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干部教育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3 10:2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开题报告-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干部教育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开题报告-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干部教育问题研究》。

第一篇:开题报告-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干部教育问题研究

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干部教育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土地革命战争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革命战争,从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结束。

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叛变了革命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代替了北洋军阀,企图扑灭革命,消灭共产党,残酷地镇压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党组织遭到破坏,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没有被国民党的屠刀所吓倒,继续英勇地高举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为了挽救革命,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927年7月12日,党中央政治局进行了改组,成立了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陈独秀停职,作出了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等决定。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斗争的新阶段。1927年8月7日 “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批判和揭露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毛泽东进行了 “三湾改编”,10月井冈山红军会师,红军战争的胜利和根据地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红军所到之处,燃起了阶级斗争的熊熊大火,到处呈现出一派“分田分地真忙”的革命景象。土地革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贫苦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力地支援了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迅速高涨,1935年12月9日爆发了“12.9”运动,中国革命又走向了新的高潮。1935年12月 “瓦窑堡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党中央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问题的方针,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1937年2月15日,国民党召开了五届三中全会,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通过了一项接受国共合作的决议。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战争阶段胜利结束。

开展对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干部问题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思想理论教育实践之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中国在土地革命的过程中,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实践之路的发展过程。这条道路可以概括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为核心内容,综合运用整风运动等多种方法,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广泛动员、不懈奋斗的思想理论教育之路。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艰难曲折的迂回奋进过程。这个过程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风貌,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各族人民改变命运、敢于胜利的顽强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建党前后的艰辛探索和大革命的实践锻炼,使思想理论教育在土地革命时期得以逐步形成和确立,并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中不断完善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又得到进

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个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思想理论教育的实践之路。因此研究土地革命时期的思想理论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的思想理论教育成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思想理论教育实践之路,同时也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这在土地革命时期,表现的尤为明显。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教育领域的建树,堪与中国革命及其成就相媲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思想理论教育的内容、方法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在思想理论教育的对象和范围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在思想理论教育的队伍方面不断有新的提高。

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理论教育的根本原则,整风运动的全党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方法,阵前敌后相统一、公开隐蔽相结合、高端与底层并举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想理论教育理念,无不为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思想宝库增添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并发展党的最可宝贵的思想理论教育的精神财富,对于在当下继续发挥它的优势,增强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的思想理论教育历史可使我们获取重要教益。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过程中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我们去吸收和汲取。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当下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思想理论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这些成功经验,如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思想理论教育的领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思想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把培养高素质的领导队伍和革命群众作为思想理论教育的根本目标,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思想理论教育的致胜法宝等,对于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思想理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思想理论教育的任务和要求,探索思想理论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发挥思想理论教育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功能,培养高素质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队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当然,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思想理论教育过程中,也曾有过失误和教训,教条主义的教育模式曾给我们的革命事业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和挫折,这是值得我们记取的。

二、研究对象

研究范围和对象的界定是开展研究的基础。本文研究对象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干部教育问题,主要就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以及干部教育问题,就是要对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胜利而进行的贯穿整个革命过程之中的思想理论教育做出一个系统全面的科学总结和梳理,以便借鉴历史,启迪后来。

三、研究现状

国内学术界对党的思想理论本身的研究远远多于对其教育的研究。近年来,党中央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与措施,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实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等,由此推动国内学术界对思想理论教育的研究进一步升温。近些年对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民主革命时期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教育研究

近年来关于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做通史性考察。肖东波的《中央苏区党的理论教育》一文专门就土地革命战时期中央苏区党的理论教育状况进行了研究,提

出中央关于思想理论教育的指示和古田会议决议为苏区思想理论教育提供了思路、确定了原则;中央苏区创办了干部学校对党员进行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思想理论教育;创办了多种报刊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并取得巨大成绩。三是就民主革命时期的具体阶段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做具体性考察。

李小三的新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简史》从历史学的角度系统分析了从中国共产党创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干部教育的内容、特点、机制等,并总结了历史经验,为当前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二是革命根据地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做典型性考察。

粟洪武的《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阐述了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在延安开展干部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新型的、能够适应革命战争与边区建设需要的“延安干部教育模式”,并提出了对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所具有的重要借鉴意义。

赵耀宏的《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对延安时期党的干部教育进行研究后认为,延安时期党的干部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经验是:实行在职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加强组织领导,形成科学的教育学习运行机制;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学习方法。四是对毛泽东关于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教育进行专题研究。

双传学的《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干部教育思想的科学体系是“以提高主体性为目的,以坚定的政治方向为根本宗旨,以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加强作风建设为载体和以普及方法论为手段”。

李庚靖的博士论文《毛泽东的干部教育思想新论》对毛泽东关于干部教育的前提、原则、目标、内容、重点、方法等作了深入研究和概括。

卢文峰的《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与当前干部理论教育的思考》研究认为,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基本内容、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是核心内容、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是重要内容,加强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的教育是毛泽东干部教育的重点。

四、研究意义

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壮大的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所在。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教育,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取得了最可宝贵的历史经验。

深入研究和科学考察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当下我们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总结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思想理论教育的历史经验,建构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的完整体系从下面关于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分析中将可以看到,有关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对建国后的研究,对建党后头28年的思想理论教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至今还没有一个对这28年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相对完整的研究成果出现。

本研究试图以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为研究对象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求使得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研究系统化完整化,从而与建国后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研究相衔接,形成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研究的系统成果。

(二)考察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思想理论教育的成功实践,增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由薄弱走向发展成熟,并且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中国教育之路,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理论成果,进而实现了全民族空前的大团结,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暗流涌动、非马反马思潮时隐时现的形势下,如何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优势和功能,整合各种思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成功经验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深化对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实践过程的考察和经验教训的归纳与总结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思想理论教育的战略策略,推动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的教育创新和理论创新在民主革命时期尽管面对的是艰难而复杂的残酷斗争环境,中国共产党却能够采取灵活多样的战略策略和措施克服各种困难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这都得益于党的富于斗争和敢于胜利的创新精神。江泽民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五、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秉承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追求真理永不懈怠的精神,综合运用文献法、实践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思想理论教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既尊重历史事实又关注对当代的价值和意义,以民主革命战争历史发展为背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教育为主线,努力做到以论为主、史论结合,史料与论点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研究拟具体采取以下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研究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历史经验,必须占有丰富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散见在党的文件与各种文献之中,因此,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归纳梳理,就必须对这些文献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这些文献资料主要包括中共中央文件选集、选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各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史,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其他革命根据地教育资料,党的重要中央领导人的著作选集、文集、书信集、回忆录以及一些专家学者撰写的有关回忆录、著作和传一记等。通过认真细致的梳理,从中整理和概括出民主革命时期思想理论教育的基本状况,并进一步提炼出具有本质性和规律性的成果。

(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历史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理论抽象的依据,理论的逻辑推演应当服从于历史事实的真相。本研究注重于理论的探讨和生成,并非简单地还原历史,因此,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去探寻隐藏于其后的理论精华是本研究的追求目标。历史分析的方法本身就是要遵循逻辑推演的基本原则,逻辑和历史在此基础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历史实践是进行历史经验研究的厚重基础,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历史起点正是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经验研究的逻辑起点。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党的方针政策灌输到全党和各民族人民中去,使其贯彻到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之中,从而完成党的奋斗目标,实现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是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面胜利。

因此,探讨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历史经验,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与思想理论教育实践相统一,在归纳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其当代价值和当代意义。

六、论文大纲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干部教育的形成和确立

一、党的理论教育和干部教育政策在革命危机中调整转变

二、革命军队思想理论教育基本制度的确立

三、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制度在革命斗争中逐渐形成第二章 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干部教育的主体和客体

一、土地革命时期思想理论教育的主体

二、土地革命时期思想理论教育的客体

第三章 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干部教育的模式和内容.一、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干部教育的基本模式.二、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干部教育的主要内容.第四章 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干部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干部教育的基本原则

二、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方法

第五章 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干部教育的经验和规律.一、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基本经验.二、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六章 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干部教育的当代价值

一、对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二、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深刻启示.三、对掌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提供宝贵经验

四、对提升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实效性提供方法指导

七、参考文献

[l]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沦教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02.[3]老解放区教育工作回忆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5]人民教育社.老解放区教育工作经验片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6]吴介民.延安马列学院回忆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7]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下.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8]杨成武.忆长征,北京:解放军文艺社,1982.[9]教育科学研究所筹备处.老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0]黄正夏.湖北老区教育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抗日战争时期:上,卜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12]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高等教育和干部教育):上,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3]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J、学教育部分):上,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4]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在职干部教育部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5]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社会教育部分):上,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6]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部分):上,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7]顾明远.中国教育大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上,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8]王谦.晋察冀边区教育资料选编(教育方针政策分册):上,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19]陈元晖.老解放区教育简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0]张耀纶等.鄂豫皖苏区教育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是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亲情缺失,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都面临挑战。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研究发现,部分留守儿童性格行为上在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有些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变得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等。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比较普遍。“当然也有部分儿童的心理行为发生令人欣慰的积极变化,生活能力和学习自觉性提高,自我约束增强,更富有责任感等等。”

2、道德滑坡,价值扭曲。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暇照顾子女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给孩子物质和对孩子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等陋习,甚至导致了一些“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的产生。调查中,不想读书,想自己去赚钱的留守儿童占12%,他们并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

3、不爱学习,不守规章。

在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或者因文化水平低,或者因事务繁忙,往往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向委托监护人求得帮助的比例很低。这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比较严重,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父母外出务工尤其对年幼儿童的学习有明显的不利影响。

4、管理空档,违纪成风。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5、监护不力,存在安全隐患。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扎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呢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有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县市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显著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

(二)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

1、主要观点: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2、创新之处

(1)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学习问题及积极的应对。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本课题研究依托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以教学研究为主要阵地着眼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等各方面,力求探索出积极的应对方法,研究成果对于解决当前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提高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爱学习,会学习。运用行动研究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要注重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实践中展开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注意边研究边总结,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估,调整方案,修改计划,再进行研究。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好个案材料的积累、分析,进行个别指导。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

(3)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及时沟通,剖析留守儿童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从深层次解决问题。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因此一定密切注意儿童的心理变化。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4)用爱心去弥补留守儿童因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笔者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

通过调查研究,对乡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乡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地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理论价值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应集中展开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各方面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如上所言,社会要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共同关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4、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负责任的研究水平和组织能力以及时间保证:课题负责人是一位年富力强的校长,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教育科研;他具有多年教学经验,所写的论文中,获山东省一等奖一篇,二等奖两篇;市县级多篇,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

(2)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是中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是学校的骨干教师,精力充沛,对教育科研具有较高的热情,能保证课题研究的时间。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水平。

(3)资料、设备和经费来源:我校已经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制度,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通过图书或者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设置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表现和思想,并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成因,设计对策。依靠学校现有设备,校方给予大力支持。

三、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1、课题界定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心理疏导”字眼。这个新名词的出现,昭示着我们国家已经开始注重关心人内心的感受,体现出我们党对民众心理健康的真切关怀,以及心理和谐对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性。我们国家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目前呈现日益高发的势态。80%的儿童青少年的疾患未被大家关注,以致延误病情,带来严重的后果。面对如此严峻的社会形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维护者,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心理状况,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2、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得到父母关爱,享受家庭温暖,是每个小孩与生俱来不可或缺的权利。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反映出此项基本权利的部分缺失。随着离开父母的时间增加,留下来的孩子们也不可忽视的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本课题研究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有助于社会we稳定,有助于创建平安校园,和谐社会。

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3、研究内容

(1)本学区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2)本学区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分析

(3)本学区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4)本学区留守儿童个案研究(5)本学区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4、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1)第一阶段:2013年8月——2014年1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召开课题组活动预备会议,开题论证会议,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14年2月——2014年7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3)第三阶段:2014年7月——2015年1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我校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5、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了解我校、周边部分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对我校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经验总结法: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成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5)案例研究法: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6、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我校是山东省留守儿童教育基地,设施齐全,经费充足,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科研兴校。在课题研究中,且取得了一定实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整个课题组的成员都曾参加过省、市课题研究,是我校的骨干教师,具有丰富的德育工作经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有足够的力量能完成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确立研究制度。(2)加强课题组的理论学习。(3)加强研究中的合作与反思。

7、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以及预期完成时间)(1)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4)给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

(5)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明显好转。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一)、时代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转移向城市。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问题,这些农村父母在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法让孩子在城市里有读书的机会。因此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家里的老人或亲戚朋友照看,最后造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在两地的局面。由此,在农民工成为一个社会的大现象的同时,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也应运而生了。农村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 ——16 岁)。

留守儿童是近几年来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民乐县南丰乡16个村长年在外务工人员有5600人,父亲在外务工人员有3000余人,母亲在外务工人员有2000余人。全乡共有6——16岁儿童4560人,留守儿童3120人,占全乡儿童总数的70%。学校留守儿童2200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1%。这些数字,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些祖国的未来引起极大的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作为农村的未来,其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一代代新型农民的培育,也关

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影响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近年来,中国各主要媒体都大规模地报道了留守儿童在学业、生活及性格培养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教育部专门召开了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座谈会。指出: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非常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教育部将加大研究力度,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共同努力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状况,为留守儿童教育成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利于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性的锻炼。但同时,也使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面临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2、性格行为令人堪忧。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

怯等。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3、疏于照顾,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打架、斗殴、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年幼无知,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儿童自身防护能力弱,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如:何庄村一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由上年纪的爷爷奶奶照看,8岁上一年级时,放学回家无人接送,遭遇车祸。后又因被不法分子拐卖,到11岁才上一年级。

4、政府、社会关注不够。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社会的关爱和引导。目前他们尚处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缺乏对社会生活事物的准确判断,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面临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调研发现,教育、民政、团县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

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5、发展走向: 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因而留守儿童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压力将会不断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队伍只会扩大,不会缩小。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必将是曲折而艰辛的,农民工及其家庭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都能实现在城镇的定居。所以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与孩子长期分居两地的情形在中国社会将会长期存在。相应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个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将来也将越来越成为问题。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势在必行,具有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但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几年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于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三、研究目标

1、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标是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

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

2、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

3、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1、民乐县南丰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民乐县南丰乡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民乐县南丰乡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民乐县南丰乡小学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民乐县南丰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比研究。

6、民乐县南丰乡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对民乐县南丰乡的中小学进行抽样调查,了解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对民乐县南丰乡在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经验总结法: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六、研究的预期成果

1、南丰乡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4、给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宜宾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教师教育学院07、2 严霞 07090201

3一. 研究的背景

1、时代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限制打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原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问题现在已经相当严重了,是社会现在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2、主要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

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

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3、发展走向: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

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4、宜宾县留守儿童简况:

宜宾县536所中学校中在校生12万人,其中留守儿童4万人,约占学生总人数的三

分之一。据宜宾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虽然今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很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但还是有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又选择了再次出去。”据宜宾县“留守学生”抽样情况调查表显示,该县单亲外出人数占了留守学生人数的36.32%,双亲外出的人数占了留守学生人数的63.68%。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家庭的亲情温暖,普遍存在学习成绩较差、不良嗜好增多,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等问题,老师在留守学生生活中既要充当师长角色又要充当父母的角色。关爱留守儿童是全方位的、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而该县目前还没有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但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最近三年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于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三、研究目标:

1、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标是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

2、进一步该县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

3、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1、宜宾县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宜宾县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宜宾县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宜宾县小学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宜宾县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比研究。

6、宜宾县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

论依据。、问卷调查法:对宜宾县的中小学进行抽样调查,了解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对该县在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

因果规律。、经验总结法: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六、研究的实施

1、调查设计

根据研究需要,需编制以下问卷:(1)中小学生学习情况及道德素质问卷;(2)中小学

生人际交往能力问卷;(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卷。

3、研究的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进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3)第三阶段:2011年1月——2011年2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该县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4、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于自身身份及人及范围窄,在调查过程中可能遇到联系调查对象困难或学校领导不愿配合等问题。还有就是就是现在还没找到所许调查问卷,有些需要自己编制的由于能力有限编起来可能有点困难。

七、研究的成果预期:

1、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4、给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

5、该县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有好转趋势。

第五篇:关于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开题报告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系凉山州教委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也是《四川省民族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子课题,由凉山州教科所和西昌市教科培训中心管理指导,由西昌市第三小学承担研究。现将该课题研究主要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二、课题研究组织

(1)专家顾问指导组

何良仆(凉山州教科所理论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谌业锋(凉山州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吴大军(凉山州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蒙佐德(西昌市教科培训中心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2)课题实验小组:

组 长:孙国祥(党支部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吴迎朝(校长、副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徐开祥(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成 员:邓薇鸥(党支委员、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虞艾萍(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马联福(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冉章慧(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秦 红(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李金莲(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马永林(班主任、小学一级教师)

刘和姝(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三、课题实验目标

1.以邓小平的教育理论、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后进生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为指针,有的放矢,加强调查研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作用,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总结成功的经验并推广,促进后进生大面积提高。

四、实验的思路

1.以转变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

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活动,转变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长为主力”的作用为动力。

要求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予,发挥在实验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学生的需求,以激发学生内因作用。调动学生投入实验,解决家长认识和责任问题,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联系社会力量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从单亲家庭典型学生到普遍的单亲家庭学生研究寻找教育规律。虽然都是单亲家庭学生,其表现也有好、中、差之分,要因材施教探究不同对象的最佳教育方法予以推广,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

五、研究步骤

从“组、学、订、访、建、联”六字上狠抓。即组建课题小组、学习教育理论、拟订课题报告、调查访问,摸清情况、建立实验档案、联系家庭和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

按“开、定、组、导、调、改、评、结”八字上下功夫。即召开开题会、定实验对象、组成互助组、诱导内因变化、调动家长积极性、改善教育环境、测定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评议、评价,进行阶段总结。

总结成果、大力表彰先进、完善管理制度、撰写课题实验报告、专家评审、召开结题会。

六、实施过程

2.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坚持每月开展集体课题研究一次,每半年对课题研究工作作总结,并按时填写上报《课题研究报表》,落实课题研究待遇。也要求全校班主任、辅导员支持和协助课题组开展活动。

3.开展对单亲家庭学生情况调查。先后开展过三次调查,准确地弄清单亲学生的基本情况,先后两次开展问卷调查。(一次是对全体单亲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另一次是对“结对”的帮辅对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单亲原因、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休闲活动、教育方式、对子女学习态度及是否家庭和睦等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兴趣爱好、有心事向谁说、最知心的朋友、在班级里心情愉快程度、喜欢什么、反感什么)老师教育行为(你在班上你是常受到表扬、偶尔表扬、还是批评、较少批评);教师对你的态度(是热情、一般、很凶还是说不清)老师的家访(经常来、较少来、主要来告状还是交流情况);犯错误后老师的态度(耐心讲道理、向家长告状、训斥、罚站);你对家庭有何要求?你对学校有何要求?并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下载开题报告-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干部教育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开题报告-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干部教育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