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监测笔记总结
土壤质量监测
1.土壤是由矿物质、动植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物质、土壤生物、水分和空气等固、液、气三相组成的2.土壤有机质通常可分为非腐殖物质(包括糖类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等)、含氮有机合物及有机磷和有机硫化合物)和腐殖物质两类
3.土壤的酸碱度可以划分为九级:
pH<4.5为极强酸性土;pH=4.5~5.5为强酸性土;pH>5.5~6.0为酸性土;pH>6.0~
6.5为弱酸性土;pH>6.5~7.0为中性土;pH>7.0~7.5为弱碱性土;pH>7.5~8.5为碱性土;pH>8.5~9.5为强碱性土;pH>9.5为极强碱性土。
4.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指在未受或少受人类影响的情况下,尚未受或少受污染和破坏的土壤中元素的含量,判断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或污染程度的标准 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三级)、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按酸碱性)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拟开放场址土壤中剩余放射性可接受水平规定(暂行)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
6.监测方案:目的:1.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土壤质量标准要求测定的项目,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水平,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2.土壤污染事故监测(调查分析引起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的来源、范围和程度,为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3.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在进行污水、污泥土地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土地处理过程中,对残留的污染物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既能充
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可防止土壤污染)4.区域土壤环境背景监测(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采样前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自然环境(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土壤环境背景资料 区域土壤类型、植被等 土壤环境污染状况 土壤生态环境状况 水土流失 自然灾害、水系 其他相关资料和图件)社会环境(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状况 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药化肥使用状况、污水灌溉及污泥施用状况人口分布、地方病)
监测项目: 根据检测项目确定 背景值要求测定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污染事故监测仅测定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项目;土壤质量监测测定影响自然生态和植物正常生长及危害人体健康的项目。
采样点的布设 :布设原则 合理地划分采样单元(随机、系统、分区)。对于土壤污染监测,哪里有污染就在哪里布点。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肥堆边及
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层土被破坏处 采样点数量(样本标签形式:样品编号、采样地点时间、采样层次、特征描述、采样深度、检测项目、采样人员)监测点的布设1.农田土壤接纳污染物的途径划分为基本单元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点: 以大气污染源为中心,采用放射状布点法。下风方向 灌溉水污染型土壤监测点:在纳污灌溉水体两侧,按水流方向采用带状布点法。固体废物堆污染型土壤监测点:地表径流和当地常年主导风向,放射布点法和带状布点法; 农用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土壤监测点:在施用种类、施用量、施用时间等基本一致的。均匀布点法。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型土壤监测点:采用均匀布点法。综合污染型土壤监测点:以主要污染物排放途径为主,综合采用放射布点法、带状布点法、均匀布点法 2.建设项目土壤环境监测布点(柱状采样点)3.城市土壤采样(分层或网格)采样点(分点)布设方法对角线布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的污水 灌溉或污染河水灌溉的田块)梅花形布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 物质和污染程度较均匀的地块)棋盘式布点法(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 完整开阔的地块,一般设10个以上分点该法也适用于受固体废物污染的土壤,应设20个以上分点)蛇形布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势不很平坦、土壤不够均匀的田块。)放射状布点法(适用于大气污染型土壤)网格布点法(适用于地形平缓的地块。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型土壤、土壤背景值调查常用这种方法。对于综合污染型土壤,还可以采用两种以上布点方法相结合的方法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 :一般了解土壤污染状况时采集混合样品,了解土壤污染深度时采集剖面样品:按土壤剖面层次分层采样。一般土壤在农作物收获期采样测定,必测项目一年测定一次,其他项目3~5年测定一次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监测项目:金属、非金属、有机物 ;土壤监测的特点(样品的代表性)
水质监测
1.水质监测的目的 :对江河湖泊地表水及地下水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对排放源的废水进行监视性的监测,为污染源管理和排污收费提供依据;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采取对策提供依据;为国家政府部门制订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规划,全面开展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监测项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悬浮物、氨氮、总氮、总磷、阴离子洗涤剂、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
2.水样的预处理:原则(最大限度去除干扰物、回收率高、操作简便)
常用方法:水样消解(湿式消解 干灰化法 微波消解)、富集与分离(气提、顶空和蒸馏,萃取法,吸附法,离子交换,共沉淀)
3.物理指标检验 :水温(水温计法、颠倒温度计法),嗅和味(定性描述法、嗅阈值法),色度(铂钴标准比色法、稀释倍数法),浊度(目视比浊法、分光光度法、浊度仪法),透明度(铅字法、塞氏盘法)声环境功能区分类
0类: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1类: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2类:指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3类:指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4类:指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包括4a类和4b类两种类型。•4a类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区域; •4b类为铁路干线两侧区域。
第二篇:环境监测总结
环境监测复习
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如挥发、絮凝、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3.垃圾渗沥水:降水生活垃圾接触中渗出来的水溶液,它提取或溶出了垃圾组成中的物质。
4.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
5.瞬时水样: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6.混合水样: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
7.酸度:指水中所含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包括无机酸、有机酸、强酸弱碱盐等。
8.碱度:指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总量,包括强碱、弱碱、强碱弱酸盐等。
9.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按化学性质可以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
10.危险废物: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放射性、浸出毒性、急性毒性(包括口服毒性、吸入毒性和皮肤吸收毒性),以及其他毒性(包括生物蓄积性、刺激或过敏性、遗传变异性、水生生物毒性和传染性等)。
11.一次污染物: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常见的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颗粒性物质等。
12.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空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常见的有硫酸盐、硝酸盐、臭氧、醛类(乙醛和 丙烯醛等)、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
13.第一类污染源:指能在环境或动物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物质。(重金属,放射性物质,无机物)
14.第二类污染源: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污染物质,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时最高允许的排放浓度必须符合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标准。(有机物,一般金属)
15.噪声:人们生活和工作所不需要的声音。举例
16.溶液吸收法:采样时,用抽气装置将欲测空气以一定流量抽入装有吸收液的吸收管(瓶)。采样结束后,倒出吸收液进行测定,根据测得结果及采样体积计算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
17.溶剂萃取法:是基于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进行组分的分离和富集。
知识点:
第一章 绪论
1.水质监测的分类: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2.水质监测的对象:环境水体包括地表水(江、河、湖、库、海水)和地下水;水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3.优先污染物确定的原则(筛选原则):(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优先控制物质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毒性比较大的污染物,以及现代化已有检出方法的污染物等).4.水质监测的分析方法及类别:
选择监测方法的原则:灵敏度和准确度能满足测定要求;方法成熟;抗干扰能力好;操作简便。
我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将现行方法分为三类:A、B、C。
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其成熟性和准确度好,是评价其他监测分析方法的基准方法,也是环境污染纠纷法定的仲裁方法。
B类统一方法,是经研究和多个单位实验验证表明是成熟的方法。
C类试用方法,是在国内少数单位研究和应用过,或直接从发达国家引进,供监测科研人员试用的方法。A、B类在环境监测与执法中使用。
分类:1.用于测定无机污染物的方法(1)原子吸收法(微量、痕量金属元素:例如汞)(2)分光光度法(金属、非金属离子或化合物)(3)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法(4)电化学法(5)离子色谱法(6)其他方法。2.用于测定有机污染物的方法:(1)气相色谱法(G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其他方法。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1.地面水:监测断面、采样垂线、采样点的确定。见课本P38、39。
背景断面、对照断面(为了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控制断面、削减断面。
2.水污染源监测主要有哪些方面?(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医院污水等).3.水样的采集及保存。水样类型、保存方法及目的,举例说明。
答;水样的采集:地表水的采样、地下水的采集、废(污)水的采集(浅层废污水、深层、自动)。详细见课本P43、44、45.水样类型:瞬时水样、混合水样、综合水样。
水样保存的方法:1.冷藏(2~4度)或冷冻法(作用是抑制微生物活动,减缓物理挥发和化学反应速度)。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
目的:1.杀死微生物。2.控制水样酸碱度(pH值)。3.固定待测物。举例;溶解氧的测定,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水中的溶解氧将二价锰氧化成四价锰,并生成氢氧化锰沉淀,固定氧。(也可参见课本中P48中例子来说明。)
4.水样的预处理:目的、方法,方法简要说明。
目的:环境水样所含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往往需要进行预处理,以得到欲测组分合适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和消除共存组分干扰的试样体系。
方法:一.水样的消解:湿式消解法(硝酸、硫酸等)和干灰化法(见课本P31、32.)
二.富集与分离:蒸馏法、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活性炭吸收金属离子或有机物)(见课本P51)
5.萃取分配比、计算、意义及影响萃取效率因素:1.有机溶剂的性质,D值大。2.有机溶剂的含量,含量大,则萃取效率大。3.萃取次数,正比。4.温度。(参见作业及课本P53及54)
6.水的主要物理指标项目
水的主要污染指标:水温,嗅和味,色度,浊度,透明度,残渣,矿化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
色度分为真色和表色。真色指去除悬浮物后的水的颜色,表色是没有去除悬浮物得水具有的颜色。水的色度一般指真色。测定方法见课本P61。
浊度;反应水中的不溶解物质对光线透过时阻碍程度的指标,通常仅用于天然水和饮用水,测法叫目视比浊法(规定1000ml水中含1mg一定粒度的硅藻土所产生的浊度为一个浊度单位,简称“度”)、分光光度法、浊度法等。
电导率:水的电导率与其所含无机酸、碱、盐的量有关。纯水。
残渣;水中的残渣分为总残渣、可虑残渣(悬浮物、有机物、生物体、藻类、少量无机物)和不可虑残渣三种。是表征水中溶解性物质、不溶解物质含量的指标。溶解性固体(可溶无机盐、少量可溶有机物)——通过过滤器——滤液和澄清液。
7.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有毒金属物质Hg(汞)Cd(镉)Cr(铬)Pb(铅)As(砷)
主要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
8.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酸度、碱度与PH值的不同:PH值表示水的酸碱性的强弱,而酸度或碱度是水中所含酸或碱物质的含量。例子可参见课本P91(同浓度的HCl和HAc的Ph的不同),测PH得方法有玻璃电极法和比色法。
(1)天然水产生酸度的物质:CO2(浓度最高0.04mol/L).(2)天然水产生碱度的物质:由重碳酸盐、碳酸盐和氢氧化物引起,其中重碳酸盐是水中碱度的主要形式。引起碱度的污染源主要由:造纸、印染、化工、电镀等行业排放的废水及洗涤剂、化肥和农药在使用过程中的流失。
溶解氧收集采样的方法,测定原理,计算以及反应式:
采样方法:虹吸法采样,隔绝空气,防止曝气。测定原理、计算及反应方程式见作业或课本P92.碘量法
影响溶解氧DO的因素:1.温度,温度上升,DO减少。2.大气压,大气压减小,DO减少。
3.水质。如果藻类比较多,光合作用比较强,DO含量高。有机物含量高时,DO含量低,分解需要消耗氧。
9.含氮化合物:存在类型: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有机氮,总氮。测定意义:有助于评价水体被污染和自净状况。
10.有机污染物的测定P109
有机污染物的五个指标COD、BOD、高锰酸盐指数、TOD、TOC适用于低浓度的,燃烧。比较参见作业。TOD>COD>BOD
COD—BOD的差值:代表不能被微生物降解氧化的有机物的含量。
有毒有机物:挥发酚、硝基苯类、石油类、苯系物、挥发性有机物、挥发性卤代烃。看课本P118至131.11.微生物好氧分解阶段(两个阶段)及其产物
第一阶段:含碳物质氧化阶段,主要产物是含碳有机物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第二阶段:硝化阶段;主要是含氮有机化合物在硝化菌的作用下分解为亚硝酸和硝酸盐。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的监测
1.空气污染源有哪些?
(1)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排放量最大的是以煤和石油为燃料,在燃烧过程中排放的SO
2、粉尘、NOx、CO、CO2等,其次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多种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
(2)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废气:主要是交通车辆、轮船、飞机排出的废气(碳氢化合物、CO、氮氧化物、黑烟等)。
(3)室内空气污染源:装饰材料,燃烧
见课本P145
2.空气中污染物及存在状态(见课本P147及作业)
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特点和性质是什么P147
(1)分子状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氯化氢、氯气、臭氧等沸点都很低的,在常温、常压下以气体分子形式分散于空气中)。
(2)粒子状态污染物(通常根据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性能将其分为降尘和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能较快地降落到地面上,称为降尘;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PM10)可能长期漂浮在空气中,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IP)。空气污染常规监测项目 ——总悬浮颗粒物(TSP)是粒径小于100微米颗粒物的总称。可吸入颗粒具有交替性质,故气溶胶。
3.空气的采样点布置方式及应用特点(四种)P153见作业
4.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直接采样法和富集(浓缩)采样法。P157
溶液吸收法:采样时,用抽气装置将欲测空气以一定流量抽入装有吸收液的吸收管(瓶)。采样结束后,倒出吸收液进行测定,根据测得结果及采样体积计算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影响吸收效率的因素:1.吸收速度2.样气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3.温度。详细见作业题。采样仪器及收集过程及各部分作用(见作业)P164
采样仪器:收集器:捕集空气中预测污染物的装置。
流量计:测量气体流量
采样动力:抽气装置
5.气体浓度(采样气体应换算到标准状况下、单位的表示方法)P149
(1)单位体积质量浓度:单位体积空气含污染物质量数,m3 或gm3,使用任何状态的污染物。
(2)体积比浓度:100万体积空气中含污染气体或蒸气的体积数,常用m,3和Lm3,仅适用于气态或蒸气态物质,不受空气温度和压力变化的影响。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
1.什么叫固体废物?分类有哪些?什么叫危险废物?特点是什么?(见名词解释)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它的分类方法很多。
(1)按化学性质: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
(2)按形状;固体和泥状的。
(3)按危害性状况:危险废物(亦称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
(4)按来源: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包括下水道污泥)、农业废物和
放射性固体废物等。
2.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方法及特点。具体可见作业和课本P241.生活垃圾是指城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固体垃圾。分类:
(1)废品类(金属、废玻璃、废塑料等)
(2)厨房类(厨余垃圾)
(3)灰土类(修建、清理时的土、煤、灰渣等)。
处理方法
(1)焚烧(热解、气化):三化效果好
(2)卫生填埋:占地
(3)堆肥:每次处理量小
3.什么叫渗沥水?特点是什么?(P248见名词解释、作业)
特点:特性决定于它的组成和浓度。
(1)成分的不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垃圾的组成。
(2)浓度的可变性,组要取决于填埋时间。
(3)组成的特殊性:垃圾中存在的物质渗沥水中不一定存在,一般废水中含有的污染物
质在渗沥水中不一定有。
(4)渗沥水是不同于生活污水的特殊污水。
第七章 噪声监测
1.噪声的性质及特点
性质:噪声污染是一种物理污染(或称能量污染).特点:1.与声源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噪声源分布很广,较难集中处理
2.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来源有四种:交通噪声(包括汽车、火车和飞机等所产生的噪声)、工厂噪声(鼓风机、汽轮机,织布机和冲床等)、建筑施工噪声(打桩机、挖土机等)、社会生活噪声(高音喇叭、收录机等)。
危害:损伤听力、干扰人们的工作和休息、影响睡眠、诱发疾病、干扰语言交流,强噪声还会影响设备正常运转和损坏建筑结构。
3.噪声的标准和等级(分贝)
从保护听力,一般认为每天8小时长期工作在80dB以下听力不会损失。
环境噪声标准制定的依据是环境基本噪声。
五类区域;
0类标准适用于疗养院、高级别墅、高级宾馆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位于城郊和乡村的这一类区域分别按严于0类标准5dB执行。
1类标准适用于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乡村居住环境可参照执行该类标准; 2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
3类标准适用于工业区;
4类标准适用于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发哦路的两侧区域,穿越城市的内河航道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铁路主、次干线两侧区域的背景噪声。
类别昼间夜间(dB)
05040
15545
26050
36555
47055
噪声监测测量应在无雨、无雪的条件下进行,风速为5.5m/s以上时停止测量。
监测方法有:详细见课本P348
1.网格测量法
2.定点测量法
第九章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1.准确度:是用一个特定的分析程序所获得的分析结果(单次测定值和重复测定值的均值)与假定的或公认的真值之间符合程度的度量。
意义:反映分析方法或测定系统存在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者的综合指标,并决定其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准确度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表示。
2.精密度:指用一特定的分析程序在受控条件下重复分析均一样品所得测定值的一致程度。意义:反应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所存在随机误差的大小。常用标准偏差表示。
1.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的哪些要求: 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2.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无机物和有机物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表示。反映了水中还原性无机物和有机物污染的程度。
BOD(生物化学需氧量):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样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反映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
TOD(总需氧量):几乎全部有机物燃烧需要的氧量,反映水中有机物含量的综合指标。TOC(总有机碳量):指有机物完全燃烧生成碳的量,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质总量的综合指标。
3.空白溶液作用:消除显色溶液以外(蒸馏水,比色皿,加入试剂)对吸光度干扰产生的误
差。用蒸馏水代替试样,所加试剂和操作步骤与实验测定完全相同。
比色皿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比色皿厚度使吸光度的值控制在0.2到0.8之间,此时分光光度
计所产生的误差最小。
第三篇:环境监测实习总结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实习总结
年级:姓名:学号:
实习地点:
实习时间:
实习目的:把理论知识与环境监测站工作的实践相结合,掌握环境监测站常用仪器的原理,性能及操作,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着重动手操作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理论知识学习
第一天,监测站的老师为我介绍了有关环境监测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从中,我了解到,环境保证的目的通常确定为:精密度、准确度、代表性、可比性和完整性。一般而言,准确性表示测量值与实际值的一致程度;精密性表示多次重复测定同一样品的分散程度;代表性表示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所采样品反映总体真实状况的程度;可比性表示环境条件,检测方法,资料,表示方法等可比性条件下所获得资料的一致程度。不仅要求个实验室之间对同一样品的监测结果相互可比,也要求同一实验室分析相同样品的监测结果可比。实现时间、空间上的可比性,并实现国际间、行业间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代表取得有效监测资料的总量满足预期要求的程度或表示相关资料收集的完整性。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环节相对独立,且相互联系和制约。因此不能将监测全过程进行简单的分解,将因果关系的相互影响进行简单的加或减来做质量保证工作,必须根据外部和内部条件,当前利益和长期效益的原则来确定某一监测工作的质量目标。所谓的外部和内部条件,也就是人力、财力、物力、检测技术和方法。另外,在监测工作中强调的“全程序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贯穿于环境监测全过程,即布点采样、样品分析与预处理、数据处理、检测结果的综合分析和评价等环节。
工作计划的制定:﹙1﹚实验设计;﹙2﹚组织机构;﹙3﹚实验器材的准备;﹙4﹚分析测试;﹙5﹚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评价;﹙6﹚数据质量的评价。
二 ﹑实践操作
在接下来的实习时间里,监测站的老师分别指导我完成了以下各实验: 1﹑色度-稀释倍数法
纯水为无色透明。清洁水在水层浅时应为无色,深层为浅蓝绿色。天然水中存在腐殖质、泥土、浮游生物、铁和锰等金属离子,均可使水体着色。
纺织、印染、造纸、食品、有机合成工业的废水中,常含有大量的染料,生 1
物色素和有色悬浮微粒等,因此常常是使环境水体着色的主要污染源。有色废水常给人以不愉快感,排入环境后又使天然水着色,减弱水体的透光性,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对受工业废水污染的地表水和工业废水,可用文字描述颜色的种类和深浅程度,并以稀释倍数法测定色的强度。
(1)原理
为说明工业废水的颜色种类,如:深蓝色,棕黄色,暗黑色等,可用文字描述。
为定量说明工业废水色度的大小,采用稀释倍数法表示色度。即将工业废水按一定的稀释倍数,用水稀释到接近无色时,记录稀释倍数,以此表示该水样的色度,单位为倍。
(2)仪器
50ml具塞比色管,其标线高度要一致
(3)干扰及消除
如测定水样的“真实颜色”,应放置澄清取上清夜,或用离心法去除悬浮物后测定;如测定水样的“表观颜色”,待水样中的大颗粒悬浮物沉降后,取上清夜测定。
(4)步骤
①取100~150ml澄清水样置于烧杯中,以白色瓷板为背景,观测并描述其颜色种类。
②分取澄清的水样,用水稀释成不同倍数。分取50ml分别置于50ml比色管中,管底部衬有白瓷板,由上向下观察稀释后水样的颜色,并与蒸馏水相比较,直至刚好看不出颜色,记录此时的稀释倍数。
2﹑悬浮物的测定
水质中的悬浮物是指水样通过孔径为0.45um的滤膜,截留在滤膜并于103~
105℃烘干至恒重的物质。悬浮物的测定是水质监测的基础指标。
⑴ 步骤
①用扁咀无齿镊子夹取微孔滤膜放于事先恒重的称量瓶中,移入烘箱中于
103~105℃烘干半个小时后取出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其重量。反复烘干、冷却、称量,直至两次称量的重量差≤0.2mg。
②将恒重的微孔滤膜正确的放在已经置于漏斗架上的漏斗里,加蒸馏水润
湿,使滤膜紧贴漏斗壁。
③量取一定体积充分混合均匀的试样,使水分全部通过滤膜。再用蒸馏水连
续洗涤三次,继续吸滤以除去痕量水分。
④停止吸滤后,仔细取出载有悬浮物的滤膜放在原恒重的称量瓶里。反复烘干、冷却、称量,直至两次称量的重量差≤0.4mg为止。
⑵ 注意事项
滤膜上截留过多的悬浮物可能夹带过多的水分,除延长干燥时间外,还可能
造成过滤困难,遇此情况,可酌情少取试样。滤膜上悬浮物过少,则会增大称量误差,影响测量精度。必要时,可增大试样体积。一般5~100mg悬浮物量做为量取试样体积的实用范围。
3.PH值——玻璃电极法
天然水的PH值多在6~9范围内,这也是我国污水排放标准中的PH控制范围,PH值是水化学中储藏用的和最重要的温度下进行,或者校正温度,通常采用玻璃电极法和比色法测定PH值。比色法简便,但受色度、浊度、胶体物质、氧化剂、还原剂及盐度的干扰。玻璃电极法基本上不受以上因素的干扰,然而,PH在10以上时,产生的“钠差”,读数偏低,需选用特制的“低钠差”玻璃电极,或使用于水样的PH值相近的标准缓冲溶液对仪器进行校正。
(1)原理
以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组或电池。在25摄氏度理想条件下,氢离子活度变化10倍,使电动势偏移59.6mV,根据电动势的变化测出PH值。
(2)仪器
各种型号的PH值计或离子活度计,玻璃电极,甘汞电极或银-氯化银电极,磁力搅拌器,50ml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烧杯
(3)试剂
PH标准缓冲溶液,饱和氯化钾溶液
(4)步骤
①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准备
②将水样与标准溶液调到同一温度,记录测定温度,把仪器温度补偿旋纽调至该温度处。选用与水样PH值相差不超过2个PH单位的标准溶液校准仪器。从第一个标准溶液中取出两个电极,彻底冲洗,并用滤纸边缘轻轻吸干。再浸入第二个标准溶液中,其PH值约与前一个相差3个PH单位。如测定值与第二个标准溶液PH值之差大于0.1PH值时,就要检查仪器,电极或标准溶液是否有问题。当三者均无异常情况时方可测定水样。
③水样测定:先用蒸馏水仔细冲洗两个电极,再用水样冲洗,然后将电极浸
入水样中,小心搅拌或摇动使其均匀,待读数稳定后记录PH值。
4.化学需氧量——重铬酸钾法
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以氧的毫克/升来表示。化学需氧量反映了水中受还原物质污染的程度,水中还原性物质包括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水被有机物污染是很普遍的,因此化学需氧量也作为有机物相对含量的指标之一。
水样的化学需氧量,可受加入氧化剂的种类及浓度,反应溶液的酸度,反应温度和时间,以及催化剂的有无而获得不同的结果。因此,化学需氧量亦是一个条件性指标,必须严格按操作步骤进行。对于工业废水,我国规定用重铬酸钾法,其测得的植称为化学需氧量。
(1)原理
在强酸性溶液中,一定量的重铬酸钾氧化水样中还原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亚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溶液回滴,根据用量算出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消耗氧的量。
(2)仪器
回流装置,加热装置,50ml酸式滴定管
(3)试剂
重铬酸钾标准溶液,试亚铁灵指示剂,硫酸亚铁
(4)干扰及消除
酸性重铬酸钾氧化性很强,可氧化大部分有机物,加入硫酸银作催化剂时,直链脂肪族化合物可完全被氧化,而芳香族有机物却不易被氧化,吡啶不被氧化,挥发性直链脂肪族化合物,苯等有机物存在于蒸气箱,不能与氧化剂液体接触,氧化不明显,氯离子能被重铬酸盐氧化,并且能与硫酸银作用产生沉淀,影响测定结果,故在回流前向水样中加入硫酸汞,使成为铬合物以消除干扰
(5)步骤
①取20ml混合均匀的水样置250ml磨口的回流锥形瓶中,锥确加入10m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及数粒小玻璃或沸石。连接磨口回流冷凝管,从冷凝管上口慢慢地加入30ml硫酸-硫酸银溶液,轻轻摇动锥形瓶使溶液混匀,加热回流2h。②冷却后,用90ml水冲洗冷凝管壁,取下锥形瓶。溶液总体积不得少于140ml,否则因酸度太大,滴定终点不明显。
③溶液再度冷却后,加3滴试亚铁灵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溶液的颜色由黄色经蓝绿色至红褐色即为终点。记录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用量。
④测定水样的同时。以20ml重蒸馏水。按同样操作步骤作空白试验。记录滴定空白时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用量。
5.高锰酸盐指数——酸性法
高锰酸盐指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量,以氧的毫克/升来表示。水中的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还原性无机物和在此条件下,可被氧化的有机物,均可消耗高锰酸钾。因此,高锰酸盐指数常被称作为水体受还原性有机(无机)物质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
我国规定了环境水质的高锰酸盐指数的标准。高锰酸盐指数在以往的水质监
测分析书上,亦有被称为化学需氧量的高锰酸钾法。由于在规定条件下,水中有机物只能部分被氧化,并不是理论上的需氧量,也不是反映水体中总有机物含量的尺度。因此,用高锰酸盐指数这一术语作为水质的一项指标,以有别于重铬酸钾法的化学需氧量(应用于工业废水),更符合于客观实际。
(1)原理
水样加入硫酸使呈酸性后,加入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并在沸水浴中加热反应一定的时间。剩余的高锰酸钾,用草酸钠溶液还原并加入过量,再用高锰酸钾溶液回滴过量的草酸钠,通过计算求出高锰酸盐指数。
显然,高锰酸盐指数是一个相对的条件性指标,其测定结果与溶液的酸度,高锰酸盐浓度,加热温度和时间有关。因此,测定是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定,使结果具可比性。
(2)仪器
沸水浴装置,250ml锥形瓶,50ml酸式滴定管,定时钟
(3)试剂
高锰酸钾溶液(0.1000mol/l), 高锰酸钾溶液(0.0100mol/l),草酸钠标准溶液(0.1000mol/l)和(0.0100mol/l),1 3硫酸
(4)步骤
①分取100ml混匀水样于250ml锥形瓶中。
②加入5ml(1 3)硫酸,混匀。
③加入10.00ml0.01mol/l高锰酸钾溶液,摇匀。立即放入沸水浴中加热30min(从水浴重新沸腾起计时),沸水浴液面要高于反应溶液的液面。
④取下锥形瓶,趁热加入10.00ml0.0100mol/l草酸钠标准溶液,摇匀。立即用0.01mol/l高锰酸钾溶液滴定至显红色。记录高锰酸钾溶液消耗量。
(5)注意事项
①在水浴中加热完毕后,溶液仍应保持淡红色,如变浅或全部褪去,说明高锰酸钾的用量不够。此时,应将水样稀释倍数加大后再测定。
②在酸性条件下,草酸钠和高锰酸钾的反应温度应保持在60-80,所测滴定操作必须趁热进行,若溶液温度多低,需适当加热。
③酸性法适用于氯离子含量不超过300mg/l水样。
④当水样的高锰酸盐指数植超过5mg/l时,则酌情分取少量,并用水稀释后再行测定。
三﹑实习感想
此次实习我们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毕业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实习的目的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通过此次实习,我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自己的实
践操作能力。实习中有很多知识是课本上没有的,我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理论。如何充分灵活运用自己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操作,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次实习给离我们一个充分锻炼自己的机会,使得我们能够走出课堂,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环境监测的应用实例。促使我们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要运用所学知识与应用实践相统一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合理实践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理论的严密性与实际操作的灵活性和科学性意识得到锻炼和提高;对相关环境监测设备的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认知并了解了环境监测站的工作流程。
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到了很多。首先,我了解了环境专业的就业形
势。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环保工作,对环保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可是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技术型人才却很少,所以我们专业的就业前景是美好的。并且了解了环保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内容,认识到我现在所学专业课程对我们将来工作的重要性。在实习过程中,我遇到很多关于环境监测、环境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我们的专业课是完全吻合的,也就是说,我们目前所学知识是非常实用的,在以后工作中会随时用到这些知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一个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
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单位规章制度,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教导,这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在此次实训过程中我是实习小组的副组长,其间的管理与工作让我深刻了解到责任的重大,在工作与管理中与同学,在实验室与师傅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
同时这次实习让我意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如今,经济的增长势必对环境
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着我们的河道,湖泊。因此对城市水源的监测工作也势必成了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监测对水样各指标加以分析实验,为水处理工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除此之外,我们应深刻地体会水的来之不易,在平时的生活中要节约用水,大力宣传水资源的宝贵,使人们自觉地为环境贡献自己的点滴力量。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实习,我对环境专业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了解到
该专业广阔的就业前景,意识到我们目前所学的课程在将来工作中的重要性。
此外,监测站老师的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职业精神让我深为感动。对学生,他们更是关爱有加,不厌其烦帮我讲解有关环境监测的理论知识,监测实验的操作步骤原理,比较学校与监测站对同一实验分析的不同之处,使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告知我当今的环保现状,以及我赋予的环保历史使命。让我了解到作为环境工程的学生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监测站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更值得我学习。
最后,感谢学校老师对我们的鼓励与支持,更感谢**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给我们提供此次的实习机会以及各位监测站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使我圆满完成此次的实习。
2010-5-6
第四篇:环境监测个人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监测站X站长的领导下,全体同事的帮助、支持下,我以“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为准则,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完成了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现将2011年工作情况简要汇报:
一、认真学习,努力提高个人素质
为提高自身修养,我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用理论武装头脑、用知识拓宽视野,通过学习吸取营养。根据本职工作的具体情况,重点学习了《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等与环境监测分析密切相关的知识,自身的政治修养和业务素质在学习中有了明显提高。在学习中我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还重点学习了与实际工作系系相关的业务知识,学习了监测站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以及和内审相关的一些知识,为实验室资质评审工作通过打下了基础。
二、精益求精,严把监测技术关
在每次监测任务下达后都认真对待,从采样、分析方法、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方面严格把关;对监测分析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能够深入分析、请教领导和有经验的同志,查找原因,及时解决。一是对国家颁布的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自己认真研读和吸收、并将存在的疑问和同事积极的探讨,为顺利完成各项监测任务打
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把自己的工作经验传给新参加工作同志,在工作上尽量帮助新同事。
三、恪尽职守,圆满完成本职工作
一年来,积极负责地完成了日常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各种工作任务。
(1)2011年共负责完成国控污染源监督性监测31家(次),省控污染源监督性监测17家(次),自己负责10家(次)并及时向上级业务部门上报监测数据。
(2)负责完成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5家,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5家,工业污染源排放现状监测10家,负责完成城市锅炉治理监测6家。
(3)9月份负责对城市区域环境噪声(111个测点)和城市交通干线噪声(13个测点)进行了例行监测,为城考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4)在实验室完成各项分析化验工作,积极上报各项分析数据;积极准备实验室资质评审的资料。
(5)认真负责地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各项工作。
四、存在问题
一年来,我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领导和同志们的要求还有不少的差距:
一、主要是对监测业务和法律知识的学习抓得还不够紧,学习的系统性和深度还不够;
二、工作创新意识不强,创造性工作开展不够。
五、今后工作打算
2012年,我将积极努力学习各种环境监测及分析化验相关的知
识,不断吸纳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强战斗力。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并积极配合其他科室搞好2012年的监测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和岗位上,以对工作、对事业尽职尽责、甘于奉献的精神,认真做好职责范围内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期望。
谢谢大家
二0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第五篇:环境监测实习总结
环境监测实习总结
时间如风,太匆匆,从秋天到冬天,我们2个月的实习工作马上就要结束了。从完全陌生到慢慢熟悉。从特别拙笨到稍微可以慢慢领悟。我在环境监测站实习的2个月。
环境监测站主要是接受一些公司的委托监测他们的生产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否在国家标准允许的正常范围内,以及一些地表水污染物指标的日常性监测和辐射源监测还有一些大气污染物的监测,主要是水源监测。
水环境的监测指标有PH、溶解氧、五日生物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以及一些微量金属元素,大气环境的监测有PM2.5,二噁英,SO2等。
我们日常的生活饮用水来自地表水和地下水2个部分,不过,现在地下水都被用得差不多了,目前我们喝的都是地表水也就是河水,所以我们几乎每个礼拜都要测一次河水以保证我们的水源的安全性,若水源水质受到污染,就会影响人体健康和饮水安全。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百分之八十的人类疾病与水质污染有关,在发展中国家,每年因缺乏清洁的饮用水而造成的死亡人数达一千二百四十万,饮水安全监测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环境监测的监测点布设很重要,关系到监测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真实的反映水环境质量现状及污染发展趋势的关键问题。为了获得完整的环境质量(或污染源)监测信息,从理论上讲,要求监测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越高越好,然而单纯追求和实现高分辨率的空间和时间监测,不论从经济观点,还是从实践观点上看,又是难于实现的。即使采用连续自动采样监测系统以求获得高分辨率的时间代表性,却很难做到获得高分辨率的空间代表性。
环境监测实践已经表明,无论对哪个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其空间分辨率只能是有限的,所以追求以最少的监测点位(或尽可能少)的监测点位获取最有空间代表性的监测数据。
环境监测过程是测取数据—解释数据—运用数据的一个完整过程,而测取数据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环境监测的点位。从监测点把样品取回来固定好回来,交给实验室进行精密准确的分析,然后记录分析数据,整理成数据报告,汇总得出结论的过程。
我在2个月的实习中充分了解了环境监测的过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