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制度问题探析

时间:2019-05-13 10:4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法: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制度问题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法: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制度问题探析》。

第一篇:环境法: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制度问题探析

我国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制度问题探析

2010级经济法专业梅婷

[摘要]:我们知道地下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然而现实生活中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本文主要是从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及其开采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 着重分析了我国现行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以及加强和完善我国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相关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关键词]: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制度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地下水开采量的急剧增加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200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同时向全世界公布《地下水及其对环境退化的敏感性:全球地下水评估及其管理抉择》报告,揭示了全球地下水危机现状,号召各国积极行动起来,立即采取对策, 避免污染和过度使用地下水。而在我国,地下水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要素, 而且其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 地下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据统计, 我国可更新地下淡水资源总量达8700亿, 约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32%, 其中地下淡水开采资源为2900亿m3。1999 年我国总供水量为5613亿m3, 其中地下水源供水量1075亿m3, 占总供水量的19.1%, 到2001 年地下水源供水量上升到总供水量的19.7%。目前,我国城市地下水的日平均开采量约为6005.67万m3,其总开采量约占城市总供水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在省级行政区中, 地下水源供水超过50%的有河北、北京、山西等,其中河北省高达80.9%。可见,地下水资源已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生活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位置。

二、我国地下水开采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只侧重于经济发展, 客观上忽视了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我国地下水资源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目前在我国地下水开采利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损耗问题。主要是由于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下水超采是指一定区域内多年平均地下水实际开采量超过了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损耗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 这也是目前世界各国面临的最普遍的地下水问题。地下水位的下降又进一步带来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荒漠化及沙化、海水倒灌入侵等各种问题。我国地下水损耗问题十分严重。近20年来,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海三片,地下水用水比例不断上升,成为这些地区的重要水源。天津、西安、太原、洛阳、呼和浩特等市, 连年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了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且不断扩大。

(二)水涝和盐渍化。主要是由于排水不当、粗放灌溉等活动引起的。我国西北地区土地盐渍化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甘肃酒泉有近6.67km2 耕地因盐渍化十分严重而弃耕,近1.33km2 耕地处于低产。

(三)地下水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农业化肥、农药的施用等引起的, 目前地下水污染也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又一主要问题。我国地下水污染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城镇周围、排污河道两侧、地表污染水体分布区及引污农灌区等。地下水环境污染呈现出由点向面、由城市向农村扩展的趋势。全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 由污染造成的缺水城市和地区也日益增多。

三、加强和完善保护我国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 我国有关地下水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主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中有着不同程度的规定。相对于地下水资源保护的现状而言, 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缺乏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利用,尤其是对超量开采地下水行为的法律责任的规定。

《水法》对地下水资源保护作了一定程度的规定。但对于超量开采地下水的行为,仅在第三十一条中有所规定:“从事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防治水害等水事活动, 应当遵守经批准的规划;因违反规划造成江河和湖泊水域使用功能降低、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水体污染的, 应当承担治理责任。”其中适用该条款的前提是开采行为违反规划,并且对如何承担相应的治理责任也未做出明确规定。

(二)缺乏针对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农村用水尤其是农业生产用水在我国总用水量中占了极大的比重。据统计, 2001年农业用水占了全国总用水量的69.2%,在一些地表水缺乏或农业水利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地下水更成为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而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污水灌溉等行为也会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而我国目前极少有专门针对农村地下水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这必将影响到在农村广泛开展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工作, 难以有效制止农村中现实存在的各种破坏性开采及污染地下水的行为。

(三)缺乏完整的人工回灌补充地下水资源的法律制度。

地下水一旦过量开采使用后, 仅靠其自然恢复远不能达到补充地下水以避免各种灾害的目的。因此, 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就显得十分必要。人工回灌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的供水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仅在《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及其《细则》中有少量零散的相关规定。如《水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五条中规定“人工回灌补充地下水, 不得恶化地下水水质”, 在《水法》中对地下水超采行为只笼统地规定了“采取措施”。这显然难以达到以地下水人工回灌方式有效恢复地下水资源的要求。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现有的关于地下水保护的法律制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有效满足地下水资源可持续保护的需求。因此, 加强和完善我国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制度已极为必要性和紧迫性。

四、加强和完善我国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制度的相关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立法

我国关于地下水的保护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及《防洪法》等,行政法规主要有《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国家标准有《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生活饮用水标准》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等。但是这些法律、行政法规对于地下水的保护基本上都是概括性和综合性的法律,这就可能会产生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所以为了保证法律的切实有效的实行,可以制定具体的法律来切实可行的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所以笔者认为针对地下水污染问题可以行政机关可以制定相应的地下水保护条例来明确规定相应的责任和惩罚标准,从而以法律的手段切实的保护我们的地下水资源。在我国可以在《水污染防治法》《水法》之下设立地下水保护条例来切实保护地下水防止地下水受到污染。例如云南省2009年12月1日起实施的《昆明市地下水保护条例》,这一条例将会对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一步落实到实处。该《条例》第十条规定: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和下列地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一)城乡集中式公共供水管网通达或者有替代水源的地区;

(二)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的地区;

(三)对水功能区水域使用功能造成重大损害的地区;

(四)因地下水开采引发地面建筑物出现基础凹陷、墙体开裂等地区;

(五)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

(六)重要交通枢纽及沿线规划控制地区;

(七)法律、法规、规章禁止取用地下水的地区。

对已经批准开采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限期封停或者封填;逾期未封停或者封填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封停或者封填。

可见法律对地下水的开采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明确列举了不符合条件的地区是不能开采地下水的。该条例还对违反本条例开采地下水明确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标准来有效的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一立法是值得我们各地区所借鉴的。

(二)严格规定破坏、超采地下水资源行为的法律责任。

对于污染地下水资源的行为,要按“谁污染, 谁治理”的原则, 将环境民事、行政、刑事责任有机结合,严格规定法律责任,充分发挥法律责任的威慑力。在民法中我国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第66条规定: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可见在规定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案件中污染者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也就是说污染者损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污染者有无过错,都要承担侵权责任。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排污势必会影响到水资源,工业园区的居民饮用了污染的地下水资源从而导致了各种疾病的发生。对此企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那些明知道排污会使水源污染并照成人员重伤或死亡的,我认为此时企业应当承担惩罚性赔偿的责任,虽然说《民法》主要是救济功能,但是对于这样重大的环境污染致人伤亡的规定惩罚性赔偿是有必要的,这也有利于企业更好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这也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加强地下水资源的法律保护力度,特别是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既可以制止现有污染者破坏地下水资源行为,又可起到有效防止新污染者的出现。而对于超采地下水资源的行为,可采取“恢复原状”的原则,对其承担的责任做出明确规定。

(三)完善地下水评价制度。

为了解地下水资源现状, 从而在掌握确切资料的基础上合理利用, 配置与保护我国的地下水资源, 就必须重视和完善地下水评价制度。地下水资源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地下水水量评价、地下水水质评价、开采技术条件的评价、环境效益的评价和防护措施的评价。在对地下水质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用水目的的不同把其分为可供饮用、工业及农业生产使用的地下水等区别加以保护, 尤其对

可供饮用地下水源要将其纳入我国关于饮用水源保护的框架内加以保护。从而促进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健全农村地下水源保护机制。

首先,需要对农村地下水的现状进行调查, 摸清农村地下水的开采利用情况及破坏程度。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定或措施, 严格监督和控制因农村生产生活需求对地下水的开采利用, 防止过量开采和各种污染地下水资源的行为。其次, 需要大力新修水利设施,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减少对水特别是地下水的需求。

(五)建立完善的人工回灌机制。

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人工回灌制度,结合我国地下水开采利用的实际情况, 建立完整的人工回灌机制。在立法上, 将人工回灌作为超采地下水的责任方式之一, 使相关机构在制定开采利用地下水的规划时就必须考虑人工回灌, 从而使利用人工回灌恢复地下水资源成为可能。进而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小结:

我们知道,地下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的地下水资源已经受到的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保护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势在必行。针对地下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我们来加强和完善我国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制度,如进一步完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立法,严格规定破坏、超采地下水资源行为的法律责任,完善地下水评价制度,健全农村地下水源保护机制以及建立完善的人工回灌机制。通过这些法律措施来真正、有效的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奥Stefan Kollarits.李烨译:“采取决策支持系统保护地下水”.Environ Geol[J].2006年版.[2]张文智.“我国水资源保护制度的完善”.吉林大学法学院[J].2006年版.[3]吕忠梅.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国土资源部.2006年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情通报[R].中国地下水监测信息网.[5]李爱年等.我国城市水污染防治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建议[J].现代法学(第24卷第4期).[6] 李文治.从超采地下水的祸害看水资源必须统一管理[J].水利科技与经济,1999,(3).

第二篇:可持续利用水资源论文

1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

1.1提高承载力

黄河可供水资源量是有限的,而需水量逐年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变弱,若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将会导致水资源量严重匮乏。2013年供水价格调整后,工农业用水成本依然偏低,用水户仍以满足自身最大需求和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无法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注重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相互影响,做好地表水、地下水的有机协调,综合规划,宏观调配,实行除害、兴利并举,开源、节流并重,充分考虑生态用水,注重节约用水、计划用水、科学用水,减少水污染,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满足生活、工农业、生态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基本水量需要。

1.2持续利用水资源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保证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将流域管理、区域管理有机结合,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水资源,满足用水要求并持续供水。优化配置水资源,做到开发与保护、开源与节流、供水与治污有机结合;对水资源实施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科学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合理安排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兼顾工业用水,实现水资源良性循环和持续利用。

1.3依法管理水资源

针对水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水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确立了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即严格控制用水总量过快增长、着力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法律手段是依法治国条件下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手段,以法律为基础,用法律约束水资源管理行为,建立并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权责明确、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依据水量调度管理制度、办法,精细调度、计划管理。严格按照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引水,依据法律、制度和办法,从控制各个引水口入手,进而达到控制引水总量的目的,依法管理、调度黄河水资源。

1.4联合调度

加强黄河干支流梯级水库开发,实行大型骨干水库联合调度,有效调节黄河可供水量与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关系,缓解供需矛盾。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严格控制排污口,限制排污总量。积极培育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1.5细节入手,宏观调控

严格按照取水许可水量控制引水总量,实行计划引水、指标引水。严格引水程序,实行用水申请制度,严格用水总量、用水流量、用水时段、取水用途控制,提高引黄供水的预见性,增加水量调度的严肃性。从细节入手,严格控制各个引水环节;从时间上、空间上统筹考虑水资源分配,宏观调控,以供定需,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6多措并举

制定水资源中、长期规划,把握水资源利用形势,把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放在首位,增强可预见性。充分发挥水价的杠杆作用,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履行国家对水资源的管理权,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使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多措并举,合理调配水资源,持续利用水资源。

2建议

2.1节约用水

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促使水资源利用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以需定供向以供定需转变。增加科技投入,通过节水技术改造,合理减少工业用水,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加大灌区节水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轻引黄供水压力;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营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节约用水,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增强水资源持续供给能力。

2.2加大管理力度

统一管理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良策,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3严守三条红线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用水需求持续增长。在水资源总量有限、用水需求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严守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压缩、限制现有水资源荷载非常必要。实施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和水资源管理责任、考核制度,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三篇: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浅析

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浅析

摘要:洪水威协、水资源供需矛盾、水土保持和生态恶化等是黄河长期面临的三大问题,也是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三大水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城市化进程和工农业生产的不断推进,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以致出现了淡水资源紧缺、水危及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用水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水利部、黄委会相继提出了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和终极目标,由此可见,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需要,又是实现黄河治理“四不”目标的要求,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从山东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项措施。关键词:黄河 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 浅析

1前言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水资源是关系到国家环境与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社会生存发展中需要不断地管理、利用、保护水资源。就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洪水威协、水资源供需矛盾、水土保持和生态恶化等是黄河长期面临的三大问题,也是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三大水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城市化进程和工农业生产的不断推进,对水资源的要求量与日俱增,以致出现了淡水资源紧缺、水危及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用水形势十分严峻。在新的历史时期水利部、黄委会相继提出了新时期的治水思路,提出了黄河治理“四不”目标,由此可见,依法行政,加强管理,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需要,又是实现黄河治理“四不”目标的要求,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新的历史时期,水利部汪部长提出了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黄委会相继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思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也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所谓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以理解为: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同时能够满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它几乎涵盖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作为一名黄河职工应当从水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即: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保护好、使用好现有有限的黄河水资源,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使其既能满足我们这一代的需求,又

不危及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只有我们都能牢固树立这种思想,并且为之不断努力就能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

山东省是全国重点缺水省份之一,当地水资源平均水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6%.黄河是山东省主要的客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地位。据资料显示,1951-1999年黄河进入山东河段年均径流量为382亿m3(高村站)。其中50年代高村站年均来水量为462亿,到80年代减少为380亿,90年代高村站年径流量仅有212亿,较多年平均偏少45%.由于流量严重偏少,致使黄河下游频繁断流,1997年断流量最为严重,利津站断流226天,且断流河段上延至河南开封附近。从引黄形式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沿黄地区对黄河水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利用,目前,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00余座,总库容580亿m3,修建引水工程4500余处,提水工程2.9万处,仅黄河下游就修建引黄涵闸96座,其中山东63座。灌溉面积在660 hm2以上的大型引黄灌区19处,设计引水能力2423.3m3/s,全省已有11个市68个县市区用上了黄河水,总灌溉面积约200万hm2,自1965年复灌以来,全省引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由70年代的70多万hm2,增至200万hm2,引用黄河水量逐年增加,70年代年均引水量为49.93亿,90年代增加到69.68亿,其中由于1998年全省干旱,年引水达123亿,另外还建成了“引黄济青”、“引黄入卫”等工程,和有限的黄河来水量相比较,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自99年以来,黄河水资源综合统一调度,防止了黄河断流,缓解了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改善了上中游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4黄河水资源利用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4.1面临的形势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整个流域位于我国西北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多,耕地多,水资源贫乏,特别是近年来,黄河河道径流量减少,水资源贫乏,水环境承载能力低,污染严重,水污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流域出现了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双重压力。加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加强黄河水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利用任重而道远。

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新《水法》的实施虽然对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进行了明确,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不理顺,地方政府的干扰等因素,黄河水行政执法还没有得到地方政府及沿黄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加之执法队伍缺乏对地

方的约束力度,工作开展尚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在地方水事纠纷或者水事矛盾处理上由于受到地方政府干扰尤为突出。

4.2存在的问题

4.2.1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供水范围的不断扩大,黄河承担的供水任务已经超过了其承载能力,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据资料显示,黄河河川年径流量为580亿m3,扣除维持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200亿m3,和下游河道蒸发渗漏损失量10亿m3后,剩余的可供水量为370亿m3,加上地下水可开采量110亿m3,则在无跨流域调水情况下黄河可供水资源总量为480亿m3.而据专家预测,在采取了一系列节水措施后,流域及流域外供水区到2010年总需水量将达到520亿m3,远远超过了黄河的供水能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4.2.2水污染程度日趋严重。

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量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农业施用大量化肥、农药造成了大面积的水污染,特别是山东黄河的主要污染源一是来自上游来水,二是长平滩区、大汶河等。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黄河,污染程度逐年增大,水质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个别月份超标发展到近几年的只有个别月份不超标,甚至全年超标。据资料统计,黄河干流60%以上河段水质属Ⅳ-劣Ⅴ类,污染十分严重。

4.2.3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由于部分灌区渠系老化,工程配套设施较差,管理粗放,大水漫灌等现象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和先进国家的0.7-0.8相比,浪费十分严重。5实现可持续利用的保障措施

5.1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执法机构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首先具有法律保证,尤其是要明确界定水的权属关系,健全执法机构,不断加强管理。我国目前已经制定了《水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但各个法律之间还存在着交叉重叠、遗漏疏忽现象,以流域为主体的水资源管理还没有真正形成,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水权划分、水事划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地方性法规、政策与全国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有冲突现象,尤其是黄河水利执法方面还存在着诸如机构不健全,执法能力差,力度不足等现象。为此我们应结合新《水法》的实施,继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早日制定出台有关黄河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量调度、引黄供水等相关办法、条例、规范性文件,尽快形成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且积极争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提供法律保障,为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法律基础。

5.2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实行以流域或区域的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工业、生活用水与农业用水相统一的管理体制,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保障。在一个多部门相互扯皮、职责不清的管理体制下,难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保证黄河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我们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一是建立完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配备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明确流域与地方区域的事权划分,实施统一管理。二是实行全河水量统一调度,实施计划用水、放水通知、取水许可等制度,由国家统一分配水量,实行流量断面控制,地方政府负责用水配水,确保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三是在健全体制的基础上,依法管理黄河水资源,积极呼吁出台《黄河法》,加强管理,强化监督,依法维护黄河水工程安全和黄河部门的合法权益。四是采取强制措施和有效的经济政策,厉行节约用水,以水定产,限制发展高用水产业,对现有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加强工业和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努力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通过经济手段,加强黄河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五是充分利用现有水库,实施丰蓄枯调,确保实现黄河河道不断流的奋斗目标。

5.3狠抓流域水资源保护,确保水质不超标

要把黄河水污染防治工作列为国家、黄委重点项目,加强部门合作,加快治理步伐,制定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由黄委会统一负责,实行入河排污许可制度和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制度。二是完善加强水质监控网络,像黄河防汛一样,积极呼吁政府出台相应法规,实行省(区)界断面水质行政首长负责制。三是河务部门要加大黄河水资源监督力度,依法实施动态管理,搞好污染源的防治管理工作。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黄河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并建立健全举报奖励机制,调动全民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黄河部门工作的良好局面。

5.4提高治黄科技含量,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科技创新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起着关键作用。科教兴水战略对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的持续利用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设备陈旧落的、管

理粗放、人员素质低等问题是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从以上角度出发,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科学技术交流力度,进一步改善农业灌溉条件,提高工业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实行多水源联合运用、雨水汇集利用、劣质水处理重复利用等,多途径改善科技条件,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在黄河涵闸管理上,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安装实施远程监控系统和水质、流量监测自动系统,确保上级调水指令的贯彻落实,最终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水质监测标准化、涵闸管理规范化、水量调度科学化。为黄河“四不”目标的实现提供科技支持。

5.5制定近期及中长期可持续利用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是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制定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可以从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近期的行动计划中全面把握黄河水资源的利用态势,采取更具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战略,增强预见性、预防性。可持续利用规划要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前瞻性和现实上的可操作性,内容上应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把配置、节约、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5.6提高全民素质,增强节水意识

黄河水资源之所以日益短缺,主要是人类不规范的经济行为造成的,是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应在社会公众中广泛进行宣传,建立起水是稀缺资源、是商品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各级水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公众的水利法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宣传力度,把水利法规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灌输到一切教育、宣传、研讨、学习活动中去,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公众法规宣传。要从小、从细做起,促使公众自觉保护水利资源。要使广大用户参与到水的管理、利用中来,将用水利益相关的地区、部门的用水竞争放在保证公平和可持续利用的角度,以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四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国外研究进展

从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国外对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为了推动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研究,国际水资源学术界多次召开学术研讨会讨论有关问题。从这些有代表性的国际会议的讨论内容中就能看出国际上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研究的研究内容和发展历程。

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挪威首相Brundiland夫人等所作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

1992年,在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ICWE),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性研究问题234。

1993年10月,在德国召开了第2届“国际水流情势的试验与网络资料(FRIEND)学术大会”,该次会议主要以不同时空尺度下水资源变化的相似性和变异性为目标,讨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及信息资料问题5。

1994年6月,在德国召开“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规划国际学术大会”,该次会议主要探讨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四个专题,即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探讨;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研究的展望67。

1995年,在美国召开了第21届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学联合大会(IUGG),大会期间举办了“流域尺度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的模拟和管理”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可持续水库开发和管理准则”国际研究组。该次会议出版了“可持续流域水资源系统的建模与管理”论文集8910。

1996年10月,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会议专门讨论了流域尺度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践、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质水量的可持续模拟、水库水质水量监测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和不确定性问题、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等问题。

1997年4月,在摩洛哥召开了第5届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科学大会。会议期间举办了“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性管理学术大会”,其中专门讨论了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问题。

1998 年 5 月,在中国武汉召开“国际水资源量与质可持续管理研讨会”,主要探讨了水质与水量耦合建模、水质水量统一管理等有关问题。

2001年9月,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针对区域尺度水资源管理的诸多科学问题,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从过去1213111的管理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

2004 年 9 月,在巴西依瓜苏召开了国际大坝委员会(ICOLD)第 70届年会,大会期间召开的“大型水库规划与可持续管理”专题研讨会,专门讨论了水库建设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的作用,探讨了水库工程环境保护的方法,分析了水库大坝建设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方面的挑战,提出了要以可持续发展和管理要求,从流域角度对水库进行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分析研究141516。

总体来看,自1992年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会议后,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为水资源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国在可持续发展观念启发下,开始从发展模式的高度认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不断探索管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中的作用,水资源管理中需水管理、供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价管理的相互关系,以及水资源管理中的经济机制、行政机制和法律机制的作用,提出和初步形成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价值观和方法论,标志着水资源学科开始步入其初步成熟阶段。

2国内研究进展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水利工作者就开展了大量的与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相关的研究工作。冯尚友、张岳、梅亚东等学者较早地介绍了水资源系统的概念,并开展了系列的研究工作。夏军等学者广泛参与国际性研究与合作,并把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概念、特点、研究方法和进展等内容引入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学术界,提出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热点问题和研究方向1718192021。

从近几年的研究成果看,国内对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方面的研究内容愈加宽广、深入,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

1999年,刘敏22对城市用水管理技术、经济措施和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理论方法及应用,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2000年,中国工程院开展了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该项目从水资源评价和供需趋势、城市水源可持续利用、农业需水和高效节水、江河湖海防污与减灾、生态建设和水资源保护、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水资源合理置与南水北调等多方面对我国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战略进行了整体研究。

2001年,中国工程院又启动了“西部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对西北地区水资源及其供需发展趋势、生态环境需水量、农牧业发展和节水、城镇发展和水务对策、工矿资源开发及以及水资源重大工程布局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002年,陈晓宏23等以大系统分解协调理论作为技术支持,建立了东江流域水资源优化调配的实用模型和方法,并对该流域特枯年水资源量进行优化配置和供需平衡分析。同年,柴国荣24等对水资源跨流域配置的市场供求、成本收益等资源经济学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水资源跨流域配置的利益分配机制。

2003年,李景波用灰色系统模型等六种方法预测了滕州市规划水平年的需水量,并进行了供需平衡分析,提出了滕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在中小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04年,尹云松等引入水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制度,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流域不同地区在水资源质量与数量分配方面的矛盾进行了分析,寻求实现流域各地区水资源数量与质量分配合作均衡的有效途径。同年,魏加华27等将自适应控制理论引入流域水量调度,建立了黄河流域水量调度模型,提出了自适应轨迹跟踪水量调度方法。

2005年,王慧敏28等创新性地提出在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配置与调度中引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通过签定“供水协议”,使整个系统处于“双赢”的平衡状态,以达到水资源配置与调度的目的。同年,缪子梅对城市需水量预测系统和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2006年,王浩30提出了基于集中分配机制和市场分配机制的二层规划分配模型,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水权管理制度,结合我国水权制度现状,详尽提出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构想。

2008年,李静31采用线性回归法、灰色预测等方法对宝鸡市未来需水量进行预测并进行供需平衡分析,科学地评价了宝鸡市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提出了宝鸡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管理的对策。

2010年,牟丽丽32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题,探讨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理论,并针对三江平原水资源进行供需水平衡满意度分析,建立了适合三江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三江平原水资源可持续的系统模糊模式识别评价模型。

虽然在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上述诸多成就,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复杂,水资源问题涉及领域多,专门针对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决策研究多数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可持续管理的水文学、生态学、经济学基础研究仍待加强,多系统统一配置管理研究匮乏。同时急需利用现代新理沦、新技术把水资源管理同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相结合,以适应现代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需要。

292625

1BrundtlandGH,etal.Our common future,Report of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ICWE, The Dublin Statement and Report of the Conference, environment anddevelopment.OxfordUniversitypress,1987.3-15.2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Development Issues for the 2lst Century.Dublin: 1992.3Bruce,J.R.Meteorology and Hydrology for SustainableDevelopment,WorldP1ate, E.J.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A Challenge Falkenmark, M.Possibilit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dapting the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No.769,Secretariat of the WMO ,1992.4to Scienceand Engineering.Water International, 1993, 18(2).5

Desirabletothe Possible.Proceedings;Transboundary River Basin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Development.IHP, UNESC0, 1993, 1.6Falkenmark M, Lundqvist J.Towards water security: political determination andhuman adaptation crucial [J].Natural Resources Forum, 1998, 21(1).7RiJiberman, etal.Deferent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of design and managementof sustainable urban water system [J].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Review.2000,129(3).8Harris Jonathan M, etal.Carrying in agriculture globe and regional Kuylenstierna J L, Bjorklund G, Najlis P.Sustainable water future with issue[J].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129(3).9

globalimplications: everyone’s responsibility [J].Natural Resources Forum, 1997, 21(3).McMahon T A, Arenas A D.Methods of computation of low stream flows Bovee K D.A guide to stream habitat analysis using the in stream [A].Paris, CNIJSCO Studies and reports in hydrology [C].1982, 36.11

flowincremental methodology [A].In stream flows Information[C].Washington: CS Fishand Wildlife Service.1982.12Sheail J.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etting compensation flows, inGustard[A].Cole A G, Marshall D, liaylissIi.A Study of Compensation Plows in the LK, Report 99 [C].Institute of Hydrology, WallingFord.Appendix(I),1984Geoffrey E Petts.Water allocation to protect river ecosystems [J].Gore J A.Setting priorities for minimum flow assessments in Southern Regulated rivers:research and management, 1996, 12.14

African [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1989, 85.Dakota Sn, L zunov I, M andacrev D.Low flour the rivers ecosystem impacted byflow abstraction in a lame post minim areas [J].Landscape and Planning, 2000, 51(2).16Willian Whipple.A proposed approach to coordination of water resources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Resources Association, 1999, 35(4).17

21夏军.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研究的若干热点及讨论[J].人民长江.1997(04).冯尚友,梅亚东.水资源持续利用系统规划[J].水科学进展.1998,(01).冯尚友,刘国全.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框架[J].水科学进展.1997,(04).夏军.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研究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1997,(04).杨锐.大系统分解协调法互联电网水库群长期随机优化调度计算[J].电网技刘敏.城市用水管理及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D].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陈晓宏,陈永勤,赖国友.东江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自然资源学柴国荣,冯家涛,周志星,张发民,张军.水资源跨流域配置的经济学分析[J]西北李景波.滕州市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尹云松,孟枫平,糜仲春.流域水资源数量与质量分配双重冲突的博弈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01).27术,1990,(04).221999.23报,2002,(03).24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2526魏加华,王光谦,翁文斌,蔡治国,陈良程.流域水量调度自适应模型研究[J].中国科学E辑,2004,(S1).28王慧敏,朱九龙,胡震云,陶晓艳.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南水北调水资源配置与调度

[J].海河水利,2005,(03).缪子梅.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2005.王浩.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混合分配模式[M].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李静.宝鸡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M].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牟丽丽.三江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M].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9303132

第五篇:我国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问题

我国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问题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www.51test.net

【法律教育网-国家司法考试指南】: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的问题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水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199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的数据表明:中国面临的水资源形势依然严峻。水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有不同理解,但是核心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人类的用水行为在满足其生存、生活和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护和改善有利于生存的生态环境,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引起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1.1 我国水资源基本情况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二者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

1.2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2.1 总量并不丰富,人均占有量更少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人均水资源量24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1/4,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北方黄、淮、海3个流域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人均的1/5.到下世纪中叶,按16亿人口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比现在降低1/4,约为1755立方米,淡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1.2.2 地区分布不均与水土资源组合不相应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极不匹配。长江及其以南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36.5%,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1%;淮河及其以北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5%,其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9%.1.2.3 雨热同步,年内分布集中,年际分配不均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大部分地区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水资源中大约有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降水量年际变化也很大,还往往出现连续丰水或枯水年的情况。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突出问题2.1 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首先是农业缺水。

我国的农业属灌溉农业,目前全国灌溉面积5300多万平方米,农田受旱面积达2660多万平方米,缺水300亿立方米左右,另外还有7600万平方米耕地无灌溉设施。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供给的主要制约因素。其次是城市缺水。全国670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缺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到下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6亿,灌溉面积发展到6333万平方米,人口城市化率将从目前的28.7%增至56%左右,经济将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水的供给将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灌溉水的生产效率不足1.0kg/立方米,也就是说现在全国农业用水中的绝大部分是白白浪费了;而先进国家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已达到0.7~0.8,灌溉水的生产效率为2.0kg/立方米。工业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我国城市生活用水一方面紧缺,另一方面浪费也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国多数城市中,仅自来水管网跑、冒、滴、漏的损失率就达15%~20%.2.2 水体污染

目前,全国工业和城市污水排放量为584亿,经过集中处理达标的只占23%,处理后回用率更低。全国监测的河段有一半水质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及城镇发展,水体污染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2.3 水的生态环境恶化

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造成江河湖库淤积和北方河流干枯断流情况越来越严重。黄河进入90年代以后,年年断流,平均断流达107d/a.此外,还存在湖泊萎缩、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湿地干涸、灌区次生盐渍化、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量开采等问题,造成局部地区水环境恶化,生态失衡。

2.4 洪涝灾害

我国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由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组成,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防洪标准偏低。主要江河标准也只有20~50年一遇,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更低,只有5~10年一遇。70%的城市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甚至还有部分城市基本没有设防。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河道、湖泊淤积等,防洪问题越来越突出。<3 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措施3.1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实践证明:以环境换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是行不通的,必须在全社会树立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忧患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条件、环境状况相适应。目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政府制定了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到2010年,黄河、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及严重荒漠地区的治理初见成效;到2030年力争使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到2050年,全国建立起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采取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停止长江、黄河流域上中游天然林采伐,实施营造林工程,使这些地区森林覆盖率有显著提高;扩大和恢复草地植被,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坡改梯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3.2 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水环境特别是水污染问题愈来愈突出,保护好有限的水资源至关重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开源、节流、保护并举,把节流放在首位的基本方针。从我国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中不难看出,“短缺”与“浪费”并存是我国水资源危机的重要特征。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缺水问题要通过节水来解决。

农业是用水大户,我国的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3.4%,主要消耗于灌溉。在我国农业用水中,假若2740亿立方米的水损中有1330亿立方米的水通过节水措施而得到充分利用,在总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增产粮食可达4000多亿kg/a,相当于12亿人口一年的口粮。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基本性措施来抓,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这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促进水资源持续利用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是解决21世纪我国人口高峰期16亿人的食物安全、生态环境改善和黄河断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关键。今后农业新增用水主要靠自身节水来解决,在节水中求发展。节水灌溉不但节水,同时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大力普及节水灌溉,对全国的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现代化改造。

工业及城镇生活用水是今后新增用水的大头,也是污染水体的重要源头。节水不但可以减少用水量,而且直接减少污水排放量,节水就是减污。因此,在工业和城镇要大力开展节水工作。工业提倡循环用水,大幅度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值耗水量,减少污水排放量。城镇积极推广节水生活器具,减少生活用水的浪费。要将节水工程、污水回用设施与新建水源工程摆在同等重要位臵,纳入基本建设计划。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激励节约用水的水资源价格体系,加快向节水型社会发展,促进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解决。应通过各种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合理开发利用当地水资源。对当地的河道水、湖泊水、水库水、地下水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合理分配;对于干旱、半干旱少雨区,应当积极推广各种集雨工程,将雨季的降水集蓄起来,供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对城市和工业区,因废污水排放量较多,应对污水加以处理,做到达标排放,以供农业和环境用水,实现污水资源化;北方沿海地区和西北内陆区有相当数量的微咸水可供利用。根据作物生理的需要,交替使用淡水和微咸水,可以补充当地淡水的不足。另外,沿海地区可以大量使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也可以利用海水淡化替代淡水,解决当地淡水不足的问题。

3.3 综合治理江湖,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大江大河大湖坚持“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实行综合治理。通过堤防建设、河道整治、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等措施,形成综合防洪体系。随着供水规模的扩大和用水量的增加,多水源、多部门的用水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发挥水利部门水量水质同步监测、统一管理的优势,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既要有统一的综合管理,又要有统一的分区、分级管理。水管理的重点是加强立法工作,依法管水、用水和保护水;将粗放型水管理向集约型转变;将公益型发展模式向市场效益型转化。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行地下水有序、合理、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模式。只有管好、用好、保护好有限的水资源,才能解决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

3.4 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

实现水资源优化配臵按照水与人口、经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总体规划与实施,实现对各用水部门和用水户进行优化配臵和合理供水。水资源的优化配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在开发上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臵;二是在利用上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臵,使水资源在整体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水资源的优化配臵,可以指导、约束和限制有关用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布局。尤其在干旱、半干旱缺水地区,必须以水资源配臵为依据,制定产业结构布局和土地资源的开发规模。要将华北缺水与黄河断流问题结合起来,在大力开展节约用水,充分合理利用本地区水资源,充分提高水利用率的基础上,统筹考虑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水资源的合理配臵,适时进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下载环境法: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制度问题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法: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制度问题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网络教育学院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设 计) 题 目: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学习中心: 层 次: 专科起点本科专 业: 水利水电工程 年 级: 2014年春 学 号: 学 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精选五篇]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探讨 姓名:刘凯洋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学号:1134101127 摘要:“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人类文明的发祥和发展......

    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利用问题

    摘要:淡水资源是基础 自然 资源,系生态环境建设的控制因素,同时又是战略性 经济 资源,为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探讨21世纪水资源的国家战略及其相关 科学 问题 ,是世纪之......

    如何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如何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水资源现状: 水资源处于不断的消耗和不断的补充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取之不尽”的特点,但是水资源的储量的有限及分布的不均匀又......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分析

    开篇语 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盖,但是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0.75%,有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地球上只有不到1%......

    厦门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厦门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纪乃武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海口,是东南沿海的重要中心城市。全市土地总面积1569.3平方公里,其中厦门本岛土地面积131平方公里。2005年......

    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行动方案

    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行动方案为进一步促进我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加快建......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分析

    开篇语 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盖,但是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0.75%,有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地球上只有不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