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对我县国税收入工作的影响(邵阳县)

时间:2019-05-13 10:0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对我县国税收入工作的影响(邵阳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对我县国税收入工作的影响(邵阳县)》。

第一篇: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对我县国税收入工作的影响(邵阳县)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对我县国税

组织税收收入工作的影响

根据省委省政府湘发[2010]3号文件,我省自2010年1月1日起,推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即:在政府间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资金往来、预决算、年终决算等方面,省财政与市、县财政直接联系,开展相关业务工作。我县纳入本次改革范围,势必对我县国税收入工作带来影响。

一、国税收入的分配调整对地方财政带来影响

国税征收的税种中,将增值税地方部分纳入省县按25:75的比例分享,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所得税地方部分由省县按30:70比例分享,原属省级收入的电力、石化、冶金、有色金属等增值税下划省县分享。我县以2009年为例计算,正常缴入县金库为:[9296.3万元(增值税累计完成数)-263.7万元(省级电力增值税)]*25%+91.2万元(企业所得税)*28%+374.4万元(个人所得税)*28%=2388.5万元。按财政“省直管县”文件规定计算,县财政直接分享的数额为:9296.3*25%*75%+91.2*70%+374.4*40%*70%=1773.4万元。可见,两相比较,县财政分成收入实际减少了615.1万元。由此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改革后我县国税管辖范围未发生变化,但县电力局税收下划后,县级增值税范围扩大,县级税收总规模扩大。二是县财政分享的地方收入实际减少,短期内会按照保既得利益原则弥补,从长远看,必须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或资金调度力度加以弥补。

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对税收计划分配带来影响

2010年我局共领受了三个税收计划指标(口径相同,均不含车购税)。总局下达给我局的税收任务是10287万元,省政府下达我局的税收任务是10500万元,县政府下达我局的税收任务是11203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额及增长幅度分别为:511万元,5.23%;724万元,7.41%;1427万元,14.6%,剔除省级电力税收下划的因素,县级税收实际增长比例为17.78%。由此可见,地方政府为扩大收入规模,对国税部门下达的税收计划往往超出了国税实际税源,增长比例远高于GDP增长水平。

三、“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落实税收征管带来影响

一是带来正面的积极影响,能促进县乡两级政府更加重视国税税收征管工作。国地分设后,尤其是我县设立乡镇金库后(现为乡财县管体制),许多乡镇领导和干部片面认为国税是国家的,只有地税才是地方财政收入,因此忽视国税工作。“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后,县乡两级政府更充分认识到国税与地方财政的利益关联关系,对国税工作的支持力度必然加大。

二是会给国税的税收征管带来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改革方案明确:非税收入由省县分别分享,即省里不参与县市固定非税收入的分享。因此,从我县看,目前实行的对矿产资源税费的统征改革中,国税征收的比例偏低,一些规费的征收比例高,颇有费挤税的嫌疑。煤炭税收在统征的基础上,目前我局已形成了一个按税收政策再补征的操作模式。但是在河道沙石税收征收上,普遍存在着费大于税的现象。国税的征收及解缴均有较大的漏洞。

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相关工作程序尚待进一步规范。新的财政体制实施后,具体的实施方案均未下达,省市县三级政府运行方式、工作方法、规章制度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管理体制,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省级电力税收下划后,金库仍按省级税收划入省级金库。除此之外,随着财政“省直管县”改革之后接踵而至的人权、事权“省直管县”改革,国税部门如何因应,也是一件应该未雨绸缪的事情。“

五、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未将原“市刮县”税收进行调整,影响县级利益。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但未对原来“市刮县”的部分税收划回县里,县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争取政策,特别是对于原在省市集中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单位,要积极争取在当地进行所得税预缴,确定好基数,明确分成比例,增强当地财力,更好地加快县域经济建设。

六、“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后地方政府对国税部门的经费支持

普遍得到提升。

从我县看,2010年的国税征收经费与任务考核方案与2009年未发生变化,但从全省各县市情况看,地方政府对国税部门的经费支持力度普遍加大.横向比较看,我县仍处于较低水平。

邵阳县国税局

2010年4月8日

第二篇:现行财政体制对区经济的影响

浅析省以下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行财政体制对桥东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财政体制是指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原则和形式。由于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人们通常把预算管理体制习惯地称之为财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制定是与当时地方经济的发展相适宜的,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市对区财政体制,在保基层政权运转、保社会稳定、保公教人员工资发放、支持地方事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成绩是实实在在的。但是,随着时序的变迁,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财政管理体制也与时俱进和变化的新经济形势谐拍共鸣,相应作了多次调整和完善。研究财政管理体制,特别是完善和规范市对区财政管理体制,努力缓解区财政实际困难,是目前财政部门需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现行财政体制运行情况

根据《邢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区财政体制的通知》(办字[2008]82号)和《关于邢台县、市区财政体制调整后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通知》(邢市财预„2008‟42号),目前市对区实行 “统一征收、比例分享、超额奖励、小税留区”的财政体制。按照该体制规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教育费附加收入仍执行原体制,即“统一征收、比例分享”。一般营业税下划到区,按属地征收分别缴入区金库,省分享10%,区分享90%;金融营业税缴入区国库,仍作为省级专享收入。一般营业税区分享部分增量 实行分段分成。当年增幅10%以内部分,市与区按基期年比重分成;增幅10%-20%之间部分,提高区分成比重20个百分点;增幅20%以上部分全部留区,环比计算。市应分成部分通过年终结算由区上解市财政。小税种超基数部分,市与区实行定比分成办法,市级与桥东区分成比例为4︰6。市分成增量财力,由区财政通过财政结算上解市财政。

二、现行体制下存在的问题

(一)县(市、区)域财政收入的增长受到县(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制约

近年来,在多数县(市、区),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工商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能力增长艰难,成为其财政增收难的重要原因。1.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县(市、区)域企业的发展难度增加,从而制约了县(市、区)域企业对县级财政收入贡献能力的增长。2.在县(市、区)域范围内,税收贡献能力比较强的中央和省属国有企业比较少,即使有若干这样的国有企业,县级财政也很少能够参与其税收分享。就桥东区而言,区位劣势制约桥东经济发展,直接导致税收流失和经济增长乏力。具有邢台“牛城”之称的桥东,具备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裕的企业经济资源。但近年来受历史因素、宏观政策、产业结构等影响,桥东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桥东区的经济发展也长期受此掣肘。一是发展空间受制约。桥东区辖区面积仅有33.87平方公里,占 市区面积18%。桥东区旧村遍布,旧村改造、片区改造等项目启动资金缺口巨大,城区的楼宇虽然在增加,但还是存在越用越少这个问题,这都直接制约了桥东区承载大项目的能力,对未来桥东区的发展空间和后劲都有很大的影响,导致项目建设成本也在增大。二是受权限空间的制约。区一级政府没有规划权,也没有土地权,这就存在一个“看得到却拿不到”的问题。桥东区招商项目册上的项目虽多,但可操作的不是很多。有些大项目稍微深入一点,就被卡壳,这给桥东区的招商工作确实带来一定影响。三是受政策空间的制约。桥东城市功能定位使桥东第二产业优势殆尽。按照邢台市城市规划,桥东辖区范围内不再上新的大型工业企业,城区内原有的规模企业也要陆续迁出桥东,如:蓝鸟家具、邢台电缆厂、151发电厂、雪绒集团、吉泰特钢等企业,造成大量税收流失。

(二)政府间事权划分不清、财权事权不统一的矛盾没有解决,财政支出范围、结构无法调整,财政收支混乱。

政府间事权划分是政府间财力分配的基本依据,由事权划分决定的支出责任划分是财政体制的基本要素,而且是确定财政体制的逻辑起点。现行事权及支出划分格局,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遇到特殊区划并转,政府间事权划转不力会影响地方财政,导致地区财力困难。例如2011年9月1日以来桥东区托管邢台县豫让桥办事处,但相关企业 税收却未及时划转桥东,2012年市政府已将豫让桥办事处税收指标任务下达桥东区政府,而豫让桥办事处绝大部分重点企业税收仍未划转桥东区,严重影响了桥东区2012年预算执行,导致市下达的财政收入任务难以完成,留区财力锐减。由于今年涉及桥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上调津补贴、补发交通费等新增支出合计将近7000万元,财政基本支出压力加大。依照现行财政体制,财力缺口很大,无法平衡财政预算。

(三)现行财税体制导致桥东财政收入与桥西区差距越来越大。

现行分税制目的之一在于加大中央政府的财力集中度,并且使财力集中度在地区间有一定的差异,以调节地区利益,逐步实现均衡分配。由于地区间经济基础、产业结构不同,税收结构也就有很大区别,这就造成实际运行结果与改革初衷不一的局面。例如桥东区与桥西区的差距:一是收入规模差距拉大。例如: 2009年我区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0030万元,桥西区全部财政收入完成60426万元。2010年我区全部财政收入完成45765万元,桥西区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00006万元。2011年我区全部财政收入任务51949万元,桥西区全部财政收入任务107677万元,我区任务增幅13.5%,桥西区任务增幅7.7%。二是可支配财力差距越来越大。按现行财税体制,营业税及其他小税种实行属地征收后,受税收规模这一客观现实影响,增收所得的财力与桥西相比过于悬 殊。仅2010年分成增量财力差距达5559万元。以小税种收入为例,2010年我区小税种收入完成5390万元,桥西区小税种收入完成21175万元,是我区的4倍,相差15785万元。2010年我区分成增量财力647万元,桥西区分成增量财力3228万元,相差2581万元,营业税、城建税增量财力差距同样存在。

(四)县(市、区)级财政缺乏主体税种,部分税收政策不合理,造成税收大量流失。综合治税力度有待加强

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要求政府间的财政资金分配安排采用特定的税种划分方法。我国现行税种中较大的税种共享部分比重较大 ,数得着的大税种已全部共享,导致了我国县级财政没有主体税种。具体来讲,县级税收有如下几个特点:(1)税源零星分散。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规模较小,科技贡献率低,这些要素决定了大部分县域经济基础薄弱,税源零星分散,单位纳税额度小,征收管理难度大。(2)区域性较强。由于各个县的地理位置、资源分布和产业结构的差别很大,由此决定了县级税源结构也不尽相同,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3)征管对象点多面广。县级税收征收对象涉及千家万户,其征管难度大,工作量多,在我国各级税收征管中最为突出。长期以来,桥东区的税收主要来自于餐饮业、交通运输和建筑业,而缺少一些税收体量巨大的汇总纳税经济体。例如,在桥东区地带不乏一些金融分支机构、房地产、通讯公司等,但由于其应税收入汇总总部纳税而未能给我区地方税收带来变化。一些重点行业和新兴行业税收 的管控还不够规范,一些零星分散税种的征管措施还不够完善,形成了税收征管盲区,造成了相当数额的税收流失。

三、桥东区财政体制机制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以经济发展促财税发展。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各项机制体制,创新招商举措,大力推行以商招商等招商形式,着力引进项目资金。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争市场、争项目、争资金、争政策,把以商招商、以商引商、以商带商放在更加中的位置,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向我区聚集。通过多种招商引资方式,引导内外资重点投向符合我区功能和产业定位的现代服务业,形成投产一批、开工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梯次推进的项目建设格局。集中精力打造中央服务区,形成邢台市金融商务中心,吸引更多的强势企业及总部落户商务区,带动全区经济发展。

(二)积极争取市财政局对桥东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即使营业税、城建税和其他小税增量全部留区,与同城其他区的差距依然存在。再加上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历史和现实条件等原因,桥东税收增长潜力和空间越来越小,而区财政承担的支出责任日益增大,包括城区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社会治安稳定、消防、食品安全、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等众多社会公共服务责任,使得我区的支出快速且不断加大,区财政将难以承受,包袱和压力越来越大。建议市在对我区实行增量全部留区的基础上,以进入财政体制的方式增加对我区的一般转移支付,并建立稳定的转移支付增长机制,以利于 同城市区的整体协调发展与和谐稳定。

(三)加大综合治税力度,确保应收尽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重抓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综合治税网络。二是规范工作机制,明确协税责任,不断完善地方税源监管。三是分解落实任务,加强考核奖惩,积极营造依法纳税环境。

四、对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政府间事权的界定应遵循一定原则,并予以法制化。政府间事权划分必须法制化。在政府间事权划分上,我们必须确立一个基本理念,即事权划分没有最优的划分模式,最关键的是法制化。只要有了法制化的制度规定,政府间就基本不会存在划分不清的事权,并在实践中可以得到真正履行。

(二)中央、省、市在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时,应当考虑到转移支付要有一定的规模和力度,才能充分体现其机制的调节功能和引导作用,否则,再科学、再规范、再合理,其作用也是不大的。根据转移支付的资金总量和调控目标,按因素法统一核定各地的标准收入、标准支出及总补助数额。调整、缩减各类专款,专款的拨付要尽量作到公平、公正,最终也要纳入转移支付体系中。转移支付可以考虑实行广泛的多形式的补助。比如,实行现金与实物并存的社会补贴形式,以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管理,防止挪作他用,真正达到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目的。

(三)改革完善税制,适度扩大县级财政税权。对财产税实施改革,形成县级财政的主体税种。在继续做好增值税 转型试点的基础上,完善现行增值税。扩大现行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可以考虑在生产、销售环节之外,将劳务、农业等也纳人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邢台市桥东区财政局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

第三篇:现行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建议

从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运行多年的实践看,初步建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对建立稳定的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财政收入渠道,调动各级政府理财的积极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各方面情况的变化,现行财政体制在运行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一、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1、收入分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上级财政在政策、体制的设计中存在“自利”行为。一是在固定收入的划分上,税源较集中、稳定性强的主体税种大多划归中央或市级固定收入,而税源比较分散、征管难度大、稳定性差、征收成本高、增收潜力小的小税种则属县级固定收入。二是在共享收入的分配上,往往是中央和市级政府得大头,而县级政府作为培植税源、发展地方经济的主体却只能分得较少部分。在分配比例上也未考虑地区间经济状况、财力差异而一刀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极为不利。同时,“两税”收入增量部分地方分成少。三是在现行税、费并存的体制下,行政事业性收费也是县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多数费的收入都属上—下级政府共享,且上解比例大,有的费如消防费等收入全部上收。由于收入分配不合理,客观上削弱了地方财力,影响了地方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财政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还使有的地方政府为保运转,通过各种渠道敛财,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乱收费、乱摊派,使~行为、地方保护主义滋长。

2、各级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范围划分不当。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范围的有些地方不明确,不合理。特别是有些属于中央或市级政府事权,应由中央或市负担的事务支出,却由县级承担。比如,与地方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如工商、技监、税务等部门的事权上收,使地方统揽经济的功能大为削弱,而相关的支出费用却仍由县级财政承担,不尽合理。

3、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够规范、科学。一是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原体制基数上演变过来的,是一种新旧体制衔接过程中的既得利益的补偿,对均衡地方财力、解决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的作用并不明显,与国家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本意不相符。二是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的专项补助分配和使用与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不相适应,其分配办法也不规范,有暗箱操作。三是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管理的某些补助地方的资金,如预算内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农业开发投资等,还没有统一纳入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范畴,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统筹运用存在脱节现象。

二、建议和措施。我们认为,区县强,才有全市强。现行财政体制实施7年多来,客观情况已发生巨大变化,财政体制也应随之调整。特别是重庆市直辖以来,中央对重庆的财政政策已有所放宽,更应该调整财政体制,支持区县经济发展。l、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合理界定各级财政收支范围。上级政府直接负责的社会事务经费应由上级财政安排;上级政府与县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事务,上级财政要保证,不能变相或间接由县级财政承担。坚持谁出政策谁出钱,矛盾不下交。建议将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市管部门如技监、工商等部门的事权和财权下划到县,更好地为区县经济服务;将县级法院等司法机关上划给市直管,使其人事权和财权相对独立,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和法律的统一性;对教育这种资源共有、人才共享的基础性、特殊性社会事业的事权和财权,应上划给市直管,全市统筹协调,以保障不同地区的公民同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2、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和转移支付办法,增加地方财力。提高中央和重庆市对县级财政税收返还比例,增加地方分成;调整xx的征管范围和分成比例,分配比例和增量返还应按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来分层对待。改变企业所得税按行政隶属关系共享的做法。适当缩小市、县共享范围,建议将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费、土地使用税、交通重点建设附加费等,加大比例甚至全部下划给县,增加地方财力,缓解县级财政困难。要完善对政府的转移支付办法,并重点向欠发达区县倾斜。

3、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合理确定税收管理权限,充分体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财权。对县级税收任务的确定,由市主管部门与县人大共同确定下达,以求任务一致,赋予地方政府适度的地方税收管理权,以利地方因地制宜挖掘税收潜力,发挥税收调节作用,结合税收制度改革逐步培植地方主体税种。建议将房产税、上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作为县级主体税。

4、妥善处理县级政府性债务问题。“三金”和“三乱”债务,有其历史背景,基层政府有责任,上级政府也有责任。建议分清债务性质,分类解决,多渠道化解债务,延长还债时限,将农村“三金”和城区金融“三乱”专贷还款时间由4年延长到l0年或l 5年,减免县财政每年还债数额,使县、乡财政能够休养生息;请求对国债利息降低或免收,国债转贷资金用于社会公共设施基础建设的本金免收,以体现中央对县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

[1]

第四篇:政府非税收入改革对高校的影响及其对策

摘 要:近年来,随着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各地政府加强了对非税收入的管理力度,许多省份陆续推行政府非税收入改革,这给高等学校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力。本文 分析 了政府非税收入改革给高校带来的 影响,并提出了高校如何适应这一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非税收入;高校;影响;对策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政府的财政管理工作,满足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2004年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明确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概念和管理内涵。接着,各地政府财政部门逐步开始推行,高等学校也纳入了这一改革的范围。

一、政府非税收入的内涵和改革的主要 内容

1.政府非税收入的内涵

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 社会 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按照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不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

政府非税收入是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是市场 经济 条件下理顺政府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职能的客观要求。

2.政府非税收入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取消单位的收入过渡户,应缴非税收入直接缴入相应的政府非税收入财政专户。财政部门通过非税收入财政专户收缴资金,对执收单位的收缴业务实施管理和监督,从而改变现行由学校等执收单位自己开票、自己收款、自己存储的 方法。

(2)征收程序和管理方式发生变化,收缴分离,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新模式。即由各执收单位按照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开具统一的非税收入缴款凭证,交于缴款人,缴款人持票到财政指定的银行代收网点去缴费,资金由银行直接缴入同级财政非税收入专户。

政府非税收入改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现了收费与现金的彻底分离,是进一步贯彻“收支两条线”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实行票款分离的办法,一方面有效地防止了资金在执收部门的沉淀,有助于财政资金的及时入库,杜绝单位不及时入库、随意占用、挪用资金的现象。另一方面,规范了收费管理,有利于加强收费监督,增强了非税收入收缴的透明度,对从源头上防范腐败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实行政府非税收入改革对高等学校的影响

在实行政府非税收入改革前,各地高等学校陆续实行了部门预算、预算外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等项改革,这些改革政策的实行对高校的财务管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为进一步实施非税收入改革做好了一定的铺垫。政府非税收入改革给高校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上缴的范围扩大,学校资金进一步向财政高度集中

目前,高等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财、税、费、产、社、基、科、贷、息”等九个方面,其中“费”即学校按照规定收取的各类学费等,这部分收入占学校收入的一半以上,对学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目前国家拨款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近年来高校逐步实行预算外收入上缴,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逐步实行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推行的非税收入改革应该是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进一步深化。从非税收入的定义可以看出,非税收入的范围较预算外收入更广,高校的大多数收费行为都属于政府非税收入的管辖上缴范围。学校能调控的资金量将继续减少,学校资金运行的成本将继续加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削弱了高校资金的管理权和自主权。过去,学校为了节约资金成本,合理调度资金,占用了一些代管、往来资金,而政府非税收入的改革、部门预算的执行不利于学校对往来资金和代管资金的合理调配和管理。

2.收费方式的改变

高等学校经过连续几年的大规模扩招,各高校的学生人数连续翻番,各类学生种类繁多、收费工作量大,学校的收费方式已经从原来的单纯手工开票收费转向电脑开票、计算 机管理、信用卡缴费等。在实行预算外收支两条线后采取了集中汇缴的方式,但收费还是依托银行和学校共同收取,在每年开学初,收费量集中时,由银行批量代扣,事后统一集中打印发票发放,收取的费用并没有直接进入财政专户。但实行非税收入改革后,将改变原有的收费方式,即由单位开票、银行代收、直接进入财政非税收入专户。

3.核算方式和管理内容模式的改变

目前高校收费核算和管理仅限于学校内部,即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而在实行非税收入改革后,学校的管理范围将更为扩大,扩展到财政、银行等相关部门,管理的内容将更为详细。

三、政府实行非税改革后高校应采取的对策

政府非税收入改革是国家财政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许多部门的领导对于政府非税收入的属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认为非税收入不是正规的财政资金,尤其是对于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高校来说,这种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因此,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积极适应财政改革的要求,是做好政府非税收入改革的重要思想保证。199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规定》中明确规定:“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性资金,不是部门和单位的自有资金,必须纳入财政管理。”非税收入是政府性资金,其所有权属于国家,调控权在政府,管理权在财政。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规范管理,是深化财政改革的需要,是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理顺政府的关系,健全公共财政职能的客观要求。这与国家积极支持各项行政事业 发展 的目标并无矛盾。改革不是要束缚各项事业发展的手脚。

第五篇:政府非税收入改革对高校的影响及其对策

政府非税收入改革对高校的影响及其对策

摘 要:近年来,随着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各地政府加强了对非税收入的管理力度,许多省份陆续推行政府非税收入改革,这给高等学校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力。本文分析了政府非税收入改革给高校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高校如何适应这一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非税收入;高校;影响;对策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政府的财政管理工作,满足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2004年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明确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概念和管理内涵。接着,各地政府财政部门逐步开始推行,高等学校也纳入了这一改革的范围。

一、政府非税收入的内涵和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政府非税收入的内涵

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按照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不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

政府非税收入是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理顺政府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职能的客观要求。

2.政府非税收入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取消单位的收入过渡户,应缴非税收入直接缴入相应的政府非税收入财政专户。财政部门通过非税收入财政专户收缴资金,对执收单位的收缴业务实施管理和监督,从而改变现行由学校等执收单位自己开票、自己收款、自己存储的方法。

(2)征收程序和管理方式发生变化,收缴分离,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新模式。即由各执收单位按照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开具统一的非税收入缴款凭证,交于缴款人,缴款人持票到财政指定的银行代收网点去缴费,资金由银行直接缴入同级财政非税收入专户。

政府非税收入改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现了收费与现金的彻底分离,是进一步贯彻“收支两条线”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实行票款分离的办法,一方面有效地防止了资金在执收部门的沉淀,有助于财政资金的及时入库,杜绝单位不及时入库、随意占用、挪用资金的现象。另一方面,规范了收费管理,有利于加强收费监督,增强了非税收入收缴的透明度,对从源头上防范腐败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实行政府非税收入改革对高等学校的影响

在实行政府非税收入改革前,各地高等学校陆续实行了部门预算、预算外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等项改革,这些改革政策的实行对高校的财务管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为进一步实施非税收入改革做好了一定的铺垫。政府非税收入改革给高校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上缴的范围扩大,学校资金进一步向财政高度集中

目前,高等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财、税、费、产、社、基、科、贷、息”等九个方面,其中“费”即学校按照规定收取的各类学费等,这部分收入占学校收入的一半以上,对学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目前国家拨款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近年来高校逐步实行预算外收入上缴,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逐步实行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推行的非税收入改革应该是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进一步深化。从非税收入的定义可以看出,非税收入的范围较预 算外收入更广,高校的大多数收费行为都属于政府非税收入的管辖上缴范围。学校能调控的资金量将继续减少,学校资金运行的成本将继续加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削弱了高校资金的管理权和自主权。过去,学校为了节约资金成本,合理调度资金,占用了一些代管、往来资金,而政府非税收入的改革、部门预算的执行不利于学校对往来资金和代管资金的合理调配和管理。

2.收费方式的改变

高等学校经过连续几年的大规模扩招,各高校的学生人数连续翻番,各类学生种类繁多、收费工作量大,学校的收费方式已经从原来的单纯手工开票收费转向电脑开票、计算机管理、信用卡缴费等。在实行预算外收支两条线后采取了集中汇缴的方式,但收费还是依托银行和学校共同收取,在每年开学初,收费量集中时,由银行批量代扣,事后统一集中打印发票发放,收取的费用并没有直接进入财政专户。但实行非税收入改革后,将改变原有的收费方式,即由单位开票、银行代收、直接进入财政非税收入专户。

3.核算方式和管理内容模式的改变

目前高校收费核算和管理仅限于学校内部,即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而在实行非税收入改革后,学校的管理范围将更为扩大,扩展到财政、银行等相关部门,管理的内容将更为详细。

三、政府实行非税改革后高校应采取的对策

政府非税收入改革是国家财政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许多部门的领导对于政府非税收入的属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认为非税收入不是正规的财政资金,尤其是对于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高校来说,这种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因此,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积极适应财政改革的要求,是做好政府非税收入改革的重要思想保证。199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规定》中明确规定:“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性资金,不是部门和单位的自有资金,必须纳入财政管理。”非税收入是政府性资金,其所有权属于国家,调控权在政府,管理权在财政。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规范管理,是深化财政改革的需要,是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理顺政府的关系,健全公共财政职能的客观要求。这与国家积极支持各项行政事业发展的目标并无矛盾。改革不是要束缚各项事业发展的手脚。因此,高校应主动适应非税收入改革,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正确理解非税收入与预算外资金的关系

政府非税收入与预算外资金相比较,无论从概念上还是从外延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正确理解非税收入的准确含义,是适应政府非税收入改革的前提和关键。

区别:(1)从概念上来说,两者分类的方式和强调的内容不同:非税收入是按照收入形式对政府收入进行的分类,强调的是通过不同于税收形式所取得的财政收入;预算外资金则是对政府收入按照资金管理方式进行的分类,强调的是没有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这部分资金。(2)从外延上来说,两者包含的范围不同,非税收入涵盖了国家税收以外的内容,范围大于预算外资金,而预算外资金对于学校来说通常是指收费资金。

联系:预算外资金所包含的内容是非税收入内容的一部分,但却是规范政府非税收入,强化非税收入管理的核心内容。与预算外资金比较,非税收入对资金的定性更为准确、合理,更符合公共财政改革的要求。随着公共财政观念的强化,国家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政府收入机制的规范,预算外资金概念将逐步淡化,政府非税收入将取而代之。

新的政府非税收入除了收费资金以外,还包括了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国家资源”、“国有财产”是非常广泛的概念,如何理解?对于高校来说,学校的资源都应是国有,这些行为在学校都存在,如何界定,是否全部都应纳入管理的范围?这些问题都有待探讨。

2.正确处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的关系

政府非税收入改革的执行将引起高校的核算模式、程序的变化。近年来,财政改革不断 推行,但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均没有出台。目前199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改革的需求,而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又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实际情况,高校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会计核算。为了避免非税收入核算的不规范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从政府部门来说,应结合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改革,完善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体系。一方面规范和完善政府非税收入征收和使用,完善财务、会计活动的法规制度。另一方面,根据目前各地执行的情况,完善现行规章,包括内涵的界定,增强可操作性。

从学校来说,实行政府非税收入改革后,高校的会计核算科目应及时调整,根据非税收入核算的内容进行相应增加或减少。比如建议取消负债类“应缴财政专户”科目,增加“应缴政府非税收入”科目,用于核算高校应缴和实际缴入的非税收入款项。同时考虑到高校非税收入包含的具体项目较多而且繁杂,一些收入涉及学校分配政策,为便于管理,建议设置收入分类明细科目或利用财务软件进行项目明细核算。

3.正确处理财务收费管理系统与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关系

高校不同于一般的行政事业单位,收费行为有着特殊性,存在收费项目多、人数多、金额大、收费时间集中等特点。目前学校学生学费等在经过了多年的磨合后采用电脑收费程序已基本完善,数据中学生的基础资料也较为齐全。同时学校基本上采用了校园网络查询系统,实现学生收费情况的实时查询,便于收费管理。实行非税收入改革后,学校从开票到学生缴费、收入实现将存在着一个时间差,因此学校应与财政积极沟通,在现有的收费管理系统基础上实现与财政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对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学校、银行、财政三方还要完善收费的方式,保证每年开学学生缴费、注册、选课,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

4.正确处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与学校内部控制的关系

(1)内部岗位设置体现不相容原则

政府非税收入改革给会计核算带来了新的变化,会计人员岗位分工也带来了变化。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内部控制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重新进行岗位的设置或调整,明确 职责权限,以保证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包括应收账款、已收情况、财政、银行、学校之间的对账等环节。

(2)加强票据管理

票据是高校收入的法定凭证和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同时也是财政、物价、审计部门进行检查监督的重要依据。票据管理是收入管理的源头,因此加强票据管理,有利于规范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保障单位的收入,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目前高校使用的票据种类有行政事业单位收费收据、内部结算凭证、捐赠票据以及经财政批准的电脑收费收据。由于学校收费项目繁多,各种违规使用票据现象时有发生,如使用不规范、票据混用等现象。实行非税收入改革后,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票据管理,做好票据的“申购、领用、使用、核销”等环节的工作,实行专人管理,建立完善的票据领购、核销手续,严格执行有关的票据管理规定。

(3)进一步加强收费行为的管理

清理收费项目。首先要按照国家的规定,严格收费的报批制度,同时积极响应国家的有关政策,实行收费公示制度,亮证收费,让全校乃至全社会都来进行监督管理,杜绝乱收费现象。进一步做好学生的学费收缴工作管理,是实现非税收入的重要保证。学生欠费一直是困扰学校的老大难问题,为了降低学生欠费率,各校都想尽一切办法,包括积极推行助学贷款、学费减免、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将催缴欠费与院系经费酬金挂钩等。但随着非税收入的改革,在收费的各个管理环节方面可能会带来一些漏洞,如学校开票、学生到银行的实际交款情况,相互衔接如果不到位将会导致学费不能及时催缴,征收收入下降。加强其它收费行为的管理。在学校除了学历教育之外,还存在很多非学历的教育如各种培训班、联合办学等,这些也是学校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因此,学校在规范收入行为的同时,也要保证院系创收积极性。因此学校应适应改革需要,及时调整相关校内政策,通过制定合理科学的收入收缴、支付结算流程保障学校、院系增加收入的积极性。

(4)强化预算管理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部门预算虽然执行了几年,但由于高校的特殊性,一直存在着校内外预算两张皮的现象。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的改革等财政政策的执行,对高校的预算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对预算编制合理性、执行的严肃性、分析的科学性、考核的规范性等一系列环节进行控制,建立科学的预算控制体系,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执行差异,使得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不断趋于科学合理,真正达到财政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综[2004]53号,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Z].[2]贾康,刘利民 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研究[J] 税务研究,2005,(4)。

高红梅

下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对我县国税收入工作的影响(邵阳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对我县国税收入工作的影响(邵阳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