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退休教师国庆60年征文
泥地·砖地·玻化砖
小时候,我家住在江都乡下,一家四口人挤住两间茅屋。室内地面就是泥土,每次扫地都会扫起一堆尘土。一年下来,地面不仅会裂开了大大小小的缝,而且坑洼不平。所以,农家每年春节前都要做地。
做地是件很辛苦的事,天不亮就得先把屋里的桌凳家什搬到室外空地上,然后用大锹一锹一锹地将原先不平的地面挖开浅浅的一层,并将
挖起的土戳碎;之后,再往碎土上泼水。等碎土都胀开后,在上面均匀地洒一层稻草灰,最后用石磙来来回回碾压。这一切,需要折腾一整天。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江都一所农村中学当了教师,家里经济条件有了好转。父亲又向亲戚借了点钱,将两间茅屋翻建成了三间瓦房。我特别向父亲建议,一定要在地面铺上砖。父亲迟疑了好一会儿,咬咬牙答应了我的要求。从此,我家告别了茅屋,也告别了做地的辛劳。
住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砖头地面好是好,可扫起地来也并不轻松。一些灰尘经常“赖”在砖头缝隙中不肯出来,一把扫帚用不了多久就成了桩子,而且扫起来很费时间。于是,我没和父亲商量,找了两个瓦工,在砖地上打了水泥地平。这下,灰尘少多了,扫起地来轻松多了。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家也时兴起了装修风。我家不甘落后,作了一番简单装修。父亲觉得原先的水泥地跑沙,太暗,为了装修整体效果,在地面贴上了釉面砖。从此,拖把代替了扫帚,打扫起来十分方便。虽然多花了一些钱,但看着光洁闪亮的地面,心里十分舒畅。
前年,女儿女婿大学毕业后在**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于是,我家又在**城里买了一套140平米的房子。新房的装修,古朴典雅又不乏时尚。宽敞的客厅里,整齐地摆放着布艺沙发、玻璃茶几、高级组合音响和大屏幕液晶电视。尤其是地面,斯米克的玻化砖如玻璃镜面一样光滑透亮。
住在宽敞的新居里,看着明亮的玻化砖,联想到过去茅屋里的泥地和后来的砖地、水泥地,我不禁感慨万千。
第二篇:退休党员作家国庆60年优秀征文
年年有鱼及其他
退休以后,每天进出菜市,总会听到家庭主妇们相互询问:“今天买点什么?”而对方又总是这样回答:“还能买什么,鸡鸭鱼肉呗!”这句近乎口头禅的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鸡鸭鱼肉已成为普通百姓餐桌上的日常菜。
然而,在旧时代,这类东西只有富贵人家才能享用。半年不知肉味,是那
时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好士,门下食客数千。其中有个叫冯援的普通食客,因为不满于粗劣的食物,天天倚在柱子上,弹着他的剑把,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虽然冯援发的牢骚,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鱼和鸡鸭肉等的确是上层社会的消费品,一般家庭是缘问津的。
东安是舜帝南巡驻跸之地。据传舜帝南巡,除了体察民情、排解民瘼以外,还把黄河流域先进的农耕文明带到了南方,教导人民渔猎耕种。东安江河溪涧,纵横交错,沼洼池塘,星罗棋布,鱼类资源极为丰富。在舜文化的薰陶下,东安人民对鱼早就有着特别的偏爱,把鱼作为一种吉祥物。而作为菜肴,鱼又是不可多得的好东西,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是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卵磷脂,易被人体吸收,尤其适合老年人和少年儿童食用。因此,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乃至亲友小叙,餐桌上总少不了鱼,真可谓“无鱼不成席”。除夕和春节,为了体现年年有余(鱼),鱼更是必备之物,就连张贴在大门上的年画,也是一个胖娃娃坐在一条大红鲤鱼上。
但是,旧时中国百姓,大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日子。在新旧年相交的除夕晚上,谁不希望新的一年里有个好的收成,过上温饱生活?于是,年年有余(鱼)就成了人们普遍心理。除夕的团年饭上,穷苦人家没有鱼,就用木头雕刻一条,染上红色,装在盘子里,上面浇一些葱蒜之类的调料,摆在餐桌上,直到元霄过后。1975年我在竹木町公社搞农业学大寨运动,就在杨梓洞大队一户人家神龛上发现一条保存完好的木刻大红鲤鱼。
东安人民历来好客。“不抹一刀,礼不周到。”平时来客,一定要有鸡。正式酒宴,至少得“十大碗”。第一碗是大三鲜,第二碗是肘子,第三碗是鸡,第九碗才出鱼。等鱼一上桌,陪客(也称提调)就高呼:“鱼到酒止,开饭!”于是停止喝酒,大家吃饭。但2005年11月,我到山口铺一位友人家恭贺新建乔迁,第一道菜出的竟是鱼,一种被东安人民称之为“富鱼”的鱼,第二道菜才是大三鲜。当时我想,第一道菜上“富鱼”,大概是取“一开局就富,一进火就有余”吧。而事实上,主人造这幢二层小楼已用去近十万元,还把相邻的空地买空卖空,准备过一二年再扩建。家境如此殷实,“富余(鱼)”早已不是一种企盼,而是一种印证了。
所谓“富鱼”,是从烹调方法角度讲的。取鲜活草鱼或大鲤鱼,剖杀去鳞后,将鱼身部分横切成一指宽的小条块,入高汤内煮至发白,加入精盐及调料即成。其特点是,鲜。
与“鲜”相反,还有一种“腌鱼”,也极富地方特色、农家风味。取“禾花鲤鱼”(在稻田里吃足了禾花的鲤鱼,以肥嫩著称)若干,去鳞后从腹部切口,掏出内脏,沥干水,撒上盐;待盐将鱼充分渍透后,晒干水分;然后淋上烧酒,将事先准备好的花椒粉、辣椒粉、炒芝麻粉、炒黄豆粉、八角茴香粉、紫苏粉和生姜粉等调料,填入鱼腹,遍涂鱼体,入缸内腌二三个月即可食用。或煎或烤或蒸,味都香美无比。如果腌到一年以上,就可直接食用。1954年我在荷叶塘办业社,家家都腌禾花鲤鱼,有时不想蒸煎,就放在火上烤,过路人闻到香气,虽不垂涎三尺,也想一尝为快。
为作一种文化,鱼的烹制方法还有很多。大约在上世纪末,我路过县城一家餐馆,门前支起一块木板,上面红纸黑字赫然写着:
本店首创•风味独特
水煮活鱼
欢迎光临•欢迎品尝
我不禁哑然失笑,心里说,还独创呢,早在半个世纪前我就品尝过了。
事情是这样的。我的一位远房族祖父老四,为了躲兵,逃到水岭乡的黄巴岭上垦田,借以维持生计。有一次我和五叔去他家玩,他从田里抓了几条大鲤鱼,放在锅里和水煮。虽然没有任何调料,但就鱼来说,“久煮当油盐”,其味也鲜美无比。
无独有偶,1959年我被打成“右倾”,次年下放到大庙口公社屯里大队“劳动改造”。大庙口是东安县的著名粮仓,田多人少,我们这些下放干部就成了机动劳力,哪里缺劳力就往哪里调。高强度的劳动,吃不饱的生活,我的脚开始浮肿了。生产队的女副队长见了,心疼地说:“刘科长(老百姓朴实,我虽然头上戴着‘帽子’,他们还是这么称呼我),这样下去不行啊!党的事业还须要你,我想办法给你补补吧。”当时公共食堂餐餐是盐水汤,我怎么也想像不出她能拿什么东西给我补补,就将信将疑地等着。几天以后,她把我叫到她家,指着盆子里的几条鲜活大鲤鱼对我说:“我给你炖荷包鲤鱼吃。”我从没听说什么荷包鲤鱼,就坐在一旁瞅着。
第三篇:退休教师国庆60周年征文
大海航行靠舵手,中华振兴靠领路。中国人民在四代领袖的指引下,终于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人民过上了好生活。人民领袖人民爱,人民领袖爱人民。在国庆60周年之际,我们把最美的颂歌献给四代领导人,以表达人民对自己领袖的爱戴和敬仰。
《东方红》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他是人民大救星。
《春雷响》
春雷响,天清明,华夏走来了邓小平。
他为中国谋发展,他是中华好儿男。
《曙光灿》
曙光灿,雄鸡啼,江泽民领着我们跨世纪。
“三个代表”指航向,继往开来辟天地。
《东风劲》
东风劲,神舟遨,胡锦涛大笔写今朝。
科学发展飞巨龙,和谐中国步步高。
狂战诀 金莲别录 大唐流氓海盗 限制级召唤 让子弹飞翔 绝顶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电力公司国庆60年征文(推荐)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们满怀豪情迎接伟大祖国60周岁的生日。1949年10月1日,一个雄健豪壮的声音在古老苍穹,广袤无垠的大地上飘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震荡环宇,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扬眉吐气,迈着矫健的步伐,昂首挺胸,意气风发地走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巨篇。光阴荏苒,岁月如歌。至今,我们经历了六十年的坎坷磨砺,沧海桑田。回首国家电网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60年,我们电力人一路走过,风雨兼程,共同成长,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用豪迈激越的歌声放飞金色的理想与憧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发展壮大的凯歌,放飞着坚如磐石的信念。
君可见否,青山碧水间,崭新的电线整齐美观,闪着银光穿越田野、山川和村庄;君可侧耳倾听,电力人那匆忙的脚步,那骤起的锤声、线钳的剪线声汇聚成铿锵的交响乐,您可曾领略到其中言外的神韵?君可知否,在高高的电线杆上,在绿色掩映的田头,在崇山峻岭之间,到处都有我们可爱电力人的忙碌身影。他们顶烈日,战酷暑,拉电缆,固螺丝,顽强拼搏,奋战在最艰苦的第一线。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他们成为我们电力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生力军,他们演绎着半个多世纪中国电力发展和进步的精彩。电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行业先锋和动力引擎。电力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新月异,今非昔比,真可谓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停四保三”黑夜漫漫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满目苍夷,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电力工业发展缓慢。而电力又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电网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实力的体现,象征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发展趋势。同时,它连接着寻常百姓,与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1953年4月,**县第一家电厂建成投入运行,这标志该县结束了全县无电的历史,但该电厂总装机容量只有12千瓦,当年发电1.4万度,仅供县城机关部分居民照明用电。1964年,全县第一条35千伏高压线建成,但仅供县城用电。70年代前期,**电网才开始新建。直至到80年代初,虽有一些发展,但是电力依旧落后,供应紧张,造成不少企业每周进行“停四保三”生产,不少线路拉闸限电,更不用提老百姓正常的居民用电了。儿时的记忆,一年365天,几乎60%以上的时间也都是由煤油灯来“统治”的。突然停电,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停电的时候,家里的那盏煤油灯便大大发挥了作用了。小时候,当母亲娴熟的把煤油灯点亮后,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串动的火焰,心中唯一的奢望便是盼着来电。因为儿时的胆子特别小,看到那漂浮不定的火苗,让我联想到那些魑魅魍魉,枯黄的灯光驱不走黑暗带给我的恐惧。大部分时间都是彻夜不来电的,我总是带着失望入睡。但也有来电的时候,记忆中是很少的。有时等到来电时,犹如发现新大陆,异常兴奋,奔走相告。到处都是“来电了”那充满激动的“呐喊”。
“萤火虫”时代的来临
1985年,全县各乡镇电管站相继设立,此时形成了覆盖全县的供电管理网络.进入8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幻日益变得现实。一些普通的家用电器也“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是,那时候正处于改革初期,电网没有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电网重复建设,农村电网布局不合理,供电半径超标,设备陈旧、落后,线损高,安全性能差,农电电压极不稳定,而且偏低。“电灯像个小火炭,电视买了不能看,水泵放着不能转。”这是农村过去用电的真实写照。那时大部分的灯泡都是15w的,灯光昏黄,可是那时候却很满足,在漆黑的夜里氤氲着农家特有的光晕和淡淡的温暖。有些家庭有电视的,大部分也都是黑白电视机。据了解,80年代末期全县年供电量仅为500万千瓦时左右,而且那时候的电价也不低,农村电价偏高,那时全省农电价格在0.8元/千瓦时以下的约占30%,0.8-1.0元/千瓦时的约占50%,1.0元以上的约占20%,农村的负担普遍偏重。但是为了看“春晚”,我爸咬咬牙,买了一台十二英寸黑白电视机。但每每都是因电压过低,屏幕严重变形。我们却是束手无策,只能咬牙切齿,别无他法。但那时却是很期盼过年的,因为只有在过年我们才像吃了颗定心丸,在我的记忆当中,过年停电的几率是很少的。电力局都会千方百计的保证过年期间的电力供应让广大老百姓过上一个祥和的春节。看着春节的节目,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享受。
火树银花不夜天
9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更好的协调电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性,急需突破设施老化、线径偏小等一系列瓶颈,1998年国家实施“两改一同价”农村电网建设改造。**电力人抓住机遇,投资7000多
万元对全县10kv及以下的线路和设备进行了全面改造,**电力人克服重重困难,测线路、栽电杆、架线路、装配变,日夜奋战在电网建设改造第一线。致力于进行变增容、县城电网和乡镇公网的改造、配电网络设备改造、农村低压村组整改、标准化配电台区建设等重大工程,有效地解决了线路老化、设备陈旧、电价过高、断电停电等一系列弊端,解决了长期存在基层供
电企业想解决但因资金所困无法解决的大问题。同时,积极稳妥、分步实施城乡用电同网同价。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推动了**供电公司的跨越发展,电力事业迅速壮大,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公司电量连年攀升,1999年用电量突破3000万千瓦时。安全稳定的电,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电视机、电冰箱也开始慢慢普及了。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看到鳞次栉比的建筑物万家灯火通明,那五颜六色的灯光,那变幻多姿的霓虹灯,那散发着激情与活力的光芒,好一派“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壮丽景观。作为一个电力人,心里油然而生一种豪迈和骄傲。
迈入电气化新时代
2007年,国家电网公司吹响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号角。**电力人精心组织,攻坚克难,冒着酷暑,顶着严寒,以较高的标准,打造电气化建设的精品工程。公司高度重视科技进步,用新技术、新设备改造城乡电网,优化电网结构,提高35kv变电站和开关站的科技含量,实现了微机化和自动化,建立了mis信息管理等系统。经过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改造,使得农村电力线路和设备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用户的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大大提高,用电的损耗也明显降低,切实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2007年的用电量达到了1.865亿千瓦时。2008年,公司共投入780余万资金,按计划完成了变电站的改造工程,对电网供电设备和线路进行了新建和改造,全面完成了“户户通电”工作。2008年用电量达到了2.095亿千瓦时,比上年同期增加0.229亿千瓦时,增幅12.28%。累积完成电费总额1.6397亿元,实现售电收入1.3394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6.57%,上交税收1548万元。2009,公司将共计投资2500余万元, 计划完成变电站改造工程以及对35kv及10kv新建线路和台区进行整改,届时将大大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供电可靠性。
如今,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家用电器琳琅满目。一些以前比较奢侈的电器如电脑、洗衣机、空调等都已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现在,有些用电大户的人家的用电量甚至赶得上以前一个村甚至是两个村的用电量。有人说:“电力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象征”,电力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农业、乡镇企业、地方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我们电力人并未骄傲自满,止步不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国网公司2009年年中工作会议上,刘振亚总经理在工作报告中确定了要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战略目标,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不仅关系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关系到公司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形象。电力人历兵秣马,枕戈待旦,朝着新的高峰攀登。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回眸60载的电之嬗变,这已构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巨变缩影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电力人将更加凝心聚力,团结奋进,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扬起理想的风帆,加快电网发展,加强和谐企业建设,继续谱写璀璨辉煌之华章!
第五篇:献礼国庆60年征文
在毗邻福建交界最偏远的**省**县五府山镇甘溪村,有一位名叫刘志清地道庄稼人,长期经营祖传小磨坊,他家的豆腐在方圆数里很有名气。然而在短短十年间的三次“电气化革命”令他的“小磨坊”成就了“大作为”。
99年11月乘着国家“两改一同价”春风和辖区35kv变电站成功投运以及五府山供电所的挂牌,刘老将他家传统手工制作
流程“小磨坊”由“手动”改为“电动”,第一次尝试了同网同价和电气生产力倍增效应的实惠,工效提高数十倍。从此与电动机械“结下”了不解之缘。
05年8月随着该镇“国家森林公园”的申报成功,以及国家惠农政策的进一步加大,**县供电公司投资1000万元农网完善工程推进“以电代燃”工程,全面加快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推行甘溪村试点区农民改变传统取暖做饭方式,提倡使用清洁能源着力维护生态,尝到甜头的老刘又第一个将“小磨坊”原有设备由“电动”改为“自动”,日均盈利由当初几十元提高到两三百元。
然而就在自08年10月起,国家“家电下乡”惠农“良方”以及“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国家电网“三新”农电发展战略,在该村建起首个电气化试点示范村,因此得到实惠农民迅速掀起第三次“电气化革命”效应风暴,老刘乘着“东风”一开始就将“小磨坊”扩大再生产用电需求项目上报,很快不到一周时间“小磨坊”就“变成”一家集大米、玉米、番薯和各种豆制品等农作物“加工厂”,仅09年1-4月份获得纯利近四万元。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的发展战略,**省**县供电公司采取以点带面、分段落实、全面推进的工作步骤,按照建设电气化村高标准、严要求的总体思路,结合第三期农网改造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农村电气化村的建设。据了解,该村电气化改造累计新架设10kv线路4.7公里,0.4kv双回低压线路8.3公里,新增160kva配变壹台,改造400v低压进户线2457米,新安装亮化路灯近30盏。由于国家“家电下乡”惠农政策以及电网改造后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达标,农户对空调、电脑、电磁灶等家用电器需求日益剧增,该村供电量由原来的不足10000kwh跃升至月平均30000kwh以上,增幅达200%。
十年间三次“电气化革命”,使当地电能质量和实惠电价实现了“质”的变化,令老刘和许多有市场经济头脑意识农民生活时刻呈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他的“小磨坊”成就了“大作为”。如今老刘不仅翻建了配置好空调、电脑等高挡现代化家电的一栋新房,并且临街卖了间店面作为经营点,甚至设想哪天开始能在家中网上开辟属于自己的网页开展项目经营,笔者想这天不会等很久。另悉,近期该公司还将投资200万元用于农村电气化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