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典型模式

时间:2019-05-13 10:23: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都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典型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都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典型模式》。

第一篇:成都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典型模式

成都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典型模式

1、“五朵金花”为代表的休闲景区模式。成都市锦江区围绕共同做大做强休闲观光农业这一目标,采取政府补贴农民改造房屋、配套基础设施、流转农民土地等方法,因地制宜地把三圣乡的五个小村子分别打造成“幸福梅林”(幸福村)、“江家菜地”(江家堰村)、“东篱菊园”(驸马村)、“荷塘月色”(万福村)、“花香农居”(红砂村)五个景区,通称为“五朵金花”。由于连片联户经营和“一村一景一业”创意新颖,打造出了各具特色、相互关联的休闲观光农业品牌,不少村民在自己家里办起了餐饮休闲服务,收入大幅增加。此模式有两个前提:一是城市居民有强烈的休闲娱乐需要和消费能力;二是在近郊有生态条件优越的地域。

2、郫县战旗村的新型社区模式。其核心是同步进行拆院并院、土地整理和土地流转,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的新型社区,腾出土地资源,发展现代规模农业,招商引进工商企业。郫县唐昌镇战旗村幅员面积2853.8亩,有耕地2158.5亩,9个农业合作社,506户农户,1682人。新型社区由成都市小城镇投资公司全额投资8561万元按小城镇标准来建设,道路、医院、幼儿园、学校、商店、污水处理、电网、通讯网、天然气管网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一体规划建设,安置了全村大部分居民。通过新型社区建设,战旗村整理出农用宅

基地427亩,除公共建设用地外,新增集体建设用地指标230亩,根据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挂钩”到郫县城区,转为城市建设或工业用地,收益高达9220万元。小城镇投资公司投入一部分来源于居民购房款(1886万元),另一部分则靠土地置换收入回报。战旗村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流转土地2000亩,对接安德镇川菜产业化基地,配套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民不仅有土地分红收入,还可进入园区成为农业工人,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此模式对政府和企业有较高要求,既需要基层政府领导有力,财力雄厚,也需要引进一批实业家到农村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散居农户迁出地的农业开发和生态保护。

3、龙泉驿区的跨区域整合模式。龙泉驿区位于成都市东部,其远郊山区与城市近郊的坝区发展不平衡矛盾比较突出。跨区域整合模式就是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地实施高山、远山、深山区农民的分批转移,让农民下山进城,生态产业上山,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其典型代表就是把按照“两村整合、参股人社、拆院并院、生态移民、权益平等、共享成果、国企带动、政府扶持”的思路,将位居大山深处极旱极贫的大兰村与位居城市繁华坝区的龙华村全面整合,把大兰村村民转移到龙华村集中居住和生活,腾出的土地由两村村民组成股份公司联合开发,在原大兰村区域实现生态产业、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集中发展,在原龙华社区区

域实现市场物流、居家购物、新型工业等产业集中发展,广大农民得到了住房价值提升、经营性资产从无到有、集体收益分红显著提高、土地流转收益显著提高、家庭财产性收入大幅增加、集体福利大幅提高、社保收入大幅增加、创业收入大幅增加、持续增收保障显著提高十大收益,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4070元提高到2009年的13661元,净增两倍多。这种模式需要经济发展水平高和经济发展水平低(区位差)的两类地区自愿良性互动。

4、邛崃市羊安镇汤营村的远郊发展模式。邛崃市羊安镇汤营村原本是川西一个普通村庄,分散经营,经济效益低。2004年部分村民将土地出租给外来西瓜、蔬菜种植大户,每年800元/亩的收益使农民尝到土地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经营的甜头。2006年,邛崃市国有独资兴农公司出资100万元作为政府引导资金,汤营村506户村民以1000亩土地经营权入股,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整治新增的60亩土地入股,组建了汤营农业有限公司,种植深受市场欢迎的早春红玉西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发展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不仅让村里300多名年龄偏大的村民实现了就业,而且解决了周围村组10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同时,又从农业中解放出100多名本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有力带动村民收入增长。该模式为以种植业为主的远郊农村组织农民群众走联合发展道路树立了良好典范。

5、成都温江区、九龙坡区的农民转市民发展模式(“土地换社保”和“两股一改”)。主要内容是:对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由政府按规定给予补偿,并解决社会保障(简称“双放弃换社保”);推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和以转变农民身份为主体的村民委员会改社区居民委员会试点工作(简称“两股一改”),为农民转市民走出了一条新路。这种模式对大城市郊区农村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6、郫县安德镇川菜产业园的农村企业化模式。安德镇原是一个传统农业小镇,2005年发挥“郫县豆瓣”传统品牌优势,开始规划建设3.7平方公里的“川菜产业化园区”,聚集发展川菜调味品、原辅料和特色食品产业集群,目前已引进产业项目75个,投资35.6亿元。2009年园区企业实现总收入19亿元,吸纳3250名农民就业。在园区带动下,安德镇和周边地区形成了6.9万亩的标准化蔬菜配套种植基地,构建起“园区企业+种植基地+合作组织+农户”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和利益共同体,形成城镇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其中安德镇3万亩耕地,有1.5万亩流转给园区内企业建设原材料种植基地,另外1.5万亩也流转给其他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镇政府经济职能也从原来服务于单个农户转变为服务于企业大户,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篇: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情况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情况

成都自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获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坚持不懈地推进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总体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入手,实施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以“三个集中”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一套统筹城乡发展的办法,初步形成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和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农”难题开始有效破题。城乡收入差距从2002年2.66:1变为2009年2.62:1。据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比较研究,成都是全国唯一在城乡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得到遏制并呈缩小趋势的特大中心城市。

一、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探索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和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 1 - 统筹城乡发展,核心是要从制度上建立起新型城乡关系。我们按照中央关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总体部署,始终把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作为加快城乡全面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统筹推进“六个一体化”。

(一)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初步建立了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改变以往重城市、轻农村的制度安排,我们强调以科学规划指导实践,对城镇体系、产业布局以及基础设施整体考虑,推动各种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向农村倾斜。早在2003年,就按照城乡一盘棋和“全域成都”的理念对城乡进行统一规划,形成了城乡一体、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和执行监督体系,实现了城乡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满覆盖。这一规划理念在灾后重建中得到充分实践,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的要求,将重建美好新家园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提出“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的新农村规划原则,制定了相应技术标准。依托这样的规划思路,一大批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逐步成形,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正在从图景变为现实。

(二)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初步建立了以“三化联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围绕“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各区(市)县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定位和重新布局,实行“一区一主业”,努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 - 2 - 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全市范围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安排项目、资金、资源,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促进产业由主要依靠二产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转变。产业互动发展带动了城镇发展,促进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三化联动”的良性循环。2004年以来,平均每年向城镇转移农民近20万,综合城镇化率达到50.1%,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释放了大量需要,有力推动了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几年来按照三次产业一体发展的思路,较好地避免了盲目发展、恶性竞争,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环境更加友好,初步形成全域成都产业一体化。

(三)推进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初步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我们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稳妥推进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市场化改革,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在城乡自由流动、优化配置。从2008年初开始,全面推行了以“还权赋能”为核心,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为目标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土地和房屋实施确权、登记和颁证;设立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推动农村产权规范有序流转;在全国率先创设耕地保护基金,已发放耕保基金11.7亿元,惠及113万农户,确保了耕地总量不减少、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推动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市县两级现代农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农业物流投资公司,成立5家村镇银行和12家小额贷款公司,- 3 - 搭建了多元化投入的平台;制定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办法,引入农业担保和保险机制,增强了农业和农户抗风险能力,逐步破解了“钱从哪里来”的难题。目前,全市90%以上农户参与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今年3月将全面完成确权颁证和耕保基金发放工作。已完成农村产权流转5.5万宗25.4亿元;各级投融资平台筹集236.9亿元。农村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的形成,赋予了农民相对完整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初步建立了城乡基础设施共建联网、统筹推进的体制机制。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部署,实施“两中心、三枢纽、四基地”建设。以构建城乡一体、高效便捷的现代交通体系为目标,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市域路网建设,率先在西部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路,农村客运通村率达98%。加快县城、区域中心镇和优先发展重点镇建设,增强了城镇产业集聚功能和带动周边农村的能力。统筹考虑并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向乡村覆盖,加快实施城乡水电气供应以及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城乡空间距离拉近、基础设施共享,为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互动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初步建立了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了涵盖城乡的就业实名制管理体系和就业服务网络;完善了面向农民的养老和医疗保险体系,基本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城乡全覆盖和相互衔接;实施了410所农村中小学、223个乡镇卫生院、2396个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推动城乡教师、- 4 - 医务人员互动交流,促进优质教育、卫生资源向农村倾斜;全面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信息网络“校校通”工程和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构建了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通过这些努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推进,初步形成了城乡公共事业均衡发展的可喜局面。

(六)推进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初步建立了城乡一体的行政、财政和社会管理体制。打破城乡分治的行政管理格局,对规划、农业、交通、财政等30多部门进行归并调整,率先在全省实施乡镇区划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撤并了30%的乡镇、47%的行政村,初步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管理体制。实施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便民和社会服务中心一直延伸到每个乡镇、村(社区)。实行户籍一元化管理,完善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方式。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2009年市县两级财政对“三农”投入192.3亿元,较2002年增长了26倍,6年累计投入594.8亿元。创新城市支持农村机制,每年把城市土地较大部分收益用于支持农村。发挥政府投入启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建设。通过这些举措,推动了原来注重服务城市的政府职能向农村有效延伸和覆盖。

二、以“三个集中”为基本方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是大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按照“一区一主业”的定位和工业集群发展规律,优化工业布局,将116个开发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打造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汽车、生物制药、食品、冶金建材、石化、航空航天以及鞋业、家具业等产业集

- 5 - 群发展。积极发展新能源、创意经济等新兴产业,力争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全市工业集中度达7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

二是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坚持走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因地制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稳步推进”的原则,实施县城、重点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妥善解决征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就业、居住、户籍、子女教育等问题,推动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规划了由1个特大中心城市、14个中等城市、30个小城市、156个小城镇和数千个农村新型社区构成的城乡体系,已累计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农村新型社区630个(不包括灾后重建),面积2802.1万平方米,74.3万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短短几年,新型城镇化的效果在很多地区得到较好体现,一些纯农业落后镇一举成为现代小城镇。比如今天看的郫县安德镇,城镇建成区面积由2004年的0.65平方公里扩大到4.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0.8万人增加到2.5万人,城镇化率由22.8%提高到65%。

三是积极推动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坚持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加快100万头生猪和400万亩粮食丰产示范工程等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生猪、茶叶、花卉、蔬菜、水果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土地规模经营总面积195.6万亩,占农村流转土地总面积的68.5%,农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25.5亿元增加到 - 6 - 2009年的275亿元,翻了一番多。同时,有效带动了农民持续增收,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29元,比2002年增长111.1%。

三、实施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为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这几年我们组织实施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四大基础工程”。

(一)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土地整理和增减挂钩试点的基础上,在国土资源部和省委、省政府支持下,从试验区建设的实际出发,我们充分借鉴灾后重建中形成的新农村规划“四性”原则,在广大农村地区整体规划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拟用六年时间彻底改变农村面貌,新增耕地30万亩,使300多万农村居民逐步实现城镇化。土地级差收益返还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并努力实现“两增两减”(增加耕地、增加城市绿地,减少城乡建设用地、减少征地规模)。

(二)扎实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出台了《关于深化城乡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第一次把村级公共事务分成59项,构建了一套适应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要求、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标准体系;第一次把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每个村年均不少于20万元拨付,形成了保障有力、满足运转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第一次明确了办理村

- 7 - 级事务的方法,即不但要“有钱办事”,而且要“民主议事”,每笔钱怎么花必须由群众民主议决,有力促进了基层民主。目前农村新型社区,“八室”(警务室、阅览室、调解室等)“二站”(社区服务和社会保障站、医疗计生服务站)等功能齐全,教育、卫生、文体、商业、市政等设施完备。这些工作深受群众拥护和欢迎。

(三)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党领导下充满活力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在全市推行以基层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开放“三会”、社会评价干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群众满意为价值取向、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促进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目前,乡镇党委书记出缺一律公推直选,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部公推直选,并形成一套配套制度。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目标,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推行村民议事会制度,维护和保障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让农民在参与发展和管理中发挥作用。实践证明,这些探索在广大农村取得了很好效果,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得到有效加强。

以上三项工作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构成了我们推进农村工作的重要基础,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提供了有效支撑。目前,我们正在全市范围深入推进。

通过这几年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成都市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得到实惠较多、综合实力增长较快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我们体会到:要彻底解决“三农”难题,建立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 - 8 - 为重中之重贯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并进而推进全面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必须全面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着力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必须始终贯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深入做好群众工作”的原则,完善党管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构建农村新型治理机制。

- 9 -

第三篇: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录入:admin2008-3-6 人气:118

2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日,根据市领导要求,由市委农工办、市建委牵头,组织我市部分新农村建设联片示范区所在乡镇负责同志,专程到成都市就统筹城乡发展、先行示范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做法。成都市辖9区4市6县,1.24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00万人,农村居民660万人,人均0.8亩土地。2006年,成都市实现GDP2750亿元,三次产业比7:45:48,全口径财政收入48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78.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8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35元。

成都市自2003年开始探索统筹城乡发展问题。2007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设立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几年来,该市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努力推动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其城乡一体化战略可概括为“六句话”、“三个集中”、“三大工程”和“两个保障”。“六句话”:即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以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形成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综合配套政策为保障,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三个集中”: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三大工程”:即农业产业化经营工程,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工程,农村扶贫开发工程。“两个保障”:即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是“三个集中”。

(一)把农村发展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城乡统筹,建设“全域成都”,是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成都市把“走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城市化道路”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战略,从思想观念、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体制机制、领导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刻变革。成都市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把1.24万平方公里市域作为一个整体,以规划为龙头,进行整体谋划布局,避免就城市抓城市或就农村抓农村的片面做法,把农村和城市一起纳入城市化范畴,谋求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二)大力推进“三个集中”,谋求规模化发展,是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路径。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全市116个经济开发区整合为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其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集中度达到59%。农民向城镇集中。全市规划建设1个特大城市、8个中等城市、30个重点镇、60个新市镇、600个农村新型社区,城乡居民全部集中居住。当前,成都市从30个重点镇中确定14个优先发展镇,市财政每年扶持每个镇500万元,区县财政按1:2比例配套,集中发展3年,城镇居住人口均达到3万人以上。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通过转包、租赁、互换经营、入股等形式,加快和规范土地流转,全市已有180万亩土地实现规模经营,占20%,流转规模扩大和业主介入开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三个集中”互为基础,相互促进,推动科学发展、集约发展,为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转移安置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强化组织领导,转变政府职能,是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坚持政府主导,改变传统体制下以城市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构建“城乡统筹、系统推进”的管理指导思想,将农村发展纳入全市发展的管理框架之中。一方面,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一体化推进机构,市及区县成立推进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推进办)。整合社会管理机构,先后对规划、农业、交通、水务、城管、财政和乡镇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着力解决行政管理上存在的职能重叠、城乡分割等问题。如农业管理体制,成都市设立隶属党委的农业委员会,撤销原分设局,将农业局、畜牧局、农机局、供销社、农工办、推进办等统一并入农业委员会,实现资源整合、强化领导。另一方面,全面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以简化行政审批为突破口,着力解决“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同时,在民主管理、依法行政和责任政府建设上进行配套完善,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四)加快制度创新,构建一体化支持系统,是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手段。着力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为一体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系统。主要是“五大子系统”:以城镇体系规划为基础的空间支持系统;以新型公共财政制度为支撑大幅度增加对农村投入的财政转移支付系统;以全市统一的就业制度和劳动力市场为依托的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居住与保障系统;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原则的乡村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支持系统;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为目标的农村三大工程建设支持系统。每个子系统都配合一套完整的政策措施以及政策实施的保障体系、监督机制,这使得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没有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落实到城乡发展的各个领域之中。

(五)遵循客观规律,培育市场主体,坚持市场化运作,是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活力源泉。成都市的发展活力源于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和运用,源于市场机制的探索和市场作用的发挥。成都市始终强调,深化对城乡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把加快城市化进程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统一起来统筹推进;深化对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认识,坚持走集约集群发展的道路;深化对生产

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规律的认识,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切实改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生产关系。成都市特别注重对市场机制的探索创新,组建政府投资公司,自上而下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资机制。比如,在财政支农中引入市场机制,组建农业投资公司(市国资委监管),2006年注入财政资金6亿元,投资公司参股支持农业农村建设,吸引金融资本40亿元。在土地流转中引入市场机制,组建各类集体经济组织,组织土地流转和土地整理开发,催生了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

(六)坚持“以人为本”,谋求全市人民群众福祉,是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在工农城乡互动发展中,乡村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短期内明显改善,失地农民纳入城市运行轨道转变为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同样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受益:来自农村社会的矛盾冲突减少,社会安定和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增强,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乡村生态、生活环境改善,城市居民拥有多个开放式休闲公园。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以国民为本,以满足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的共同需要为本,这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诠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基础,也是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初步成功的根本原因。

(七)强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组织保障。在加快发展进程中,注重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进行了以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差额直选和开放“三会”(区县与乡镇党委常委会、人大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群众评价干部等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着力解决干部“不在状态”问题,增强了各级干部的执行力。

锦江区新农村建设先行示范(五朵金花)的主要经验。锦江区是成都市的中心城区,面积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万人,辖16个街道办事处,43个社区、16个村。2006年,全区实现GDP260亿元,三次产业比0.3:36.1:63.6,全口径财政收入28.5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2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28元。

锦江区按照成都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三个集中”,积极探索土地制度改革,加快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实现了城市近郊农民就地城市化。突出代表是三圣街道办事处打造的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率先创建成为新农村建设联片示范区。

(一)坚持规划引导。锦江区地处成都市通风口,郊区不允许发展工业和建设高层住宅。按照成都市的总体发展规划,锦江区把产业发展定位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先导区和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不把农民离乡进城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途径,而是积极探索“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景观打造生态化、土地开发集约化”的发展路子,实现乡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上,三圣街道办事处以“集中”为手段,按照“一村一品一业”的思路,开发农业的文化传承、休闲观光功能,从2003年开始,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先后规划建成“五朵金花”,并创建成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二)坚持政府主导。在“五朵金花”创建过程中,省、市、区、街道高度关注,集中推动,集中支持,致力于创建名牌。一是主导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心城区近郊12平方公里内,市、区两级投入1.16亿元,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对路、水、电、气、光纤、农居等基础设施全面改造,搭建了高起点的发展平台。二是主导社会事业发展。为保证农民在“五朵金花”建设中失地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政府集中推动社保、教育、卫生、就业培训等社会事业发展。其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义务教育等完全按城市标准对接运行。

(三)坚持市场运作。锦江区在加快农村发展过程中,政府主导的一面非常有力,但更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尤其注重运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多元化解决“钱从哪里来”和社会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一是产权改制。将广告经经营、物业管理、垃圾处理和商铺、停车场、观光车等全部推向市场,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没有后续管理成本。二是招商引资。围绕花卉产业引进规模企业30余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3亿元和1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1家,过5000万元的企业3家。同时,注重引智,全国知名雕塑家赵树同、雕刻家李先海和成都市40多名画家都把工作室设在“三圣花乡”,推动了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发展。三是组建集体经济组织。三圣街道办事处组建了近20种集体经济组织,培育了新型市场主体。如红砂村的花乡生态旅游管理公司,直接参与土地流转和集中,带领农民发展生态旅游。四是积极推进“村改居”。重点是量化集体资产,实行股份制改造,实现村企分离。

(四)坚持深化改革。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及锦江区各级都注重把握发展规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改革过程中不争论、不动摇,改革面越来越广,力度越来越大。主要是:土地管理改革,既坚持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又放活了使用权,扩大了收益权。基层民主政治改革,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基层干部的执行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户籍、社保、就业、金融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打破了城乡制度壁垒,基本实现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五)坚持特色塑造。锦江区以规划指导农村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错位发展,形成“一镇一品”、“一村一业”发展格局。“五朵金花”就是立足三圣街道花卉种植优势进行的特色塑造,主要是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结合起来,做大做强花卉产加销链条,同时深度开发生态旅

游,形成了“花乡”特色,也就培育了品牌和市场。“五朵金花” 特色塑造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七个一”:突出一个主题,即文化多样化;做强一个支撑,即农业产业化;盘活一个要素,即土地集约化;打造一个环境,即农村城市化;突破一个难题,即农民市民化;建立一个机制,即城乡一元化;强化一个理念,即发展品牌化。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鼓励全民创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4-0023-03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更迫使我们认识到,原有二元体制架构下建立的城乡关系,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另外,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等问题,都进一步证明单纯靠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靠分散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多年内需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城乡互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另一方面就在于实施和完善推进城镇化,从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由此也大大地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也就是说一方面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但另一方面只有扩大城市,才能发展城市。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一、城市化发展现状

以吉林省为例,改革开放前期,吉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却相对缓慢,2008年全省农村人口1 45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20万。也就是说还有一半多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二元结构分割现象较严重。其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不仅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唐等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判断吉林省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工业占较大比重,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城市难以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阻碍了城市化的步伐。二是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吉林省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三是吸引外资能力不强。

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就全国而言,在未来的10多年中,全国将有3.5亿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定居,使城市人口从今天不足6亿增加到10亿,使我国成为有2/3城市人口的国家。新迁入城市的人口将主要分布在8个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和15个人口数量处于500―1000万的大城市中。另外,到2025年,全国至少会出现221个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到2025年城市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25%上升到33%。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是城市化推动了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未来20年也将是继续这样。满足城市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全国需要新建170个交通枢纽,需要新建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的500万栋楼房,其中5万栋楼房的楼层超过30层。吉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全面振兴,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政策、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从束缚他们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像吉林省这样一个拥有2 700多万人口的省份,又有着像长春、吉林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要让更多的农民经过培训,从黑土地当中走出来,进入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必要使城市化水平至少提高到70%以上。目前,长春市城镇人口(不含所辖县、区)358.1万,驻长高校学生约50万,合计408.1万人。3年内应该达到500万,7年内达到700万,到2020年实现900万,这样,将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长春。每个市(州)再发展到50―100万,这就有500~900万,再加上40多个县,农村人口就基本上转移到城市中来了。那么,剩下的农业人口在原有的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富裕之路,就不会是纸上谈兵了。而农村人口转移出来后,城市的活力就增强了。对房地产的拉动也将大大增强。原来想买新房的,换个大一点的房子的,可把旧房子卖出去。旧房子卖出去,新房子就会有人买了,房地产业就好起来了。

目前,延边州正在根据吉林省政府批复的《延龙图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延龙图一体化战略,建设以延吉为核心的区域中心城市,以此作为推动延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延龙图三市共享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投资200亿元,其中,延吉市长白山路向西延伸布尔哈通河西段综合治理等工程正在建设中;围绕扩大延吉发展空间,原龙井市朝阳川镇已整建制划归延吉市;三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2008年上半年延龙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9亿元,占全州58.6%。下一步将进一步抓好《规划纲要》的落实,做好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以及城市规划修编工作。加快延吉市北出口加宽、西部城区规范与建设、州新兴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三市供热、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一批先导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8年完成延吉市长白山路西段至朝阳川联络线路基工程建设,做好延吉至海兰湖至图们城际公路等工程前期工作。围绕产业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共享、市场共体、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科教同兴目标,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做好同城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准备工作。全力争取开通延吉至龙井城际公交线路,2008年底撤销延龙、仁坪收费站,构建日趋紧密的城市结合体。针对延龙图城市人口布局不合理、人口规模小的实际,在不改变现有城市框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延龙图三市特别是龙井市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的有效方法,力争使延龙图地区人口有大幅度增加。积极协调金融、税收、电信、邮政等部门,在延龙图三市实行同城管理,为群众提供便利条件,使群众享受到一体化带来的实惠。

三、城市化发展的措施

要创造条件,通过制定政策加快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积极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以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要加快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制度和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制度,增加农民进城创业的原始资本。要继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文化技能水平。

(一)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有超前的总体规划、重大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和刚性约束力。要从国家生态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高标准、高水平出发,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布局。

(二)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重点是通过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设施的完善、服务功能的齐全,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事业,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如,近年来,通化市以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商贸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以及宜居城市为目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利用BOT等方式,新建了绕城公路、城市立交桥,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启动建设了一批大型商贸服务设施。目前,吉林省欧亚大型购物中心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义乌国际商贸城、恒坤家居博览购物中心正在建设之中,长白山药谷物流中心,中东新天地购物公园、东润五星级酒店等项目也在2008年建设。这些重点工程的建设,使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三)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要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修编工作。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同时,加快城市向周边延伸,拉大城市骨架。通过各种类型的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文化科技城等建设,通过引进和建设大项目,使之成为中心城市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和现代服务业的新集聚区。

(四)要鼓励全民创业

只有全民创业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释放每一个城市市场主体的潜能,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进发,才能真正解决城市化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在发达国家每千人企业数量平均45个左右,发展中国家是20~30个,中国不到10个,吉林省为2.9个。反差非常大,所以大大限制了城市化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念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小进即满的小农思想、重官轻商的官本位思想等等,在许多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为此,要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造精神,从文化的根源上,培育创业文化,引导树立敢创、敢闯的创业信念和信心,鼓励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精神。要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让全民创业有更大的创业空间,最大限度地加大对全民创业型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从战略高度认识经济发展的转型,推动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全民创业型经济转变。

(五)积极发展县城经济,扩大县城规模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十分薄弱,因而更具有重大的发展空间。以工业化为主导,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专业化产业基地,提高县城的承载功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域公路、饮用水、商业服务业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

第五篇: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孙景淼(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为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对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这对于我市进一步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4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扣“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中心,以大力抓好都市农业发展和农村实事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为动力,整体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民化,加快形成城乡产业融合互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以都市农业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以建设都市农业为主题,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重视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加快形成以六大优势产业、五大特色产业为重点的都市农业产业格局和“城市、平原、山区”三大圈层布局,优势、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流通的扶持,引导和鼓励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积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充分利用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都市农业外向度。

继续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着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培育以推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为重点的人口集聚机制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要素市场化的产业集聚机制。引导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小城镇集聚,吸引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合理集聚。以产业化为依托,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纽带,发展块状物色经济,繁荣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积极推进家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健全都市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发挥杭州农网和农技110的作用,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更有效的科技信息服务。抓好食用农产品安全工作,进一步健全生产管理、检测检验、监督保障体系,强化全过程管理,不断满足群众对放心、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以实事项目实现城乡共同进步

以农村实事项目建设为重点,致力城乡共同进步,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有新成果。坚持城乡统筹、执政为民、惠及农民,把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从农民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入手,设计和利用有效的载体,从需要和可能上考虑,明确内容、时间、标准,集中力量抓好和深化一批涉及实事项目,并以此为抓手积极探索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和现实途径。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加快改善农村发展条件。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载体,以改善农田水利、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为重点,推进农村建设与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丰富农村文化精神生活,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多领域、多层次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需求。深化“49100”工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群众共同富裕。重视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和困难户危房改造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困难。

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结合杭州实际,积极推进农业税征收办法改革,尽快实现农户零说赋。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健全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自愿、有偿流转,逐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农村征地制度,努力解决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社会保障难以落实到位等问题。

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撤村建居单位的清产核资和股份改革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制度改革,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更好地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滋润广大农民。

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流动。

积极探索乡镇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趋势,适时调整乡镇、村行政区划和管理范围,加快建立“精简、高效”服务型的乡镇、村管理体制。

下载成都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典型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都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典型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和做法秦代红成都从2003年开始统筹城乡发展。这项工作涉及到各个领域,涉及到思想观念、领导方式、领导方法、体制机制、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不是一个......

    成都市与昆明市统筹城乡发展比较研

    《成都市与昆明市统筹城乡发展比较研究》咨询报告成都和昆明作为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双方都在诸多领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各具特色的经验,也都......

    关于报送统筹城乡发展总结和统筹城乡发展典型

    成食药监新都发[2009] 58号成都市新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2009年“试验区”建设工作总结 暨2010年工作思路2009年我局按照新都区委“关于印发《成都市新都区加快推进统......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模式的研究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模式的研究【内容提要】探索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是当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各地也从实际出发,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精神,在理论......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银川市金凤区 阅读次数:538 发布时间:2010-09-27近两年来,金凤区区委、政府抢抓被确定为自治区统筹城乡发展试......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共毛嘴镇委毛嘴镇人民政府近两年来,我们抢抓省、市城乡一体化试点示范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全域仙桃的总体发展规划,壮产业、兴水利、建社区、......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开启了新农村建设......

    关于推进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报告

    宝鸡市委政研室课题组:关于推进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报告中共宝鸡市委政研室课题组统筹城乡发展是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