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一体化汇报材料古城乡
古城乡多项措施并举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作为我县城郊乡之一的古城乡,面临着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中村改造及建设过程中农民如何安置的艰巨任务,乡党委政府通过对民意的了解,与相关部门的沟通接洽,立足于本乡实际采取多项措施,多层面全方位的统筹古城乡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古城乡基本情况:
古城乡属城郊乡,全乡总面积69平方公里,总户数1826户,农业总人口7837人,有汉、维、回、满、蒙、哈、锡伯7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占42%。下设四个行政村既:南湖村、果园村、古城村、八家户村。耕地总面积41754亩,人均占有耕地5.3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成为我县万元乡镇之一。
古城乡作为城郊乡,近年来征地拆迁一直被乡党委、政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目前地处县城中心的八家户村,其基础设施规划已纳入到县城总体规划当中,面临被征地拆迁。近三年来共完成拆迁230多家,涉及昌吉东西路、沙区路、环二路等工程;近三年来征地面积达到了3000多亩地,涉及昌吉东路,天山南路、西五路等工程。今年我乡将继续执行县委、政府提出的加大城市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思路,将八家户村作为首批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征地拆迁任务也将更加繁重;同时古城村、南湖村、果园村部分区域也已纳入到县城总体规划当中,征地拆迁工作也将陆续展开。
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目标及具体措施
今年,我乡将继续落实奇台县委十七届十三次全委会议精神,以农牧民持续增收为目标,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确定的坚持一个中心、发达两大优势,实现三个转变,做到四个统筹为指导思想开展工作,一个中心既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中心;发挥城郊地缘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传统种植业向高效、优质、规模化现代农业转变,畜牧业向基地化现代畜牧业转变,二三产业由传统的外出打工向城市服务、劳务输出、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交通运输业、现代服务业等多方位转变,做到四个统筹包括:
一、统
筹城乡规划空间布局一体化。按照科学规划,分类实施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城乡一体发展的各项规划;把乡域内每一块土地都纳入规划范畴,计划到2015年建成三个中心村,既:果园中心村、南湖中心村、古城中心村。八家户村已全部纳入到城市规划建设当中。
二、要统筹城乡建设一体化。积极整合土地资源,五年内调出一万亩土地用于城市建设,集中该农民新居建设工程,使全乡80%以上农民搬进楼房集中居住;
三、要统筹城乡产业资源配置一体化,推动城市资源“下乡”、农村资源“进城”,努力实现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和农产品物流业。在符合规划要求的村集体土地上建设一个集农资、农机、大宗特色农产品交易、仓储、劳务、水产、水果、交易等多功能综合市场,重点扶持、培育2—3家农畜产品深加工企业。
四、要统筹城乡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把财力主要用于城乡公共事业,初步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教育、卫生、文化、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生态环保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教育资源整合的要求,将古城乡的两所小学合并到县城小学,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争取援疆项目,新建高标准的卫生院,改善农民看病难问题。普及新型农牧民养老保险,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的后顾之忧。
(一)、发展目标:
2010年全乡经济总收入达到2.4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105元。预计到2015年实现全乡经济总收入可达6.1亿元,增加3.66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25143元,人均增加15038元,年均递增20%以上;其中:种植业人均纯收入达到4274元,占人均纯收入比重的17%;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7542元,占人均纯收入比重的30%;二三产业及劳务收入达13326元,占人均纯收入比重的53%,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措施
要做到四个统筹,搞好城乡一体化建设,除了要求我乡要将基础设施规划纳入到城镇总体规划外,村民要在医疗、教育、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方面真正能享受到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好处。但是现实村容村貌与现代城市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环境卫生脏、乱、差,农民思想得不到
解放,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等。古城乡位于奇台县发展的新城中心区,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做好古城乡总体规划与布局,不仅使农民享受到城市发展建设的成果,同时对我县城市发展,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创业、社会和谐稳定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县新建的昌吉路、米东路、环二路等多条道路建设,供暖、电力、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涉及到我乡各个村,为我乡进行村镇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2011年我乡党委政府将南湖村确定为我乡2011年新农村及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示范点,进行中心村建设,建设内容如下:
1、中心村农民新居建设:南湖中心村计划建设农牧民新居490户,其中多层住宅330户,别墅住宅160户;新居基础配套设施投资212.5万元,其中给排水管线4500米,并与昌吉路给排水管线相接轨;供热管线2900米、燃气管线2870米,与县六中供热、燃气管线实现一体;埋设电力、电信线路共4740米。2011年,计划完成农牧民新居220户及中心村新居全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计划投资2206.5万元,包括农牧民新居1994万元,新居配套基础设施212.5万元。
2、中心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11年南湖中心村计划建设占地面积为250平米的村委会办公室,投入资金30万元;建设60平米的公厕一座,投资7.2万元。
3、民俗风情园建设:民俗风情园规划在居住小区西侧,用以展现南湖村民俗风情,并通过吸引游客观光旅游,促进农民增收,占地面积60亩,其中内部建筑面积为13079.5平米。
4、中心村绿化建设:计划在中心村内建设绿化面积9583平米,绿化植物以乔、灌、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栽培,计划投资92.5万元。
此外,我乡果园村、古城村中心村规划设计方案也已基本完成,明年也将陆续开展中心村建设。
八家户村属于典型城中村,基础设施已全部纳入到县城总体规划当中,通过近几年来的征地拆迁,八家户村耕地将逐渐消失,农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渐减少,而八家户村的服务业则异军突起,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为进一步推动我乡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八家户村服务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村民收入进一步提高,今年我乡提出将八家户村进行村改社区,变村民为城市居民,进行城镇化管理。使村民从思想及生活方式上都实现大的转变,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享受到城乡一体化建设带来的实惠。八家户村改社区建设思想也得到上级本门的认可,计划今年予以实施。
三、解决失地村村民生计问题的措施
在征地拆迁的过程中,解决失地农民生计也是我乡目前面临的一项重点工作,虽然通过征地拆迁,失地村民通获得可观征地款收入,生活上暂时有保障,但这不足以解决农民长远生活问题。对此,我乡认为采取如下措施对上述问题予以解决:
1、通过对建设市场、商铺等增加农民的收入途径
2010年,八家户一村和三村通过以地置换的方式,解决了失地村民住房问题,同时修建了9500平米的商铺分配给失地村民,村民可利用商铺进行生意买卖或租赁取得收入,仅此项收入农民便可增收近3000元。2011年,八家户一村和三村计划修建占地约180亩综合市场,通过建设市场,村民可通过投资入股分红、打工的方式参与到市场的运营当中,有助于解决当地失地村民的就业问题,同时配合县直相关部门修建占地约1500亩的昌吉东部现代物流园,项目分三期完成,今年计划修建约600多亩,该物流园建成后,将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村民可以以入股或打工的方式参与其中,将有利于解决八家户村失地村民及周边村失地村民的就业问题。此外,八家户五村土地被征购,利用剩余资金投资商业,投资商业的分红,按照相关制度分配给失地农民,使八家户五村部分失地农民生计问题也将得到合理的安置。
2、通过村改社区政策,促进变村民为城市居民,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安置
八家户村试行村改社区后,将村委会变为城镇社区委员会,使村民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享受城镇居民就业政策,充分利用国家城镇居民就业政策,参加公益岗招聘获得就业机会,参加城镇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运用城镇居民创业政策谋生计等形式。此外,我乡今年将继续加大对农牧民的技能培训力度,增强居民适应城市工作的能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指导与联系,促进农民就业,保障农民日常生活有稳
定的经济来源。
四、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县城市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我乡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乡党委、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但现实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果园村基础设施建设无法与县城基础设施接轨,目前奇井路、昌吉东路建成后,虽然穿果园村而过,但其基础配套设施并未建设(包括水电气暖线路等设施),建设果园中心村,除了建设用地的落实外,其供暖、电力、电信、供排水、供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存在缺失,为果园中心村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
2、八家户村村改社区之后,村民虽然变成了城市居民,享受城市居民的就业政策,但这部分群体由于长期从事于传统农牧业生产,受教育程度普遍有限,进入城市生活后,其自身能力还远达不到城市就业者的要求,虽然我乡通过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但还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村改社区后,居民就业问题。
3、部分失地农民仍无法得到安置,虽然大部分失地农民领取了征地款,但从长远考虑,失地农民今后生计问题还未得到根本的解决,虽然乡村两级共同努力,建设市场、商铺,进行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但毕竟被社会吸纳的人数有限,仍有部分失地村民的生计得不到安置,特别是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群体,安置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乡村两级努力,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创业外,还需要上级部门政策能予以支持,共同努力完成好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
第二篇:城乡一体化进展汇报
长庆桥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汇报
(2009年9月16日)
长庆桥镇位于庆阳市南端,董志塬南麓,泾河北岸,距宁县城西南48公里处,呈东西狭长分布。分别与陕西省长武县,甘肃省泾川县接壤,地处二省三市交界处,全镇总土地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14396.5亩,人均1.49亩。总人口12457人,驻镇人口4125人。有机关企事业单位57个。2009年,长庆桥镇被列为市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镇,根据试点镇建设要求和长庆桥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我们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方面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就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制定发展规划
依据长庆桥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结合长庆桥实际,制定了长庆桥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总体发展规划,即利用4年时间,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具体任务是:以规划为指导,全方位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资源为依托,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以加快产业集聚为重点,合理布局镇域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持续协调发展;以农村村庄改造为重点,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质量;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形成城镇和中心村不同层次、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不断缩小城乡基础设施配套之间 的差距。到2012年,基本形成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居民点布局规范,生活环境优良,工业化基地初步形成,城镇承载功能全面综合提高,产业布局科学合理的新型城乡空间布局体系。
二、确定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长庆桥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四年时间,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路网、人饮工程、土地整理、环境绿化等工程。一是基础路网建设:2009年完成西郭坪基础路网、长兴路、长胜大道三条主干道路及给排水工程建设任务。2012年完成贺家坪4公里柏油道路建设。二是电网建设。2009年完成西郭坪居民小区电网建设,架设高压电线2.5公里,解决西郭坪居民用电问题。2010年完成东郭坪居民小区电网建设,2012年完成贺家坪居民小区电网建设。三是人饮工程。2009年完成西郭坪居民小区自来水管道铺设3000米,2012年完成贺家坪居民小区自来水管道铺设2000米。四是土地整理。土地整理二期项目开发整理土地1904.6亩,新增耕地385.8亩,分三个片区实施,其中东郭坪片区开发整理土地面积401亩,仓贮区开发整理土地面积613.2亩,开发整理土地面积890.4亩。项目计划一次报批,分步实施,年内先期开发整理东郭坪、仓贮区两个片区,开发整理土地面积1014.2亩,新增耕地286.1亩,2012年完成贾家坪片区土地整理。五是环境绿化。2009年完成西郭坪坡面绿化,栽植塔柏5.8 万株,完成叶王后河旅游度假村绿化1800亩,栽植各类树木17万株,其中农业观光园林300亩,栽植桃树1.5万株。2012年完成居民小区和村庄绿化。
2、居民小区建设:一是西郭坪居民小区,2009-2011年三年时间建成,建宅836套,安置836户。二是东郭坪居民小区,2011年建成,建宅200套,安置200户897人。三是贺家坪居民小区,2012年建成,建宅200套,安置贺家川西平铁路征地农户200户897人。
3、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10年:修建先锋村村级卫生所1处,长庆桥文化书屋1处。2011年:新建长庆桥泾城社区综合服务办公楼、西塬村级卫生所、长庆桥镇中心小学教学楼。2012年:新建长庆桥村级中学1所。
4、产业开发:长庆桥产业发展规划立足于长庆桥示范区总体规划,依托资源、区位和交通等优势,大力实施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五类产业:一是林果产业。2009年建成长庆桥史家山金枣基地2020亩,2010年建成西塬村苹果基地2000亩,柿子基地1000亩。二是特色产业。2011年新建贺家川村钢架大棚15座,无公害千亩蔬菜种植基地一处。三是旅游业。利用温泉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2010年建成叶王后河集旅游、度假、洗浴、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度假村。四是商贸服务业。随着平定、西长凤高速公路、西平铁路、宁长公路的开工建设,鼓励民营业主发展高档餐饮、服 务业,以优越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低廉的消费吸引三市和长庆油田消费市场向长庆桥倾斜。五是劳务产业。利用长庆桥重大项目建设,安置长庆桥闲散劳动力,妥善解决富余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每年为煤田、化工、基础设施建设培训技术人员1000人(次)。
三、健全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保障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顺利实施,镇上成立了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领导小组每周召开一次例会,研究解决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对已开工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督导、督查。
2、明确工作责任。我镇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按照“县总指挥,镇总负责,主抓在镇,实施在村,实惠到户”的原则,实行镇政府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分类指导制度,把各项工作任务和担子落实到相关责任领导和村上,从而保障试点工作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四、重点工作进展:
1、居民小区建设
西郭坪居民小区今年共开工建设住宅167户。一期建设的81户一层农宅,已基本完工。二期建设的86户,已完成上房主体建设30户,完成基础处理56户。另外西郭坪居民社区及卫生所正在设计之中。
2、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实施了西郭坪基础路网、长兴路、长胜大道修建工程。工程自4月14日开工建设以来,进展顺利,累计完成路基开挖183482米,雨水管道基槽开挖7207.2米,污水管道基槽开挖2101.4米,热力管道基槽开挖1355米。完成素土回填107140.6方,3:7灰土夯实16234.02方,安装预制管8430.32米,制作检查井247个。
3、绿化工作
①叶王温泉度假村绿化:从3月19日开始,4月19日结束,历时30天时间。由县林业局、水保局具体组织实施,镇政府全力配合,共投资135.26万元,对度假村周围1800亩的山体进行绿化。累计投劳2750人次,完成栽植油松910亩10万株、侧柏610亩6.7万株,绿心栽植各类风景树木150亩8550株。
②西郭坪坝面绿化:坝面绿化由西北农林大学规划设计,县林业局负责,早胜捷维绿化公司组织专业工队栽植,投资66.43万元,栽植塔柏5.8万株,目前已完成栽植任务。在坝底便道栽植中槐185棵。
4、土地开发二期项目
土地开发二期项目涉及长庆桥村,计划分三个片区实施,年内先期开发整理东郭坪、仓贮区两个片区。5月16日东郭坪片区土地整理开工,目前正在进行土方外运和回填,累计完成土方24.98万方。
第三篇:城乡客运一体化汇报材料
海运集团互助威远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汇报材料
城乡客运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互助县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乡道路状况的不断改善,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全县已开通城乡公交客运班线12条,共投放城乡公交车60辆(县内城乡公交线路6条,投放公交车26辆;跨县公交线路2条,投放公交车4辆;跨州地市公交线路4条,投放公交车30辆)。截止到2010年底,全县乡(镇)通客车率达100%,255个行政村通了班车,行政村通客车率达87%。根据道路客运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和互助县委、县政府整体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我县作为全省的旅游业大县,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城乡交通环境,方便城乡居民出行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确保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顺利实施,我公司从2006年大胆尝试开通城乡公交车,努力探索适合我县农村客运业发展的新路子,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完善现有城市公交的同时,积极发展城乡公共交通,整合现有客运资源,提升客运车辆档次,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经营规范、服务优质、便民快捷、安全有序的城乡客运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
(二)总体目标:依据现有省、县、乡道公路网,强化与周边公交客运之间的衔接,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管理,集约服务,新辟与改造并举,多方式运作”的原则,逐步建立以县城威远镇、五十镇、南门峡镇、加定镇、丹麻镇、高寨镇、五峰镇为客运中心,连接周 边其他乡(镇)为结点,辐射全县各个行政村为通达点的运营方式多样、车型结构适当、线路布局合理、运力投放适中的互助县城乡公共交通客运服务网。
(三)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城乡公交客运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互助县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并按照推进城镇化工作进程和公交客运所要必备的道路等基础条件分步实施。二是坚持新辟与改造并举,注重与现有客运资源有效衔接的原则。互助县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现有客运资源的分布及运力水平也参差不齐,在推进和发展城乡公交客运上要采取新开辟与改造现有客运资源并举,以改造为主的方式和方法,既能适应互助县现有实际又能保持现有客运市场的相对稳定。三是坚持集约化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城乡公交客运便民、利民、惠民的优势。城乡公交客运作为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交通服务,要在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服务方式上切实体现出便民惠民的优越性,重点是合理布局干支线路、合理设置站点班次、合理配置车型运力、合理核定票价和服务标准,使城乡公交客运即开得起来又跑得下去,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
二、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基本情况:
从2006年起,我公司在省、地、县交通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开通了威远镇至台子、边滩、林川、东沟、东和,高寨至平安、西宁,红崖子沟至平安,西山至西宁、互助至西宁(东路、西路)的城乡公交线路。通过高密度、低票价的营运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客运效率,公交客运受到了沿途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并带动了当地的劳务输出,繁荣了城乡经济,使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客运服务模式改革,提升了农村客运市场的占有率。宁互公路是连接互助县和西宁市的交通大动脉,过去这条客运线路由我公司、青运集团、申青公司、联运公司四家企业共同经营。首先,在经营中企业内部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一是运输方式落后,车型结构单一,车辆技术性能老化,安全系数不高;二是运输效率低,压班、压点、相互争抢客源,围城打转,车辆实载率不高;三是营运车辆主要是单一的挂靠经营,各个单车作为核算单位的经营个体,车辆无法实现统一调配。市场秩序混乱,罢运事件经常发生,社会反响强烈。同时企业经营成本高,线路资源浪费,发展无后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体制不顺,严重束缚了客运业的发展。其次,宁互西路沿线村庄集中,人口密集,每天进西宁务工的农民工多,同时塘川工业区的企业分布在宁互路沿线,企业员工出行频率高,原有的班车运行间隔长、票价较高,无法满足群众的出行需求,大量的农用车、自用车参与旅客运输,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广大群众急需安全、廉价、便捷的客运服务。再次,2007年10月份,宁互一级公路建成通车,为开通高速客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鉴于上述原因,开通宁互公交客运和宁互高速客运服务很有必要,也符合我县客运市场发展的迫切要求。
于是2008年初我公司根据上述情况向县交通局提交了《宁互线路客运班线改革方案》,县局对该方案通过充分的调研后,向县政府做了汇报。3月份主管县长专门做了调研,并召集相关部门进行论证,对宁互线路改革方案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并要求尽快向上级交通业务主管部门汇报。4月份我公司将宁互线路改造方案正式提交海东运管处和西宁运管处,两地运管机构通过多次沟通,认为该方案切实可行,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其他几家客运企业和现有经营者的利益,以确保线路改造工作顺利进行。
按照两地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我公司积极和另外三家参运企业协商,最后达成共识组建宁互线路公司,即青海瑞驰汽车运输公司。四家企业以“线路为依托,资产为纽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线路公司,实行客运线路集约化经营,四家公司联合向省运管局上报《宁互客运班线改造方案》。省局对此高度重视,组织客运处有关人员对方案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就线路改造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和企业进行了多次沟通协调。2009年11月省交通厅在互助县交通局召开了由省运管局、海东交通局、西宁市交通局、海东运管处、西宁市运管处、互助县政府、县交通局、县运管所和四家运输企业参加的宁互客运班线改革专题研讨会,会上对宁互客运班线改造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审定。根据审定的方案,四家企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组建宁互线路公司的具体事项,按时完成了《公司章程》的制定、工商注册,投资股份的认定、入股,车辆购置、司乘人员招聘以及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等工作。为了稳步推进改造工作,对于原经营宁互班线的16台经营权未到期的客车进行了出资收购,从而确保了线路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线路公司按照投资比例入股(互助50%、青运35%、申青10%、联运5%、),统一购车营运。线路公司最初在宁互西路上投入16辆公交车实行公交化运作、班车化管理运营模式,日发班次48班次;在宁互一级公路投入8辆18座高速客运班车,日发32班,按照统一经营理念、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成本核算、统一排班的经营方式运营,并于2009年元月6日投入试运行,2009年2月24日举行正式通车仪式。
宁互线路公司通过统一配置原有的效率低且分散的人力、财力等生产要素,优化整合有限的资源,实现了生产要素和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标识、统一核算,从而达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目的。这一模式与以往实行的单车挂靠经营和承包经营模式相比,实现了两个 转变:一是由单车松散型经营向专线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转变。二是单车挂靠经营、承包经营向公司化经营转变。三是实行“五个统一”,既统一购买车辆、产权属于企业;统一调度指挥,安排司乘人员;统一收缴营收费用;统一服务标准和管理规范;统一承担服务质量和安全责任。这种经营模式既体现了经营权规模化优势,又体现了经营者经营管理机制的灵活性,较好地克服了公司对驾乘人员管理失控,安全管理和服务难到位等问题。经济效益大幅提高。随着宁互客运市场的不断拓展,车辆实载率大幅度提高,运力跟不上运量的矛盾开始显现,为最大限度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公司先后3次购置车辆增加运力。目前宁互高速客运共投入高级客车18辆,日发70班,每班间隔时间为10分钟;在宁互西路、宁互东路投入环保型公交车达24辆,日发72班,每班间隔时间为10分钟;42辆车日总发142班。公司现有员工104人,其中一线司乘人员及维修人员84人,管理层20人。公司现固定资产达900万元。线路公司的运作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效益,规范了管理和服务,而且为沿线群众提供了多样化的出行条件。
三、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的成效
1、通过在营运模式上大力推行公交化营运、班线化管理,经营方式上实行公车公营。这种经营模式既体现了经营权规模化优势,又体现了经营者经营管理机制的灵活性,有力推进了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进程。
2、在营运服务上,实现了“三个保证”,司助人员全部通过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岗前培训、持证上岗,人员素质得到了保证。制定了一整套的服务标准和管理规范,在制度上得到了保证。签订了劳动合同,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客运企业对司乘人员管理失控,安全措施和服务标准难到位的问题,在人员管理和服务标准上得到了保证。
3、在安全管理上,技术台账专人管理,车辆维护专人管理;车辆定点定期维修、维护,统一结算、统一管理;司乘人员定期统一培训教育;安装GPS监控设备,设立监控中心,实时监控、专人管理,确保了企业的安全生产。
4、在营运效益上,通过两年的营运,线路公司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面:2010年实现营运总收入1053万元,上缴税金33.2万元,效益和改制前相比有了大幅提高,员工工资由组建前的1200元增加到现在的2500元。在社会效益方面,宁互公交客运和宁互高速客运的开通,不但为两地直达旅客及沿线群众提供了价廉、快捷的客运服务,而且沿线群众也享受到了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交待遇,公交车辆“门对门”的服务缩短了城市与农村的距离,也彻底解决了宁互公路沿线农民工乘“农用车”去西宁打工的难题,同时为我县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积累了经验。以宁互公交班线为例,宁互公交全程票价6元,中间实行分段票价,最高4元,最低2元,全程票价比以前普客票价下调了2.7元,下调幅度达31%,中间段平均下调40%,以公交线路年收入400万元粗略计算,宁互路旅客受益额度达320万元/年,150万人次从中受益。低票价、高密度的经营模式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很受群众欢迎。经初步统计,实行低票价经营后全县12条公交班线2010年共向广大乘客让利730余万元,使沿线9个乡镇125个行政村22.4万农村人口受益,受益群众占全县总人口的60%。
5、节能减排上通过公车公营,实现了统一购车,选择了以天燃气为动力原料的CNG发动机公交车,达到了节能、环保、减排的目的。以宁互线路为例:车辆数由改造前的65辆,日发93班到目前42辆车日发142班,提高了车辆的利用率。在管理中,引入节约奖励、超支自补的奖罚机制,并制定了详尽的规范制度每月考核,提高了驾驶员节油(气)的 积极性。在培训中让驾驶员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节油(气)节能技术。在车辆维护中实行统一管理,定点维护,保证了车辆技术状况的完好,降低了油(气)的消耗,并运用GPS监控系统,及时纠正驾驶员的不当驾驶行为。
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取到了一定的成效,使广大城乡群众享受到了交通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1、农村客运发展不平衡
我县的农村客运由于受区域经济、地域条件、道路通行条件及人口分布等情况的制约而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今后,随着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推进,根据不同线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车辆和符合发展的经营模式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争取开得通,跑得下。
2、客运班线改造投入大,利润低、回收期长
客运班线的改造,需对原班车经营者进行妥善安置,对原车辆收购,购置新车投入营运,前期投入高,经营期限较短,3年中公司在班线改造中投入将近1400万元。目前,开通的城乡公交由于经营成本的不断增加利润较低,投资回收慢,这给企业推行城乡一体化造成很大的压力。
3、经营成本逐年上升,企业经营困难
一是在道路通行条件上,通往部分乡镇的道路坡陡,路面较窄,车辆的通行存在安全隐患,安全设施投入增加;二是在经营中,客运淡旺季分明,淡季长,旺季短,年均营运收入低;三是在运行成本上,车辆经营成本逐年上升,特别是油气价格的上调(天燃气上调0.47元),使企业的经营成本至少上涨了15%,再加上保险、税费等的增加,农村客运 经营的处境十分困难,若企业提高票价又无法体现城乡公交的服务价值。为使农村客运能开得了、跑得起、留得住,急需政府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4、部分自用车非法参运,扰乱了正常的客运秩序,增加了管理部门的管理难度,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益。为稳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保证合法营运车辆利益,保障广大旅客的权益,需要运政部门加大对非法参运车辆的整治力度,净化客运市场秩序。
5、城乡公交客运享受不到相关的政策和税费优惠政策
城乡公交客运是近两年内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而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客运模式,它的服务对象是农民群众,它是国家鼓励发展城乡客运,服务“三农”的最直接的体现。它的性质理应属于社会公益资源,但是得不到相关部门在政策和税费优惠上的扶持,没有享受到和城市公交的同等待遇。
五、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下一步打算
1、完善发展规划,稳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步伐。结合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制定和落实,妥善处理好发展公交客运和整合改造班线客运之间的矛盾和关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2、采取多种筹措、协调解决普客班线公交化改造资金问题。农村客运也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农村客运发展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最直观和最具体的表现之一。因此,要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就必须加快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公交客运等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进程。但此项工作单靠企业难以推进,只有依靠政府部门对客运企业给予一定扶持(如给予税费减免、发放无息贷款、或在购置公交车辆时安标台直接给予资金补贴等),企业才能实现发展。
3、规范服务标准,提升服务质量。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改善服务设施和提升服务水平上下真功夫,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高效、有序、安全、便捷、价廉的交通出行条件。
4、健全监管机制,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有序发展。按照全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进出城乡客运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择优汰劣的竞争机制,制定切合我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实际的运营监督考核制度,为更好落实惠民利民和公共服务的职责,科学合理确定票价,创造条件逐步与城市公交接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客运一体化。
5、强化协调服务,努力创造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协调与各部门的关系,加强和政府各部门间的联系与合作,从客运线路布局、服务设施、设备的配置,站点场址的选择、油气供应、税费政策和财政补贴资金等方面争取政策倾斜和扶持,共同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全县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
海运集团互助威远汽车运输有限公司
二零一一年二月十六日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汇报2017
关于“宝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校”创建活动汇报
凤翔县范家寨镇中心幼儿园
范家寨镇中心幼儿园
2017年11月
凤翔县范家寨镇中心幼儿园
关于“宝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校”创建活动汇报
一年来,范家寨镇中心幼儿园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高度重视城乡教育联盟活动,积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现将创建情况汇报如下。
首先,我园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并逐年落实,创建了“用爱教育,用心教育”的园训,“用心呵护幼雏”寓意的园徽,以及校歌“快乐的一天开始了”,还建立了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依法治园,和谐兴园,园长负责制‘决策—执行—评价—监督—反馈’”,并且渗透落实了先进科学理念,完善了各项制度。
其次,逐年配齐配足教学硬件设施及两教一保师资力量。其中,校舍建设、教学设施、生活设施、部室装备、校园绿化都达到了省双高双普标准;校园宽带接入达到了100兆,安装了班班通、人人通装备,实现了应用常态化;建成数字化校园以及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并且定期更新互动。
另外,教师队伍梯队已经形成。既有新上岗教师张珍珍、贺钰、王苗的培养梯队,还有优秀骨干教师唐媛、李永宁、赵梅、赵庆的培养梯队。尤其是骨干教师赵庆、唐媛,在宝鸡教育中心的送教下乡活动中成绩突出,并且选派赵庆老师担任南指挥镇页渠幼儿园的保教主任。后来,宝鸡教育中心的送教下乡活动多次在我园举办,带动了我园青年教师的很大进步。
当然,我园仍需努力,不但要继续创新,而且要创建特色,突出亮点。敬请各级领导多支持多指导。
范家寨镇中心幼儿园
2017.11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汇报搞
推动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汇报
按照“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总体战略部署,根据市委、市政府在 区进行全市城乡一体化试点的工作要求,结合正在推进的北国水城和科技新城建设,现将我区试点推进思路和工作措施向各位领导做以汇报,请批评指正。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先行先试,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 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以维护好农民利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为主旨,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通过推进“土地分类、农民组团、产业园区三个集中;农民身份、管理体制两个转换;基础设施建设一个牵动”,努力实现城乡规划、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优化配置城乡土地资源要素,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北跃”战略实施,到2030年真正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规划思路
坚持“全面规划、试点先行、分类指导、合力推进”原则,按照“一城一区”搞好城乡一体化布局规划。“一城”即南部130平方公里的科技新城。“一区”即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含对青山、乐业二镇,万宝镇部分区域,规划面积
不少于400平方公里(未包括呼兰利民开发区),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重点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一是搞好城镇体系规划。建立和完善合理有序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构建合理的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框架,提高城乡依存度和相融度;二是搞好现代化小城镇建设规划。对农民迁居后“空心村”宅基地、滩涂地、闲置地通过土地复垦、增减挂钩等形式,等量置换城市建设用地,实现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有效破解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金和农民出路三大难题;三是搞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土地整理后的集约利用,推进农田水利化、农业机械化、种植集约化,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体系。用20年左右时间,把松北打造成北国特色鲜明、人口达到100万的现代田园城市。
三、工作任务
2010--2012年,以建设现代农业先行试点示范园区为切入点,以建设小城镇和新型农民居住社区为牵动,通过打造都市农业、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充分体现“城中有田、田中有城”的田园城市特色;通过小城镇及新型农民居住社区建设,对保障体系、户籍改革、促进就业、土地收益、体制转换、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实行土地流转、“宅基地换房”等
方式,实现土地集中、集约利用,为今后进一步控制土地成本、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积累经验。
(一)编制规划
聘请农业部农业规划设计院,按照现代农业样板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标准,对松北全域农业产业发展、小城镇建设进行规划。同步制定好近三年重点打造的现代农业先行试点示范区控详规划,力争4月底完成。
(二)土地确权流转
1、土地确权。今年3月开始,以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体系为主线,以农村资产资源确权、登记、颁(换)证,激活盘活农村生产要素,建立完善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为主要内容,促进农村资产资源权属明晰化、配置市场化、产权要素资本化、管理监督规范化。按照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全面公示、依法颁(换)证四个阶段推进工作,年末结束。
2、土地流转。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鼓励农民按照依法有偿自愿,土地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土地不减,农民宅基地换房等原则,通过反租倒包、土地股份合作、龙头企业牵动、农业机械化推动、设施农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动、种植大户拉动、异地合作助动等多种办法,推动土地规模流转。2010年计划实施土地流转6平方公里,其中3平方公里用于土地储备,控制今后土地利用成本。到2012
年,完成18平方公里土地流转,做为中远期现代农业规划园区储备。同时,对市水务局按照水城规划收储过来暂不推进建设的土地,按照观光、都市、现代、示范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3、建立平台。成立江北水城建设经营总公司(暂定),建议由市水务局牵头组建,松北区、呼兰区加入股份,下辖江北水城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松北区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呼兰区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三个分公司。其中,江北水城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建议由市水务局具体筹建,主要职能是负责征地拆迁、土地流转、融资工作,组织实施水系建设及效益地块开发建设。松北区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由松北区政府负责组建,主要职能是对流转后暂不用于开发建设的土地,按照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农业进行规划,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管理;负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农业产业项目的中介服务、按农业产业布局招商引资。股本结构采取引入专业农业科研院所,通过出资金、技术服务、产品销售占一定股本比例,涉及到的镇村作为利益共同体占一定股本比例,以及纳入相关的专业项目公司,从体制上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现代农业先行试点示范区建设
2010年,毗邻科技新城,划定王万铁路以西,万宝镇政府以东,沿万宝大道两侧,以旅游、观光、休闲和示范展示
农业为重点,规划5平方公里,集中打造先行试点示范园区。全年计划投资约1亿元用于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力争“一年打基础、二年出形象、三年见成效”。一是组织力量推进规划范围内土地流转,对万宝大道从东金葡萄园至大耿家转盘道地段进行拓宽改造,规划双向六车道,7.245公里拓宽工程建设,同时,对道路两侧及周边村屯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修建小型停车场,设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宣传标识;二是对已建成的东金葡萄园、北药种植园区通过政策引导、扩大经营规模,完善旅游服务设施,进行提档升级;三是启动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引进市农科院占地500亩循环农业项目,力争上半年开工,并在周边规划1-2平方公里,带动其他农业产业发展。同时依托福成牧业公司,利用企业已流转的400亩土地,进行具体项目对接洽谈。
2011年和2012年,每年各流转3平方公里土地,用于今后现代农业规划建设储备用地。
(四)新型农民居住社区建设
2010年,在城区内统一规划二个新型农民居住社区,用于解决建设科技新城涉及的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其中:松北新型农民居住社区位于三环路以北,规划17路以南,四环路以东,规划05路以西,总规划面积80万平方米,今年5月份启动一期60万平米建设,用于安置松北镇王老板、万宝镇罗家等9个屯农民。松浦新型农民居住社区位于规划154
号路以东,三环路以南,滨北铁路线以西,规划160号路以北,总规划面积80万平方米。
(五)小城镇建设
2010年,在万宝镇率先试点。万宝镇共有8个村41个自然屯,共计8679户,人口27970人,宅基地占地5.7平方公里。今年,做好统一规划、摸底调查、争取政策、筹措资金等项工作。2011年,重点规划建设一个小城镇。按照集中建设、量力而行、有序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一期计划安置化家、巨宝,万有、薛卜共计4个村17个屯,涉及3491户,11871人,预计可整理出集体建设用地1.9平方公里。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对其它村屯进行整体迁移。全镇工作完成后,除去新建小城镇建设占地,预计能够整理出集体建设用地4.8平方公里。
(六)农民身份转换
1、实施户籍改革。制定宅基地换房及相关降、减、免、补等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平衡,使村民不分能力和条件都能搬进新建小区;放宽落户条件,取消户口的农业和非农业性质划分,按照新迁居住地统一登记转为城镇户口,实现失地农民在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子女入学以及经济实用住房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2、完善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衔接,整合城镇和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全部覆盖的一体
化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失地农转非人员应保尽保;实施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并存;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应急救助、社会救助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认真解决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探索农民享有薪金、租金、股金、保障金、福利金等多元化征地补偿办法。
3、促进农民就业。制定失地农民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平等、开放、竞争的就业制度和失业登记制度;整合各方面培训资源,构建农民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帮助农民提高就业技能;制定鼓励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政策,制定入区企业吸纳农民工就业奖励政策;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就业岗位、乡镇企业新增就业岗位,要优先安排失地农民就业。
四、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议明确一名市级领导,具体负责指导、协调松北区城乡一体化工作。
成立松北区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区直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五镇党政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成立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城乡发展规划、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政策招商、新型农民居 7
住社区建设等六个专项工作组,负责具体专项工作推进。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管理,明确任务和完成时限,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二)争取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国家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政策,争取省发改和土地部门支持,加快推进松北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进程;市、区联动,共同研究制定城乡一体化配套政策,全方位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支撑体系,确保工作的顺利实施;加大对松北农业发展政策资金支持,加大农发、农开等资金的投入;对集中连片进行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农用地,给予适当补助;将规模经营土地优先列入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特色农业生产项目,享受相关补助政策;实行规模经营的农户、农民联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或自然人,优先安排贷款扶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