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于中国之路之我见

时间:2019-05-13 10:0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于中国之路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际经济与贸易于中国之路之我见》。

第一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于中国之路之我见

国际经济与贸易于中国之路之我见

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国际贸易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积极有效的开展国际贸易已经成为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简要介绍了国际贸易的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并对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根据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国际贸易可以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并为剩余产品找到市场,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起飞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程度逐步加深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不可避免的会被卷入到这一时代浪潮当中,想要闭门造车实现本国的工业化进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对国际贸易进行有效的利用,并走出一条适应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就成为一个必须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过分贬低或夸大国际贸易影响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

一、国际贸易客观上在我国经济起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首先,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分工越来越明确。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分工合作使得各国在资源分配和利用中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自己的劣势,更好的发展国民经济和参与国际竞争,以提升本国的综合国力。我国同样也不例外,在世界经济的发展大潮中,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积极参与和融合进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参与世界人才、科技、和经济实力的竞争,提升我国的国际综合竞争力,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其次,是由我国的综合国情所决定的。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起,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在沿海和广大内陆积极引进外资,依赖庞大的市场和劳动力优势,发展国际贸易加工业,为国际来料、来件加工装配。极大地拉动了各个开放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再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基础设施的加强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独特的市场地位和劳动力优势更加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了在中国投资建厂和加工,一面打开中国市场,一面以低廉的成本优势出口国际市场。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一大批制造出口类国、民营企业再近三十念得市场孕育后,具有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据数据统计,我国早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制造国家,“世界工厂”的称号已经落户中国。再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出口已经占到了三分之一比重。发展国际贸易,已经关系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未定和谐。

最后,在新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国际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一种常式,式我国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国际贸易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在国际竞争中,利用国际贸易优化我国经济结构、提升我国科技实力、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到最后提升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已经实现由工业经济时代向信息经济时代的过渡,同时也将国际贸易带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通过全球网络在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流动,大大推动了贸易向信息化发展。进入21世纪,信息要素更是成为影响国际贸易方式和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推进了贸易方式的不断创新。其中,最为突出的贸易方式创新表现在电子商务的兴起和网络贸易的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出口大国,国内经济也深受贸易方式创新的影响。

1、电子商务的兴起

电子商务是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它的兴起不仅简化了国际贸易程序,而且缩短了国际贸易的时间和距离,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 率,实现了国际贸易活动的无纸化、简易化、智能化和全球化,是国际贸易方式划时代的变革,联合国贸发会议将电子商务称为“提高世界贸易效率的革新方法”。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电子商务创造了更高效的贸易市场。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兴 起革新了国际贸易的方式,出现了“虚拟市场”。在电子商务条件下,通过网上“虚拟信息”的交换,突破传统国际贸易的时空领域限制,将全球市场纳入一个快 速、高效的信息网络,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另—方面,电子商务的兴起影响了贸易主体的变化,出现了“虚拟公司”,主要是指网上经营的代理公司 或者服务公司等。信息网络技术将在专业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联为一体,来实现单个公司或者企业难以实现的市场职责,更加快速、高效、高质地向国际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其次,电子商务创造了更流畅的贸易运作流程。电子商务的兴起影响了国际贸易的经营管理方式,使得国际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单向物流运作格局,实现了“四 流一体”的运作方式,即“以商流为主体,以信息流为核心,以资金流为形式,以物流为依托”的国际贸易管理经营模式。在“四流一体”的运作格局下,国际贸易 能够为全球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立体式、多层面的互动式营销服务,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

2、网络贸易的发展

网络贸易是指基于网络平台的直接在线交易,它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网络贸易主要是利用了数字化技术,该技术通过将企业、运输公司、海关、商检、金融部 门以及税务部门等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单位按照国际贸易交易流程结合在一起,实现国际贸易由洽谈到签约再到交货结款的部门或者全部业务的在线处理。当前,网络 贸易的迅速发展已经造就了一个潜力非常巨大的新兴市场,网络贸易也即将成为一个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网络贸易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带来了的深刻影响,主要体 现在以下两方面:(1)网络贸易所造就的新兴网上虚拟市场极大地推进了全球市场信息一体化的进程。在此发展环境下,各国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市场垄断将会进一步得到削弱,国际市场会变得更加有效,资源也将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有效地配置。(2)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流程,极大地推进了贸易方式的创新发展。国际贸易流程以买方准备一份购物清单到登记应收款帐户冲帐,网络贸易方式下的8个 环节即可完全代替传统贸易方式下的20多个环节,极大地实现了贸易流程的信息化、规模化和电子自动化,逐渐形成了新的、有成效的贸易流程管理模式。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是 世界上的贸易大国。因此,贸易方式的变更必然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整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具体来看,我国的网络贸易还处在萌发阶段,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国际 贸易还难以得到实现,最多只是做到“在线浏览和洽谈,离线签约和履约”。网络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一种重要发展形式,也必然会在我国发展起来。但目前来讲,网络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不是很深刻。随着网络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普及,我国必须重视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来推进我国网络贸易的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存在的问题:

1、宏观调控能力下降

随着外贸经营权的下放,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结构已经形成,但有关的政策法规尚未完善。市场经营秩序混乱,无序竞争。为了逃避国家的管理和为利益所驱动的走私、逃汇、骗汇行为也严重干扰了市场的经营秩序。外贸条件越来越恶化,许多出口产品价格已跌再跌,已到了无利可图的地步。

2、外贸发展整体水平低,出口增长的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数量型的出口的增长不是由于效益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而是靠国家财政政策的倾斜。出口产品结构让不合理,出口商品的整体档次低,工业制成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价值低,技术含量低。

3、外贸的发展不适应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科技高速发展,各国的非关税壁垒都加强了,绿色壁垒、环境壁垒和技术标准都在不断增加和提高,中国许多产品因不适应,被迫退出有关市场。一些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利用反倾销措施,保护国内经济,近几年中国出口产品在国外遭到反倾销的案例越来越多。

4、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滞后

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国有外贸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乃建立,但企业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扔不健全。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落后。管理费用高,成本高,竞争力低下。企业规模同国际大公司相比太小。企业的历史包袱沉重,冗员问题严重。

5、外贸进口体制改革滞后

进口管理体制仍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适应WTO的规则。进口体制改革铜出口体制改革相比落后多了,进口体制改革的速度太慢,许多方面管的太严,保护的时间过长,实际上保护了落后。进口体制改革的滞后影响经济的发展,影响国有企业的改革,影响了出口的发展。

6、外贸的法制建设仍要加强

外贸体制改革速度加快,外贸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对外开放的速度加快,但相关的外貌的法制和法规仍为健全,外贸的宏观调控能力仍很弱。执法监督机构为健全。

7、国家对中西部发展的扶持政策力度不够

国家对外贸发展的优惠政策因中西部外贸进出口规模小,东部站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为90%,主要是给东部了。过去几年,中西部外经贸的发展过于缓慢,发展水平远远低于懂不,进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低,竞争力差,缺乏发展后劲。利用外资的水平低规模小时中西部外经贸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四、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使我国国内资本向优势领域集中

根据传统的贸易理论,比较优势在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中必然发挥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只有集中力量生产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才能在与别的国家进行产品交换时获得更多的劣势产品,从而解决自行生产所消耗的不必要资源。而国际贸易会促使本国资本向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比较优势的领域,尤其沿海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流动,推动这些领域进行专业化的生产和加工,从而进一步提高这些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之后由这些优势领域带动向其他领域的投资,加速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完成不平衡增长向平衡增长的转变。

2、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

资本货物的出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从而提高国内工业生产的效益,这对于加快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根据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分工、尤其是国际分工不仅可以更加有效、更加充分的对各国资源进行利用,优化和改进各国的产业结构,还能促进各国积极引入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加速国内各生产部门技术水平的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此外,国际技术贸易还为我国利用市场机制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提供了可能。

3、可以增强我国国内市场的竞争,淘汰技术落后企业

国际贸易带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会给国内的出口企业造成很大的压力,这种现象在我国有很好的体现。随着国外的优势产品大量充斥我国国内市场,一些不重视产品质量产品包装,竞争意识淡泊的小企业逐渐被挤出。尽管从表面上看是我国企业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但实际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淘汰那些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趋势的企业的同时,也会促使那些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强的企业淘汰自身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线,积极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企业只有通过积

极参与国际竞争,才能提高了自身的管理经营能力,在世界经济中才能取得一席之地。

4、可以加强我国各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国内统一市场

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其主导产业的竞争力,而一个国家主导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又离不开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紧密联系。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国内劳动成本低这一优势来实现,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而随着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大,国内各个产业间的联系日益增强,最终形成了多个现代化产业网络,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产业间沟通流转所需的费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我国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得以充分发挥。

5、加快了国外资本向国内市场的流入

由于我国人民的传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国内资本的储蓄大于投资和消费,因而我国并没有形成规范的资本市场。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国外资本向国内市场的流入力度大大增强,不仅解决了我国国内投资不足的问题,还促进了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生产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这对于缺乏改革资本的我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6、引导企业观念的转变,为网络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

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这对整个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巨大变革,企业作为社会变革潮流中的一份子,就必须积极转变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 优势,分享国际分工带来的收益。因此,大力宣传网络和信息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企业不断转变观念,才能为网络贸易在我国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综上所诉,国际贸易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增长。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贸易的间接作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之后,成本优势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可以进一步扩大国内优势产品的生产规模从而获得规模经济,使生产成本降低,增加国际竞争力,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二是国际贸易的直接作用。在进行国际贸易之后,国内资源会得到重新配置,优势产品的产量会进一步增加;通过产品交换,使每个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都可以得到比自己直接生产能够产出的产品数更多的产品,从而提高国内的福利水平。与此同时,通过国际贸易的交流还可以促进国内生产方式的改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贸易与资本可以强有力的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但资本的增强并不意味着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所起到作用的削弱,如果能够使其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无疑可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只有尽快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规律,积极有效地开展国际贸易,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得到真正的发展。

第二篇:中国复兴之路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复兴之路之我见

稀土101班

黄超

07号

谁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是现代文明进步的保障,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首先是自己国家文化的强大,文化的发展才能使国家真正走向繁荣和昌盛,才能受到别人真正的尊重;而现代的文明如果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和信仰就像浮标一样迷失方向和失去力量。中国的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风风雨雨走过了几千年,曾经中华民族对自己的传统文化顶礼膜拜,为自己国家拥有的传统文化极度的信仰和骄傲,为什么在近代却对自己所拥有的传统文化产生怀疑和不信任了,甚至在一点点抛弃自己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呢?

中国近代经历了几个严重破坏和抛弃传统文化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1919年中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猛烈抨击了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将反封建思想推向了高潮。许多参加运动的学生和百姓并没有真正明白反封建到底是反哪些思想和制度,就把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统统否定了,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封建思想。这对中国核心的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第二个时期: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最严重的打击和摧残,几乎到了灭顶之灾,1966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破四旧”给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面貌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毁灭性打击,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庆典和流传千年的生活方式遭受了空前的质疑和破坏。在这个时期还严重扭曲了人性:子女批斗父母、夫妻互相提防、朋友相互揭发等,把个人崇拜主义发挥到了极致,中国的伦理道德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维持了几千年的家谱体系几近完全摧毁,至今无法正常恢复,失去了根和祖宗的民族是非常危险的。端午、春节、重阳等传统节日也被批判,文化艺术遭受空前浩劫,甚至对中国历代子孙顶礼膜拜的圣人孔子和其理学都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鄙视,足以见得此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摧残至深。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只要提到传统的东西就会被冠以封建迷信的帽子,再也没有人谁敢提敢想和敢传播传统文化了。从此,中国人便失去了信仰和传统价值观,伦理道德也开始变得模糊了。

第三个时期:中国还没来得及思考传统文化还应不应该恢复,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西方通过电影、音乐、书籍、教育、商品等生活方式一夜之间席卷而来,崇洋思想盛行。当时中国的年轻人根本还没明白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什么,就很快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失去了自己的“根”就很容易接受别人的东西)。但我们并没有学到西方文化的真正内涵和精髓,学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因此,我们对西方的文化就显得过分谦卑和崇拜,失去了自我传统的文化认同,从而变得浮躁和强烈的不自信。

看看70至90年代的年轻人那个不是看着日本动画片和美国好莱坞电影成长的,那个不对强势国家的文化与制度羡慕不已,并以刻意模仿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为荣,这是非常危险的倾向。当然,我并不反对学习和吸取强势国家的文化,但是我们必须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根”绝不能本末倒置。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不能很好的认识和尊重的话,那是是非常可悲的;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国人的行为思想也是非常危险的。

以上三个时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摧残和抛弃得差不多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如果我们还不能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没有意识到推广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拯救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还不及时果断的制定计划和采取行动。将来我们的子孙就会变成强势文化的附属品,就像失去根的浮标一样随波逐流,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要不了多久将会逐

—4—

中国传统文化

渐消失,这是非常可怕的后果。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现在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上流社会的人士慢慢开始重新认识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了,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推广和传播了。最近几年儒学、佛学、道教等国学变得热起来了,这是非常好的苗头。但愿是中国传统文化复苏的迹象,而不仅仅一种流行现象。要想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很好继承和推广,首先要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基石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是伦理道德

如果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喻成漂亮的羽毛,那么伦理道德就是皮,羽毛是根植在皮中。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根本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很好的展示自己羽毛的风采呢?如果我们自己连赖以生存的传统伦理道德都抛弃了,何以将传统文化继承下去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基石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最完整的价值体系,伦理道德也影响了我们几千年的生活和价值取向,即使在经历了上述三个时期,目前还能找到它的影子。要想复兴传统文化就必须从我们传统的伦理道德做起,就必须将我们传统的伦理道德潜移默化植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去,我认为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是全世界最好的体系之一。传统的伦理道德包括这几个关键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按照这12个字的标准去要求自己,中国几十年后又将会变成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民族。现在很多人人觉得传统文化离自己很远,认为传统文化会与现代文明相冲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哪一个字不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哪一个字不能指导和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这12个字是根本,也是做一个有道德、有素质的人所必须具备的。

我认为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孝文化”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孝文化”更传统更中国。“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夫孝,德之本也”,“孝文化”在中国为维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孝”是最原始最基本的道德,如果一个人是个孝子,我想他(她)的人品一定不会坏到哪里去,相反如果连他(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他还会爱别人吗?还会爱这个国家?还会爱自己的企业吗?一个有孝顺的人无论他是为官为商为民都是可以放心的。现在许多的年轻人非常的自我,只在乎自我的感受,总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应该的,从不为父母着想,不体谅老人,更有甚者儿子杀父、杀母将父母赶出家门的新闻时有见诸报端。还有现在的“啃老一族”现象非常普遍,好像理所当然似的。我认为现在要大力发扬“孝文化”,进行“孝文化”建设,同时树立榜样,激励先进,政府官员要做出表率,以善待父母和老人为荣。把“孝文化”教育作为青少年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来抓。中国的“家文化”与“孝文化”是相辅相成的,社会是由一个个小家组成的,如果每个小家庭和谐了,每个小家以孝为先一代传一代整个社会和国家自然就和谐了。又比如 “忠”文化,在古代“忠”文化主要体现在忠于自己的君主, “岳母刺字”的故事激励了多少中国的忠烈之士影响了多少代平民百姓,使多少人为之动容和前赴后继。对于现代生活 “忠”文化同样重要,忠于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祖先、忠于自己的事业、忠于自己的信念、忠于自己的家庭和朋友,当我们忠诚转化成一种信念时,这种信念将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只要将这种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从一开始就根植于孩子的意识里,并按此标准要求他(她)们的日常行为,就不会出现现在社会上那么多不和谐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增加了巨大的社会管理成本。如果我们一直坚持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来指导每一个中国人的行为,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来影响每一个中国人的价值观,我想中国要不了多久就会变得真正的强大,社会变得更加安定、团结和和谐,人与人之间会变得更加信任和融洽,真正实现“无为而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和一种价值观

我们不仅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同时还要树立中华民族的信仰。一个民族一定要有所

—4—

中国传统文化

信仰、有所敬畏,才能够更好的发展。而现在我们的中国人恰恰是缺少这些东西,我们太相信自己了,把自我的利益看得太重了,只要对自己有利,甚至不择手段达到目的,变得无所畏惧什么都不怕了。根本就不相信什么因果报应、不相信天堂和地狱,认为“上帝死了”。我并不是一个狂热的“有神论”者,但我知道一个真正有信仰和相信有上帝的人难道不比我们更有良知、更宽容和更懂得感恩吗?看看信基督和信佛教的人就明白了,难道他(她)们不比我们更仁爱吗?!(当然,我并不是提倡大家都去入基督和佛教,况且基督和佛教一些消极的思想我并不认同的)。我想表达的是“有神论”并不等同于封建思想,“有神论”的观点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一个人罪恶的念头和行为。我认同净空老法师所讲的孔庙代表的是师道、祠堂代表的是孝道、城隍庙代表的是因果关系。这三样东西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把这三样东西和封建思想一样对待,已经摧残得差不多了,导致现代的中国人变得茫然和无所适从。

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些人一提到传统文化就会想到那些封建习俗和生活方式,比如穿长袍、留长辫、读文言文和繁缛的礼节,传统文化更不是裹小脚、童养媳、一夫多妻、三从四德等封建习俗;当然也不仅仅只是民风民俗、民间工艺、传统节日、戏剧文学、园林建筑、琴棋书画等外在的表现形式,其实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一种信仰、精神和一种价值观。

就拿中国的传统节日来说吧,“清明节”表面上看祭扫和修整祖墓,其实更是一种对祖先的怀念;还有“重阳节”,古代是要祭飨天帝和谢祖先恩德的,之后又添加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内涵,这两个节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孝文化”。还比如“端午节”难道仅仅是吃粽子、赛龙舟吗?“端午节”体现的是一种爱国的精神和对爱国人士的一种敬仰和尊重。春节民间有祭灶神、放鞭炮、大扫除等风俗习惯;祭灶神是对赐予我们食物的灶王爷表达感恩之情,而放鞭炮和大扫除则是寓意驱赶灾难和破旧立新的愿望以及辞旧迎新的祈求。另外中国古典戏剧文学大多是宣传惩恶扬善、体现仁义道德和真善美的传统思想。

当我们正确认识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后,那么怎样渗透和推广到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当中去呢?

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从基础教育开始

我非常赞同净空老法师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先从基础教育开始,而且要从国家领导人做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我们国家领导人到处都宣讲伦理道德和传播传统文化,以身作则,上行下效,影响力不言而喻。比如2001年江泽民在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与其他国家元首穿唐装的画面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益,很好的推广了中国的传统服装,那一年唐装在全世界非常的流行。今年3月份温家宝在与网民交流的时候透露了自己母亲的身体状况,说母亲前几天患了脑栓塞,双眼几近失明。说这句话的时候声音很低沉看得出温家宝非常的难过,这个情节使多少中国人为之动容。有网友这样说道:“当我们听到温总理老母亲前些天突患脑栓塞,眼睛几乎失明的情况时,我老两口泪流满面”。温家宝这样的举动和行为是中国传统“孝文化”最好的体现和教育。

当然这些还远远不够,如果我们国家领导人和每一个政府官员都能够身体力行的去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去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去做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有意义的事,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就会重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传统文化的教育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仅仅靠我们的政府领导用榜样力量来教育显然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普及教育,从小教育,将中国传统的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编入到小、中、大学的课本里,同时还建立一套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和制度,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

近几年中国政府在大力推广孔孟之道,在全世界开办“孔子学院”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一个国家的强大首先是文化的强大,文化的侵略远比战争的侵略厉害,武力只能控制你的身体,而文化它不仅可以控制你的身体而且还可以俘虏你的心;武力入侵可以消灭一个国家,而文化入

—4—

中国传统文化

侵可以毁灭一个民族。仔细看看现在哪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伴随着文化的强大。美国、欧洲、日本的文化有多少人在仿效,有多少人对这些国家的文化羡慕不已,近几年就连韩国的文化和商品也在大肆的进入中国,形成了所谓的“韩流”。更别说西洋文化和日本文化了。并不反对学习和借鉴强势国家的文化,但是我们的根不能丢,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根都丢掉了,我们中国人只能变成别人文化上的傀儡。因此,我们要尽快恢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刻不容缓!!

中国传统文化新活力

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我们一定要自信,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无法比拟的,我们对传统文化只是缺乏正确的重新认识和教育,也没有很好的通过现代化诠释。

非常可喜的是,近几年民间有许多形式来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如由周杰伦和方文山共同创作的《青花瓷》、《本草纲目》、《兰亭序》等耳熟能详的歌曲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喜爱,传统文化通过新的表现形式,变得更容易被人接受,使更多年轻人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原来这么美、这么迷人。方文山在一次电视节目中讲到:新加坡有一青年为了能听懂方文山歌词的意思专门学习了中文。

还有传统文化的“超女”于丹乐此不疲的通过电视、书籍、座谈、演讲来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于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其变得通俗易懂;另一文化名人易中天更将历史故事讲得活灵活现,像评书一样绘声绘色,受到了明星般的追捧;《马未都说收藏》也很巧妙的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儒家文化的示范区安徽汤池镇,教育从最基本的《弟子规》做起,严格规范了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学习上的行为准则;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和《开心学国学》等栏目的热播对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等等这些社会上涌现出来现象充分说明了我们传统文化是具有巨大魅力的。还有,中国的政府越来越开放,与国际上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比如在世界各地举办“中国年”就是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很好的方式,还有2008年奥运会使全世界的人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重新的认识,2010年上海的世博会同样又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好时机。因此,只要我们将传统文化注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我想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定能产生新的魅力和活力。

我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学者、政府官员和百姓都能够加入到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大军上来,并与现代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与时俱进。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新的活力,因为传统文化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正襟危坐,完全可以雅俗共赏的。

当然,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并不能解决现代社会的所有问题,我们一定要建立维护民主、平等、法制的现代化社会制度。传统文化是魂,现代制度是纲,只有建立在现代科学的社会制度之上才能保障传统文化走得更远。

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之时就是中国真正的崛起之时

西方国家为什么说我们是“沉睡的雄狮”?特别害怕有一天我们醒来。因为他们心里清楚我们的传统文化很厉害,传统的价值观很有力量,而且中国在世界历史上有过许多辉煌的时期,那些辉煌的时期都是文化最繁荣的时期(如唐朝GDP占了全世界的40%,南宋时期占了全世界GDP总量的一半以上)。特别在亚洲当时受到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家有日本、朝鲜、韩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甚至有些国家以当时的汉语为官方语言,直到后来才创立自己的语言。现在还有些国家与我们一样过春节。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有绝对的信心,我认为,我们传统文化全面复兴之时就是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醒来之时,发挥威力之时。

新加坡不遗余力的推行中国的孔孟之道,日本对儒家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远远超过中国。我们自己拥有这么好的传统文化,都不能够挖掘其应有的价值,反而对别人的文化佩服得五体投地,有句俗话说得好:“捧着金饭碗去讨饭”。

—4—

中国传统文化

我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叫《中国不高兴》,这本书里的文章虽然有些偏激和片面,但提出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那就是中国在这个大时代的背景里、需要有“大目标、大战略”。我认为大目标就是要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现在的世界是“软实力”为王的时代,软实力的核心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就更应该马上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全面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使传统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4—

第三篇:国际经济与贸易学应届生求职信

尊敬的贵公司领导:

您好!十分感谢你抽阅我的求职信,为一位满腔热情的大学生开启一扇希望之门。

我叫XXX,是一名即将毕业于**省**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

在大学期间,本人始终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 面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工作上我能做到勤勤恳恳,认真负责,精心组织,力求做 到最好。曾被评为“优秀团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优秀青年志愿者 ”等称号;此外,自律自信,诚信守时,与人为善的生活作风使我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和坚忍、不怕苦畏难的个性,坚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使我具有灵活创新的思维。我坚信 能够很好的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

此外,我对自己所学专业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热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本专业所学课程.在校的国贸专业主修过大量的经济学基础课程之后,又加强了国贸专业有关业务课程的学习,我还自我加强了自己的商务英语水平,并利用业余时间对法律,营销,金融,会计等专业进行了一定的自学。因此,我认为自己具备 一个学习国贸专业的毕业生所具有的工作条件,同时也有能力从事其他经管类相关工作。

第四篇:国际经济新变化与中国对外经济政策(2011)

“国际经济新变化与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研讨会

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主办,辽宁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承办的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十次代表大会暨“国际经济新变化与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理论研讨会于2011年9月17-18日在辽宁大学蒲河校区隆重举行。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秘书长、《国际经济评论》执行主编邵滨鸿主持开幕式。辽宁大学常务副校长黄泰岩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九届会长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科研局局长晋保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张东刚,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佟志武分别致辞。

晋保平副秘书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世界经济学会是我院主管的107个全国性学会中办得非常优秀的一个学会。一个优秀的学术团体,应该学术领先,始终引领本学科的发展和创新,并且代表本学科最高的研究水平,赢得国内外学术同行的尊重;应该团结凝聚全国的学术同行,并定期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使大家有条件能够深入地进行学术交流,能够推出既有理论贡献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成果和政策建议;应该尊重对年轻人的培养,为年轻一代提供最好的学术环境和展示平台,使我们的学术事业后继有人。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张东刚副司长在致辞中正式地发布: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已被教育部列为中国高校部级的优秀成果奖,这种认定首先是对浦山先生的怀念和敬仰,同时也对我们中国的广大研究工作者的尊重和鼓励。他说,世经学会是国内有着非常重要地位的学会,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他期待学者们能在以学术的贡献为党和政府的服务发挥更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技术贡献,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不断概括出理论,形成有说服力、影响力、感召力,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向世界发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不断提高中国学术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大会主题发言中,围绕“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前景”、“世界经济下一轮危机在哪里?”、“欧洲债务危机的下一步演进和对中国的影响”、“当前国际背景下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日本灾后经济与中日经济互动的新内涵”、“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再认识”等主题,9名国内杰出学者和业界精英做了报告,在评论和讨论中碰撞出极富冲击力和启发性的思想和观点。

一、关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与前景 1.“格局性变化”与“静悄悄的革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研究员认为,当今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转型变化期,通过观察历史可以看到,真正的革命都是静悄悄的发生的。正如工业革命一样,深处工业革命时代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他所处的时代就是影响人类生活、影响人类进程的革命时期,而当今的世界正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型时期,处于“静悄悄的革命”进程中。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研究员认为,世界经济格局是基础性问题,也是指标问题,这场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影响了世界经济格局。在全球化和各国的发展中,虽然没有炮火和硝烟,但世界格局在二战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内在的革命就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全球过去的几场危机和这种变化是有关的,“静悄悄的革命”的提法值得深思。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李稻葵教授认为“静悄悄的革命”不仅是对客观的、正在进行中的、到目前为止的国际形势演变的一个描述,也是中国人自己的主观愿望。同时他认为,尽管主观上讲中国人不希望有剧烈的、轰轰烈烈的革命,并且从应对革命的准备上,我们在人才储备、思想准备和政策准备等方面是不足的,但是,客观现实可能会背离我们的主观愿望,世界的格局可能会以某种比较激烈的方式在未来演变。

2.世界经济格局的确定取决于未来国际规则的确定

张宇燕认为世界经济格局中,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各个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及其背后蕴藏的利益关系。世界格局的主要体现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大国之间在面临利益和博弈时达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表现是国际规则和国际制度。我们关注国际或国际制度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当前面临的体系或制度是非中性的。一个国家对国际规则和国际制度的影响力主要由经济实力、货币的力量和价值理论(软实力)三方面因素决定。各国博弈,讨价还价的焦点主要就在于未来国际规则的确定。未来十年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至关重要。中国和许多新兴经济体在未来的国际谈判中应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不确定因素对世界格局及其变化的影响

张幼文认为认识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及其变化趋势,关键是理清四个不确定因素:第一,导致这场危机的世界经济不平衡走向何方;第二个,美国经济地位下降后,什么国家可以引导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三,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会对世界格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世界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第四,世界从产品合作体系到要素合作体系这样一种转型会走到什么地步,会怎样进行发展。

4.世界经济格局是否会出现大变动?

与会的很多专家认为当前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形势严峻,但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顾问杜厚文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无论是军事方面、经济方面、金融方面、科技方面看,美国在未来二十年仍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个基本格局不会变化,欧洲的情况也没有大家所想的那样严重。杜厚文对美国和欧洲依然充满信心,他认为虽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就谈到了美国经济衰落的问题,但几十年后的今天,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美国经济和欧洲经济都不会垮下去。

二、欧洲债务危机的发展、演进与前景 1.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首要原因是信贷的扩张、房地产泡沫及由此产生的银行风险控制问题。所有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危机之前都存在信贷扩张状况。信贷扩张可能与欧元区的成立有一定的关联,加入欧元区后,处于边缘国家的风险溢价大幅下跌,其借贷成本降低,由此助涨了信贷的扩张,在爱尔兰、西班牙、英国都出现了房地产泡沫第二个原因是财政政策缺乏监督。欧元区成立后,很多国家的财政赤字率超过了马约要求的3%以下的规定。希腊、葡萄牙赤字率长期高度超过规定,但是市场却忽视了这一点,仍然以低利率向其提供任资金。第三,金融危机是欧洲债务危机的导火索,金融危机使欧洲央行损失惨重,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银行坏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个人出现的大量的坏账转嫁到银行,最后银行又转嫁到政府,政府为金融危机买单。但是同时经济下滑的时候政府税收收入下降,支出方面却存在刚性。此外,欧元区自身的缺陷也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欧元区是一个货币联盟,但它并不是一个财政联盟,欧元区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更主要的是它缺乏经济政策的协调,各国财政界都比较松散,而危机爆发后,这种制度缺陷使得各国缺乏统一的政策来应对。

2.欧洲债务危机下一步的演进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欧债危机还要继续恶化,甚至严重恶化。欧洲的危机已经从开始的第一阶段演进到现在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债务本身的问题,私人投资者认为一些国家比如希腊的债务会违约,推高其收益率,这些国家政府要支付的利息会增加,导致在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幅上升,原来是一个可持续的财政状况,也会被市场推成一个不可持续的情况,这是财政或者债务危机的第一个阶段。现在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银行开始出现问题,最近的数据表明银行间的违约风险比正常情况下提高了八倍。因为银行持有这些大量危机国家的债券,银行的减持会导致企业的资产违约风险增加,银行与银行之间开始出现非常不信任的状态,银行的流动性的出现紧缩。随着危机的深化,大国或者相对健康的国家救助弱国的意愿在下降,债务危机本身也是一个迅速扩大的过程,和以前相比扩大了十倍,救助的人均成本大幅度提高,导致救助的可行性下降。一些比较乐观的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大国肯定要救小国,当时就说希腊不会违约因为许多大国持有希腊的债券,如果他一旦违约的话,大国的银行都不行了,为保护自己一定要保护他,这个观点在五六个月以前还基本成立,因为当时要救的只有

一、两个国家,救助成本的上升导致救助可行性的下降。

3.欧元区是否会瓦解?

汪涛认为,不论是弱国还是强国,离开欧元区的代价很大。弱国如希腊退出欧元区的代价是巨大的,首先是主权债务是违约,退出以后其本币就会贬值,而希腊的债务又是以欧元计价的,其债务成本是非常高的,只能违约,违约后,没有欧元区的保障,希腊没办法再借到钱,国家违约后企业要违约,银行体系会崩溃,国际贸易会崩溃,而本币贬值对希腊没有太大的好处,预计希腊退出欧元区的话那么它第一年的成本就会达到GDP的40%到50%,之后还会有每年巨大的成本。德国这样一个强国,如果退出欧元区,可能有些企业也会出现违约,其银行体系可能需要注资,如果德国退出的话,今年的成本大概相当于GDP的20%到25%,而在目前的情况下,德国把希腊、爱尔兰等国全部拯救下来,成本要比前面的20%到25%小,这只是经济成本,政治成本是更难以计算的。欧洲一体化带来的软实力要下降的,历史上每一个现代法定货币的瓦解带来某种军政、独裁或内乱,所以欧元区虽然出现诸多问题,但往后走的风险可能更大一些,成本会更加巨大。

4.欧洲债务危机的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教授认为,欧洲是否能解决当前问题?简单来说只要看四个指标:经济增长速度、基本赤字增长速度、利息的支付问题、通货膨胀率。欧洲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低,欧洲很难降低财政赤字,因为这会引发政治问题,利息支付取决于外国人是否能买欧洲的债券或欧洲央行能不能把利率降下来。欧洲债务危机的解决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国内各阶级博弈解决财富问题,减少赤字,第二个是还有很多傻瓜去买欧洲的债券,如果大家不买欧洲就会有问题。

李稻葵认为欧洲短期内很难避免个别国家的违约,从目前来看,尽管欧洲各国的结构性的基本财政赤字并不太严重,但是国际社会,投资界,金融界,资本市场对欧洲是非常担忧的,资本市场从长期看是非理性,资本市场对欧洲的分析本质上是错的,较高的风险溢水,使希腊等国举债成本很高,短期内这些国家进一步财政紧缩是非常困难的,唯一的可能就是违约,违约之后把大量溢水包袱给甩掉,同时通过违约将这些国家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将欧洲国家的财政进一步缩减,财政支出中55%是用于福利开支,其削减的空间非常大,所以欧洲个别国家如希腊可能出现违约,违约之后,那么这些国家不得不进行内部的改革,削减福利开支,通过削减福利开支的方法降低实际工资,降低单位劳动成本,跟上德国人的步伐。违约之后,德法的金融机构会马上出现问题,会带来新的一轮金融动荡。汪涛认为欧洲目前的阶段要通过一揽子计划稳住市场信心,包括欧洲央行扩大购买主权债务的数量,要容许弱国债务有序的重组,欧洲实现某种程度的一体化,弱国要在宪法或财政的可持续性逐步减少赤字,而强国应有一定的财政转移,当然弱国要出让一部分财政主权,赢得改革的时间,为长期解决欧债问题打下基础。

三、欧洲与美国的经济问题:孰重孰轻?

一方面是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欧洲债务危机,一方面是对全球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的美国经济问题,两者的轻重缓急及发展趋势的比较起了与会学者的热议。

这一问题首先由李稻葵教授的发言引出。李稻葵认为当前世界表面上表现出来的危机是在欧洲,但是未来世界重大的危机可能来自于美国。欧债危机调整相对较快,可以在三、五年之内能够解决,但是美国问题却是很难在几年内解决。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从基本面上来看,欧洲的情况比美国要好很多。第二,从问题的表现看,欧洲的问题已经充分暴露,而美国的问题并没有完全充分暴露。第三,从政治经济协调角度看,欧洲的改革要比美国更容易。因此美国的情况可能更难解决。欧洲危机和美国问题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力不同。欧洲危机不一定是一个格局性的变化,欧洲欧元的设计本身就有矛盾,会反复出现,这本身是一个调整的过程,而美国出现的二元经济问题对世界格局有重要影响。

马骏、汪涛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黄海洲等则认为欧洲债务危机比美国的危机更严重。

马骏认为,由于欧元区的体制中没有解决债务问题的功能,出现短板效应,几个最差国家的表现即决定整个欧元区的表现。汪涛认为美国下一轮危机要在五、六年以后,时间上看比较久远,欧债危机则是迫在眉睫的危机,可能更值得关注。黄海洲认为美国未来五年没有李稻葵讲得那么悲观。美国的债务问题的关键点是人们对美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实际上美国国债问题由来已久,其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是要靠增长,然后再靠通货膨胀,增长是治本,通胀是治标。这里的通胀是广义上的通胀,第一是物价的增长,第二是资产价格的通胀,还有货币贬值等。如果欧洲出问题,可以买美国的国债,欧洲的经济问题如果不是很严重,仅是轻度衰退,反而会对美国经济有好处。美国的金融、政府与居民部门出现了问题,但实体经济没有太大的问题。在未来四五年之内美国经济会有问题,但起伏有多大取决于世界格局的变化。五年或六年后美国经济会恢复到3%经济增长率的常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话,五年以后美国经济可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余永定认为前面两种观点没有本质的区别,欧洲和美国的问题区别在于长期与短期,快与慢的问题。从长期来看,美国问题是更大的问题,美国和欧洲都有债务问题,美国不仅有非常大的内债,而且有非常大的外债,欧洲则基本没有外债,所以欧洲基本是内部老大老二老三的斗争问题。从短期看,欧洲的问题更迫在眉睫。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李向阳认为,在应对主权债务危机问题上,美国比欧洲有更多的政策工具。美国作为全球霸主有特殊地位,既可能投放货币,也可能通过货币贬值。而南欧国家完全做不到这一点。

四、日本、俄罗斯的经济现状与前景 1.日本的经济现状与前景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认为日本地震后经济复苏较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日本经济能较快复苏的原因是,第一,企业的国际化对促进日本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国的救市政策,新兴市场国家的强劲需求给日本带来了机遇;第二,日本不是政府的中央治理机制,而是日本的精英治理机构使执行部门不受政权迭的影响而延续其原来的发展模式;第三,日本这场危机中形成了全民摆脱危机的共识,日本各界对日本经济复苏充满信心。

孙立坚认为日本供给方面的比较优势是日本经济长期发展的支撑力量。解决日本经济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增长和出口,给国民创造可持续的收入,支持国内的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增强日本民众对未来的信心。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徐康宁教授认为,日本经济是“远虑大于近忧”。日本在灾后很快走出来,日本今天面临的经济环境与和三十年前相比完全不同。如果日本当初能够很快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发挥了其的比较优势,创造了亚洲的雁形模式。近年来,随着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兴起,日本制造业的优势今天依然还存在,但是已经不太充分,如果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更多的是靠其的经济实力,日本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将会下降。

2.中日经济合作的空间及面临的挑战

孙立坚认为中日经济合作方面存在几方面的矛盾,包括日本市场的开拓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间的矛盾、日本从美的政治体制和亲中的企业体制之间的矛盾。危机之后,日本倾向亚洲一体化,寻求亚元存在的可能空间。日本力推人民币国际化,希望人民币国际化业务方面的合作,寻求增长的源泉。

五、俄罗斯的经济现状与前景

1.俄罗斯反危机的经济现状及评估

辽宁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程伟教授指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独立的二十年,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叶利钦时期,被西方称之为产量下降的一代,经济各项指标急剧恶化;第二阶段普京时期可以称为较快增长时期;第三阶段梅普组合以后,现在经济进入了遭受重创时期。虽然国内外认为俄罗斯的经济非常糟糕,但是在经济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标还可以,是因为俄罗斯政府在反危机过程中,把反通胀和控制失业作为首要目标。总体看,俄罗斯反危机的经济现状,经济上是严峻的,但政府是可以控制的,老百姓是可以理解的。

2.俄罗斯现代化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程伟认为,俄罗斯现代化的有利因素,第一,俄罗斯开始进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要提高技术产品和新经济产品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第二,俄罗斯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很好,对经济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第三,俄罗斯建立了24个特区,包括远东、西伯利亚开发问题也纳入日程,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不利因素方面,第一,过去俄罗斯主要依靠内需和外贸来拉动经济增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占20%,在未来外贸和内需作用下降的情况下,投资是否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是需要关注的问题;第二,俄罗斯的通胀率虽然有所降低,但仍处于7%的较高水平,由此带来的较高的贷款利率是振兴企业的不利条件。

3.后危机时代俄罗斯的前景及在国际上的地位

程伟指出,俄罗斯第二个十年规划是采取两步走战略,2011年到2015年重点为实现创新经济或现代化打基础,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打基础。第二个五年保五争六,2016年到2020年在创新经济基础上实现5%到6%的增长速度。2020年总的目标:进入世界五大强国行列,人均GDP达到3.5万美元。对未来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当中,俄罗斯是不容忽视的力量,大趋势上看还有可能是提升的态势。杜厚文认为,俄罗斯在全球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美国最大的对手不是中国,而是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一定是军事力量强、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那些小国是不能成为强国的。

六、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再认识及中国的角色 1.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再认识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乔依德研究员认为,认识对象的变化和认识主体所处环境的变化需要我们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再认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全球信用,全球管理。这一目标在短期内可能难以实行,可采取过渡方法,即建立有管理的多元储备体系。实行自愿货币合作。改革中应加强FDI的作用,改善IMF的治理结构。

乔依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丁一凡研究员指出开放资本账户、人民币自由兑换并不是人民币进入SDR的必要条件。IMF没有要求一个货币进入SDR时必须是可自由兑换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时候还存在资本管制,凯恩斯和怀特都认为资本管制对促进国际贸易包括投资是有利的,而非有害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日元和马克进入SDR的时候,日本和德国都是实行资本管制的,实行汇率挂钩,中国完全有理由对现在国际上的要求提出反对。

2.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中的中国角色

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潘英丽教授认为,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已经具有核心的地位,但是我们对此的认识还没有到位。现在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重大的缺陷是,对美元的过渡依赖的同时又无法约束美元,美元很可能陷入一个慢性危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中国很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因此中国应该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最大的推动力量。从目前的政治的格局来看,中国是无可替代的核心的推动力。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的方案,归结起来有三个:一个是世界美元本位制,第二个方案就是SDR走向全球单一货币,第三个方案是建立多元储备货币体系。现行体系虽对美国具有吸引力,但长期是对美国经济存在威胁。从长期来看,美国应与中国合作,创建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环境。中美合作方式是,中国维持美元稳定,美国支持中国主导亚洲,中国开放金融和服务业,美国开放实业,中国加快转型,美国进行技术援助。

七、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1.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余永定认为当前世界经济的大环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世界经济的复苏处于停顿状态、美国和欧洲的债务危机严重、商品价格上升、发展中国家面临一种新的危机,即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危机。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下降,必将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造成影响,中国出口依存度较高,对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这种可能性,我们要有高度的警惕。美元贬值及美国国债风险度的提高,都会使中国外汇储备面临遭受严重损失的威胁,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而且是新的挑战。2011年中国的主要的任务是反对通货膨胀。从下半年来看,通货膨胀形势有所好转,希望明年也会有所好转,但是前提条件是外部经济环境应该较好。如果美国采取一种极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如果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商品价格的通货膨胀,如果这种价格的上涨非常严重,那么会对中国有非常大的危险。中国未来的通货膨胀会是一种长期化的趋势,因为工资在上涨,收入在上涨,而这种变化趋势本身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中国抑制通货膨胀的任务是长期的和严峻的。中国的长期的挑战,一方面是中国的不平衡,双顺差。第二个就是中国缺少技术创新、技术革命的能力。

2.中国的双顺差问题

余永定着重强调了双顺差的原因及解决思路。中国存在大量的贸易顺差及资本项目顺差。多年来,中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来源并不是经常项目顺差而是资本项目的顺差,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的资本项目顺差比经常项目顺差所造成的损害更大。中国双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FDI的挤出效应。欧洲和美国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回报率是高达20%以上,而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收益为1%-2%。为什么是在中国是22%,33%投资机会,中国又是高储蓄的国家,中国不在本国投资而要到美国投资?原因在于中国存在大量的所谓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各个省竞相通过提供极为优惠的条件来吸引外资。高回报的投资项目被外资占有,中国具有大量的资源需要利用,中国有一部分在国内的占有的项目是比较低端的,剩下的资源只能是先出口,出口后把赚来的外汇买美国的国库券,所以中国FDI政策在早期是有它的合理因素的,在现在是有非常大的问题,是造成中国目前有大量顺差的重要原因。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纠正缓慢,现在经常项目顺差的增长速度缓和了一点,但是还是在增长。金融危机前中国的资本项目顺差大量的增加,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增速下降后,现在又在上升,未来一段时间内,逃离美元资产、欧元资产、日元资产的资金将可能流入中国,这将对中国的金融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

3.价值重估效应

余永定认为,在中国存在较大的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情况下,美元的贬值对中国资产的价值的冲击是非常大,存在价值重估效应。美国在2002年—2007年之间,有一个所谓的“两万亿美元没了”的问题,美国贸易逆差的不断增加,美国所谓的国际收支头寸并没有大幅度的下跌,它本来应该亏几万亿美元,但实际上少亏了几万亿美元。原因是美国在海外的投资的75%左右都是用外币计算的,而外国人在美国的投资是用美元计算的。如果美元贬值,中国在美国持有的资产按美元计算没有什么变化,但是美国在中国的投资是以人民币计算的,如果美国人想把他们在中国的投资收益换回美元,美元的下跌会对中国造成冲击。中国在政策选择方面将处于两难选择,人民币升值可能产生价格重估问题,而如果不让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将继续积累,未来将面临损失。

(二)中国在经济危机的机会与政策选择 1.中国是否应该救助欧洲国家?

余永定、李稻葵、杜厚文等学者均认为目前中国不应救助欧洲国家。杜厚文指出,各界对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存在高估,在危机的救助方面,中国应该首先解决国内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诸多问题,而不是先救助其他国家。马骏认为一方面由于危机处于恶化状态,中国购买欧洲的债券要非常谨慎,另一个是有所准备,准备购买私有化的便宜的资产,欧洲银行体系的重新组合,银行会倒闭被并购,同时一些银行需要新的注资,不光是政府注资,还有其他包括中国的投资,中国也要做相应的预案和准备,要及时把握一些可能是稍纵即逝的机会。李稻葵认为欧洲的债务问题还不明朗,债务的价格还会下降,目前应先按兵不动,如果投资应尽量投资于实体经济。

2.中国未来的政策选择

李稻葵认为,中国如果有第二轮刺激政策的话,应主要依靠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金融政策,同时,财政领域的经济刺激计划要与财政体制改革结合在一起,重新整顿国家的资产负债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应对这次金融危机。马骏也认为,未来如果全球出现深度衰退,中国不得不进行经济刺激时,一定要把握好政策的力度,上一轮的刺激计划名义上是4万亿,实际是9.3万亿,虽然在短期内把GDP推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但这导致了通胀和资产泡沫,下一步如何中国还将面临类似的经济形势。中国应把握好政策力度,下一轮刺激要更多注重财政政策,防止过度使用货币政策,因为货币最容易导致通胀。

大会期间,中青年论坛、全球问题与治理论坛、国际金融论坛、国际投资论坛、国际贸易论坛五个分论坛同时举行,吸引了辽宁大学广大师生参与讨论。

大会期间,举行了学会主要刊物及世界经济、国际政治相关刊物的读者、作者、编者座谈会。《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张斌、《国际经济评论》执行主编邵滨鸿、《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刊)编辑部主任冯晓明、《当代亚太》编辑部主任高程、《世界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段锡平与学者及辽宁大学师生进行了内容丰富的交流。

作为换届大会的重要议程,学会代表通过了余永定辞去会长的请求,对余永定会长为学会的发展、为浦山世界经济优秀论文奖的建设、为提升学会的学术水平等作出的杰出贡献表达了衷心的感谢。与会代表讨论通过了邵滨鸿秘书长关于九届学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选举通过了第十届学会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候选人名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当选为第十届、第五任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经济发展研究所丁一凡副所长等23位专家学者当选为副会长,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经济评论》执行主编邵滨鸿当选为秘书长。

本次大会,汇聚了来自全国经济学界、各高校资深学者、从事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领域教学和研究的专家及研究生共计600余人,研讨了世界经济重大问题及中国对外政策等问题。几乎所有与会的专家学者交口称赞会议研讨的题目引导学术前沿,关注世界经济领域中的重大问题,演讲嘉宾的水平高,既有学术界的学术领军人物,又有业界的资深研究者,会议的规格高、规模大;五大分论坛充分展示了世界经济领域学术专家的学术成就;新一届学会主要成员遍及全国重点的世界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体现了中国世界经济学界的最高水准。

第五篇: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和国际商务本科专业的主要区别及发展趋势之我见范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和国际商务本科专业的主要区别

及发展趋势之我见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演变历程

众所周知,现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由原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以及国际商务、工业外贸)等专业合并而来,而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专业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实际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一个新生专业群,历史的原因使得它们的学科位置严重重合并且分野不清,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也存在着种种不足或缺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原国家教委提出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经过长期的酝酿和论证之后,教育部于1998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这一新目录中,将原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等专业合并成为一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我国新修订的专业目录中,经济学类下设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和金融学四个专业。其中的经济学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涵盖的范畴大致相当于所谓“西方经济学”的涵盖范畴,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通常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三大范畴,而我国的经济学专业则是侧重于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范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则又侧重于西方经济学的国际经济学的范畴;但同时,我国的经济学及其专业设置又必须是符合我国国情,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当然与西方经济学及其学科划分又有所不同。这样的专业设置既有利于和国际接轨,又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当前实际经济建设工作的需要,因而是合适的。

国家教委的这次专业修订,将我国原来的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等专业合并成一个宽口径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这有利于克服原有专业的设置重复及国际贸易专业口径偏窄等弊病,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我们又没有机械照搬西方的学科设置,而是在经济学类中同时设置了经济学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这也是符合我国国情,适应于我国当前对外经济和贸易发展迅猛,而广大基层企业精通对外经贸业务的专业人员比较匮乏的现状的,因而也是十分必要的。

广东商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989年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开始

1招收专科生,199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4年起只招收本科生,同时与暨南大学联合招收国际市场营销方向研究生,1998年根据国家教委专业设置的规定,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务专业是2004年获得批准,2005年招收了第一届本科生。

国际商务专业与本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明显的区别。尽管本院已开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与所要开设的国际商务专业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国际商务专业着力培养的是有别于国际贸易专业、比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具有更为广泛专业知识的通才,能够从事企业国际化经营和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经营管理人才。其特色在于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加上过硬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娴熟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水平。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的区别

1.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方面的区别

根据国家和广东省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和趋势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的定位是:培养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操作应用技能,熟悉WTO国际贸易规则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背景、熟悉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法规的人才,应用经济学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英语娴熟的外经贸和外语相融合的应用型人才。

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的定位是:培养掌握系统的国际商务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熟悉国际商务规则,管理学基础知识扎实,外语和信息技术手段应用能力强,能胜任企业国际化发展及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区别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是:以经济学科为平台,培养具有扎实的应用经济学理论基础、广泛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操作应用技能、掌握现代信息运用技术和定量分析手段,熟悉WTO国际贸易规则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背景、熟悉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法规的人才,专业英语娴熟的外经贸和外语相融合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以在外贸企业、外资企业、政府涉外机关、涉外事业单位、涉外中介机构等部门工作,实现“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的结合,外经贸知识和外语的结合”的培养目标。

而国际商务是以管理学科为平台,融合管理学、经济学、国际贸易于一体的专业,它比国际贸易的涵义更为广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系统的国际商务理论和实务知识,熟悉国际商务规则,经

济学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应用外语、数理和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及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等领域业务需要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3.人才培养模式及特色方面的区别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应用经济学科为专业建设平台,确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应用经济学理论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开设国际结算模拟实验课程,突出外贸业务中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实习环节,加大实习力度,在实习中了解实际业务情况及特点,使学生最终能成为我国外贸企业在业务发展中所需要的创新型及应用型的专门业务人才。本专业的特色就是围绕着为满足企业外贸业务对人才的需求来设计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并据此来培养人才的。

国际商务专业以管理学科为专业建设平台,确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和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开设国际商务模拟实验课程,突出对国际企业进行管理的能力的培养;强调外语水平和应用新的管理技术手段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最终能成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和在国际市场中得到充分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及应用型的专门人才。本专业的特色就是围绕着为满足企业国际化发展和国际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来设计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并据此来培养人才的。

4.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区别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是有较大的区别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对外贸易公司或企业的具体业务部门对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之培养对外经贸业务的专业人才,这是它的专业特点或专业定位。它的专业特点或专业定位决定了它不同于经济学、财政学和金融学等其他经济类专业的学科位置,同时也决定了国际结算应成为其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因为,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理论和实务中,国际结算是其最重要的应用理论和实际业务之一,应当也必须将其列入该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中。需要说明的是,在2006级本科教学计划中,国际结算只有36学时(其中包括18学时的实验),是比较少的,准备在2007级的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中,将其调整为54学时(实验课时也作适当调整)。本专业其它的专业课中,主要的必修课有电子商务、国际经济合作、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史、对外经贸英语函电、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主要的选修课有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投资、经贸英语写作、跨国公司经营与

管理、跨文化交际技巧、世界经济地理、外经贸英语洽谈等

国际商务专业的特色就是围绕着为满足企业国际化发展和国际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来设计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因此国际商务专业在教学计划中更加强调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管理学为课程设置的主线,国际商务专业有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没有的课程主要有:产业组织理论、国际商务概论、国际税收、中国税制、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跨国并购。这七门国际商务专业特有的专业课,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可以将国际商务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区别开来,这种课程设置可保证使学生有更宽的知识面。需要说明的是,国际企业管理本应是国际商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但在2006级的教学计划中,设置的替代课程是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计划在2007级的本科教学计划中调整为国际企业管理。主要专业课计划采用从国外引进的英文原版专业教材和知名大学相关专业的主干教材。

5.对学生要求方面的区别

外贸的精髓在于“作”(指作外贸业务),要想“作”好就应该“专而精”;管理的精髓在于“想(指战略思维)”,要想“想”好就应该“宽而广”。

从对学生的要求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知识掌握要求“专而精,既要会作又要能作得好(指在作外贸业务方面)”,由上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可看出,专业课程就是围绕着培养“学生具有更好的作的能力”来设置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是要培养学生更好地“作”的能力;而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掌握要求“宽而广,既要会想又要能想得对(指在跨国企业战略管理与战略思维方面)”,由上述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可看出,专业课程就是围绕着培养“学生具有更好的想的能力”来设置的,国际商务专业就是要培养学生更好地“想”的能力。

6.授予学位方面的区别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国际商务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7.毕业生就业去向方面的区别

从狭义的专业对口的角度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到外贸公司从事具体的外贸业务工作,而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到跨国公司从事企业国际化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工作。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的发展趋势

根据网上的资料进行不完全统计后了解到,我国现在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等院校(包括独立学院)共计661所。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层次院校类型主要包括工科院校、综合型大学、财经类院校、外贸院校。

工科院校如湖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最初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多数称为工业外贸专业,他们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既懂某一工业行业的专业知识,又懂对外贸易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注重理工专业知识对外贸专业的渗透,强调数理方法的应用,强调“理论-方法-技术-应用”的培养模式。这类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是有扎实理工功底的复合的应用型人才。

综合性大学如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和武汉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特色有:一是强调“厚基础,宽口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二是整合学科资源,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学科互动发展;三是倡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

财经类院校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有:一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商业经济和贸易经济的天然联系;二是学科发展上强调内外贸一体化;三是在人才培养上,也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办学理念。但财经类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发展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即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这两个学科被分割在不同的院系里,学科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

外贸院校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主要有:一是教学和研究领域有显著的专业特色;二是重视培养学生较强的涉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三是重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国外,高等院校基本没有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都是经济学专业下的分支专业国际经济学或者商科分支下的国际商务。国际经济学是以各国间的经济活动及国际经济关系为其研究对象,研究国际范围内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国际商务专业是一门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型新兴学科,主要是培养具有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贸法以及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国际商贸、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国际商务中高级专门人才。[1]

在我国,商务部鼓励高等院校设置包括商贸、经济、法律、外语、金融和管理学等知识在内的国际商务专业。所以有学者认为,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研究对象的拓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可能被“国际商务专业”所替代。[2]但笔者认为,根据我国这两个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国外相关专业的设

置的状况,可能不会出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国际商务专业”整体单一替代的趋势。笔者认为,比较合理的变化趋势应该是综合类大学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调整为经济学科下的国际经济学专业或世界经济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国际经济学理论功底和素养,本科毕业后适合继续深造,最终毕业后适合于到高等院校相关专业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工科类院校、财经类院校和外贸类院校管理学院或商学院(或国际商学院)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调整为管理学科下的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致力于培养国际商务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适合到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从事经营管理和实务工作。

[1]

[2]

下载国际经济与贸易于中国之路之我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际经济与贸易于中国之路之我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之路观后感

    《中国之路》观后感 班级:电气114班姓名:徐国彪学号:08060111427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创新、集体创新、加速创新、不断创新的时代。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为......

    中国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

    中国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招聘简章 公司简介: 中国江西国际经济技术中国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于 1983 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以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未核心,集境外矿......

    中国科学与技术之我见1

    中国科学与技术之我见 摘要: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可能觉得科学与技术是等价的,因为我们经常见到这两个词合起来被引用。其实科学与技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不同,科学与技术需要齐头......

    民族文化与中国企业文化发展之我见大全

    民族文化与中国企业文化发展之我见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将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企业文化的品牌,才能显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

    题 目 顺德家具市场的营销模式研究 姓 名 学 号 所在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 年级专业 指导教师 职称 教授 完成时间 2011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评语(可另附A4纸): 评定成绩:75分 指导......

    《国际经济与贸易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浅析国际贸易诈骗风险与防范措施姓 名: 惠雪山 金悦川 邢斌 孙中原 学 号:2018170853、2018170855、2018170852、201817085......

    国际经济与贸易个人简历

    姓 名性别:男/女 出生年月:19xx.xx.xx 民族:xx 政治面貌:xxxx XX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XX届XX方向XX学士 联系方式:139-xxxx-xxxx 电子邮件:xxxxxxxx@xxx.com 求职意向及......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

    证书是否越多越好 大学生考职业资格证为哪般【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8月09日 10:15 刘平 毕业前夕,教育学专业的小李喜滋滋地向老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