经营收入回落,二产业收入极低的态

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因势利导,尽快建立多元化的增收格局。①优化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调优结构,重点发展“果、菜、药、畜”四大主导产业。以板栗为主的林果业按照“稳定面积,强化管理,科技增效”的方针,实现果园管理科技化、产品加工增值化、产品流通市场化;无公害蔬菜产业要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管理水平,优化品种结构上下工夫,按照“政府引导、大户带动、自主经营、合作互助”的模式主攻袋料食用菌,同时优化发展其它蔬菜品种;以猪苓、天麻为主的山地药材产业要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抓好种植示范区建设,提高产业竞争力;畜牧产业要大力推广林下土鸡的养殖,用优越的政策引导农民发展,形成规模化养殖,对牛、羊等传统养殖项目要加快圈舍改造,推广良种扩繁,引进优质饲草。②扶持龙头,壮大基地,组建中介组织。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关键。我县企业少,实力弱,一旦发展起了真正的龙头,必然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所以应按照“突出重点、择优扶强”的原则,采用优惠政策、资金扶持、解决困难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对有条件的项目可采取引企、引资等多种方式,创办一批龙头企业,不管它是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只要能带动农户,给农民带来实惠,就给予大力扶持。要实现产业化经营,必须依托基地建设。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几经调整,不断优化,逐步建成了金川、城关板栗综合科管示范基地,城关双孢菇栽培示范基地,汤坪青龙棚菇栽培示范基地和袋料黑木耳良种高产栽培示范基地,旬阳坝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汤坪渔湾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汤坪绞股蓝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城关、汤坪规模化养猪示范基地,筒车湾土鸡林下规模放养示范基地,旬阳坝猪苓半野生栽培示范基地等十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推进产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但仍存在基地规模小,特色不突出的问题,这就要求必须本着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优质高效的原则,按照“品种优、技术新、规模大”的标准,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路子。中介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龙头企业和农民的纽带,我们要推行“支部+协会”的模式,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群团组织的服务作用,鼓励支持中介组织的建成和成长,使农民能够进入市场,分享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获得更多的收入。③实破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瓶颈。我县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瓶颈和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一要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势,依靠优惠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而拓宽农村内部就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大对现有豆制品、腊肉、蜂蜜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果、中药材、畜禽等加工业的发展,强力提升绿色食品工业发展水平。二要抓住西汉高速公路建设和我县实施汶水河综合开发战略的契机,大力发展以砂石、建材为主的建材业,以餐饮、零售、运输为主的服务业,使农民快速受益,为今后的更大发展奠定基础。三是把握城镇居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的机遇,鼓励在集镇周围大力发展“农家乐”,对现有的要通过提高档次和质量,提升文化内函和品味,创出特色。四是依托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④从扩大劳务输出中增加农民收入。今年我县劳务输出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央一号文件也依然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这必然会在全县掀起农民进城务工新高潮,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企业化运作”的原则,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组织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同时与大中城市建立长期的劳务协作关系和劳务输出联系点,及时捕捉信息,抢占较多的劳务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带技术、资金、信息回乡创业,既造福家乡,又吸纳剩余劳动力。

4、加强对农民的素质培训,让农民从自身的改变中增加收入。首先,加强基础教育,让农民子女多上学,接受高等教育;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至少掌握一门种、养业或其它技能,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有条件的可提供机会到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农业局要实施好“绿色证书”工程,力争使每个执证农民都成为科技明白人;最后,要创新培训形式,采用“校企联合”培训模式、中介组织培训模式、现场推广模式、现代远程培训模式等多种形式,围绕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培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提供各项服务。(作者系中共##县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1]

下载关于怎样提高失地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思考(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怎样提高失地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思考(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调查

    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调查内容摘要: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要坚定不移......

    关于提高农民收入途径的调查

    关于提高陆集镇农民收入途径的 调查与思考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次重要任务,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也是广大农民的最大愿望和迫切要求。更多地关注农村......

    对当前农民收入有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当前农民收入有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邓年生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及时了解当前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查找农民增收中存......

    关于##县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讲解

    关于##县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民收入与支出情况调查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题目学校名称:河北经贸大学 所属院系:经济管理学院商务系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2010级网络工程1班 联系电话:农民收入与支出情况调查实践报告 “三农”问题是中国......

    农民收入情况调查(合集)

    唐山市丰润区农民收入情况调查一、收入情况比较 过去唐山市丰润区农民收人主要来源于粮食作物的兑换。小麦、玉米等是农民的生活资料,在卖出的同时—定要留下一半甚至一半以......

    农民收入情况调查

    农民收入状况调查问卷: 姓名:年龄:性别: 一、 您是: 1、 土生土长的村子里的人 2、 嫁过来的人 3、 迁过来的人 二、你的学历: 1、没上过学 2、小学 3、初中 4、高中 5、大学 6、......

    对如何提高我国农民收入的一点思考

    对如何提高我国农民收入的一点思考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京)2003年06期,第47~50页 贾海基,黄余送,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内容提要:根据2001年在福建省寿宁县和厦门市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