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圆柱圆锥单元教学反思
圆柱圆锥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单元教学结束我便进行单元测试,测试的成绩非常的糟糕,错误类型主要有: 一:公式混淆
如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与体积公式混淆: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2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有的学生用3.14×10×20,错用了侧面积公式,有的时候计算体积却运用了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不能正确使用公式
求圆柱表面积时忘记用底面积乘2;求圆锥体积时忘记乘三分之一;求表面积或体积时丢掉3.14或忘记乘高
三:审题不清,思路判断失误
如解决问题第1题:乐队队鼓是圆柱形的,侧面由铝皮围成,上、下底面蒙的是羊皮。做一个这样的队鼓,至少需要铝皮多少平方分米羊皮呢?铝皮面积计算两底面,而羊皮面积计算侧面积。第5题求无盖水桶的铁皮面积时用底面积乘2。
四:公式的变换运用不到位。如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2.56立方分米,底面积是6.28平方分米,它的高是多少?计算的时候学生用 12.56÷6.28 而正确的应该是12.56×3÷6.28
总之,多数错误是因为学生审题习惯不佳,题目理解不到位造成的,以后还得继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同时在练习的过程当中,还要进一步的加强变式方面的练习,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和技巧,使得单元知识的掌握更加的牢固。
第二篇:《复习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复习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节课是对第二单元知识内容的回顾和整理,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时,想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是在探究中构建,在应用中发展。
2.注重建构,形成网络。
复习课不应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而应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数学技能。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构建知识体系。本节课教师先引导学生将学过的圆柱和圆锥知识进行梳理,重点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然后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学得有法。重视整理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比较和提升。
3.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设计的练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练习内容体现层次性、针对性,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内容重点分两大板块---表面积和体积,是简单的立体几何知识,知识显得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解题时计算的难度也较大,学生出错的现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主要归纳如下:
一、这一单元公式多,学生容易混淆,如圆的周长和面积;表面积和侧面积;圆锥和圆柱的体积(特别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很多的学生总是漏×1/3)。
策略: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各种公式,并利用题组训练突破圆柱和圆锥的关系:
1、等底等高,V柱=3V锥
2、等底等积,3H柱=H锥
3、等高等积,3S柱=S锥
二、计算难度大,全是小数的加减乘除法计算,学生容易出错。
策略:加强小数的计算训练,特别是多进行N×3.14的训练,提高计算准确率。
三、审题不认真。在求体积的题目中,一些题目给出圆柱的半径、高单位不统一,学生往往就没注意到,经常出错。
策略:要求学生解题是一定要注意先统一单位,再计算。遇到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习惯性地使用了长度单位的10进制,要特别注意纠正。
四、对题目的理解不到位,关于圆柱面积的计算经常出错。
策略:以题组的形式进行对比训练。
如:
1、给圆柱体模型刷油漆(求表面积)
2、圆柱形罐头贴商标(求侧面积)
3、厨师帽的材料(求表面积,但不计算下底面)
4、铁桶的材料(求表面积,但不计算上底面)
第四篇:《圆柱和圆锥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在学习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之后,很多学生容易把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混淆、计算圆锥的体积时老忘乘三分之
一、计算生活实际中的物体表面积和体积时,又不能正确判断该计算什么或者如何计算,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全体师生,这些问题也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计算能力差、对计算公式运用不熟练等。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一节《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课,本节课共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整理本单元学过的知识点。包括两部分:
1、同桌互说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相关的计算公式;
2、全班交流圆柱和圆锥的异同点,整理各种计算公式。第二环节:课堂练习。本环节共设计了10道练习题,都是利用公式进行计算的题目,目的是强化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虽然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上完这节课,才发现课堂效果并不理想。静下心来反思,似乎自己有点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对学情的把握也不够好。本计划用7-8分钟的时间完成第一环节,然后就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上课时才发现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的掌握还基本可以,对于计算公式只会死记硬背,很多学生并不理解字母公式表达的意思,因此在汇报交流环节用了较长的时间给学生讲各个字母公式的意思,帮助学生记忆最基础的计算公式。比如,有的同学还没记住圆的面积公式,更不要说新公式了,完全是一塌糊涂。鉴于这种情况,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平时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没有简单的基础知识的支撑,学生就很难在脑海里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就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工具解决问题。
2、在上复习课时,可以将知识点的复习贯穿在习题的训练中,在习题训练中再次提炼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这样可以将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不会出现知识点和解决问题脱节的情况。
3、复习时不要贪多,一节课只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复习,习题设计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第五篇: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圆柱、圆锥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加强了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认识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如,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教材均通过列举大量生活中的圆柱、圆锥形实物,在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引入。在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后,再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具有如此特征的实物,以加强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深对圆柱、圆锥的认识,进一步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又如,对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的教学,教材注意拓宽学生的探索空间,加强对图形计算方法的探索,加强在操作中对问题的思考。例如对圆柱表面积的教学,教材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一剪展开观察,再进一步探索:长方形的长、宽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的关系,宽与圆柱的高的关系是学生在自主操作、观察与探索过程中获取的。在此基础上教材又提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圆柱的表面积怎么计算呢?使学生探索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另外,在认识圆柱和圆锥时,教材增加了用长方形(或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的活动。此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转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