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论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统筹发展研究综述
一、关于全民医保目标的建立及其实现途径方面
随着“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目标的确立,“全民医保”已达成了共识,全民医保是实现医药卫生事业社会公益性的钥匙,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突破1:3(顾昕,2008);在未来的改革中,必须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葛延风,贡森,2007);要建立重健康和重持续的绿色医保制度(褚福灵,2008)。但是由于目前存在的医疗体制改革困境和二元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全民医保的实现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对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改革与完善,全民医保尚未成功(顾昕,2008)。但对于如何实现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改革方案。通向全民医疗保险的可行之路是一条渐进之路,将会扩大现有三大公立医疗保险(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覆盖面。此外,政府通过完善医疗救助制度资助城乡贫困家庭参加公立医疗保险,从而构成一个制度全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这一路径已达成了广泛共识并已在逐步推进。强化政府责任,构建与目标体制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医药分开,建立并逐步完善筹资与组织管理体制(葛延风,贡森,2007;翟祖唐,2007;唐钧,2007;胡大洋,2008;万筱明,陈燕刚,2008;刘晓晖,2008;李明强,2008)等宏观策略方向也逐步得到了认可,但在具体实现途径上还存在的分歧与争论。如强化政府筹资责任方面,有的专家强调“补需方”,即新增政府财政医疗卫生投入的主要流向是医疗保障体系,政府应该在其中扮演鼓励者和资助者的角色,通过补贴吸引和鼓励广大农民参加医保,同时资助弱势群体(尤其是城乡低保对象)参加医疗保险(顾昕,2008)。但也有的专家从国情出发,认为补供方,由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直接提供基本免费的服务是更为现实可行的选择(葛延风,贡森,2007)。这些理论争论和政策建议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与启迪。
二、关于医疗保障的城乡统筹和一体化的理论研究方面
随着“全民医保”目标的提出,国内学者对于社会保障城乡统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如火如荼,从多个角度探讨医疗保障的城乡衔接和统筹发展问题。
1.从二元经济社会角度出发,探讨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并轨与衔接问题。在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下,中国医疗保障制度表现为二元医疗保障体系,二元保障制度使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的问题,医疗社会保险服务呈低效率状态,难以体现国民医疗保障权益的公平性(鲍震字,王智广,2007)。打破二元结构势在必行,从而提出了城乡保障制度衔接的目标模式——“从二元到三维”(王国军,2005)。
2.四大板块问的相互整合衔接的研究。在全民医保这个大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专家们各抒己见,提出了不同的统筹整合路径:“一个制度、多种标准”为医保改革的突破15(刘继同,2006);在“托低就高”的途径下实现城乡医疗保障整合管理(周寿祺2007);采取“三支柱”促进城乡医保一体化的实现(孙祁祥,2007);依托“新农合”编织全民医保网;医疗保障制度要分层次(唐钧2008);实现全民医保需要配套改革(吴成,2008);三大公立医疗保险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实现医疗保障的城乡一体化(顾昕2008)。同时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亦日益受到重视。农民工是一特殊群体,他们多数流动于城市和农村之问,他们面临着两种选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鉴于两者的保障程度有限,近期不宜作出硬性规定,两者的结合可以提高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程度(胡务,2006)。
3.城乡医保统筹发展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的研究。医疗行业信息不对称和技术垄断,使得该领域供方的道德风险发生频率高且规避难度大,导致了医疗费用的急剧攀升,进而损害了医疗保险制度的效率基础(王保真,2007),并且是对诚信建设和信任系统的破坏(王建,2008)。应严控道德风险,重建信任机制。具体途径:加快医保覆盖面,缩短其自费患者与参保患者之间的“双轨制”与“价格差”;约束与限制不合理的医药行为,做到既能使患者看好病,又能促使与激励供方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还能有效控制供方的不合理开支,形成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风险共担的合作博弈机制(王保真,2007)。对医疗服务供给方、医疗服务消费者、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进行各种制度调整,在强化制度建设的基础上,重建人们对制度的信任以及对专家的信任(王建,2008)。
三、各地城乡医疗保障统筹发展的实践研究方面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和探索各地的模式,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对制度创新大有裨益。各地关于城乡
医疗保障统筹发展的制度创新和付诸实践的模式探索日趋增多,例如全民医保标向性探索的“石狮实验”:石狮市五个试点村以整村的形式与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签订合约,试行新型全民医疗保险(尹海涛,2005);上海浦东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一体化的发展策略——城乡阶梯式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田文华,梁鸿,陈琰,曲大维,许非,2005);河南舞钢市全民医保的“破冰之举”:舞钢市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市居民合作医疗3种形式,初步形成了全覆盖、无缝隙的全发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仇雨临,2006;杨力勇等,2006);厦门市欲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民医保”(郡芳卿,2006);湖南省石门县在在进行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制度有效衔接时所采取的措施被称为降低或取消新农合起付线模式,也称为“零门槛”方案。湖南省石门县为了搞好医疗救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起付线和封顶线的有效衔接,除对五保对象的医疗救助不分病种和农村低保对象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医疗救助实行“零起付线”外,还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实行了“零起付线”(李钢,盛学庆,2006)。昆山市农村城乡一体化医保(金健宏,2006),全民医保试点:安徽金寨县的成功与其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以及财政支出顺序优化等密切相关(中国卫生产业,2007),珠海模式的试水:通过建立“大病统筹救助、中病医疗保险、小病免费”三道医疗保障防线,旨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的目标(袁泽春,2008)。镇江的成功经验是把社区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险相结合,实施一系列医保社区创新配套政策,打造“l5分钟社区基本医疗服务圈”,增强了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陈新中,2008)。浙江省和江苏省在处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过程中,在解决两个制度覆盖人群的交叉问题上,地方政府的两种主要解决方式;一是自主选择,规定城镇居民(包括参合农民)可自助选择新农合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但不能重复参加,浙江省采用了该种方式;二是按居住地划定覆盖人群,规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覆盖县城以上城区内的城镇人口,新农合覆盖县城以下的非农人口,江苏省采用了该种方式。此外,在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已无户籍划分的地区,部分地方政府也作出了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统一纳入城乡合作医疗的探索(付晓光,汪早立,张西凡,程念,2008)。重庆市在进行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制度有效衔接时所采取的措施被称为综合补偿模式,也称“三明治”模式,“重庆模式”的核心是一个“三明治”式的政策组合版块,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体现得更为突出。这块“三明治”的夹心层是制度的中坚即“新农合”,底部和顶部的两层是制度的辅佐即“医疗救助”(赵小艳,2008)。这些实践探索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和对照样本,增强了本研究的可行性和价值。
四、比较和借鉴国外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经验教训方面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比较和借鉴国外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完善中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考和建议。宏观层面的经验借鉴主要有:乌日图(2003)分析研究了西方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4Jr雨4~(2oo3)评述了针对医疗保障制度中存在的医疗保险支出过度膨胀、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和医疗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世界各国采取了增加税收和医疗保险费收入,增加病人自付医疗费用的比重,加强对医疗保险服务机构的监管,社会保险机构自己办等措施。这些对正在实施中的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孙浩(2006)、郭小沙(2007)、王雁菊(2007)分别介绍了澳大利亚、墨西哥、德国、英国的全民医保制度,认为应建立适合中国基本国情、承认地区发展不平衡并逐步实现全民覆盖的医疗保障体制;丁润萍(2007)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廖明(2008)评述了印度的全民医疗体系;李莲花(2008)通过比较分析韩国和地区的全民医保过程,总结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对我们全民医保的启示。李明强(2008)主要研究了泰国、新加坡和墨西哥等国家在医疗保障制度创新上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讨论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设计,以及实现医疗保障全民覆盖的实施路径。杨红燕(2008)选择了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巴西和墨西哥等典型国家,采用国际比较的方法对实现全民医保的经济、社会、人口等条件进行了总结。认为强大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全民医保的前提,人口结构的变化是建立全民医保的非决定性影响因素,政府关注与社会形势是建立全民医保的关键因素。并得出结论:中国目前还不具备实现全民医疗保险的条件;但中国可以利用职域保险、地域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与医疗救助相结合等多样化的制度安排,在“全民医疗保障”的层次上实现“全民医保”。通过对这些的整理,可以得出的经验是,医疗保障要关注穷人和弱势群体,城乡一体化及普遍覆盖,特别是印度的三级医疗保健网、泰国的全民健
康保险计划对于更具有启示意义。
国外关于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城乡统筹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研究以及对农村合作医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研究上。
(一)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研究
首先是对新农合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与改革目标研究方面,一个国家的卫生政策虽然不可能完全消除居民问的健康不公平现象,但国家有义务与责任减少这种不公平现象的扩大趋势(Hossain,S.I,1997;Bogg,L,2002)。改革目标含糊不清和充满歧义是中国卫生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WilliamHsiao,2000)。第二:在农民参合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方面,AliAsgary,KenWillis,AliAkbar,TaghvaeiandMojtabaRafeian(2004)等采用重复投标博弈法(iterativebiddinggametech.nique)问卷格式,使用伊朗全国2139个农户数据,进行了农民医疗保险参加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B.古斯塔夫森(2005)从构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视角,展开了居民医疗支出不公平性以及健康风险冲击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Cook等(1999)在对中国和亚洲国家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分析时,提出了依赖性——脆弱性——贫困的概念和分析框架。第三,对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存在不公平现象的研究:RaviKanbu(2005)分析了中国不同区域,特别是城乡之间卫生保健的不平等现象;BjornGustafsson,LiShi(2004)考察了中国农村卫生服务方面的支出和贫困之间的关系;OfraAn-son,Shi~ngSun(2004)以河北省为例,具体考察了中国农村存在的健康不平等现象;
GuyCarrin,AvivaRon和YangHui(1999)等根据14个试点县的情况,分析了中国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对改善农村健康保障困境的影响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YuanliLiu,WilliamHsiao和KarenEggleston(1999)着重分析了中国卫生体制变化带来的城乡在健康保障领域严重的不平等;ChristopherJ.Smith(1998)分析了当代中国的化和卫生服务体制,揭示了城乡健康越来越大的不平等缺口。„
(二)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研究
巴西1994年建立“家庭健康计划”,这是一种关注家庭和社区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制度。“家庭健康计划”所需资金来自联邦和各州的专项资金支持。截止到2002年底,该项计划已覆盖巴西50%以上的农村人口。“家庭健康计划”实施后,巴西农民在医疗服务方面的可及性明显提高,几乎达到90%以上(WagstaffA.,vanDoorslaerE,vanderBurgH.,etc.2003)。I.S.Falk和WilburJ.Cohen(1946)结合美国国情对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对农民群体的保障最好建立一个覆盖所有工人的统一的保险计划,并且以强大的救助计划为补充,来提供社会保险未解决的特殊需要。FionaFerguson(2002)对国外农村医疗保障的背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保障程度、发展水平等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福利国家”和普遍保障思想的影响下,才将社会医疗、养老等保障制度由城市逐步扩展到了农村,实现了“全民皆保险”;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亚洲和南美洲)也开始重视农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项目的建设,但一直还处于试验和起步阶段。Gumber研究了泰国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状况和问题。他认为泰国的合作医疗制度为基层农民提供了较好的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但存在着资金不足、覆盖人群少、抗御大病风险能力差的问题。尽管有、诊所等机构提供的免费公共健康保障计划,可这种计划的服务水平低,寻租腐败现象严重,低收入农村家庭接受公共医疗补贴占总医疗费用支出的比重很小(略高于10%),对于农民来说,农村卫生资源贫乏,医疗费用支出特别是住院费用大大超过自身及其家庭的负担能力。AnilGumber,Dave和Priti,PatrickKrause等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对印度农民享有的卫生保健水平、农村健康保险体系构成和缺陷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印度富有特色的农村非正式健康保险计划作了深人研究。发达国家近十几年来非常注重对医疗保险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医疗费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Borch,Wilcox和Rubin,Luif等人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实证研究。国外文献丰富了中国城乡医疗保障研究的内容和思路,特别是关于中国城乡医疗保障不平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综上,城乡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数量不少,涉及面较广泛。但是,从以上分析可看出目前的文献研究还有以下不足:第一,缺乏对统筹城乡医疗保障的内涵、战略目标和具体发展步骤的理解,没有达成明确的界定;第二,未充分认识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统筹发展的和制度变迁逻
辑,仍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阶段;第三,没有形成对城乡医疗保障系统问关系互动和整合衔接发展的整体性的认识。目前的研究还缺乏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统筹发展动因、统筹运行机制、统筹管理体制、统筹过程中的监管等关键性问题的系统研究,对各大体系问的衔接整合机理和统筹运行机制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提出的都只是片面的两个体系问的衔接整合,而没有从未来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的角度去思考。第四,未结合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统筹发展的环境进行分析,比如未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统筹构建结合来分析,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共促共进。
第二篇: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甘肃政法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公共管理院(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09级劳动与社会保障班
学 号 200931060135 姓 名 王艳莉 指导教师 张举国 成 绩
完成时间 年 月
目录
一、我国医疗保障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第一-三页
二、城乡医疗保障统筹的必要性与现实阻力------------------------第三-五页
三、城乡医疗保障统筹的方向------------------------第五-六页
四、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发展的意义------------------------第六-七页
参考文献---------------------------第七页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王艳莉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在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之下,城乡医疗保障一直处于制度分设、部门分割的状态,医保制度不统一、不协调、不衔接,而且经办管理服务体系造成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重复参保以及财政重复补贴,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和管理成本。尽管党中央早就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主管医疗保障的人设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也都充分认识到其必要性并积极开展推动统筹城乡医保的探索与发展,理论界和社会舆论也在不断呼吁统筹城乡医保,但多年来在统筹城乡医保方面举步维艰,进展缓慢。
[关键词]城乡统筹 社会保障制度 城乡医疗保险 二元经济
Study on the urban and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ANG Yanli
Abstract:Long-term sinc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urban and rural two yuan of social economic structure, urban and rural health care system, has been split into the State Department,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is not unified, lack of coordination, not cohesion, but also the management service system caused a considerable part of the migrant workers insured repeat repeat and fiscal subsidies, increased the burden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st of management.Although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has clearly put forward to co-ordinat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s the competent health care from the departments and some local governments also are fully aware of the necessity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medical insurance, theory and social public opinion has been called for the urban and rural medical insurance over the years, but in the urban and rural health insurance difficult, slow progress.Keywords:urban and rural;social security system;urban and rural medical insurance;
two yuan in economic
一、我国医疗保障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处于主要发展期,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带来的巨大挑战,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事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一)我国医疗保障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取得了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镇居民低保等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快推进。保障的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老年、失业、患病、工伤以及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但仍然存在着覆盖范围比较窄,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比较薄弱,资金支付压力大,部分社会群体保障待遇不合理,特别是城乡社会保障不平衡,不衔接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2009-2012的三年,中共中央共出台医改文件14个,主要部门共出台重要配套文件50多个,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医改政策体系。三年来,全民基本医保、基本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四大制度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基层服务能力明显加强,提高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三年间,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比改革前增加了1.72亿,医保覆盖率提升到95%以上。三年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几十年“以药补医”的现象开始改变,基本药物价格比制度实施前平均降幅达30%左右。
(二)面临的问题
1、医疗保障覆盖面小
城乡二元格局的形成和城乡社会医疗保障出现的巨大差别,使全国社会医疗保障覆盖面比率变小。城镇实行的是高就业、高补贴的社会保障制度,即有了城市户口和稳定的工作,就可以享受社会医疗保障。农村目前推行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了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但是在具体的报销审核过程中,落实不到位且支付水平相对较低。
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制度还未能实现无缝对接。具体表现为“四难现象”:一是三项制度在待遇设计上没有进行全局统筹规划,缺乏必要的衔接性。二是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未并网,重复参保难避免。三是在三项医疗保障政策执行和经办过程中存在交叉现象,因经办机构分属不同主管部门,管理范围、管理办法、管理程序各不相同,增加了协调难度和成本。四是经办机构分开设,资源配置难优化。
3、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正在成为经济社会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大致有三种表现:第一类风险表现为参保人的过度消费。第二类风险表现为医疗服
务提供者的诱导需求和过度供给。第三类风险表现为医患合谋。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因为机会主义倾向而导致的道德风险,其后果不仅是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它对诚信建设和信任系统的破坏。这在事实上导致了医患之间严重的信任缺失和关系恶化。
4、到目前,我国还缺乏一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医疗保险预警机制。所谓危机预警机制,是指医疗保险管理方对市场的风险进行监视、分析、评价、推断、预测,根据风险程度事先发出警报信息,提示决策者警惕市场风险,并采取措施对市场风险进行防范。
5、缺乏合理的医疗经费筹集机制和稳定的医疗费用来源。由于享受人数的增加,老年职工的增多,疾病的变化,医疗技术的发展,药品和各项医疗费用的调整,各种高技术医疗设备的引进,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医疗需求的变化,使医疗费用开支不断增加。同时医疗费提取比例低于实际开支,使得个人实际支付医疗费用比例过高,负担过重。
二、城乡医疗保障统筹的必要性与现实阻力
(一)城乡医疗保障统筹的必要性
1、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 从保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农村与城镇居民保障相差甚远。城市和农村对卫生总医疗费用所占比重,1992年为41.5%和58.5%。到2004年则为65.1%和34.9%。
2008年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为8.14亿,占农村人口的91.5%。但是“新农合”基金筹资仅为710.02亿元,其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占82.7%.筹资渠道多元化程度不够;基金支出为429.1亿元保障力度较低,加之医药费用上涨导致农民很难享受“新农合”带来的保障。城乡之间医疗保障的差距严重违背了医疗保险的公平原则。
2、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需要
城乡二元医疗保障制度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新农合补偿力度不足,不能形成风险共担机制,极易导致农民贫困,城乡收入差距悬殊过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医保缺陷和待遇低下加剧了本来就紧张的医患矛盾、医保部门与医疗供需矛盾等。
3、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工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农民工是推动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力量,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资金。但是由于城乡分割,城镇职工参加的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而绝大部分农民工只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即使可以加入城镇医疗保险,实行的也是与城镇职工有差别的医疗保险。因此农民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进城,延缓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解决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可以加快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进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现实阻力
1、对统筹城乡医保尚未形成共识
统筹城乡医保首先涉及到新农合是否属于医疗保险,以及应当由哪个部门负责的问题。多年来,尽管新农合的制度模式在筹资方式、运行机制、待遇支付等方面都具有医疗保险的基本特征,与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依托集体经济建立起来的“老农合”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不再具有“合作医疗”的性质,但有些相关部门不愿承认新农合的医疗保险属性,并对近年来在农村为广大农民建立的社会医疗保险戴上“新农合”的帽子,以显示这是“合作医疗”而不是“医疗保险”,并以此与医疗保险划清界限。
2、卫生部门不愿放弃对新农合的管理权
新农合是2003年由卫生部门开始试点并推广建立的(比2007年才启动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提前了4年)。在卫生部门的积极努力和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末全国农村参合人数就已经达到8.15亿人,基本实现全覆盖。2011年末全国参合人数达到8.32亿人。因此,卫生部门不可能轻易放弃对新农合的管理权和工作成果。在城乡医保制度分设、部门分割的状态下,在国务院没有对统筹城乡医保的归属部门做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如何统筹城乡医保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变为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以及权利之争。通过管理新农合所获得的大量财政补贴,使卫生部门管理的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受益匪浅。如果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整合并移交给人社部门,卫生部门及其下属医疗机构的利益将会受到制约和影响,因而卫生部门及其下属医疗机构也不愿主动放弃既得利益。
3、一些地方人社部门不愿接管新农合
近年来,为早日实现全民医保的发展目标,各级人社部门不断加大医疗保险扩面征缴的力度,使参保人数逐年猛增。特别是在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建立并迅速推广之后,城镇医保参保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2亿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1亿人,两者合计4.73亿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共计5468.3亿元,基金总支出4380.9亿元;城镇医保经办机构服务总人次达到17亿人次。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机构、人员编制以及财政预算拨款经费的限制,地方人社部门特别是医保经办机构人手少、任务重、经费不足、信息管理系统承载能力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处理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同时,新农合的经办管理能力建设比较落后,特别是在乡镇、村等基层单位从事新农合管理服务的人员编制更少、整体素质较差、工作经费不足、信息系统落后等方面的问题相当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合并交由人社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将使一些地方人社部门不堪重负。因此,不少地方人社部门对于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并由人社部门归口管理之事并不积极,表示力不从心或时机不成熟,不愿接收管理新农合的业务工作。
三、城乡医疗保障统筹的方向
(一)如何摆脱困境,克服阻力
1、要统一有关各方对统筹城乡医保的认识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舆论宣传和引导,使各级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充分认识新农保的医疗保险性质,遵循医疗保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发展、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战略高度,正确认识统筹城乡医保的基本内涵和必要性以及紧迫性,为统筹城乡医保奠定思想基础。
2、由国务院对统筹城乡医保尽早作出决策和统一部署
统筹城乡医保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全局和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应当由国务院对统筹城乡医保问题尽快作出统一的决策,并进行相关的顶层设计,首先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方面加紧实现统一目标、统一规划、统一制度,并由人社部门对城乡医保实行统一管理。只有国务院出面协调并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克服有关部门的本位主义,解决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权利之争,从根本上改变医保领域的城乡制度分设和部门割据的状况,消除相关部门之间的摩擦和内耗,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行统筹城乡医保,促进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
3、要充分肯定卫生部门在创办新农合以及解决广大农民医疗保障问题方面所作出的积极努力和历史贡献,妥善处理新农合的行政管理和经办机构以及相关人员的调整、安置和权益保障以及与人社部门及其所属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整合等方面的问题。
4、要进一步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加大各级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经费投入,确保县(区)、乡镇卫生院及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在统筹城乡医保之后继续保持逐步加强和改善的发展态势。
5、要大力加强城乡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基层经办服务平台的支持和投入,加快推进县(区)及以下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提升经办管理服务水平,以适应统筹城乡医保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改革方向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目前全国已有6个省级地区和另外30多个地市、150多个县实行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整合制度,统一管理,在解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公平性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医保,其中的主流趋势是将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整合为城乡居民医保,并统一由人社部门负责管理,促进城乡居民医保在制度模式、经办管理以及信息系统等方面实现统一。现阶段我国城乡医疗保险人均基金支出水平、卫生支出水平等方面存在不均衡现象。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因而对整合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1、大部分地区应在“十二五”期间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10-2015年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所需的财政投入占全部财政收入不到1.24%,并且在财政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受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断提高等因素的影响,财政投入需要不断地提高。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财政支付风险最小。但考虑到我国部分地区经济较不发达、地方财政收入较少,中央应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分东中西部提供不同的补贴,统筹区域发展,帮助相对落后地区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2015前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定位为省级统筹,在努力实现城乡公平的同时,考虑区域发展的平衡,实现区域公平。
2、选择帕累托改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达到大致相同的筹资水平和补偿水平
在财政可承受能力的范围内,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选择帕累托改进,快速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险水平,但同时不降低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险水平,农村保障水平的提高速度快于城市,这样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同时随着城乡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最终达到大致相同的保障水平。
3、明确政府在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主体地位
我国在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时应明确政府的主体地位,政府应设计公平合理的制度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并提供财政支持,使人们享受较高水平且相对均等的医疗保障。
4、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首先要统一经办机构,整合两种制度基金共同运行以抵抗风险,其次,要不断扩大覆盖范围,以达到制度的全覆盖,第三是提升统筹层次,促进各地区之间的公平性,第四是设计合理的缴费标准和补偿水平。
四、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医疗保障作为能够让全体国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安排,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社会发展的主体内容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与社会和谐更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客观上构成了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指标。
(二)有利于推动生产力进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目前正处于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黄金时期,各方面的变化都比较大。通过改革作为上层建筑的城乡二元医疗保障体制,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就会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同时,医疗保障通过对劳动者的保障,促进了社会劳动力再生产,提高了劳动者素质,解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国民经济增长,进而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村人口转移,我国现在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对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特别是要针对城镇
化、工业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农民工等群体制定城乡衔接的医疗保障制度,切实保障他们的合理有序流动。
(四)有利于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
面对经济不够发达而人口老龄化却迅速提升的未富先老问题的挑战,如何保障老龄人口的健康权益已经成为迫切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出发,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以缓解、转移、分散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高额医疗负担。
(五)有利于体现医疗保障公平的本质,维护社会稳定。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分割的医疗保障制度并没有有效公正的发挥其再分配职能,反而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的差距,造成了新的不公平,容易引起社会的紧张和冲突。统筹城乡医疗保障把关心农村人、尊重农村人、发展农村人作为主要目的,使其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保障权利,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六)有利于促进我国医疗保障实践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
通过对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研究可以认清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差距和发展方向,不断加以改革完善,确保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参 考 文 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研究2011年第一卷(总第十三卷)[R].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王保真“十二五”规划推进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思考.p198-199.[2]袁建恒.中国社会保障网.论坛专家访谈:专访金维刚.[N].2012.12.10.[3]蒋徳理.中国社会保障网.论坛专家访谈:专访仇雨临.[N].2011.02.15.[4]国务院医改办负责人答记者问.[R].金黔在线.2013.03.15.[5]尹蔚民: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J].求是.2013.02.05.[6]卫生部长:医改已下定决心,再深的水也要趟.[N].人民日报.2012.04.12.[7]盖锐、杨光.社会保障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2.p197-216.[8]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05.p161-183.[9]陈虹、李晶、陈立影.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战略与实证研究:基于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的视角.[C].中国社会保险学会.2011.04.[10]徐玮.关于医疗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09.01.第12卷第1期.[11]常红.医改三年 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N].北京.人民网.2013.02.21.1
第三篇: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该课题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承担的国务院重点课题《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发改委委托我院具体实施。
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不是单纯的农民进城和人口转移,也不是单纯地将城镇职工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村,统筹城乡就业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是城乡地域之间各种要素优化配置的渐进过程,是城乡规划、产业分布和劳动力配置等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这个系统的建立,要在正确分析和面对当前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在统一的目标指导下,经过试点,逐步推进,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相协调的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新路子。
一、正确分析和面对我国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我国劳动保障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就业机制、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调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初步形成了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已覆盖绝大多数城镇职工,城镇三条保障线较好地发挥了保障低收入者生活的作用,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渠道进一步拓宽,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资金支持大幅增加。
在统筹城乡就业方面做出了突出的工作,一是从政策上讲原来针对城镇职工的劳动力市场建设、职业培训等政策已经逐步覆盖到农村,二是各地也在进行试点和探索,并且涌现出许多典型的做法,在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也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但是在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地表现在:
(一)农民工进城就业在户籍、低保、住房等公共福利方面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当前,统筹城乡就业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农民工在获得就业机会和工资报酬、享受公共就业服务等方面有了政策保障,但在户籍制度改革以及附着在户籍之上的其他公共福利方面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在户籍制度的改革方面,虽然全国许多地方,基本冲破了在就业准入方面的户籍限制,但在进行户籍改革的地方也往往仅限于就业准入,真正附着在户籍制度背后的其他公共资源,农民工仍然难以与城镇职工一视同仁。如绝大多数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不可能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很难享受到城市居民享有的许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即使在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实行了户口登记一元化管理的地方,许多也难以与城市居民同等地享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和福利待遇。由于多年来二元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城乡居民的利益差别短时间内很难消除。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存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失衡、衔接困难、财政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被列为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之一,但真正解决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实现城乡劳动者社会保障权利方面的平等,除工伤保险从制度设计上可覆盖城乡所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外,其他险种在实践过程中还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各种不同保险的衔接问题,如养老保险有农村养老保险、“双低”养老保险、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四种不同的制度;医疗保险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三种不同的制度。如
何很好地解决各个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和过渡问题,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一方面由于缺乏农民工定居和稳定转移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社会保险特别是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没有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致使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无法实现异地转移。再者,我国养老保险运行模式正处在由现收现付制向统帐结合、部分积累制转变时期,对老职工的历史欠帐需要偿付,本身资金投入不足,再要对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增加投入,可能会使本来就很困难的地方财政难以承受,真正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上全覆盖尚能达到,但要实现人群的全覆盖还有很大的资金缺口,需要强有力的财政支持。
(三)与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相关联的土地、投资、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不配套
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系统决策、配套改革,劳动保障系统自身无法独立完成;要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土地规划和财政等政策,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需要其他部门的综合配套和相互协调发展。目前在全国各地的探索和实践中,劳动保障系统内部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向农村延伸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些地方如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广东省南海市等城市在城乡一体化的统一规划下,统一协调城市规划、土地集中集约使用规划、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与农民进城就业、住房安置、社会保险、子女就业等发展政策,取得明显成效。但仍有很多地方在建立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时,还停留在提高就业率、将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等延伸到农村,将社会保障政策和参保人群覆盖到城镇居民和农村的阶段,产业发展政策、土地使用政策、城市规划等政策的系统配套还停留在论证和探讨建立目标的阶段,真正实施相互配套的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科学研究和制订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中长期发展目标
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是公共政策覆盖城市和农村、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并且实现城乡劳动保障管理的统筹协调发展。具体来讲,长期目标可以描述为:
(一)对流动就业人群实施公共政策全覆盖
主要在就业服务政策上要作到城乡一视同仁,在职业培训政策上实现工农全覆盖,在社会保障政策上要分项区别对待,在义务教育政策上要实现城乡区域一致,在财政扶持政策上要实现列入常规预算,在法律援助政策上要作到免费提供服务。
(二)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要突破地域限制,畅通流动渠道;破除户籍壁垒,打开城乡通道;消除就业歧视,改善就业环境;衔接社保关系,便利流动就业;统一规范中介,提高匹配效率;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劳资权益。
(三)实现城乡劳动保障管理的统筹协调
改革管理体制,打破城乡、条块分割;建立组织体系,实现五级网络、直通村庄;提高统筹层次,实现中央统筹、省级调剂;完善信息系统,实现全国联网、统一标准;增强服务能力,加强队伍建设、改进手段;完善法律,稳定政策。
本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阶段。到2020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目标为: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分配
格局比较合理,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规范高效。
-----劳动者平等选择就业,在城乡、地区和各类单位间合理流动,就业形式灵活多样;就业规模适度,城乡就业人数总数达到8.4亿左右,调查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内;就业结构更趋合理,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低于30%,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大幅上升;劳动者普遍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高中以上就业人员比例大幅度上升,就业人员素质基本达到工业化要求。
-----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等社会保障都有相应制度安排;城镇居民各项社会保障达到全覆盖,农村居民不同程度地享有养老、医疗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大幅度提高,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进一步加强。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要加快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就业。在“十一五”期间,着力打破城乡分割,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镇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和从事经营活动的各种不合理限制,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实现城镇登记失业率向城乡调查失业率统计监控的转变。2010年以后,随着整体就业压力的减缓,城镇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要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力就业,逐步加大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提高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改善城乡就业的市场环境,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充分程度。
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按照统一、高效的原则,整合社会保障行政管理职能,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形成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总体框架,将试点成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其他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向全国城镇推广,在全国主要城市逐步完成新旧制度转换。2010年以后,在分步推进城镇和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三、统筹兼顾和协调实现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思路
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农业哺育工业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政府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二是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城带乡,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就业环境;三是城乡互动,运用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作为城乡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立城乡统筹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要实现以下三个突破:
(一)统一规划、系统决策,在体制创新上实现突破。
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某种程度上讲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从经济结构变迁看,城镇化过程也就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看,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积聚以及积聚后的再扩散过程。因此统筹城乡的就业,解决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三次产业结构间的转移要与城镇化的步调一致,完善城镇职工、农民工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与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一致,与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行政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同步。
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和社会保障,要从体制上着手,包括组织机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监
督管理等一系列制度的优化和调整,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一把手抓到位,多部门综合联动。只有在体制上有所突破,才能确保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目标的根本实现。
(二)进行综合配套政策改革,在制度创新上实现突破。
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政策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统一的目标下进行系统的政策设计,以促进城乡就业、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核心,同时完善农民进城居住、医疗、社保、子女教育和青年就业、弱势群体就业援助等配套政策,通过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形成城乡一体的积极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再就业援助体系、社会保障经办服务体系,为实现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实现城乡统筹就业,要建立一个新的制度框架,这个制度框架包括: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城乡统筹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土地节约集约使用管理与失地农民安置就业制度;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相互衔接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面向城乡的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制度,等等。
(三)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险体系的良性互动,在劳动保障业务协调机制上实现突破。
正如经济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要相协调,促进就业同样也需要与社会保障发展相协调。在现行的制度设计和实践当中,还存在着就业与社会保障不协调的现象,保障水平过高、保障不足与没有保障的情况同时存在。一方面,为追求基金平衡维持高费率的做法加重企业负担,影响扩大就业;另一方面,片面追求就业量的扩大忽视了对部分群体提供正常保障的问题。在进行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设计时,要在两者协调发展的方针指导下,既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总量,也要与城镇化的进度相适应,优化就业结构,更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就业质量。
国家要根据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在充分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之间做好平衡。在就业压力较大时,首先要积极扩大就业,并通过适度的社会保障来促进就业,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至少应以有利于就业为前提;而在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就业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则应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适当提高保障水平。
四、动态把握和注意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要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协调
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和规模,必须与工业化的进程相适应,与其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相匹配。城镇化的推进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吸取国外城市化的经验教训,注意保护和节约土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而城镇化的进程也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因此统筹城乡就业的进程必须与城镇化的进程一致,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立也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协调,与城镇化的进程相协调。
根据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发展的历程,同样存在着先工业、后农业,先城市,后农村的过程。有关专家预测表明:中国的城镇化与西方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完全一致,在中国城镇和农村的人口比例在达到60:40的结构也许是最和谐的状态,不会象西方社会出现80:20的结构状态。因此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工业化、城镇化
进程的经验做法,更要与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相互协调。
(二)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分区域、分层次推进
统筹城乡就业,包括制度创新、体系完善和政策统一。有的需要从城市向农村开放和延伸,有的需要构筑和建立,有的需要进行整合和共建。就全国而言,现在还没有现成的最优模式可供普遍参照,需要通过试点来闯出新路。在总结城乡统筹充分就业社区经验的基础上,在以劳动保障部、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四部委组成的城乡统筹充分就业试点小组的领导下,城乡统筹充分就业试点工作正在全国20多个省市拉开序幕。通过试点,总结出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充分就业的城市、就业环境最佳的城市、创业型城市、技能兴市等典型城市以及这些典型城市的不同政策模式,在此基础上总结制定指导全国的就业政策,并选择适当的时机逐步推进。
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按照统一、高效的原则,整合社会保障行政管理职能,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形成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总体框架,将试点成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其他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向全国城镇推广,在全国主要城市逐步完成新旧制度转换。在农村,加快推进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2010年以后,在分步推进城镇和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要动态把握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良性互动关系
就业和社会保障相互联系、相互协调才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如果就业率过高,忽视了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这种无保障的就业也是低水平的就业,不稳定的就业。保障水平过高,将会使一部分人失去了就业的积极性,出现“养懒汉”的现象,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整体性人力资源的开发。高就业率和高社会保障水平要以相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等协调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既要注重着眼于提高就业率、提高保障水平,也要注意把握它们之间的动态协调关系。在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时做到:
1.保障水平要适度。
社会保障标准的确定,要同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既要保证基本生活需要,又要有利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保障水平过高既加重企业缴费负担,加速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过程,不利于扩大就业、鼓励用人,又不利于调动低收入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会使社会保障制度存在明显的道德风险。
2.保障范围要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就业渠道、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必须不失时机地扩大基本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首先,要将城镇灵活就业人员逐步纳入社会保险,使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覆盖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和居民,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覆盖到所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到城镇所有居民。其次,要适应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趋势,尽快研究失地农民、农民工、乡镇企业职工参保问题,为该群体提供基本保障。第三,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为农民提供适宜的保障。
3.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费率居高不下,这不仅使许多单位和个人望保却步,而且加重了企业负担,不利于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也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为鼓励各类企业更多吸纳就业,除了实施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财金政策、税收政策、外贸政策外,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同时,适当调整过高的社会保险缴费率,切实减
轻企业负担,使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协调发展。课题组组长:田小宝
课题组人员:靳宏、马云飞、何平、张一名、汪泽英、王永奎 主报告执笔人:张一名
分报告一执笔人:王永奎
分报告二执笔人:汪泽英
第四篇:关于覆盖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医保改革
关于覆盖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医保改革
时间:2008-05-05 来源:
【字号: 】【我要纠错】【Email推荐
】【收藏】【打印本页】【评论】【关闭】
编者按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2008年年会暨第二届和谐和会与医疗保险论坛于4月24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和谐社会与医疗保险论坛的召开,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密围绕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就构建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进行战略性研究。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民政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青团中央等相关部委及地方劳动保障系统专家教授企业代表近300余人出席会议。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王东进发表了题为《关于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发展战略问题》的主旨演讲,详细论述了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发展战略研究的重大意义、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发展战略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构建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的战略步骤、构建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的战略举措等问题。
业界、学界、企业界代表相继发言,主要针对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的热点问题与改革方向及制度创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建立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
背景: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新农合医疗保障体系、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已基本确立,三张网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制度分割已不适应人员流动性需要;管理体制分割,管理服务能力不足制约发展; 统筹层次过低,保障水平较差。
目标:病有所医 人人享受基本医疗保障。
原则:政府主导;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缴费性医疗保险为主体,其它补充性保险和福利项目为辅助。详细
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医疗保险体系总体特征是多元制度和分散管理,制度结构总体特征纷繁复杂,管理模式总体特征多头分散,保障水平总体特征为三重“二元结构”。
分散多元体系的影响:积极方面是有利于扩大覆盖、减轻政府资金压力;消极方面是损害了公平(参保、筹资、待遇)与效率(互助共济、资金使用、行政成本)的并重结合,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再分配与消费、异地就医、人口流动、企业成本与竞争力)。详细
“三改联动”的基本逻辑
基本思路
命题之一: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药品流通制度 “三改联动”的核心在于医疗卫生制度改革,而不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药品流通制度改革。
命题之二: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医疗市场声誉机制。
命题之三:建立医疗市场声誉机制的切入点在于国有医院与卫生行政部门的管办分离。
医改的核心问题:看病难与看病贵,药价虚高,医用耗材价格虚高,医生滥开大处方与检查单,医患关系紧张,财政压力。
?
简化的医疗保障系统:三方主体,医生、患者和保险机构;两个市场,医疗市场和医疗保险
市场;三改联动,医疗、医保与医药。详细
覆盖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统一制度体系任重道远
全民医保目标下的制度选择::从实现社会公平和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出发,整合多种形式医疗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
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现状及问题
1、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他特殊人群医疗保障制度,社会医疗救助制度。
2、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人群设计制度,缺乏总体规划;保障险种政策不一,缺乏相互衔接;保障待遇高低悬殊,缺乏公平机制;管理服务体制不顺,缺乏管理效率。详细 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
一、健康正在日益成为人民普遍性的利益需求。人对健康和生命的珍惜是与生俱来的,解决温饱问题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如果不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不把市场化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起来,即使调整再多人民的不满意度还会继续上升,这就是民生全面升级的一个具体表现。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对健康保障的要求也是自然提升的。详细
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险---目标、任务和思考
背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构建和谐社会和保障人民健康的要求,城乡二元经济长时间存在,快速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人员大范围流动。
目标:建立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应认识到制度建立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适应立法要求加强研究城市化地区的试点
当前的任务:建立和完善制度,制度覆盖人人;加快扩面,绝大多数人能够参保。
坚持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低水平(筹资低水平;缴得起;变化和发展),广覆盖(所有公民),保基本(以收定支),多层次(满足不同人员需求),可持续(收支平衡;缴费基数和费率),社会化服务(直接和医药机构结算)。详细
建立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建立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必要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适应市场经济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对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市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实践探索:成都市根据不同群体的医疗需求,实施了七种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工医疗保险;失地农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金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属高校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成都市提出,不管你在哪里干,医疗保险不间断。成都市具体做了以下几项工作:打破身份界限,统一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构架;完善政策体系,统一城乡医疗保险待遇标准;突破既定体制,统一城乡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设置;整合现有资源,统一城乡医疗保险经办操作;完善运行机制,统一城乡医疗保险绩效考核。成都市下一步思路:筹资标准城乡一致,参保补助城乡统一,待遇水平城乡均等。详细 全民医保的改革
一条阳关道:“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即走向全民医疗保险。
三个模糊地带:“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推进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全民医保:一箭多雕。分摊民众医疗费用的风险,促进社会公平,直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形成第三方购买者、改变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行为。
政府主导:全民医保离不开政府扮演积极的角色;全民医保不能依赖于商业性医疗保险,因此美国模式学不得;全民医保依赖于国家强制,政府推进全民医保= 医疗体系的社会公益性,医疗服务完全可以走向市场化,没有必要强调公立医院的慈善性,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性需方解决方案。详细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建议方案
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现存问题
(一)医疗卫生的政府投入二元化与公立医院行为异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卫生体制也进行了改革。政府逐渐从投资办医院走向利用政策办医院。医院既吃政府(财政投入),又吃患者(高利收费)。面对补偿机制二元化,对于医院来说,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享受政策投入利益,直接取决于医院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医院的级别越高,业务量越大,医院和医生的药品纯收入越高。政策办医院的初衷是解决医院财政补偿不足,结果医院的公益性质不保。公立医院行为的异化是政府始料不及的,而且,现有医改措施难以扭转和矫正。详细
TBODY>
责任编辑 lining
第五篇:六盘水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六盘水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 六盘水市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关 键 词〕 城乡发展 研究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和地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
一、六盘水市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六盘水市是“三线建设”时期建设起来的一座新型工业城市,同众多“大三线”资源富集的城市一样,在国家的开发和支持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由于发展规划不统筹,主要注重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差距逐渐拉大,严重影响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就六盘水特殊的发展历程和当前面临的形势而言,必须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六盘水市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必然选择。“三线建设”初期,六盘水总人口135.5万,工农业总产值约1.2亿元,工农业比重分别占24%和76%,是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地区。1978年建市时,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上升到42%。到2009年,全市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上升到60%以上。六盘水市作为全国资源富集地区城市,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已经成为必然。
二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六盘水加快新型工业化、加速新型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六盘水众多工厂和城镇都在山区,又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数且分散经营的山区型城镇组合,“三农”问题是个大头,是加速现代化进程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确立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统筹城乡、跨越发展”,既要使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建立在自身产业门类齐全且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又要使各产业门类之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形成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格局,才能建立起城乡、工农之间互助和谐的平等关系,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顺利“加速工业化、加快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速六盘水全面建小康进程,实现六盘水新发展、新跨越。
三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六盘水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然选择。现阶段,六盘水农村人口仍占绝大多数,在300多万人口中有200多万农民;农业发展水平低,城乡产业融合度低,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大,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4.3︰1(2007年城乡收入比曾高达
4.7:1),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因此,只有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工农互动、城乡协调的新局面,才能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致富进程,实现六盘水新发展、新跨越。
四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六盘水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必然选择。“三线建设”以来,六盘水的发展迈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形成了大工业、大发展、大城市、大繁荣的发展格局,但由于二元体制的存在,城乡关系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种种矛盾尚未化解,而且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凸显出来,如城乡产业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市场结构与城乡资源配置,城乡就业结构与城乡非农产业,城乡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等问题。根本原因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没有根本改变。因此,针对六盘水现代化进程中这一最为突出、最具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大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才能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速六盘水现代化进程,实现新发展、新跨越。
二、六盘水市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
我市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大企业、大项目相对集中等优势,紧紧围绕“统筹城乡、跨越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切实抓住国务院将六盘水列为资源富集区开展循环经济区试点等机遇,加速工业化、加快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协调发展。
(一)实施“三化”带动战略,强化城乡统筹发展根本动力
1、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城乡工业化进程。按照“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以大产业带动大发展”的思路,依托资源优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扩大工业总量,调整优化结构,壮大支柱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做强城镇工业增长极。
2、实施产业富民战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按照“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工企业为龙头、产业发展为支撑、技术投入为手段、规模化生产经营为重点,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3、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坚持“以大城市带动大物流,以大物流带动大服务”的发展思路,按照增量扩容和生态、宜居、高效的原则,在第三论城市修编的整体框架下,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
(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基础
1、构建城乡统一的立体综合运输体系。按照构建“大物流”的要求,优先推进出境大通道建设,不断改善物流条件。加快形成以水盘高速公路、大水昭高速公路、晴六纳高速公路、市中心城区环城高速公路、红果次中心城区环城高速公路为重点的“两横两纵两环线”高速公路网,积极推进杭瑞高速公路毕节至水城段建设。加快推进六沾复线、贵昆铁路专线、水城至红果轻轨和一批铁路专用货场建设,加快建设六盘水月照机场。积极建设北盘江等重点流域航运基础设施。通过公路、铁路、机场、航运等建设构建立体综合运输体系,实现“1小时市内、2小时临省、4—8小时通达各发达经济区”的交通格局,进一步提升区位优势,更好更快地融入泛珠三角、对接长三角。
2、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抓好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加大城乡电网改造力度,扭转供电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继续推进“村村通”工程,加强农村互联网接入能力和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城镇饮水和城乡防洪安全问题,配合抓好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加快建设双桥、白河沟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全面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烟水配套”和“三小”水利工程建设任务,确保实现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5亩的目标。推广节水灌溉,搞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统筹抓好生态、广播、电视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强化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工程,整合棚户区改造、拆迁安置、危房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等资源,统一规划建设特色农居,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3、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体系。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功能和布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优化政府投资结构,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推进政府非经营性投资项目代建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规范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将城乡基础设施纳入统一管理体系,促进城乡基础设施衔接互补、联网共享。增强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提高基础设施综合利用效能。
(三)统筹城乡社会事业,筑牢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保障
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要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事业,筑牢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保障。
1、统筹发展城乡教育事业。坚持教育兴市战略,树立“大人才”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力争“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7%以上,基本实现乡乡有幼儿园,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50%左右。加大城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均等化建设力度。将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按照立足本市、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发展目标,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机制,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重点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健全协作培养、分段培养等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力争2年内实现对全市所有初中、高中阶段毕业未继续升学的毕业生进行1—2门实用技术培训。
2、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支持重点市级医院现代化建设,加强县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预防控制能力,逐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本药品和医疗服务定价政策。加强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人口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建立快速、科学的人口信息采集和监测机制。
3、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以“全民社保”为目标,通过接轨社保体系,广泛建立健全“可接轨、可流转”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从“城乡统筹”走向“城乡统一”。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统筹协调做好各项工作,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统筹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做到即征即保和应保尽保。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大力提高养老保险覆盖率。加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动态管理。提高对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水平。
(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城乡可持续发展能力
1、大力推进城乡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减排工作机制,实行环境准入制度。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控制新的污染。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加快节能减排能力建设。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实施办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开展煤层气、煤矸石、煤泥、矿井水等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大型沼气池的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的利用水平。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调节机制,加快形成节约环保型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2、加强城乡污染综合治理。以确保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为重点,加强对城乡污染的综合防治。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快落实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政策,合理确定收费标准,确保治污设施正常运营。加强对污水处理、火电脱硫设施建设进度及运行情况的日常性督查,有效降低能耗、物耗、水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施有机肥推广示范工程,促进养殖废弃物向有机肥料的转化、推广和应用,改善小城镇和村庄人居环境。
3、积极推进城乡生态文建设。完善相关政策,加快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快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矿区生态修复治理等生态环境工程,研究建
立多层次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管理,争取每个县区规划建设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或自然保护区。
三、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确保各级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投入机制。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拓宽支农资金渠道,强化支农资金整合使用。推进强农惠农政策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创新农工商合作、联营、一体化经营体制,建立紧密型各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力争通过各种政策措施的引导,积极推动农民向工人、市民转化,企业家及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向农村转移,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化产业集中。
(二)建立推进统筹城乡的土地利用制度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证现有土地承包经营关系长久不变。合理安排和调控城乡用地布局,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强土地整理和土壤改良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开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积极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办法,将农村土地整理和拆并宅院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经批准后等量挂钩到城镇规划区有偿使用,所获得收益全部用于新农村建设。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强化指标的规划管理。
(三)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金融体制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改善城乡金融服务。规范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创建村镇银行、各类小额贷款公司,探索发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民间金融,加快组建政府担保公司和地方保险公司,积极探索赋予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抵押权的实现方式。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的便利程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推进“三农”保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探索建立农业贷款贴息制度,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搭建好政府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对启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大量引进外来资本、有实力的大公司和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城乡开发、建设和经营。
(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
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引导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原则,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统一市场、有序外出、就近转移、扶持返乡创业,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稳定和增加就业机会。建设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专业化职业培训、实训基地和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力度,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劳务品牌建设,促进劳务经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健全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跨省(区、市)劳务合作机制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五)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管理体制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齐抓共管的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的管理格局。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转变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公益性社会事业。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促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公益性和营利性分开。积极培育各类服务性民间组织,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
入开展平安六盘水创建活动。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