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山东卷文综地理试卷分析
把传承和创新发扬光大
——评 2011 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地理试题
2011 年的山东文科综合地理试题依据课程标准,坚持能力立意,贴近生活,贴近时代,通过真实与鲜活的材料创设新情景,着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贯彻学科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多层次和多角度应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在保持较高信度的同时,显现出良好的区分功能和导向作用。.传承与变化的交融,稳定中蕴含创新
2011 年 山东高考地理试题遵循《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规定要求,坚持新课程高考改革的方向,汲取多年高考命题改革的经验,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稳中求新,积极探索新课程高考命题的新思路;它 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积极寻找和创设新的信息展示平台,选取的命题素材均来自教科书之外的地理著作,注重运用“新情景、新材料”来创设地理“新”问题,但考查的知识点却又都落脚到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内容上,可以说是意料之外的情景材料,情理之中的主干知识。
命题求稳的思想体现在:一是重视学科主干知识、基础知识的考查,内容 不偏不怪,强调 能力立意;二是 试卷结构保持不变,试题的设问具有针对性,难度与往年相当,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三是 试题密切联系社会与生活,不回避热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四是 整份试卷仍然注意到了由易到难的排序和布局,有利于稳定考生情绪,落实了考纲并体现人文关怀。命题求变的思想体现在: 一是 考核内容注重挖掘地理学科本质特征,如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理念的应用和体现,对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的要求有所提高;二是新情景的创设注重体验和实践性,如学科内综合题第 26 题,以地理野外实习的综合考察为呈现方式,突显了地理知识来自于社会实践的真谛。三是今年的学科间综合试题第 29 题,体现出的文科高度综合倾向。试题围绕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汉阳铁厂的兴衰进行设题,从地理、历史、政治三个学科的角度考查汉阳铁厂的区位选择、衰落的历史、地理原因以及汉阳铁厂原址的功能转变,在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中,将考生所学历史、地理和政治三学科知识交融在一起,真正实现了学科间综合,为今年山东文综高考试题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立足基础和主干内容,考查学科核心知识
命题设计较好地处理了学科“地”与“理”、自然与人文的比重和关系,主要选取了“时区计算、昼夜更替、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光照图”“地壳物质循环、地质过程中的内外力作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气候、河流、洋流、植被等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工业区位选择”“区域空间定位、区域特征的分析和评价、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条件和适宜的农业生产活动”“地貌景观与国土整治措施”等地理学科主体内容来设计题目,以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思维方法的运用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讨和论证问题”为考核目标,在提供信息和问题设计中表达与渗透地理学思想和价值观。.根植于区域性和综合性,强化地理学科本质特征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各个地区,其地理特征是各不相同的,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同一区域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间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从而体现出了一个区域的综合性特征。所以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两个最基本的本质特征。
区域地理是实现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最好结合点,也是引导考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重大问题、展示地理事物和地理信息的最好平台,是考查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评价、阐释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能力的最好载体。如学科内综合题第 26 题的(1)、(2)、(3)小题,考查的是美国西部地区地理位置、气候、地形与水文等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着力体现对区域自然地理事物综合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区域地理分异规律的考查;第(4)小题通过对加利福尼亚谷地和大盆地两地区的对比,分析两区域发展农业生产活动的自然条件差异,进而分别提出两地适宜的农业生产活动类型,忠实、科学地体现和强化了学科的本质特征;另外,选择题第 2 题、第 6 题,学科间综合题第 29 题、选做题第 30 题、31 题、32 题等,也都较好的体现了地理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本质特征。.重视探究和体验,突显地理学习的实践价值
通过区域自然地理现象的实地观察来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区域地域分异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评价区域人地关系,是进行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式,而开展区域性的综合地理实习活动则是获取地理知识和认知地理规律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在中学地理新课程当中,也有“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本理念,这两者的不谋而合,说明地理学习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关键环节。今年地理高考试题中的第 26 题,以地理野外综合考察实习的形式和内容为设题线索,通过实习线路将沿途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特征贯穿起来 ;试题的创设依据实际实习过程分为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两个 情景阶段,而且在不同情境下的设问都具有一定的现场感和其合理性;在“野外考察”阶段多设计的是较为直观、单一方面的问题,试题从实习者最容易体验到的气温特征开始设题,到内华达山脉也是从感性的山地地形切入,到了大盆地地区,其景观和大盐湖的直观景象遂成为设问的落脚点;实习情景的逼真性,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而在“室内分析”阶段,设问则转化为抽象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整道试题,从点到面、从部分到整体、从地理要素特征的空间变化到时间变化,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查了考生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整体性认知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地理思维;通过对地理野外调查实习中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撰写报告等地理学习方法的考查,评价考生在发现问题、探究、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让考生在具有体验性的地理实习中,步步推进,层层深入,不断进行地理问题的探究。.坚持图表等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彰显地理学科特色
除文字表述外,地理学还有表格、地图等众多表达呈现方式,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理学的表象特征。今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则继续传承了这一特点。首先,图表数量、类型众多。试题在建构与情境设计上,均采用各种原创性的图表为信息载体,全卷共有 9 幅图、表,其中图像包括区域图、统计图、示意图、等值线分布图和景观图等,而且在图像内容、类型等方面做了大量创新。如:选择题第 2 ~ 3 题组,将地貌景观图与地质剖面示意图有机地融合形成一幅图来承载两道试题的信息;选择题第 7 ~ 8 题组的我国东部地区两个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第 26 题的某实习小组对美国西部考察的路线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相关信息图的呈现等等,都是今年高考试题图表方面的亮点。丰富多彩、不同呈现形式的地理图表,不仅增加了试题的灵活性,也有利于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数量关系和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的分析以及多渠道获取各种地理信息的能力,凸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其次,“无图考图”在今年的高考试卷中也有充分体现。很多试题的信息虽然只以文字或表格形式呈现,但在分析与解答问题时常常题不离“图”,常需要通过阅读文字表格获取信息后,再把所得信息呈现在脑中的“地图”上,进而得出地理特征。如:第 26 题第(3)小题,考生答题时,头脑中若有一幅水循环的模式图,就能较容易的从水循环的类型及其各环节找到应答题目的角度;选择题第 2 题,以亚洲四个国家的水稻种植业发展为切入点,以表格形式给出了中国、印度、日本、泰国四国水稻收获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等信息,让考生从中总结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试题虽然没有出现图像,但考生如果“脑中有图”将会对正确解答题目大有帮助。第三,寓动态信息于图表之中。如选择题第 7 ~ 8 题组,选用三个年份、两个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图,将两个城市的城市化过程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有利于考查考生对数量关系和时间变化规律的分析能力。.关注社会性和时代性,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取向
今年高考地理试题的文字、图表等背景材料大多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热点问题,通过试题设计,考查与之相关的地理核心知识、原理规律和思维方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倡导学以致用,体现了地理学科强大的应用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选择题第 1 ~ 2 题组考查亚洲粮食生产,关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选择题第 3 题围绕北方山区国土整治的基本措施,关注我国北方山地丘陵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选择题第 5 ~ 6 题组考查南非周边地区的地理事物,关注的是南非这一新的“金砖国家”;选择题第 7 ~ 8 题组考查我国两个城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进程,关注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问题;第 29 题是学科间综合试题,考查主题是“汉阳铁厂兴衰见证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隐含了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等等。对这些现实问题和热点区域的关注,有利于培养考生的爱国情怀和全球意识,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价值取向。
总之,2011 年山东省高考地理试题的总体特点可以归纳为“图表载体,能力覆盖,知识抽样,方法支撑,思维渗透”,能极大促进高中地理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地理素质的培养,有利于高校人才的选拔。
第二篇: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山东卷试卷分析
2011年高考历史山东卷试卷分析
-----立足历史学科特点,凸显历史教育本质
2011 年高考历史山东卷秉承了以往厚重大气,又不乏活力的特点,在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从整体来说,今年的试题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实现了选拔性和导向性、基础考查和能力考查的和谐统一,鲜明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特点,符合历史学习与认知规律。具体而言,今年试题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凸显学科性,注重历史思维能力考查
2011 年山东卷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以历史思维能力考查为重点,符合考试说明中“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原则。试题主要从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来区分考生思维品质的差异,实现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以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为核心,考查考生思维的灵活性。如选择题的第 11 题,通过对近代纺织企业与其他行业的数量比较,考查了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不均衡性,使考生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工业半殖民地性的特征。第 29 题第(2)小题,以张之洞对汉阳铁厂选址因素的考虑为切入点,考查了考生对洋务派官办企业封建性特点的认识。、增强试题的综合性,突出对考生历史思维深刻性的考查。试题将世界史和中国史、古代史和近现代有机结合,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模块的知识相融合,突出考查考生对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如选择题的第 12 题,考生只有将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三个历史事件以及这一时期的其他历史史实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再如第 15 题,从空间上涉及了欧美四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时间跨度上涉及了近代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三个历史阶段,考查了考生对世界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把握。试题的设计从单点到多点,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大大增强了试题的综合性,从而加强了对考生思维深度及广度的考查。第 27 题也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试题不但在知识上将中国古代史中的黄宗羲思想、世界史中的孟德斯鸠思想以及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结合,而且以“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实现了对考生能力的多层次、多角度考查。、以材料的多样性、客观性,思维过程的发散性、自主性以及答案的非唯一性,来考查考生思维的创新性。比如第 33 题第(2)小题,题干为考生并行列举了三则关于农奴制改革的史料,材料具有多样性;设问是开放的,给考生留下了多角度进行思维的空间;答案是非唯一性的,考生只要能做到史论结合,自圆其说就可得分。试题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和谐统一,有助于考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二、突出研究性,注重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考查
今年的高考试题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考查,检验了考生进行历史学习的能力和潜质,更加有利于为高校选拔人才。、重视史料的解读与运用是今年试题的一大特色。
史料是进行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基础,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的第一项即是从史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今年试题在史料方面有三个特点:(1)史料的选择更趋丰富和多样化。文字史料除了传统的历史典籍,还有诗歌、回忆录等。此外,试题还选用了汉画像石雕刻图、个体户营业执照等,使卷面更加生动和鲜活。(2)试题所选用的史料与设问、答案的结合更为紧密和科学,避免了为材料而材料,使材料真正成为了能力考查的载体。(3)更加注重对考生运用史料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比如第 27 题以“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设题,鲜明的突出了史料在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中的地位。第 33、34、35 题不但考查了考生对史料的选择、鉴别和解读能力,而且引导考生加深了对历史认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理解。
高中历史新课程重视新情境新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史料教学法”等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认为自己一直是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但是问卷调查却显示,很多学生却并不清楚什么是史料,更不知道如何搜集、整理和使用史料。今年山东卷对史料的考查,必将对中学教学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试题突出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对 2011 年山东卷进行评析,不得不提到第 27 题,作为分量最重的学科内综合题,它比较全面、最为典型的反应了整个试卷的风格和特点。
第一,试题以史学构成的三个要件——“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进行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它不仅仅表现为一种试题外在的呈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试题各个部分之间一种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沿着试题呈现的这一主线不断探究,使考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全面落实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命题者通过这一方式,构建起了进行史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框架,呈现了史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科特点鲜明。
第二,试题注重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考查,但又不显空洞。它做到了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史实的结合,既使得考查具有一定的高度,又不脱离考生的认知水平。第(1)小题将史料与史论相结合,要求考生通过解读材料一(史料)的信息,论证材料二(史论)的观点,体现了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特点。第(2)小题要求考生掌握评价历史事物的两种方法,也是论从史出,毫无生硬之感。紧接着要求考生运用这一方法去评价“三权分立”思想,考查层次由了解、理解到运用,逐步深化。同时,由史料到教材主干知识,所考查的内容与考生的知识背景越来越贴近。第(3)小题是对更为抽象的史观的考查,题目要求考生结合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作答,明确的指向性,使考生不可能空泛的去谈理论,抽象的历史认识变的具体化。
此外,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等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学习方法,在试题中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注重思想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能力考查有机融合高考科目的考试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两个小时,但是对一些考生来说,有的科目有的试题是使其终身难忘的。因此,高考试卷绝不仅是一些堆砌的文字和符号,它也是对考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
从 2011 年山东卷来看,命题者没有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简单的理解为一种思想教育,而是将其上升到了对历史事物的态度、对历史观念的认识这一层面上。比如,第 27 题第(1)题让考生回答黄宗羲思想的“新见”,就是让考生认识黄宗羲的思想在明清专制的文化环境下所体现出的历史进步性。第(2)题涉及到用什么样的方法,怎样去评价历史事物的问题。实质是在考查考生对待历史事物的态度和价值取向问题。第(3)题以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为主线设题,不但寓含了“思想的力量”——思想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这一主题,而且渗透了以传承与交流为主题的全球文明史观。“学史以明志”,试题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以历史知识和能力考查为“显性”主体,“隐性”考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寓意深刻。
2011 年山东卷以“发展、进步”为主题,向考生展现了一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卷。试题所涉及的科举制、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五四以后的民族主义思潮、改革开放、雅典的民主政治、工业革命、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启蒙运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等等,都是推动或深远影响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 100 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70 周年,试题不回避热点,第 27 题第(3)小题考查了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思想在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第 34 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四、体现导向性,试题实现了有利中学教学和有利高校选拔人才的和谐统一。
高考的本质功能是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在客观上对中学教学也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2011 年山东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试题的区分度;同时,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密切联系中学实际,做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注重基础性,考查主干知识
试题注重基础性,试题所涉及的考点都是课程标准要求考生掌握的主干知识。比如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近代的民族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雅典民主政治、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启蒙思想、明清进步思想、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近代洋务企业、一五计划等。除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外,试题还注重了对考生基本技能的考查。比如对史料的鉴别和运用、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等。它们不但是中学的主干知识和考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考生升入大学后,学习历史所必需具备的基础。、试题所考查的是课程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识
教材只是历史学习的工具之一,中学历史教学和学习应该“以课标为本”,而不能“以教材为本”。第 12 题以陈独秀对义和团看法的前后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的民族主义,就不是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考生需要通过对五四运动及前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正确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基本脉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试题没有超出考生的认知水平,是考生应该掌握的课程知识。、稳定中创新,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试题不创新就会陷于模式化,从而失去生命力。作为学科内综合题的第 27 题,去年在试题的形式和内容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好评。因此,今年山东各地市模拟题中纷纷出现了模仿第 27 题的现象,而且高度“仿真”。如果命题者再以去年的模式命题,必然会加剧中学教学中的应试教育思维,使其陷于教条化和模式化,背离新课程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精神。今年的第 27 题没有沿袭去年的形式,再次大胆进行了创新。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形式新颖,内容厚重,寓意丰富,更有了专业性和学术味。这不但能有效区分考生的层次,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而且对中学教学也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正确对待“新材料”,合理处理不同版本问题
在重视新情境新材料的同时,目前的教学和考试中,出现了为材料而材料的倾向,以追求材料的新、奇为目标,违背了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初衷。今年山东卷第 33 题大胆引用了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材料,老材料考出了新意,这对于以后教学和考试中新材料新情境的使用是一种很好的启示。同时,三则材料虽然分别引自三个不同的版本,但是在设问上对与使用不同版本的考生都是公平的。它透漏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命题坚持“以纲不依本”的原则,所考知识非教材知识,而是课程知识,只要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学习,使用任何版本的考生都可以答题。、注重学科性,避免去学科化和学科边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化,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生活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追求试题的新颖和所谓的生活气息,个别试题出现了去学科化或者将学科知识边缘化的现象。试题注重形式而淡化内容,所考查的知识远离主干,给中学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也不利于考生进入大学以后的继续学习。今年山东卷注重历史史料、历史方法,如第 27 题对史料的处理,就不是简单的进行史料解读,让考生去“概括段落大意”,而是以“史料”“史论”“史观”整合和统领整个试题,史论结合,学科特点鲜明,专业性突出。、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历史思维方式的养成,避免历史学习的碎化。
新课程教材都是以模块形式呈现课程内容,时空跨度大,思维跳跃性强,考生要了解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必须要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养成科学的历史思维方式。今年的第 27 题或古今贯通,或中外结合,或前后承接,使的试题的综合性大大加强,力争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以“史料”“史论”“史观”为线,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展示了历史学习的基本认知过程,也是对历史思维的一种积极引领。
纵观 2011 年的山东卷试题,既秉承了传统,又进行了积极创新,即完成了为高校选材的使命,也深刻的阐释了新课程的内涵。它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进步和提升,是一份让人满意的试题。
第三篇:文综试卷分析
毕业班文综一模试卷分析
试卷题型架构:
模拟试卷题型难度基本与进修校毕业班会考检测试卷难度相当。试卷紧贴教材,有30分左右基础字词、积累知识。阅读的第二题难度较大,其中对文章的引申意义理解偏难。习作考察学生应用文中书信的写作,要求了基本格式的规格,重视了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思品部分试题适中,考察了学生教材学习中重点知识点,关注了学生的认识理解,对学生答题主观性给予更多关注。学生应试情况: 部分学生自信心不够,主观题不敢大胆作答; 2 学生审题不够细心,在阅读答题中表现突出; 3 学生对词语、成语意思的理解不够准确,停留在死记硬背基础上,缺乏灵活理解运用; 4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的关联词使用不够准确; 5 对短文阅读的理解不够深刻,特别是文章的引申意义、人文情怀的解读; 对应用文掌握不够,部分学生没有掌握书信书写正确格式; 学生书写习惯不好,部分习作因为卷面失分严重; 8习作中标点符号及段落格式的理解运用不扎实,仍然存在一段到底的现象。反思: 复习中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 复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力争不因审题粗心大意失分; 复习中对学生习作的文体固定格式、文章段落层次进行疏导; 复习中对学生习作书写习惯进行强调,确保学生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规范标点符号使用,使用正确规范修改符号。
小学校 2012-5-23
第四篇:文综地理
2011级文综试题
一、选择题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3题。
1.靠近水源、受水患影响最小的居民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居民点最容易发展成城镇
B.站在M山顶可以通视图中的所有居民点 C.图中河流干流从西北流向东南
D.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忽上忽下较耗体力 3.⑤居民点到M山顶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A.368 m B.488 m C.678 m D.708 m 快速公交系统,简称BRT,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共客运系统。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某BRT站台分时段乘客流量统计图”。读图,完成4~5题。4.该站台所在区域最有可能是
A.中心商务区 B.居民住宅区 C.工业区 D.行政区 5.BRT的开通
A.有利于加强城乡之间的交通联系
B.可以取代出租车,成为城市客运的主要方式 C.有利于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提高 D.可以促进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下面图1示意我国城市化与经济 发展水平关系演变路径,图2示意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象限。据此完成6~7题。6.我国属于图2中的 A.I型 B.II型 C.Ⅲ型 D.IV型
7.关于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65~2005年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B.197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慢于世界平均水平 C.1985~1995年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D.199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再一次出现了 产业转移新趋向。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是我国东 部沿海地区面临的新形势,由此引发了我国部分地区出现 企业用工短缺现象,有人称此现象为“用工荒”。结合下图,完成8~9题。
8.如果图中a、b、c分别代表劳动力、原料、技术三个区位因素,则甲、乙、丙、丁四种产业类型中最容易出现“用工荒”的是
A.甲种产业类型 B.乙种产业类型 C.丙种产业类型 D.丁种产业类型
9.如果图中a、b、c分别代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则在甲、乙、丙、丁四国之间最可能发生产业转移的是 A.甲国—丁国 B.乙国—丁国 C.丙国一甲国 D.甲国一乙国
2011年12月23日,广州市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广州市常住人口为1 270.19万人,预计到2020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 500万以内,这“1 500万”是让广州人“生活舒服”的指标。读“广东省部分地区人口分布表”和“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及变化条形图”,完成10~11题。10.广州提出的“1 500万”被称为“临界点”,“1 500万”是指 A.环境人口容量 B.人口合理容量 C.环境承载力 D.土地承载力 11.针对广州市人口状况,今后应该 A.挖掘资源潜力,积极扩大生产规模 B.鼓励生育,解决老龄化问题
C.建立公平社会秩序,提高生活质量 D.接纳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
36.生态安全与人类未来生存安全密切相关。陕西省处于我国东南湿润区与西北干旱区的过渡地带,生态比较脆弱,读图1和图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据图1描述陕西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图中A点的年降水量可能为 A.345 mm B.455 mm C.550 mm D.610 mm
(2)人们习惯上以北山和秦岭为界,将陕西划分成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自然区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3)陕西省自1978年以来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从生态建设角度为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献计献策。
3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从自然方面评价①河流的航运价值。
(2)甲所在国家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简述其原因。
(3)①河流域最大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该环境问题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全球环境问题)(4)乙所在地区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其市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丙处山脉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以一个地理要素为例分析即可)。
42.(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海道岛是日本第二大岛屿,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山地约占总面积的60%,人口密度约70人/平方千米。2012年初,西伯利亚高压异常强盛,北海道地区遭受极寒和暴风雪天气袭击,部分地区积雪厚度达4米多。下图为北海道冬季降雪量分布示意图。
(1)指出北海道岛冬季降雪量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此次暴风雪灾害对北海道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较小,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1—11 ADBACCDACBC
36.(1)南多北少(从南向北逐渐减少)D
(2)①黄土高原 ②暖温带 ③亚热带 ④半湿润区
⑤煤炭
(3)第一产业比重总体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降后升,第三产业比重
先升后降
(4)优化产业布局格局;以产业生态化为切人点,大力发展循环经
济;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在旅游业发
展中,注重发展低碳旅游;在山区注重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37.(1)河流径流量大;流量平稳;流域范围广,河流的航运价值较大。(2)分布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原因:地势平坦;气候较温和;海上交通便利;开发历史悠久。(3)植被破坏 全球气候变暖(4)大牧场放牧业 欧洲
(5)使大西洋沿岸的气候类型呈狭长带状分布;对水汽有阻挡作用,使得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影响河流的流向和流速(如安第斯山西侧河流短小急促);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异明显。
42.(1)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多,东部少)。原因:位于冬季风的迎
风坡(西北季风从日本海带来丰富水汽,在山地受到抬升作用)而形
成大量降雪。
(2)北海道岛人口较少;日本经济发达,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及时开
展监测预报工作;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强。
第五篇:2010年山东文综卷(共)
当前位置:人教网2010>>思想政治>>教师中心>>高考专栏>>高考试题 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卷政治试题
程世高 整理
第Ⅰ卷(必做,共100分)
注意事项:
1.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社会更加公正和谐。”回答17~18题。
17.对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公民权益的保障更加完善
②社会利益的分配更加公平
③公民义务的履行更加全面
④政府权利的行使更加规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18.为了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我们应 A.初次分配中解决好效率问题,再分配中解决好公平问题 B.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格局 C.统筹城乡发展,将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农村工作上来 D.发挥市场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作用,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答案】B
19.甲商品价格(P
甲)与乙商品需求量(Q
乙)之间存在如图6所示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甲商品的需求量受乙商品价格的影响 ②甲商品价格上升会使乙商品价格下降
③甲商品价值量降低时,人民对乙商品的需求增加 ④人民的某一特定需要,甲乙两种商品都可以满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20.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2009年我国成功实现了“保增长”的经济目标。这表明宏观调控
①比市场调节更有优越性 ②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能有效弥补市场的不足 ④是实现公平的有效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21.自1953年以来,我国农村与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经历了从8:1到4:1再到1:1的变化。这一比例的变化体现了
①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更加广泛 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③选举制度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④人大代表的选举更具有平等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22.2009年12月,山东省启动了“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2010年3月,又开展了“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两大活动所体现的共同文化生活道理是
A.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B.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现文明健康交往 C.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经典文化发展
【答案】A
23.当前,文化市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针对这种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
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②选择个性新潮的文化价值取向 ③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④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24.图7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这表明 A.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题决定的 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 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答案】C
25.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 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 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第Ⅱ卷(必做110分+选做30分,共140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共12道题。其中26-29题为必做部分,30-37题为选做部分。
第Ⅱ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
考生在选做部分的试题中须从地理、历史、思想政治三科中各选则1道试题作答。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选题号用2B铅笔涂黑,答完题后,再次确认所选题号。
【必做部分】
28.(25分)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裁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6~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材料二近年来,《沂蒙》、《南下》等“红色”影视剧,从新的角度诠释革命英雄人物,顺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2010年山东省“两会”期间,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
材料三 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赌徒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描述图9所示经济信息,揭示图9中两条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9分)、假如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应如何履职。(6分)
透视《沂蒙》、《南下》等影视剧的成功,有人认为“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创新就是否定”。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评析该观点。(5分)
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6分)
【答案】
(1)①图9显示,2006-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GDP)都在快速增长。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持续上升,GDP的增长率先升后降,且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一直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
②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GDP的增长;GDP的增长为文化产业投资和文化消费奠基了物质基础,有利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
(2)答案一:人大代表
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②通过形式提案权、审议相关议案意见表决相关决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③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相关部门进行质询、监督。答案二:政协委员
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②积极提交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提案,建言献策,参政议政。③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相关部门进行民主监督。
(3)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②《沂蒙》等“红包”硬是作品的成功,既是对传统影视作品中不合理因素的否定,同时又是对其合理因素的肯定、继承和发展。因此,创新不仅仅是否定,但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
(4)①各民族间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上海世博会各展馆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文化是民族的。
②世界各民族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是共性和普遍规律。上海世博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文化是世界的。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29.(35分)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当人们回眸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时,爱国热情得到了再一次激发,民族精神获得了又一次振奋。
(3)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灭。(6分)
材料四 青年学生素有光荣的爱国传统,历来以爱国报国为己任。而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当代青年具有新的时代热点,他们正用新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爱意。
(4)结合材料四,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当代青年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哲学依据。(7分)
材料五 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区域内的重庆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图12为重庆市1999-2008年主要能源消费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图,读图回答(5)-(6)题。
(5)判断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单位GDP能耗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6)指出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特点;结合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优势,说明该市今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方向。(5分)
【答案】
(4)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当代青年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②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作为一种价值选择,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感表达也体现了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5)能源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单位CDP能耗呈下降趋势。(6)①以煤为主,石油、天然和水电的比重较低。
②增加水电、天然气的比重,降低煤的比重。
【选做部分】
36.(10分)【思想政治·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9年6月,胡锦涛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指出:中国愿提供100亿美元的信贷支持,帮助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本地区实现共同繁荣。
2009年12月,温家宝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的旅行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009年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政府表示,将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增加对非援助,减免非洲国家债务,帮助非洲国家改善民生。
(1)从成员性质和职能范围的角度分别指出上海合作组织的类型。
(2)如果以“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为题写一篇时政评论,请结合材料列出要点。(8分)
【答案】
(1)政府间国际组织,一般性国际组织。
(2)①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积极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致力于维护人类共同家园;
③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加强与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④中国勇于承担国际责任,彰显负责大国地位,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若答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构建和谐世界”等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37.(10分)【思想政治·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低碳”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生态原则,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下选取的是生活中的几个镜头: ①饭店里,有顾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②集市上,有购物者向销售者一次次索要塑料袋。③学校里,空无一人的教室灯火通明。④在写字楼里,有人上下楼不乘电梯走楼梯。⑤农家院里,做饭,照明使用自家生产的沼气。
(1)指出材料中不符合“低碳”要求的做法。(在答题卡上只写相应序号)(2分)(2)“低碳”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如果以“实现人鱼自然和谐是环境伦理的应有之义”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请列出要点。(8分)
【答案】(1)② ③(2)
①人与环境的关系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样,需要伦理道德来调节;
②环境伦理是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以及体现在其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③只有坚持环境正义原则和尊重自然原则,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若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