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村土地纠纷适用的法律关系和调解方法
浅谈农村土地纠纷适用的法律关系和调解方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增多,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城镇化建设、房地产开发等征地,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土地的价值越来越高,导致了土地纠纷争议的频发。本文通过分析土地纠纷的概念、特征、种类,农村土地纠纷的主要成因、处理土地纠纷适用的法律关系和处理土地纠纷的调解方法与技巧,帮助我们妥善地处理好农村土地纠纷争议,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对正确认识土地纠纷的现状,完善相关土地管理法律制度和土地纠纷调解制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土地纠纷、法律适用、调解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增多,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征地、城镇化建设征地、房地产开发、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土地的价值越来越高,导致了土地纠纷争议的频发。了解土地纠纷的概念、特征、种类,研究土地纠纷的主要成因、土地纠纷适用的法律关系和土地纠纷的调解方法与技巧,便于我们妥善地处理好土地纠纷争议,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纠纷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是在土地纠纷处理过程中,还会面临一些重大疑难的土地纠纷是法律不能够完全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作初步探析。
一、土地纠纷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一)土地纠纷的概念
土地纠纷是指当事人因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及其他有关土地的权利归属问题发生的争议。具体而言,就是两个以上单位或个人同时对未经确权的同一块土地各据理由主张权属,根据各方理由难以解决的土地权属矛盾。个人之间对某一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发生争议。
(二)土地纠纷的特征
土地纠纷有以下特征:
1、主体的多样性,土地所有权的争议一般发生在国家和集体之间,集体和集体之间;使用权的争议则是发生在国家和集体之间、集体和集体之间。也有发生在国家或集体和个人以及个人和个人之间。
2、客体的特定性,一般表现为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归谁所有、由谁来行使问题。
3、争议大都表现为情况复杂、年代久远、查证难度大以及政策性强等特性。
4、土地权属争议有特定的法律程序。
(三)土地纠纷的分类
土地纠纷按其争议的内容不同,可分为三类:
(1)土地权属争议。这种纠纷是指因不同主体间就土地所有权或土地使用权的归属或界线等问题产生异议而引发的争议纠纷。在农村主要是表现为相邻集体土地边界不清引起的土地权属争议、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土地使用权争议。
(2)土地侵权纠纷。这种纠纷是指因对他人已依法取得的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构成侵害,侵权人与被侵权人之间引发的争议纠纷。在农村主要表现在集体土地使用权侵权纠纷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侵权纠纷。
(3)土地行政争议。这种纠纷是指因相对人对土地行政主管机关或人民政府作出的土地行1-1-
政处罚、土地行政确权等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而引起的争议纠纷。在农村主要表现在集体之间对某一块土地的权属向国土地管理部门或上级人民政府申请确权或个人之间针对某一块土地的使用权申请人民政府确权后,一方不服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行政诉讼争议。
二、引起土地纠纷的主要原因
引起土地纠纷的主要是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1、国家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土地纠纷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1)历史原因:一是国有林场或农场与相邻村组集体之间,因历史原因没有相关文字地图明确划分土地边界,从而引发国家与集体之间的土地边界权属纠纷;如罗甸县国有林场与五星村、新苑村等村的土地边界权属纠纷。二是山区农村地广人稀,为方便管理,人民政府整合几个自然寨为一个行政村,各自然寨却分别是一个集体经济组织,有各自的集体土地。但是在土地改革时期却没有划分好集体土地界线,四至界线不清,没有相关的文字依据,造成了后来发生村与村之间、组与组之间的集体土地边界权属纠纷。
(2)经济原因:山区农村地广人稀,有很多的荒山荒坡,相邻自然村寨之间的村民都有去开荒的,在没有出现经济价值之前,没有人提出争议,一但出现较大经济价值就会发生纠纷。这种类型的土地纠纷在罗甸县南部比较突出,特别是罗甸县自龙滩电站库区移民搬迁以来,库区涉及移民搬迁的三镇五乡(龙坪镇、茂井镇、红水河镇、大亭乡、班仁乡、凤亭乡、八总乡、罗妥乡)发生最多的是集体土地边界纠纷,基本上每个行政村都发生过这类土地纠纷,引起纠纷的直接导火索是龙滩电站库区淹没补偿金。
2、个人与个人之间土地纠纷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1)历史原因:一是目前在山区农村,除了办理集体建设土地使用证的宅基地是由土地管理部门专业测量登记,并明确登记有宅基地的四至界线、长度、宽度、总面积和图纸外,其他的如农村土地承包证、自留山证等相关土地使用证都是由当时文化水平较低的村组干部进行登记,并且登记土地的户名和大概东南西北四至界线和估计的总面积。如一份自留山管理证上登记的四至是:“东抵沟、南抵路、西抵王某土地、北抵张某土地,面积3亩”。由于没有登记明确的界桩、长度、宽度和面积,必然会引起土地边界纠纷。二是山区农村建房不像平原地区全部统一规划,山区村民建房会根据地形条件进行修建,而农村集体建设土地使用证一般登记实际建设用地,而没有相关房前屋后的相关用地登记,这也是引发土地纠纷的原因之一。
(2)经济原因:私自违法转让土地或占地、用地手续不完备是引起个人之间土地纠纷的经济原因。目前在山区农村,由于土地管理工作不到位,出于经济利益原因,有很多城郊结合部的村民以每平米几百元至上千元的价格私自转让承包的土地给他人违法占地建房,引出多占多建的现象,从而引发相邻土地纠纷。2004年以来,罗甸县因龙滩电站库区淹没土地,有大批的移民需要搬迁建房用地,由于移民搬迁工作部门、土地管理和规划部门工作不到位,造成大量移民进入县城城郊私自购买集体土地违法占地建房,形成了几个城中移民聚居点的城中村,由于移民私自建造的房屋缺少规划,乱占违建的现象非常严重,引发了一系列的土地纠纷。
三、处理土地纠纷适用的法律关系和法定程序
根据《宪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的相关规定,土地所有权分为国家所有和农民集体所有。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按照主体不同分为乡镇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村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村民小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三级。而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的土地又可以依法确定使用权给个人或将土地承包给集体成员使用。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所发生土地纠纷的内容,确定处理该土地纠纷的主体、适用法律和程序。
1、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归属争议的法律关系。
(1)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归属争议的受理主体
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归属争议的受理主体主要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根据土地确权申请主体和土地争议性质的不同,可由不同级别的人民政府进行受理处理。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和《森林法》第十七条规定,无论是土地还是林地,通常确权的行政主体都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同时规定,对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土地或者林地使用权争议,乡级人民政府也有权处理。《森林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乡镇政府仅有权处理使用权争议,《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对此没有限定。由于我国土地制度中不存在个人所有权,只有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因此,乡镇政府不能作为对当事人之间因土地(林地)所有权争议的受理主体,只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为受理主体。
(2)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归属争议的范围和性质
在行政法学上,行政机关居中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作出裁决的行为,被统称为行政裁决行为。而政府的土地确权行为恰恰是对当事人土地权属纠纷作出的处理决定,应当属于行政裁决类行政行为。因此,土地确权案件的案由我们也可以明确为:土地确权行政裁决案件。确权包括对土地(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确认。
(3)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归属争议的处理法定程序
《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等法律规章,规定了处理土地确权纠纷的相关程序。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规定当事人发生土地权属争议,经协商不能解决的,可以依法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提出处理申请。当事人申请后,经过受理、双方当事人举证、调查程序后,人民政府作出土地确权处理决定书。人民政府作出土地确权处理决定后,当事人对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还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行政复议法》第三十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经依法取得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所以还要经过向上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的程序。经行政复议后,行政复议机关作出当事人仍然对人民政府关于该土地权属归属的处理决定不服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这是人民法院处理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归属争议案件的行政确权和行政复议前置条件。
2、土地侵权纠纷的法律关系和诉讼程序。
土地侵权纠纷是合法土地使用权人或承包经营权人因第三人侵害其土地使用权或承包经营权而发生的争议。根据《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规定,土地侵权案件、行政区域边界争议案件、土地违法案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争议案件不作为土地权属争议案件受理。因此,属于《民法通则》、《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等相关法律调整的民事法律关系,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适用一般民事诉讼程序的二审终审制。其中,土地
侵权纠纷中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有专门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进行特别规定调整,当事人可以选择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仲裁委员会申请调解、仲裁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3、土地确权纠纷与土地侵权纠纷区别
一是受理主体不同。土地确权纠纷受理主体首先是行政机关(人民政府),土地侵权纠纷的受理主体是司法机关(人民法院)。二是承担责任的主体和方式不同。土地确权纠纷承担责任的主体是人民政府,承担依法受理、调查、作出确权处理决定具体行政行为的责任,而土地侵权纠纷承担责任主体是侵权方,承担主要是: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侵权责任。
四、农村土地纠纷的调解
1、农村土地权属纠纷调解的意义
土地纠纷的调解即土地纠纷双方当事人将争议提交第三方,由第三方协调、说服并帮助双方进行协商,以达成解决土地纠纷的目的。
根据《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等法律规定,处理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归属争议的法定程序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农村土地权属纠纷涉完全走完一次法定程序可以简述为当事人申请、人民政府受理、当事人举证、现场堪查、调查、作出处理决定,当事人对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必需向上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上一级人民政府再受理、调查、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一审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不服再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这一系列的过程,必然要消耗巨大的行政成本、当事人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农村土地权属关系到农民的生存问题,社会影响非常大,如果根据法律程序处理不好,浪费了农民群众的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往往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因此,在处理土地权属争议中,最好、最经济、最实用、最有效的处理办法就是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处理,成功调解处理土地纠纷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2、土地纠纷的调解形式
根据调解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种形式。
人民调解是以乡镇、村委员会为主导的调解形式,适合于土地纠纷发生初期,根据土地纠纷双方当事人的申请,乡镇、村调解委员会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处理的形式。
行政调解是在土地纠纷双方当事人申请土地行政确权期间,以行政机关为主导,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处理的形式。
司法调解是适用于土地侵权纠纷进行诉讼程序期间,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处理的形式,适用于土地侵权类纠纷。而在土地确权案件进入行政政诉讼程序时,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诉讼案件不适用调解程序,诉讼原被告之间是不能进行调解的。
3、农村土地纠纷调解的方法与技巧
(1)抓住主要矛盾和化整为零的方法
农村集体之间重大疑难土地纠纷采取抓住纠纷主要矛盾和化整为零的方法进行调解,从而把纠纷大化小,小化了。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纠纷发生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群众面广,一般情况下由于历史原因,证据灭失,双方都可能缺少有效的书面证据,在调解过程中纠纷情况不断变化。这就要求调解人员在调解时,要能够全面了解纠纷的情况,掌握纠纷发展变化的规律,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从而牢固把握调解工作的重点。要顺利解决土地纠纷,特
别是复杂的土地纠纷,就必须学会抓主要矛盾,突出调解工作重点的方法,把纠纷大化小,小化了。如罗甸县罗妥乡罗翁村上翁组与下翁组集体山林土地权属纠纷案。罗妥乡罗翁村是龙滩电站库区淹没的一个整体搬迁村寨,自2004年搬迁以来,上翁组与下翁组就发生了集体山林土地权属纠纷,由于各种原因直至2010年才得以解决该土地纠纷。该纠纷产生的最初原因是上翁组与下翁组之间的集体山林土地权属界线不清,由于双方都没有提供有效的文字证据,县政府未能及时地进行确权处理,造成库区淹没补偿资金不能兑现。同时也受该村民分散搬迁到惠水县和其他乡镇,造成两组村民难以集中开会推选代表,群众对代表人员相互猜疑、受淹没的集体山林土地的面积、种类不清、库区移民搬迁补偿政策变动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群众多次集中上访。笔者于2009年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处理了该纠纷,根据调查发现该纠纷产生的两个主要矛盾是龙滩电站库区淹没补偿资金因土地纠纷无分配法兑现和群众对纠纷地受淹没的实物种类不清,而群众对没有受淹没的山林土地权属并不是很在意。根据调查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化整为零的调解处理方案,一是分别到两组村民搬迁地组织召开群众代表举会议推选参加调解的代表,二是组织双方代表到县水利水电移民开发局查阅相关受淹没山林土地实物补偿的数据情况和土地纠纷图纸情况,三是把没有争议的受淹没集体土地划分出来,先行兑现。四是组织双方代表对有争议的集体土地进行调解,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最终该纠纷得以大化小、小化了的调解方式得以圆满解决。
(2)做好法律宣传,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调解方法
在农村,特别是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农村中很多村民缺少相关的法律知识,且存在着许多落后观念,如“土地是我家的,我想怎么用都行”等观念,从而也会引发一些相邻个人之间的土地使用权与相邻权的争议。如一方在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建房,影响相邻住户采光或道路通行权产生的纠纷。一般而言,调解相邻土地纠纷主要是对当事人进行法律宣传和说服教育,这对多数当事人是有效的,但有些时候耐心的说教并不能触动当事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出丑。一个人产生的思想问题、与他人发生纠纷,大多数与切身利益有关。有些土地纠纷发生的原因,是当事人在生产生活中确实存在一定实际困难。解决这类土地纠纷,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找出症结所在,切实帮助解决。困难解决了,矛盾也就化解了。
(3)尊重历史,面对现实,根据情况分别调解处理的方法。在山区农村,由于地广人稀,我国土地改革时期对村组之间的集体土地界线不是很明确,存在许多荒山草地没有承包到户,从而出现许多村民上山开荒和越界开荒种地的现象。在土地没有出现较大经济价值前,是不会发生纠纷争议的,但是在出现国家公路建设、水电站征地补偿等经济价值后,必然会引发土地权属纠纷。在调解这类纠纷时,要分别对待,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开展调解工作,分别做好土地权属补偿调解和地上附作物补偿调解,就可以化解这类纠纷。
其实土地纠纷的调解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这需要我们在调解处理土地纠纷的工作中积累经验,根据调查了解土地纠纷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土地纠纷产生的原因和纠纷的主要矛盾,就能抓住解决土地纠纷的切入点,从而化解纠纷。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增多,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城镇化建设、房地产开发等征地,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土地的价值越来越高,导致了土地纠纷争议的频发。了解土地纠纷的概念、特征、种类,研究土地纠纷的主要成因、土地纠纷适用的法律关系和
土地纠纷的调解方法与技巧,有助于我们妥善地处理和调解好土地纠纷争议,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纠纷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注释:《宪法》、《物权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侵权责任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相关法律条文规定来源于互联网。
参考文献:
1、《浅谈农村土地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文章来源: 互联网
2、《试析土地纠纷案件行政处理与法院诉讼的关系》文章来源: 互联网
3、《人民调解工作的方法与技巧》文章来源: 互联网
4、《浅析农村土地纠纷的几种解决途径》文章来源: 互联网
5、《土地确权若干规定》文章来源:中顾网 作者:佚名
罗甸县司法局 罗发康2012年11月联系电话:***
第二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协议书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协议书
申请人:姓名联系电话被申请人:姓名住所联系电话第三人:姓名住所联系电话申请人与被申请人(案由)一案,向镇(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经镇(村)调解组织依法调解,各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以下协议:履行协议的期限等)。
本调解协议书自各方当事人签收之日起生效,各方当事人必须严格履行。
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 调解员:
镇(村)调解组织盖章
时间:
第三篇:灵活适用调解方法 妥善化解矛盾纠纷论文
灵活适用调解方法 妥善化解矛盾纠纷
近年来,我院针对民事诉讼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日益复杂化,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的特点,认真开展调解工作,妥善处理了大批民事诉讼案件,较好地发挥了调解工作化解矛盾、平息纠纷的作用,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懂得一件工作的技巧,也就是懂得这一工作本身。”———高尔基
审理婚姻案件如能真正做到胜败皆服,就能有效地化解家庭矛盾,使法院真正起到社会矛盾“减振器”的作用。以基层法院法官的视角,总结基层法官审理婚姻案件传承的审判经验,对提高婚姻家庭类案件的效果和效率尤为重要。
第一、甄别当事人离婚的原因。法官首先要弄清婚姻当事人离婚的原因,从而使法官成为他们的“知音”,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一切社会的关系都可能成为导致离婚的原因:有的当事人为了避免社会舆论的谴责,编造出符合婚姻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离婚理由;有的人为了另寻新欢,便借口对方性格不好,或不赡养父母等。鉴于此,作为法官不应轻信当事人的陈述,要多途径了解、甄别当事人离婚的真正原因,从而确定工作方式,有效地转变当事人的态度。
第二、洞悉当事人的心理。洞悉当事人的心理,是法官驾驭婚姻案件的基础,也是法官审判艺术的体现,更能赢得当事人的尊敬。基于离婚的原因不同,当事人所表现出的心态各异。概括起来当事人的心态主要有以下几种:以离婚为手段,寻求和好的台阶;以离婚为手段,教育对方当事人;婚要离,双方争孩子;婚要离,双方都不要孩子;以争孩子为名争财产;厌恶婚姻现状,急于离婚;逃避共同债务,夫妻假离婚;外出打工一方,与留守一方心态各异。
第三、获取当事人的最大信任。法官平息离婚纠纷的前提就是取得当事人的信任。获取当事人的信任,除加强自我修炼,丰富审判经验,提升法官人格魅力和感召力外,还应当注意工作方法。一是法官要有亲和力。法官要摆正位置,体谅当事人的痛苦;要放下法官架子,尊重双方当事人。二是认真倾听当事人述说。当事人到法院离婚诉讼,他们往往把法官看作是能给久病的人开出良方的医生,认真倾听他们的“症状”(离婚原因)陈述,是对他们最大的慰藉。三是适时引导。很多当事人是第一次诉讼,需要法官适时引导,使他们明白法官在为他着想。对婚姻中较弱势的一方更要重点引导,使其相信法院会公正处理他们的婚姻纠纷;对当事人将予头指向法院的,要讲明婚姻双方的现状不是法院造成的,法院办理婚姻案件是缓解或消除双方的矛盾,避免当事人与法院成为对立面。四是知晓当事人的职业背景。面对文化素质及职业不同的离婚群体,需要法官能与其有共同的语言,能
够用语言媒介与当事人拉近距离,展现法官人性化的一面。讲究审判口头语言。婚姻案件审理中,语言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是要通俗易懂,表达准确。要求法官吐字清楚,表述准确,语调适度,要熟知土语。二是思维清晰,逻辑严密。要抓住重点,捉住要害,紧扣案件核心。三是措辞得当,语言得体。如果法官措辞不当,或语气失度,会造成当事人情绪的对立,使当事人感到法官有失中立的立场,极度不满承办法官。四是严肃庄重,以理服人。
第四、预期裁判的社会效果。在审判婚姻纠纷案件时,往往面临道德的选择、价值的取舍和情理的割舍。
第四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程序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程序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依照当事人和解、乡、村调解、县仲裁的方式,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规则》要求进行调解和仲裁。
发生土地承包纠纷的,村委会要先行调解,调解不成拿出书面意见到乡镇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乡镇调解不成的,乡镇要写出调解意见到县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1、立案
仲裁委员会接到当事人仲裁申请后,对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在5日内立案,并书面通知当事人,受理纠纷案件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申请人必须是与纠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2)有明确的被申请人;(3)有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4)属于仲裁委员会受理范围。仲裁委员会受理案件后,应当在收到仲裁申请书5个工作日内,将受理通知书、仲裁规则、仲裁员名册送达申请人,将受理通知书、仲裁申请书副本、仲裁规则、仲裁员名册送达被申请人。
2、取证
纠纷当事人应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经查证属实,方能作为定案根据,仲裁委员会可以向有关单位或公民调查取证,可以要求当事人在一定期限内补充证据,也可以自行调查取证。
3、调解
仲裁委员会审理纠纷案件,应先调解,调解在自愿和事实清楚的基础上进行。调解成立,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结果,由仲裁员签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当事人双方签收即发生法律效力。
4、裁决
当事人双方不愿通过调解或调解未达成协议及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仲裁庭应当及时裁决。仲裁庭在开庭前5日内将开庭时间和地点以书面形式通知当事人,申请人接到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未经仲裁庭批准,中途退出的可视为撤回仲裁申请;被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未经仲裁庭批准,中途退庭的,可作为缺席裁决。
5、送达
裁决书由仲裁委员会派人送达,双方当事人签收。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起诉即发生法律效力。仲裁文书应当直接送达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受送达人是自然人,但本人不在场的,由其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仲裁文书送达后,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受送达人或者其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仲裁文书的,可以留置送达。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受送达人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理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将仲裁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已经送达。直接送达有困难的,可以邮寄送达。邮寄送达的,以当事人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当事人下落不明,或者以前款规定的送达方式无法送达的,可以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已经送达。
6、起诉
仲裁书送达之后一月之内双主当事人有一方或双方对裁决不服,可到县人民法院起诉,最终结果以法院判决为准。如双方当事人均在一月之内未去人民法院起诉,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双方当事人应按裁决书履行。
7、执行
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书,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另一方可申请县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发
生法律效力后,即对仲裁当事人、仲裁机构及人民法院、社会公众产生约束力。仲裁裁决生效后,就其确定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再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机构及人民法院皆无权任意改变仲裁裁决,也不得受理当事人就该仲裁裁决所涉争议提出的申请或者起诉。
第五篇: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主要业绩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主要业绩
XX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于2013年12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由县农业局、林业局联合向县人民政府申请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县人民政府批复后成立调解仲裁委员会,由政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法律工作者、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代表的相关人员为成员,并召开会议以选举的方式选举政府分管领导为主任,农业局局长为常务副主任、林业局局长为副主任,其它相关部门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法律工作者为委员。仲裁委下设办公室于农业局,由农业局分管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从农业、国土、林业、司法、法制等部门抽调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有责任心、业务能力强的人到仲裁委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一、强化培训。为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搞好,县仲裁委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全县107名专职和兼职仲裁员进行了业务培训,由县农业局、县法院、县法制办、县司法局等单位派出理论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人民调解法》、《民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培训,对庭审原则及调查案件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了加强。经过培训的人员,通过考试合格的颁发仲裁员聘书和仲裁员证,形成仲裁员人才库。
二、加强调研。仲裁委成立后及时抽调熟悉法律、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组成工作组深入到土地纠纷集中的乡村实地调研,迅速摸清土地纠纷形成的基本情况,对我县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再根据各种不同的纠纷类型进行研究,相应的提出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解决办法,为仲裁的庭审创造条件。
三、调仲结合。一是在实际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中,为减轻群众在解决纠纷中承担的各项开支,采取调解为主、仲裁为辅的原则,要求各乡镇兼职仲裁员积极参与到纠纷的调解仲裁中来,加大纠纷的调查与调解,参与县级仲裁工作;二是对经过乡村调解失败或达不成协议并符合仲裁受理条件的,按照本人申请、受理、调查、调解、仲裁的程序进行。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首席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其他两名仲裁员由当事人各自选定;当事人不能选定的,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仲裁庭组成后依照法律规定及时开庭审理;三是对农村土地纠纷的调解仲裁工作其目的是调处纠纷,化解矛盾,创建和谐。对申请仲裁的纠纷案件,组成仲裁庭后,在调查结束后组织一次调解,对调解达成协议的下达调解协议书,调解达不成协议的再依法仲裁。
四、规范了仲裁庭审程序。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设置仲裁庭,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和一名书记员组成,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规则》进行开庭审理,并按仲裁法的要求规范了各类文书的制作及操作。
五、取得的成绩。至2014年11月,我县仲裁委员会依法受理土地纠纷75件,其中通过努力达成调解协议的4件,在调查中发现不符合受理原则依法裁定的2件,通过仲裁庭审依法裁决的53件,其余16件正在依法办理中。通过调解仲裁工作的深入开展,到各级上访的案件大幅度减少,得到县委政府的认可。
六、促进了法制建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调解仲裁工作,让群众因土地纠纷引起的积怨得到了化解,多了一份和谐;因多年上访的土地纠纷得到了化解,有了一个公正;因纠纷而引起的补偿得到兑现,得到一个平静。通过仲裁工作深入实地的开展,群众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人民调解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教育和引导了群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将是法制建设中的一个里程碑。
七、营得了保障。为让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长期为群众服务,仲裁委积极向县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争取,于2013年解决了仲裁庭和仲裁委办公室各种设施建设,并从2014年起将仲裁工作经费足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确保仲裁工作的顺利开展。
八、强化措施,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实行一般纠纷由村级负责调解,重大纠纷由乡级负责调解,并将纠纷分为三类进行调解;一是对辖区内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由村级做好排查工作,严防事态发展,对带有隐弊性的纠纷苗头,做到早发现早解决;二是对解决难度大的问题,由各乡党委、政府牵头与有关部门进行协调解决;三是充分发挥各乡镇部门工作联合调处机制,建立联合型信息工作平台,切实做好调处工作,及时排查,掌握矛盾纠纷动态,努力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全市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星期一早晨,春光明媚,碧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柔软的白云,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蓝天中飞翔,我们在操场上举行了一次升旗仪式。
广播里响起了响亮的声音:“面对红旗。”我们马上站的笔直,只见红旗在朝霞的映照下冉冉升起,我看着红旗,不禁想到考察工作者在遥远的南极,那里最少也要零下三十几摄氏度。但考察工作者面无惧色,他们为了我们国家的科研事业,不顾自己的安危,试想他们在南极吐一口痰,还没落地,就变成了一块冰。考察工作者为了研究地形,探寻矿产,做出这么大的牺牲,是多么不容易啊。但每当他们看到飘扬在南极上空的五星红旗,就会产生巨大的工作动力,那是因为祖国的强盛是他们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啊!国旗,伟大的象征,过去你怀抱着你的儿女创造新的中国,现在我们为你争光!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