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四方区:730余名流动党员一个“家”

时间:2019-05-13 10:3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市四方区:730余名流动党员一个“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市四方区:730余名流动党员一个“家”》。

第一篇:青岛市四方区:730余名流动党员一个“家”

青岛市四方区:730余名流动党员一个“家”

“我们要感谢四方区委组织部和海伦路党工委为我们常年漂泊在外的流动党员建了一个„新家‟,既为我们相互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6月30日,谈起为流动党员服务的青岛人才在线党委,青岛泛洋国际船舶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桂成满脸笑容。

杨桂成原为远洋船长,年轻时长年在茫茫大海上航行,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组织生活的渴望,铸就了他坚定的信仰。杨桂成说,船舶航行在外,是一块浮动的国土。船员中有许多流动党员,他们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为公司创造财富,为国家争光。但也是存在着问题,例如船员劳务派遣时都是孤军或游击队形式作战,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民营航运企业中船员的政治学习和职业素质强化迫在眉睫。

2008年,杨桂成和公司37名流动党员集体向青岛人才在线党委申请,成立了青岛泛洋国际公司党支部。他说:“有了青岛人才在线党委的领导,我们再也不用为参加政治学习和过组织生活而发愁了。同时,船员中的党员通过学习,基本解决了自己的困惑,并明白了怎样做才能起到新形势下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

青岛人才在线党委是经青岛市四方区委组织部批准成立的我省第一个非公有制人才服务机构基层党委。作为一个以流动党员为管理对象和工作内容的人才服务中介机构基层党组织,成立于2007年,目前青岛人才在线党委下设13个基层党支部,管理流动党员730余名。

青岛人才在线党委书记孙国林介绍,青岛人才在线组建于2005年,主要为中小型企业进行公共服务,如为毕业生接收派遣、代缴社会养老保险、进行人才招聘等。在业务拓展过程中,针对服务对象中党员流动性大、管理难等问题,他们采取与民营企业合作、利益共享的形式,依托民营企业组建党支部,对流动党员实行有效管理和服务,从创新组织设置、完善服务机制、注重作用发挥三方面入手,让流动党员“有家可归”“有台唱戏”。

730余名流动党员中,80%的党员在青岛工作,其余散布在山东、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为了便于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青岛人才在线党委依托QQ、MSN等网络工具,创建了流动党员网上管理平台——《流动党员之家》,推行电子党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同时通过开展公开承诺、志愿服务、设岗定责等活动,为流动党员搭建了交流的平台,让流动党员找到了归属感,激发了党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二篇:让流动党员有家可依

让流动党员有“家”可依

汕尾红海湾开发区最近启动了“给流动党员一个家”活动,力求让流动党员有“家”可依。首先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让他们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将256名流动党员都编入所属的党支部活动,外出的流动党员专门成立了一个外出党员党支部,予以管理。二是为流动党员提供精神食粮,做好流动党员的宣传教育工作。及时为流动党员提供所必需的党员学习资料和农村实用技术资料,包括党刊、党报、农村实用技术书籍等,并出动宣传教育车,为流动党员特别是偏僻地方的流动党员,播放VCD教育片,开展为党员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帮助流动党员了解新信息、新知识,丰富文化及精神生活。(林盛国)

建立联系流动党员责任制

惠州市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方面有几点好的做法值得借鉴。一是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全市153个社区党支部,对在社区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组织从业的流动党员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基本摸清了社区内1200多名流动党员的情况。各社区党组织将他们的有关情况输入电脑,建立起活档案,实行了信息化管理。二是发公开信,为流动党员找组织提供方便。针对社区不断有流动党员流入的特点,街道党委、社区党支部,利用社区的宣传栏发布致流动党员的公开信,号召社区的流动党员主动与流入所在地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并据所写明了所联系的党组织的名称、地点、电话和联系人,为他们寻找党组织提供了方便。到目前,共发出公开信200多封,有400多名流动党员通过公开信找到了所在地党组织。三是建立本地党员联系流动党员责任制。各社区党支部建立起本地党员联系一名或几名流动党员的责任制。要求本地党员从思想上、物质上、生活上给流动党员以帮助,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目前全市社区420多名本地党员,联系挂钩了1200多名流动党员。(童铁强 刘庆捷)

流动党员管理经验做法

今年以来,肇庆市以中组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和省委组织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肇庆实际,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加大流动党员管理力度,努力在管住、管好、管活上下功夫,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常住人口399.57万人,现有党员150785名,其中流出党员2014名,占党员总数的1.4%,我市流出党员的主要构成为:一是农村党员,二是城市中工作单位不固定或待业的党员,三是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党员,流出党员的流入地主要以珠三角城市为主,如广州、深圳、中山、东莞等市。我市现有流动人口17.17万人,其中登记在册的流入党员324名,分别来自北京、广东、上海、福建、广西、河南、山东、湖北、陕西、江西、海南、重庆、浙江、安徽、四川、贵州、云南、湖南18个省(市、自治区),流入我市的党员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就业意识灵活,就业随意性较大,容易转行跳槽;二是年龄较轻工作热情较高;三是文化程度较高,择业主要分布在高科技企业、民营学校或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等。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

(一)抓调查摸底,全面掌握流动党员的情况。年初,我市对全市流出党员的底数和基本情况进行认真的摸查,对全市流动党员进行了登记造册,建立了我市流出党员名册和台账,上半年,我市共有2014名流出党员,全部发放了《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并采用专人定期联系的方式,对流出党员实行跟踪教育,引导他们自觉参加组织生活,接受流入地党组织的管理教育,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对我市流出党员的管理我们做到了“五清”:即对党员流出去向清、流出时间清、思想状况清、在外表现清、生活状况清。为掌握流入我市的流动党员的情况,我们主要做好了两方面工作。一是抓好流入党员身份确认工作,3月份,我们发动基层党组织对流入党员进行了摸查,建立了流入我市的流动党员名册。另外,我们还发动相关部门一起做好流动党员统计工作,确保将流入我市流动党员100%纳入组织视野,如我们与市人口计划生育局一起,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登记表》中增加“政治面貌”栏,计生部门在对流动人口进行登记时,发现有流动党员,及时与组织部门联系,使组织部门能尽快靠上去做工作,从而增加了工作的主动权。二是抓《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使用工作,力使流动党员主动示证。对摸查出流入我市的324名党员,我们都要求他们主动出示《流动党员活动证》,对主动示证的党员,我们为他们的就业、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对没有领证的党员,我们积极鼓励他们回原单位领证,对在规定期限内领回活动证的党员,可以凭证就近到管辖的组织部门报销100元,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流动党员的持证率,目前,流入我市的324名党员已全部持证。

(二)抓分类管理,健全组织网络。对流出党员的教育管理。主要是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流出前的教育。春节期间,我们利用党员回家过年之机,采取上门慰问和集中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并提出要求,按规定登记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掌握外出党员的流动去向、外出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等情况,春节期间,市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利用慰问党员之机,亲手将《流动党员活动证》发给流动党员,并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勉励,受到了较好的效果。二是流动中的跟踪服务。党员流动过程中,我们通过与流入地党组织的沟通,及时了解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就业和生活等情况,及时向外出流动党员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情况,督促党员自觉接受流入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自觉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学习,自觉维护党员形象。三是回流后的检查。外出流动党员返回后,所属党组织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有关材料,及时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党员进行表彰,对在外表现不好的进行批评教育,对在外违纪党员进行组织处理。对流入党员,我们按照地域相近,行业相似,对流入党员纳入不同形式的党组织进行管理:一是独立式。对流动党员活动时间、地点比较集中的和固定的,单独建立党组织,如肇庆高新区爱龙威机电有限公司党支部。二是联合式。对于党员人数不足3人、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组建联合党支部,如广宁县“八一农场”创业党支部。三是挂靠式。对在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临时务工的流动党员,编入社区组织或

务工单位党组织进行管理。

(三)抓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一是档案管理制度。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建立流动党员个人档案,详细记录流动党员的个人基本情况、流出流入情况、参加活动情况等。二是宣传教育制度。我们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如年初我们印发了《致全市流动党员的公开信》,发至全市非公企业,并在公共宣传栏张贴。通过在《西江日报》、《西江明珠网》、《肇庆组工信息网》上公布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和我市的流动党员专线服务电话,有效地宣传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三是专人联系制度。一方面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指定一名同志专门负责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明确责任,确保工作落实到位,保证每名流动党员都不失去与组织的联系;另一方面党支部委员或党小组长与流动党员结成对子,定期联系走访,了解其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切实将流动党员纳入管理范畴。四是定期活动制度。结合流动党员特点,科学制定活动计划,合理安排组织活动的时间、内容,保证流动党员每季度不少于一次组织生活。五是定期汇报制度。我们积极鼓励流动党员有困难找组织,有需要找组织,有心里话找组织倾诉,要求流动党员每半年分别向原籍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写一份书面汇报材料,定期向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三、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努力方向

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流动党员流动性大,处于动态管理之中,我们还存在无法全部纳入和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二是宣传教育力度还不够,存在着“一头热一头冷”现象,由于流动党员外出务工主要为了经济利益,至于亮不亮党员身份对他们来说不那么迫切,尤其是在一些台资和日资企业工作的流动党员,担心亮出党员身份可能对自己的发展还不利,所以存在党组织在抓流动党员工作中“热”,党员自己“冷”的现象。下一步,我们对流出和流入党员管理努力实现三个“百分之百”。对流出党员做到100%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100%实现跟踪教育、100%掌握流动党员外出期间一表现情况。对流入党员努力做到100%及时确认党员身份、确认身份的党员100%纳入党组织管理、“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率达到100%。

近年来,云阳公司党委继续开拓进取,不断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创新工作机制,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中通过有效的服务载体不断取得了新的突破。流动党员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出现的党员群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流动党员人数在逐年增加,这对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多年来,云阳公司党委根据党员队伍管理中出现的这一新情况、新问题,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走出了一条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增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新路子。

一、根据流动党员实际,不断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

随着公司三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办理停薪留职,退休退养的职工党员越快越多.、,他们的组织关系纳入老协党支部。组织关系转到老协的流动党员人数迅速增加,由原来的6名发展到现在的23名。流动党员人数的增加与狭小的活动场所、有限的管理覆盖面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他们与离、退休党员在年龄、文化、阅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老协支部书记常常埋怨:“流动党员管理有„三难‟,即通知到会难、讨论发言难、监督管理难”。流动党员也抱怨:“和离、退休老大爷、老妈妈党员一起过组织生活,语言谈不拢、兴趣合不拢、思想碰不拢”。造成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流动党员的组织生活时断时续、极不正常。为此,公司党委组成专门调查小组,对社区流动党员思想、工作、生活情况进行了排队摸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统一了认识,按照就近活动和便于管理的原则,将流动党员单独编成一个支部,共划分为6个党小组,小组长由各支部委员担任。有利于加强对他们的集中教育和管理。每季度集中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一次活动,平时以党支部、党小组为单位开展日常的党内活动。公司党委同时制定了《流动党员党支部工作条例》,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形成了一级抓一级的网络,加强了流动党员支部的组织建设。又定期召开部分流动党员参加的座谈会。流动党员从内心感到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一个年龄、经历彼此相仿,可以进行工作、事业、生活乃至思想感情交流的地方。

二、创新工作机制,用好服务载体,增强工作实效

1、加强对外来流动党员的分类管理,探索有效的组织载体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县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党对社区组织的全面领导,消除党建工作中的“空白点”,2004年,公司党委先后两次组织力量对组织中的流动党员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公司党委认识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党员流动了,但党员的党性不能流走,党的组织观念不能淡薄,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不能“流失”。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采取就近分组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对流动党员成立了联络站或流动党员活动中心。对流动党员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召开了座谈会。了解到他们都在外省市,常年不在家,无法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有的一年只交一次党费,有的甚至几年未交。对这些党员的管理,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为了加强对这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公司建立了党员联络站制度,要求流动党员到党员联络站进行登记,定期向组织汇报想工作。

2、不断加强制度建设,逐步推进规范化管理流动党员支部、党员联络站和党员活

动中心的建立,仅仅从形式上将流动党员纳入党组织的管理范畴。公司党委认为,必须根据流动党员的不同特点,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规范化管理。多年来,公司党委陆续制订了一套便于操作、易于落实的制度,如固定党日制度、签到登记制度、监督评议制度、党员外出管理制度和访问制度等,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在,每月15日下午,用不着通知,也用不着催促,党员从四面八方赶到活动中心,学理论、谈思想、敞心扉,或参加知识竞赛或外出参观。他们每个人虽然有着各自命运的沉浮坎坷,但共同的政治进取心使他们相互理解、成为知己。流动党员们过组织生活,已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要我来”变成“我要来”。流动党员支部坚持每年一次的党员民主评议。方法为:先由每位党员撰写书面自评报告,再由全体党员对每位党员一年来的思想、工作、作风及党性观念、党纪意识等逐一进行评议,最后由支部根据大家的评议结合党员居住地群众反映等情况,分好、中、差三档评议结论。流动党员们都能把每年一次的评议作为一件大事认真参加。流动党员支部还制订了《流动党员“五要”》规定,即按时参加组织生活;按时按规定缴纳党费;坚决执行党支部决议;坚持每季度向党支部作一次思想汇报;积极参加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针对这“五要”,党支部还经常组织对照检查,奖优罚劣。公司党委根据流动党员中有近40%在外省市工作的情况,制定了流动党员外出管理制度,对流动党员实施跟踪教育,规定每年定期两次以书面形式向支部汇报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他们除了按时办理保留党籍手续,还按时寄来或委托家属交来党费,定期向支部书面汇报思想,不论身在何地,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3、解决经费困难,贴近思想实际,努力提高对流动党员的党性教育效果 流动党员活动经费筹集难是对流动党员实施有效教育管理的一大难题。公司党委却有自己的办法,即建立流动党员活动基金,并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来保证:行政拨出一点,党费拿出一点,经济条件营情好的流动党员捐出一点。活动经费的解决,使流动党员的组织活动载体就丰富和多样化了。在对流动党员的教育上,针对辖区内流动党员相对来说年龄比较轻、文化层次较高、业务活动比较频繁,思想比较活跃的特点,积极开动脑筋,使流动党员的教育活动开展得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成效。一是坚持正面教育,系统灌输理论;二是围绕热点教育,联系实际研讨;三是组织开放教育,提高教育效果。近几年,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1)结合“双学”、“双争”活动,学习党的理论。将《党章》和邓小平理论知识编撰成问答题或判断题,采取知识竞赛的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大家参与的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在实施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中,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结合他们经商业务活动,开展了“创文明柜台”、“文明商户”的活动;党员带头挂牌亮证服务。通过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了经营人员服务质量的提高。二是结合党员的思想实际,贴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进行增强党性的教育。先后在流动党员中开展了“体现人生价值,争做合格的共产党员”和“流动党员如何在各自岗位上坚持党性原则,增强党性观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专题讨论。2002年以来,还开展了“争创新业绩,迎接新世纪”的主题教育;三是结合党支部在职党员的民主评议活动,在党

员中开展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和“离岗、离乡、不离党”的主题教育,从而使流动党员们真正做到了“人散心不散,形散神不散”。(3)利用电化教育的优势,经常组织流动党员观看党纪教育录像片。如,组织观看:《从严治党,警钟长鸣》《“三个代表”促党建》《海南特大受贿案的反思》《胡长清警世录》等录像片,增强了流动党员在经济大潮中拒腐防变的能力。(4)引导流动党员参加法律知识培训,增强法治观念。个别党员退职后,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在社会活动中纠纷时有发生。公司党委积极配合四五普法,开展了一系列普法活动,并进行现场咨询。增强了流动党员在社会活动中运用法律实行自我保护的能力。

4、营造温馨的发展氛围,为流动党员的发展提供服务几年下来,公司党委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总结出“三个需要”,即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党员要有一个归宿、自觉自愿接受党组织教育管理的需要。为此,在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中,公司党委通过为流动党员提供服务,让流动党员真正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和引导,从而使他们“流”而不“失”。党委为了使流动党员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专门建立了流动党员活动中心,让流动党员共享娱乐设施;党委每年还拨出了一定经费用于流动党员开展组织活动,对流动党员工作上、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党委总是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几年来,在党委关心支持下,在流动党员中形成了团结互助、扶贫帮困、奋发向上的氛围。无论是谁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或经营上的麻烦,党委、流动党员支部、党员联络站、党员活动中心都会给予一份关爱,使流动党员体会到“家”的温暖。养老金和医保金是流动党员关心的热点,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党委曾多次向县养老保险局咨询。请人力资源部专题为流动党员进行有关政策的讲解,积极为具备条件的流动党员办理养老金、医保金手续。目前,已为20多名流动党员办理妥当,从而解决了流动党员的后顾之忧。

三、规范管理显示成效。“两个文明”建设获得双丰收公司党委将流动党员纳入组织管理的真正目的,是发挥这一群体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每一个流动党员自觉地履行党员义务,从而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实现新的飞跃。根据流动支部的党员中有不少同志个人收入不高的情况,党委积极发动流动党员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几年来,在流动党员中开展的“向社区孤老献爱心”、“为贫困地区送温暖”,以及“为社区特困党员解忧愁”等活动已形成了风气。他们每年定期走访社区孤老和特困党员家庭,送上一份慰问金,老人们感动地说:“他们跟雷锋一样。2004年,开县发生井喷事件,党委开展“奉献一份爱心”的活动,流动党员纷纷响应,慷慨解囊,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灾区人民表达了流动党员的一份爱心。几年来,有了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流动党员为社区、为社会做好事、办实事已形成制度化、经常化。公司党委没有接到社区居民对流动党员的不良行为举报信或上访,流动党员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参加居委义务值班和巡逻,受到居民的好评。

第三篇:她让流动党员找到“家”

她让流动党员找到“家”

——记云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代红辉

镜头回放到2002年9月下旬的一天早上,在开远市西城农贸市场内,一名中年妇女一个肉摊、一个肉摊地问:“你们知不知道哪个叫徐瑞华?”连问了几个人,大家都说不知道谁叫徐瑞华,倒是有一个叫“徐老板”的,让她去看看是不是她要找的人。原来,大家虽然在一起做生意,但彼此称呼“老板”习惯了,真实姓名互相都不甚清楚。

顺着人们的指点,这名妇女来到“徐老板”的肉摊前问道:“请问你是不是叫徐瑞华?”当对方点头答应后,这位妇女说:“我叫代红辉,是乡镇局综合党支部的书记,你是这个支部的党员,希望你以后参加支部的活动。”听到这里,徐瑞华高兴极了,毕竟企业不存在了,自己自谋生路也有一段时间了,作为一名党员,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也有些日子了,现在组织找到自己,徐瑞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为什么会有支部书记四处寻找党员的情况呢?这仍得从2002年9月说起。9月14日,代红辉被组织任命为原开远市乡镇局党总支综合支部的书记。该支部的12名党员,分别来自乡镇局下属的石灰厂、锑厂等6个企业,由于原单位破产倒闭、改制、员工下岗等原因,导致党员与支部失去了联系,支部也联系不上党员,组织生活无法正常开展。代红辉接手时,就只有一份党员花名册,然而花名册上一无联系电话,二无详细住址,尤其是新上任的代书记对支部的党员一个也不认识,怎么办?找!倔强的代书记开始了找党员“回家”的艰难路程。

代书记根据党员花名册上登记的姓名和年龄信息,亲自到市公安局户籍科,通过电脑一一查询,记下党员的基本信息后,一家一户地登门寻找。由于户籍档案中同名同姓的人较多,找到的这个不是,继续找下一个。白天找不到晚上找,今天找不到明天找。有的户籍在原地,但已经搬家了,就通过向邻居了解情况后再去找;有的找到家里,人却外出了,就写张留言条从门缝里塞进去。

就这样,凭着一种信念,一种责任,经过不懈努力,代红辉最终把与党支部失去联系的12名党员全部联系上了,用时整整15天。终于,2002年国庆前夕,12名党员相聚一起,度过了一次难忘的组织生活。

党员找到了,但如何使支部活动正常开展,又是一个难题。综合支部的12名党员,从事着12种不同行业的个体职业。其中,一人家在文山,一人家住开远农村,一人在缅甸打工,另外9人虽然家住开远,但为了生计也经常在各地跑,生活的重担压得他们已经顾不上学习。作为书记,代红辉知道,必须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和感化每一名党员,让他们时刻牢记自己还是一名党员,紧紧跟随支部的步伐,坚持学习,坚持进步。

没有经费,代红辉就自己设计党员简况登记表、党员学习活动考勤表、党费交纳登记表、党员外出登记表,自己掏钱打印,重新建立党员档案,并从建章立制着手,强化党员的教育管理。规定党员每季度都要进行集中学习和自我思想汇报,平常只要上级通知支部组织党员学习,学习时都打考勤。几年来,没有一名党员故意不参加学习活动,也没有请假的。没有活动场所,代书记到哪里,党员就跟到哪里,党员的活动室就安到哪里,哪里就是党员的家。2003年6月代红辉退休前在乡镇局地方建筑材料管理站,支部活动在那里;代红辉退休后到兴裕经贸公司工作,那里又成了党支部活动的场所;2004年11月至今,代红辉到云南红河旅行社工作,旅行社又成了党支部的活动场所。几年来,他们搬了几次“家”,换了几个地方,但支部从来没有一次因为找不到活动场地而取消正常的活动,特别是代红辉到红河旅行社工作后,其支部活动得到了旅行社总经理李懿航的大力支持,她不但提供活动场地、饮用水,让代红辉用旅行社的电话通知党员活动,还经常参加综合支部的活动。她说:“我自己也是一名党员,代书记这样执着地为党的事业工作,我没有理由不支持她。”

综合支部的工作,还得到开远市非公经济发展局党委的大力支持。乡镇局归经贸局分管后,综合支部先后录属于经贸局党委和市非公经济发展局党委,非公经济发展局党委考虑到综合支部党员分散、流动性大,打算把它解散,把党员划归到社区,但通过调研,了解到这个支部的凝聚力强、党员具有较强的先进性意识,因而不但保留了这一支部,局党委书记戴勇还经常深入这个支部参加组织活动,指导支部工作,为庆祝建党85周年,非公局党委还专门拨款1000元钱给综合支部,让12名党员到蒙自查尼皮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12名党员能走在一起,大家都很珍惜支部这个“家”。家住农村的党员何家村,上级党委曾考虑让他转到就近的党支部,以方便参加党支部的学习和活动,可他却一直坚持不转组织关系。他说,我不怕路远,我可以坐车来参加学习,而且保证不缺席。我要留在代书记的支部。

支部的12名党员中,确实有几位生活较为困难。他们也曾向支部反映过能不能帮助解决低保或者生活补助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代书记深入到党员之中,经常以拉家常的方式做好党员的思想工作,代书记经常对他们说:“我们是共产党员,与普通群众不同,应该体谅政府的困难,要主动减轻国家的负担,把政府提供的一些享受待遇首先让给比自己更困难的群众。”所以到目前为止,支部党员没有一名提出申请享受低保,而且每年上级党委让支部申报困难户党员补助,经过支部会议的讨论,也一致通过不予申请。支部党员徐瑞华自谋职业后,创建汽车运输公司,成为致富带头人,还资助了中和营乡两名贫困生读书。

代红辉找党员的事迹,感动了群众,也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开远滇南大酒店的1名员工,主动申请加入党组织,并要求加入综合支部。在石灰厂工作的沈德兴因为自己所在的企业已经改制为私营企业,自己希望加入党组织的心愿一直无法实现,听到有代红辉这样一位重视、关心流动党员的好书记,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明自己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入代书记所在的支部,接受党的教育。代红辉现在工作的红河旅行社的4名员工提出入党申请,并且要求加入代红辉所在的党支部,问及原因,4名入党积极分子无一例外地说:“代书记人好,我们要向她学习,这样的‘大家庭’让人心暖,我们要加入到党组织来。”

代红辉以一个共产党员朴实的觉悟、负责的态度、平实的行动、关怀式的管理,为流动党员撑起了一个可靠的家,赢得了党员们的理解、尊重和信任,让流动党员真切体会到了党组织的温暖,增进了对党的感情、坚定了对党的信念。今年“七·一”,代红辉被中共云南省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这是我州今年唯一一名被省委组织部表彰的“优秀党务工作者”,同时,她的先进事迹材料被省委组织部上报到中组部,推荐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摘自《开远市讯》周丽娟)

第四篇:返乡农民工和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汇报材料_0(最终版)

返乡农民工和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汇

报材料

返乡农民工和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汇报材料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乡劳动力流动日趋频繁,农民工和流动党员的数量越来越多。加强返乡农民工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既是促进我乡劳务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形式下党建工作不容回避的难点问题。根据中央、省委领导批示精神和市、县委组织部的要求,乡党委高度重视,认真安排部署,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了全乡返乡农民工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现简要汇报如下:

老军乡辖10个行政村,38个社,1812户,7618人,党员372名。农村适龄劳动力3672人,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920人,至1月份,返乡农民工1900人,其中党员121人。我们从摸清情况、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程序入手,通过搭建发挥作用平台和改进服务水平等举措,促进了农民工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一、摸清底数抓管理。利用农民工和流动党员春节返乡的有利时机,认真开展调查摸底活动,对全乡农民工和流动党员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切实做到“四个摸清”,即摸清外出时间和联系方式、摸清职业及流入地区、摸清思想状况、摸清作用发挥情况,并将调查摸底情况登记造册,建立管理台帐。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我们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探讨管理思路,以“加强管理、搞好服务”为宗旨,按照“理顺关系、健全组织、创新载体、开展活动”的工作路子,实施“多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做

到农民工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党建工作相结合,与计划生育工作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二、强化领导抓管理。返乡农民工和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抓好工程的关键在于加强领导。我们制定下发了《老军乡返乡农民工冬季培训工作意见》、《老军乡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意见》和《流动党员管理六项制度》,对返乡农民工和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建立了党委负责,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协调配合的流动党员管理目标责任制,把返乡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纳入目标管理的考评内容,逐步完善了党委高度重视、“一把手”亲自抓,各方面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努力把返乡农民工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抓到实处、抓出成效。

三、健全网络抓管理。一是乡党委在返乡务工人员和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焦湾、老军、祝庄和孙庄成立了1个临时

党支部,并选派乡上有管理经验的党员干部担任支部书记,以四个村的支部书记为委员具体开展工作;二是在相对分散的村,适时设立党小组和工作联络站,对返乡务工人员和流动党员实行直接管理,通过“划整为零”的方法,使管理更加简便;三是抓好《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与查验工作,在流动党员返乡之际,认真查验活动证登记信息,及时了解流动党员在外表现及参加组织生活情况;四是做好宣传工作,我们印发了《致外出务工人员的一封信》,将咨询服务电话、联系人员等信息广泛告知务工人员,在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可随时打电话同乡上联系,保证能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加大对流动党员责任义务的宣传,提高了流动党员的责任意识。

四、加强培训抓管理。我们紧紧抓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有利时机,结合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党员冬训,认真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立足乡情,围绕草畜、劳务、特色种植、节水技术和务工技能

等五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内容包括沙棘栽培及果实采收技术、肉牛肉羊舍饲养殖技术、无公害马铃薯栽培技术、优质胡麻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渠道建设和节水灌溉、农机具使用及操作技术和务工人员所需的各项技能技术。第四季度共培训劳动力463人,其中120取得了技术上岗证。利用春节党员返乡的契机,积极开展流动党员冬训活动,培训内容以党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为主,培训方式采取座谈会、讨论会、技能培训班等方式进行。对一些不能及时参加集中培训的零散回乡人员,乡村干部通过“一对一”的办法,对他们提出相关要求。同时,将参加培训情况同民主评议党员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流动党员素质的提升。

五、改进服务抓管理。针对务工人员在外务工,很难顾及家庭和子女的状况,全乡各级党组织积极为流出党员排忧解难提供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在外安心务工。春节前夕,乡党委

对23名生活困难的务工人员和流动党员进行了慰问,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同时组织学校教师开展家访活动,将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情况反映给家长,让他们全面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督促子女较好地完成学业。

随着流动党员的逐年增多,给我们在组织管理上也提出了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党员去向难掌握、组织活动难开展、管理措施难落实、先锋模范作用难发挥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争取在这项工作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第五篇:吉州区为流动党员“找家、安家、建家”

吉州区为流动党员“找家、安家、建家”

近年来,吉州区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健全组织网络,丰富活动内容,为流动党员“找家、安家、建家”,有效推动了流动党员干事创业热情,实现了流动党员管理与增收致富的双赢共促。

1、创新工作机制,为流动党员“找家”。一是建立了党组织与流动党员联系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通过张贴公开信、发放资料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并采取主动走访、上门登记等方式,对流动党员进行大规模“地毯式”的普查。全区共摸查出流动党员614名,其中外出党员584名,外来党员40名。区委组织部与有流动党员的基层党(工)委签订了责任状,并安排部机关干部联系流动党员,帮助基层党组织联系、颁发新式《流动党员活动证》、《小读本》。凡有流动党员的党支部,支部委员每人联系1-5名流动党员。通过这些措施,使流动党员找到了自己的“家”。二是建立了流动党员定期活动制度。在流动党员中广泛开展“党员承诺制”、党员“双带”、“党员示范岗”、“党员奉献日”等主题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在帮带群众等方面提出承诺事项,充分调动流动党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广泛征求流动党员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健全激励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机制,使流动党员在活 1

动中找到了“家”。三是建立了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制定了流动党员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健全了流动党员跟踪管理、教育培训、“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费收缴、组织关系接转等制度,实现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2、健全组织网络,帮流动党员“安家”。吉州区建立健全了区委组织部、基层党委、党支部“三级”负责机制,加强与流动党员联系管理。区里成立了流动党员联络处党工委,负责对全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督促、服务;乡镇(街道)设立了11个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城市社区、农村小城镇建立了36个流动党员服务站;在外出务工党员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广州建立了6个驻外流动党支部;在外来务工党员比较集中的新经济组织、工业园区、住宅小区中,建立了3个党(工)委,24个党支部,并把流动党员编入一个党支部,为其“安家”。

3、搭建活动载体,助流动党员“建家”。该区在教育引导在外党员坚持诚信做人、文明经商,带头遵纪守法、合法经营,共同为“第二故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还结合在外务工经商党员观念新、活动广、门路多、信息灵的特点,在外出流动党员中开展“爱我家乡,树我形象,兴我吉州”和“奉献一片爱心,撑起一片蓝天”等活动,让流动党员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提供致富和招商信息,传授经验

技术,捐款捐物,介绍就业,推介名特产品和特色资源,在帮广大流动党员“安家”之后回报社会,返乡“建家”。近年来,全区流动党员及在外出务工人员,共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投资7200多万元,捐资捐物折合人民币价值65万多元,帮助引进资金1亿多元,兴办乡、村企业30多个,介绍人员外出务工3000余人次,为家乡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下载青岛市四方区:730余名流动党员一个“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市四方区:730余名流动党员一个“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