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课内阅读 附答案
二、《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狡黠()鸟瞰()吹毛求cī__天lún__之乐
1.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该句中的“也许”用得准确恰当,请做分析。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改为陈述句,并说明原句的表达效果。
3.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简直是”可删去吗?为什么?
4.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胭脂”指什么?
答案1 因为还可能有人采用别的方法 2.这一类的人们,现在不少 说明中国有自信的人 3不可以,因为这样表达出了作者的愤怒和痛斥 4指被蒙蔽,表面现象
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内语段精读]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 1
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上面语段的敌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语段的敌论据是___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2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不行,它指出了敌论据的错误与荒谬,是不能证明敌论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面语段批驳的方式是(A)
A直接批驳B通过驳论据来驳敌论点
C通过驳论证来驳敌论点D间接反驳(通过下面立论来驳论点)
5上面语段的“他信力”指____“他信力”指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欺力’是指
“自欺力’是指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____B_______A.表引用B.表强调C.表特殊称谓D.表讽刺否定
7.文中第二、三节中的两个“中国人”的含义相同吗?请写出其具体含义:
_________指所有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______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果你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论调,你将如何去批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课内语段精读]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3、不行,它指出了敌论据的错误与荒谬,是不能证明敌论点的。
4、A5、“他信力”指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自欺力’是指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6、B7、指所有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8、略
第二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_课内阅读_附答案
二、《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狡黠()鸟瞰()吹毛求cī__天lún__之乐
1.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该句中的“也许”用得
准确恰当,请做分析。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改为陈述句,并说明原句的表达效果。
3.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简直是”可删去吗?
为什么?
4.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胭脂”指什么?
答案1 因为还可能有人采用别的方法 2.这一类的人们,现在不少 说明中国有自信的人 3不可以,因为
这样表达出了作者的愤怒和痛斥 4指被蒙蔽,表面现象
[课内语段精读]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发展着“自欺力”。
1上面语段的敌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上面语段的敌论据是___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3“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不行,它指出了敌论据的错误与荒谬,是不能证明敌论点的。
4上面语段批驳的方式是(A)
A直接批驳B通过驳论据来驳敌论点
C通过驳论证来驳敌论点D间接反驳(通过下面立论来驳论点)
5上面语段的“他信力”指____“他信力”指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自欺力’是指______“自欺力’是指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6.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____B
A.表引用B.表强调C.表特殊称谓D.表讽刺否定
7.文中第二、三节中的两个“中国人”的含义相同吗?请写出其具体含义:
_________指所有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8、如果你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论调,你将如何去批驳?
答案:[课内语段精读]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
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了
3、不行,它指出了敌论据的错误与荒谬,是不能证明敌论点的。
4、A5、“他信力”指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自欺力’是指一味求神
拜佛,怀古伤今。
6、B7、指所有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8、略
第三篇:《中国人丢掉了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丢掉了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知识 方面
1.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 2.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3.使学生理解篇杂文驳论方法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情感 态度
方面 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2.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能力 方面
1.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文章的驳论方式:驳论证
2.难点:为什么本文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 3.疑点: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国人”实质指什么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算真正的中国人? 4.解决办法
可采用列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二.检查预习情况:(1)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诓骗: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2)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反问句,意即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⑶驳论文简介。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思考文章的论证层次。第一部分(1、2自然段):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第二部分:批驳敌论。
第一个层次(3—5自然段)驳论敌论论证; 第二个层次(6—8自然段)驳敌论论
第三部分: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9自然段)2 四.阅读第1、2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其中“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等句最富于讽刺意味,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2)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着前后照应的关系。
五.阅读文章3~5段,思考: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沦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明确]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六.总结、扩展
本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逐层推进的论证层次,找出了谬论论据和论点及驳斥方式。七.布置作业
继续阅渎课文,找出作者的正面观点。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
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研讨课文三、四部分。(二)整体感知
文章在批驳对力•论证的基础上作了正面立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三)教学过程
1.指名朗读6~8段,要求学生思考: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文章6~8段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证,即谬论论据上所说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是不能代表当时广大人民利益的国民党官僚和所谓的“社会名流”。他们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败类。而真正的中国人在国难’当头时,应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我国自古以来就不泛这样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的战斗。”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正确的观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2.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3 [举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
3.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齐读文章最后二段。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明确]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文章最后再次强调了上段所立的观点。5.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驳论证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丁“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本质,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文章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作者指出还是一种“自欺力”,揭露了蒋介石“坚决不抵抗”的卖国投降本质。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与本文背景相关的鲁迅的另一篇驳论文《“友邦惊诧”论》,学习其驳论点与驳论据的方式。(五)布置作业
1.整理完成课后练习2.作文:《由脊梁而引起的思索》。
第四篇:中国人失掉了文化自信吗
中国人失掉了文化自信吗
“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尽管总书记并非第一次提及文化自信,但是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并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尚属首次。我们为什么要有文化自信?这是因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如果连文化自信都没有,无疑很可怜,也很可悲。国不论大小,民不论多少,试问哪个国家的民众不为自己民族的文化感到自豪?以我们的近邻韩国为例,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韩国人为韩国文化感到自豪,并且这种比例还在升高。多年来,我们也在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在谈及文化自信,但是所表现出的气质却是文化自卑。在一些人眼里,传统文化都是糟粕的,西方文化则是精华;传统文化都是落后的,西方文化则是先进的。言必称西方文化,甚至连与人交流时也时不时蹦出英语单词。这显然是误区。
还有一种现象是,不少学人喜欢拿鲁迅那一批大家为例,认为那些大家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毫不留情地否定,也足以证明中国的传统文化问题太多,不值得传承。殊不知,鲁迅少时便“几乎读遍十三经”,其古文根底深厚,一生皆受传统文化滋养,他对传统文化绝非全盘否定,而是在客观全面的基础上批判和认同。
比如鲁迅在《中国地质略论》中说:“吾广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而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这难道不是对中国文明的赞美?
其实,对于不少人来说,他们不是不喜欢传统文化,而是没有理解传统文化的美,或者说由于过于偏爱西方文化,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美。某知名媒体人撰文称,“更年轻时我对中国文化不感兴趣。我觉得外国书好看,中国书在认识上幼稚,在气息上又老迈。可是如今,我的头脑像只水瓮,装满了或可称为'中国意识'的东西。这种意识就是对自然有一种特别的偏好,不仅欣逢其美,还相信它蕴涵真理,从中觅得安身立命的准则。” 这或许不是一个人的感受。这几年,笔者闲来无事也常常翻看唐诗宋词,尽管小时候曾背熟不少唐诗宋词,但随着马齿渐长,人到中年,再看那些唐诗宋词,别有况味,始觉唐诗宋词的魅力简直绝伦。中国人失掉了文化自信吗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不同的特点,中国文化与别国文化不是对立的,在激赏别国文化时不能忘记我们身上的文化基因。当然,传统文化也有糟粕,今天我们视野更开阔,也更容易分辨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华,哪些该舍弃哪些该弘扬。不唯我独尊,也不妄自菲薄,这是文化自信的立足点。
丘吉尔说,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莎士比亚。这是对莎士比亚的致敬,也是对英国文化的致敬。韩国一个议员说,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我们不仅要重视工厂里生产的产品,更要重视精神文化产品,我们要思考如何去开放市场,创作出有活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这是对文化生产的重视,将文化上升到了国家软实力的高度。
今天,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达到这样的水平了吗?今天,我们的文化输出成功了吗?今天,我们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我们还需要做什么?所有这一切都需要答案。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套用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认为中国人没有失去文化自信,也不能失去文化自信。有学者称,一个国家的文化高度,决定了这个国家公民的精神高度、生存高度。文化自觉、自由是深化中国发展内涵的必由之路,是改善中国公民生存质量的重要途径。诚哉斯言!葆有文化自信,并提高文化内涵,这是我们目前最需要做的。
第五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附答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附答案)
(一)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1、画线的“这一点现象”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中国人指的是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具有嘲讽力量的两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中,“一个转身”是什么意
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麻醉着自己”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段中从驳斥对方的______________入手,分析对方的__________不能证明对方的___________.7、说说文段的语言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了’”这两
句话中,画线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都是错误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先信“地大物博”后信国联,最后一味求神拜佛这一现象。
2、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3、他信力,自欺力
4、回过头来看问题
5、使人认识模糊,意识消沉
6、论证,论据,论点
7、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意味。
(二)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2、“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拼命硬干的人”是的是反对国内剥削阶层和外来入侵的革命志士和民族英雄如郑成功,林则徐等;“为民请命的人”指的是同情人民,伸张正义的官员,如海瑞等,“舍身求法的人”指的是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谭嗣同等
3、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着及其御用文人,第一个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第二个中国人是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
4、因为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5、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