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元宵的来历简介
元宵作为一种食品,原本是元宵节的专有节令食品。元宵成为一种节令食品,据说是从宋代一种名叫“饣追(dui)子”的食品发展而来的。饣追子,实际就是一种圆的薄饼,《玉篇》中说蜀人“呼蒸饼曰饣追”。《北齐书·陆法和传》记载说:“于是设供养,具大饣追薄饼。”这说明,“饣追”作为圆饼并不是宋代才出现的,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只是在当时还没有成为节令食品而已。
另据唐人卢言的《卢氏杂说》记载,在宋以前,饣追子已经成为了宫廷里的主要食品。《太平广记》引录了《卢氏杂说》所记载的一位专为唐代宫中做饣追子的能手“尚食令”(专供膳食的官):“冯给事入中书祗候宰相,见一老官人衣绯,在中书这里记载的是造饣追子能手(“尚食令)在冯给事家做饣追子的过程。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唐代的饣追子已经不同于南北时期的“大饣追薄饼”了。南北时期的”大饣追薄饼”可能是蒸的或者是烙的,唐代的饣追子,已经是油炸的大圆饼了.看上去有点近于今天的油炸糕或油炸元宵了。
这种近于今天的油炸糕或油炸元宵的“饣追子”,到了宋代又有很多称谓,而且发展为元宵节的节令食品了。例如北宋人陶谷撰《清异录》就把这种饣追子称之为“上元油饣追”了,说明在北宋时饣追子就已经成为了元宵节的专门食品。可能因为“上元油饣追”又圆又光又好吃,所以又得名“油画明珠”。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元宵节的食品,就有这种饣追子。但并不称“油饣追’,而是称“焦饣追”。《东京梦华录·十六日》介绍汴京所卖元宵节食品时写道;“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科头圆子、拍头焦饣追。唯焦饣追以竹架子出伞上,装缀梅红缕金小灯笼子,架子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转走.谓之‘打旋罗’,街巷处处有之。”从这段记载看,‘焦饣追’乃是元宵节的重要节令食品,所以售卖时还要”打旋罗”。《东京梦华录》中提到的“圆子饣追拍”.也是“焦饣追”,是“焦饣追”的另一种称谓。
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元宵节的食品时写道;“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科斗粉、豉汤、水晶脍、韭饼,及南北珍果,宜利少、澄沙团子、滴酥鲍螺、酪面、玉消膏、生熟灌藕、诸色花缠、蜜煎、蜜果、糖瓜蒌、煎七宝姜豉、十般糖之类,皆用镂装花盆架车儿,簇插飞蛾红灯彩益,歌叫喧阗。”这里记载的食品是元宵节街上售卖的节令食品。“乳精圆子”、“饣追子”居首位。“乳糖圆子”和‘饣追柏”即后来的元宵,“乳糖圆子”可能是水煮的,“饣追柏”可能是油炸的。
元宵节食品油饣追之所以被称为“圆子”(“浮圆子”、“乳糖圆子”),主要因为这种食品的形状是圆的。“圆子”之所以逐渐被人们选定为元宵节食品,可能也主要是因为它的形状是圆的。元宵之夜,天上的月亮圆圆的.人们食“圆子’”有拜月和祭月的意思;“圆子”圆圆的,象征着天上的月亮。另外,元宵夜,全家人团聚一起,吃着圆圆的“圆子”,仰望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寄托着人们希望团圆幸福的情思。宋代一些诗人颁”圆子’,也寄托着诗人希望团圆的情思。
宋诗人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坐间成四韵》写道: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烂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诗中的“团圆事事同”,似是在说元宵夜里月是圆的、圆子是圆的、人是团聚的等意思。诗中描写的水煮圆子的情况,很像今天的水煮元宵的情况。圆子浮在水里,像珠子一样翻滚,盛在碗里又白白的、圆圆的,很像天上的月亮,这可能也就是后来圆子又称“汤圆”的原因。元人伊士珍在《郎环记》中还记载了一则用以解释元宵节吃圆子的传说:“嫦娥奔月之后,异昼夜思惟成疾。正月十四夜忽有童子诣宫求见,曰:“臣,夫人之使也。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如期果降,复为夫妇如初。”这是元宵节食圆子的风俗形成之后附会出来的传说,但传说中的“团团如月”的思想,耳实地反映了人们元宵之夜追求团聚的理想。元宵节的食品油饣追、圆子被称为元宵始于清代,清代可以说是“元宵”、“汤圆”、”圆子”多种名称并存的时代。这从清代诗人的一些诗中可以得到证明。从当时诗中的描写看,清代已经把圆子称作元宵了,而且做法已经基本与今天的做法一样了清代的文学家李调元在《元宵》诗中描写元宵道:“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格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元宵夜里.人已散去,可是那卖元宵的小饭还在叫卖“汤圆”。这说明,“汤圆”一词,在清代已出现了,而且一直相沿到今天.今天的南方仍把元宵称作汤圆。清代的时候已经把圆子称作“汤圆”了,可见那种认为“汤圆”之始于袁世凯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据清人顾禄的《清嘉录》记载,苏州一带的元宵食品还有“圆子”和“油饣追”的区别。记载说:“上元,市人簸米粉为丸,日‘圆子’。用粉下酵裹馅,制如饼式,油煎,曰’油追’,为居民祀神、享先节物。” 这里的“圆子”即元宵,这里的“油饣追”有点像今天的烙饼,是近于宋代所谓“油饣追”的元宵食品。
第二篇:元宵灯会简介
元宵灯会简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 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第三篇:清明节的来历的简介
清明节的来历的简介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
明节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
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节。”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好范文,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
过清明节”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节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
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
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
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
人杜牧的诗《清明节》:“清明节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节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
节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
明节”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
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节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节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节之日不动
烟火,只吃凉的好范文,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食品。
第四篇:六一儿童节的来历 六一儿童节简介
六一儿童节的来历 六一儿童节简介
六一儿童节是每个小朋友都很期待的一个节日,大多数人光期待六一儿童节但是却不知道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具体的日期是哪一天?
六一儿童节首提
六一儿童节是在1925年在瑞士日内瓦被首次提出的,当时召开的会议叫儿童福利国际会议,当时参加这个会议的国家有55个,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儿童节的概念,并且当时在该会议上号召世界各国设立自己的儿童纪念日。此次大会以后世界各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儿童节,不过各国设立的儿童节日期大多数都不同。
六一儿童节设立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党开始疯狂屠杀无辜百姓,其中最典型的、最具有灾难性的事件就是德国法西斯枪杀捷克利迪策村,此次屠杀共杀害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多人和全部的婴儿,而且还把村里的妇女和儿童关押到了集中营,除此之外德国法西斯还把捷克利迪策村的房舍、建筑全部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纳粹党给毁了,顿时间捷克利迪策村就没有了生命的存在,给后人留下的仅仅是满怀悲哀的叹息。
六一儿童节正式确立
1949年11月为了悼念捷克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被法西斯枪杀的所有儿童,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专门为此事在莫斯科召开了会议。在此次会议上世界各国代表都揭露了世界法西斯在法西斯侵略战争当中犯下的种种残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健康权和教育权,此次大会就把6月1日定为国际儿童节。
国际儿童日
1954年12月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召开儿童会议,并把1954年12月14日确定为国际儿童日。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提倡保证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健康权、教育权等。并且还指示坚决同世界各团体、组织及个人仍雇佣童工、使用童工的黑恶势力作斗争。并且还倡导世界各国政府拿出一些经费来投入到众多的儿童当中,同时还倡导一些企业组织进行一些儿童募捐活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为儿童们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世界儿童日
1986年,土耳其一位9岁的女学生丰达·卡拉戈兹莱和另外一位同学给世界儿童写信说:“我们希望在社区内人人平等相待,我们希望生活在和平的世界中。我们虽然是孩子,也能够改善这个世界。”
这封信后来被送到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最后还到了联合国代表们的手中,就是这样一封信当时引起了人们强力的反响。之后不久也就是1986年4月27日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定为“世界儿童日”。而且还把写信的那个女同学定为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名誉主席。从这以后每年的四月份全世界的儿童代表都要去联合国总部也就是纽约去代表他们国家儿童去讲述一下他们的在一年内所做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还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一些维护儿童节合法权益的要求。
中国儿童节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成立了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儿童节,这个节日就是每年的4月4日,这个节日首次确立是在1931年4月4日。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49年开始我国的儿童节正式修改为每年的6月1日。每年到了这个节日的时候举国上下所有的学校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学校还要求孩子们着装统一,佩戴红领巾。六一儿童节的时候一般要做广播体操、表演小节目、聚餐等,不过各个地区之间六一儿童节的形式可能会多多少少有些不同。
我们都知道儿童是国家的栋梁,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以每个国家都有义务和责任去为儿童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孩子们才会健康成长,长大为祖国去贡献自己的才能,去发挥自身的价值。不过在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孩子们的父母,因为父母可以为孩子指明方向,并且指导他们前行,如果在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了偏差也可以帮助他们修正。
儿童节寄语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所以希望全天下所有的儿童在成长的道路上都有一个完美的儿童节。
第五篇:国际劳动节的简介来历
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可以说是万物之源。
国际劳动节的简介
五一国际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16816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并公众放假。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这一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全国放假一天。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国际劳动节的来历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这一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
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浩浩荡荡地走向街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李大钊专门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五一”运动史》,介绍“五一”节的来历和美法等国工人纪念“五一”的活动,号召中国工人把这年的“五一”作为觉醒的日期。陈独秀也为庆祝这个节日发表了《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一文,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真相。陈独秀又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作了《劳苦者的觉悟》的演说,阐明了“劳动创造世界”。“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的观点。在北京,一些青年外出宣传,散发《五月一日劳工宣言》,唤起工人为反对剥削、争取自身权利而斗争。这是中国首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
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邓中夏等人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里,工人们学唱《五一纪念歌》。其歌词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热血,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净,记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红旗飞舞,走光明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齐进取。”这首雄壮有力的歌,是由长辛店劳动实习学校的教员和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共同创编而成的。
1999年9月,国务院改革出台新的法定休假制度,每年国庆节、春节和“五一”法定节日加上倒休,全国放假7天。从此,3个“黄金周”掀起的旅游消费热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新亮点,假日经济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新话题。已基本形成。从2007年11月9日开始,经过多方研究论证比较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在人民网、新华网、国家发改委网站,以及新浪、搜狐等网站上予以公布,开展民意调查。调整的内容主要包括,春节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五一”由7天调整为3天,减少3天;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五一黄金周也将成为历史。
劳动节的首次纪念
1920年5月1日,《新青年》7卷6号“劳动节纪念号”出版。发表蔡元培“劳工神圣”的题词、孙中山“天下为公”的题词和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陈独秀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同时,还登载了《旅法华工工会简章》及唐山、山西、长江等地的劳动状况调查。
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浩浩荡荡地走向街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李大钊专门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五一”运动史》,介绍“五一”节的来历和美法等国工人纪念“五一”的活动,号召中国工人把这年的“五一”作为觉醒的日期。陈独秀也为庆祝这个节日发表了《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一文,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真相。陈独秀又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作了《劳苦者的觉悟》的演说,阐明了“劳动创造世界”、“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的观点。当天各地工人和知识分子共同集会。在上海,陈独秀指导下,5000多名工人召开了由中华全国工界协进会等7个团体联合筹备的世界劳动纪念大会,陈独秀当选筹备大会顾问。纪念会上,各界代表发表演说,工人提出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教育的“三八制”要求,并高呼“劳工万岁”、“中华工界万岁”等口号。会后,发表了上海工人宣言和答俄国劳农政府的通告。《新青年》纪念专号还刊登了李大创的《五一运动史》、、陈独秀的《劳动者底觉悟》、《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重要文章,以及上海、北京、天津、武汉等十多个城市和地区工人现状的调查报告。在北京,李大钊领导了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纪念活动。北京大学学生在这一天罢课,《北京大学学生周刊》出版了“劳动纪念号”。学校内召开了500多名校工和学生参加的纪念大会,李大钊到会讲话。何孟雄等8名北大学生和一些青年外出宣传,散发《五月一日北京劳工宣言》,唤起工人为反对剥削、争取自身权利而斗争,被巡警拘捕。邓中夏到北京长辛店,向铁路工人散发《五月一日北京劳工宣言》并发表讲演。这是中国首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幼儿园劳动节的由来
2.劳动节的由来50字
3.五一劳动节的由来英语怎么说
4.5月1日劳动节的由来
5.五一劳动节的由来简写
6.五一劳动节的来历简介
7.中国劳动节的由来
8.5.1劳动节的由来跟意义
9.劳动节的来历100字
10.劳动节的由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