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邵武市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与探索
邵武市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与
探索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 来源:《福建农业科技》2011年 第4期 发布时间:
2011-09-26
杨连香
福建省邵武市吴家塘经管站
邵武市把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加强流转管理服务,强化政策扶持引导。经采取这一系列措施,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流转吸引力不足、规模小以及流转不规范等问题。笔者重点对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和调查,并就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推进情况
1.1 制定出台政策办法,促进土地规范流转
2006年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的合同文本格式,制订完善了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出台了“邵武市农业集体项目承包管理的通知”,对“几荒地”、“几小园”等集体项目承包的原则、程序以及农村土地流转的合同文本进行了规范。2007年初制定下发了“邵武市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指导意见”,规范了土地流转变更经营权证的办理程序,土地流转逐渐进入规范化管理。2008年初出台了“邵武市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意见
(试行)”、“邵武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邵武市农业规模经营补助扶持办法”,对农村土地流转原则、流转方式、流转程序、流转管理,以及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原则、形式、具体标准、实现目标、政策保障、组织领导、扶持措施和补助标准等作了较为详细、明确的规定,为创新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形式和土地流转管理提供了政策措施保障。
1.2 加强流转指导,取得初步成效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农委的精心组织、指导下,以打造“一园三业一基地” 为引领,按照“市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意见(试行)”和“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规定及规范管理程序要求。在各镇(街)、村广大干部的积极努力下,通过积极招纳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城镇工商业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种养大户流转土地发展产业,采取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方式进行土地流转,经过发展产业带动,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
1.3 流转速度加快,由零散向多元集中转变
近两年来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出现了以下新情况:一是流转速度明显加快,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从1996年两轮土地承包至今,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增加1.24万hm2,年均增加0.1万hm,增速为27.9%。其中,2007年至今增加0.66万hm,增速为38.6%,占承包耕地的比重提高了13.8个百分点。土地流转由零星分散向成片规模流转转变,目前全县规模经营面积1.1万hm,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22.3%。二是流转方式多样,出租形式加快。全县土地流转主要方式有转包、出租、转让、2
互换、入股。出租面积由2006年的220hm增加到目前的2367hm,占比由2006年的3.45%迅速上升到目前的18.21%,以出租方式流转从目前流转总量上看占比仍不高,但发展迅速,已成为目前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三是流转对象多元化,企业、大户逐渐成为流转主体。除农户之间零散流转外,近几年来,龙头企业、工商业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参与土地流转呈快速上升趋势。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流转管理服务组织不健全
目前,我市土地流转主要是自发流转和政府推动,缺乏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和市场,存在流转不规范和纠纷矛盾多等问题。一是急于求成,政府引导存在越位推进流转现象。二是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我市至今尚未建立市、街(镇)、村流转服务机构,土地流转绝大多数不按规范程序进行。三是市场建设不配套,未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流转信息传播不畅。
2.2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制约土地流转
我市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绝大多数地区农业水利设施、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土地零星分散,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土地经营成本和物流成本高,难于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直接影响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发展。
2.3 缺失流转土地风险防范机制
一是在流转土地时,基本都没有实行风险防范抵押,一些业主转入土地后,由于项目选得不准、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不按时给予补偿,2
2或不按标准补偿,甚至违约逃债,致使农民出租土地后,出现人地两闲的现象。二是土地流转费的确定没有可操作的价格标准,普遍存在偏低的问题,损害农民利益,影响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2.4 短期利益影响土地流转
有的农户为了谋求当前利益,借土地流转之名,私自将土地流转用于“非农化”建设,基本农田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有的农户为了当前利益,在土地流转中,过于抬高流转价格,难以达成流转协议,影响土地流转。
2.5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迁入城镇的承包农户虽然目前不靠土地为生,但由于当前改革不配套,进入城镇的农民没有按城镇人口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又不健全,加之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客观上对土地流转造成了一定阻碍。几点建议
3.1 创新流转机制,促进规模流转
一是市政府尽快研究成立市、镇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增强农经队伍力量,配齐人员编制,强化土地流转的管理指导。二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把土地流转引入市场机制。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自愿交出土地进入城镇的农户,应为其解决进城后的劳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应首先启动流转土地农民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3.2 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流转行为
土地流转关系到农户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流转管理部门要积极做好土地流转的指导、管理、协调、服务和监督工作。二要健全流转管理制度,包括流转审批程序、合同签订鉴证、流转大户的登记备案、档案管理等制度。三要充实纠纷调处力量,为农村土地纠纷调解仲裁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依法处理土地流转纠纷,维护流转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3 建立流转促进机制,放宽土地使用限制
一是建立一次性补偿机制。对自愿退出未到期承包地的农民,在确保耕地不撂荒的前提下,由政府一次性给予每667m3000~5000元补偿和奖励。对农民进入城镇变为市民的,纳入城镇社区统一管理和服务,享受同等政治经济和社会保障待遇;对退出宅基地的,享受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二是适度放宽土地使用限制。允许利用流转的土地发展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产业;允许在流转土地上建设除商业房地产以外的其他设施,特别是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允许农民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经批准以土地入股发展各类股份合作组织。三是强化金融支持。制定“三农”金融业务利益补偿、风险分担和“市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具体办法;尽快启动建立村镇银行,大力发展农业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或农业订单抵押贷款途径。
3.4 认真落实补偿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对流转给企业或业主的土地,政府应督促合同兑现,确保补偿到位,确需通过法律诉讼途径解决的,要积极鼓励和帮助农民依法维护自
2己的合法利益;对修建水利设施、村级公路等公益事业建设流转的土地,应实行政府补贴与农民受益户承担相结合的办法,给予被占地农户补偿。
3.5 建立流转风险防范机制,防范违约逃债行为
建立土地流转保证金制度和土地流转风险基金,保证金由土地受让者按流转总额的20%缴纳,风险基金由财政和业主共同出资组成,由市级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市财政指定专户存储。
3.6 加大四大体系建设,推进信息化管理
市财政应安排投入必要资金,加大对土地流转市场体系、服务体系、纠纷仲裁调处体系和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信息平台,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和土地流转信息录入信息平台,实行动态管理,使我市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尽快走向规范化、信息化。
第二篇:珙县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与探索(精选)
珙县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与探索
珙县政府副县长 杨学东
珙县地处四川省南部盆周山区,全县幅员面积1149.5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其中栽桑养蚕乡镇15个),262个村,耕地面积23.86万亩,林地面积82.02万亩,总人口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富足的人力资源,为实施土地流转提供了有利条件。自2005年以来,珙县在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揽,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坚持创新机制、政策扶持、强化服务、规范管理,积极引进业主,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有力促进和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推进土地流转加快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县依托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
(一)推进土地流转实施产业化经营,促进生产发展。
实施土地流转就是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允许土地适度向种田能手和开发业主集中,实行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这不仅是农业走向市场化的需要,也是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生产发展的需要。一是由零散流转转向大户规模流转。全县成片100亩以上的规模流转面积达6.43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29%。其中土地承包经营规模100-500亩以上业主共22家,承包经营面积500亩以上的21家。二是经营主体从单一性转向多元化。过去的土地流转主要是农户之间的流转,经营主体大多是单一的农户。而近年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经济单位已成为流转土地的受让主体,土地经营主体已从单一性转向多元化。三是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在工作实践中,我县始终把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向大规模、高品质方向发展。流转后种植优质水稻6200亩,种植经济作物1.48万亩,从事养殖业860亩,发展林业19.88万亩。
(二)推进土地流转开展多元化增收,促进生活宽裕。
如何实现“农民增收”,这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做的一道简答题。而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生活宽裕的目标,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要促进农民增收,这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好农村土地资源,探索一条使土地发挥最大效益的土地流转机制,使之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土地流转的根本意义所在。珙县在实施土地流转后增收渠道既有量的增加,也有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全县土地流转通过转包、租赁、转让、入股和互换5种方式流转面积已达2.87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2%,涉及17个乡镇、112个村、314个社、8500余户、1.18余万人。土地承包业主投资132万元,年创造产值5060万元,农户年获益656万元,户均获利近800元。二是集体林权通过转包、租赁、拍卖和转让4种方式流转林权面积19.2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23%,林木纯收益达到1000-1700元/亩,与林改前相比提高了5-10倍。其中公开拍卖林木经营权21宗,纯收益1850余万元;林地使用权流转1198宗,流转面积8.5万亩,流转均价30元/亩·年,农民年收益258万元,是林改前的6倍。三是选择将自家土地或林权进行流转的农民从自耕土地上解放出来后增加的务工收益。截至目前,全县共有近1000余人选择外出务工,在拓宽增收渠道的同时,又能使那些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的在家农民能够就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获得土地收益之外的工资收入,也减少了在外务工人员因农忙而产生的往返费用和误工工资。四是土地承包责任制下的国家对种粮承包经营业主的种粮直补、农资补助、水稻补贴、小麦补贴、油菜补贴等各项政策补助依然享受。
(三)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城乡一体化,促进乡风文明。
珙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口在10万人以上。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本,同时他们又有回乡创业,带动家乡人共同致富的迫切愿望。通过推进土地合理流转,既可以吸引大量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参与新农村建设,解决资金、技术等要素矛盾。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和招商引资发展现代农业,农村也将经历一场城市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元素的洗礼,在实现城乡就业融合的同时,不断促进乡风文明程度的提高。目前,我县已经成功引进土地承包经营规模100-500亩以上业主共22家,承包经营面积500亩以上的21家,大力发展烤烟、蚕桑、优质水稻等经济作物和优质农作物。
(四)推进土地流转进行规范化建设,促进村容整洁。
珙县地处四川省南部盆周山区,相对于沿海和平原地区而言,这里的土地流转,只能形成“块状”或“带状”的集中区域。土地规模流转后,也必然要进行土地的连片整理和块状布局,从而发挥土地的综合效应,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这将对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农业综合项目的布局更具有科学性,同时,以项目配套建设为载体的土地流转,又将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增加土地流转的显化收益,实现农民增收和村容改善的双赢。目前,我县在底洞镇南桥村、景阳村和白合村,按照桑-蚕-菜-苕-禽-路-沼-水-坝为一体的综合示范模式,成功连片打造5000亩蚕业科技示范园区,在通过强化示范园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实现道路交通联产业、水利灌溉联桑田、防灾减灾联基地,使农业综合项目的布局更具有科学性。目前,已实现每户一口沼气池、一条硬化人行便道、一个美化绿化院坝,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环境,实现了农民增收和村容改善的双赢。
(五)推进土地流转尝试市场化运作,促进管理民主。
由于鼓励土地向大户流转,势必要认真探索土地在流转的过程中农民的权益合理显化问题。因此,除了积极寻求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撑外,如何最大限度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自然成为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主意识的形成就会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这对于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管理民主必将起到积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我县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大力开展村支两委联专合组织、党员干部联产业、教育卫生联农户、文化活动联村民,也将使农民参政议政意识进一步提高,民主意识进一步显现。
二、存在问题
(一)土地流转政策宣传不到位,群众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一些乡镇政府没有把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放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大局来认识。对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不够深入,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还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一些农户和部分土地承包业主对推进土地流转还存在“三怕”:一是部分农民怕土地转包出去后,自己丧失了土地经营权,没有了生活的最低“保障线”,因此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后,宁愿土地荒芜也不愿转包出去。二是部分业主怕政策不稳,政府收回土地承包租赁权,不敢大胆投入。三是部分业主怕市场前景不佳,承包无效益,不敢大规模搞开发。
(二)土地流转服务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进程。
当前土地流转大都是群众的自发性行为,缺乏约束力和规范性,政府在土地流转上缺少应有的管理、引导和服务,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和速度。一些乡镇和村社没有认识到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在工作中还存在错位、越位的现象,在土地流转问题上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化操作方式,个别村社强行要求农民退出承包地统一转包给业主,群众对此不满意,甚至引发了新的干群矛盾。
(三)土地集中成片进行流转难,业主开发难具规模效益。
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土地分户经营的分散性、随意性与土地流转的计划性、规模性之间存在矛盾。由于推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业主在实施土地规模流转时,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承包户不能谈妥,而使土地规模化流转难以成功,从而导致土地流转比较分散,制约了规模经济的发展。
(四)土地流转业主融资较困难,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规模。
大面积承包土地从事高效农业开发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土地承包大户往往不能提供贷款担保,又不能将土地使用权作为贷款抵押,因此很难从金融部门获取贷款,加之一些地方交通等基础设施和自然基础条件较差,更难筹集资金或引进资金,致使部分业主在土地开发上存在严重的资金困难,规模难以扩大,效益难以提高。
(五)土地流转部分合同不规范,影响农村社会、政治稳定。
突出表现为一是合同的主体不合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家庭承包经营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集体“四荒地”流转的主体是农业社,而部份业主承包土地时不管是何种土地,一律与村社直接签订协议,导致合同的主体不合法,不能生效。二是合同承包期限不合法。协议中签订的土地流转的期限超过了第二轮土地延包期的剩余期限,致使合同无法履行。三是部份业主借土地流转改变了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致使合同不合法。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解决好认识问题。
土地流转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内容,是实现规模农业、效益农业,推动农业产化经营的前提和基础。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因此,解决好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打破阻止土地适度规模流转的思想桎梏尤为重要。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摒弃“搞土地流转就是搞土地私有化”等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发展的观念、创新的观念、市场的观念、效益的观念。其次,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要把土地流转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农村经济这个大局来认识,正确引导规范,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将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引导好。
(二)加强引导、及时规范,切实解决管理、服务机制问题。
正确引导和规范是加快土地流转速度的关键。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促进土地流转的健康快速发展。一是要政策引。要加大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力度,切实做好土地流转示范工作。在平等、自愿、互利原则下,通过公司加农户、业主加农户等方式,鼓励、支持、引导农民大胆试点,以点带面,滚动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要坚决杜绝“一刀切”、“运动式”、简单化的操作处置。二是要环境促。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对运用土地流转进行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立项开发的,给予资金、技术、税费等方面的倾斜。同时,要抓好市场建设,疏通流通环节,缩短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距离,让农民、业主有想头、有干头。三是要服务帮。加强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为农民、土地承包户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主动做好政策、法律的咨询和指导调解工作,引导土地流转步入正轨。
(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切实解决流转规模问题。
现代经济越来越朝着规模经济的方向发展。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也就没有市场竞争力。加快土地流转速度,突出规模效益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土地难以集中成片,不易形成规模的问题。解决土地流转规模问题,首先,地方乡村两级在完善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时要统一规划,科学安排。其次,要做好“四荒”土地的调查和统计,在此基础上超前规划,合理安排,要在耕地的深度开发,非耕地的广度开发上下功夫。第三,要在充分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以土地托管为载体,对撂荒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建立土地信托服务中心,对拟流转的土地集中统一管理,使之形成规模开发。政府要积极引导,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业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依托资源优势,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土地流转的规模经营,体现规模效应,促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
(四)加大投入、政策扶持,切实解决业主资金匮乏问题。
生产启动资金匮乏是阻碍土地流转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加大对土地流转所需资金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大银信部门的贷款支持力度。对利用流转土地搞规模开发,比较效益高,优势明显的项目,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银信部门要积极给予贷款支持。二是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政府要加大农业资金投放力度,对利用流转土地搞高效农业、规模农业的优先投放资金。三是通过公司、业主的投入解决资金问题。采取承租反包、购买土地使用权、股份合作等模式,让公司、业主和农户共同投入资金搞高效农业、特色农业,从而降低业主和农户风险,有效解决土地流转资金难的问题。
(五)签定契约、加强管理,切实解决契约不规范问题。
当前,农民与承包经营户、业主之间的承包关系都是用契约来维系,而且大部分契约又具有不规范性、不稳定性和松散性。因此,在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契约的规范管理,进一步明确承租双方的责、权、利,引导承包方和农民遵守合同协议,积极做好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大《合同法》、《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规范双方的履约行为,促进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篇:四川省三台县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与探索
四川省三台县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与探索
四川省三台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多地少,农业人均耕地仅0.93亩;传统农业分户经营规模小,农业比较效益低。为切实解决人多地少矛盾,提高单位土地效益,杜绝耕地搁荒,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近年来,三台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序流转,推动和促进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截止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1.25万亩,其中:耕地流转15.13万亩,林地流转0.9万亩,四荒地流转5.22万亩。土地流转的稳步推进,基本杜绝了耕地搁荒,促进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及基地建设,提高了土地经营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推进了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主要措施
(一)建机构搭平台,把流转服务上升为政府职能。2009年3月,县委、县政府组建了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加快推进规范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绵阳市内率先成立了县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在此基础上,部分重点镇乡和重点村分别建立了镇乡流转服务中心和村级流转服务站;建起了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组建土地流转价格评估委员会,制定流转价格评估办法,初步搭建起全县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县流转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收集发布土地流转信息9870条,接待法规政策咨询1125人次,推荐和引进业主46起,指导和规范流转合同70宗,成功流转100亩以上规模40宗。
(二)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县政府制定了农村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统一土地流转合同文本格式和流转程序,强化流转指导、监督和管理,纠正和查处流转中的违法违规行为3件,有效规避和防范了流转风险。
(三)构建保障和激励机制。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意见中,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土地流转的奖励政策,计划通过整合项目等形式,对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大、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的业主给予每年每亩50—100元的资金奖励和优惠政策扶持,在金融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到2010提10月,支持流转大户金融贷款600万元,对流转大户予以农机项目补贴50台(套)、资金20万元、配套农业基础设施项目30个、项目资金600 万元。
(四)探索创新土地流转经营新模式。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宜三台县情和特色的土地流转新模式,大力培育流转主体,支持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养殖专业大户,以转包、租赁和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培育出“大户+转包租赁”、“专合组织+股份合作”、“产业基地+龙头企业”三种流转主导模式,土地流转面积分别达到1.0万亩、1.3万亩和1.26万亩。立新镇科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租赁方式流转土地1941亩,种植日本“一口茄”,初加工产品出口日本和韩国,2010年出口值达260万美元。
(五)抓流转典型示范带动。全县选择了10户土地流转典型大户,在项目、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重点扶持。通过典型引导、示范带动,全县土地规模经营大户达到276户,规模经营土地面积3.6万亩,其中,规模经营500亩以上的大户30户、1000亩以上大户8户、3000亩以上大户2户。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农村土地流转的加速推进,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加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了我县崭山米枣、涪城麦冬、水果、蔬菜、药材、水产品等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一)有效遏制了耕地撂荒。通过土地流转,将举家外出户闲置耕地、低效土地、无力耕种土地和不愿种植土地有搁荒潜在隐患的土地等集中起来流转利用,避免这些土地荒芜。2009年以转包和代耕代种形式流转土地17.03万亩,土地撂荒已从2002年最高峰期的14966亩下降到零星闲置,基本达到全面复耕。
(二)促进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通过“产业基地+龙头企业”的流转模式,发展壮大了特色效益农业及产业基地。芦溪镇石河村流转土地1000亩,新鲁镇社会堰村流转土地600亩,集中成片发展现代设施商品蔬菜,带动周边镇乡部分土地连片种植蔬菜,打造了绵(阳)三(台)公路沿线蔬菜产业带,促使蔬菜成为三台继粮食、油料传统优势产业后又一特色规模产业。
(三)提高了土地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流转规模经营,降低了经营成本,推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单位面积产品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高。2009年流转出的土地大面积亩平纯收益达630元,比常规种植增收160元。农民流转土地后,不仅取得了租金等固定收益,还在原自行耕种的土地上为企业业主打工挣钱,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农户流转土地租金收入3375万元,加上不耕种土地后本土打工收入,每亩流转土地上农民间接增收1000元。
(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流转规模经营,便于统一技术规程,方便质量监测与无公害生产过程控制监管,从而提高了农产品品质。永明镇天坪村流转土地210亩,由四川代代为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集中成片建无公害麦冬生产基地和绿色蔬菜基地,生产出的麦冬品质和蔬菜品质明显高于常规分户经营的产品,产品价格高出常规价格30%以上。
(五)推进了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土地流转后,一批农村劳动力从原土地上释放出来,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壮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队伍。同时,一批原在外打工的农民,不再担心自家承包的土地闲置而安心在外打工,支持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近年来,三台县城镇建设加速发展,年均劳务输出已达36万人。
(六)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规模流转,带动了民间资本投入到农业生产,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若蓓农业公司、通宇农业公司等10多家规模农业企业和大业主投资到流转的土地上搞产业开发与基地建设。同时,优化了项目投放与资金整合,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项目、灾后重建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集中投放到流转区,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七)培育产生了一批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专业化队伍。一是拓展出新的就业渠道,流转土地后部分农民从原自行耕种的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流转大户或农业企业生产环节充当农业工人,同时吸引了部分外出人员回乡在农业内部就业,解决了3万余人在本土就业。二是培育了专业服务机构,在本土就业的农民,经流转大户或农业企业培训,成为具体从事某一项工作的专业农民;壮大了植保专合组织和农机专合组织的队伍。三是促进了农产品质量上档升级和品牌建设,一些原料企业和超市分户收购产品变为集中到流转基地定点收购,培育了一批特色农产品专业的供应市场和专业的生产基地。
(八)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增产,2010年全县粮食、油料生产双双创历史新高,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65.9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38元。建起了小寨子公司祖代种猪场、新希望集团30万头优质生猪基地,建成生猪养殖小区11个、万头以上规模养猪场6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6户,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46个。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流转规模小、比例低。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7.8%,农户之间代耕代种占流转总面积的80.7%。东路、南路等部分镇乡土地流转面积很少,流转率低,有的不到1%。
(二)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思想保守。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具有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双重功能,是农民的“命根子”,由于农村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对流转土地存在后顾之忧,宁可粗放经营也不敢大胆参与流转。
(三)农业比较效益低。相对于完整的产权而言,农村土地承包方只拥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不能像普通商品一样在市场流动,缺乏可参考的依据,流转土地大多地处丘区,地块零星分散、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条件差,不利于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作。农业自然灾害多、抗灾能力弱,农产品价格极不稳定,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在农村普遍存在。
(四)流转服务滞后。一是个别镇乡领导认识不足,支持、重视不够。二是部分镇乡流转管理机构不健全,缺少专门机构和人员,个别在职人员则因工作兼职多,变动频繁、专业性不强,经费没有保障,对土地流转指导管理不到位。三是市场机制不健全、流转服务滞后。
(五)对土地流转大户的财政奖励补贴,金融信贷、保险扶持机制尚未有效形成。
四、建议采取的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制。加强农经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乡镇农经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工作职能,搭建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市场。积极开展信息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合同鉴证、纠纷调处等流转服务,进一步规范流转行为,强化服务和管理。
(二)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深入推进股份合作、基地带动、租赁经营、转让经营等土地流转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引导农民将承包地成片流转给企业、大户集中经营,连片开发,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形成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合作机制,增强流转活力。
(三)建立扶持机制。进一步加大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开辟土地流转融资渠道,逐步解决土地流转业主融资难问题。建立奖励机制,加大对土地流转大户的资金奖励,支持流转业主做大做优做强。
(四)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探索建立风险保证金制度。加强对业主的生产经营指导和跟踪管理,帮助解决流转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流转风险。
(五)建立纠纷调处机制。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建立协商、调解、信访、仲裁、司法等多渠道的流转纠纷调处机制,有效解决土地流转纠纷,维护双方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六)建立督导检查机制。及时组织力量,对土地流转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四篇:农村土地股份化流转的实践和探索
摘要:平湖市建立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载体,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流转,为各地探索土地股份化流转提供了借鉴和示范。文章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平湖市土地股份化流转模式进行了剖析,归纳出五条流转规律,并从可操作性角度对政府如何从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流转标准和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关键词:土地股份化流转;合作社;模式;规律;建议
平湖市在农村土地流转中,逐步探索建立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载体,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流转,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又开辟了一条新路。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6家,参股入社农户4094户、流转土地12621亩,占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的15.03%(数据由平湖市农经局农经总站提供)。从土地股份合作社运行的情况看,取得较好的规模效益,达到了土地流转双方共赢的目的。
一、在创新中完善土地股份化流转模式
土地股份化流转是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并依股权获得相应收益的土地经营模式。平湖市自2006年底成立浙江省第一家经工商登记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以来,经过几年实践,初步建立起土地股份化流转的新机制。
(一)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组织形式
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农民纯
土地入股的股份合作社;二是以土地入股为主,吸收资金、技术等入股组建的股份合作社;三是有承包土地的农户及其他经营主体以资金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四是农民承包土地与社区集体资产统一量化入股,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
(二)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运作方式
以渡船桥村合作社为例,它是浙江省第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自身定位为以土地入股为主、吸收资金、技术等入股经营,运作中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土地折股量化。合作社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评估作价,折股量化。按照前三年的每亩土地毛利250元为标准,乘于剩余的20年承包期,计每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值为5000元。规定以1亩为1股,而现金以5000元为1股。做到土地股和现金股公平、合理,一个标准。合作社与承包农户签订了527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计527股;与东茂供销有限公司签订了2万元的现金投资合同,折4股,全社合计531股,并出具《股权证》。
2、坚持公开对外招标。合作社首先把527亩分散的承包地经过调整置换,整合成片,而后按照制订的土地经营项目规划和招标条件,土地流转的时限,以及每亩土地每年流转费价格等,向外发布消息,公开招标。从中标业主的经营情况看,基本符合招标时的条件和要求:粮食包括水稻、玉米安排371亩,占流转总面积的70%;蔬菜包括蘑菇种植106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0%;
花卉种了5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9%(数据来自问卷调查统计资料)。这样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
3、坚持合理收益分配。为了维护承包户的合法权益,合作社实行保底分配和利润分红相结合,其中前三年保底分配,每年每股200元(现每年每股350元),每年年终结算。同时,按净利润的10%提取公积金,10%提取公益金,80%按股分红,凭《股权证》领取。2009年合作社创产值110万元,应兑现金额184450元,年底全部一次付清。入股土地十年内不得退股,在土地承包期内股权可以继承、馈赠和转让。
4、坚持民主决策管理。引进股份制的权力制衡机制。通过组建股东大会,负责决策合作社的重大事宜。成立理事会,代表股东负责土地的经营活动,由理事会聘用总经理具体负责日常土地经营活动。监事会代表股东大会行使监督职能。按“章程”规定股东代表大会,每10个股东可以选一个代表,由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合作社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股东代表大会一年一次,2/3以上代表出席会议为有效,到会代表1/2以上同意即通过决议,可以选举或罢免理事会、监事会人员。
(三)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作用意义
实践证明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载体,实行土地股份化流转,其作用和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更重要的体现农村土地承包制的创新、完善和农民身份的转化。主要表现如下四个方面:
1、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建立,明确地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为农户的资产,这是对土地承包制的深化和维护,也是对农户权益的保护和延伸,最终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名副其实的实现。
2、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建立,实行土地资源重组,明确了产权界定,即农户拥有土地资产股权,合作社掌握土地经营权、经营业主享有土地使用权。
3、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建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流转,破解农业发展和农业规模经营的“瓶颈”,激活土地生产要素,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使原本分户经营,粗放生产,效益低下的农田,获得现代农业要素的投入,实现农田的增效。
4、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建立,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户解除种承包地的负担,让那些经营有方的人可以获得更多土地的经营权,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效用,实现土地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在实践中探索土地股份化流转规律
平湖市第一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建立后,各乡镇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边摸索、边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土地流转的一些规律。在调研中,我们归纳出五条。
(一)组建看基础
所谓基础,就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建立要看村的集体经济的条件。以新埭镇姚浜村为例,这个村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
家,年产值2.8亿元。家家有人进厂务工,户户有非农收入。社保医保全面实行,使农民开始享受和城镇职工一样的福利待遇,无后顾之忧。在这种情况下,种好承包田成了农户的负担。因此,村班子提出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行土地流转也就水到渠成。为什么入社土地超过承包土地的总面积,因为有些农户将闲置的自留地也入了社,实现了全村承包田的全部流转。所以组建要看基础,对于第二、第三产业发达,经济水平好的乡村要加快组建步伐,决不能放任自流。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不能匆忙组建合作社,否则剩余劳动力没有足够岗位转移,反会导致收入水平的下降,进而带来农村社会的不稳定。
(二)规模应适度
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大小要因村制宜,从实际出发。平湖市组建的16个合作社从总体上讲,土地规模比较适度,平均每个合作社入股的农户255.88户、流转的承包地788.81亩。规模最大的合作社入股土地2659亩,最小的合作社入股土地只有107亩(数据来自问卷调查统计资料)。这些不同规模的合作社,都在实践中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经营靠决策
任何一个企业的成败,关键在于经营决策是否对路。乍浦镇惠农粮油专业生产合作社,在粮油生产效益低的叫喊声中,以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获得较好收益。首先,在经营决策上与众不同。其一开始就立足于创名牌产品战略,种植无公害稻米。现在注册了“九龙”无公害大米商标,把无公害稻谷加工成无公害大米推向市场,延伸了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其次,在生产方式上与众不同。一反传统农田作业方式,投资了20多万元,购有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插秧机等设备,在连片的土地上全程使用机械作业,达到了增产降本的目的。这个事例证明,种粮食不是无利可图,而是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经营决策和规模,走创新发展之路。
第五篇: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农村进城务工成为一种趋势,举家长年外出,分布在国内各地的现象越来越多,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不是年龄老就是年龄小。他们留在农村的“种不好,不愿种,种不了,管不了”的土地、林地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是合理、有序、规范地搞好土地使用权流转,进行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挥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加快农村人口内聚外迁的步伐,推进城市化建设。
目前在流转中存在认识欠到位,手续不完备,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具体来说:一是土地流转的总量偏少,引导种植大户、工商业主开发为数不多。二是土地流转的层次较低,多数农田流转是口头协议、代耕形式,易造成农田抛荒。三是土地流转手续不规模,多数没有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易产生纠纷,土地流转期限较短,有的承租方采取短期行为,不愿作较多投入,未能很多落实保护耕地措施。同时,流转机制不完善,中介组织匮乏,出租方找不到承租方,只好请人代耕或无偿倒贴转让,而想扩大经营规模的专业大户,又难以找到有流转意向的对象。四是农业效益比较低,农民对规模经营积极性不高,制约着土地流转。为了继续推进我县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建议:
1、提高认识。要把土地流转作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认识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定扶植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
2、规范程序。建议成立县级耕地、林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专门指导土地流转工作,土地流转应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有序进行,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应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办理签约和登记手续,并报管理机构备案。
3、完善机制。首先要发展农业专业化经营,促进土地流转,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促进农业结构合理调整,多方位多形式不断扩大规模种植,加大基地建设推动土地规模流转。二要积极研究把农户中经营粗放、土地效率较低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方法和途径,在政策上和开发资金上给予适当的倾斜,采取多种形式鼓励种养大户发展规模经营。三要着力于发展二、三产业加快扶贫小区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在家农民在稳定的二、三产业中就业,在城镇安居乐业。同时对自愿长期流转土地的农户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臵换社会保障政策,让农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解决“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
4、加强服务。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涉及面广,政策性
强。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有条件的乡镇可参照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做好流转土地的登记、咨询、评估,推介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合同鉴证手续的办理、合同纠纷的调解等,依法保障流转双方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