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镇化 关键是路子要正文献二[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1:2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进城镇化 关键是路子要正文献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进城镇化 关键是路子要正文献二》。

第一篇:推进城镇化 关键是路子要正文献二

推进城镇化 关键是路子要正

城镇化是篇大文章,既关乎当前又关乎长远,既关乎经济又关乎社会,既关乎“三农”又关乎全局。推进城镇化,关键要把握方向,找准路子。

以人为本是核心。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诠释了城镇化的价值取向。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的需要和全面发展来推进城镇化。若见物不见人,就背离了宗旨、偏离了方向。要从提升、富裕农民的高度,搞好产业、居住环境、社会保障等配套,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四化”同步是关键。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工业化是“火车头”,有了产业发展,“城”才建得好,“市”才兴得久,“人”才呆得住。要发挥工业化的引领、信息化的支撑、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与人口集聚相统一,实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联动发展。

改革创新是动力。城镇化的关键是破除农民进城和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制度“瓶颈”。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深化农村产权、户籍、土地等改革,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进步。

集约高效是原则。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地,能源资源匮乏,生态环保任务艰巨,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节约集约、低碳环保的路子,守住耕地红线,提升生态效益,减少环境承载,建设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

统筹规划是先导。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总纲”。应根据五大功能区域发展基础条件,搞好顶层设计,科学制定规划,为群众创造一个舒心舒身、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坚持“一中心、多组团”发展模式,科学布局城市带、城镇集群和城市组团,搞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三规”衔接,调控好城市、人口规模,安排好交通、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品质特色是生命。重庆大山大水,历史人文厚重。只有充分彰显“山城”、“江城”风貌,让城市融入自然,才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挖掘城市内涵,延续城市文脉,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市风格,防止千篇一律、千城一面。

城镇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绝非朝夕之功。只有坚持正确方向,遵循规律,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走得正走得稳走得好。(重庆日报)

第二篇:城镇化路子必须走正

城镇化路子必须走正

————四谈稳中求进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今后扩大内需和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最主要的源泉。新型城镇化的路子必须走正,否则会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全局性影响,使国家和百姓利益蒙受难以挽回的历史性损失。

眼下,各地推进城镇化热情很高,干劲也很大。许多地方都以此作为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希望通过加快城镇化步伐打开当地扩大内需和转型发展的新局面。但是,人们对城镇化的认识全面不全面、路子走得正不正,是一个需要冷静思考和深入研究的大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都将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之中。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关系到未来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后劲,也关系到社会管理、民生改善以及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新型城镇化,绝不是指简单的房地产开发、新城建设和城市无限制扩张,更不是借“圈地运动”进行招商引资,继续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替代品。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工作重点是人口市民化。因此,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理解,切不可流于肤浅,失之偏颇;对于城镇化的实践,亦不能操之过急、盲目蛮干。

认识决定路径,路径决定成败。新型城镇化是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有机融合的客观演进过程,也是我国实现转型发展、扩大内需、培育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在城镇化进程中,巨大的投资与消费需求潜能能否持续释放,关键在于城镇化的道路选择。只有充分遵循经济和市场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做好城镇化中的生产生活、社会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部署,确保在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同时,有序实现农村人口市民化,才能使城镇化真正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可靠保障、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持续释放投资与消费需求能量的动力源泉。把新型城镇化的路子走正,既要积极引导各地实践,更要及时纠正各种认识上和做法上的偏差,尤其是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城镇化的目标任务、指导原则、基本方向、重大举措等顶层设计工作,这是指导各地按照正确方向和路径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关键。就近期而言,各地可以作为的方面有很多。例如特大城市,可重点研究如何促进城市转型发展、优化重组城市功能,分散过大的人口和环境压力等;中小城镇可根据主体功能区细化城镇功能定位,因地制宜优化城镇化发展路径,形成中小城市功能特色和吸引力。研究城市发展问题,不能仅局限于经济范畴,还要延伸到民生、社会、政治和可持续发展等方方面面,要把产业培育、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城镇人口就业与宜居环境建设优先落到实处,切忌贪大求快、粗放发展,更要及时纠正不顾地方债务风险、盲目扩张新城的错误做法。

第三篇:推进全市殡葬改革工作关键是要做好六个到位

我镇殡葬改革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村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镇殡改工作形势仍然严峻,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头脑始终保持三个“清醒”:

一要清醒地认识到殡葬改革工作仍处在高难状态。人们常说计划生育是天下第一难事,殡葬改革是第二难事。要让人们从千年以来的传统丧葬陋习中彻底改变过来,接受新鲜事物,我看这比计划生育还要难。尤其是在农村,“入土为安”的意识根深蒂固,“叶落归根”的情结十分浓厚。但是对这项工作中央有要求、省里有决定、市里有部署,镇党委、政府将坚持推进殡葬改革不动摇,加快殡葬事业发展不停步,提高殡葬水平不松劲。下一步我们要坚持依法治理,克难制胜,全力打好“攻坚战”;要强化宣传,正确教育,全力打好“攻心战”;要建立机制,完善管理,全力打好“持久战”;要加强配合,协同作战,全力打好“合围战”。昨天班子会上,镇党委、政府已统一思想,坚决摒弃过去怕影响稳定、怕得罪人的思想,把起尸火化作为殡葬改革工作的突破口。实行班子成员包片,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分包工作一包到底,年底坚决兑现奖惩。对完不成任务的村组,不论是村干部还是机关干部一律重罚,并取消一切评先资格。

二要清醒地认识到火化率与全市其他先进乡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我镇1-6月份火化69具,根据人口自然死亡率我镇应火化491具,仅完成指导数的14.1%。照此进度,今年我镇

确定是完不成任务的。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和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丧事出现,及时掌握,工作队伍及时到位,保证发现一起,火化一起,决不漏网一人。

三要清醒地认识到殡葬改革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殡葬改革触及的是对传统殡葬观念的挑战,是对封建固有思想的更替。难度之大、影响之广不言而喻。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殡葬改革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紧迫性,要打一场革除千年旧俗的攻坚战。要深入发动,使群众认识到殡葬改革是大势所趋,形成强大舆论攻势,树立正反两面典型。要持续推进平坟复耕,确保坟头平后不留痕迹,平坟复耕不出现反弹。全镇所有的棺木市场必须全部取缔。要迅速落实公墓的选址,加快公墓建设进度,确保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在此,我要着重强调的是,我们的镇村干部、各站所一定要树立大局意识,表现出应有的姿态,发扬出应有的风格,树立典范,带头示范,严格执行,严肃纪律,在实施殡葬工作的过程中当好改革的推动者、当好政策的宣传者、当好矛盾的调解者。只有大家齐心协力、齐抓共管、齐头并进,才会增强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殡葬改革才会顺利推动。

第四篇:城镇化扩内需的关键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城镇化扩内需的关键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013-1-8

近期,城镇化成为政界词语。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文件,到学界的热烈争论,再到民间的热情期盼,都指向“城镇化”这个焦点,城镇化这个“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作为中国发展方式转型的引擎也得到了大家公认。但在中国发展方式转型中,城镇化扩大内需的潜力有多大?城镇化扩大内需的机理是什么?过去十多年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内需却在萎缩的原因是什么?要发挥城镇化扩大内需作用的关键是什么?必须明辨这些问题,才可能使城镇化这台引擎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带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城镇化发展的巨大空间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中,不仅城镇化水平提升有巨大空间,而且城镇化发展质量也有巨大差距需要“弥补”。目前城镇化率统计口径以居住地为主要依据,但在长期的二元管理体制下,城乡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距,而城镇公共服务的提供通常以户籍为前提,即:只有拥有城镇户籍的人口才能享有完全的城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按照户籍统计口径,我国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仅约38%,与通常认为的城镇化率相差13.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我国有近两亿生活在城镇、但没有城镇户口的农民工。这些半城市化人口,其消费与城市人口在某些方面有巨大差距。例如,在城镇打工的2.6亿的农民工中,真正在城市购房的还不足1%。

必须认识到,城镇化发展在数量水平上的巨大空间和质量水平上的较大差距正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城镇化扩大内需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第一,城镇化发展带来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和住宅的投资需求;第二,城镇化进程中大规模农村转移人口和其生活方式变化创造了巨大的消费需求。例如,按照目前的城镇化速度,每年仅满足新增城镇人口居住需求增加的住宅面积就达到6亿平方米;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的平均消费支出增长近1万元。到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距离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未来十年,仍是我国城镇化较快发展的时期。有研究表明,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新增城镇人口就超过1300万,带来的投资和消费约为5.2万亿元,可以替代出口10万亿元,并支撑4%—5%的经济增长。而按照现有城镇化速度,社会消费的总水平可以从现在的10万亿元上升到20万亿元,年均2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会维持20年。按照这样的测算,在城镇化带动下,我国经济发展将由外需带动成功向内需拉动转型。

过去十余年城镇化进程中的内需萎缩之困

理论上,城镇化扩大内需展现出一幅美好图景,但1996年以来,我国已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化率的快速提高和城镇人口的规模膨胀并没有带来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如果从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1996年—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中投资率却由38.8%增加到48.6%;消费率则由59.2%下降到47.4%;净出口比重则由2%增加到4%,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我国净出口占GDP的比重更是高达8.8%。这一时期,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形成了投资和出口大幅提升,消费不断下降的局面。

快速发展的城镇化阶段,城镇化扩大内需的作用没有激发出来,与传统城镇化发展中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以土地等资源要素外延式扩张为主的模式有直接关系。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土地要素的低成本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大大滞后于土地城镇化。2000年以来,我国城市的建成区面积扩张了50%,而城镇人口只增加了26%。这意味着,我国

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而且基本快了一倍。另外,在GDP为导向的考核体制下,地方政府具有明显的要人手不要人口的倾向,例如,今年四五月间国家城镇化专题调研组完成了对代表性省份的调研,提出的“户改”几乎遭遇所有市长的反对,显然,户改背后所隐藏的是弥合城镇户籍人口和农村户籍人口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所需要的巨大投资。

大量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虽然名义上被“化”为城镇人口,但却没有实现“化”所应该体现的“性质与状态的改变”,无法享有城镇居民在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因此,只是半城镇化的“候鸟式”人口。在预期不稳定,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些半城镇化人口的收入水平、消费模式也显然不同于城市户籍人口,消费能力受到严重抑制,因此,也难以真正实现城镇化扩大内需的“理论潜力”。这也是传统城镇化模式下内需迟迟无法启动的重要原因。

关键是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差距确实蕴含着巨大潜力,但能否把“潜力”转化成“能力”,关键在于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其核心则是农民工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也是城镇化的本质要求,即城镇化是人口为主体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最终目标,通过城镇化发展,改善人们的居住和生产环境,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建立宜居、以人为本的城镇。实现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成本投入的同时,其积极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有可靠保障的较低收入人口具有更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显著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增加地方消费税收入;人口集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人口集聚带来企业招工成本的降低,等等。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使“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未来,城镇化重点必需转向提高质量和数量并重,在每年提高0.8—1个百分点,新增1300万城镇人口,并同等享有城镇户籍人口公共服务的同时,要重点加快存量农民工市民化。总体上,可以按照渐进式突破的原则,结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到2020年,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同期基本完成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据此,每年需要解决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口总量超过2500万。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要注重配套制度的改革完善

十八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方向更加坚定,但这其中确实面临着一些重要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钱从哪里来”和“人到哪里去”的问题。即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由谁承担;如何处理农民工市民化与原有城镇居民的利益冲突以及农民工市民化的空间分布。

根据初步测算,实现一个农民工完全市民化,解决好包括住房、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要投入10万—20万元。目前,这些成本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这也是地方政府改革动力不足、并且“户改几乎遭遇所有市长的反对”的主要原因;在现行模式下,要“人手”不要“人口”,仍是地方政府最现实的选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要求是农民工平等享有权

益城镇居民享有的各类权益,这不可避免地要损害原有城镇居民的利益,例如,各地异地高考方案的争论甚至争吵,就是这种冲突的一个缩影。抛开道德批判因素,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也要兼顾原有城镇居民的利益诉求,这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妥善处理好“钱”与“人”的问题,根本出路仍在于发挥改革红利,加快相关制度的改革。

第一,建立合理的财政分摊机制。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要发挥中央政府的资金引领作用,并以此为契机,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以常住人口作为财政分成依据来调整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解决城市政府人口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增大问题;设立农民工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分摊机制,对吸纳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补助建设资金,支持城市建设更多面向流动人口的社区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设施。

第二,加快改革税制,逐步实现从生产型增值税到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改变现行发展模式,促进生产型税收向消费型税收的转变,逐步使消费税成为主体税种,改变地方政府要“人手”不要“人口”的倾向。基本方向是减少间接税,增加直接税;减少来自于企业缴纳的税,增加来自于居民缴纳的税收等,鼓励地方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并吸纳更多人口。

第三,实施地区用地“挂钩”政策,探索设立农民工落户“土地基金”。在可控的基础上,促进用地指标的空间转移;实行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规模要与吸纳外来人口定居的规模“挂钩”。“挂钩”指标收益在确保农民工市民化有稳定可靠保障和居住条件的基础上,收益剩余部门全部用于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用于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容量。

第四,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强化中小城市和城镇产业及居住功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强化区域经济联系,疏解大城市区域经济功能,提高中小城市和城镇发展水平和人口综合承载能力。

作者: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王大伟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01月08日

责任编辑:李惠杰

第五篇: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

人口市民化

2013-3-5 14:36:07来源:2013年03月05日 10:40:40 新华网3月5日(星期二)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温家宝]: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质量。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规模,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村庄建设要注意保持乡村风貌,营造宜居环境,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下载推进城镇化 关键是路子要正文献二[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进城镇化 关键是路子要正文献二[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