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精神,结合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完成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县(含市、区,下同)灾害调查任务,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的基本情况;加快建设群测群防、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灾情、险情得到及时监控和有效处置;基本完成中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要地段、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的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到2020年,全面建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基本消除中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使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减少。
二、重点工作
(一)加强调查评价。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县1:5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对重点区域开展1:1万调查。对可能威胁重要基础设施、旅游景区景点和城镇、村庄等人口密集区域及饮用水源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详细勘查,查明灾害成因、危害程度,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逐点制定落实监测防治措施。
(二)强化动态巡查。地质灾害易发区县级政府要建立健全隐患排查制度,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经常性巡回检查,每年对重点防治区域开展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和汛后核查,及时消除灾害隐患,并将排查结果及防灾责任单位、责任人和监测人向社会公布。省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市政府要加强督促指导,对县、乡难以确定的隐患,及时组织专业部门进行现场核查确认。
(三)完善监测预报预警网络。加快建立地质灾害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构建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大力支持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地质灾害防治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努力提高监测预报精度。建立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宣传车、电子显示屏和人防警报系统等多种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重点加强农村山区等偏远地区临灾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因地制宜利用无线预警广播、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逐户通知等方式,将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受威胁群众。
(四)提高群测群防水平。地质灾害易发区市、县政府要加快地质灾害防治“五条线”和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县、乡政府要加快国土所“五到位”建设。引导、鼓励基层社区、村组成立地质灾害联防联控互助组织,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基层群测群防体系,强化对群测群防员的技能培训,配备简便实用的监测预警设备。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要逐点落实专兼职监测人员。
(五)增强应急处置能力。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修订完善各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平台建设,逐步形成集应急值守、信息报送、分析评估、视频会商、指挥协调、应急处置为一体的应急响应平台和应急指挥系统,提高综合协调和联动处置能力。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有序进行临灾避险。统筹做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救灾救援物资储备等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生活、医疗和心理救助等得到妥善安排。
(六)实施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坚持把地质灾害防治与扶贫开发、生态移民、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道路交通建设、农村危房改造、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人防疏散地域(基地)建设等有机结合,按照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制定搬迁避让方案,统筹安排资金,保障用地,优先搬迁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安置可行性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群众。加强对搬迁安置点选址的评估,确保新址不受地质灾害威胁,并方便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对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科学论证,区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加快开展工程治理。
(七)推进综合治理。各地要组织国土资源、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农业、水利、林业、安全监管、气象、地震等部门,统筹各方资源抓好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水土保持、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尾矿库隐患治理、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切实提高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水平。
(八)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引发地质灾害。各地、各有关部门在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集镇和村庄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时,要加强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理确定项目选址、布局,切实避开危险区域。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要严格按规定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防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加强对丘陵山区群众自建住房的指导和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随意切坡建房行为,减少地质灾害隐患。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建设单位必须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地质灾害防护工程,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对已建工程引发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
(九)建立健全地面沉降、塌陷防控机制。制定地下工程活动和地下空间管理办法,严格审批程序,防止矿产资源开采、地下水抽采、地下工程建设以及地下空间使用不当等引发地面沉降、塌陷等灾害。完善皖北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实行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联防联控,加快推进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建立完善逐级负责制,切实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省政府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对各市政府的绩效考核。各市、县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确保防治责任和措施层层落到实处。对在地质灾害防范和处置中玩忽职守、履职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引发群体性事件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加大资金投入。省财政设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实施重要隐患点的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勘查治理和应急处置,支持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科普宣教和培训工作。各市、县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费用和群测群防员补助资金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根据本地实际增加地质灾害防治投入,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增
长机制。探索相关激励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灾害易发区市、县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编制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落实项目和资金。
(三)加强队伍建设。地质灾害易发区市、县政府要建立健全与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相适应的专业监测、应急管理和技术保障队伍,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有条件的地方要组建地质灾害应急专业队伍。各地可采取内部调剂、聘任专业技术人员等方式,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县、乡两级基层防治队伍和应急救援、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交通、通信和专业设备。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地质灾害防治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对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等防治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务、职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四)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广泛开展地质灾害识灾防灾、灾情报告、避险自救等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全社会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提高群众识灾报灾、临灾避险和自救互救的能力。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基层组织负责人和骨干群众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加强中小学学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和避险演练。
(五)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牵头负责地质灾害的隐患调查、动态巡查和预报预警;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各类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科学规划灾后重建项目;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城乡居民点的规划审批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民政部门要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统筹做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救灾救援物资储备等工作;交通运输、铁路部门要加强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做好公路、铁路沿线边坡及周边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监测和治理;水利部门要加强水利设施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和预防;旅游部门要督促景区景点管理单位做好旅游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安全监管、经济和信息化等部门要加强各类矿山及尾矿库等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监测与治理;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威胁校舍安全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监测与治理;气象部门要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报,会同国土资源等部门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各级政府应急办要会同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建立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及时发布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等预警信息,引导群众有效规避灾害风险。其他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领域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实施工作。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扬奖励。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具体政策措施,加强监督检查,抓好贯彻落实。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12年9月6日
第二篇: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
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
京政发〔2012〕20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现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以下简称《决定》)精神,不断提高本市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努力构建与首都相适应的地质安全体系,现就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近50年来,受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等自然因素影响,本市地质灾害比较频繁,发生了多起泥石流、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因此,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是减少灾害风险、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前提,是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
二、全面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动态巡查
(一)加强调查评价和重点勘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1:5万区域山洪、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重点提高门头沟、房山、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7个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县的调查水平,对重点地区进行灾害详细勘查,查明灾害成因,评估危害程度,掌握发展变化规律,制定防治措施。开展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避险场地选址调查评价工作。
(二)加强汛期检查巡查工作。门头沟、房山、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7个区县政府要严格落实《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制定工作方案,对主要地质灾害点每年开展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和汛后核查,及时向社会公布防灾责任单位和排查结果。市国土局、市水务局等部门要督促指导各区县政府对辖区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
三、加强监测预警预报
(三)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加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务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完善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在门头沟、房山、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7个区县的重点隐患区(点)加密部署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等专业监测设备,加强监测预报工作;建立平原区活动断裂监测系统;完善地面沉降监测预警预报工作。
(四)加强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将突发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纳入到北京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范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各种媒介,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着重加强门头沟、房山、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7个区县重点隐患点应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因地制宜,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手摇警报器、逐户通知等方式,将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受威胁群众。
(五)提高群测群防水平。有关区县及乡镇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加强群测群防员防灾知识技能培训,配备简便实用的监测预警设备,并给予群测群防员适当经费补贴。
四、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六)严格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的,要严格按规定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杜绝因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在各类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加强对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理确定项目选址、布局,切实避开危险区域。
(七)快速有序组织临灾避险。对出现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区县政府要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向社会公告并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要组织制定防灾避险方案,明确防灾责任人、预警信号、疏散路线及临时安置场所等。遇台风、强降雨等恶劣天气及地震灾害发生时,要组织力量严密监测隐患发展变化,如遇紧急情况,当地政府、基层群测群防组织要迅速启动防灾避险方案,及时有序地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并在原址设立警示标志,避免误入造成伤亡。在安排临时转移群众返回原址居住前,要对灾害隐患进行安全评估,落实监测预警等防范措施。
(八)加快实施搬迁避让。各区县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土地整治、山区产业调整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群众搬迁避让,优先搬迁危险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群众。搬迁安置点必须进行选址评估,确保新址不受地质灾害威胁。
(九)加强重要设施周边地质灾害防治。有关部门要协调产权及运营单位对重要道路、桥梁、轨道交通、输供电及输油(气)管线、综合交通枢纽等重要设施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开展灾害调查评估,及时采取防范措施,确保安全。
(十)科学开展工程治理。市国土局、市交通委、市水务局和市旅游委等部门,要对交通道路、水利设施、旅游景区及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一时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开展工程治理,确保安全。
(十一)积极开展综合防治工作。各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统筹各方资源,抓好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水土保持、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尾矿库隐患治理、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切实提高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水平。
五、加强应急救援工作
(十二)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各区县政府在《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基础上,进一步编制完善区县级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构建完整的市、区县两级防灾预案体系;定期组织应急避险演练,提高有关各方协调联动和应急处置能力。
(十三)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抢险救援。各区县政府要切实提高突发地质灾害抢险救援工作水平,加强综合协调,快速高效做好人员搜救、灾情调查、险情分析、次生灾害防范等应急处置工作。要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医疗和心理救助,全力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六、保障措施
(十四)完善制度建设。切实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决定》,建立行之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制度。(十五)切实保证资金投入。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实施重要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科普宣传培训和应急处置工作;各区县政府要将群测群防员补助资金纳入到财政保障范围。(十六)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结合本市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报等工作,充分发挥首都科研单位与高等院校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逐步将地质灾害调查、预报、监测以及防治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十七)深入开展培训教育和科普宣传。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全面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不定期组织群众和中小学校学生开展应急避险演练,提高识灾防灾能力;地质灾害易发区各级政府要结合本辖区实际需求,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基层组织负责人和群测群防员参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主要负责人要全面掌握本地区地质灾害情况,切实增强灾害防治及抢险救援指挥能力。
(十八)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各区县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各区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建立完善逐级负责制,确保防治责任和措施落到实处。(十九)加强沟通协调。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与北京卫戍区、武警北京总队的沟通联络和信息共享,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国土局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各区县政府和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民政局、市规划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交通委、市水务局、市旅游委、市安全监管局、市气象局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领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实施。
【祝文贺律师,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北京市律师协会会员,北京市君永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第三篇:平松乡人民政府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平政发(2008)13号
平松乡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各村民委员会、各企事业单位:
2008年汛期将至,为了切实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对国家和人民群众造成损失,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领导机构
为了加强全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乡人民政府成立平松乡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具体成员如下:
组长:宋瑞斌(乡政府乡长)
副组长:冯乐天(乡党委副书记)
石建青(乡人大主席)
李彦平(乡纪检书记)
赵建国(乡政府副乡长)
李海斌(乡政府副乡长)
马建军(乡党委委员)
阎天峰(公安派出所所长)
刘志宏(卫生院院长)
成员:张瑞光(乡办公室主任)
池存喜(平松村党支部书记)
王玉润(白泉村党支部书记)
樊彦富(新寸村党支部书记)
范明生(河梁村党支部书记)
张培德(瓦房村党支部书记)
李海云(西河峪村党支部书记)
药更怀(三泉村党支部书记)
巩文军(玉女村党支部书记)
梁宪云(合山村党支部书记)
赵海军(坪地川党支部书记)
应急预案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张瑞光同志兼任。
二、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2)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把应急处置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之中,加强基础建设,完善监测网络,强化预警分析,搞好预案演练,提高防范意识,有效控制危机,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3)坚持依法规范的原则。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4)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在乡委、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专业处置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三、应急处置
(1)地质灾害发生后,事发地村委会、村小组要立即如实向乡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地质灾害相关情况,由乡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及时上报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2)乡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各相关部门接到地质灾害重要信息报告后,研究判断各类基础信息和动态信息,及时提出紧急处置建议,向乡政府领导组报告,并将乡政府应急领导组领导同志批示或指示传达给有关村委会和部门,并跟踪反馈落实情况。
(3)各村及村民小组和相关部门要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相关信息,对于一些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
时间,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地质灾害信息的报送,要高度重视,严密监视事态发展,及时上报乡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同时,乡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及时汇总有关情况,向上级汇报。
四、应急保障
根据事件危害程度,乡直有关部门和行业管理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及相关预案要求,做好应对地质灾害防治的人力、财力、物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等保障工作,保证应急救援的急需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必要时,由乡政府负责向上级政府请求援助。
1、人力保障。(1)公安(消防)、医疗救护、疾病控制、地震救援、防洪抢险、矿山救护以及水、电、油、气等工程抢险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的专业队伍和骨干力量。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提高装备水平。(2)机关、企事业单位、公益团体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是应急救援的重要力量,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社会力量的应急能力建设,使其掌握一定的救援知识和技能。
2、财力保障。处置地质灾害防治中所需财政负担的经费,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必要时,请求上级财政部门的支持。
3、物资保障。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制
定储备、调拨方案,明确储备地点、储存方式、储存物资种类、储藏数量和调拨程序等,应急储备物资调用由乡政府应急领导组统一协调。
4、医疗卫生保障。乡卫生院会同有关部门负责防治地质灾害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应急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卫生监督系统和信息支持系统,全面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5、治安维护。(1)乡武装部、派出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应急治安保障工作,并会同县武警大队制定治安维护应急保障预案,明确在应急状态下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应做的各项工作。(2)地质灾害发生后,公安部门要迅速组织力量,对现场进行警戒和治安管理,并根据需要在现场周围设立警戒区和警示标志; 协助有关部门及时疏散灾民和伤亡人员,维护社会秩序,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要设施和重要物资,特别是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的警卫及防范保护; 必要时,依法采取有效管制措施,控制事态。
关键词:领导组防治方案地质灾害报:县委办政府办
发:各村民委员会各企事业单位
第四篇: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1、什么是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易发区?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哪些人类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发生源于两方面因素:第一方面是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如汛期强降雨引起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第二方面是人为建设活动引发的,如采矿、兴建水利工程、架桥、修路引发的地质灾害(滑坡、塌陷等)。
违反自然规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往往会诱发地质灾害。这些人类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开挖坡脚:修建公路、铁路、依山建房等。
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
堆填加载:在斜坡上大量兴建楼房,大量堆填土石、矿渣等。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山坡上乱砍乱伐等,也容易诱发地质灾害。
3、地质灾害灾情分级
地质灾害灾情依据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特大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0人(含)以上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含)以上的;
大型:因灾死亡和失踪10人(含)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含)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中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含)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含)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小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4、地质灾害险情分级 地质灾害险情依据威胁人员、财产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特大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含)以上或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含)以上的;
大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含)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0万元(含)以上1亿元以下的;
中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含)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万元(含)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
小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
5、地质灾害发生前有哪些前兆?
凡较大型山体崩塌、滑坡等要完成自身的变形破坏,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必然过程,在强烈破坏之前,都显示出一定的前兆特征。
(一)崩塌发生的前兆特征
(1)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2)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3)不时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4)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
(二)滑坡发生的前兆特征
(1)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2)滑坡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弛,小型坍塌现象。
(3)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发出响声,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气。(4)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出现水(水井)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异常现象。
(5)滑坡体上有裂缝、房屋倾斜,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
(6)动物惊恐异常,如猪、狗、牛、羊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等。(7)滑坡上如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临滑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三)地面塌陷发生的前兆特征(1)井、泉水位骤升或骤降,突然浑浊或翻沙、冒气;(2)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局部产生地鼓或下沉;(3)地下有响声。
(四)泥石流发生的前兆特征
(1)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枝。(2)深谷内传来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3)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等。
6、发生地质灾害前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一)临时避灾场地的选定
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外,事先选择一处或几处安全场地,作为避灾的临时场所。避灾场所的选定,一定要选取绝对安全的地方,绝不能选在滑坡的主滑方向、陡坡有危岩体的坡脚下或泥石流沟沟口。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避灾场地距原居住地越近越好,地势越开阔越好,交通和用电、用水越方便越好。
(二)撤离路线的选定
撤离危险区应通过实地踏勘选择好转移路线,应尽可能避开滑坡的滑移方向、崩塌的倾崩方向或泥石流可能经过地段。尽量少穿越危险区,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更安全。
(三)预警信号的规定
撤离地质灾害危险区,应事先约定好撤离信号(如广播、敲锣、击鼓、吹叫笛等)。制定的信号必须是唯一的,不能乱用,以免误发
7、发生地质灾害时怎么办?
(一)发生崩塌时怎么办
崩塌发生时,如果身处崩塌影响范围外,一定要绕行;如果处于崩塌体下方,只能迅速向两边逃生,越快越好;如果感觉地面震动,也应立即向两侧稳定地区逃离。
(二)发生滑坡时怎么办
滑坡发生时,应向滑坡边界两侧之外撤离,绝不能沿滑移方向逃生。如果滑坡滑动速度很快,最好原地不动或抱紧一颗大树不松手。
(三)发生泥石流时怎么办 当处于泥石流区时,不能沿沟向下或向上跑,而应向两侧山坡上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但应注意,不要在土质松软、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以防斜坡失稳下滑,应在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缓的地方暂停观察,选择远离泥石流经过地段停留避险。另外,不应上树躲避,因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其流动中可能剪断树木卷入泥石流,所以上树逃生不可取。应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不高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强的掏刷能力及直进性,这些地方可能被泥石流体冲毁。
8、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中的主要任务
(一)第一时间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救灾现场指挥机构,启动防灾预案,根据防灾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工作内容;
(二)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转移安置人群到临时避灾点,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有组织的救援受伤和被围困的人员;
(三)对灾情和险情进行初步评估并上报,调查地质灾害成因和发展趋势;
(四)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并建立警示标志;
(五)加强地质灾害发展变化监测,并对周边可能出现的隐患进行排查;
(六)排危及实施应急抢险工程;
(七)信息、通讯、交通、医疗、救灾物资、治安、技术等应急保障措施到位;
(八)根据权限做好灾害信息发布工作,信息发布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对灾情和险情进行初步评估并上报,调查地质灾害成因和发展趋势;
9、灾后如何应急自救?
地质灾害发生后,专业救灾队伍未到之前,应及时采取必要的避灾措施。
(一)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当滑坡、崩塌发生后,后山斜坡并未立即稳定下来,仍不时发生崩石、滑坍,甚至还会继续发生较大规模的滑坡、崩塌。因此,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去挖掘和搜寻财物。
(二)立即派人将灾情报告政府。偏远山区地质灾害发生后,道路、通信毁坏,无法与外界沟通。应该尽快派人将灾情向政府报告,以便尽快开展救援。
(三)迅速组织村民查看是否还有滑坡、崩塌发生的危险。灾害发生后,在专业队伍到达之前,应该迅速组织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区和周围是否还存在较大的危岩体和滑坡隐患,并应迅速划定危险区,禁止人员进入。
(四)查看天气,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关注是否还有暴雨。根据多年的经验,并注意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近期是否还会有发生暴雨的可能。如果将有暴雨发生,应该尽快对临时居住的地区进行巡查,建立防灾应急预案,指定专门的人员时刻监视斜坡和沟谷情况,避免新的灾害发生。
(五)有组织地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的人员。撤离灾害地段后,要迅速清点人员,了解伤亡情况。对于失踪人员要尽快组织人员进行查找搜寻。特别指出的是对泥石流中受伤人员的救治主要是避免窒息。为此,将压埋在泥浆或倒塌建筑物中的伤员救出后,应立即清除口、鼻、咽喉内的泥土及痰、血等,排除体内的污水。对昏迷的伤员,应将其平卧,头后仰,将舌头牵出,尽量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如有外伤应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方法处理,然后转送急救站。
10、农村建房选址如何预防地质灾害?
(一)严格按照新农村规划进行建房;
(二)不要在滑坡体上、陡坡上建房;
(三)不要紧挨着陡坡坡脚、有危岩的石山坡脚建房;
(四)在缓坡上或其坡脚切坡建房,房屋与后面的陡坡之间要有足够的防护距离;
(五)不要在山区的冲沟底部及冲沟口附近建房;
(六)地下岩溶发育区,先查明浅层溶洞并处理之,基础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条形结构。
第五篇:2015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六盘水市2015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黔府发„2012‟11号)精神,切实做好2015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规定,结合我市区域地质环境、水文、气象等条件和《六盘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特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实施的基本原则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政府主导、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格局。
一、2015年全市地质灾害情况
截止2015年4月20日,现全市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121处,受威胁农户50530户,197945人,其中包括特别危险地质灾害隐患点64处,涉及5502户,22467人。
二、全市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
(一)滑坡:主要集中发生在5—9月,以中小型为主,大型、特大型次之,平面形态多呈不规则和舌形,主要分布在陡峻的山原、高中山、中山、低中山斜坡和峡谷地带,坡度大多在20°—50°之间,常发生在软质岩体和软硬相间的岩体构成的斜坡,主要诱发因素是降雨、地表水冲刷以及建筑切坡、采矿等人为工程活动。
(二)崩塌:大多发生在5—9月和凝冻期,以中小型为主,多发生在坡度为50°以上的陡坡,主要诱发因素是降雨、地表水冲刷以及切坡、采矿等人为工程活动。
(三)泥石流:均发生在5—9月,尤以每年7月发生频率最大,以小型、沟谷型、降雨型、稀性泥石流为主,主要分布在高中山、狭谷、沟谷斜坡地带,主要诱发因素是不合理的采矿、修路弃渣弃土、过度砍伐林木等人类工程活动以及强降雨。
(四)地面塌陷:均为小型,多处于发展期。主要是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1)岩溶塌陷主要集中分布于水城盆地、六枝峰丛槽谷等地,主要诱发因素为抽取地下水和暴雨渗灌;(2)采空塌陷主要分布在大规模采煤的矿区,诱发因素主要是地下采煤形成大面积采空区。
(五)地裂缝:大多产生在含煤岩层及其上覆地层,主要分布在煤矿开采区域。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地下采煤和矿井疏干排水,导致顶板失去支撑,岩体应力平衡受到破坏,围岩产生变形,沿构造裂隙等软弱结构面发生拉裂。
三、2015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地质灾害发生时段预测
我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常与降水密切相关,今年发生的特大旱情,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加严峻。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降雨趋势预测,我市今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时段为5至9月,这一时段是我市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其中6月到8月为地质
灾害高发期,具体灾害发生情况将受降雨量控制。当连续降雨达到150毫米或日降雨达100毫米以上时,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即可发生;当连续降雨达到200毫米或短时间(1日或数小时)降雨达150毫米以上时,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将可能大量发生。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预测 1.六枝特区重点防治区
该区包括龙河镇、新华镇、新场乡、落别乡、牛场乡、关寨镇、大用镇等区域内地质条件较差,在降雨集中时期,极容易产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该区灾害隐患点多处于特别危险状态,应加强监测和逐步进行搬迁。
2.盘县重点防治区
该区包括乐民镇、响水镇、柏果镇、红果镇、松河乡、羊场乡、淤泥乡等区内人类工程活动频繁,诱发堆积层滑坡、粘性土滑坡、地裂缝、岩石崩塌、泥石流隐患等。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诱发、自然等原因,该区灾害隐患点多处于特别危险状态,应加强监测、积极采取搬迁措施。
3.水城县重点防治区
该区包括阿戛镇、鸡场镇、金盆乡、保华乡、蟠龙镇、米箩乡等区域内地质条件较差,人为工程活动较为强烈,在降雨集中时期,极容易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该区灾害隐患点多处于特别危险状态,应加强监测和开展地质灾害治理、搬迁避让。
4.钟山区重点防治区
该区域内煤炭资源丰富,采矿活动强烈,由此而引发的地质灾害严重,且随着煤炭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引发的地质灾害将越来越严重。重点防治:大湾镇、大河镇、凤凰街道办事处及各煤矿采空区。
(三)铁路及主要公路沿线、主要河流流域、水库等地质灾害危险地段预测
1.水红铁路、贵昆铁路、珠六复线在市境地段,可能发生的灾害为滑坡、崩塌。
2.六六高速、水盘高速、内环快线、纸红公路、水黄公路及在建高速公路施工建设造成的不稳定边坡及弃渣弃土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泥石流。
3.南、北盘江流域局部地段,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泥石流。
4.盘南电厂、发耳电厂、野马寨电厂施工造成的潜在不稳定斜坡地段,可能发生的灾害为滑坡、崩塌、泥石流。
(四)主要矿区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地段预测 1.六枝工矿集团公司下属各矿及选煤厂、煤矸石堆积区、采空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和泥石流。
2.盘江煤电集团公司下属各矿及选煤厂、煤矸石堆积区,采空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和
泥石流。
3.水城矿业集团公司下属各矿及选煤厂、煤矸石堆积区、采空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和泥石流。
(五)六盘水市2015年地质灾害特别危险点统计表(见附表)。
四、防治措施
(一)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件大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严格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一把手负总责。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是地质灾害防治的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各有关部门是地质灾害防治的责任单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部门责任制。
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和六枝工矿(集团)公司、盘江煤电(集团)公司、水城矿业(集团)公司要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督促直属责任单位制定防灾预案,建立监测系统,在危险点建立警示标志,设立观测点,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明确预警信号及险情出现时的人员、财产转移路线,并进行工程治理或灾民搬迁,将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报市国土资源局备案;对地质灾害危险点和重大隐患点,乡(镇)人民政府要逐点制定防灾预案落实预防措施。汛期各级各部门要
建立值班制度,明确值班人员和电话,做到责任到人,值班到位,实行全天24小时值班制度(市国土资源局值班电话:8236614、8265190、8267860;值班人员:杨荣礼,手机:***)。
(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防御地质灾害必须紧紧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全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宣传栏、宣传手册等各种形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宣传活动,汛前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的地质灾害点向当地受胁群众现场讲授地质灾害的简易观测方法及防灾的基本知识,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治灾、减灾意识,尽最大可能地防止、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严格执行“先搬迁、后开采”原则,加大人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力度。对诱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工程活动,要加强监督管理,对一切可能导致重大地质灾害的违规工程活动,要坚决予以制止,督促工程建设单位采取有效的预防保护措施;对已发生和造成危害的,按照“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督促责任单位及时治理。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项目建设的,项目建设单位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充分应用,使全市因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三)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序开展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开设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切实保证地质灾害调查、区划、评估、监测、预报所必需的工作经费及部分特别危险点受胁农户搬迁、治理经费。同时,对特大型、大型自然诱发的地质灾害治理,要积极申报立项,争取国家投入,对人为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治理要加大调处力度,落实治理经费,确保受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加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黔府发„2012‟11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应急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黔府办发„2012‟39号)要求,尽快组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组建专群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做到反应灵敏、到位快速、处臵得当。形成以国土资源部门为主体,专业技术队伍为支撑,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公安、武警、卫生、民政等多部门协调行动的应急救援体系。
(五)加强监测工作,做好预测预报
各县、特区、区对地质灾害危险点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建立警示标志,设立监测点,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加大监测力度,详细记录监测数据,并明确预警信号和险情发生时的人员财产转移路线,向受胁农户发放地质灾害“灾情防范明白卡”。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指导监测工作,对监测数据要充分进行分析应用,做好险情判断工作,为各级人民政府指挥防御地质灾害提供可靠的信息。
(六)加强用地项目审批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依据有关法规和文件规定要求,加强建设用地项目预审和审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害性勘察鉴定和履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相关工作,未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对擅自开工建设,诱发地质灾害和造成地质灾害隐患、危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追究其行政责任及法律责任。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七)加强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治理工作,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要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我市的地质灾害重大隐患点危险性进行全面的踏勘,对确需进行工程治理的要组织编制工程治理方案,争取资金进行治理,对确需进行搬迁的,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进行搬迁。对应撤离危险区域,而未搬迁的,要说明原因,对工作不力造成伤亡事故的,将追究有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的责任。
(八)各级国土部门要督促矿山企业加大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申请使用力度,及时履行矿山引发地质灾害的搬迁、治理义务,积极推进矿山复绿和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
(九)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工作的通知》(黔国土资发„2013‟69号)要求,扎实推进我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做好2015年全省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验收工作。
(十)加快受地质灾害危害学校治理工作实施进度,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受地质灾害危害的22所学校治理,确保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十一)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地质灾害治理补助资金,做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库建设工作。
(十二)建立健全全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网络系统,为指挥防御地质灾害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