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申论热点城镇化建设
2013申论热点城镇化建设 官方管点
1、李克强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说,推进城镇化,要努力在改革攻坚中破解深层次矛盾,“围绕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户籍和社会管理、资源支撑和生态环保等问题”。
2、李克强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 “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城镇化发展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要求。4、18大提出要让人民更公平分享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城镇化建设应该“以农民为本”。
二、现现状问题状1.我国城镇化水平总体滞后
2.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
3.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长期以来,城镇化被狭义地放大了城市(镇)房地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趋势。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出现了乱占耕地现象。也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
4.“伪城镇化”、“半城镇化”和“不完全的城市化”
具体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5.城镇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6.部分大城市快速发展出现了“城市病”的迹象
“城市病”是随着城市扩张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病症。不仅危害市民的身心健康,降低市民的幸福感,同时也影响并制约城市的发展,加重社会管理成本,使城市发展处于两难境地。
城镇化健方式康发第一,城镇化过程要与工业化过程相适应,并形成互动格局;
第二,城镇化过程中要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城市福利制度改革,即要在制度上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工和市民同等享受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第四,城镇化过程中要避免实现了交通拥堵、公共服务资源紧张、生活幸福感下降等“大城市病”。
第五,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即在农民进城过程中,确保他们的土地收益权,避免进一步廉价掠夺农民的土地。
第六,服务业准入的改革,未来几亿农民进入城市,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而中国制造业对总就业的贡献已经逼近极限,未来最大的就业潜力在服务业。
四、典型案例
1、城镇化别让文化“边缘化”
案例:北京市回龙观文化居住区,作为规划面积800万平方米、居住人口超20万的超大社区,有成片的住宅,却少有影剧院、室内运动休闲场所,综合性书店、图书馆等文化场馆更是难觅踪影。名为“文化居住区”,文化设施却凤毛麟角,难怪人们批评说:文化居住区没“文化”,整个社区是个“睡城”。更遗憾的是,现在,尽管人们对文化服务有刚性需求,但随着居民的增多,想增加文化设施又苦于没有空间了。
案例:素有贵州“苗疆”之称的黔东南苗族地区,被划为经济开发区后,短短几年时间,经济收入增加了,农民融入到城镇生活中,但这个地方的苗族文化却陷入危机:苗乡侗寨被拆迁,苗族村落逐渐消失、苗族民间艺人越来越少……危机还在城镇化中蔓延:方言萎缩、地方戏后继乏人、民间音乐濒临失传.2、激活文化的“现代芯”
案例:胶东半岛东端的东楮岛村有一种被称为“海草房”的传统民居,极具沿海地域特色。全村现有海草房650间,其中最古老的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虽然古村落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载体走向整体衰败,但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制定“废弃村落”保护计划,引入旅游文化企业,将古村落中的不可再生资源与当地旅游、演艺等产业相结合,以“活态”保护的方式激活文化遗产,使其获得新生。
3、城镇化须以保护农民权益为主 : 河南济源是个荒唐变形的城镇化版本。
河南济源地方政府热衷于大拆大建,盲目追求城市的扩张,在城市周边的11个村庄开始“大拆大建”对农民的房屋产权,没有丝毫的尊重。城镇化也就异化成了在当地政府主导下的一种非理性的造城运动,它把农民赶进城或赶上楼,剥夺农民参与土地增值的收益分配权;又驱使农民干最脏、最累的活,这就造成对农民的双重伤害。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
厉以宁强调:应走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城镇化道路。中国城镇化要分三部分走:老城区+新城区+农村新社区。即把老城区改变为商业区、服务区和适合人居住的居民区;新城区主要是现在的工业园区或开发区、小微企业试验区和物流园区;新社区就是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城镇化不是简单盖楼的问题,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户口制度由二元变成一元,城区和农村不再有居民身份的差别,也不再有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最后把“农民”两个字取消,中国城镇化才有余地。
厉以宁强调:宏观调控难以解决“社会阶层凝固化”。他举例称,现在社会上出现一种现象“社会阶层凝固化”。“以农民工为例,父亲是农民工儿子还是,说不定将来孙子也是,这就是职业世袭化。这种情况无法依
靠宏观调控解决。所以必须改变,改革内在机制,使社会流动渠道畅通,无论是水平流动还是垂直流动,都要畅通起来。”
城镇化将推“人地挂钩”新政。《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在扩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本地区农村建设用地减少规模相挂钩的试点经验范围的基础上,探索实行“人地挂钩”的政策,即城乡之间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定居的规模相挂钩,地区之间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定居的规模相挂钩。
把权力关进笼子,济源式城镇化才不“变形”,变形的城镇化政绩思维贻害民众。中国新型城镇化本质上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改革问题,即要通过推动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一系列配套改革,实现农民的真正市民化。换言之,城镇化不仅仅是要让农民进入城市,更是要打破农民与市民的身份界限,废除身份等级,从而使中国由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这是城镇化的关键和核心。
“化城”应以“化人”为先导 ——城镇化应凸显出人的主体地位
城镇化是由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也是人们对现代文明追求的集中体现。城镇的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增长、物质的丰富,更重要的是社会效益、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传统的城镇化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片面过度的发展,带来的是城乡的分化、贫富的差距以及劳资矛盾与阶层的对立以及城市弊病丛生。城镇化不是简单的行政区域划分、不是盲目“拆农居,建设区”,而是以人中心,彻底贯彻落实各项措施,真正让居民分享城镇化带来的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城镇化的核心是“化人”,因此城镇化的过程亟需凸显人的主体地位。
城镇化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城镇化的基本原则和核心要求。城镇化可以带队城乡体制的改革,促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均等化,加速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的发展,建立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然而公共服务体系并没有跟上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虽然城镇化已初具规模,但与之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落后。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用事业发展落后,成为困扰城市人生活的主要弊病,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念。因此,尽快解决类似问题,突出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
转变城镇开发模式,保障居民核心利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是一代中国人对现代化、城市化的梦想。国家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公共资源严重向城市倾斜,导致很多人对城市也有着特殊偏好。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为城乡居民平等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镇化却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城镇化对土地的过度依赖导致农民失地的现象较为严重,加上配套措施不到位,征地补偿不合理、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时候发生,让农民失地之后丧失基本生活保障的现象还时候发生。不转变城镇化的发展方式和开发模式,不解决征地破坏环境的集中矛盾,农民的核心利益始终得不到保障,就是严重背离城镇化的初衷和目的。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城镇化不仅仅意味居住环境的简单变化,更重要的是农民身份和观念的转变。而身份和观念的转变,一个重要的依托就是解决好城镇
化过程中居民的就业问题,切实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做不到“化人”,城镇化只能是一个空壳,不仅失去了城镇化的实际意义,更是对资源的浪费和对人民的不负责。只有让农民穿上五件衣服,即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保,才能让农民认可城镇化并在城市扎下跟,稳下心,开始在城市长期居住。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本的核心理念,转变城镇化的模式并注重对人民利益的保护。经济发展也好,社会进步也好,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人民更好的去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这是我们党做任何工作应把握的基本宗旨和目的。推进城镇化建设亦是如此,化城先化人,方可不会远离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初衷。
推进城镇化进程 切实改善农民生活
在城镇化继续锁定“三农”问题的背景下,全国各地在2010年掀起了一股新的城镇化热潮,这不但显示了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也体现了各地政府的积极作为。但是,在热潮激荡的同时,一些问题却暴露了出来,使得城镇化发展偏离了中央的要求,并限制了城镇化进程,尤其是造成对农民权益的侵害。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盲目规划,大拆大建,强制迁移,忽略农民主体地位等。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干部对城镇化理解的偏差。
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问题,把城镇化作为推动“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动力,城镇化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因此必须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这要求城镇化建设需要做到“以城促乡”,尤其是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协调,共同发展。这就说明了城镇化不是单纯扩张城市,而是要立足农民问题的解决,以统筹城乡发展。
在城镇化进程中,对于农民的限制首先体现在户籍制度的限制上。户籍制度的改革将使农民工融入城市,和城里人一样工作和生活,并享受同样的权利和待遇,给他们以归属感,这将有效地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在户籍改革的基础之上,再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劳动报酬、子女入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小城镇的建设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并且考虑到大城市的承载能力,我们首先要努力引导农民工在中小城市和大的集镇安家落户。同时,国际经验尤其是美国小城镇建设的成功做法为我们建设小城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要充分重视小城镇对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进行科学规划,提升管理水平,建设宜居的城镇环境。
城镇化的发展向我们预示着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的光辉前景,只要我们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并以户籍改革和小城镇建设为抓手,这样的前景必将于不久的将来呈现于我们的面前。
推进新型城镇化 创造发展新动力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但是,传统城镇化的历史性弊端日益显现,而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资源制约也愈来愈显著,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势在必行。为进一步适应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给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必须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创造发展新动力。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促进资源要素集约开发的着力点。一方面,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影响着工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积聚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影响着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带动区域发展,影响着区域结构优化;城镇化决定城乡一体化进程,影响着城乡结构完善。另一方面,城镇化是空间利用集约化最充分的体现,城镇化把资源要素、包括人聚集到一个载体,进行合理配置,形成放大功能。通过集约化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布局和形态,才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发挥城镇功能,也才能用较少的资源要素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目前,我国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既能增加投资,又能拉动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利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就业,提升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内需。长久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不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经济结构内部失衡,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钥匙。统筹城乡,必须把城市做大做强,把中心镇做大做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使农村富裕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增加农民人均拥有资源量,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化率,还可以提升城镇经济实力,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坚持创新理念,科学发展,切实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确定城镇发展定位和城镇化途径;坚持规划先行,集约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坚持生态优先,低碳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坚持城乡统筹,优化结构,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切实保证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新型城镇化既是经济社会大转型、大变迁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追求和谐、共享幸福的过程。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需呀我们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创造发展的新动力,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作出贡献。
第二篇:2018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8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新型城镇化建设
【热点背景】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城镇化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人的智慧和劳动。另一方面,城市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对人进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综合分析】
1.城镇化有助拉动内需。我,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巨大的需求,必将大大扩展投资持续增长的新空间,为消费需求提供强大的动力。2.城镇化缓解就业压力。推进城镇化将对服务业产生巨大需求,服务业又是创造就业的最大的行业。这将对缓解长期以来存在的就业压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3.城镇化助解三农问题。改革开放30几年来,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关于推进城镇化建设、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口户籍限制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将对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民市场化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户籍制度的放松对进城农民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也有极大的改善作用。
[对策措施] 1.推进城镇化必须转移好农民进城。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过程,是一个几亿人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把这几亿人的问题解决好,事关城镇化成败,事关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长期以来,进城农民工很少通过落户方式彻底转为市民。如果大批长期进城农民工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社会,其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并未完全城市化,这种含水分的城镇化既难以有效拉动内需增长,也很难促进社会结构成功转型,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因此,要统筹考虑人口聚集、土地集约、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2.推进城镇化必须发展好重点县镇。县城和重点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吸纳人口和就业方面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发展,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还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跨区域流动带来的种种问题。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既不存在大城市成本高、交通、住房以及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压力大的问题,又可以通过产业的集聚、基础设施的改善形成明显的优势。从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总体状况看,大城市过度膨胀的矛盾日渐显露,农民工在大城市定居生活的难度越来越大,而由于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竞争中的劣势得到一定弥补,在土地、资源等方面优势凸现,这为县城和重点镇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要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完善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安排土地利用计划从而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3.推进城镇化必须坚决保护好耕地。城镇化必然要占用一定的土地,但我们的国情决定了城镇建设必须走节约集约用地的道路。所以,推进城镇化建设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不能损害农民的土地权益。一个农民从开始进城打工到在城镇能够稳定工作和生活,需要一个过程;给进城农民提供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推进城镇化,不能急于收回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农民进退有路,才能更大胆地进城,城镇化也才能更健康稳定地推进。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都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必须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
第三篇:2014年联考申论热点储备之“城镇化建设”
2014年联考申论热点储备之“城镇化建设”
华图教育章宗文
城镇化建设是当下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刚刚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也明确规定:“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虽说愿望是美好的,可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也不断的涌现出来:至2013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3.73%,已进入从增速到减速的过渡阶段。但多年以来所积累的问题已日益深重——市民化问题繁杂、土地城镇化现象涌现、大城市病泛滥、农村空心化出现苗头、粮食安全堪忧„„未来20年,还将有2亿多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分析原因可知,难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转化的人口量比较大。目前需要市民化的农民工有2亿多人,我国的户籍制度导致多年来没有市民化的人口累积在这里。现在中国的市民化仍然是双轨制,虽然政府允许有条件的农民工落户,但是条件很高,导致很多长期生活在在城市中的人不能够落户。
另一方面,是长期以来累计形成的的观念、制度、成本等多个方面的障碍。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镇人口不愿意农民工来分享在他们看来属于“城里人”的福利待遇。比如异地高考的难以推行就是一个明证。
如何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呢?第一,改变观念,我们更应该平等地看待农民工。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仅把农民工当作劳动力,这事实上是一种歧视观念,农民工参与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建设,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应该让他们在参与城市建设的同时共同分享城镇化的成果。
第二,用体制、机制来保障政府在市民化上的财政投入。在这一点,中央已经明确,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为加大中央政府要建立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挂钩的财政转移支付制
度,地方吸纳的农民工多,中央的转移支付也会相应多。
第四篇:申论热点-小城镇建设
【背景链接】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大力扶持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2010年2月22日,福建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加强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意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经省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见。
【标准表述】
意义理解
一是带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激活农村经济。小城镇的发展可以在原有乡镇企业发展基础上,培育出大量上下游产业,不断吸引周边相关配套产业的集聚,还可以利用各种优势,吸纳外部资本进入,形成一大批具有小城镇特色的产业品牌。
二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迁移到小城镇,可以缓解过去的“过密化”为特征的人多地少矛盾,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三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能力,促进农村市场的消费。
四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当地就业,解除外出务工之忧。农民进镇门槛、就业风险和生活成本较低,小城镇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对策措施
一是推进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居住,带动新农村建设。
二是促进农村造福工程从边远乡村向中心集镇转移。
三是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资金资源投入。在建设中心村镇的过程中,对修路、通电、通水、通信、建学校及医院等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可以一次投资,资源共享。
四是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建议城镇化要转变发展方式,走集约化发展路子。
五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当地实际和发展优势,打破原有建制村区划界限,通过旧村改造、合村并点,推动居民及相关基础设施向小城镇聚集,促进小城镇发展。如,可建设小城镇中心学校、中心卫生院、中心电影院、中心俱乐部、中心文化站、中心集贸市场、中心养老院等,让村民共享,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六是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特别是要方便农村儿童就学。
七是提高农村农民文明程度和农民素质,促进农民转为居民,变成工人或市民,享受城镇居民待遇。
八是促进乡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这不仅是从瓦房、土坯房变成套房、商品房,更重要的是要让社会治安稳定、生活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等。
九是节约农村土地,保护农村环境,合理规划、开发土地资源,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十是促进农村农民就地转移、就地就业,自主创业,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申论热点:政治建设
申论热点范文:政治建设
http://www.xiexiebang.com 来源: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慵懒比贪腐更可怕
——慵懒的三宗罪
有两种坏医生,一种是庸医,一种是贪医。庸医要命,贪医要钱。如果贪医只是要钱不要命,能够治好病人,贪医比庸医是要好得多的。为官也是如此,庸官往往比贪官更可恶,造成的危害更大。
有史为证,清末的李鸿章、盛宣怀等人都是大贪官,但是他们做的事情多,搞军事、修学校、建铁路„„。当时的很多“清流”却不贪污,只骂人。无论是兴建铁路还是开矿,办银行还是兴学堂,他们都用一张嘴和一支笔极力阻止。前者是勤政的贪官,后者是清廉的庸官、懒官。从历史的角度看,前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功臣,后者是阻碍国家发展的罪人。
——贻误发展机会、阻碍社会进步是庸官、懒官的第一宗罪。
随着国家治理腐败的力度加大,很多官员都把不贪污作为对自己的最高要求。这个逻辑很简单:很多人都在贪污,我不贪污已经比很多人都要好了,所以不贪污的官就是好官。然而我们都知道,官员手中是有很大权力,掌握很多资源的,很多事情没有政府是办不成的。如果所有的官员都尸位素餐,都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社会如何才能进步,国家还怎么可能发展?慵懒不仅有罪,而且有大罪,是历史和人民的罪人!朱镕基先生在担任上海市市长时就说:“我不是促成上海发展的功臣,就是贻误上海发展机会的历史罪人”。在其位,谋其政,我们的官员一定要有责任意识,权力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同时我们应该把官员是否做事,是否做好事作为考核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简单粗暴、胡作非为是庸官、懒官的第二宗罪。
懒官做事情往往不动脑子,好逸恶劳,头脑简单。这些东西往往和野蛮、暴力联系在一起。好比一个开锁匠,不能用技巧把门打开怎么办?砸!治理不好小摊贩怎么办?打!不能说服群众拆迁怎么办?撵!和群众沟通不顺畅怎么办?骂!为了不发生狗咬人的事件怎么办?把狗全部打死!按照这样的逻辑是不是为了不发生火灾我们就不要用火,为了不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就不能上路呢?动不动就威胁群众,动不动就选择肢体语言,动不动就打官腔,说牛话„„。这些都是懒惰、缺少政治智慧的表现。我们要努力加强党风勤政建设,加强学习,大力提高知识水平,努力增长政治智慧,全面提高执政能力。
——欺上瞒下,投机取巧是庸官、懒官的第三宗罪。
庸官、懒官不做事,也做不好事。但是做官又必须上向上级交代,下向人民交代。怎么办?将小事情说成大事情,将有事情说成没有事情,将麻烦事情说成简单事情„„,总之骗、哄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这需要我们加大对官员的监督力度,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问责制度,发动群众,利用媒体来对官员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坚决杜绝欺瞒行为。
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慵懒的危害性,要像重视腐败问题一样重视慵懒的问题。慵懒既是能力的问题,也是品德的问题。要努力把对慵懒的治理作为提升官员能力,培养官员品格的契机,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官员,全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真心。真情。真话
佛教中有句偈语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句话有很多解释,其中的一个解释是我们越往前走,越发展遇到的困难就越多。很多做群众工作的一些地方干部对着这句话是深有体会:社会经济越发展,我们的群众工作越难做。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有的人说我们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的人说我们应该多学习走在我们前面的先进国家的经验教训,还有的人说我们应该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是的,这些工作我们都应该做,并且应该做好。不过这些所有的工作都应该有一个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就是——真!对待群众要用真心,动真情,讲真话!
庄子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精是指我做事情要深入细致,诚则是说我们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事情。但是当前我们个别领导干部存在各种不认真对待群众的情况:有的是对群众的反应的问题推三阻四,敷衍塞责;有的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有的脱离群众,逃避群众;还有的甚至欺骗群众;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方动不动就对群众采取强硬措施,动用警力去强迫甚至威胁群众。将心比心,试想如果我们是群众,我们会信任这样领导干部吗?!我们会相信这样的政府吗?!
面对这些的问题,我们应该有一颗真心,一颗知羞耻的真心!首先要在观念上把这些的行为真正的作为一种不耻的行为,不仅在自己身上坚决杜绝这样的行为,而且要坚决制止他人的这种行为。面对困难我们还应该要有一颗负责任的真心!作为领导干部我们不能尸位素餐,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领导干部不可推卸的责任,群众的困难就是我们自己的困难,群众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自己的问题。
面对群众的处境,我们应该用真情去感受。这样的真情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同情。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是支配他一生身的三种的激情之一,战国思想家孟子也有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真情政治的说法。哲学家思想家尚且如此,何况我们的政治家!
群众不是完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要想一想,这些问题真是群众的问题吗?面对群众的我们应该有一颗善解人意的心,用这样的心去理解群众,去体谅群众。同时我们还应该有一颗善于自我反省的心。遇到问题,我们应该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这句话非常精辟的说明了我们应该多反省自己的问题。我们要想想:群众觉得利益不够多是因为群众还不够富裕;群众只顾眼前利益是我们的规划做得不够好;群众自私狭隘是我们的沟通工作做得不够。
在当前个别群众对一些政府存在信任危机的情况下,真显得尤其重要。我们要用我们的真换取群众的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念好真经,用真心去体谅群众,用真情去感化群众,用真话去说服群众,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问题!
制度?人性!
中国历来就强调德的重要性,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强调以德服人,在政治上尤其强调德治。孔子有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然而这样的传统却为现代政治所不容。现代政治强调普遍化、制度化,要的都是法治,德治一度被认为是人治,不具有普遍性。这是这个传统正在被遗忘,被贬低,被批判,被抛弃„„
制度化并没有错,错的是对制度的迷信,认为只要有了制度,一切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制度是死的,是有限的,人是活的,是无限的。好的制度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去执行就无所谓好。百姓中经常流传这样的说法:经是好的,被和尚念歪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有很多好的制度没有得到落实。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将转变行政作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是引领良好的行政风气的重要途径。领导对下属的影响是最近的,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古语有言:言教不如身教,说十遍不如做一遍。领导干部端正了自身的态度,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可以端正整个单位的态度。我们党的历史上不乏以身作则的例子,周恩来同志在担任总理期间,以自身的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的实际行动,影响了也培养了一大批有着良好的道德素养的党员干部。古今中外类似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
加强学习是提高党员干部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一要向书本学习。读书能明理,能提高修养是不言自明的道理。要广泛推荐一些可以提高人的修养的好书,如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人的修养》,又如儒家经典《论语》等等。只要是对提高我们修养有用的,无论古今中外,我们都可以“像萝卜一样”吃掉。二要向实践学习。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检验人品的试金石。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好不好,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必须通过实践 去发现自己的道德素养上的问题,通过实践来纠正自己的错误。三要向他人学习。无论是对领导同事还是群众,要发扬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精神,学习他人在做人方面的长处。
监督是行政伦理建设的必要环节。监督首先是自我的监督,自我反省。曾子有言:“吾日三省吾身”,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善于自我批评,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其次还要利用好党内民主生活进行监督。要继续弘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所有的同志都应该本着相互提高相互促进的态度,多为他人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批评。再次还要加强舆论监督。要舆论监督政府的行政必须公开透明,同时我们的政府,尤其是领导干部对于舆论监督也要有宽广的胸襟,要敢于、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
引导、学习、监督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理顺行政伦理关系的三个非常重要的环境,我们应该牢牢把握住这些环节,切实提高公务员队伍的道德素质,为提高党和政府在执政能力,为国家队长治久安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在道德伦理建设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制度建设,要将制度建设和伦理建设结合起来,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推动政府公共行政的全面进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人的教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有长远的眼光,坚定的信心,十足的耐心,在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中,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完成对个人的塑造,完成对一个党和政府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