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土地股份化流转的实践和探索
摘要:平湖市建立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载体,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流转,为各地探索土地股份化流转提供了借鉴和示范。文章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平湖市土地股份化流转模式进行了剖析,归纳出五条流转规律,并从可操作性角度对政府如何从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流转标准和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关键词:土地股份化流转;合作社;模式;规律;建议
平湖市在农村土地流转中,逐步探索建立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载体,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流转,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又开辟了一条新路。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6家,参股入社农户4094户、流转土地12621亩,占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的15.03%(数据由平湖市农经局农经总站提供)。从土地股份合作社运行的情况看,取得较好的规模效益,达到了土地流转双方共赢的目的。
一、在创新中完善土地股份化流转模式
土地股份化流转是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并依股权获得相应收益的土地经营模式。平湖市自2006年底成立浙江省第一家经工商登记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以来,经过几年实践,初步建立起土地股份化流转的新机制。
(一)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组织形式
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农民纯
土地入股的股份合作社;二是以土地入股为主,吸收资金、技术等入股组建的股份合作社;三是有承包土地的农户及其他经营主体以资金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四是农民承包土地与社区集体资产统一量化入股,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
(二)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运作方式
以渡船桥村合作社为例,它是浙江省第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自身定位为以土地入股为主、吸收资金、技术等入股经营,运作中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土地折股量化。合作社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评估作价,折股量化。按照前三年的每亩土地毛利250元为标准,乘于剩余的20年承包期,计每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值为5000元。规定以1亩为1股,而现金以5000元为1股。做到土地股和现金股公平、合理,一个标准。合作社与承包农户签订了527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计527股;与东茂供销有限公司签订了2万元的现金投资合同,折4股,全社合计531股,并出具《股权证》。
2、坚持公开对外招标。合作社首先把527亩分散的承包地经过调整置换,整合成片,而后按照制订的土地经营项目规划和招标条件,土地流转的时限,以及每亩土地每年流转费价格等,向外发布消息,公开招标。从中标业主的经营情况看,基本符合招标时的条件和要求:粮食包括水稻、玉米安排371亩,占流转总面积的70%;蔬菜包括蘑菇种植106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0%;
花卉种了5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9%(数据来自问卷调查统计资料)。这样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
3、坚持合理收益分配。为了维护承包户的合法权益,合作社实行保底分配和利润分红相结合,其中前三年保底分配,每年每股200元(现每年每股350元),每年年终结算。同时,按净利润的10%提取公积金,10%提取公益金,80%按股分红,凭《股权证》领取。2009年合作社创产值110万元,应兑现金额184450元,年底全部一次付清。入股土地十年内不得退股,在土地承包期内股权可以继承、馈赠和转让。
4、坚持民主决策管理。引进股份制的权力制衡机制。通过组建股东大会,负责决策合作社的重大事宜。成立理事会,代表股东负责土地的经营活动,由理事会聘用总经理具体负责日常土地经营活动。监事会代表股东大会行使监督职能。按“章程”规定股东代表大会,每10个股东可以选一个代表,由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合作社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股东代表大会一年一次,2/3以上代表出席会议为有效,到会代表1/2以上同意即通过决议,可以选举或罢免理事会、监事会人员。
(三)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作用意义
实践证明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载体,实行土地股份化流转,其作用和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更重要的体现农村土地承包制的创新、完善和农民身份的转化。主要表现如下四个方面:
1、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建立,明确地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为农户的资产,这是对土地承包制的深化和维护,也是对农户权益的保护和延伸,最终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名副其实的实现。
2、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建立,实行土地资源重组,明确了产权界定,即农户拥有土地资产股权,合作社掌握土地经营权、经营业主享有土地使用权。
3、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建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流转,破解农业发展和农业规模经营的“瓶颈”,激活土地生产要素,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使原本分户经营,粗放生产,效益低下的农田,获得现代农业要素的投入,实现农田的增效。
4、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建立,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户解除种承包地的负担,让那些经营有方的人可以获得更多土地的经营权,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效用,实现土地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在实践中探索土地股份化流转规律
平湖市第一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建立后,各乡镇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边摸索、边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土地流转的一些规律。在调研中,我们归纳出五条。
(一)组建看基础
所谓基础,就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建立要看村的集体经济的条件。以新埭镇姚浜村为例,这个村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
家,年产值2.8亿元。家家有人进厂务工,户户有非农收入。社保医保全面实行,使农民开始享受和城镇职工一样的福利待遇,无后顾之忧。在这种情况下,种好承包田成了农户的负担。因此,村班子提出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行土地流转也就水到渠成。为什么入社土地超过承包土地的总面积,因为有些农户将闲置的自留地也入了社,实现了全村承包田的全部流转。所以组建要看基础,对于第二、第三产业发达,经济水平好的乡村要加快组建步伐,决不能放任自流。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不能匆忙组建合作社,否则剩余劳动力没有足够岗位转移,反会导致收入水平的下降,进而带来农村社会的不稳定。
(二)规模应适度
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大小要因村制宜,从实际出发。平湖市组建的16个合作社从总体上讲,土地规模比较适度,平均每个合作社入股的农户255.88户、流转的承包地788.81亩。规模最大的合作社入股土地2659亩,最小的合作社入股土地只有107亩(数据来自问卷调查统计资料)。这些不同规模的合作社,都在实践中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经营靠决策
任何一个企业的成败,关键在于经营决策是否对路。乍浦镇惠农粮油专业生产合作社,在粮油生产效益低的叫喊声中,以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获得较好收益。首先,在经营决策上与众不同。其一开始就立足于创名牌产品战略,种植无公害稻米。现在注册了“九龙”无公害大米商标,把无公害稻谷加工成无公害大米推向市场,延伸了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其次,在生产方式上与众不同。一反传统农田作业方式,投资了20多万元,购有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插秧机等设备,在连片的土地上全程使用机械作业,达到了增产降本的目的。这个事例证明,种粮食不是无利可图,而是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经营决策和规模,走创新发展之路。
第二篇:珙县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与探索(精选)
珙县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与探索
珙县政府副县长 杨学东
珙县地处四川省南部盆周山区,全县幅员面积1149.5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其中栽桑养蚕乡镇15个),262个村,耕地面积23.86万亩,林地面积82.02万亩,总人口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富足的人力资源,为实施土地流转提供了有利条件。自2005年以来,珙县在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揽,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坚持创新机制、政策扶持、强化服务、规范管理,积极引进业主,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有力促进和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推进土地流转加快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县依托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
(一)推进土地流转实施产业化经营,促进生产发展。
实施土地流转就是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允许土地适度向种田能手和开发业主集中,实行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这不仅是农业走向市场化的需要,也是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生产发展的需要。一是由零散流转转向大户规模流转。全县成片100亩以上的规模流转面积达6.43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29%。其中土地承包经营规模100-500亩以上业主共22家,承包经营面积500亩以上的21家。二是经营主体从单一性转向多元化。过去的土地流转主要是农户之间的流转,经营主体大多是单一的农户。而近年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经济单位已成为流转土地的受让主体,土地经营主体已从单一性转向多元化。三是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在工作实践中,我县始终把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向大规模、高品质方向发展。流转后种植优质水稻6200亩,种植经济作物1.48万亩,从事养殖业860亩,发展林业19.88万亩。
(二)推进土地流转开展多元化增收,促进生活宽裕。
如何实现“农民增收”,这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做的一道简答题。而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生活宽裕的目标,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要促进农民增收,这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好农村土地资源,探索一条使土地发挥最大效益的土地流转机制,使之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土地流转的根本意义所在。珙县在实施土地流转后增收渠道既有量的增加,也有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全县土地流转通过转包、租赁、转让、入股和互换5种方式流转面积已达2.87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2%,涉及17个乡镇、112个村、314个社、8500余户、1.18余万人。土地承包业主投资132万元,年创造产值5060万元,农户年获益656万元,户均获利近800元。二是集体林权通过转包、租赁、拍卖和转让4种方式流转林权面积19.2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23%,林木纯收益达到1000-1700元/亩,与林改前相比提高了5-10倍。其中公开拍卖林木经营权21宗,纯收益1850余万元;林地使用权流转1198宗,流转面积8.5万亩,流转均价30元/亩·年,农民年收益258万元,是林改前的6倍。三是选择将自家土地或林权进行流转的农民从自耕土地上解放出来后增加的务工收益。截至目前,全县共有近1000余人选择外出务工,在拓宽增收渠道的同时,又能使那些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的在家农民能够就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获得土地收益之外的工资收入,也减少了在外务工人员因农忙而产生的往返费用和误工工资。四是土地承包责任制下的国家对种粮承包经营业主的种粮直补、农资补助、水稻补贴、小麦补贴、油菜补贴等各项政策补助依然享受。
(三)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城乡一体化,促进乡风文明。
珙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口在10万人以上。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本,同时他们又有回乡创业,带动家乡人共同致富的迫切愿望。通过推进土地合理流转,既可以吸引大量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参与新农村建设,解决资金、技术等要素矛盾。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和招商引资发展现代农业,农村也将经历一场城市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元素的洗礼,在实现城乡就业融合的同时,不断促进乡风文明程度的提高。目前,我县已经成功引进土地承包经营规模100-500亩以上业主共22家,承包经营面积500亩以上的21家,大力发展烤烟、蚕桑、优质水稻等经济作物和优质农作物。
(四)推进土地流转进行规范化建设,促进村容整洁。
珙县地处四川省南部盆周山区,相对于沿海和平原地区而言,这里的土地流转,只能形成“块状”或“带状”的集中区域。土地规模流转后,也必然要进行土地的连片整理和块状布局,从而发挥土地的综合效应,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这将对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农业综合项目的布局更具有科学性,同时,以项目配套建设为载体的土地流转,又将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增加土地流转的显化收益,实现农民增收和村容改善的双赢。目前,我县在底洞镇南桥村、景阳村和白合村,按照桑-蚕-菜-苕-禽-路-沼-水-坝为一体的综合示范模式,成功连片打造5000亩蚕业科技示范园区,在通过强化示范园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实现道路交通联产业、水利灌溉联桑田、防灾减灾联基地,使农业综合项目的布局更具有科学性。目前,已实现每户一口沼气池、一条硬化人行便道、一个美化绿化院坝,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环境,实现了农民增收和村容改善的双赢。
(五)推进土地流转尝试市场化运作,促进管理民主。
由于鼓励土地向大户流转,势必要认真探索土地在流转的过程中农民的权益合理显化问题。因此,除了积极寻求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撑外,如何最大限度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自然成为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主意识的形成就会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这对于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管理民主必将起到积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我县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大力开展村支两委联专合组织、党员干部联产业、教育卫生联农户、文化活动联村民,也将使农民参政议政意识进一步提高,民主意识进一步显现。
二、存在问题
(一)土地流转政策宣传不到位,群众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一些乡镇政府没有把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放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大局来认识。对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不够深入,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还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一些农户和部分土地承包业主对推进土地流转还存在“三怕”:一是部分农民怕土地转包出去后,自己丧失了土地经营权,没有了生活的最低“保障线”,因此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后,宁愿土地荒芜也不愿转包出去。二是部分业主怕政策不稳,政府收回土地承包租赁权,不敢大胆投入。三是部分业主怕市场前景不佳,承包无效益,不敢大规模搞开发。
(二)土地流转服务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进程。
当前土地流转大都是群众的自发性行为,缺乏约束力和规范性,政府在土地流转上缺少应有的管理、引导和服务,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和速度。一些乡镇和村社没有认识到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在工作中还存在错位、越位的现象,在土地流转问题上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化操作方式,个别村社强行要求农民退出承包地统一转包给业主,群众对此不满意,甚至引发了新的干群矛盾。
(三)土地集中成片进行流转难,业主开发难具规模效益。
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土地分户经营的分散性、随意性与土地流转的计划性、规模性之间存在矛盾。由于推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业主在实施土地规模流转时,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承包户不能谈妥,而使土地规模化流转难以成功,从而导致土地流转比较分散,制约了规模经济的发展。
(四)土地流转业主融资较困难,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规模。
大面积承包土地从事高效农业开发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土地承包大户往往不能提供贷款担保,又不能将土地使用权作为贷款抵押,因此很难从金融部门获取贷款,加之一些地方交通等基础设施和自然基础条件较差,更难筹集资金或引进资金,致使部分业主在土地开发上存在严重的资金困难,规模难以扩大,效益难以提高。
(五)土地流转部分合同不规范,影响农村社会、政治稳定。
突出表现为一是合同的主体不合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家庭承包经营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集体“四荒地”流转的主体是农业社,而部份业主承包土地时不管是何种土地,一律与村社直接签订协议,导致合同的主体不合法,不能生效。二是合同承包期限不合法。协议中签订的土地流转的期限超过了第二轮土地延包期的剩余期限,致使合同无法履行。三是部份业主借土地流转改变了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致使合同不合法。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解决好认识问题。
土地流转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内容,是实现规模农业、效益农业,推动农业产化经营的前提和基础。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因此,解决好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打破阻止土地适度规模流转的思想桎梏尤为重要。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摒弃“搞土地流转就是搞土地私有化”等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发展的观念、创新的观念、市场的观念、效益的观念。其次,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要把土地流转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农村经济这个大局来认识,正确引导规范,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将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引导好。
(二)加强引导、及时规范,切实解决管理、服务机制问题。
正确引导和规范是加快土地流转速度的关键。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促进土地流转的健康快速发展。一是要政策引。要加大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力度,切实做好土地流转示范工作。在平等、自愿、互利原则下,通过公司加农户、业主加农户等方式,鼓励、支持、引导农民大胆试点,以点带面,滚动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要坚决杜绝“一刀切”、“运动式”、简单化的操作处置。二是要环境促。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对运用土地流转进行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立项开发的,给予资金、技术、税费等方面的倾斜。同时,要抓好市场建设,疏通流通环节,缩短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距离,让农民、业主有想头、有干头。三是要服务帮。加强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为农民、土地承包户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主动做好政策、法律的咨询和指导调解工作,引导土地流转步入正轨。
(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切实解决流转规模问题。
现代经济越来越朝着规模经济的方向发展。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也就没有市场竞争力。加快土地流转速度,突出规模效益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土地难以集中成片,不易形成规模的问题。解决土地流转规模问题,首先,地方乡村两级在完善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时要统一规划,科学安排。其次,要做好“四荒”土地的调查和统计,在此基础上超前规划,合理安排,要在耕地的深度开发,非耕地的广度开发上下功夫。第三,要在充分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以土地托管为载体,对撂荒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建立土地信托服务中心,对拟流转的土地集中统一管理,使之形成规模开发。政府要积极引导,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业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依托资源优势,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土地流转的规模经营,体现规模效应,促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
(四)加大投入、政策扶持,切实解决业主资金匮乏问题。
生产启动资金匮乏是阻碍土地流转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加大对土地流转所需资金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大银信部门的贷款支持力度。对利用流转土地搞规模开发,比较效益高,优势明显的项目,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银信部门要积极给予贷款支持。二是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政府要加大农业资金投放力度,对利用流转土地搞高效农业、规模农业的优先投放资金。三是通过公司、业主的投入解决资金问题。采取承租反包、购买土地使用权、股份合作等模式,让公司、业主和农户共同投入资金搞高效农业、特色农业,从而降低业主和农户风险,有效解决土地流转资金难的问题。
(五)签定契约、加强管理,切实解决契约不规范问题。
当前,农民与承包经营户、业主之间的承包关系都是用契约来维系,而且大部分契约又具有不规范性、不稳定性和松散性。因此,在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契约的规范管理,进一步明确承租双方的责、权、利,引导承包方和农民遵守合同协议,积极做好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大《合同法》、《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规范双方的履约行为,促进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篇:太和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
太和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
一、基本情况
我县31个乡镇和经济开发区,耕地是172万亩,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3.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其中:转包5.1万亩、转让1.9万亩、租赁3.1万亩、互换0.9万亩、其他形式2.8万亩,分别占流转总面积的37%、13.8%、22.5%、6.5%、20.2%;流转时间在1-2年的7.5万亩、3-5年的4.4万亩、6年以上的1.9万亩,分别占流转总面积的54.3%、31.9%和13.8%。
二、主要做法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工作的领导,县政府及时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任组长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委。为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广泛宣传,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以来,我们积极引导鼓励支持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人员等经营主体投资效益农业,采取租赁、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推进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27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300亩以上的有29家,加速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步伐,提高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模和质量。
(三)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流转试点。2008年我们通过积极争取,被列为全省农村土地流转试点县,试点工作至2009年结束。试点实施以来,我们经过深入调查、认真研究,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周密安排,详细部署,进行了慎重操作,初步总结了三种流转类型。一是土地合作型,代表村之一孙法试点村。该村位于太和县皮条孙镇北侧,辖10个自然村,1320户,4626口人,耕地51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为解决农户分散种植的低效益问题,由村干部牵头依法成立了“优质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直接把土地连片规模种植写进章程,合作社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614户合作社社员之间的土地合作,完成5000亩的土地连片,建立一个标准的良种繁育基地。对于基地范围内的土地承包者,如果不愿意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加入合作社的,由合作社主动进行协商、调换,各取所需,或者由合作社社员直接租赁经营。合作社的生产基地实行整地、施肥、供种、机播、排灌、防虫、治病、订单生产与销售等统一操作。这些举措使合作社社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身价,在今年的小麦种子生产中,经测算社员每亩小麦生产投入成本降低42.5元,产出的小麦良种高出市场价10%—12%,参与合作的土地每亩增收135元。二是技术服务型,代表村之一张槐试点村。该村在村委会主任徐淙祥的带领下,牵头成立了“太和县高效农业技术专业协会”,会员1829人,集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培训、示范、推广、服务于一体,协会章程健全,会员的权利、义务明确,大部分会员能经营、善管理、懂科技。该村以协会为依托,发动和团结会员开展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定单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会员通过商定,统一思想,确定农作物种植类型,确定面积,统一组织,统一生产,同一品种,统一机耕,统一施肥、统一供种、统一防虫、统一收割、统一销售。这种办法操作五年来,该村小麦单产一直稳定在千斤以上。2009年以小麦亩产718.2公斤水平,刷新目前全省小麦单产纪录。三是租赁经营型,代表村之一双兴试点村。该村隶属双浮镇,村支书高东方为了让村民尽快致富,选准了高效蔬菜设施栽培作为突破点,采取“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办法,以每年1000斤小麦的承租标准,租赁农户1200多亩耕地,实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目前该社发展势头强劲,被省农委授予“全省蔬菜10强”企业,示范带动效果明显,部分
出租土地的农户在蔬菜生产基地参与劳动,每月可获得830元的收入,中午在蔬菜生产基地食堂免费就餐,目前直接受益农户有300多户。
(四)典型引路、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我县有好多典型,值得介绍:
如:苗老集新合村流转千亩南瓜种植。新合村位于苗老集南3.5公里处,辖6个自然村,765户,3697口人,耕地6100亩。该村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在三分之一以上,在家的农户大多是老弱病残,所经营的土地虽然没有荒芜,但都是粗放式经营,经济效益不高。为进一步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既让在家的农民有活干,又让外出的农民彻底没有后顾之忧,该村村长刘永军牵头成立了太和县泰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101个,注册资金100万元。合作社于2009年9月开始,以每年每亩租金700元的价格,租赁农民土地1700亩,实行统一种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定价、统一销售。当地农民今年,该社统一种植了1700亩的南瓜、玉米,由于实行的是套种的模式,有效提高了作物的光照利用率,增加了作物单产和单位总产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目前,南瓜、玉米长势良好。该镇的集喜养殖专业合作社、保誉养殖专业合作社和金地种植专业合作,三社联合,建立水产养殖基地1100多亩,吸纳成员350户;建立蔬菜生产基地2300亩,吸纳成员650户,先后购置旋耕机42台,深耕机48台,播种机174台,喷灌机510台,打药机652台,成立了农机专业队,产生了较好的产生的连锁效应和社会效益。
又如:宫集镇千亩连片烟叶种植。该镇育才、宫大两村烟叶连片种植面积逾千亩。土地流转时,镇村包点干部走村串户,挨家挨户征求村民意见,对一些不愿种植烟叶的村民进行耐心细致的劝说,反复在村民与种烟大户之间进行协调,最终以一亩地一年600元的价格与农民签订了土地租赁协议。烟草公司在育才、宫大两村出资修建了一条宽3.5米、长2.5公里的水泥路和7.9公里的沙石路,村民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对于土地流出的农户不仅从种烟大户手里得到每亩600元的土地租赁费,又可以在种烟大户那里干活打工,每年的收入大概在1000元左右,而且不用承担任何风险,也不用自己投资,群众很乐意。就种烟大户来讲,按照亩产烟叶200公斤,市场价每公斤14元来计算,大概一亩地一年毛收入在2800元左右,每亩烟叶一季的纯收入也不低于1200元,是种植小麦大豆效益的1.5倍。
三、启示、问题和打算
我们通过实践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越高,土地流转的难度越小;经济越发达,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越低,土地流转越容易;承租方对土地经营的产出率越高,支付的租金就越高,土地流转越顺利;承租方对土地经营的科技含量越高,土地流转的阻力越小,如果出租方的耕作方式是“一麦一豆”,承租方还是“一麦一豆”,那么租赁双方很难结合在一块。
我们通过实践探索,也发现有些问题急需要探讨和解决。如: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问题,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建设问题,土地流转手续不健全的问题等。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工作的力度,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探索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切实有效的办法,积极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培育土地流转市场,推进农业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加快现代农业的进程。
一是发挥政府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引导作用。加强经管队伍建设,发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指导、服务、管理的职责,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同时,制订农村土地利用与流转的长远规划,做好土地的集中连片和整理工作,依法规范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
二是完善政策,为农民自愿参与土地流转创造条件。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及相关程序。建立和完善农村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民对土地的生存依赖性。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进行合作生产,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和连片开发经营农民流转的土地。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民自愿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创造条件。
三是鼓励工商企业投资从事产前、产后等资源开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和订单农业的生产方式,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
四是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机制,乡镇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村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台账,积极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服务,逐步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形市场。同时,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调节机制,依法调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出现的争议与纠纷。
第四篇:浅谈农村土地流转
浅谈农村土地流转
九江学院 外国语学院A0812班 吴敦旭
内容摘要: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其中土地流转存在着急迫性,特别是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方面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在当前形势下继续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客观与主观的影响因素使的农村土地流转的进度较慢,针对诸多问题我们也要想出一些相关的对策来解决。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急迫性;突出问题;解决办法
“三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巨轮从农村开始破冰,从此解决了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 三十年后的2008年,金秋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关于农村改革的重大决定,这是一个历史性突破的重大决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让、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最终达到适度规模化经营,农业促进工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等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出台,是中华大地尤其是农民朋友一次难得的创造历史、创造奇迹的又一重大机遇。将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开启中国农村发展又一个崭新的时代。”①
在2008年12月31日发布的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将土地流转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提出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②。
那么为什么我国要反复强调土地流转,其急迫性又体现在哪里?
一. 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一)中国农村土地结构不完备,体制不完善,导致土地的浪费。在长期的历史条件作用下,农村形成了一些特定的农用土地结构,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①
② 参考《中国农地》,2009-3。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
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①。但是这些农用土地的比例在各地都存在着差异,很大一部分地方都存在着使用不合理的现象,特别是在当前的农村用地使用模式下,有很多的土地没有办法充分利用甚至没有办法使。
其次,政府对于具体问题没有很好的出台相关的政策来协调,管理体制出现不足,从而导致了广大农村都选择将那些比较难以种植的土地不种或者随便种一些作物。我国的农用地本来就很少,在加上这样的不充分利用土地,大量的浪费土地资源,势必会加剧我国用地紧张局势。
再次,随着形势的改变,农村劳力不断向大城市输出,农村出现田地荒芜现象严重。本来是大片大片的良田却闲置在那里,没有发挥出它本应有的作用。2001年江西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为5534.7千公顷,2002年为5355.1千公顷,2003年为4997.4千公顷,到2007年稍有回升为5215.0千公顷②。总的来看,波动不是很大,尽管有些地区出台罚款措施,但是这一因素的影响还在逐步加大,这将会导致土地的大量浪费,势必会加剧我国用地紧张的形势。
(二)农民增收和农村城镇化的需要
农民增收的需要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收是关键,增收包括增加经济收入和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首先,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在卖给国家,丛中来获得一定的收入。那么农作物的收购价格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作物的价格受到市场的影响很大,尽管国家大力保障粮食的收购价格的稳定,但是有很多地方主要不是生产水稻,比如2007年江西省的棉花总种植面积为68334千公顷,而九江地区的种植面积就达48573千公顷,占全省种植面积的71.08%,③是棉花主产区,然而近五年来,市场收购价波动很大,质量较好的棉花最高达3.3元/斤,最底时只有0.9元/斤(都昌地区),特别是在2008年,农民在增收的路上跌了一个大跟头,2007年的棉花价格很好,2008年的种植面积进一步加大,但是由于受到9月份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纺织企业破产,而此时正是棉花的收获期,很多厂家不需要大量棉花,供过于求,结果只有低价卖出。从而使农民遭受了巨大经济损失。
最新数据表明,自2004年开始,江西省的水稻产量从1803.40万吨上升至2007年的1904.21万吨,期间的产量相对比较稳定,增幅不大,加上江西水稻的种植面积不稳定,很难推动产量继续上升。如果说实行土地流转,第一,就能够建立很好的农作物的销售通道,《土地管理法》。
在线江西统计年鉴2008。
③参考在线江西统计年鉴2008,经过计算而得。①②
也就能够更好的保证价格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增收。第二,能够达到一体化管理,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加上稳定的种植面积,我们的粮食产量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也会受益。农村城镇化的需要
截止到2006年,我国的农村人口为7.37亿,占全国人口的56%左右,要想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就必须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首先我们知道农村的土地面积有限,随着人口的增长,如果继续像以前一样的按照人口来分配土地,那若干年后,势必会有人分不到土地,所以进行土地流转体现了对未来问题的预见和解决办法。流转后,大部分农民将从角色上开始转变,逐渐的向城镇化转变。
(三)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近年来,全球粮食产量增长缓慢,需求不断增加,库存量持续下降。2007年到2008年,国际市场粮价快速上涨,30多个国家粮荒引发社
①会动荡。
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状况不佳,自1998-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一直下滑,2004年开始稍有回升,但总产量暂时不及1998年。
通过土地流转,能够稳定生产规模,保障粮食产量的稳定性,也就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二. 影响和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
(一)农民总体收入不高,难以应对流转后的问题
第一,农民收入单一,一般情况下没办法将仅有的土地流转出去。流转之后很难找到比较合适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主要是目前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水平都很底,没有技术作为生计保障。
第二,农村家庭收入不高,在今天贫富差距较大的时刻,农民需要土地作为保证,以应对物价不断上涨及消费所带来的压力。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农民就更不会轻易放弃土地的使用权。
第三,自古以来,农民都将读书作为出头和光宗耀祖的的唯一道路,现在也一样,农村家庭大多都指望能够通过培养出一个大学生来摆脱贫穷的生活,而相关费用却很高,只有充分利用已有土地来提高收入,供养大学生。
(二)对基层政权的信任引发一些问题
首先,在土地流转中,政府错位行为严重,一些乡村组织直截充当了土地流转的主体,不尊重农民的意愿,随意改变土地的承包关系,强制土地进行流转②。这使得农民产生了反抗心理,土地流转受①
② 《农村经济研究》,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Econmy,2009-1,p72-73。《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情况及收益分配制度创新》,孔祥智、袁佩佳,中国人民大学。
阻。
其次是基层政权在以往管理过程中的失信和失职。“绝大数村民对干部的意见很大,不指望干部能够为老百姓解决什么问题。89.7%
①的村民认为干部都是用国家资源谋私利的”明显的表明村民对干部的不信任态度。这使得农民不能够抗拒心里的恐惧,自然土地流转受阻。
再次,农村社会转型不彻底,引发信任危机。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开始在推动村庄合并,基层政府正着力推行乡村合并,大大减少了行政村乃至乡镇的数量。“目前,中国农村有3.75万个乡镇,②村级组织有64.5万个。”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给很多农民带来
了情感上的伤害,几个村虽然合并,但没有在情感上合并,当处理一些事关农民利益的事时,那些领导原来属于哪个村的就会尽可能的让那个部分得到最大的利益。像那些没有人在村委会的那个部分的利益连连受到损害,从而导致村民对上面传达下来的安排产生置疑。
(三)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
首先,农民不能摆脱情感上的依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那片土地上,不甘心让“外人”来使用他们的土地。
③“农民更易受地缘和血缘关系的支配。”从而导致土地流转给他人
遇到更大的阻力。
还有,广大农民对政治政策采取一种回避态度,对上面传达的精神觉得不关自己的事。
(四)政策上的问题
第一,流转程序的繁琐性与流转限制的不合理性。“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
④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
土地流转中的互换、转包、转让的范围,限定在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这种“书面协议”、“发包方同意”、“发包方备案”及“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等限制性规定,在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决定交易方式和交易目的,交易成本过大,交易程序繁琐,自然不利于交易,不利于土地的流转,特别是 “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限制性条件,使得跨地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成为泡影。⑤《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苏南模式,P140,于毓蓝,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证券之星网,http://news.stockstar.com。
③ 《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苏南模式,P104,于毓蓝,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④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七条
⑤ 《影响和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因和对策》,河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课题组 ①②
第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当土地流转之后,大批农民将涌入城市,进入了二三产业,但是土地仍然是大部分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和生产保障,也是我国农村稳定的基础。“由于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很多农民都不敢放开手去的进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①”。
三. 对于实施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考虑实际情况,逐步流转。
在实际情况下,有的农民的确是没有能力承担流转之后所带来的影响,那就得根据实际状况来决定流转速度。
针对农民缺乏技术,很难在土地流转之后找到工作,那么我觉得可以先在土地流转之前对有意愿将来去城市找工作的农民进行相关的职业技术培训,在他们有技能之后再开始逐步的将土地使用权进行流转。
对于那些在农村生活已经很困难的村民可以采取相关的扶助,比如说建立一套相对来说比较可靠的制度,对于那些人实行预先补助,既将本来国家准备每年补助一些资金改为一次性补助,本来分十年下发的改为五年发一次,数目不变,但解决了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过程中的资金空缺,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
最后就是进一步落实国家扶持贫困大学生的相关政策。
(二)加强对基层政府部门的管理
首先基层政府在进展工作时要作到“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②”政府部门监督和服务部门,应该是去搞好服务工作的、监控总体的动态平衡,而不是用行政手段去对农村土地使用权进行干预。
加强要加强反腐败的力度,尽量避免由于政策上的漏洞给农民带来权益的受损,保障我们农民的根本利益。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树立良好形象的意识,在思想的开放程度上,干部首先要带好头。在处理问题上应该作到公正全面,这样才能够得到老百姓的信任,也更有利于开展相关的工作。
(三)针对传统心理文化的建议
要尽量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市场意识、经营意识。要让农民朋友认识到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及带来的好处。
由于很多农村都存在着排外的思想,在短期内可能也很难发生巨大的转变。但是又要尽快流转,我觉得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亲血缘的特点,鼓励本村的成员个人或集体进行承包,这相对来说阻力就小了许多。
①
② 《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情况及收益分配制度创新》,孔祥智、袁佩佳,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
(四)针对政策上的不足的建议
第一,尽量降低流转的烦琐性,将强可靠性。“应该大力培育土
①地流转中的中介组织,”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是连接供给和需求的纽带,完善中介组织是加快土地流转的关键。中介的职责是制定土地流转的规划,收集相关信息,办理相关手续。通过中介,农民就避免了那些烦琐的步骤,并且效率也很高。
第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像前面提到的关于农民的补助问题等也是完善的过程。“要建立起面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多层次保障制度,以促进土地的自由高效流转。②”
总之,农村土地流转意义重大,但是遇到的问题也很多,只有协调好诸多矛盾,把握好农民利益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关系才能够顺利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农地》,2009-3。
2.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
3.《农村经济研究》,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Econmy,2009-1,p72-73。
4.《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情况及收益分配制度创新》,孔祥智、袁佩佳,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法》。
5.江西统计年鉴2008。
6.证券之星网。
7.《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苏南模式,于毓蓝,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农村土地承包法》
9.《影响和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因和对策》,河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课题组
①
② 《农村经济研究》,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Econmy,2009-1,P57。《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情况及收益分配制度创新》,孔祥智、袁佩佳,中国人民大学。
第五篇:农村土地流转情况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
近年来,随着邢台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加快推进,部分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日趋活跃的势头。土地流转已成为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进而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对落实农村土地政策、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均能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新事物,近几年各地在土地流转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阻碍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因此,正确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各种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意义重大。
一、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土地流转的意义和认识不足。许多农民还没有把土地流转作为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转变经营方式、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等有效手段和必然途径。有些农民依然存在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不愿离开自己那块有限收入的土地。
2.土地流转需要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在具体执行中仍有漏洞,有的流转主体和行为还不能完全依法运行。对流转情况缺乏相关备案登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合同文本也没有统一,因土地流转而产生的纠纷事件仍有发生。
3.流转缺乏市场化机制。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形成,缺乏中介服务。目前,土地流转主要依靠自发进行和政府推动,想转出土地的农户寻找流转对象难度较大,而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农业企业却苦于和一家一户的谈判费时费力又不能保证连片发展的规模,使土地流转空间狭窄,流转成本增大,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加之,流转缺乏中介组织,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土地流转的进程。
4.流转风险较大,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土地流转前,缺乏对种植大户和企业业主农业经营能力的资格审查和评估。土地流转后,又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流转业主一旦经营上出现失误,无法履约,一跑了之,给流转农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造成损失后,又没有有效的补偿办法,风险由农民和政府承担。
5.农民的流转收益缺乏增长机制。在流转合同的约定上,农民土地流转收益一般是一定不变,流转期间不再调整租金,流转收益没有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得到相应增长。
二、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角色定位不明晰
政府的指导是帮助集体土地健康、有序流转的保障。在一些地方,部分基层政府和部门角色定位不准,认识错位,普遍把经营权流转当成流转主体的经济行为,没有认识到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对有利的流转模式不加以鼓励和推广,不利的模式不加以批判和限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同时没有科学制定流转后农民出路的规划,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做好应急处理预案,提供服务,化解矛盾。集体土地流转是一种市场行为,如果基层行政组织,违背农民的意愿而强行流转,这将为社会埋下许多隐患,甚至危及整个社会的稳定。所以政府应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搞好规划、提高服务,在集体土地流转中做好服务员、裁判员的角色。
(二)农民流转意愿不强烈
分析当前的土地流转现状,存在农民流转意愿不强烈的现象。究其原因如下:首先,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失地农民缺乏生存保障。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讲,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有些农民即使转移到了二、三产业,由于失业的风险和收入的不确定性,他们仍把土地作为最后的退路,宁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抛荒弃耕,也不愿意转移出让”。其次,农民转移就业空间小。“土地流转的速度应该与工业、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增加的速度与城市基础设施容纳的程度相适应”,当前,城镇化速度慢与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不足导致农民转移就业不畅,不愿放弃土地。第三,部分土地转出收益吸引力不大,尤其是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提高了农民对土地价值的预期,致使流转意愿不强烈。
(三)土地流转后资金与技术支持不足
土地流转后,要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必须进行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经营者开发资金匮乏,是制约土地流转的重要原因。一些经营者大面积承包土地后从事高效农业开发,后续发展中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由于融资渠道少,致使部分经营者在土地开发上存在严重的资金困难,规模难以扩大,效益难以提高。从科技层面讲,土地流转的意义在于土地流转以后,发展高效农业,精耕细作,达到高产高效。而一些承包大户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支持,只能搞粗放的规模化,不仅无法提 2 高效益,而且对土地资源也造成一种浪费。所有这些不仅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使一部分有承包能力和意向的经营主体不断观望、徘徊,或者承包土地后另做他用,失去了土地流转的本来意义。
(四)土地分户经营的分散性、随意性与土地流转的计划性、规模性之间存在矛盾
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效益,而第二轮土地延包实行的是“耕者皆有田”政策,不仅土地分户经营,而且农户在这种严重分散的土地上还要种植从粮食到饲料、蔬菜等几乎家庭所需的全部作物,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土地的分散程度,形成了分散、细碎、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方式,难以实现土地成片集中流转。而且业主在实施土地规模流转时,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承包户没有谈妥,而使土地规模化流转难产,制约了规模经济的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要广泛宣传,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村委会应结合土地承包法律法规,采取电视、广播、标语、条幅、下发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土地有偿流转后走上致富之路的典型事例,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及土地流转政策措施,以及流转土地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消除农民思想顾虑,提高土地流转意识。
积极调研,及时解决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要把土地流转作为一个课题,组成调研组,深入地对土地流转情况开展调研,及时掌握本村土地流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新办法。
加强典型宣传,营造土地流转的良好转氛围。要把培育土地流转典型作为促进土地流转的重要手段,总结典型经验,加强引导。
把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宗旨,优化土地流转的环境,把优惠政策支持作为动力,推进土地流转的进程。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把土地流转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综合、协调、统一领导土地流转工作,;积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使土地流转进入市场,依靠市场调节完善流转机制,推动土地流转的健康运行,降低土地流转成本;健全社会保障机制,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放心走出去,进而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条件。
加强管理,规范流转秩序。加强土地转出方的管理。首先,加强农户自发的土地流转管理。农户自愿将承包土地以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等形式流转,应签订书面流转协议,并报村委会备案。其次,规范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村行政组织参与土地流转的行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村行政组织不得以任何名义强迫农户流转土地,也不得阻挠农户自愿合理地流转其土地经营承包权。第三,农户也 3 可以委托中介组织进行土地流转。委托流转要签订委托流转协议,并报本村委会备案。
加强土地转入方的管理。首先,农村土地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农户家庭承包土地的剩余承包期。流转期满后,经双方协商,可续签土地流转协议。其次,指导监督工商企业选择适当方式开发农业。但工商企业进入农业要注意不得侵害农民利益,要有利于保护和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政府应鼓励他们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视纠纷调处,保护土地流转。为保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要充分发挥作用,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流转形式。坚持以《土地承包法》及中央和省相关规定为准绳,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合作社等土地流转组织形式。在保持原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自愿申请,并以土地经营权入社的形式,组建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由土地流转合作社进行集中统一规划、统一经营。这种模式以股份制和合作制为基本形式,实行“三权分离”,即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土地流转合作社拥有土地经营权,实行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管理制度,农户按入社土地面积从合作社获取分红收益。这种形式既能够把土地集中流转出来,促进高效规模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又可以克服其他土地流转形式存在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维护承包农户和经营业主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2012级物流一班
付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