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歌鉴赏之图形诗一首2(共)
图形诗
原文如下:
诗歌鉴赏
元才子
状秀读做成书
我达 通君有路来
送教到如学百选开花
以上这个图形以”君”为中心可以组成两格式诗.请你试着读一读吧
第二篇:古典诗歌鉴赏之哲理诗学案
古典诗歌鉴赏之哲理诗学案
一、初步感知: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2、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宋卢梅坡《雪梅》)
3、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被誉为宋人哲理诗压卷之作)
4、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宋杨万里《过松塬晨炊漆公店》)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二、关于哲理诗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有的哲理诗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多是四句的绝句。
哲理诗的演变,经历了由断章散句到完章整篇的发展过程,如《诗经》中的哲理性篇章,大都是断章散句;直至汉魏六朝,古代哲理诗才真正出现完整成熟的作品。从创作实际看,魏晋以至明清,既有构思完整的哲理诗篇,也有大量散见于抒情、叙事、山水、咏古等诗体中的哲理散句。这些哲理散句,大多形散而意足,形象独立而意义完整,因此无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认识意义。如《诗经》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陶潜之“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杜甫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刘禹锡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元稹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苏麟之“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轼之“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陆游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龚自珍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不过,中国古代哲理诗的艺术水平和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独立完整的哲理佳作中。
鉴赏这类诗歌不仅要感受诗中鲜活的艺术形象,还要把握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深刻认识,从而领悟诗歌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三、哲理诗的类型:
1、借景说理。此类诗与写景抒情类诗歌不同,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为了寄寓某种道理或为说理作铺垫的。例如: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渠:代词,指方塘。许:这样。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一)解读艺术形象:。
(二)解读隐含理趣:。
原意:。
新意:。
例如:
过沙头
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2、借物说理。这类诗通常是借助某个具体事物的特定形象和某种特点,来寄寓某种道理的。
例如: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此诗是他受排挤从朝中被贬到安徽滁州时所写。哲理解读三四句:
悟出:
。如: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再如:
琴 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画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3、即事说理。即借助具体的事情,通过对这些事情的记叙、描述、议论,传达抽象而深刻的道理。如: 诫子弟(清)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背景:
哲理解读:。
四、方法点拨
1、哲理诗特点归纳: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给人以教益。内容上通俗易懂,但寓意较深刻。
2、表达哲理的形式:借景说理、即事说理、托物说理。
3、哲理诗常见手法及修辞: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兴、象征、借古喻今、比喻、对比等。
4、欣赏哲理古诗的步骤:
字面解读---------(由表及里)-----------哲理解读-------(由浅入深)-----隐含理趣:原意------(由此及彼)------新意
五、高考引路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辽宁)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夜深
宋•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
。(1)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09天津卷)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笋光。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
3、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问题。(2009北京)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答:。
(2)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答:。
六、实战演练
1、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思考回答:庐山的变化多端,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2、放言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问:此诗的主题是。
它告诫我们:。
3、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
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问:本诗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 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 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答:。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问题。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试分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一句在结构方面的作用。
答:。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答:.(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答:。
7、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问:“春江水暖鸭先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答:。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
第三篇:公开课 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教案
多情自古伤离别
-----------送别诗鉴赏
英山第二中学
吴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小组合作探究,归纳送别诗答题技巧,对其他送别诗进行鉴赏。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送别诗表达的多样性的情感,感受送别诗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积累送别诗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难点:在解题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学生齐唱或齐读《送别》歌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可以说,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二)、回顾知识 总结归纳
1、送别诗常用哪些意象?
2、送别诗抒发的感情大致有哪几种?
(明确)空间意象: 长亭、谢亭、灞陵桥(亭)阳关、南浦、劳劳亭、渡口、古道 时间意象: 黄昏、月夜、清晨、秋天; 动物意象: 杜鹃、大雁、寒蝉 景物意象: 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春草、愁云(明确)送别诗常见的情感----------
①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思念及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②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③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劝勉和祝愿。④借送别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⑤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对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三)、深入剖析 探寻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1、诗人选取的这些意象与送别诗的情感有什么联系?
2、由上可知:鉴赏送别诗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以“柳“与”流水“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抓意象-------抓关键词------析情感
(四)、真题引航 明确考点 例一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2010年江西卷)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例二
送魏二 王昌龄(2010江苏卷)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橘柚香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由眼前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诗的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加深远。
归纳------送别类诗歌高考考查角度:形象(景物意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情感。
(五)、学以致用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4分 答:要表达的情感是离愁。(1分)首先,借景抒情。(1分)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来抒写离愁别绪。(1分)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1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问题1:前三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氛围?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答: 前三句选取了暮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等意象(景1分),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又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境2分)。前三句寓情于景,为下文“离人”句作铺垫,衬托了离别时的孤寂惆怅之情(情2分)。
问题2: “**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两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用了想象这一表现手法。(1分)**之中,星汉之下,始终有着孤舟离人(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1分),流露着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情感,1分)。
注意答题规范,增强得分意识。
归纳送别诗鉴赏要点:第一眼:注意题目是否有送别字眼
第二眼:注意诗词中是否有一些常用的送别意象或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 第三眼:注意诗词中的景物(环境的描写)或与所表达情感的联系点
(六)课堂小结 总结送别诗特点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字眼;
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物象(瘦马、芳草、晚风、柳树、笛声、远山、浊酒等)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对友人的思念。.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
(七)、课后练习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3分)
2、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
3、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 字好?为什么?。(4分)
六、板书设计
多情自古伤离别
-------送别诗鉴赏
抓意象---------感意境---------析情感
第四篇:诗一首
曾经你是我心中的阳光,只有你才值得我为你忧伤。
时过境迁,前途迷茫。
我真的好想把这感情隐藏,可叹,天不助我,无法把你遗忘,没有你的日子我发觉我的人生开始彷徨,悲微之人的肤浅之情不值得的你记于心上,但是,你的记忆,我今生难忘。
或许当初就不该在灵魂上烙印你的脸庞,我知道我们无缘无望,我只想在生命结束之前看你步入幸福的礼堂,哪怕再怎么样也无妨!
第五篇:抒一首壮怀之诗
壮哉!我少年中国
抒一首壮怀之诗,响彻寰宇!豪放激昂!
写一曲爱国之词,壮怀激烈!澎湃铿锵!
掀开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画卷,这是怎样一个伟大而倔强的民族啊!悠悠五千年的岁月里写满了数不清的纷争。五千年,华夏民族从风雨飘摇中走过,五千年,中华儿女在不屈地奋斗中成长。五千年的沧桑,五千年的探索。勾勒出不变的中华精神。造就了多少璀璨不朽的动人华章!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近代任公的《少年中国说》催人猛醒,读之令人荡气回肠,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油然而生,斗志昂扬!
回首往昔,中国正是因为有着一批批杰出的少年志士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临难不屈,前仆后继,从而成就了如此鼎盛之中华:一代伟人毛泽东雄心万丈,他高唱“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指点江山,气壮神州。铸造了共和国的辉煌;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他年仅十二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怀着一颗赤胆忠心,带领着中华儿女为民族的复兴而励精图治、奋然前行„„
历史的车轮飞速前进,而今的中国已经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看吧!今天的中国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奇迹:经济迅猛腾飞,科技硕果累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举世惊叹;北京奥运响彻神州,石破天惊„„
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希望也,故进取;惟进取也,故日新。历史已然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在祖**亲的殷殷期盼中,肩负着跨世纪的伟大使命。我们应该坚信:我们是敏锐而勇敢的。我们应该坚信:我们是有朝气而敢作为的。因为从我们的筋骨里迸发出的将是那顽强坚毅、毫不退缩的民族精魂!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新时代的继承人,我们必须牢记我们的使命。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追思先辈的业绩,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求索奋进。用我们的青春与智慧高扬理想的风帆!把握机遇,创造奇迹。让悠久的中华民族迸发出勃勃生机!用我们的热血和激情奏响出无愧于千秋万代的历史最强音!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