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地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内容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
本次课程主要从地理环境是物质的世界、地理学的矛盾论和对立统一思想以及地理学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三个方面着手,通过阐述地理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联性,更为深刻地理解地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意。
地理学一般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部分
地理学有内在的认识体系和独特的观察视角,自然地理学以天文、地质、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为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以工农业生产、交通、商业、城市人口、旅游、环境保护等为研究对象。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事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其内容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它是依据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成果和自然科学技术史,从中研究、概括出自然界、自然科学和科学方法的普遍规律,从而揭示自然界发展和自然科学发展的辩证法,形成、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自然辩证法和地理学都研究自然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宇宙是物质世界无限大的系统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可以转换不同的存在形式,但其本质上是存在、永久不灭的,宇宙是普遍永恒的物质世界。
我们人类观察到的宇宙是有限的,它只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观察到的宇宙在不断扩大。18世界以前人类认识宇宙的范围只限于太阳系,随后认识到太阳系以外还有千亿个恒星,他们组成了银河系,直径达10万光年。19世纪人类又发现了河外星系,发现银河系在宇宙大家庭中只不过是相当渺小的一员。20世纪60年代射电天文望远镜把探测距离猛增到100亿光年,后来又扩大到150亿光年,近来又推测为200亿光年。人类可以永远扩大自己对物质世界的观察视野,不会停留于某一固定的边界上。
地理事物发生发展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恩格斯说过,物质是既有的物质,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东西。它表明自然界的物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它只能在不同存在形式间转换。
地理学中的土壤圈是指岩石圈最外面一层疏松的部分,其表面或里面有生物栖息。土壤圈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之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
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和母质的成土两种过程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产物,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地表岩石因风化作用而释出的各种植物营养物质随水流进入海洋,由此形成的沉积岩一旦因海底上升再度成为陆地时,又经受风化,重新释放所含营养物质的过程。后者是岩石风化中释放出的植物营养物质一部分被植物所吸收,植物死亡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又重新释放供下一代植物吸收利用的过程。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可以发现土壤在形成离不开生物圈和岩石圈,其在地质大循环(又称植物营养物质地质淋溶过程)与植物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又称生物积累过程)过程质量守恒。
地理事物是运动的恩格斯说,运动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所以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相对静止状态只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不断从水面、陆面和植物叶面蒸发,化成水汽升到高空,被气流带到其他地方,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形式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注入海洋、湖泊。水的这种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叫水循环。
地理学的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也是辩证法的核心,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
动力。其主要内容是阐发事物的矛盾性。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都存在着矛盾。
1.地理中的事物处处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如位于北温带的中国北京,一年中随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有着春、夏、秋、冬迥然不同的四个季节。
2.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发生旱灾和涝灾等等都充满了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对立统一也表现在地理事物中,欧洲北海的北海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这种性质相反,却通过相互交汇形成生产渔业而世界瞩目渔场,这种寒流与暖流的矛盾在“一定范围”内,达到了平衡,而统一在稳定的“北海”中。
矛盾在地理学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但不同事物和过程中的矛盾又有各自的特殊性。这种普遍性和特殊性或者说是共性和个性,在地理世界中还有很多常见例子:
1.在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因此太阳系现在改为了八大行星。
2.很多人认为在温带、寒带的高山上才有冰川,然而在非洲赤道地区的乞力马扎罗山顶却是白雪皑皑,它被称为赤道上的白雪公主。
3.一般认为热的季节(夏季)下雨,而地中海气候的雨季却在冬季。
这些就是从普遍矛盾中体现出来的特殊矛盾,研究地理知识的过程就是研究普遍矛盾和特殊矛盾的辩证统一的过程。
地心说与日心说
地心说是长期盛行于古代欧洲的宇宙学说。它最初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后经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其中,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
但是,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观察仪器的不断改进,行星位置和运动的测量越来越精确,观测到的行星实际位置同这个模型的计算结果的偏差,就逐渐显露出来了。然而,信奉地心说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由于地心说本身的错误造成的,却用增加本轮的办法来补救地心说。当初这种办法还能勉强应付,后来小本轮增加到80多个,但仍不能满意地计算出行星的准确位置。这不能不使人怀疑地心说的正确性了。
到了16世纪,哥白尼在持日心地动观的古希腊先辈和同时代学者的基础上,终于创立了“日心说”。从此,地心说便逐渐被淘汰了。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尽管它把地球当作宇宙中心是错误的,然而它的历史功绩不应抹杀。
纵观地理学发展的历史,经历了两个辉煌的时期。
第一个是地理大发现之后的大拓荒时期。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解放和发现新土地的激情,强烈滴激发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探索热情,发现各种各样的地理事物,千变万化的地理现象,它们都是以物质的形式而存在的,同时,开始尝试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规律,充分利用科学的物质观来指导生产生活。
地理学第二个辉煌时期,就是生态时代、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的地理科学时代。地理学在近现代发展更加重视事物的客观规律,运用辩证的思想去分析地理事物,对未知或未解析的地理事物,皆从科学观点去观察,解释。
可以说地理学未来能够更为长久的发展,最首要的是必须遵循自然辨证规律,偏离甚至背离自然辨证,地理学的科学性就荡然无存。
第二篇: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谈谈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尝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生物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种种原因,在生物教学中出现重知识、轻实验、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因此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在以往的学生实验中,实验材料、试剂都是书本上指定的,课前由教师准备好的。实验时,学生完全按规定的步骤进行。在这过程中,学生成了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甚至到实验结束都没有留下完整的印象。这种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也不允许他们有任何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而现代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也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例如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中有好几个实验都要用到洋葱根,这样洋葱根的培养就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除了按书上的方法培养外,也可尝试其它的培养方法,如“砂培法”,在这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培养洋葱根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又如,在做“渗透作用”这一实验前,“半透膜”的材料也可由学生自己寻找,课本上用的是动物膀胱膜,要大量获得膀胱膜并不十分容易。那么,能否采用其他材料作半透膜呢?这时,有人可能会想到用鸡蛋膜、玻璃纸或鱼鳔等,那么不妨把这些材料都找出来,逐个试验,结果会发现鸡蛋膜和鱼鳔是较为理想的实验材料。这样不仅可使学生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就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完全按照书本上的操作要求,由教师先演示一遍,然后要求学生再照着做一遍。这种实验安排对于教学有有利的一面,比如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规范,但它也有不利于教学的一面,主要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并且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去探索、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把注意力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方案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等方面上来,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创造能力。例如,书本上的关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首先,先安排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其次,将书本上的这个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其中增加了三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0.1g/ml、0.3g/ml、0.5g/ml。让学生做对比实验,并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和记录选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所发生的质壁分离和滴加清水后质壁分离复原所用的时间以及液泡体积和颜色等变化,并让他们分析思考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会有学生提出可不可以改用同浓度的其他溶液(如KC130%)来替代?如果有了这样的疑问,就要鼓励他们通过实验来解答,同时让学生设计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的实验。如果学生有兴趣的话,就要鼓励他们试一试。通过这一探索过程,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以生物实验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精心设置情境,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了有关生态学的知识后,要求学生设计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让学生大胆设计,有的学生设计了几个对照的生态瓶,一种生态瓶不密闭,一种生态瓶没有消费者,有的生态瓶放在暗处,有的生态瓶不停地摇摆,还有的学生设想在失重状态下生态瓶的稳定性又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将设计好的方案进行交流、展示,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实验设计成功后的乐趣。又如在学习了“酶的特性”后,可设计实验验证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及测定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所需的时间,引导学生重点思考滴加试剂的先后顺序;学习了“细胞呼吸”后可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学习了生长素的相关知识后,可设计植物的向性实验。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设计实验,通过这些过程,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方法,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4.借助书本实验素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教材中的生物学知识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而不少生物学知识的形成又是前人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综合,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得出的,不少生物学规律都是科学探索实验和创造性思维的统一产物,不少生物科学成果都是后人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又经过多次探索和研究才获得的。如书本中“光合作用的发现”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比利时科学家海乐蒙特最先提出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己的原料,没有考虑到空气的作用。后来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作了一个有名的实验: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放到同一个密闭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和小白鼠都能够正常活着,得出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空气。后来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下,普利斯特的实验才能成功。这充分体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具有很强的思维杂交能力。又如遗传学奠基人孟得尔选取纯系豌豆做实验,从34个品种中选取24个能真实遗传的品种用于实验,选择单因子分析,创造性地将数学方法用于遗传研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处理实验结果,通过高度的分析综合而得出的。诸如此类的实例举不胜举,教师可结合生物学史着重引导学生领悟教材中各种思维方法和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几点体会:
1、由于中考的压力,学生忙于做题,教师进实验室上实验课的时间可能不多。一旦上实验课,教师一定要用好用足实验课时间,课前要精心备课,明确课上指导什么,学生练什么,避免“放羊式”教学。
2、不是所有的验证性实验都适合做探究式实验,这两类实验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两类实验的互补作用,即在验证性实验中突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探究式实验中突出对学生辐合思维的训练。
3、利用经典实验进行实验教学时,重点放在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上,教学中教师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本,切入点宜小而细,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
总之,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要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领导是一门艺术
领导是一门艺术
领导是一门艺术。
通过七天的厦门培训,我对这句话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体会。
艺术是博采众长的,领导更是集百家之所长。2500年前,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有一位天赋异禀的智者,通晓世事人情,深谙领导之道。他就是老子。这次培训,我们在最先进技术与市场环境前提下探索领导之道的同时,也从古人的管理智慧中去寻求领导之道,从老子的智慧研究领导艺术。“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之道的核心,也是一种需要用心体验的管理境界。所谓无为并不是空待功成的无所作为。作为一名农信社管理者,上要面对亿万群众,下要对几百职工负责。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领导,这就需要借鉴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治”最重要的是用制度的真为来代替个体的无为,而个体的无为其实是在制度的管理下的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的自由运行和自由发挥。一个好的农信社领导,不仅仅是要实现农信社健康快速发展,还要善于让所有员工返璞归真,回归本性,自由发挥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艺术在不断的推陈出新,领导更在与时俱进。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际金融形势更是日新月异,为了顺应时代
发展潮流,与世界接轨,作为一名金融管理者,应该勤学多看,掌握先进信息,适时调整领导策略。此次培训中各位教授所讲的《金融战略与大国崛起》、《提升领导力》等课程,也从不同角度给我灵感,让我对如何领导一个组织有了更多想法。一个领导者,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阔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训结束后我将学以致用,把这次培训所学揉合到实际工作中,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第四篇:管理是一门学问
管理,是一门学问
A
在中国的体育媒体笔下,“内讧”这个词的使用频率无疑是非常高的:穆帅将卡西摁在替补席上,内讧;梅西和比利亚在场上稍微激烈地沟通了两句,内讧;波多尔斯基和卡索拉对着媒体发了两句牢骚,内讧;甚至,霍华德啥都没做,就因为他有个队友叫做科比,也是内讧。
久而久之,我们对内讧这个词就逐渐变得无感,即使在其身前加上醒目的“惊天”二字,也挑拨不了我们迟钝的神经了。
当然,有些例子还是比较特殊的,因为,真正的内讧发生时,新闻标题往往都没有“内讧”二字了。比如:《火爆冲突!巴洛特利与曼奇尼训练中队对殴》、《曼奇尼狂喷F*** 大骂巴洛特利:你是疯子》、《全队看呆了!曼奇尼巴洛特利对打 揪衣领骂娘》。
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讧”。B
有必要复述一下以上事情经过。
由于巴神用“足够吃到两张红牌的铲球铲倒了辛克莱尔”(曼奇尼语),曼奇尼冲上去喝令巴神立即滚出训练场,巴神一脸惊愕的表情仿佛在脸上写着“我可什么都没做”,这种态度激怒了曼奇尼,一向文质彬彬的意大利人揪起巴神的背心将他往场边拽,从来都是顺来逆受的巴神怎能受此侮辱,虽未动手打人但也奋力摆脱了曼奇尼的纠缠。然后,巴神在助教的劝说下扬长而去,曼奇尼却像痛失爱子一样抱头怒吼。
和巴神有关的任何事情都很好解释,一句“巴神的世界你永远不懂”便足以应付全世界的责难——在浴室燃放烟花将豪宅付之一炬是如此,对着曼城青年队队员扔飞镖被罚10万英镑亦是如此。每当我们以为自己对巴神的了解程度已经高达1%的时候,现实总会狠狠地扇我们一耳光。在google上搜索balotelli fight with,搜索框会自动提示以下选项:kolalov(科拉罗夫)、boateng(博阿滕)、richards(理查兹)、kompany(孔帕尼)、ferdinand(费迪南德)、materazzi(马特拉齐)„„现在,连全世界对巴神最好最体贴的曼奇尼也要光荣上榜,我们只能哀叹巴神的世界的确是不能懂也不敢懂——也许,我们对巴神的了解永远只能停留在0.28%了„„
事情发生之后,英格兰多位名帅都发声指责巴神,弗格森还直截了当地批评了曼城俱乐部的管理:“你应该全力保守自己球队的成功秘密。设想一下大公司会告诉竞争对手自己是如何成功的吗?他们显然不会这样做。足球也是一笔买卖,摄影师能自由出入训练场本身就很荒谬。”教练之间“帅帅相护”是人之常情,但精明如弗格森者怎能看不见曼奇尼所犯下的真正大错呢?据说老爵爷就偷摸地给曼奇尼发了条微信:“亲,你呵斥巴神退场是对的,但你怎么能揪他的背心呢?你知道人家穿了多久才穿上去的么?”
曼奇尼恍然大悟,欲哭无泪地回复道:“原来巴神是在气这个呀。” C
足球界对内讧的处理分三种。
孔卡在对全北的比赛中被换下场,怒踢水瓶不满李章洙的换人,随后更在微博上公开质疑主教练的用人方式。恒大迅速做出处理:扣罚奖金100万人民币+禁赛9场——这是普通型。
小贝在举世震惊的飞靴门后远走皇马,范尼因为出场时间与弗格森闹翻后也步小贝后尘加盟银河战舰,但时隔多年过后,小贝和范尼与弗格森仍然情同父子——这是文艺型。
当被问到与巴神的斗殴事件时,曼奇尼说:“没什么特别的,没有斗殴,这很常见”;随后被问到是否会想着卖掉巴洛特利时,曼奇尼又说:“不,不,不,不,这个不重要,如果可能的话,我会再给他100次机会。”——这是2B型。
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耗子的就是好猫。
像恒大那般赏罚分明,最简单也最容易施行,也许效果不是最好,但至少能在队内树立一个标准,让队员明确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像弗格森那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样样精通,总能将矛盾消弭于无形,最困难也最难以仿效,若非内功外功臻于化境,即便强如穆里尼奥,不也因为先后与拉莫斯、厄齐尔和卡西等人闹翻而不得不在一片倒穆声中风雨飘摇?像曼奇尼那般报喜不报忧则最不可取,一味护短的后果就是权威的丧失。“巴神虐我千百遍,我待巴神如初恋”,当全世界都无法忍受巴神时,曼奇尼还在忙着给干儿子狡辩,殊不知自己的帅位也在巴神一而再再而三的恣意妄为后变得岌岌可危。“巴神你不懂爱,曼奇尼会被你拖下来”,一个教练做到这个份上,虽难能可贵,但却实在不足为外人道。
曼奇尼之错,错在太爱;穆帅之失,则失于太狠。太爱会任由矛盾发展,直至某天无力掌控;太狠则会激化矛盾,反祸及自身。取其折中,则是弗格森的恩威并施。
对待师徒反目的小贝、范尼和斯塔姆,其恩在于日常呵护备至并一手将他们培养成顶级球星,其威在于一旦底线受到挑战,当机立断挥泪斩马谡;对待长期踢替补心生不满的贝巴,其恩在于生死时刻施以援手,在贝巴家人被绑架时动用关系特批私人飞机将他们安全送到英国,其威则在日常之敲打,终将贝巴送至英超射手王的高位;对待年少轻狂时到处鬼混的吉格斯,其恩威则都化为先雷霆震怒后又循循善诱的父爱如山之中„„
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弗格森一定明白中国古语中这个很简单的道理。作为主帅,待人处事之道关键在于认清情况分别对待,可以有数十年如一日的脾气,可以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自信,但绝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D
风可以吹起一大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蝴蝶都知道不顺从,更何况是人。人人都不顺从,矛盾自然滋生,要想解决矛盾,则宜疏不宜堵,更不能任其发展。
这既是给曼奇尼和穆里尼奥的忠告,也是对当下的启示。
第五篇:语文是一门工具
语文是一门工具、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育就是通过立言以育人,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一代代人,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人文精神积淀和终生学习能力“打底”。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对语文产生兴趣,这就需要老师下一番苦功夫。2009-2010学年我有幸担任七(3)、(5)班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几个月以来兢兢业业地工作,勤勤勉勉地教学。虽说不上是尽善尽美,但自问也是无愧于心。回想这一年的教学过程,颇有一些心得,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初一是学习语文的黄金时期,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教师的督促、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就是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而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就是多读、多写、多想、多积累。让初一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非常重要,会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收到事办功倍的效果;否则学生的学习是盲目的、被动的,甚至有时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在阅读课文或写作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怎么办?那就向工具书请教。所以凡是学生问我某个字怎么读,某个词怎么讲,我一律不说,而是让他查字典自己解决。在写作时不会写的,我也不让他问别人,还是让他查工具书。时间一长,慢慢地同学们也就养成了查工具书的习惯。
(二)、要养成广泛阅读课外书的习惯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后,我推荐学生阅读冰心的《忆读书》,可以说冰心老人一生与书为伴,从七岁时就开始读《三国演义》,一直到晚年都孜孜不倦的勤奋读书,收获颇多:读了古今中外的名著,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大道理,能评判书中的人物,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患难,还学会了比较、学会了选择书。反复揣摩、品味冰心老人的九字真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读书有益处,这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眺望世界;要爱好读书,在浩如烟海的书中选择有用的书来读。”另外还要求学生必读书后的《名著引读》,并且在课余时间读完该册规定的名著,对于提前读的要给予肯定和指导。除了名著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多读其他有益的课外读物。
(三)、要养成坚持写周记的习惯
许多学生怕写作文,有人甚至拒绝写作。如果让学生坚持写周记,在写作内容上加以指导,消除畏难情绪,定会让学生喜欢写作。因为周记的内容是广泛的:平常不好说的、不敢说的,都可写进周记里。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倾述在周记中;可以把对外界的观察写在周记中,比如观察老师同学的外貌特征,花、鸟、草、虫,也可写对人生的感悟;读了一篇文章之后,有感而发,写点心得体会也可。总之,世间万物均为我用……但必须要求学生写出中心明确,文从字顺的东西,不要记流水帐。其次字数上要规定每篇必须在300字左右,要带有小标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由怕写而变为喜欢写作;由找不到写的内容而变为有话可写,每周我都要求学生写一篇周记,每周一我会收上来认真的阅读和批改,写出详细的评语。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开辟了一条师生沟通的渠道,同时还增进了师生的感情。学生有了说心里话的地方,感情也就有了归属。这样写作也得到了训练,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二、细研教材,潜心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认真钻研教材,大到思想感情、课文内涵,小到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把握知识的逻辑,才能运用自如。在备课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主,要站在初一学生的角度来想,要学会用他们的思维来看待每一篇文章!而且还经常和同课头的老师一起备课,共同探讨,寻求最好的方法来处理每一课。新一轮的初一语文教材,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中,使我获得了很多的乐趣,也增加了以前没有的一些经验。
三、、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我每天都利用早读课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以提高他们的语感。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这样也制约了他们的阅读及写作能力,所以我对两班中这样的学生规定每天早上必须大声朗读课文20分钟,而且要说普通话。经过这学期,他们虽然还不是很好,但也了明显的进步。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初一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经常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常言道:“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孩子的心。”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搂搂他的肩,摸摸他的头等。从赞美着手,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这样学生信任你、喜欢你,自然也就喜欢你所教的这门课了。
五、自订学习目标,增强学习信心。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差悬殊,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是不可能的,老师靠硬手段去压更是不行。怎么办好呢?我一改以往的教育方式,采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让学生自己订出每一单元测试的目标成绩,每个人都以第一单元测试成绩为基础标准。指导学生订目标成绩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订出的目标成绩要明确,要紧紧围绕自己的目标成绩去学习。每次订出的目标成绩都先由家长过目、签名。每次实现了目标成绩都在班上给予表扬、鼓励,并向家长报喜。不能实现目标成绩的则鼓励他继续努力,直到达标为止。在实施学习目标时,我还采用了以优带差,营造一种互相学习,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优良学风。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强了,学习成绩也比开学之初提高了许多。
六、注意师德修养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非常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平时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并经常注意翻阅报纸和杂志,努力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和教育信息,学以致用,时刻调整自己的方向,使自己能随时跟上时代的发展,合乎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为人师表方面,严格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谨言慎行,不忘以德育人,时刻注意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向优秀教师看齐,爱岗敬业,诲人不倦。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循循善诱,不只对学生如此,平时与领导群众关系和谐,口碑好,与本组及相关处室工作人员合作愉快,人际关系较好。廉洁从教,无私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总之,本学期,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学习两极分化严重,行为习惯还不够规范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争取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所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