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带答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原名_______,字_____。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是________,小说是________。本文采用________的论证方式,以批驳_______为突破口,采取______和________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2.品味语言,说说加点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
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
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3.文中论敌的论点是什么?论敌的论据是什么?
4.“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5.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A.表引用B.表强调C.表特殊称谓D.表讽刺否定
6.文章③~⑤段,作者层层剥茧,直接批驳,分析推导论敌的论证,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即:失掉的是(),发展着的是()。这两句话,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格,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7.“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8.“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9.作者批驳论敌的论点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的自己的论点是什么?能证明作者论点的论据是什么?
10.“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中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
11.写驳论文,要善于找出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它,就能击中其要害。联系全文,作者是以什么为突破口?为什么?
12.阅读第⑨段,分析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文中 “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分别指的是什么?
13.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课文中加黑的字是文章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检察机关删去的,试着说说被删去的原因和重新发表又加以恢复的作用。
15.本文的语言即有辛辣嘲讽,又有热烈的赞颂,能否找出文章中一两个例子加以剖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答案
1.《且介亭杂文》鲁迅周树人豫才《藤野先生》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或《故乡》或《孔乙己》或《一件小事》驳论敌论证直接反驳间接反驳
2.“总”字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只”字表示唯洋是崇,不相信自己;“一味”表示愚昧成习,顽固不化。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①总自夸地大物博。②只希望着国联。③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4.不行。前半句“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为后半句的结句规定了特指的范围。用上这半句,使说理更具有严密性。
5.D
6.“他信力”“自欺力”。仿词的修辞格,一字之差,将论敌自欺欺人、自我麻醉的嘴脸刻化得入木三分,显示了语言艺术的魅力。
7.“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救亡。
8.“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第一个“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第二个“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
9.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10.“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拼命硬干的人”是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郑成功、林则徐等;“为民请命的人”指的是同情人民、伸张正义的正直的官员,如海瑞等;“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谭嗣同等。
11.以论敌的论证为突破口,论敌的论证存在以偏概全的致命弱点,所以作者抓住其要害,驳倒论敌的论点。
12.(1)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有骨气、有自信力的中坚力量,就是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13.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14.对神佛不敬,所以被删;恢复,揭露当时政府之虚弱。
15.例如①段中“一味”求神拜佛,“一味”揭露了国民党官僚、社会名流愚陋成习、顽固不化;再如⑦段“往往也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第⑧段“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等等,都热情地讴歌了从古到今、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进行斗争的中国的革命力量。
第二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带答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选自___《且介亭杂文》_____,作者是_鲁
迅______,原名__周树人_____,字_豫才____。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是________,小说是________。本文采用___驳论证_____的论证方式,以批驳_______为突破口,采取______和________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2.品味语言,说说加点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
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
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总”字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只”字表示唯洋是崇,不相信自己;“一味”表示愚昧成习,顽固不化。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文中论敌的论点是什么?论敌的论据是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4.“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删去前半句行不
行?为什么?
不行。前半句“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为后半句的结句规定了特
指的范围。用上这半句,使说理更具有严密性。
5.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D)
A.表引用B.表强调C.表特殊称谓D.表讽刺否定
6.文章③~⑤段,作者层层剥茧,直接批驳,分析推导论敌的论证,得出与之
相反的结论,即:失掉的是(),发展着的是()。
这两句话,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格,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他信力”“自欺力”。仿词的修辞格,一字之差,将论敌自欺欺人、自我麻醉的嘴脸刻化得入木三分,显示了语言艺术的魅力。
7.“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救亡。
8.“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第一个“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第二个“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
9.作者批驳论敌的论点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的自己的论点是什么?能证明作者论点的论据是什么?
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10.“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中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
“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拼命硬干的人”是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郑成功、林则徐等;“为民请命的人”指的是同情人民、伸张正义的正直的官员,如海瑞等;“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谭嗣同等。
11.写驳论文,要善于找出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它,就能击中其要害。联系全文,作者是以什么为突破口?为什么?
以论敌的论证为突破口,论敌的论证存在以偏概全的致命弱点,所以作者抓住其要害,驳倒论敌的论点。
12.阅读第⑨段,分析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文中 “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分别指的是什么?(1)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有骨气、有自信力的中坚力量,就是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13.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14.课文中加黑的字是文章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检察机关删去的,试着说说被删去的原因和重新发表又加以恢复的作用。
14.对神佛不敬,所以被删;恢复,揭露当时政府之虚弱。
15.本文的语言即有辛辣嘲讽,又有热烈的赞颂,能否找出文章中一两个例子加以剖析。.例如①段中“一味”求神拜佛,“一味”揭露了国民党官僚、社会名流愚陋成习、顽固不化;再如⑦段“往往也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第⑧段“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等等,都热情地讴歌了从古到今、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进行斗争的中国的革命力量。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答案
1.《且介亭杂文》鲁迅周树人豫才《藤野先生》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或《故乡》或《孔乙己》或《一件小事》驳论敌论证直接反驳间接反驳 .。
①总自夸地大物博。②只希望着国联。③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4.不行。前半句“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为后半句的结句规定了特指的范围。用上这半句,使说理更具有严密性。
5.D
6.“他信力”“自欺力”。仿词的修辞格,一字之差,将论敌自欺欺人、自我麻
醉的嘴脸刻化得入木三分,显示了语言艺术的魅力。
7.“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救亡。
8.“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第一个“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第二个“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
9.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10.“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拼命硬干的人”是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郑成功、林则徐等;“为民请命的人”指的是同情人民、伸张正义的正直的官员,如海瑞等;“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谭嗣同等。
11.以论敌的论证为突破口,论敌的论证存在以偏概全的致命弱点,所以作者抓住其要害,驳倒论敌的论点。
12.(1)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有骨气、有自信力的中坚力量,就是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13.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14.对神佛不敬,所以被删;恢复,揭露当时政府之虚弱。
15.例如①段中“一味”求神拜佛,“一味”揭露了国民党官僚、社会名流愚陋成习、顽固不化;再如⑦段“往往也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第⑧段“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等等,都热情地讴歌了从古到今、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进行斗争的中国的革命力量。
第三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1)
一、字词积累。
1、按音写汉字或给加粗字注音
地大物bó()省()悟搽()脊()梁慨()叹 玄()虚之至前pú()后继诬miè()miǎo()茫诓()骗
2、解释词语
渺茫:诓骗:
怀古伤今: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
二、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和两种。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二是,三是本文是文。本文的题目属于句式,它的作用是。
三、第2段在表达和结构上的作用是。第5段在表达和结构上的作用是。第6段中“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句在结构上有的作用。
四、本文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最富于讽刺意味的语句是,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到了的作用是:。
五、简答。
1、对方错误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2、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
3、第6—8段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观点?
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六、读书,是精神的享受;读书,可以吸收无尽的营养;读书,能激起你心中的波浪;读书,能使你狭窄的心灵逐渐变得宽广。我们班正准备开展“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你觉得该开展哪些活动呢?请在下面写出4条。
2、你一定积累了不少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请你写出两条。
3、请简要叙述一个名人读书的故事。
第四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3)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联系上文,划线的“这一点现象”指的是什么?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的“中国人”是指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有嘲讽力量的两个词是:____________。
4、“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中“一个转身”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麻醉着自己”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段从驳斥对方的入手,分析对方的不能证明对方的________。
7、说说文段的语言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的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避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这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有人说,既然这是从负责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失意不苦的原因是_____,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_。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___。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① “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探究导向】
作者在文中充满激情地赞颂了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的人”,请你举出几个代表人物,对他们的事迹作些叙述,并对他们的精神作些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预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 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预习内容与方法】
一、【知识链接】1——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知识链接】1——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知识链接】3——作者简介:鲁迅,原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 》、《 》等,散文集《 》,诗歌集《 》,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二、自主把握
1、注音
慨()叹 省()悟 诓()骗 诬()蔑 脂()粉 脊()梁
抹()杀 抹()布 拐弯抹()角 前仆()后继 状元宰()相 搽()粉
2、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 渺茫: 怀右伤今:
为民请命: 自欺欺人: 舍身求法:
三、探究展示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3、(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四、驳论文简介。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思考文章的论证层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批驳敌论。
第一个层次(3—5自然段)驳论敌论论证;
第二个层次(6—8自然段)驳敌论论
第三部分: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9自然段)【预习成果检测】
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B、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D、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E、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F、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拓展资料】
一、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势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家谱: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事。怀古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到退还右的思想情绪。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说话。
埋头苦干:专心地下苦功夫做事。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应用奋斗,不怕牺牲。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二)阅读理解
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
除历史人物外当今的英雄更多,斗争更伟大。鲁迅先生在赞美革命者具有坚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同时,怒不可遏地揭露了敌人“摧残”、“抹杀”革命者的罪行。最后鲁迅先生郑重宣告: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直斥“有人”的无耻谰言。观点十分鲜明,感情十分强烈。
在这一层中,鲁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对“中国人”作了阶级分析,热情赞扬了作为“中国的脊梁”的“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我的困惑】
自评 ☆ ☆ ☆ ☆ ☆ 组长评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