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德课堂—让个性飞扬
让个性飞扬
在上课的时候,我经常发现有个别学生不认真听讲,其中有愿意画画的,有喜欢看课外书的。刚发现这种现象的时候,说实话,我挺生气的,但是我没有在课堂批评他们,而是在课下自己进行了一番思考,是不是我讲课的方式学生不喜欢、不精彩,还是出于其他原因?后来,我又把这几位学生找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且我也和其班主任以及其他任课老师进行了沟通,我才知道,原来这几位学生是非常喜欢绘画和写作,他们经常在课堂上做这些事情。
我想:即便如此喜欢,也不能耽误了课上的学习呀!这让我陷入了焦虑之中,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后来我考虑到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个性,大家的喜好不同罢了,为什么不能利用他们的优势来进行学习呢?于是我便想了一个办法,让喜欢画画的学生经常画地图、涂色等等,后来这位学生还独自绘制出了一本地图小册子。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他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既提高了他的地理读图识图能力,又不耽误他的个性发展,让个性融入到其学习当中。对于喜欢写作的同学,我经常让他去图书馆和机房查阅一些地理课外资料,引导他学着自己总结,并且尝试着写一些小论文进行发表。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利用自己的写作长处来创作了地理小论文、地理小专刊,使得自己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并且也为大家提供了众多的地理课外资料。就是利用这种方式,学生们渐渐喜欢上了地理,爱上了地理课。
在我看来,如果我们发现学生在课上没有认真听讲,我们应以合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发现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定要让它发光,而不是去抑制它,真正做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学会以道德的方式,创建“道德课堂”来让学生进行学习和发展。
第二篇:让群文阅读教学课堂个性飞扬
让群文阅读教学课堂个性飞扬
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价值取向包括人的发展标准呈现多元,个性化教育才成为必然走势。追求个性化是生命生长的本然回归,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个性化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
关注学生个性化的群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意识到人才标准是多元的,同时还必须竭力为学生的生长提供开放的平台,并容忍和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其次要倡导独特,力求学生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等等。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包容“特殊”学生的“异常”,慧眼识“真”,让群文阅读教学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个性飞扬的舞台。
一、激发兴趣,体验情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在感兴趣的事物面前,学生无不表现为兴奋、投入、思维敏捷,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其智力潜能和创新潜能。抓住这一心理特征,让学生爱学、乐学、勤学,变兴趣为动力,让群文阅读课堂活起来。
我们早知道,只有在一定的动力支配下,兴趣盎然地参与语文教学,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愉快”的教学目的。所以,如果在教学中内容不够新颖,教学不够生动,不注意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学生就会把群文阅读当做枯燥乏味的负担,效果会大打折扣。在组织学生阅读时,必须给学生以真正“读者”的地位,让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体验情景,从而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
1、要善于运用资料性课程资源
资料性课程资源是指与解读文本相关的图片、文字、音像、实物等资料。适时、适度、适量地添加资料性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解读文本,加深感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资料性课程资源可以在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受阻时运用,也可以在情感蓄势待发时运用,资料性课程资源能导火索般让学生进入情境。如我在执教《军神》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手术中”那一段,然后播放电影《青年刘伯承》中沃克医生给刘伯承做手术的片段,最后再让学生读手术中的那段文字,学生的情感如滔滔江水一泻而下。恰到好处地运用资料性课程资源,精彩就会不期而至。
2、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第一条要求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如果能够做好这一点,对于他们欣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和感受作品的内涵,培养语感、学好语文具有积极的作用。总之,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积极参与,积极体验,积极模仿,达到想读的目的。有朗读还要有听众,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还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重视学生读书感悟。
二、尊重个性,诱导求异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无时无刻地不在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就是鼓励对群文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从学生独特的感受和需要出发,以学习者的个性体验为出发点,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以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例如:学完一篇课文后一位教师出了一道填空题,“雪水化了变成()”。大多数孩子填的都是“水”,只有一个孩子的答案是“春天”。我们的老师在肯定了大多数人的答案后,对“雪化了变成了春天”这个答案批驳了一番,她认为“雪化了自然会变成水,怎么会变成春天?”
否定学生超常规的思维,往往是一些教师僵化、愚钝或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个性的飞扬,没有思维的碰撞,又怎么会有闪光的让人惊喜的火花呢?
如果把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仅仅孤立地记住老师、课本呈现的知识或事实细节,顺着教师设置好的线路机械的思维,这样的教学往往忽视对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体验、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全班朗读一个腔”、“百人作文一个面”等严重后果。因此,教师应尽快从知识传播者的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在如何促进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上,使课堂焕发出无限生机。
三、允许质疑,鼓励批判
教育专家说:“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地球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课堂是最好生长个性的土壤!”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和独特感受的课堂,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鼓励学生独立见解、鼓励他们敢于说“不”的课堂。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要为孩子与众不同的发言喝彩,因为敢于说“不”的学生往往具有创新精神,课堂是他们个性飞扬的舞台。我们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具备了创造思维品质,带给我们的将是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例如:我曾看到一幅教育漫画:画面上,教师正在给三个学生讲课。他左手端着一个玻璃杯,右手指着杯中的水对学生说:“这是水。”只见其中两名学生脑海中同时浮现玻璃杯盛水的图像,与教师所指的一模一样。画面上另一个学生却别出心裁,脑海中竟出现一道独特的风景:远山如黛,天空飘着白云,白云下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海上波光粼粼,远处帆影依稀,近处群鸥翔集。在接下来的画面中,教师一手反背,一手猛指那个浮想联翩的学生,呵斥道:“不许乱想!”于是,画面上少了一道海上风景线,却多了一个盛水的杯子。这少的究竟是什么?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的教育再也不应该只是会培养那些仅仅会说标准答案的学生,我们需要的是想象力丰富,敢提问题、会提问题、敢向权威挑战、向习惯挑战的人才,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做法、自己的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甚至批判的勇气,只要学生说的答案有道理,不妨给他们一片彰显个性的空间。只有在一个个问题的生成中,我们才可能掀起思维的高潮,闪现学生的智慧。
四、放飞思维,激发想象
群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一方面,学生从文本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在丰富的语言世界中获得人与世界的亲近,获得个性精神的丰富。另一方面,学生以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赋予文本新的意义、新的形象、新的价值。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所以,群文阅读教学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写的世界,进入一个能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情感。
在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作为青年教师,应迅速转变观念,使语文课不再照本宣科,不再咬文嚼字,不再只知其然,应拓展孩子的知识面,扩大孩子的阅读量,提升孩子的视野。我们要学会走进学生,倾听他们心灵的跃动,感受他们情感的起伏。我们的群文阅读教学课应成为美与和谐的向导、爱与感悟的舞台,应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的心灵自由飞翔,这样群文阅读教学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个性飞扬的舞台。
第三篇: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
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现代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统一,以此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出21世纪的合格人才。而传统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汉语语法、词汇、阅读分析教学,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应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宽,注重人文教育,使语文学习与生活成为统一的整体,使学生的心理、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课堂就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1、能力是学生自我构建的。学生认知能力自行建构的,学习及发展是一个社会化及协作的活动,因此,授课教师都鼓励学生协作式学习,教师则扮演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使学习活动应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丰富他们的经验,形成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按新课标的精神:“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育人思想已成为语文教学新格局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的目的将必然由侧重于知识积累转向强调能力训练、思维训练和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人格素养的培养,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意识和鲜明的时代色彩。所以教师把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化载体,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走向课文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
2、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贝多芬曾经宣言:“王公贵族有千千万,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每个学生都有其存在的特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个体。读书的停顿不再要求整齐划一,情感的表达不再要求一模一样,学生的表达方式可以说、可以读、可以画„„课堂不再是机床,只是把学生冲压成某种质地的零件;课堂也不再是作坊,只是把学生塑造成某种形式的陶胚;课堂更不是流水线,只是把学生组装成整齐化一的产品!课堂成为因材施教,注重个体灵性与情感的涵养,成为发酵创新思维的工厂;课堂因人而化,注重个体悟性与理性的开启,成为丰富创新能力的武库。教师心中装着自己的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经常沉默,他将在自卑的风雨中没有开放就迅速地凋零;如果总是说“是”的学生,他将在别人的阴影里重演毫无新意角色;如果说“不”的学生,他将在思索的火花里点亮自己光辉的前程!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
3、语文学习本质上是创造性的学习,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把今天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语文学习仅仅被理解成文字学、语法学的钻研,就有失偏颇。语文教师抓住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契机,根据学生的情感倾向、认知水平、学习心态、信息反馈、个别差异,教师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语言美,让学生有选择地模仿语句和文章的写法,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语文。授课教师的课堂阅读教学都重视“品味”,强调朗读。在“品味”中,让语言自觉不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感和语用能力。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到语文的真正本领——写作,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计算机辅助教学创造了一种学习新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解决教学重难点,由于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要掌握间接经验,信息传递对于学习来说是必要的课堂教学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所有有价值的汉语言文学知识随时随地提供给学生,而且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新知识的创造中来,与所有的人共享,从而丰富汉语言知识新教学环境下的教与学,使得语文教学内容自然生活化,时空立体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超前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如何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一直是问题的两面,我们不再为课堂是教师主导还是学生主体争论不休了,但把教与学结合好也是一门艺术,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中都是一个创造者。个性飞扬的课堂既是属于学生的,同时也是属于每一位教者的。
第四篇:灵性课堂个性飞扬
灵性课堂个性飞扬
鹿寨县江口乡中心校覃丽娟
【摘要】课堂是学生生命活跃的殿堂,是儿童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活动场所。数学课堂也应注重体现人文情怀,必须还学生以自由,还学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还学生以灵性、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倾情展示、尽情交流,师生双方共同发掘创新的潜能,舒展个体生命的灵性,让数学课堂溢满生命的激情,充满快乐,绽放出绚丽的个性之花,成为舒展个体生命灵性的舞台。尽情挥洒飞扬的个性,迸发潜有的灵性,使他们在数学课堂里快乐成长。
【关键词】发掘灵性捕获灵性彰显个性张扬个性
教育家叶澜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给孩子一点时间,给孩子一点空间,他们一定会呈现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更为精彩纷呈的新天地。课堂是学生生命活跃的殿堂,是儿童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活动场所。根据小学数学学科性质和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数学课堂也应注重体现人文情怀,必须还学生以自由,还学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还学生以灵性、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倾情展示、尽情交流,师生双方共同发掘创新的潜能,舒展个体生命的灵性,让数学课堂溢满生命的激情,充满快乐,绽放出绚丽的个性之花,成为舒展个体生命灵性的舞台。
一、课堂对话,发现挖掘学生的灵性
课堂是师生互动和对话的舞台,在情境中交流对话是暴露学生思维过程、思想灵性的良好途径,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欲望与热情的重要手段。课堂上,师生间应进行平等的心与心碰撞,融合学生间所思所想,及时发现与挖掘学生原生态的思维灵性。
如 “年、月、日” 教学对话片断:
师:我们已学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谁能计算:学校放暑假,从7月5日开始,到8月31日止,一共放假多少天?
生1:31+(31-5)=57(天)
生2:31+(31-5)+1=58(天)
生3:应该是58天,不是57天。
师:为什么是58天,你怎么算的?
生3:因为7月、8月都是大月,均为31天,7月份放假27天,8月份放假31天,所以是58天。
师:7月份放假27天,你是怎么算的?
生3:因为7月5日开始放假,也就是说1-4日在校学习,正好 4天,7月份总天数是31天,减去在校学习4天,正好是27天。
显然生3的回答很宝贵,因为多数学生在计算起讫日经过时间时往往少算一天,生3计算放假时间思维灵性很有价值,同学听他的回答,一下子就明白。
师又问:公元年份“平年”与“闰年”的判断常出错,我们能否有什么更 容易记忆的方法呢?大家交流一下后汇报。汇报中我发现有一学生方法值得推广:“记少不记多”——整百、整千年份是400倍数的才是闰年。如:400年、800年、1200年、1600年、2000年、2400年„„,其他能被4整除的整百整千年份就不是闰年,如: 1900年、2100年等年份就不是闰年。
在课堂对话中学生的灵性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捕捉,及时概括提炼,利用好这宝贵的教学资源。
二、创设情境,催生鲜活的思想灵性
情境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求知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热情。在课堂上,师生间平等的应该是心与心的碰撞,思与思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教学不应是忠实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应是师生的思想在与文本不断对话中发生的碰撞,从而催生鲜活的思想灵性。没有情境的教学是枯燥的、生硬的、苍白的、乏味的。学生不能从中参与什么,不能获得什么,就更难说是创造什么了。所以数学课堂教学要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的、能激活灵性的情境,让学生切身实际地体验、感受。不仅有益于认知心理的发展,而且能唤起孩子们积极的情感,激发灵性,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入情入境,让课堂焕发活力。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头:“谁愿意和老师做一个用掌声表示得数的游戏呢?”学生一听说要做游戏,立刻兴奋起来,一个个都特别来劲。“把8朵花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朵?”“啪!啪!
啪!啪!”教室里响起了四声清脆整齐的掌声。“把4朵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朵?”又是两下掌声。“把2朵平均分给2个同学?”“啪!”学生十分得意地拍了一下。此时,教师看着学生神秘地说:“把一朵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朵?”同学们正准备拍手,听到这个问题一下子给懵住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有学生用手指尖在另一个手掌上轻轻拍了一下,我笑着问:“拍了一下,表示一个吗?”学生纷纷摇头大喊:“不是!我们拍的是半下,半下,表示半个!”既然不能用掌声来表示,那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半个呢?学生这一下子可真被难住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由好奇而引发求知欲。这时的学习则成了学生的内在需求,获取的知识往往根深蒂固地烙在学生的脑海中。
数学课应该是充满挑战的,让每一个孩子在挑战中度过美好的时光;同时应该是富有情趣的,让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都能燃起无限的精彩。可见,在教学中,我们老师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灵活把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当好向导,给予学生心灵的自由,捕获灵性的闪光,使课堂教学达到进一步的升华。
三、发掘潜能彰显学生的个性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造,儿童潜力无限,应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应创设各种平台,给学生以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掘,个性得以彰显。我们若真正确立了这样的理念,就会在行动上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与学生交流起来就会充满感情,就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学生也会充满信心地去探索,去交流、去创造。
例如:“有50个小朋友去划船,大船每条坐6人,小船每条坐4人,大船每条8元,小船每条6元。要几条大的、几条小船?”面对这样一道生活实践题,一开始学生无从下手。于是我插了一句:“看了题目你知道了些什么,能说多少就说多少。”然后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发表各自的意见尽情讨论,再开展全班交流。一开始学生只抓住表面现象:租大船与小船是一样贵的,理由很充足:大船比小船多坐2人,价格多2元。然后一个学生马上反驳:小船6元4人,说明每人1元5角,如果照这样计算大船6人要9元,而题目说只要8元,所以租大船便宜。于是学生提出要尽可能租大船。我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要几条船共需多少钱。于是有的学生都用了大船,马上又有学生反对:租8条大的,1条小的比9条大的便宜。于是我问:“为什么会便宜?”经过观察、分析原来空的位置少了,就便宜了。于是再次得出结论:
1、尽可能用大船,2、尽可能坐满,不空位置。于是题目得到了圆满的解答,然后我又问了一句:“学了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又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以后去游玩时要算算、怎样最省钱,要做到合理安排、节约开支„„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尽情谈论着,享受着数学,尽情挥洒飞扬的个性,迸发潜有的灵性,使他们在数学课堂里快乐成长。
四、实践操作,张扬学生独特的个性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主动性是产生灵性的温床,是产生灵性的基础。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进而将这种知识掌握得最牢固。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被教师“填”得太死,学生没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课堂将会丧失生命灵性,学生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学生怎会喜欢这样的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放手”,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展示自己,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块饼的一半吗?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的学生用手比划,有的学生拿粉笔情不自禁地跑到黑板前画圆,还有同学用他们平时玩的圆形卡片跑到讲台前演示卡片的一半给同学们看。(我站在旁边微笑着,并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再请你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你们能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二分之一吗?你们一定能行的!(同学们高兴的折着)
师:谁愿意把它贴到黑板上,并在下面写出分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将作品贴上黑板上,并在下面写出了分数)
师:你们还能利用手中的图形创造出其它一些分数吗?试试看。(一会儿工夫,同学们折出了四分之一、八分之一„„)
师:还有吗?(随后,同学们又折出了三分之一、六分之一„„)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
展示自我,独特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使课堂上生成了多种表示“一半”的方法,创造了多个不同的分数,一节课下来,黑板上教师只有很少的字迹,几乎全是学生的作品和并不工整的字迹。然而,正是这样看起来“乱糟糟”的板书,才真正赋予了黑板新的生命力,黑板不应当完全属于老师的,有时也应该有学生的一番天地,让他们在这块小天地里尽情地歌唱。
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课堂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要增强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意识”,“让生命涌动”。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学力的发挥上、在创造与发现欲上达到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获取最佳效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有学好数学的天赋,只要给他们创造机会,提供舞台,数学课堂将时时处处闪现智慧、充满灵性,创新的火花必使课堂熠熠生辉!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他们的个性飞扬在数学课堂中!
2011年7月
参赛论文
灵性课堂个性飞扬
单位:鹿寨县江口乡中心校姓名:覃丽娟电话:6721060
邮政编码:545621
第五篇:让个性在阅读中飞扬
让个性在阅读中飞扬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北苑校区王健龙邮编100012 内容摘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咀嚼语言,感受形象,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这是语文教学的高境界。实践告诉我们可以这样做:平等对话,张扬个性;多元品读,展示个性;质疑探究,激活个性;以写促读,凸现个性。
关键词:平等对话 多元 品读 质疑 自主探究 写作 个性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沉闷、机械和模式化;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激发,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革除这些弊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应是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彰显学生的个性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平等对话,张扬个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也意味着对话过程中每一个场景,都是彰显个性风采的契机,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构建平等对话的平台。如,有位教师教《木兰诗》一文时,有学生问:“古代女人都裹脚,木兰裹脚后,还能关山度若飞,还能驰骋疆场吗?”该教师说:“这与课文主旨关系不大,不必多想。”你看,一盆冷水浇下来,学生还敢质疑吗?而另一位教师在教《五柳先生传》时,学生问:“五柳先生是陶渊明吗?”这位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研究陶氏生平、思想、作品,比较两者之间有何异同。结果学生的结论精彩纷呈,有的说等于,有的说约等于,有的说大于,有的说小于,他们纷纷陈述自己的见解。理由,让人不由得称赞。此外,在对话中,还应允许一部分学生暂时保留自己并不十分成熟的意见,并让他们在对话过程中慢慢修正自己的意见,领会更为正确的见解。这样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不怕出错和失败,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信念、动机和需要,释放出巨大的潜能。所以说,尊重是一缕阳光,也是一种期待,只要我们现在给学生一缕阳光,他们一定会灿烂辉煌,反之,则会抹杀学生的个性,使课堂变为一潭死水。
二、多元品读,展示个性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由于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等不同,人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也不同;他们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由于这个因素,读者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对它的品读必然是多元的。
萧蕴说:“读、吟、诵乃至唱,是学习语言,体味意境不可缺少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与品位是相辅相成,诵读出之于口,品位会之于心,心口相应,相得益彰。
比如,《天净沙·秋思》一文,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读、个读、听读、配乐读、齐读,几次读后,学生已熟读成诵了,然后,我让学生说说读这首小令后的感受。学生经过思索后,纷纷发言: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它写出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的乡思。/它让我想起了“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小令寄情于物,借枯藤、老树、昏鸦、西风、马、夕阳,这些有形之物来抒发无限的凄苦之情,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枯、老、昏、古,几字用得好,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瞧,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审美标准进行了创造性地阅读,他们由文本引发出这么多的感悟,品出这么多美点妙要,这种品读吟诵,牵一发而动全身,张扬了学生个性,我们做老师的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质疑探究,激活个性
南宋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些名言警句,都强调了质疑的重要性。可以说,不疑不能激思增趣,不疑不能发展进步。可是,阅读教学中疑问是由老师设,还是由学生呢?刚开始,我担心学生不会问或满堂问不到重点,完不成教学任务,由我精问导思,把握重点,揭示主旨,其余由学生质疑。慢慢地,我把质疑的权利放下,由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问,我惊讶的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老师要解决的,当然,也有意外,如学《蜡烛》一文,就有学生问:“文中写到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到老妇人的近旁。文中类似的话描写了四次,我想问为何密集的炮弹偏偏没炸到老妇人,这是巧合,还是另有玄机?”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众说纷纭:
学生A:“老妇人很幸运,侥幸逃过一劫。这也说明上天总是庇佑好人的。” 学生B:“这是一篇战地通讯,通讯有其真实性,所以我认为是真实地巧合,而非虚构。” 学生C:“我认为这样写不但在结构上取得了前后呼应的作用,而且反复渲染了当时战争的氛围,可就在这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的环境下,老妇人却从容不迫地掩埋了苏联红军的遗体,这有力地突出了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的爱,对法西斯的恨。”
学生D:“我认为这样巧合,也许是德国士兵有意为之的。你想,方场很小且毫无遮掩,何况蜡烛的火光在夜晚是很耀眼的,敌人怎么可能炸不到呢?再说,无论怎样凶残的人也有柔弱的一面,这也许就是人性吧。也许老妇人的行为触到他们的哪根神经,比如说肃然起敬,再比如说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或亲人。”
„„
看,学生的思想无所羁绊,纵横驰骋,这哪里是课堂,这简直就是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喷发!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学习是件多么愉快的事啊!现在,我们班学生基本上都用过这种阅读方法,这种质疑为我的语文课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学生的个性也在自主探究中飞扬!
四、以写促读,凸现个性
如果说读、悟、疑、品,让学生体味了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含,提高了语感和文学审美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了独到的见解。那么,如何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独特感悟表达出来呢?除了口头交流之外,还可以通过书面语言来进行表达。这种读写对接的形式,可以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并从文本出发,进行各种类型层次的写作训练。它不仅要求学生读懂什么,还要求学生读懂怎样表达,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还可以怎样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不仅仅是被动的能力训练,更是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动有效的体验,以写促读,在写中悟道,既避免买椟还珠,又不至于得鱼忘筌,鱼和熊掌兼得,读写兼顾,事半功倍。从而避免学生随意性的夸夸其谈和未经思索就脱口而出的浅薄,真正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凸现学生的个性。如,在学完《生命,生命》一课以后,我让学生仿写一句有关生命的格言。学生的习作耐人寻味:生命就是一场马拉松,要用激情和毅力才能跑完。/生命就像一支歌,有高昂也有低回。/生命就像一匹马,要靠自己去驾驭。/生命就像月亮,有着阴晴圆缺,每一种都应微笑以对。这些格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与课文对话时的独特感受,来源于自己情感积淀基础上的富有灵性的表达。
这样的例子很多,平时教学时,我结合文本内容以自由写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与自我进行对话,进行多方面的体验。比如,学完《信客》,让学生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学完《海燕》,让学生发挥想象,写暴风雨来临时,海燕会对海鸥说些什么,等等,这种写作式的阅读,拓宽了学生的参与面,创造了全体学生参与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了读书的主人,他们自然乐在其中了。
当然,个性化阅读方法很多,可是,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阅读中找到读书的乐趣,得到健全的心智,形成独立的思想,拥有自主的精神。我们期待着,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飞扬。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王敏《写,语文课堂的另一种对话》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2期
3、姚巅《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思考与对策》 琼海市温泉中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