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与现代农业

时间:2019-05-13 10:2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土壤改良与现代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土壤改良与现代农业》。

第一篇:土壤改良与现代农业

土壤改良与现代农业

农业是一个文化兴盛的关键,也是人民身心健康所依赖。只要土壤生命能得到滋养,植物生命自然得以滋长,人类与动物才能进一步获得滋育,植物依赖周遭环境中的养分而成长,并发挥它们应有的功能。植物在环境条件的限制下,经过物竞天择,逐渐地演变进化而生存下来。大多数植物新陈代谢过程都极为类似。这些共同的新陈代谢过程,得仰赖以下四种滋养万物的环境资源。

空气:它是水、碳、氮与其它元素的来源。

岩石:多种矿物质来自岩石,诸如玄武岩、花岗岩和其它地质要素。所有的稳定元素都存在其中。矿物质在新陈代谢的过程里,扮演主要的角色。

日光:可提供能量作为开启生命的原动力。

土壤:能将残枝败叶消化分解后,再吸收。用更新的能量来孕育新生命。这种更新腐朽生命的过程,需仰赖土壤的活力。

以上四种资源适量均衡的供给,使植物的生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而这些大自然的资源,如果能够以最天然原始的形式来供应植物的话,将有助于土壤吸收残枝败叶与岩石的能力,若能更进一步充分有效的利用太阳能以及空气中的各种元素,植物的成长就必定能持续而且稳定。

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出好的土壤,首先得给予它所需要的养分,即使土壤硬如水泥,仍然有希望将它们转化成沃土。土壤的主要成分有赖矿物质、微生物、日光和空气。

我们要以最简单的方式来了解大自然,耕种与栽培也要尽量简化。作为农夫或园丁的责任,也不过就是种出好的蔬果。全世界堆肥的组成,不外乎空气,而所有的空气又都大同小异。大多数岩石成分都相类似,我们所需要知道的也不过如此!真正需要下功夫的是如何确保土壤生命能得到滋养,植物生命自然得以滋长,人类与动物才能进一步获得滋育,甚至于土壤里的微生物也将受益。

在刚开始开辟土地时,如果土壤贫瘠,不妨施用金宝贝微生物菌肥。金宝贝微生物菌肥含有一些有益微生物,这些有益的微生物施到土壤中后,能产生各种不同作用。例如:以固氮细菌为主的微生物肥料能通过细菌的活动,固定空气中的氮元素,供作物生长时吸收利用—即“固氮”作用;以解磷细菌为主的微生物肥料则通过细菌的活动,分解土壤中部分不能被作物吸收的磷元素,使磷从土壤中分解出来,供作物生长时吸收利用—即“解磷”作用;以解钾细菌为主的微生物肥料主要作用是:通过细菌的活动,分解土壤中部分不能被作物吸收的钾元素,使钾从土壤中分解出来,供作物生长时吸收利用—即“解钾”作用。同时,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生活、活动,可产生很多代谢产物或分泌物,这些分泌物对作物的生长有刺激作用。总的来讲,微生物菌肥的作用就是细菌的固定、分解、分泌作用,影响到土壤中的营养养分的变化。土壤中营养养分变化了,生长在土壤中的作物的生长情况当然也要变化。所以,微生物的作用是“作用”于土壤中、“反应”在作物上。

第二篇:土壤改良项目简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陈温福在分组发言时提出,国家应大力推广生物炭技术,这将对应对气候变化、固碳减排、改善环境、缓解能源危机、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耕地土壤退化速度加快,沙化、酸化、贫瘠化、稀缺化日趋严重,农林废弃资源难以返还给农田,耕地减少、土地肥力不足等问题都将对粮食生产构成威胁。

保护土地,就是维护世界70亿人口的生命安全,比能源对人类发展更为重要。人类自刀耕火种以来的数千年里,就不断向土地索取。数千年来土地经过无数次的旱涝灾害和各种风沙气象的浸涉及雨水冲刷,导致土地的风蚀、水蚀等,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对原生态的土地蓄水保肥能力已大幅降低,在我国北方已出现的“污泥岗”“火烧云”及西部地区的土壤沙化和盐渍化也都较为严重。特别是地处我国西北的新疆形成的黑钙土,栗钙土和灰钙土的数量之多,占有比例之大。其耕地养分中的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土壤中的氮、磷、钾流失严重,多年来种地不养地,依靠化肥来维持,不但造成耕地越来越贫瘠,对生长出来的各种植物中的营养素也不断降低,对人体所需的营养成份也受到伤害。利用生物质长效炭基肥改良土壤是人类赖依生存的大事。现已得到国家有关方面的重视,也是保障我国18亿亩可耕地面积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长效炭基肥分两类形成:世界上现有黑土地分布于中国,乌克兰和美国的部分地区,因黑土地有机质指数高,在开垦初期每公斤土壤中含腐植物炭基肥(柴炭类物质)70-100克之间,每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至少需要300-500年。我国东北黑土层在开垦初期平均厚度为60-100厘米,如今黑土层厚度已降至30-50厘米,并以平均每年3-3.5毫米的厚度在不断流失和减少。

——生物质炭化改良土壤的由来:在亚马逊河流域,人们发现了一种被称为Terra Preta(TP)的土壤,它是古人类在刀耕火种时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肥沃土壤,呈黑色,通常有两英尺厚。它含有高达9%的碳,而附近其它土壤的含炭量仅为0.5%;土壤N、P、Ca、Zn、Mn 等营养元素含量较高,氮和磷的含量是附近其它土壤的3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也比附近其它土壤高得多;农作物产量是附近其它土壤的2倍。经研究发现这是一种人为土,是印第安人为了增加土壤

1的肥力而把各种有机废弃物烧成炭施入到土壤里,导致土壤呈黑色,是亚马逊河流域最好的土壤。亚马逊黑土地的发现揭开了人们对生物质炭研究的序幕。

——生物质炭的概念及炭化还田技术:生物质炭(Biochar,又称生物炭,生物黑炭等)是由生物质在完全或部分缺氧的情况下经低温热裂解炭化产生的一类高度芳香烃难熔性固态物质。用于生产生物质炭的原料非常广泛,包括植物所产生的各种秸秆等废弃物,木屑,树皮,(作物茎叶、果壳、米糠)等;农产品加工业有机废弃物,如制糖工业中甘蔗渣、制油工业中油菜饼和橄榄油的残渣及造纸工业中的纸渣(纸浆),畜禽养殖业废弃物以及城市污泥、生活垃圾等废弃物。1吨生物质比如棉杆可产生240kg生物质炭,1000立方生物质可燃气,80kg木醋液和4-5kg木焦油。将以上原料通过炭化后还田可起到快速培肥土壤,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固碳减排,保护环境及应对气候变化等重要作用。

——生物质炭在农业方面应用:生物质炭富含以稳定芳香环不规则叠层堆积存在的有机碳(含碳40%~75%),不易为微生物分解,降解周期以500年甚至千年计算。生物质炭具有多孔性、高比表面积等特性,而且具有大量的表面负电荷以及高电荷密度的特性,具有较大的离子交换量(CEC)。生物质炭施入土壤中能快速增加土壤有机质碳的含量,增强土壤保水性能,提高土壤孔隙度和通气性,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另一方面,生物质炭本身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大量的表面负电荷,可吸附和持留土壤养分,有效降低农田土壤N,P等养分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和作物产量。第三,生物质炭的灰分元素(K、Ca和Mg等)较为丰富,施入土壤可作为可溶性养分被作物吸收利用。

1、提高地温:在土壤中施加炭粉后,由于黑色炭粉极易吸收太阳热能,可使土壤温度升高,促进种子发芽,特别是可以促进不易发芽的种子发芽来提高发芽率。

2、改良土壤:在土壤中施加炭粉后,可促进微生物的繁殖,使炭表面生成根馏菌,因而形成适合植物栽培的土壤,避免了所谓“连续耕作障碍”,将能有效的保护水土流失,且炭对谷物、豆类和蔬菜在生长中增加有机质,其品质、色泽、品味都有所提高。

3、保持土壤水份:炭在相对湿度为50%以上时,能迅速吸附20%左右的水分,可以用来保持土壤中的水份,同时还可以改善土壤的透气性能和排水性能,有益于植物和微生物繁殖条件和发育空间。

4、作为农药和肥料在土壤中的缓释剂,利用炭的微孔吸附能力,使农药和有机肥料含量保持一个平衡状态,利用这一平衡可以使农药或肥料缓慢释放,可保持相当时间而不易因雨水而流失。

5、炭还可以改变土壤中的酸碱度和调节土壤中的PH值,将能有效地增加土壤中的CO2含量和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力等。同时又能使土壤中的矿物质容易溶解,所以具有较好的增加人体所需元素的效果。

——生物质炭在农业环境保护方面应用:生物质炭不能直接对环境变化产生影响,但可以通过土壤环境行为对全球气候变化起到间接影响。采用生物质热解炭化与生物质炭还田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切实封存和降低大气CO2浓度,将生物质中50%左右的碳素固定于土壤中,增加土壤的碳汇。同时生物质炭还可能通过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抑制土壤温室气体NOx和CH4的排放。生物质炭对农药和化肥残留具有较强吸附和保持作用,有效地减少污染物的扩散和向地下水渗透,降低污染物的流失;同时,生物质炭对重金属(如Hg,As,Pb,Cd等)和有机、无机污染物有很强的吸附去除效果,有效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风险。

——生物质炭在能源方面的应用:生物质炭的能源利用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炭裂解过程中的副产品。生物质的转化主要集中在热化学转化方面,生物质炭的能源为生物质热解干馏过程中除生产生物质炭外的可燃性气体和多种化学品。可燃气体,可用作生活燃气,也可用作制氢或合成气的原料,还可通过锅炉或内燃机等转化为热能或电能。

一.生物质炭化还田技术推广对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

——改良沙化、盐渍化等中低产田,快速培肥土壤,培育巩固绿洲农业基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由于生物质炭降解速率慢,可快速提高沙化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与化肥结合形成炭基肥,能保水保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盐渍化土壤不良物理性状,有利于排盐,副产品木醋液是非常好的盐碱土改良剂。

——棉杆炭化还田,可消除连作障碍,防治黄萎病等土传病害,促进新疆2+3+2+2+

棉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由于新疆主产棉区棉花连作现象十分普遍,部分棉区连作时间在20年以上,土传病害发生严重,土壤质量变差等导致棉花减产趋势越来越严重。其中连作根系分泌毒素积累、棉杆带菌粉碎还田等是主要原因,棉杆炭化还田配合木醋液使用可消除以上问题。

——果树修剪枝条炭化还田,可培肥果园土壤,提高新疆特色林果业产量和品质,促进新疆林果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区林果业面积已达1700万亩,但果园土壤质量不高影响果品品质和风味。果树每年大量修剪枝条闲置和废弃,且其木质素含量高,炭化还田效果更好。

——新疆农林废弃物炭化还田技术推广,可净化农业农村环境,保证清洁健康生产体系,促进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生物质炭化还田可将堆放废弃农林废弃物变废为宝,炭化主产品生物质炭还田培肥土壤,副产品可燃气可作为农户取暖等用途,同时促进清洁生产环境,保证农产品安全和品质的提高。

二.示范项目内容

项目名称:生物质气炭联产及土壤改良示范项目

主要内容:两“废”变五“宝”:棉杆及果树枝经加工处理后加入H型炭化炉内进行干馏炭化生产出具有纯净的生物质可燃气,高附加值的优质无氧化果木炭,市场紧缺的木焦油和具有多用途的木醋酸(液)及生物质棉秆炭来实现新疆农业综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路线:

具体模式:集中秸秆-工厂炭化-肥气液全利用。收集秸秆或用炭基肥换秸秆合理储存,建立大型炭化炉和相关分离设备,炭化后生物质炭与化肥制成炭基肥进入市场销售或与农户交换秸秆,可燃气发电或燃烧供热,木醋液制成叶面肥或生物农药或土壤改良剂,木焦油工业用。

相关技术参数:H型炭化炉性能简介:每吨棉秆可生产240kg棉秆炭,产生物质可燃气1000m3/吨,燃气热值1300-1500大卡/ m3,木醋液(酸)80kg,木焦油4-5kg。

生产规模估算:每条生产线每小时耗用棉秆(果树枝)2吨,每天运行24小时约50吨,示范项目共建5条生产线,其中一条生产线备用。

投资规模估算:3000万元人民币。

三、合作单位相关技术积累简介

新疆农科院从2009年开始关注该技术,目前在试验、示范和推广、产业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

——走出去考察学习技术。从2009年开始,主要研究人员先后3次分别到南京农业大学、河南商丘三利新能源公司、南京连驰新能源公司等科研单位或企业进行交流调研考察,全面了解该技术;2011年参加国际会议,了解国际生物质炭化还田技术发展最新进展。

——请进来引进技术合作研究和推广。2010年开始,新疆农科院先后邀请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生物炭工程开发中心主任陈温福院士、著名固碳减排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潘根兴教授及南京连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张志荣先生来疆考察农林废弃物炭化还田情况。其中陈温福院士代表沈阳农业大学和辽宁生物炭工程开发中心与新疆农科院签署合作协议,将在项目申报、技术合作方面予以合作。2012年陈温福院士申报农业部行业专项时,新疆农科院为参加单位。

——南北疆布置试验研究生物炭对新疆低产土壤改良效果。从2010年开始,新疆农科院在北疆主要低产土壤灰漠土和和田沙土上布置生物质炭改良土壤试验,效果显著:在两种低产土壤上都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提高作物产量15%以上。在沙化土壤效果尤其明显。同时申报相关研究项目揭示其机理,目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项,新疆农科院青年基金2项。

——完——

第三篇:桉树林地土壤改良初探(36)

桉树林地土壤改良初探

近年来,桉树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迅速发展。随着大面积营造桉树人工林,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也引起了一些争论。桉树人工林发展存在的主要争论焦点之一是大面积发展桉树人工林可能会导致地力衰退,而人为因素也可能加剧导致桉树林地力衰退。一是有些地方在急于发展经济或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一哄而上,盲目造林,不适地适树,形成桉树低产林,造成林地资源浪费。二是不合理的营林方式,如不论何种立地土壤条件,肆意炼山整地,机耕全垦深翻,改变了土壤结构,减少了地表的凋落物和林下植被覆盖,使林地裸露时间增长,导致土壤水分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而华南地区降雨集中,强度大,林地水土流失严重。三是掠夺式经营,投入不足,全树砍伐、收获林下植被和枯枝落叶作为燃料,加大了土壤养分的输出,而又不及时补充土壤养分,从而加速土壤肥力贫瘠化。

相思属树种是一种优良的固氮树种,根系发达,能在贫瘠的土壤上生长,枝叶繁茂,大量的枯枝落叶返回到土壤中,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含量。因此,营造相思林对于改善和恢复桉树砍伐迹地土壤具有积极作用。

一、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林业科学研究所公路旁,北纬23°48’,东经112°41’,年均温度23.1℃,年降雨量1161毫米,平均坡度32.7度。造林前为桉树人工林砍伐迹地。

二、桉树人工林砍伐迹地改良土壤的研究内容

(一)相思林改良土壤肥力的作用。

1.与桉树林分相比,对土壤有机质变化的影响;2.与桉树林分相比,对土壤有化学改良的作用(包括pH值、全氮、全磷、全钾、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交换性阳离子总量、交换性盐基总量等);3.与桉树林分相比,对土壤部分有物理性质改良的作用(包括表层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坚实度、土壤渗透率等);4.相思林分固氮量,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

(二)相思林的生物量增长和养分积累。

1.相思林生长情况及生物量结构;2.相思林分的凋落物量及分解速率;3.相思林分的养分积累量。

(三)相思林地涵养水源的作用。

三、研究目标

(一)综合评价相思林对桉树砍伐迹地土壤肥力的影响和改良作用。

(二)全面总结相思树木生长、生物量增长、养分积累情况。

四、研究方法

(一)相思人工林改良土壤肥力的作用:分别在相邻、并且立地条件一致的地段选择相思和桉树林分,设立固定标准地,对标准地内的树木和林下植被进行调查。同时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化学和物理性质分析。采马占相思根瘤,测固氮酶活性。根据分析数据进行比较,总结出相思人工林改良土壤肥力的作用,并根据固氮酶活性估算固氮量。

(二)相思人工林的生物量增长、养分积累和生物循环:在相思林分中设立5个1公顷的固定标准地,每年年底进行树木生长调查。同时砍伐6株树木建立生物量估算模型,分别估算树木干、皮、枝和叶的生物量、积累量。在每个标准地内设立10个凋落物收集框,每月收集凋落物量和分析其养分含量。用网袋法测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量。每年估算相思主要养分元素的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进行预测林地的养分供给及变化动态等。

(三)相思林地持水特性:用小样方法取相思林和其他林地植被物和0~15厘米的表土,带回试验室在水中浸泡24小时,然后烘干测最大持水量,得出林中土壤的含水量比正常同等立地条件桉树林地高出21.3%。

五、阶段性研究表现

(一)植被表现:在林分中所设立的5个固定标准地,通过10个月的林分自然植被生长表现林下的植被生长旺盛,证明经过试验林间生物多样性显成效。

(二)相思树木生长表现:在桉树人工林砍伐迹地种植同林龄相思在树木的根系、茎粗、枝叶的稠密程度及生长势头等表现因素与非桉树人工林砍伐迹地所种植的同林龄,同造林措施的相思表现未发现有影响性差异。

(三)昆虫及动物系统表现:在林分中放置诱虫器,及开挖新土,观察发现有许多动物的足迹和巢穴。

(四)土壤分析:根据土壤样品分析林分各个指标数都比种植桉树时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氮提高20.1%、磷提高8.3%、钾提高2.7%。证明该林分的地力提高。

(五)凋落物收集分析:因新种植林分凋落物未达到预设收集目标,对于整个林分及整体项目研究未能作为有代表性的数据,因此暂时忽略。

六、结论

通过在桉树人工林砍伐迹地种植相思等树种对曾经种植过桉树的土地进行改良,表明桉树人工林砍伐迹地土壤是可以改良的。

第四篇:水利建设与现代农业

水利建设与现代农业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并提出了水利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和改革创新。材料二

某省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精神,强调要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建立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的合力。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经济学相关知识分析加强水利建设为什么要坚持政府主导?

答案:①水利建设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决定了加强水利改革和发展,合理配置水资源,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②财政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坚持政府为主导,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有利于保障水利发展资金,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大对水利的投入,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水利建设需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2)简要说明该省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相关决定的政治学依据。

答案: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②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要认真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和经济职能。因此要加强公益性的水利设施建设。③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该省省委、省政府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④我国是单一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地方要自觉接受中央的统一领导,贯彻和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3)分析搞好水利建设要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改革创新”所包含的哲学思想。答案: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搞好水利建设要坚持民生优先,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若考生答坚持正确价值取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也可得分。)②主次矛盾相互联系,互相制约,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 盾,坚持统筹兼顾。搞好水利建设,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若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回答,亦可酌情给分)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培养创新精神,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水利建设的改革与发展。

2.材料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针对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依据材料,说明中央一号文件关注水利体现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答案: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经济发展与水利建设存在着联系,水利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水利支撑保障作用。②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事物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薄弱环节的存在会影响到整个水利事业的发展,所以要突出薄弱环节建设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把握重点。农田水利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矛盾,所以要作为重点来抓。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农业的薄弱环节和特殊地位和作用,加快水利发展有利于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 2011年2月12日山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时以省委一号文件制定出台了实施意见,迅速在全省上下兴起了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热潮。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请你就“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创新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②加强国家宏观调空,注重引导社会科学用水;统筹水利改革发展,完善水利扶持政策,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大力发展民生用水。③积极研发农田水利建设先进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水利建设发展水平。④公民要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树立科学消费观念。

3.我国是农业大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资源紧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决定了我国农业对水利基础设施有很强的依赖性。材料一

明朝的丘濬说:“北方地经霜雪,不甚惧旱,惟水潦之是惧,十岁之间,旱者十一二,而潦恒至六七也。”在我国古代,许多农村都修有龙王庙,祈盼龙王“少生水患”。一般说来,人们是先想到如何适应水旱灾害,等到人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于是再想法把它利用到农业生产上面来,这就是兴修水利了。材料二

中国政府一贯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由于历史欠账问题,大部分农田水 利设施年久失修,中国现有的18.3亿亩耕地中,尚有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已建成的8.67亿亩灌溉耕地,灌溉水利用率也只有46%。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所有的配套措施完全到位之后,才能发挥整体的效能,消除或者减缓旱情的影响,要想完善水利设施,国家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投入建设。

(1)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答案:我国是农业大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通过增加水利设施投入,有利于增强农业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有利于节约水资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利于保护农业生产、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2)结合上述材料,试分析我国自古及今对水利与农业关系的认识过程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答案:从修龙王庙、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转变,体现了人类从服从自然到顺应自然再到利用自然的唯物论观点。从水利设施的抗自然灾害功能到综合功能的转变,以及对修建水利设施的配套措施与整体功能的认识,体现了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的辩证法思想。对水利与农业的关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相互影响、不断发展的认识过程。(3)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应该如何发展水利事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答案: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其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政府具有发展水利设施的职责。政府通过履行经济职能加大水利资金投入,兴建水利与供水工程,推动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通过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推行节水措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第五篇: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

题目: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姓名:

学号:

年级:

专业: 农业经济管理

指导老师:

成绩:

教 学 点: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日期: 二○○八年五月二十八日

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摘要: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我们要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农村;农民;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最难的是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曾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温家宝同志在十届五次人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代理念和方式,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传统农业和不发达农业转变到现代发达农业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和较高的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二是高效能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和效益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需求的支撑,并采用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三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水平如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农业劳动者,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水平,生活、居住方式城乡一体化;四是农民组织结构的改善与优化,尤其是

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五是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率。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要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第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

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正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那么,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应该是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明显加强,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主要是抓住薄弱环节,突出重点,采取综合措施,整体推进。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农业机械,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和生产效率;要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强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要将农业产业化经营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全过程,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要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和大生态的理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确保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健康推进。

农业现代化这个主题是一个包括多方面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要求。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的农业现代化理论及发展模式。新

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把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四化”,即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20世纪70年代末,又以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代替了原来的“四化”,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同时还把生产区域化、专业化以及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等内容同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说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是不断完善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呢?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概念。它与现代农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就“现代化”一词的本意而言是指使某一事物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因此,农业的现代化当指使农业发展达到最近的国际水平。然而事物总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现代化”的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仅就概念而言,“现代化”所指十分宽泛,它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的外延,空间上也无确定的内涵,所以“现代化”不是严格的科学范畴,也不是什么理论性的概念。农业现代化就是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综合性、历史性的概念。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不能把本国已经达到的技术、经济水平同本国过去的情况相比,而应该同当时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只有在经济上、技术上赶上、接近或超过当时先进国家的水平,才算实现了和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人们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历史的角度,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农业现代化则是指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程度。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之一,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增收,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从目前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环境来看,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至少应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生产过程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

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

增长方式集约化,是指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在化 肥、农药、灌溉等方面的投入边际效益递减,外延扩大生产余地变小的情况下,把增产的基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经营循环市场化,就是指投入—产出—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生产组织社会化,它意味着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劳动者智能化,在这里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一定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总的来说,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农业现代化意味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

率不能只是使用现代物质投入,不能“见物不见人”,必须认识到使用现代物质投入品的只能是具有现代技能的农民。

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虽然不尽相同,前进的速度也有差异,但它们都希望到达同一个目的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奋斗与成功,预想与结果会有一定的距离,但这不妨碍人们朝共同的方向努力。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这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即发达的农业、富庶的农村和良好的环境。

(1)发达的农业就是要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将目前低产低效的农业建设成高产高效的农业,使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为整个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奠定稳固的基础。

(2)富庶的农村就是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稳步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方面的差距。

(3)良好的环境就是要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的稳定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人民工作与生活创造美好的环境。

总而言之,农业的现代化应当建立在经济上可行、生态上适应、社会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广度和深度来改进和协调农业生态、技术与经济这三个系统,使之在和谐中发展,在互动中前进。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没有中国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快发展我国的现代农业,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宣杏云、王春法等:《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透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2)康芸、李晓鸣:《试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政策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9期。

(3)丁长清、慈鸿飞:《国农业现代化之路》,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

下载土壤改良与现代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土壤改良与现代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农业论文

    立足发展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摘要:"十一五"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的5年,创造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而”十二”也已......

    现代农业培训资料

    第一篇:行业篇 一、循环水养殖技术对中国未来渔业发展的影响 1、渔业工厂化是必然发展趋势 中国工程院雷霁霖院士在2014年冷水鱼产业联盟会议上进行发言 阐述:发展工厂化养殖......

    现代农业教案范文合集

    第二单元 绿色产业 第一课 现代农业 教学目标: 1、了解新型的农业产品,知道著名的农业品牌。 2、业生产中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形成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观。 3、现代新型农业......

    现代农业教案

    七年级劳动技术教案 第一章 土 壤 前言:土壤是绿色生命的载体,是我们人类生存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土壤的概......

    现代农业,建三江

    现代农业:黑龙江农垦之建三江 美丽富饶的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地处乌苏里江、松花江、黑龙江冲积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辖区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现有17个国有农场,耕地1100万亩。经......

    现代农业论文

    浅析现代农业发展 ——践行现代农业理念的探索 学 生:王钦峰学 号:专 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班 级:农机任课教师:王有武 8031212210 16-2 作物发展学结课论文 摘 要近年以来......

    现代农业概况

    关于现代农业 机械化 规模化 协作化 国际化 注:以美国为例现代农业步入了规模化,机械化,协作化,国际化和产业化,科技化的阶段。不再是自给自足的时代了。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现代......

    现代农业进展

    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切入点,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狠抓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雁,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拉动力和承载力,发展现代农业、解放农村劳动力。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