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色光影,永恒记忆——观《地道战》影
红色光影,永恒记忆
——观《地道战》有感
2011年5月9日晚,09高职2班党章学习小组同学在枫林校区的安排下观看了一部经典的红色电影----《地道战》。小时候看这部影片时与现在的想法完全不一样。记得当时,我还很小,每每看到敌人被蜿蜒的地道折腾的摸不到头脑,被老百姓的简单武器一一打倒的时候,我都会“咯咯”发笑。当初对历史并不了解多少,只有一些片面的感悟。如今作为一名大学生,再次看这部电影时,内心确有很多新的感触。老百姓们必胜的信心,机智的头脑,团结的力量造就了地道战的成功。长约百里的地道埋伏着的神兵们充满智慧的计谋,面对狡猾的敌人,不仅入口出口要造的隐蔽,更多的是要防毒、防水、防火等。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机智勇猛,最终赢得胜利的?我想是正如片中高传宝揪着敌人的衣领说:“你抬起头来看一看,这是什么?这是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中国人民虽然没有先进的武器,但我们有无穷的智慧,有英勇的斗争精神,有永远燃烧的爱国热情。所以,不管敌人多么强大和残忍,胜利最终还是属于我们。
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从炮楼出来不断袭击邻村老百姓,进村后,他们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在这部电影中,日本鬼子在冀中平原上进行大扫荡,军民团结一心,利用地道战消灭日本侵略军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人民用墙上的洞,左打一枪,右打一枪,引得鬼子窜来窜去。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不管敌人有多么强大,事情多么复杂,只要团结起来共同战斗,就一定能赢得胜利。
在我们今天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时,组织大家来观看这部影片,就有其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地道战》的教育作用,一是让同学全面学习和具体了解当年地道战的作战方法;二是使今日的大学生对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历史,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威力,对凶残的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对我们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呼唤人们时时记住这段悲壮的历史,受到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记得《地道战》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位年长者发现鬼子进村,便急忙跑到村头大树下去敲钟,不顾鬼子的威胁与枪口的子弹,毅然地以敲钟的方式告诉大家鬼子的到来!这样舍己为人的精神让人为之所动。
眸想那时战争时期的事态:曾经在冀中平原上活跃着这样一支毛主席领导的敌后游击队,他们在根据地领导着广大农民群众,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利用地下巷道巧妙
地利用有限而又低劣的战斗武器――红缨枪、铁锹、锄头、火铳把用大炮、机抢武装着的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屁滚尿流。那些地下巷道真是神通广大、神出鬼没,你看这头连着东家,那头连着西家;那一个个的“烟盖”的作用更大了,当发现敌人往地道里放毒烟时,地道盖子一下子全都盖上了,敌人放了烟也是白放的,丝毫伤不到里面的群众,而且那些烟还会自动往回倒流,从而让敌人自讨苦吃。地道的作用并不只有这一些,它还具有战斗力呢?你睢,若是哪个地道被敌人发现了,那它就变成了敌人的坟墓――敌人一进入地道,不是掉到深深的水坑被淹死,就是摔落到插满锋利竹签的土坑被刺死,或是被埋伏在旁洞的游击队员杀死,那个场面真是让人好震撼。
在建党九十周年的今天,回望几十年前的峥嵘岁月里,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们更是奇迹!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胜了的困难,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和祖国!他们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2011/5/10
第二篇:红色记忆之地道战
红色记忆2011年9月1日策划:张瑞峰
A:各位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中午好。今天是2011年4月7日,农历三月七,欢迎大家收听今天的红色记忆栏目。我是大家的老朋友×××。
B:我是×××,欢迎大家的收听。新学期,新气象,接下来的几期《红色记忆》栏目中,我们会为大家送上几种经典的作战方式。
【插入音乐】
A:提起电影《地道战》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
B:1939年初,日军侵占了冀中蠡县后,经常包围村镇,制造了一次又一次血案。惨痛的教训,逼得蠡县的抗日军民不得不想个好办法,以躲避敌人的突然袭击。受野外挖洞藏身的启发,当时蠡县的县委书记王夫指示,选基础好的村,在偏僻院落挖多条秘密地道,且院院相通、家家相连、敌人来时便于躲避。后来,经过县委决策,在蠡县的各抗日村镇发展起了网络地道,即各家相通、各街相通、各洞相通、各村相通。有的村还发明了连环洞,即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有真洞、有假洞,令人眼花缭乱。在战斗中,这种被改进的地道很快发挥了它的威力。
A:1941年春天,蠡县辛桥据点有30多名日伪军出动“五一大扫荡”。已经挖好地道的游击队员个个摩拳擦掌地等着敌人来较量一番。当敌人来到时,埋伏在村口的游击队一阵排子枪和手榴弹打倒了七、八个,敌人措手不及,待拉开架势要进攻时,游击队员已经钻入地道无影无踪。当敌人撤退时,游击队员又从野外的地道钻出,在背后又是一阵猛打,包括一名日军小队长在内的这股敌人几乎全部被歼灭。这一仗打得神出鬼没,一时间,当地抗日军民士气大振,昔日大摇大摆地出来扫荡的日伪军的气焰也不再嚣张了。不久,冀中根据地领导黄敬、吕正操把蠡县地道战这个新生事物向刘少奇同志作了汇报。少奇同志对地道战很感兴趣,指示他们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把地道战的战术发扬光大。于是,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和政委程子华决定将这一经验向整个根据地推广。
B: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冀中根据地的抗战形势空前严峻,地道战便在各个抗日村镇广泛展开,清苑县冉庄村的地道战就是在这次扫荡中打出了名的。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1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从1943年开始,地道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阵地。地道战开始后,敌人也曾费尽心机,采用寻找洞口和放火、放水、放毒等办法进行破坏。但是,党领导群众不断改进地道,使其更加完善。为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除对群众进行必要的保密教育外,还把洞口巧妙地隐蔽起来,用墙壁、锅台、水井、土炕做掩护;为使敌人不敢进入洞内,在洞口修筑陷阱、埋设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内挖掘纵横交错的“棋盘路”;为了防止敌人用水、火、毒破坏地道,还在洞内设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门,或者将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并且设有直通村外的突围口。这样,地道便成了进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垒。
【插入歌曲《地道战》】
A:地道战的广泛开展,对平原地区进行严酷的反“扫荡”斗争起了重大的作用。例如,1943年3月,驻灵寿的日伪军200多人包围了正定县高平村。拂晓,敌人开始进攻,群众已进入地道,民兵游击组、爆炸组利用地道工事监视敌人。当敌人进入地雷阵时,先后两次拉响4枚地雷,炸死20多个鬼子,敌人吓得在街上乱跑,又接连响了9个地雷,加上手榴弹和冷枪,打得敌人乱跑乱窜,防不胜防。至中午,敌人伤亡40多人,狼狈逃回据点。
1945年4月1日,日伪军500余人向冉庄发动进攻,冉庄民兵20余人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日伪军13人,迫其撤退。6月20日,驻保定日军率伪军第14团千余人向冉庄进犯,冉庄民兵30余人先在村边进行阻击,尔后迅速转入地道,通过了望孔观察到一群伪军冲到村东企图破坏地堡工事,当即拉响地雷,炸死伪军数人。与此同时,村北老母庙、南口地平堡、东街碾子堡和十字街的民兵,也纷纷从暗室和高房工事等向日伪军射击,经数小时激战,毙伤其29人,日伪军被迫撤退。
B: 4月23日,日伪军又调集2000余人的兵力,再次进犯冉庄,先用迫击炮向村内猛烈轰击,随后,步兵迅速向村内冲击,当其进至村口时,踏响了民兵用水壶、铁桶等就便器材制造的地雷,日军数名被炸死。日伪军进村后,见四处空无一人,便东冲西撞,盲目射击。一群伪军刚进至东街,其中一名伪团长就被小庙工事里的民兵击毙,1名伪军去拖曳尸体,又被击毙。当大批日伪军进入村北布雷区时,守候在暗室里的5名民兵立即拉响11颗地雷,炸死日伪军多人。接着,民兵又用步枪毙其10余人,日伪军乱作一团,分头溃逃。数十分钟后,20余名伪军前来收尸,民兵再次拉响地雷,又炸死其5人。经13小时激战,冉庄民兵仅以轻伤1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33人,打退了日伪军的进攻。从1942年至抗日战争胜利,冉庄民兵共进行地道战11次,毙伤日伪军96人,并缴获许多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
地道战是冀中平原人民对敌斗争的伟大创举,在抗日斗争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A:1937年“七·七”事变后,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于1938年春开始挖地洞,并由单口洞逐步发展成为双口洞、多口洞,最后挖成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整个村落设有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并筑有多处战斗工事,构成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武工队、地方部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
地道战并不仅仅是蠡县和冉庄在用,为了跟敌人长期斗争,我国各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把单个隐蔽洞连接起来,并在地道内安装了翻板、单人掩体和暗堡等战斗设施以及数十个休息室和指挥所,供民兵和群众较长时间的在地道内战斗和生活。
到了1946年村里共挖了23里长的地道,村内纵横交错并和邻村相连,形成了能打能防的战斗型地道网。
【插入音乐】
B:1940年,百团大战告捷后,惨败的日寇向我晋察冀边区军民实行了野蛮的“三光政策”。定襄境内的日寇也对西河头、炭窖沟、藏孤台等,3 个村庄进行了洗劫,先后制造了8起惨案,枪杀百姓400多人,烧毁民房2000余间。为了躲避日寇的烧杀抢掠,我抗日军民遵照毛主席“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积极防御思想,依据当地的地形条件,挖掘了大量的地下隧道。据统计从1942年到1948年全县157个村子,其中有80多个村庄都挖有地道,地道总长是200多公里,西河头地道战开挖于1942年,从最初只能应急藏身到1947年经全村500余劳力,突击40个昼夜,挖成南、中、北三条主干线,纵横52条支线,结构分上、中、下三层,全长10华里,现在开通的是其中的一面干线,全长旅游路线为1000米左右,下入到地道,闻着潮湿的泥土气息,走过一处处战斗工事,眼前的实物瞬间将人们带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前后共经过大小战斗11次,毙伤敌人1000余人,缴获各种武器400余件。其中最大一次战斗是发生在1947年同阎锡山的第39、40军及伪警大队共计5000余人作战,民兵及武工队仅50余人无一伤亡,毙伤敌100余人。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借此敲开了全面侵华的大门。华东全民抗战,为阻击敌人采取了地道战战术。
地道于1938年开始挖掘,1940年完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省肥城人民积极利用地道优势配合野战军、武工队对日伪军开展游击战,作战100余次,歼敌千余名。
A:其实地道战中国自古便有,宋、明、清都有记载,但在抗日战争中被发挥到了极致。大概在1942年左右冀中等中国平原地区开始有个别村庄利用地窖的来躲避敌人的扫荡,直至后来发展到地窖相连甚至村村相连,最终用于歼敌。
不仅仅是中国在而二战使用了地道战,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也曾用地道来抵御过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进攻,如硫磺岛战役期间,对美军造成了较大的伤亡。
在后来的越南战争中越共也曾用过以抵御外敌。可以看出在战争双方装备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利用有利因素是完全可以取到预想不到的效果的。
【插入音乐】
B:相聚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又到了我们要说再见的时候了,想要了解更多波澜壮阔的历史请锁定下一期同一时间的《红色记忆》栏目,感谢您的收听,我是大家的好朋友×××。
A:了解波澜壮阔的历史,寻找先辈们的足迹,传承我们的历史和梦想。我是×××感谢各位
老师各位同学的收听,感谢导播×××,×××。感谢策划×××。我们下一期同一时间再见!
B:再见!
第三篇:红色观影总心得(精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我17机电三班响应学院的号召。开展了2018的红色电影展播活动。在活动中我们班全体学生积极的集体观看经典的红色电影。在观影活动中心中突然有感而发,选取其中三部红色电影写下我的观影心得。
第一部红色电影,它让我深受感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让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这部红色电影的名字叫做《建军伟业》,影片讲述的是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于当年八月一日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从而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在影片中看到当年劳苦大众的不幸遭遇,让我不禁的感动。也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是多么幸福的一代。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片尾毛泽东的一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锦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虽然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但我们不会忘了过去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艰辛。,也不会忘记此刻的国泰民安家园,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所以我们要凭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去战胜学习路上的一个个困难。
第二部红色电影。叫《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到革命老区河北省邯郸武安市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里与当地村民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了新中国一段辛酸沉重的历史。当看完这部电影时,不少同学都感到心颤。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不仅被周总理的一言一行深深感动。而且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积极要求入党的当代大学生,要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用于吃苦,乐于奉献,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在影片中周总理,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所以我们要学习周总理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严以律己,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想周总理一样具有修身律己,慎独自省的精神。
最后观看的是一部大型文献纪录片《大国工匠》,该纪录片讲述的是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八位不同岗位的劳动者。他们用她们用灵巧的双手,匠心筑梦。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这群不平凡的劳动者的工程之路,他们不是进名牌大学,不是拿耀眼文凭,而是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宝剑锋从磨砺出,在看纪录片时,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借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所以,今后我们也应该像那些大国工匠一样,爱国敬业,乐于奉献。
总而言之,这三部影片,对我的感触很大,很深。从《建军伟业》中体会到劳苦大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从《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学习周总理的,修身律己,慎独自省的精神。从纪录片大国工匠中学习工匠们的热爱本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所以我们要更加的严于律己,努力的在大学时代中成长为一个有修身律己,爱岗敬业精神的人。
信息工程学院 17机电3班
陈力
第四篇:红色观影活动总结
红色观影活动总结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学习党的艰苦廉洁的精神,爱祖国爱人民,更好的为祖国做出贡献,微博协会于2012年11月16日晚观看十八大献礼重点影片《雨中的树》,并由团总支对到场班级负责人签到。
该片主要讲述“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李林森身先士卒战洪魔、扶弱济困献爱心、甘于清贫重名节、公正用权不谋私、工作当命抗死神、燃尽生命写忠诚的感人故事。同学们踊跃参加观影活动,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支书、班长等班级负责人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活动的亮点在于同学们对红色电影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加,现场秩序良好。活动的不足在于观影场地的卫生没有搞好,前期强调不充分,中途存在离场走动行为,影响其他同学观看。总而言之,有了此次经验的积累,我微博协会会吸取教训为下次活动做充分的准备与完善。
综上,此次活动宣扬了党的精神风貌,使同学们学习到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达到了预期效果。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微博协会
2012-12-9
第五篇:观《地道战》有感
观《地道战》有感
龚** 在繁多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影片中,存在着一颗发光点,它就是《地道战》。《地道战》是1960年代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之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部电影曾被作为“人民战争”教学片,从1966年至1970年,全国只放三部电影:《地道战》、《南征北战》、《地道战》。观看地道战之前,我是好奇的,究竟是怎样一部影片才能成为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观看《地道战》之后,我是震撼的,令我为之震撼的不只是电影情节的逼真,还有智勇双全的高传宝、忠诚的老钟叔以及英勇无畏的战士们的智慧。
1942年到1944年中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大策略:“杀光”、“抢光”、“烧光”。冀中人民由于兵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就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创建地道战以后,敌人就开始往里进攻,想方设法地破坏,但是聪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来防备,敌人没有得逞。他们既怕又恨,但对于冀中人民没有办法。在地道里作战时,民兵队长高传宝利用人群来传播消息,使队长的意思能传播给人群。人们有了地道战,敌人的“扫荡”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胜利。是什么促使他们这样步调统一、携手并肩地战斗?是我们的民族魂——爱国情。
所谓地道战,就是把家中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有一次,小鬼子山田队长率日军在天黑之际偷袭高家庄,这事被老钟叔发现了,高老钟意识到鬼子进村将是老百姓的一场灾难。面对凶恶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来到村中的老槐树下,解开绳索,拉响了那口报警的大钟,就在钟声回荡在高家庄的上空时,山田的枪声也响了,这位忠诚的老钟叔倒在了山田的枪口下„„高家庄人民被激怒了,他们望着老钟叔的遗体,立下了铮铮誓言,他们要为老钟叔报仇。忠诚的老钟叔令我十分感动。
《地道战》拍摄于1966年,特定的历史年代使其被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在影片里,深刻、成功地反映出了中国人的本色。在外族入侵之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并不只是一味地忍受苦难,而是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团结在一起,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地道战,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不仅保卫了家园,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也向共同团结一体反法西斯的各国人民展现了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增强了世界人民反抗入侵的信心,更是凸显了中国人的本色。
通过观看《地道战》,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们要学习高家庄人民那种爱国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作风。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能作的就是好好学习,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把口头的爱国化为实际上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