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
一小城镇土地利用特征
小城镇是整个城镇体系的基础,发挥着上接城市、下连农村的社会和经济功能,在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特殊的区位所致,小城镇仍存在着用地重扩张轻挖潜、重规模轻效率、重开发轻管理等问题。挖掘小城镇用地潜力,科学合理用地、避免和防止盲目扩大镇区面积、有效实现土地利用从粗放外延向集约挖潜转变成为当前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由于小城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其土地利用也呈现出不同于一般城市土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利用的联系性。
(2)土地权属的交叉性。
(3)用地结构的单一性。
(4)土地利用的变化性。
(5)用地对象的固定性。
小城镇主要局限于进镇农民、乡镇企业或各类个体企业。
(6)土地价格相对较低。
(7)利益主体的多元性。
二 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在小城镇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经济结构明显改善的同时,小城镇土地利用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1)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2)城镇用地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土地优化配置有待提高
(3)城镇开发重平面扩张、轻挖潜,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不高
(4)建设占用耕地现象突出,耕地保护面临压力
(5)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不够,土地可持续利用性不强
(6)建设用地增量管理失控,违法用地现象较普遍
三 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基本内涵
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满足小城镇合理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挖潜存量建设用地、合理增加土地投入、改善用地管理等途径,实现土地投放数量和节奏的合理安排,达到城镇用地结构和布局的优化,不断提高城镇土地的使用强度和产出效率,是以较少土地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一种土地开发经营模式。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地布局的集中化。
(2)用地效益的综合化
(3)土地利用的充分化。
(4)用地配置的科学化。
四 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支撑
(一)土地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揭示了不同位置的土地收益与利用方式、利用程度及运费间的关系,阐明了土地纯收益的空间转移规律,为加深认识以城镇为中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差异的形成机制、特点,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因此,区位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城镇用地的空间安排。由于小城镇集聚功能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集聚进一步加剧了小城镇的区位效益,在符合城镇产业政策、经济发展目标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多重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使用标准来调节各级各类土地的区位效益,是实现城镇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
(二)地租地价理论
在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最具指导意义的是级差地租理论。由于城镇土地级差收益的客观存在,必然吸引各类空间经济要素的向心集聚,按市场供求均衡原理,城镇中心区段的地价就会上升,从而产生排异现象将附加值低的产业依次向聚集外围排斥,使各类用地布局按产业不同呈现出明显的区位特征。处于不同地段的土地会表现出不同的利用方式,其利用潜力的大小受制于地价的高低和提供地租量(级差地租)的多少,即地价、地租影响着土地的用途及其利用方式。地租地价理论有利于指导小城镇在土地利用中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对小城镇土地的综合评价、合理开发利用和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是指在一定技术水平下,如果对固定面积的土地持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边际报酬会出现递减的趋势,总报酬则会出现加速递增、减速递增、递减的趋势。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实质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兴起,人们对土地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利用的不可逆转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区域性人地矛盾不断加剧,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开展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寻求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和可行性途径。
五 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自然环境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质、地形、水文、气候等因素,它对建设用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基承载力的大小,是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基础条件。自然因素的差异从根本上影响小城镇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和深度,从而造成集约用地水平的不同。
(二)人地关系
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土地资源状况直接相关,即土地资源的稀缺性程度是
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最直接影响因素,当土地供给量充足时,容易导致土地的粗放利用,相反,稀缺促使土地利用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不仅指土地资源绝对数量的缺少,更重要的是指相对于人口数量及其对土地需求的相对稀缺。
(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土地作为经济发展的生产资料以及空间载体,对经济发展起着促进或制约的作用;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规模和集约度又起着决定作用。
包括经济发展、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调整
(四)小城镇经营水平
(五)科学技术水平
(六)制度、政策导向
六 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一)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定义
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以小城镇建成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采用一系列与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的指标,选用适当的评价模型对其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小城镇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两方面。
(二)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指标体系建立思路
从土地利用的内涵出发,小城镇集约用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镇土地的合理利用;从土地集约利用的本质内涵出发,其最终目的是力求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最大经济效益;从土地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集约用地是以小城镇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性为目标;从小城镇发展出发,集约用地目的是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小城镇综合发展能力,提升城镇经济实力。因此,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可以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果、用地配置效率和用地约束程度四个方面予以开展。
2.指标体系构建
2.1土地利用程度(目标层)
小城镇土地利用程度主要从水平空间和垂直空间两个层面进行考察,表现为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利用结构两个要素层。土地利用强度是反映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评价指标可以从城镇建设用地率、人均城镇用地、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土地空闲率中选取;土地利用结构可以从居住用地比例、工业用地比例、道路广场用地比例、绿化用地比例中选取。
2.2土地利用效果
小城镇土地利用效果主要反映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不同的土地投入和提供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评价指标包括地均固定资产投入、地均从业人员数量、地均二三产值、地均财政收入。
2.3用地配置效率
用地配置效率反映土地整体配置水平的结构效率,可以通过土地供应市场化水平和土地利用政府管理绩效两个指标予以考核。选用城镇土地配置市场化程度、城镇土地出让价格水平来衡量土地供应市场化水平;选用城镇土地征用新增建设用地率、存量建设用地供应率及城镇闲置用地查处率等指标来衡量土地利用政府管理绩效。
2.4用地约束程度
可以从城镇综合发展能力和后备资源保障度两个方面予以考虑。城镇的综合发展能力主要通过小城镇的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来衡量;后备资源保障度用人均耕地来衡量。
3.指标权重确定
4.评价方法选择
目前在用地评价方面较为常用的模型主要有综合评价法、极限条件法、静态模糊评价法三种。
5.评价等级确定
参照我国现有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阶段划分标准基础上,结合小城镇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级分级标准,将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划分为土地高度集约利用、土地中度集约利用、土地一般集约利用、土地中度粗放利用、土地高度粗放利用五个等级,评价综合分值越高,集约利用状态越好。
(三)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实现分析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实现原则
1.1 规划控制
1.2 优化配置
1.3 制度激励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实现途径
2.1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念
转变粗放的用地观念是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
2.2 科学编制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下,通过城镇总体规划的合理编制,科学确定城
镇用地控制规模,制定合理的用地标准。
2.3 加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构建一套综合性的定量评价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评价体系,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是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
2.4 严格执行用地项目准入机制
对企业利用现有土地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政府必须在有关政策上给予优惠,对通过旧城改造、盘活土地存量和结合企业改制盘活土地存量的单位和个人,应制定优惠政策,降低盘活成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5 积极推进小城镇土地置换
2.6 建立健全小城镇土地储备运作程序
城镇土地储备主要四个程序:
①土地收购
②土地开发整理
③储备及其经营管理
④出让
2.7 加大小城镇土地整理力度
土地整理是当前各国集约利用土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2.8 建立和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形式与程序可参照国有土地流转方式,以出让、转让、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通过申请—批准—登记的程序进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主要涉及集体、政府、个人和原用地单位,其利益分配应当遵循公平与效益原则,明确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者的地位及职能。
2.9 适度推行小城镇立体开发
为节省土地资源,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尽可能扩大城镇空间容量,可以尝试实行小城镇立体开发,促使小城镇用地向多维空间发展,这样不仅能节约用地,还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10 完善用地监督的公众参与机制
第二篇:小城镇论文:小城镇 土地 集约利用 研究
小城镇论文: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中文摘要】本文主要从托克托县的土地利用现状出发,通过对托克托县土地利用现状的研究,分析得出托克托县在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托克托县的实际情况建立托克托县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通过特尔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在对各种文献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全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托克托县相类似地区的平均水平作为分析依据,并通过专家咨询等方式最终确定托克托县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标准。在对托克托县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之后,得出托克托县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结论:托克托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值为0.968,土地投入指数:0.208;土地利用指数:0.261;土地产出提数:0.344;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0.155;参照评价标准评比,说明托克托县城镇土地利用处于非集约利用状态。这表明托克托县在小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建设用地需求量是很大的,土地呈过度利用的状态,这对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和全县耕地保护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也表明城镇建设中的绿地数量是不够的,城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力度也不够大,在今后的城镇建设过中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由此可知,托克托县的土地集约利用形式很严峻。最后,在...【英文摘要】This article mainly starts from the land utilization present situation of Tuoketuo County, analyses and finds the matters in land utilization of Tuoketuo County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land utilization status.Bases on this, establishes the index system of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evaluation of Tuoketuo county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condition of Tuoketuo county and the principle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ex system of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evaluation.And finally determines the weights of all...【关键词】小城镇 土地 集约利用 研究
【英文关键词】small town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research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4-5ABSTRACT5-6
中文摘要
1.1 选题1.2.1 国外研1.2.3 研究1.3.1 研究思
第1章 绪论9-18
10-1512-1515-18的背景9-10究动态10-12现状评述15路1516-1818-
21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2.2 国内研究动态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3.2 研究方法15-161.3.3 技术路线
2.1 自然条件第3章 托克托县土地第2章 托克托县概况18-232.2 社会经济条件21-23利用现状分析23-3023-2823-2
43.1 托克托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1.1 托克托县土地利用总体结构分析3.1.2 托克托县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24-2626-283.1.3 托克托县建设用地与人口关系分析3.2 托克托县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28-30
4.1 评价思路
4.3 土第4章 托克托县土地集约利用评价30-36304.2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选取原则30-32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选取32-34考标准值34
4.4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参
4.6 托克托县土地集
4.5 评价方法34-35约利用评价结果及分析35-36的建议和措施36-45土地资源配置36-37
第5章 托克托县土地集约利用
一、科学合理的进行城镇规划编制,优化
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发展
三、完善土地收储制度,加强
四、积极推进城镇土地整
五、减缓城镇外延式扩展
六、增加城镇绿化用地面积,七、合理推进土地利用布局,实现土和优化城镇土地存量市场37-39政府对土地二级市场的干预39-40理,切实增加建设用地供给量40-41速度,实现城镇立体式发展41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地聚集效益42-4343-44展望45-47考文献47-5151-52致谢
42八、采取技术手段,有效加强土地利用监管
44-4
5第6章 结论与
参
九、强化集约用地的理念
6.1 结论45-46
6.2 展望46-47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52
第三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土地政策落实情况的汇报
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项目顺利落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土地潜力,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园区管委会及国土资源分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认真执行国土资源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规定》的同时,针对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局面,不断创新思路,深挖土地潜力,争取高效利用,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土地基本情况。工业园区下辖一个XXX,面积为12734.4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338.99公顷,园地面积229.02公顷,林地面积1602.39公顷,草地面积1752.77公顷,城镇村和工矿用地面积1604.02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439.2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83.11公顷,其他用地面积384.93公顷。
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情况。园区用地规划严格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注重行业集中布局和产业优化互补,最大限度的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着重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对园区范围内闲置土地进行调查摸底,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理办法》,结合园区实际制定《建设用地批前批后监管管理办法》,2市场化程度都达到了理想状态。但是,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规划不科学,土地利用粗放,深挖潜力不足,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瞻远瞩、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土地管理,加强执法力度,坚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节约、高效利用”的工作思路,坚持“保重点、攻难点、提效率”的服务理念,采取计划用地、项目争地、依法供地、集约用地、拆迁增地等多条路径,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着力在土地精细化管理上求突破,努力提高资源保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第四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2014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2014年3月27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指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达到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各项行为与活动。
第三条 土地管理和利用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各项建设少占地、不占或者少占耕地,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二)坚持合理使用的原则,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构建符合资源国情的城乡土地利用新格局;
(三)坚持市场配置的原则,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四)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探索土地管理新机制,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和政策措施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框架、相关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
第五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开展节约集约用地活动,组织制定节地标准体系和相关标准规范,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鼓励采用节约集约用地新技术和新模式,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第六条 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成效显著的市、县人民政府,由国土资源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规模引导
第七条 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安排,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分区管制规定不得突破。
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突破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
第八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各区域、各行业发展用地规模和布局具有统筹作用。
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
相关规划超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的,应当及时调整或者修改,核减用地规模,调整用地布局。
第九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通过规划、计划、用地标准、市场引导等手段,有效控制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适度增加集约用地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地区和中小城市、县城建设用地供给,合理保障民生用地需求。
第三章 布局优化
第十条 城乡土地利用应当体现布局优化的原则。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禁止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城市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鼓励线性基础设施并线规划和建设,促进集约布局和节约用地。
第十一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禁止建设的边界,实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城市建设用地应当因地制宜采取组团式、串联式、卫星城式布局,避免占用优质耕地。
第十二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协商,促进现有城镇用地内部结构调整优化,控制生产用地,保障生活用地,提高生态用地的比例,加大城镇建设使用存量用地的比例,促进城镇用地效率的提高。
第十三条 鼓励建设项目用地优化设计、分层布局,鼓励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
建设用地使用权在地上、地下分层设立的,其取得方式和使用年期参照在地表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相关规定。
出让分层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应当根据当地基准地价和不动产实际交易情况,评估确定分层出让的建设用地最低价标准。
第十四条 促进整体设计、合理布局的建设项目用地节约集约开发。
对不同用途高度关联、需要整体规划建设、确实难以分割供应的综合用途建设项目用地,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按照一宗土地实行整体出让供应,综合确定出让底价。
综合用途建设项目用地供应,包含需要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出让的,整宗土地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出让。
第四章 标准控制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制度。
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房地产开发用地宗地规模和容积率等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
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和实施更加节约集约的地方性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进行测算、设计和施工。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用地者和勘察设计单位落实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的督促和指导。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用地审查、供应和使用,应当符合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和供地政策。
对违反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和供地政策使用土地的,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责令纠正,并依法予以处理。
第十八条 国家和地方尚未出台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的建设项目,或者因安全生产、特殊工艺、地形地貌等原因,确实需要超标准建设的项目,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建设项目用地评价,并将其作为建设用地供应的依据。
第十九条 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宏观产业政策,制定《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和《限制用地项目目录》,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为限制用地的建设项目办理建设用地供应手续必须符合规定的条件;不得为禁止用地的建设项目办理建设用地供应手续。
第五章 市场配置
第二十条 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应当充分贯彻市场配置的原则,通过运用土地租金和价格杠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第二十一条 国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
除军事、保障性住房和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特殊用地可以以划拨方式供应外,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中的经营性用地,实行有偿使用。
具体办法由国土资源部另行规定。
第二十二条 经营性用地应当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价格。
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用地最低价标准。
禁止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奖励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
第二十三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先出租后出让、在法定最高年期内实行缩短出让年期等方式出让土地。
采取先出租后出让方式供应工业用地的,应当符合国土资源部规定的行业目录。
第二十四条 鼓励土地使用者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厂房加层、厂区改造、内部用地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现有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第二十五条 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属于国家鼓励产业的工业用地,可以实行差别化的地价政策。
分期建设的大中型工业项目,可以预留规划范围,根据建设进度,实行分期供地。
具体办法由国土资源部另行规定。
第二十六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供应工业用地,应当将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绿地率、非生产设施占地比例等控制性指标纳入土地使用条件。
第二十七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有偿供应各类建设用地时,应当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合同中明确节约集约用地的规定。
在供应住宅用地时,应当将最低容积率限制、单位土地面积的住房建设套数和住宅建设套型等规划条件写入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第六章 盘活利用
第二十八条 国家鼓励土地整治。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对历史遗留的工矿等废弃地进行复垦利用,对城乡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再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第二十九条 农用地整治应当促进耕地集中连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应当根据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坚持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度开展。
第三十条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当严格控制田间基础设施占地规模,合理缩减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
对基础设施占地率超过国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的,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通过项目验收。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和自然灾害毁损土地的整治,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效益,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废弃地再利用的激励机制,对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闲置浪费等低效用地进行再开发,对因采矿损毁、交通改线、居民点搬迁、产业调整形成的废弃地实行复垦再利用,促进土地优化利用。
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城镇低效用地、废弃地再开发和利用。鼓励土地使用者自行开发或者合作开发。
第七章 监督考评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对建设用地批准和供应后的开发情况实行全程监管,定期在门户网站上公布土地供应、合同履行、欠缴土地价款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四条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进行监督,在用地审批、土地供应和土地使用等环节加强用地准入条件、功能分区、用地规模、用地标准、投入产出强度等方面的检查,依据法律法规对浪费土地的行为和责任主体予以处理并公开通报。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用地利用情况普查,全面掌握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和投入产出情况、集约利用程度、潜力规模与空间分布等情况,并将其作为土地管理和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的基础。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建设用地利用情况普查,组织开展区域、城市和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
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结果作为主管部门绩效管理和开发区升级、扩区、区位调整和退出的重要依据。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规定第十七条规定,为不符合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和供地政策的建设项目供地的;
(二)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规定,为禁止或者不符合限制用地条件的建设项目办理建设用地供应手续的;
(三)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低于国家规定的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供应工业用地的;
(四)违反本规定第三十条规定,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验收的;
(五)其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的行为。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自2014年9月1日起实施。
第五篇:加强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加强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园区土地使用综合效益
一、各类园区是我市城市建设的主战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核芯”,成为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载体。我市自1994年首次设立江北经济开发区,近二十年来,共有各类园区 个,通过不断调规扩规,园区规划总面积达平方公里,占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15)规划建设区总面积的%,园区实际建设面积达平方公里,二十年邵阳市建成区面积实际增加平方公里,园区建设面积占%。二十年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创造我市以上的外贸出口额、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故我市应该将加强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园区土地使用综合效益作为抓手,实现我市的土地土地使用综合效益最大化。
目前存在问题:一是园区土地资源严重不足,表现为“无地可用”。据湖南省国土资源部门的公开资料显示,湖南省内约有1/3的园区因土地资源不足需要调区扩区。如张家界经开区、郴州经开区已经面临工业项目“无地可用”的尴尬局面。据摸底测算,宝科园区域内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仅 亩左右,按照每年亩的开发速度,年后将再度遭遇土地瓶颈,目前就已经需要扩规,邵阳民营经济开发区区域内可 供开发利用的土地仅 亩左右,按照每年亩的开发速度,年后将再度遭遇土地瓶颈,二是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不高。与湖南省内其他园区相比,我市的园区土地投入产出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杭州开发区工业用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产出强度分别达到800万元/亩、1700万元/亩)。三是大部分园区仍然存在入园企业(项目)土地闲置的现象,且处置难度大。如按照国土资源部相关规定,土地批文两年之后自动失效,但很多情况下,一个土地批文实际包含有多个项目,其中有些项目已经实施,个别项目没有实施,土地批文到期后是所有项目都失效,还是部分失效,在国土资源的法律、法规或管理办法中难以找到处置依据。
二、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园区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邵阳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阶段,土地需求持续高涨。然而,迅猛发展的园区经济与实际可利用土地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土地开发成本越来越高。据测算,我市市区土地综合开发成本达到了97万元/亩的高水平,邵阳地区绝大部分开发区、工业园区土地成本已超过50万元/亩。因此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为园区破解土地要素瓶颈、实现长远发展的惟一出路和必然选择。土地是园区生存的根基。加强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园区的整体效益,是形势所迫、政策所指、民心所向。
三、建议
一)、强化规划导向作用,加快园区产业集聚
1、优化产业布局规划
首先,要优化空间布局,以宝科园为主体,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要求,突出规划龙头作用,按照错位发展和联动互补的原则,调整优化主体功能布局,设立若干园区,明晰产业定位,以指导相关产业园区的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和土地开发。实行有序开发,发挥集聚优势。加强各园区的资源整合,根据各类园区定位的发展方向,以一个主导产业,1-2个配套提升产业的要求进行规划,由园区管委会会同商务、环保、规划、国土等部门进行核定,以彰显各园区特色。统一建设生产服务、仓储物流、职工宿舍等配套设施,实行园区公共设施共享共用,配套设施建筑面积不得超过7%。其次,要完善优化并刚性执行产业发展规划。各功能园区在主体功能定位的指导下,按照“功能配套、集聚发展”的原则,明确园区主导产业,科学制定产业分区发展规划。同时切实加强规划执行的刚性和持续性意识,尽可能减少出现因项目定地块、因项目调规划等情况,培养产业集聚能力,形成“洼地”效应和品牌效应,提升土地效益
2、优化园区用地结构。建立健全招商项目联审制度,科学制定入园企业(项目)的投资强度、工业建设用地容积率、投入产出率等刚性指标,严格项目选址、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建设容积率、投入及产出等准入评审,严把项目质量关,避免走占地大、消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粗放式发展路子。坚持招商选资理念,大力引进和发展国家鼓励和支持的节能环保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科技型企业用地比率。大力发展物流配送、服务外包等服务型产业和总部经济,切实加强公共办公楼、公共休闲区等配套设施建设,引导形成“工业项目向产业区集中、公司办公向总部集中”的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3、提高土地利用强度。
积极探索“适度提高城镇建筑容积率,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的新路子。按照产业积聚、布局合理的原则设立企业孵化区块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区块,引导投资规模和投资强度不能达到准入标准的小微型企业进入相应区块进行培育,逐步改变每家企业不论规模大小都“独门独院、五脏俱全”的粗放方式。树立立体化用地观念,向地下要空间,向上拓展空间,探索推行园区垂直绿化、立体绿化和空中绿化等有效举措,引导园区企业充分利用存量土地,走内部挖潜、增产不增地的发展道路。同时切实加强项目履约管理,关注 4 和调度投资强度和投资进度等刚性指标,对履约能力不强的企业(项目)及时进行调整。
二)、严格项目用地条件
1、依照产业规划供地
在公开出让工业项目新增用地时,除明确投入产出、建设条件等要求外,根据所在工业园区或集中区的产业规划要求,增加对产业类别的规定。实行园区设定产业、产业选择园区的用地原则,凡不符合园区产业要求的原则上不予供地,以加快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产业集聚程度,促使公用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
2、提高工业用地准入门槛
进一步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土地产出效率等工业用地准入门槛,增加用地企业的注册资本要求。总投资3000万元(外资500万美元)以下、用地规模20亩以下的新增工业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一律入驻标准厂房。
3、严格控制用地规模
严格执行国家新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等用地标准,在建设项目审批、用地预审、供地审查时,依据规定的行业、产业用地控制指标及单位面积投资强度等因素,结合企业注册资本,综合确定建设项目供地数量。申请增资扩建用地的,必须首先使用已有建设用地,并将已有的土地 与新申请用地数量一并核算用地指标。对产业无特殊要求的新建工业项目,依据控制性规划,一般应建造3层或3层以上多层厂房,不得建造单层厂房,容积率一般不得低于0.7,建筑密度一般不得低于40%,绿地率一般不得大于15%。
4、实行分期供地制度
分期建设的大中型工业项目可以预留规划范围,根据其实际到账资金和建设进度进行分期供地,不得先供待用。用地面积超过100亩的工业建设项目,由国土部门牵头,会同经信委、商务、环保、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论证后确定供地计划。
三)、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建立存量土地利用效率数据库
各开发区要积极开展存量土地调查,对城镇建设用地中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的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价,建立并定期更新相应的数据库,为依法盘活处置提供基础依据。
2、依法处置闲置土地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进一步强化“强势分割、强力征收、强制收回”措施,着力处置闲置土地。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采取等价置换、安排其他项目使用、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并充分利用。土地 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闲置土地特别是闲置房地产用地按国家有关规定征缴增值地价,闲置土地按照上限标准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未按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的规定开发建设,建设项目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或划拨决定书约定的开工日期满1年,已动工建设面积占该宗土地应动工开发建设面积超过1/3但未达到4/5的,或者已动工开发建设面积占该宗土地应动工开发建设面积超过4/5,但绝对空闲面积超过15亩以上的,认定为未充分利用土地。未充分利用土地应当依据土地出让合同的约定收取违约金
3、鼓励产业园区建设多层标准厂房
鼓励提高工业用地的容积率,除特殊行业外,原则上不得建设单层厂房。按照计划,每年新建一定数量的的多层标准厂房,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用地。存量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新建工业项目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的部分,不增收土地价款;建设多层标准厂房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一层全额征收,二层、三层减半征收,三层以上免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