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纪录片home观后感
纪录片home观后感
【摘要】很多人推荐《家园》(HOME),并形容其为“唯美”“震撼”“或许是纪录片拍摄的极限”,将信将疑,找了个带中英文字幕的DOWN下来一看,果然被雷倒了:首先是构图,每一幅图都是精品;其次是配音,英文发音特别纯正浑厚;第三是配乐,女高音直达灵魂的深处。另外,本片以地球的发展史为主线,脉络清晰,从四十亿年前地球也即太阳系的诞生说起,一直谈到近20万年人类的诞生,继承了地球40亿年的丰富遗产,却在最近的50年内让地球失去了它精妙的平衡;本片解说词切中要害,饱含对地球的热爱以及地球遭受破坏的感伤。影片最后介绍了一些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在环保方面的举措。放在家里52寸的液晶电视上观看效果很好。其中有说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带已经遭受温室效应的影响,永久冻土已经不再“永久”,而且,冻土下面的甲烷正在并即将大量释放,而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整个地球处在一个临界状态,人类正在遭遇一个不可知的未来。热爱地球,关注环保,要悲观已经太晚,行动起来,从素食、节俭开始!(想想52寸的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都是不环保的呀L)
【关键词】环保、家园、生态、资源、地球
【正文】《Home》所有画面都是航拍的,让我以从未有过的角度注视地球:从两极到喜马拉雅,从亚马逊热带雨林到格陵兰茫茫冰原,从城市森林到戈壁沙漠;犹如魔法球的黄石公园大棱镜温泉、恍如外星的大峡谷、宝石花纹般的大堡礁„„一系列波澜壮阔自然景观让人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完美设计。航拍下,万里长城、上海摩天大楼、我居住的深圳、曾经到过的印度乌代浦尔的“湖中宫殿”,这些熟悉的景象,在全新的视角下带来了震撼的感受。
震撼的,更多来自于看到人类对地球制造的巨大伤痕:海地只有2%面积覆盖着树木的光秃秃山头、马达加斯加山坡上被雨水侵蚀得满目疮痍的深坑、只剩下20%冰川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这一切,触目惊心!是否此前看到的美景有一天也会沦落至此?!
《Home》(中文译名:家园 / 地球很美有赖你 / 卢贝松之抢救地球)是一部法国制作的非盈利影片,于200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首播,并在全世界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电影、电视、DVD和互联网同步公映发行。而我刚好碰上了明珠台在香港地区的电视首播。
《Home》的导演是著名法国摄影师、生态学家、环境保护者Yann Arthus-Bertrand(扬·阿尔蒂斯-贝特朗),Yann Arthus-Bertrand专门从事空中摄影已超过30年,极具声望。他的空中摄影作品集《Earth from Above(空中看地球)》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售量超过3百万册;同名的免费摄影展在全球110个城市展出,观众达1.2亿人次。而《Home》便是Yann Arthus-Bertrand 30年空中摄影和环保工作的一次动态精华荟萃。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Luc Besson, 《这个杀手不太冷》、《第五元素》导演)则担任《Home》的制片。
整部影片拍摄时间跨度18个月(在上海的镜头中可以看到建设中和完成后的“环球金融中心”),共计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使用装在直升机上的Cineflex高清摄影机拍摄了733盘录相带,样转载自百分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片总长488小时。影片拍摄得到巴黎春天集团(Printemps-Pinault-Redoute)1000万欧元的资助以及许多著名品牌的赞助,包括YSL, Gucci, Boucheron, Ellos, SomeWhere, Stella McCartney, Avenue, Alexander McQueen, Bottega Veneta, Sergio Rossi, Puma等。
让影片增色不少的电影配乐,是由法国著名作曲家Armand Amar创作,并由布达佩斯
交响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团演绎。影片音乐中融汇了蒙古、亚美尼亚、伊朗等国的吟唱和器乐,使影片犹如冥想般舒缓又带着淡淡的哀伤,以另一种方式,传达了对地球家园现状的不安及深切怜爱之情。
我们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已经存在了45亿年,她孕育出来的万千物种长期一直相互依存。但只有20万年历史的人类,却快速掌控了这个星球并为所欲为,过度索取资源,打破了亿万年来的固有生态平衡。在《Home》里面,我们了解到: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要,全球一半的谷物用于饲养提供肉类的牲口,生产1公斤牛肉就需要消耗1万3千升的水;为了生产纸浆而砍伐原始森林大量种植桉树,生物的多样性被人为破坏,快速生长的桉树,抽干了地下的水分,快速消耗地球的资源。过去50年,人类对地球的改变,比前面20万年还要多,令这个美丽的蓝星球千疮百孔:大河断流,资源枯竭;冰川冰冠快速减少,气温上升,气候反常;森林消失,物种灭绝......* 每年有1300万公顷的林地给毁灭
* 1/4的哺乳动物、1/8的鸟类、1/3的两栖动物濒临绝种,生物品种的死亡率快于自然速度1000倍
* 75%的渔产品已耗尽或面临耗尽
* 过去15年的平均温度是有纪录以来的最高
* 冰冠的厚度40年来减少了40%
* 到2050年,可能导致多达2亿的气候难民
长此以往,电影《Wall-E》里面,整个地球变成垃圾场的命运将不再是科幻情节,也不再遥远,但人类有能力整体移居外星球的日子还遥遥无期,人类正在毁灭自己唯一的家园!
人类早已是地球的统治者,但不能再充当肆意妄为、目光短浅的独裁者,而应该作为地球的管理者,用智慧的远见,与其他所有物种去共同分享、去挽救去持续保育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让我们欣慰的是,许多国家、许多人已经在行动:以取之不尽的太阳能、风能替代不可再生的石油、煤炭;重植林木,建立起更多的自然保护区;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减少使用、替代、再用、循环、回收,做一个负责任的消费者„„
正如《Home》影片最后所传达的信息:“现在已不再是悲观的时候,让我们立即联手,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了什么,而是我们剩下的还有什么。”是继续破坏直至毁灭还是行动起来拯救我们唯一的家园?答案就在你的一念之间。
第二篇:home观后感
《HOME》观后感
——地球是个奇迹,生命仍是个谜
上选修的第一节课,老师组织我们欣赏了大型纪录片《Home》, 《Home》将带领我们了解我们所生存的家园, 经过四十亿年的漫长演变,地球变成一个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奇特美丽的蓝色星球。然而自人类出现以来,我们只用了二十万年的时间,令这个美丽的蓝星球千疮百孔:大河断流,资源枯竭;冰川快速减少,气温上升,沙漠化,气候反常;森林消失,物种灭绝;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地球要依赖万物各司其职,各取所需的生态平衡,细腻而脆弱的和谐很容易破碎。影片向我们展现了地球的绝美以及日趋危急的现状,向我们发出了警告的信号,人类以及地球的明天该何去何从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能源的问题。我们把上苍赋予的生命循环摧毁,我们忘记了资源是有限的。能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化的主要动力之源。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都离不开能源动力。世界经济和能源发展的历史显示,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国家,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能源密集工业的发展,能源效率也较低。同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处处离不开能源,不仅是衣、食、住、行,而且文化娱乐、医疗卫生都与能源密切相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所需的能源也就愈多。影片中提到美国的人口几乎与汽车相等,晚上更加上能源的世界,可想而知,美国对能源的依赖。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而且经济也处于工业化阶段,所以对能源的需求更是非常之大的。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能源就与人口、粮食、环境、资源被列为世界上的五大问题。人们要在愈来愈恶劣的环境下求得发展,并让子孙后代生活的更好,首先就要解决这五大问题。
世界性的能源问题主要反映在能源短缺及供需矛盾所造成的能源危机。所谓能源危机,就是指人为造成的能源短缺。这通常涉及到石油、电力或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能源危机往往会引起经济衰退。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泛的投入应用。因而它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然而,由于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化石能源与原料链条的中断,必将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和冲突的加剧,最终葬送现代市场经济。世界能源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应的环保标准和环保法规也越来越严格。由于能源是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因此为了保护环境,世界不得不在能源开发、运输、转换、利用的各个环节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科技力量,从而使能源消费的费用迅速增加。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能源方面的需求更是明显。还处在工业化阶段的中
国要想继续快速的发展必须要有丰富的能源作为其强大的后盾。所以,能源问题更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我国的能源问题主要反映在这些方面:人均能源资源不足,资源质量较差;能源生产消费以煤为主;能源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劳动生产率较低;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交通运力不足,制约了能源工业发展;能源供需形势依然紧张;能耗水平高,能源利用率低下;农村能源问题日趋突出,影响越来越大;能源问题日趋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能源开发逐渐西移,开发难度和费用增加;从能源安全角度考虑,面临严重挑战;能源建设周期长,投资超预算;能源价格未能反映其经济成本和能源资源的稀缺性。
鉴于以上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我国出现能源危机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资源有限,而消耗资源大。上世纪80年代开始,正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起步,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对能源的要求就日益加深,但那时候的技术并不发达,资源的利用率绝对没有达到该有的水平,导致了大部分能源的流失。同时一部分人对石油,煤炭等能源盲目开采,造成了不少资源的浪费,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为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即使知道能源的开发过快,还是继续这样做。第二,过去不重视发展核能。全国只有几个和发电厂,这样高效率的发电不被重视,以致现在要建核电厂也来不及,在欧美等国家,核发电的比率非常高。在这种形势之下,我们要采取什么政策去应对能源危机的来临呢?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全世界必须采取开源节流的战略,即一方面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首先,积极拉动内需,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核准和开工建设一批影响重大的能源项目,紧急下达中央安排的能源领域财政资金。之后,要加大对决定性能源等的基础设施投入,增强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第二,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继续加大电力工业“上大压小”的力度;同时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改变我多煤炭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积极发展核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例如风能、太阳能等;培育大型能源企业集团。第三,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利用海外能源资源。建立开放式经济系统,实现资源的地域优势互补。加强国际能源对话交流,扩大海外油气资源合作开发,加强能源资源战略储备。第四,增强自主创新,推进能源科技装备进步。归根到底,一个国家的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而科学技术的创新是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必须要加强能源技术自主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还要强调一点,缓和能源危机并不只是政府的责任,而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我们都应该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后代贡献出一份力量。从我们的生活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尽我们最大的能力去节约能源。
现在已经不再是悲观的时候了,重要的不是失去了什么,而是我们现在拥有什么。让我们立刻联手,行动起来拯救我们唯一的家园吧。
第三篇:《Home》观后感
Home(家园)观后感
09园艺(2)班许开吉20090201310113
摘要:人们总是爱问,天堂在哪里?我也曾经幻想天堂的美丽。可是前两周在形势与政策的课堂上,彭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名为《home》的电影,当看完了这部影片我才知道,其实天堂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地球,这个充满奇迹的地方,曾经是极乐的天堂、美妙的乐园。而人类膨胀的私心和欲望无知无止的毁坏着自己的母亲,地狱不是魔鬼给的,是人类自己在建造!正如《Home》影片最后所传达的信息:“现在已不再是悲观的时候,让我们立即联手,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了什么,而是我们剩下的还有什么。”是继续破坏直至毁灭还是行动起来拯救我们唯一的家园?答案就在你的一念之间!
关键字:home坏境破坏资源枯竭保护家园
正文:前两周在形势与政策的课堂上,彭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名为《home》的电影,影片开头的十几分钟,绚丽的色彩、开阔的俯瞰以及那些自然景观形成的抽象图形和线条让我误以为这是一部歌颂地球和谐美好,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风光片,但当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撼了!整部影片始终运用着高空摄影俯视这个美丽的星球,就仿佛是让人再以上帝的视角去看待这世上的一切,让人可以运用上帝的思维去思考。
影片从地球的诞生,水和氧气的产生,人类文明的兴起,人类文明兴盛所必不可缺的碳、石油的开发与使用,人类文明的兴盛而使得自然资源被破坏与污染、世界气候发生异常变化使得全球变暖,新能源开发形成等过程来为我们展现了地球初生的神奇与绚丽多彩转变成如今被蹂躏得千疮百孔的模样。看着这一幕幕的画面,你的心也会颤抖、也会梗咽,是的正如影片里反复重复的那句话一样“人类存在只有二十万年,但是人类的生存却打破了地球四十多亿年来固有的平衡。”尤其是近50年来,人类对地球的伤害是从前的几何倍数,为自己的生存挑起战事,争夺资源。气候变暖、30%的北极冰盖已经融化、资源枯竭、近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即将灭绝,人类正在破坏自己的家园。
伴随着影片中融汇了蒙古、亚美尼亚、伊朗等国的吟唱和器乐的配乐,影片在犹如冥想般舒缓又带着淡淡的哀伤地步调中带领着我们由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亚玛逊热带雨林到戈壁沙漠;美国德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的工业城镇。当看到画面从自然变作乡村,变作城镇,最终变成摩天大楼林立的钢筋森林的时候,我一时错觉,仿佛看到科幻片里邪恶力量切入的铺垫。是的这里存在着邪恶的力量那就是人类的欲望。从古至今人类生命的长度和广度有限,但人类的欲望却从来没有限度,那些表面正当的专注力以耗费一切有可能利用的能源和资源为代价,就应当被称作狭隘和残忍。看似合理的出发点演绎出荒谬的结果。影片叙述,人类为了抵抗饥饿砍伐森林进行耕作,为了填饱更多人的肚子利用石油
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50%的产出没有用来救济饥饿边缘的贫民而用来生产肉类和制作新型燃料,为了满足食欲耗尽地球几十亿年的积蓄。这很可笑可我一点也笑不出来。是的在这些镜头里没有描述未来灾难的电脑特效,没有触目惊心的血腥暴力。那些实实在在的现世镜头,以及被放大字体的数据资料。但就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让我看到似曾相识的画面,像灾难片科幻片或者恐怖片描述的画面;旁白语速均匀地陈述着人类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影响,我带着不安愧疚以及无奈,仿佛看到了那预言中的世界末日。也许如果如此继续,末日审判的画面将不仅仅出现在《圣经》的诗章里。世界末日不是什么玛雅预言,而是我们一手书写的结局。
在《home》里面,我们了解到: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要,全球一半的谷物用于饲养提供肉类的牲口,生产1公斤牛肉就需要消耗1万3千升的水;为了生产纸浆而砍伐原始森林大量种植桉树,生物的多样性被人为破坏,快速生长的桉树,抽干了地下的水分,快速消耗地球的资源。过去50年,人类对地球的改变,比前面20万年还要多,令这个美丽的蓝星球千疮百孔:大河断流,资源枯竭;冰川冰冠快速减少,气温上升,气候反常;森林消失,物种灭绝。
20%的人使用了地球上80%的资源。
世界上军事的支出是可持续发展支出的12倍。
每天5000人死于不卫生的水,全世界10亿人口无法获得纯净10亿人挨饿。
超过50%的粮食在世界上被用为育种和农业燃料。
40%的耕地被毁坏。
每年13万公顷森林消失。
1/4的哺乳动物,1/8的鸟类,1/3的两栖动物正在面3/4的渔业资源枯竭,在减少或限制的。
15年以来的平均临灭绝的危险,比自然淘汰的速度快了1000倍。温度是有史以来最高的。
冰川的厚度在40年里减少了40%。
2050年以前会出现2亿因气候原因被迫迁离的难民。
这些在影片中出现过的文字与数字,都在告诉着我们,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去悲观了。让我们行动起来,不管什么非政府组织,不管什么国家政策,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因为我们已经没有时间悲观。节约用水用电,水主宰着地球,而电消耗着地球。少吃肉,因为它们的生产消耗更多的水和非再生能源。不盲目消费:去买一年也穿不几次的满柜子的衣服。为了攀比、虚荣心、被所谓时尚绑架而购买的手机、MP4、电脑等等,常常没有坏就被换掉,只因为他们过时了。做一个负责任的消费者减少使用、替代、再用、循环、回收。
人们总是爱问,天堂在哪里?我也曾经幻想天堂的美丽。可是看完《home》,我才知道,其实天堂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地球,这个充满奇迹的地方,曾经是极乐的天堂、美妙的乐园。而人类膨胀的私心和欲望无知无止的毁坏着自己的母亲,地狱不是魔鬼给的,是人类自己在建造!正如《Home》影片最后所传达的信息:“现在已不再是悲
观的时候,让我们立即联手,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了什么,而是我们剩下的还有什么。”是继续破坏直至毁灭还是行动起来拯救我们唯一的家园?答案就在你的一念之间!
第四篇:电影HOME观后感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二次讨论
——《HOME》观后感
姓名:崔文昌学号:20130202072
《Home》是一部法国制作的非盈利影片,于200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首播,并在全世界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电影、电视、DVD和互联网同步公映发行。这部影片的导演扬恩•亚瑟经过15年的筹备,历访50多个国家拍成此片。本片素材长达488小时,拍摄周期为21个月,共动用88,000名员工,从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从亚玛逊热带雨林到戈壁沙漠;从美国德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深圳的工业城镇。影片以上帝的俯瞰视角向世人展现地球的绝美以及日趋危急的现状。明天并不遥远,但我们该选择怎样的未来?
这个电影从我们的美丽家园的生命起源开始介绍,以航拍的镜头展示了许多美景,如广阔的森林,无垠的平原,崎岖的山地,白茫茫的冰川,和汹涌的瀑布。可是由于人类不断的破坏,大自然的美丽正在褪去。海地只有2%面积覆盖着树木的光秃秃山头、马达加斯加山坡上被雨水侵蚀得满目疮痍的深坑、只剩下20%冰川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这一切,触目惊心!“Fast and fast.”人类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城市的扩张越来越快,于是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快,矿产的挖掘也是越来越快,而生物的死亡甚至灭绝,也是越来越快……自然已失去了她美丽的面貌。河流在断流,死海的海岸线又向后延伸;冰川在溶解,喜马拉雅山的冰川也已支撑不住;树木在倒下,亚马逊丛林的百年古木正被推土机推倒……我们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已经存在了45亿年,她孕育出来的万千物种长期一直相
互依存,维持着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可是,只有20万年历史的人类,却快速掌控了这个星球并为所欲为,过度索取资源,打破了亿万年来的固有生态平衡。影片最后的统计数据让我触目惊心:120%的世界人口消耗量80%的资源;全球每年的军费开支超过发展中国家援助费用的12倍;每天有5000人死于饮用水污染,10亿人喝不到安全的饮用水;接近10亿人面临饥荒;全球粮食贸易量的50%用于饲养或者制造生物燃料;40%可耕农田遭到长期破坏;每年有1300万公顷森林消失;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八分之一的鸟类和三分之一的两栖动物面临灭绝;物种死亡的速度超过其自然繁殖速度的1000倍;四分之三的渔场已枯竭、废弃或处于减产的危险;过去15年的平均气温是有记录以来最高的;冰层厚度比40年前减少了40%;到2050年会有2亿人沦为气候难民。
我们已经造成了无法控制的许多现象,从我们起源开始,水、空气和各种生命形态都密切相连,但近年来这些链接已经遭到破坏。我们按照自己的想象改变了地球,我们只有很少的时间作出改变,如果我们不对我们造成的一切后果负责,那么我们如何承受本世纪90亿人口的沉重负担。“只有悲观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团结起来,改变这个现状。每个人,无论贫富都可作出贡献,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赖索托是世界上教育投资比例最高的国家,世界富裕的国家卡塔尔,已经对最好的大学开放门户,文化、教育、科研创新是永不枯竭的资源;面对痛苦与折磨,数百万非政府组织已经证明人类团结起来要远远比各自为政强大;在孟家拉国,有人开银行只为穷人贷款,不到30年这个银行改善了1亿5000万人的生活;南极大陆的无尽资源,不属于任何国家,只用于和平和科研用途,49个国家签署了这个条约,使之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多国政府已经行动起来,保护地球上2%的水源;在美国纽约已经认识到了自然对人类的作用,森林与湖泊提供了该
市所需的饮用水;在韩国,由于政府的造林计划,森林已经覆盖国土的65%,超过75%的纸张是能循环使用的;加彭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材生产国,它强制执行强制性砍伐,每公顷砍伐数量不超过一株,这些森林如今有时间获得再生;德国弗莱堡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批生态又好社区,他们的房子可以自己提供能量;许多国家已经将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头等大事;美国、中国、印度和西班牙是可再生能源的最大投资者。
重要的不是我们现在失去了什么,而是我们现在拥有什么;是我们去探索改善生态环境的方案;是我们团结起来去行动!只有悲观是不够的!
第五篇: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优秀[范文模版]
雅克·贝汉一个优秀的导演,他花了将近20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震惊全世界的电影《微观世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优秀范文,希望你喜欢。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优秀范文1
第一遍看《微观世界》,真的觉得很无聊,看着看着想睡觉,并且在快进的速度中,也没法有深刻的感受,唯独看到那些小镜头下的动植物们,感觉这个世界还是很神奇的。
回头想想雅克贝汉这位法国大电影家,不可能只是这么简单地给我们一些视觉冲击。带着要每一秒都看完的决心再次欣赏了这部影片。果然影片的开头就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要安静的看这个世界”。不仅仅是看影片时需要一颗平静的心,看待这个社会也不要急于求成,而是慢慢来。
电影展示给我们自然界的质朴和奋斗,以及感情,所有存在的一切即合理。电影没有选择那些奇特的动物,而是一些平常我们能看见的,蚂蚁、蜜蜂、毛毛虫、蜗牛……这些质朴的动植物,带着它们质朴的品性,为我们展示着平凡而又有点神秘的自然。
屎壳郎奋不顾身的推屎和蚂蚁运食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微小世界中一些让你不可思议的奋斗和坚持不懈。蜗牛的相遇就是一场视觉以及听觉上的享受,触角的挪动接触,身体的蠕动,音乐的配合,让我们瞬间觉得感情这么的完美……我们也该放慢脚步,安静的去看待这个世界,发现完美。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优秀范文2
《微观世界》与我之前所看的纪录片很不一样。在我的印象中,纪录片都是宏大的,壮观的,然而这部片子却出乎我的意料。
首先从名字就能够看出,这部片子是微观的,可是资料主旨来说,却并不微小。这部纪录片以昆虫为主要主角,聚焦昆虫的生活。摄影师把自我“变得和小昆虫一样小”,以一份子的角度向我们生动的呈现了小昆虫丰富多彩的生活。导演是法国著名的雅克·贝汉,他为我们所熟知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他的片子中的人文主义情怀,这部片子也不例外。很多纪录片会站在高处,也就是用学术的眼光来拍,这样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能够让观众在观赏过程中获得一个系统的知识,坏处是容易让观众分心,缺少艺术价值。雅克·贝汉用同级的角度来表现昆虫,所以表现出了昆虫界的我们人类能够懂得情感。
其次,从拍摄手法来说,这部纪录片十分精致,十分具有观赏性。影片用出色的影像放大了我们身边的昆虫世界,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平时不会注意的世界,让人生临其境。拍摄一向平凡的屎壳郎时,导演先用放大镜头近距离拍摄它的坚持执着,正当我们仿佛和它一齐苦难着时,导演突然镜头一拉,我们一下发现屎壳郎的渺小。这会让观众不禁感叹,原先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这么多的故事!
最终从影片配乐、音效来说,也是选的十分适合。音效上,昆虫们所发出的声音也经过放大个别段落经过配乐,时而与昆虫的动作同步相伴,如千脚虫的爬行,使用了打击乐,听来十分逗趣;时而与情节配合,营造出紧张感,如鸟儿啄食小虫和甲虫大战便动用了乐队,不但有节奏并且还产生出厚重的震撼力。配乐上,导演选用了不一样国家不一样艺术家的作品。在不一样的情境里配有不一样风格的音乐,这些得当适宜的配乐会感染观众,让观众产生共鸣。
总而言之,这部片子是开眼界之作,打破了纪录片一贯的拍摄方式,充满人文主义情怀。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优秀范文3
我看完《微观世界》这部电影,觉得那座山上的动物、植物真多,并且他们的生活习惯也很奇怪,在脑子里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动物世界可真奇妙啊!
我看了《微观世界》后,发现动物居然是有思想的,有爱的。在草丛里,我发现两只巨大的蜗牛在亲嘴,它们显得格外不好意思,脸都红了。啊!原先动物也是有感情的。
同时,动物还是弱肉强食的。看!两只螳螂张牙舞爪,蜘蛛机灵地“站”在蜘蛛网上,时刻等待着美食。一向螳螂呆头呆脑,傻乎乎地跳在了蜘蛛网上。这下蜘蛛高兴极了,用蜘蛛丝紧紧地缠在螳螂身上,螳螂拼命挣扎,左一腿,右一拳,大声地呼救:“兄弟们,快来救命呀!”螳螂们都很害怕,呆呆地站在原地,没有办法。蜘蛛更加凶猛,用腿使劲抱住螳螂的头,狠狠地咬了螳螂一口,吐出毒液,螳螂无力地挣扎着,气息越来越低,越来越弱……螳螂最终不行了。呀,螳螂死了,真是可怜!蜘蛛开始美美地大吃一顿。啊!动物世界真是弱肉强食。
我喜欢看这部影片,它带我走进动物世界,让我们去了解动物的思想、生活习惯,去探索动物的一些奇怪现象,增加了很多科学知识。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优秀范文4
昨日早上,我和妈妈看教师让看的电影其中一个:《微观世界》。
里面的资料大概是这样的:有一只七星瓢虫和家人走散了,然后他被蚊子攻击,不慎掉入谷底,摔断了一只翅膀。然后他奋力的飞到人类装糖的盒子里,并在里面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它出来一看,发现有很多昆虫在搬运食物。然后一群黑蚂蚁把糖盒背走,送给黑蚁后品尝,中间遇到了蜥蜴,因为七星瓢虫救了他们,所以黑蚂蚁们带着七星瓢虫一齐走了。
然后他们又遇到了红蚂蚁,最终黑蚂蚁们甩掉了红蚂蚁们,安然无恙的回到黑蚁穴,可是事情并没有结束。红蚂蚁告诉了红蚁后,在红蚁后的一声令下,所有的红蚁立马行动,攻击黑蚁穴。然后黑蚁用礼炮对付红蚁大军,可是火柴不够用了,然后七星瓢虫想起来有一个地方有火柴。于是七星瓢虫立刻去拿火柴,过了一会,七星瓢虫拿来了火柴,就这样,黑蚂蚁打败了红蚁大军。观后感:黑蚂蚁可真厉害啊!居然打败了那么多红蚁,当然,这都是七星瓢虫的功劳啊!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优秀范文5
我向来都比较害怕各种动物和昆虫。当我得知《微观世界》讲述昆虫的时候,我的内心还是有一丝恐惧的。说实话一开始近距离看到那些昆虫的时候,我觉得有些恶心,但不知不觉,我就被书中神奇的微生物世界给吸引了。
沙子、水珠、各种植物和昆虫,我们平时用肉眼看是如此平常,但在显微镜下头,沙子竟如同水晶般闪烁,这么干净的水珠里竟然藏着这么多微生物,看得我直起鸡皮疙瘩。各种植物和昆虫在显微镜下头的结构是如此神奇。这让我想起在学生时代上的生物课。那个时候我们最喜欢就是去实验室制作昆虫标本,在显微镜下头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小时候,我们一放学做完作业,我跟伙伴们就会去山上采摘美丽的花草。夏天,会下到小溪去抓小鱼小虾。看到蚂蚁搬家,我们会盯上老半天仔细观察它们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在天地里看到小蝌蚪,把它抓回来,会好奇地观察它是如何长大变成青蛙,但往往等不到几天,小蝌蚪就一命呜呼了。此刻我们长大了,工作了,似乎每一天除了工作,就是在跟网络打交道。我们错过了大自然中太多美妙的东西。《微观世界》一书拉近了我与大自然之间的距离,让我在微生物世界中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旅行。
《微观世界》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两只蜗牛。雨后,两只陌生的蜗牛偶然在途中相遇,它们用触角细心翼翼地触碰对方。啊!是同类!还是异性!一刹那,感情的火花迸发!随着一首浪漫而激昂的音乐响起,两只蜗牛瞬间缠绵在一齐,尽情享受感情的完美滋味。它们虽然弱小,但对于感情,它们丝毫不比我们人类逊色。我觉得一切语言在它们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仅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感受到这种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唯美。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