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BB市小城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小城镇建设 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21世纪,伴随着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展,一场席卷中国农村大地的新城镇化浪潮,正在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战略轴心。城镇化,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形式的转换,而且是一场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不仅意味着城镇数量不断增多,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而且意味着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地区不断渗透和扩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将发生巨大的转变,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推动下,人口、资本等经济要素更加健康、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和重组。在这场社会变革中,BB着眼于对城镇化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对国际国内城镇化进程的经验总结,着眼于对BB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的系统分析以及对小城镇发展条件和基础的认真审视,以发展小城镇为战略重点,正在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一、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战略轴心
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基本特征,近现代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实质上是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一体化进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九亿农民的农业大国来说,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它为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以及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产业现代化、农业环境现代化和农业主体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根本途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城镇化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战略轴心。
(一)城镇化为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提供了必然条件
农业产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一环。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区资金、技术、信息的聚集地,是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的载体。过去,很多为农业产前产后服务的龙头企业由于没有城镇作依托,企业经营环境恶劣,市场信息不灵,资金技术不足,经济效益欠佳,难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大力发展小城镇,加强小城镇连接大中小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能,可以有效拓展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的空间,促进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孕育和培植大批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为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提供必然条件。另一方面,农业产业现代化必须以一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组织体系为保障和前提,通过牵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可以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迁移,将使一部分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农村土地的科学规划和集中化、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为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BB是一个有着346.86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占76.4%的农业大市,从1994年开始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至今,已建成和发展了97个建制镇、128个乡集镇,小城镇的集聚效应和幅射功能开始显现,有效拓展了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的空间,孕育和培植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2003年,全市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25家,比2002年增加25家,其中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40家,新增18家;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34万户,带动面达到45%,比2002年提高15个百分点;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60个,会员总数11.45万人;建成年交易额100万元以上的茶叶、蔬菜、中药材、茉莉花、水果、林竹等专业批发市场12个。如今,BB的城镇化率已经提高到26.04%,全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也随之加快。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5.56亿元,增长13.3%,三大产业的产值分别为43.81亿元、104.5亿元和67.26亿元,分别增长5.6%、18.6%和11%。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5年前的50:40:10优化为23:44:33,粮经饲种植比例由5年前的83:10:7优化为60:29:11。可见,BB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提供了必然条件。
(二)城镇化为推进农业环境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农业环境现代化即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小城镇作为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为农业环境现代化提供了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形成一定区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换中心,为农村经济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提供新的空间环境,有效带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改善农业种植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民就业结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并且通过充分发挥小城镇的集聚效益,可以有效减少对耕地等农村自然资源的占用,防止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达到资源、环保、规模效益、公共设施等综合优化理想效果。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小城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体系,带动农村的市场化、城市化、文明化、现代化水平,使农村全面融入现代文明的潮流。
五年来,BB小城镇建设总投资9.8亿元,全市部、省级小城镇镇区内道路骨架基本形成,道路硬化638公里,道路硬化率达75%;自来水供水管道铺设600公里,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到65%;排污管理铺设249公里,小城镇生活污水进入沼气池净化处理率达到60%;新建公厕147座,新建小城镇农贸市场134个。小城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938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达到289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达到319万平方米。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得到大力发展,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得到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体系逐步形成,功能日渐完善,为推进全市农业环境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城镇化为实现农业主体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我国是有着九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主体现代化即农民的知识化、智能化是农业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和前提。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由于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教育设施、教学资源等条件制约,还有相当数量农民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和生产技能落后。加快发展小城镇,可以打破原有城乡隔绝的格局,把先进的思想观念、科学技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迅速传递到广大农村,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农村由封闭逐步迈上开放发展的道路。同时,随着小城镇基础设施、居住条件、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为农民提供优越于农村的设施建设、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使农民知识化、智能化有了实现可能和条件。
BB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不仅倾力打造“硬环境”,同时也注意优化“软环境”,促进农民的知识化和智能化。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各类教育全面推进,文化体育等事业蓬勃发展。经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等六部委共同批准建立起BB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加快农业科技化的总抓手。农村“普九”成果得以继续巩固,创建“文化先进县”、“文化先进乡镇”和“特色文化之乡”等活动深入开展,种种举措为实现农民的知识化、智能化奠定了基础。在犍为等地,以创建学习型县域为载体,掀起一股“学先进、比先进、争先进”的热潮,形成了“不学习就要落后”的共识,学习之风盛行,更是极大促进了广大群众的知识化和智能化。城镇化所带来的这些先进的思想理念、科学技术、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所创造的更好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为实现农业主体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二、以发展小城镇为战略重点,是BB立足市情的现实选择
实施城镇化战略,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在现阶段多元城镇化的道路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各具特色地担负着不同的功能,发挥着相应的作用:以人口、经济、科学文化高度集中为特征的大城市,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城市积聚了相当的经济能量,人气、市气、辐射力开始显现,帮助中等城市加速扩容,对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具有战略意义;小城镇作为城市与农村的连接体,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是现阶段农民、农业、农村全面参与国民经济有效循环的重要桥梁和连接纽带。无论是发展大中小城市,还是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都是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不同,应当因地制宜,实施有差别的城镇化战略。从总体上分析,东部地区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幅射带动能力,应走集约型的以大中小城市为重点的城镇化道路。如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唐城市圈,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圈,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城市圈等等成为近年来我国农民的重点流入地区。西部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差,农村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应当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逐步形成城—镇—乡三级梯度结构。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据测算,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达到58%,对农村劳动力的带动作用为46%,对农民收入的带动作用为44%。BB作为一个地处内陆的西部城市,对自身城镇化的定位,是以发展小城镇为战略重点,通过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推动整个城镇化的进程,这样的一个战略抉择,是立足市情的正确判断。
(一)以发展小城镇为战略重点,是BB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所决定
1、对BB城镇建设的地理人文环境分析
BB位于川西平原西南边缘,北靠成都、东邻内江和自贡市,东南与宜宾地区接壤,西南与凉山彝族自治州相连,西与雅安市交界。幅员面积12826平方公里,山区面积高达856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7%,丘陵面积269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1%。如今,BB已经形成了以成昆铁路、成乐高速公路为主通道,国道干线公路为主骨架,岷江、大渡河水运为辅助的比较完善的交通网络。尽管如此,作为一个以山区和丘陵为主的西部内陆地区,在地理环境和交通方面是无法与东部地区相媲美的。同时,从人文环境来看,全市总人口约347万,农业人口就有近265万,占76.4%,少数民族人口约11万,占3.56%,农业人口、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产技能等普遍落后。在这样一个缺乏地缘和人文优势的地区进行城镇建设,是不可能以发展城市为重点的。地理人文环境的制约,决定了BB做出以发展小城镇为战略重要的现实选择。
2、对BB城镇建设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
对一个地区来说,新建城市或者对原有城市进行扩张和发展需要很大的经济成本。改革开放20年来,BB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得了显著成绩,但经济发展仍然滞后,建设资金匮乏决定了BB不可能以发展城市为重点。作为四川重要的老工业基地,BB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5户,上市公司5户,已形成以生物技术、新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精细化工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电子工业、医药工业、建材装饰工业和旅游业四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但结构矛盾还比较突出,国企改革的任务仍然繁重而艰巨;农业后备资源充足,发展潜力较大,但基础比较薄弱;旅游资源丰富,境内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XXX——BB大佛为中心,呈放射状相对集中地分布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森林公园,但旅游业开发深度不够,在全市国民经济份额中所占比重较小。2003年,全市经济总量仅位于全省第八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排第七位。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3:48.5:31.2,二、三产业优势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发达,决定了BB必须以发展小城镇为战略重点,发挥小城镇“短、平、快”吸收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优势,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BB已经具备加快发展小城镇的条件和基础
1、小城镇发展的主体已经成长壮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BB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中的一部分剩余劳动力采取就地转移模式进入乡镇企业从事生产活动。同时,农村中的相当一部分富余劳动力以流动人口的形式进入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务工经商。近年来,甚至有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国外找到了就业机会。2003年,BB已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58.85万人。这部分农民已经具有从事非农产业的经验和适应城镇生活的能力,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向往城市生活,迫切希望成为城镇中的一员。他们作为小城镇发展主体已经成长壮大起来,成为推动BB小城镇发展的直接动力。
2、小城镇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
改革开放20年来,BB农业发展已经形成林竹、畜牧、茶叶、蔬菜、中药材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全市拥有永丰纸业、竹叶青公司、井研食品公司三户国家级龙头企业,建成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加工型骨干龙头企业51家,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0家,引进外资举办了吉象木业、天成实业、振静皮革等一批高科技、外向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并建成年交易额100万元以上的茶叶、蔬菜、中药材、茉莉花、水果、林竹等专业批发市场12个,直接带动了小城镇其他非农产业的发展,为BB小城镇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3、小城镇发展已经积累相当数量的民间资本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连年增长。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又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近年来,BB更是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实施农业标准化,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村经济扩大规模提高效益。2003年,BB实现农业总产值69.3亿元,实现劳务总收入21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45.86元。一部分农民家庭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民间资本,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提供了初始资本。
4、小城镇发展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BB小城镇发展具有自然资源优势,BB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30多种,其中磷、岩盐、石灰石等非金属矿品质优良,储量居四川省前列。有大中小河流50多条,水能可开发量达473万千瓦。截至2001年底已开发近200万千瓦,包括龚嘴(70万千瓦)、铜街子(60万千瓦)两座大型水电站,是四川省重要的能源基地。森林覆盖率为45.9%,拥有桫椤、银杏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
5、小城镇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城镇体系基础
1994年BB就开始了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1998年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小城镇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到2004年,BB已有97个建制镇、128个乡集镇,经国家建设部批准的全国重点镇6个:五通桥区牛华镇、犍为县玉津镇、井研县研城镇、夹江县焉城镇、峨边彝族自治县沙坪镇、XXX市桂花桥镇,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试点镇38个,省级重点小城镇6个。同时,为同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BB市政府还确定了3个市级试点小城镇。一批初具规模、功能不断完善、经济快速发展的小城镇逐步形成,成为带动、幅射BB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为BB进一步进行小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立足实情,遵循规律,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加快推进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到经济问题,也涉及到政治和社会问题;既涉及到农村居民的利益,也涉及到城市居民的利益;既要解决社会管理体制问题,也要解决就业岗位问题。可以说,它在重组城乡结构的同时,也在加速引发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冲突。BB在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中,已显现出许多不足之处:一是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2003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仅为26.0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城镇发展的集聚效应难以实现;二是有一部分小城镇规模偏小,辐射能力较弱,仍然保持着原始的农副产品集散地的角色,真正的城镇体系尚未形成;三是不少小城镇功能相近,产业聚集程度低,出现小城镇“空壳化”现象,发展缺乏后劲;四是城镇建设资金来源单一,部分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等等。我们在发展小城镇的过程中,决不能规避这些矛盾和问题,而是必须遵循小城镇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自身实情,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一)遵循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规律
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城镇的兴衰和存亡;而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又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因此,城镇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人口城镇化进程必须与经济现代化进程同步,方能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一旦人口城镇化步伐超越或滞后于经济现代化进程,都必然会互相掣肘,既不利于经济顺利发展,又不利于城镇健康发展。
遵循这一规律,就要把发展小城镇与形成特色产业和合理的产业布局结合起来。产业集聚是农村城镇化的关键,只有以发达的产业作支撑,才能充分激发城镇经济活力,扩大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空间。每个小城镇都应根据自身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突出特色,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确立小城镇的先导产业,强化支柱产业。农业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加工主导型小城镇;地处高科技产业区和邻近试验基础的地区,可以引进高新尖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发展科技主导型小城镇;地处交通干线、市场发达的地区,可以举办专业市场,发展交通依托型小城镇或商贸流通型小城镇;具有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资源的地区,可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壮大一批旅游企业,发展旅游开发型小城镇,等等。
第二,要把发展小城镇与合理集聚、扶持、提升乡镇企业结合起来。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许多乡镇企业出现了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降、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小城镇应当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加强生产生活服务和社会治安管理,并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引导乡镇企业进镇集中、连片发展,提高聚集效益和综合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从而壮大小城镇经济实力。
第三,要把发展小城镇与发展民营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最重要、最现实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不发达、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地区,更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小城镇的主要经济支柱。小城镇应当通过创造出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良的社会环境和优雅的生活环境,吸引民营经济到小城镇投资开展各种经营活动,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发展,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遵循城镇的性质和规划相互区别、互相补充的规律
任何城镇的形成和发展,都必然受到一定的地理环境、区域条件、自然资源、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的制约。任何地区的城镇体系,应当由性质各异、规模不等的城镇组合而成,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工和梯级的规模结构,并在实践中做到不同功能、不同规模城镇互相合作、相互补充,才能有力推动整个区域城镇的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如果每个城镇都盲目追求扩大规模,或者追求某一种性质,就必然会使整个城镇体系失去合理的平衡,阻碍城镇的顺利发展。
按照这一规律,就应当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编制和完善小城镇发展规划。第一,小城镇规划要突出科学性。发展小城镇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打破原有乡镇行政区划的限制,立足于本地区域的比较优势,在布局上确定好每个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注重实效,突出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发展目标,从而达成小城镇合理的功能分工和梯级的规模结构,互相合作,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第二,小城镇规划要注重超前性、协调性。小城镇建设规划事关农村现代化的百年大计,必须处理好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在对小城镇建设定位时,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不可预见性,有前瞻意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同时,又要全面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协调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关系,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保证整个城镇体系的平衡发展。
(三)遵循城镇规模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规律
任何城镇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包括土地、水源、大气、动植物等自然环境以及供水、排水、道路交通、居民住宅、文化设施、服务设施等人造环境的支撑。城镇规模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城镇的经济社会就有可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和进步。一旦城镇盲目膨胀,城镇规模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就会出现资源大量消耗而严重短缺、生态环境被破坏等问题,阻碍城镇的顺利发展。如果城镇规模过小,环境承载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利用,就会造成浪费,城镇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问题重视不够,甚至有部分小城镇以掠夺性开发利用资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致使小城镇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遵循城镇发展规律,就应当正确处理好人口适度增长、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绿化美化城镇环境,搞好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和社区服务。无论是城镇经济发展,还是市政工程建设,都必须注意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污染的项目合理安排、慎重开发,对严重浪费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淘汰和关闭。小城镇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加,走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经营小城镇 引得源头活水来
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目前,建设资金主要通过财政渠道、税收渠道和经营城镇所得。所谓财政渠道是指政府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专门投入可持续发展建设,这部分资金将非常有限,主要用于进行样板工程的建设、城镇建设启动资金和建立对有功之人的资励基金等。所谓税收渠道是指两个方面情况:一方面对非可持续的消费行为、建设行为、经营行为课以单独的费税,并专管专用;另一方面对国家税收地方留成中划出一部分专门用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有关项目。所谓经营城镇是指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对城镇资源加以培养、增值,并通过市场实现城镇价值,在中国经济和财政现状下,这是最现实有效和主要的资金筹集渠道。
通过经营城镇获取城镇建设资金,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扩大城镇规模,提升城镇竞争力和对生产要素凝聚力。城镇经营有两方面内涵,一方面是把城镇资源当作“原材料”,通过科学特色规划、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升城镇形象等等方式,提高资源价值或使资源的潜在价值显现化;另一方面,把城镇资源当作“产品”,经过整合、包装、宣传,扩大其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通过出租、出售等市场方式筹集建设资金。
由于城镇在功能和结构上类似城市,其可经营的资源与城市相近,大体有:一是土地等自然资源;二是基础设施及其延伸权力;三是人力资源,城镇接壤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四是人类文化遗产资源;五是制度资源又叫行政资本资源;六是良好的形象资源。有些资源能直接通过市场筹集资金,有的只能依附于前者,增加其价值,如行政资本资源和良好的形象资源。这些资源直接或间接决定着城镇价值,可以通过市场把资源变为建设资金,缓解工业化和现代化对城镇化的迫切需求与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
从1995年我市建立试点小城镇以来,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达26.04%,基础设施得到迅速发展,功能日渐完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得到优化。这得益于各级政府利用市场机制,悉心经营城镇,多方开辟筹资渠道,为城镇建设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经营城镇出现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大成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去分析研究。
一、特色规划提升城镇价值
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小城镇发展“龙头”,指导小城镇各项建设的科学依据,是经营城镇的第一步。因地制宜、独具特色的规划将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及良好的投资预期,将引领具有前瞻性的资本进入城镇投资领域,为城镇带来强劲的资金吸引力。目前,全市共投入170多万元编制小城镇的各类规则,完成7个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97个建制镇的总体修编工作。
犍为县玉津镇位于川西南岷江河畔,依山傍水,一直着力打造精品县城。基于经济发展及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对城南新区着力打造特色规划,以“显山露水、迎风接水、依山临水、护山营水”为城镇新特点,规划开辟6平方公里新区,新修3.5公里分洪壕,集防洪、休闲、景色居住为一体,新区建成后,城镇面积达10平方公里,人口预计15万,绿化率达40%。规划一出,预示效益初步显示出来,临近地块增值,地价上涨,地产商踊跃而至,位于黄金口岸的206亩土地经挂牌交易,募集城镇建设资金864万元。
XXX市九里镇地处二峨山麓、临江河畔,离XXX市区仅12公里,BB市区43公里,成昆铁路横贯镇境,103省道、峨九二级公路等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捷;境内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有铁矿石、石灰石、重晶石、石英砂、玄武岩等,储量大、品位高,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工矿企业林立,有国有大型企业川投峨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省属企业岷江发电厂等等。根据显著的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XXX市把九里镇规划建设为“工贸型集镇”:城镇分为工业区、居民住宅区、商业贸易区、农产品市场四个区域,同时按照“顺路小街”系列把农民建房规划为15个建房点。明确的城镇功能分区和以工促贸、工贸结合市场结构,促进九里镇经济实力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社会总产值达120604万元,是1994年的7倍;乡镇企业总产值达37570万元,是1994年的9倍;镇财政收入达428.4万元,是1994年的3倍;个体工商户853户,比1994年523增加户;兼顾二、三产业人口约9198人,占该镇劳动力的70%。
犍为县罗城镇立足于享誉中外的“船形街”古镇建筑和周边山水(诸葛亮曾炼铁的铁山和BB市最大水库之一的新店儿水库),科学性和超前性结合编制建设规划,形成“北城南景”,既按历史风貌完整保留了船形建筑布局,让小城镇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好地体现,又做到开发古镇、铁山湖、铁山观音阁旅游线相结合,为广大投资者展现了一个川中南BB到罗城游览为一体的建筑蓝图,成为吸引投资者重要因素。已有多家投资方接触、洽谈投资古镇开发建设事宜;进镇务工经商从事二三产业人员日渐增加,屹今为至已有4000余人。2003年底镇区常住人口13000余人,比94年增加5000多人,城镇建设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
BB市在城镇规划时注重突出经济效益,突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突出地方特色,突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各项城镇建设及城镇经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经营城镇,提升城镇内在价值
城镇基础设施是居民生活、企业生产的前提条件,是对生产要素吸引力强弱和决定城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区域价值的主要标志。正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城镇环境不同,城市比小城镇区域价值高,小城镇比农村区域价值高。由此可见,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城镇环境,对提升城镇价值具有决定意义,直接关系到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和可持续发展程度。到2003年底,全市小城镇建设累计投资9.8亿元,全市部省级小城镇区内道路骨架基本形成,道路硬化638公里,硬化率达75%;自来水供水管道铺设600公里,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5%;排污管道铺设249公里,小城镇生活污水进入沼气池净化处理率达到60;新建公厕147座,新建小城镇农贸市场134个。小城镇基础设施得到大力发展,功能日渐完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得到优化,有力地促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井研县马踏镇位于国道213线和省道自雅公路交汇点,是井研县南部中心城镇和工商贸重镇,具备较强的区域辐射效应。近年来,马踏镇投入3000多万元于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供排水系统,新修了10公里长的自来水引水工程和年产5000吨的自来水厂,铺设自来水管2680米,改造了旧城供水管网,供水普及率达98%以上;新建和改建下水道5580米;架设和履行城区供电线路6.5公里,新增变压器4台,架设街灯100盏;硬化城区道路道路4.5公里;架设光纤电视线路,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新建天然气供气站,用户达650户;绿化美化城区,完成城区绿化面积300亩,人均绿地25平方米。完善基础设施和便捷的生活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举家到集镇落户生活,兴办二、三产业,几年来,农民到集镇修建门市400余个,总建设面积10万平方米。城镇人气急升,地价上涨,对周边要素吸引力剧增。该镇以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的小城镇为载体,大力进行招商引资,极大促进镇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共引资上亿元,发展投资千万元以上的企业4个,300万元以上的企业5个,工农业总产值由93年的9464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3.07亿元;财政税收由93年的136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908万元。
竹根镇为五通桥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该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岷江、涌澌江、茫溪河纵贯全境,国道213线穿境而过中,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水陆交通。2000年以来新建城镇干道6.8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6平方米;城镇日供水能力提高到3.6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98%以上;城区“水、电、气、路、话、视”六通目标全部实现,实施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四大工程,城镇面貌大为改观。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环境,为企业经营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伴随其它投资软环境的改善,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工业园区迅速扩大,目前全镇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4290户,年创利税1200多万元;振静皮革、明宗稀土、永祥树脂、锐丰冶金等10余家民营企业落户新华工业园,极大地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2003年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25亿元,镇财政收入完成1600万元。
BB市各重点镇及试点镇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环境吸引了包括劳动者在内的各类生产要素进入城镇,给城镇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和持续发展潜力。
三、经营城镇,多元化获取建设资金
城镇经过有效经营,生地变熟地,地价因为城镇区域价值提升而增值,城镇其它资源也随着城镇价值的提高而提升,政府根据规划及市场需求适时出让土地及其它资源换取建设资金;运用市场手段,以独特的城镇优势、特色科学的城镇规划、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生活环境为基础条件,积极包装、宣传小城镇,吸引国内外企业集团和乡镇企业在中心镇集中建设,吸引农民务工回流资金建设小城镇。
犍为县在科学规划、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多方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一是对区域内土地严格实行“七统一”,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2003年1-10月土地供应总收益7900多万元;二是对犍为、罗城两个水厂和天然气公司实行经营权有偿转让,向社会公开拍卖,有偿转让达8000多万元。三是市政公用设施实行有偿使用和转让,实现三轮车、公交车、出租车经营权转让,户外广告设置有偿使用、人行道占地经营收入达285万元。仅此三项,政府获得经营城镇收入1.7亿元,为该县进一步建设城镇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良好的城镇环境吸引民间资金参与玉津镇旧城改造,2003年1-11月共吸引资金8365.5万元,新开工面积达18.59万平方米。
金口河区永和城关镇过去采用财政出一点、社会集资一点的资金筹集方式,小城镇建设资金较为缺乏,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严重阻碍了城镇经济发展。1998年后,运用市场机制经营城镇,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争取国债资金200万元,向银行贷款100万元,自筹资金100万元,建成一座日供水能力达8000吨的水厂,基本解决了该镇生产、生活用水供需矛盾;通过招商引资对旧城进行改造、建设和经营,政府未出一分钱,启用民间资金3979万元,改造旧城3.9万平方米,建成商用门市2.33万平方米,住房12.71万平方米,道路5条。经过6年经营,永和城关镇基础设施已趋近完善,为镇域经济发展和城镇规模扩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沙湾区嘉农镇地处XXX市、市中区、沙湾区交汇处,大渡河、成昆铁路、省道103线、苏沙公路纵贯全镇,构成便捷的水陆交通网络,有“金三角”之称,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试点前城镇规模小,建成区仅0.2平方公里,人口2309人。1995年被列为四川省第二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以来,形成了“以大渡河岔河为界,在‘旧城设立中心,河心舟坝设副中心’的总体规划”,并多方筹集资金经营城镇。积极争取省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落实税收返还乡镇;抓住苏沙公路改扩建契机,融资420多万元,打通了宽30米,长1.1公里的嘉兴大道;根据政策,积极争取“农转非”指标,筹措50万元用于旧城街道的整治改造;抓住外出返乡热,适当降低收费标准,提供便捷服务,吸引个体户进入城镇市场经营;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出让土地使用权收益达900万元,全部用于自来水厂、街道修建及绿化亮化等附属设施工程;对镇政府投资兴建的自来水厂公开出让所有权,实行公用设施企业化经营;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公用项目,燎原村、王场村筹措社会资金250万元兴建总面积为10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经过9年城镇经营,目前嘉农镇建成区面积已达2.1平方公里,增长近10倍;城镇人口增加到5865人,增长1.5倍多,城镇化率达到23%。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镇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我市大部分小城镇,尤其是各重点、试点小城镇积极经营城镇,出让土地使用权、公用设施所有权使用权、特许经营权获取建设资金,或是直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城镇建设中,缓解了城镇建设中的资金困难问题,促进城镇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目前我市经营城镇存在的问题
整体来说,我市城镇经营属于初步阶段,区域发展也极不平衡,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大部分城镇底子薄,基础设施薄弱,经营起步难;部分地方缺乏经营城镇的理念及方法;不按经济及市场规律经营城镇等等,在我市较为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整体薄弱
由于经济基础原因,我市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缺少必要的配套设施,城镇辐射能力不强,吸引力不大,难以起动城镇经营。市中区26个乡镇中8个乡镇的基础设施体系较完善,投资环境较好,而其余18个相对边远的乡镇基础设施残缺,投资环境差,城镇体系发展极不平衡。沐川县城镇化水平仅有17%,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相应的水、电、路、环卫等配套设施,甚至有62.2%的乡镇以路代街。
(二)失地农民保护有待提高
在城镇建设中,按规划因法定项目征用农民土地实属必然,但同时必须做好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工作,针对土地对于农民具有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的双重作用进行补偿。目前,我市在对农民征地补偿工作还有待加强和改进。XXX市在修建乐峨路对农民征地时,由于赔偿依据的文件过早,造成部分农民失地、失业、失家园,“脱富致贫”。但在实践中,已经有有益的尝试,市中区高新区着力解决区域内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组织农民工进行岗前技能培训,10家企业陆续建成投产,将新增一批就业岗位。高新区已与今年下半年投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好靓公司达成协议,为区内失地农民提供400个就业岗位,其中30名技术骨干岗位将从这批骨干岗位将从这批农民工中产生。
(三)城镇经营缺乏产业支撑
经营城镇必须立足于经济状况、地理条件等等客观因素,尤其是镇域产业支撑。缺乏产业支撑,一方面城镇无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容纳较多的城镇人口,极大制约城镇规模扩大。另一方面,没有产业基础,难以吸纳资金进入镇域兴办企业,缺乏投资吸引力,无力形成经营城镇之必要条件。但大部分乡镇经济中,农业仍以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工业停留在小作坊类的加工业,第三产业因分工不足而导致市场容量有限,造成集镇只是单一的农民交换产品场所,没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无法进行城镇经营活动。据BB市城镇数据资料统计,97个建制镇与排名后30名建镇平均数比较如下:
(略)
分析上表数据可以得出,排名后30位建制镇的经济状况不如所有建制镇平均水平,GDp(3233.03万元)和人均GDp(0.27万元)都较平均水平低;产业支撑薄弱,每千人企业数(2.77个)明显低于平均水平(6.80个),尤其是就业岗位较多的工作企业明显偏少。因此,制约了排名后30位建制镇镇区人口容量,平均总人口与城镇化率都较低,分别为2802.40人和0.20;同时,相应道路、自来水、生活用燃气、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使用数量及比率都较低。人口与基础设施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城镇经营活动和城镇规模的发展壮大。
第二篇:×市小城镇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抓机遇 重特色
奋力开创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襄樊市建委
襄樊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踞汉水中游,是一座具有28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小城镇建设起步早,发展快。1994年,被国家列为中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试点市以后,我市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借风行船,乘势而上,经过不懈努力,目前我市小城镇发展到250多个,建成区面积达2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2%,市域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市为依托、以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为纽带、联系广大农村腹地的城镇体系格局。先后有2个镇荣获“中国乡镇之星”称号,5个镇被国家列入试点,1个镇被国家列为星火技术密集区,8个镇跻身国家级重点镇,10个镇跻身湖北省重点镇,6个镇8次荣获小城镇建设“楚天杯”。
近两年来,我市小城镇建设工作按照省建设厅的要求,着力实施小城镇建设由“重点发展小城镇”到“发展重点小城镇”的战略调整,以构建小城镇建设良好的工作平台与政策平台为突破口,以抓好省、市级重点镇建设为重点,带动全市小城镇建设的全面发展,使我市的小城镇建设再次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一、构建政策平台,为加快小城镇建设培土筑基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市村镇建设工作曾一度陷入建设缺资金、管理缺手段、人员缺经费的“三缺”窘境。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着眼于消除不利于小城镇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着力构建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平台,为小城镇发展培土筑基。
一是政策推动,培植镇级财力,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在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我市先后出台了《小城镇发展战略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等重要文件,2003年我们又结合现阶段我市村镇建设发展的实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重点镇建设和发展的意见》,有的放矢地制定了有利于推动小城镇、重点镇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重点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支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配套措施:赋予重点镇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镇级财政;减轻重点镇工商企业税赋,税收起征点由财政、国税、地税部门按国家规定范围的上限执行;市国土部门每年给市级重点镇安排10亩农地转用指标,市、县人民政府在重点镇取得的土地有偿使用受益,全部返还镇级财政,其中70%用于口子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对口扶持制度。市直有关部门对口扶持重点镇,每年都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或项目,帮扶重点镇的发展;加强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设,全市统一称“---镇城建所”,作为兼有社会公益职能的事业单位,政府对其承担的社会公益职能核定经费基数,定额定项委托办理,并严格目标考核。同时,加大市级财政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从2003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纳入预算管理。资金的使用坚持“资金同城镇建设项目挂钩,建设项目同城镇规划挂钩”的原则,市建委对各乡镇申报的建设项目计划及规划设计方案审核后,拟定资金安排方案,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审定后,落实小城镇建设项目扶持资金。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二是机制激励,推动小城镇建设在竞争中平衡发展。我市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地域差别大、发展上也存在不均衡性,为从整体上推进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全面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我们坚持把竞争激励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中,着力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小城镇建设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首先是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每年开展一次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考核工作,以此作为小城镇建设相互竞争的载体和平台,考核情况全市通报,同时考核成绩均被记录在案,作为安排市级小城镇建设资金的重要参考依据;每两年开展一次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的评选表彰活动,调动县(市)及乡镇抓好城镇建设工作的积极性。2003年6 月,我市召开了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表彰工作会议,市“四大家”领导出席会议,省建设厅领导也应邀出席了此次会议,市政府为此次会议拨款60万元,会上命名表彰了5个小城镇建设示范镇、5个一等奖乡镇、12个优秀奖乡镇、三个小城镇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及38名小城镇先进工作者,对获奖的单位和个人,在精神奖励的同时,还给予物质奖励,对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给予重奖,以此激励各乡镇,引发了新一轮小城镇建设的热潮。其次是建立动态考核机制,对重点镇实施动态考核管理。2003年我市以襄政发〔2003〕28号文,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需重点发展的小城镇(市级重点镇),同时明确对重点镇实施动态考核管理,依据重点镇考核细则,每年对重点镇建设发展情况、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考核;每三年进行一次考核调整,对于城镇建设发展速度慢、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差、已不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重点镇进行末位淘汰,对于暂时末能纳入重点镇范围的乡镇,也可申请参加重点镇考核,工作绩效突出者,可适时调整为市级重点镇,以此激发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整体活力,小城镇建设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
三是量化考核、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步伐。在小城镇建设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因镇制宜、逐步完善、量力而行、稳步实施”的指导方针,要求各乡镇在城镇建设上,不要盲目铺摊子、搭架子,不搞形象工程,城镇建设要紧密结合乡镇发展的实际,要考虑乡镇财政所能承受的能力,量力而行,一年做一至两件扎扎实实的事,逐步配套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功能。近年来,我们注重引导各县市区村镇建设主管部门,在这一总体思路的指导下,建立小城镇建设的量化考核体制,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我市所属宜城市在小城镇建设管理中,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将小城镇建设纳入乡镇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范围的实施意见》,年初市建设局、市委组织部与各乡镇主要领导签订责任状,明确各乡镇小城镇建设的主要目标与任务,确定的城建目标任务,量化、细化到新修建几条路、修建多长的供排水设施等,年底组织统一考核,对末能完成城建目标任务的乡镇,实行奖惩兑现。老河口市、枣阳市、南漳县等县市也都采取了各具特色的城镇建设管理措施,推动了村镇建设的稳步发展。
二、实施重点发展战略,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速加力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十六大以后,国家建设部等六部委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发展的小城镇,我省也以鄂政办发〔2003〕133号文,确定了我省100个省级重点镇,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重点镇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这一总体要求,我市积极落实小城镇建设由“重点发展小城镇”到“发展重点小城镇”的战略调整,大力实施重点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口子镇和省市级重点镇建设,重点抓好城镇规划的编制完善工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速加力。
一是抓好省际边界“口子镇”的建设,让窗口亮起来。孟楼镇是我省重点口子镇,也是我市的重点镇,2002年以来,由于受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城镇建设的速度明显减慢,省委、省政府领导及省建设厅领导视察后,多次嘱咐我们及该镇,要进一步加快孟楼镇的建设发展,树立起省际边界口子镇良好的窗口形象。我市迅速组织专班,开展了专题调研,重点查找了该镇在经济社会发展及城镇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进行了深刻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孟楼镇发展的政策措施。2004年4月,襄樊市市直部门对口扶持孟楼镇发展现场会在孟楼镇召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市建委、财政、土地、电力、国税、地税、工商等25个市直部门参加会议,会议要求,省、市政府制定的有关加快口子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各有关职能部门必须想办法在孟楼镇及其他口子镇予于落实,增强其镇级实力,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要求市直25个部门,都要拿出具体帮扶措施、拿出资金、拿出项目,对口扶持孟楼镇的发展,总计援建项目多达30多项,总投资近7000万元。目前,对口援建工作已初见成效,市交通局投资6000万改造的孟楼镇过境省道建设工程,市建委、市财政局投资100万元建设的曹家巷路配套建设工程,市民政局投资80万元建设的老年公寓等一批对口援建项目都已竣工,城镇形象已得到明显改观。对襄阳区黄集镇、枣阳市太平镇这两个重点口子镇,我们也加大了政策倾斜与资金扶持的力度,2004年,市财政给每镇安排项目建设资金80万元,全市重点口子镇建设已呈现出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新气象。
二是抓好省、市级重点镇的建设,让城镇化进程快起来。省、市级重点镇大都是县市域副中心城镇,是农村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吸引力、辐射力较强,对加快县市域小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把突出抓好省、市级重点镇建设作为村镇建设工作的又一重点。坚持把改善投资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放在突出位置,重点解决供水、供电、道路、通讯等设施的配套建设以及文化、娱乐、广播电视、体育场馆、医院、学校和市场等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为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实载体。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重点镇建设的水平和档次,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起点建设,提倡集中连片开发,配套式建设;对临街建筑物及重要地段建筑物的造型设计,要坚持做到多方案选优;抓好旧城老房改造,实施“穿衣戴帽”工程;加强城镇进出口建设和整治,真正使重点镇做到建筑有特色、街道有景致、小区有品味,提升小城镇的现代气息与时代特征;两年来,我市重点镇建设步伐普遍加快,水平与档次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显著改善,重点镇道路硬化率达90%,用水普及率达92%,排水管网覆盖率达90%,镇区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城镇基础设施日益配套,大部分重点镇已成为经济繁荣、功能完善、设施配套、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具有较强幅射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三是抓好小城镇规划,让规划的调控作用强起来。规划是龙头,是建设的指南,决定着小城镇建设的水平和档次。在小城镇规划工作中,我们重点抓好规划“三性”的落实。首先确保规划修编的及时性,针对目前全市城镇规划相对滞后,规划修编进度不尽理想的实际,我们加大了对规划修编工作的检查督办力度,对乡镇总体规划进行了全面清理,掌握了全市乡镇规划的整体情况,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计划,对急需进行规划修编的乡镇进行重点督办,要求这些乡镇必须尽快启动规划修编工作;同时把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纳入小城镇建设考核的指标体系,确保规划编制的及时性。2003年以来,全市有20个乡镇完成规划修编工作,另有18个镇已启动规划修编工作,省、市级重点镇(全市15个),已全部完成城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其次是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加强村镇规划设计市场的管理,村镇规划的编制必须由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严禁无证规划;坚持省、市级重点镇规划必须由乙级以上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对达不到资质规定要求的不评审、不审批。规范村镇规划的审批程序,村镇规划依法审批前,必须召开规划评审会,对规划初步成果进行评审论证,通过后,才能报县市人民政府按法定程序审批。在规划的编制设计上,坚持关口前移,注重加强规划编制前的研究与论证。对规划设计单位制定的总体规划编制纲要,包括城镇的性质、城镇在区域 中的战略地位,镇、村发展布局等,进行编制策划与论证,形成策划意见,以此指导规划的编制设计工作。今年4月我们聘请省厅领导及有关专家,在宜城小河镇召开了“小河镇规划策划论证会”,就小河镇下一步发展战略、城镇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研讨,提出了“重点发展朱市、兼顾小河发展”的策划意见,为小河镇规划编制提供了指导性意见,起到了良好效果。从整体上看,我市小城镇规划的质量近年来得到显著提高,石花、武安等镇的规划得到专家评审组及省建设厅的充分肯定。第三是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加大村镇规划实施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城市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村镇规划建设法律法规,坚持通过不间断地执法大检查活动,整肃、规范村镇建房管理,村镇规划管理失控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善。
三、塑造特色城镇,稳步促进小城镇建设的提档升级
特色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近年来,我们十分注重特色小城镇的建设,按照“不求大、但求美”的指导思想,引导小城镇在凸现小城镇的个性特色和城镇魅力上作文章。
一是突出产业特色,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五山镇是我市的一个边陲山镇,是著名的茶乡,在小城镇建设上,他们以建设文明城镇为目标,着力营造新颖独特的“园林山镇”和“名茶之乡”。在规划编制时,按照“不求规模,但求特色”的思路,依托集镇四周青山环抱,小河穿境而过的自然优势,大力挖掘内在底蕴和个性特色,街道、建筑、景点的布局突出与绿色茶城相吻合,整个集镇规划有仿古街、垂柳河、仙人岩公园、茶庄小区等独具茶乡特色和园林风格的标志性建筑。在城镇建设上,他们既注重城镇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功能完善,又十分注重城镇景观、城镇特色的塑造,街头景点小品、房屋单体造型的设计均考虑与茶乡特色的吻合,现在一个“水绕镇中流、镇在林中走、园依山水旁,无处不是景”的现代特色小城镇已脱颖而出,小城镇建设与该镇茶产业的发展,相得益彰,互为反哺,茶镇特色已经凸现。
二、突出人文特色,彰显城镇历史文化底蕴。吴店镇是一代明君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里,从西汉末年建镇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他们注重发掘千年古镇这一历史文化底蕴,发挥高起点规划的龙头效应,带动城镇高品位建设。“白水遗龙种、春陵郁帝基”,白水文化渊源流长,人文资源十分丰富。他们充分利用白水历史文化优势,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注重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注重经济功能和历史文化功能相结合。在滚河桥北规划了工业小区、商贸小区、肖湾农贸市场、粮食批发市场等经济功能区。同时,把与城镇紧紧连接的白水寺风景名胜旅游区作为文化功能区,并在建设中突出帝乡人文特色,再现“龙飞白水”的历史风貌;二是注重古镇遗韵与现代气息相结合。对桥南老城区,加强了仿古街详细规划的编制和仿古建筑的图纸设计,并对古建筑较多的老东街进行保护,禁止随意拆建古建筑。形成了“青砖码头墙、红梁花格窗、飞檐琉璃瓦、家家开店堂”的古建筑风貌。在桥北商贸小区、瑞春园居民小区,大力推广新颖别致、风格独特的建筑模式,精心设计出一批庄重典雅、气势恢宏的欧式建筑式样。使整个城镇新老结合、动静结合,凝固的诗句与跳动的音符交融,既保持了浓郁的古镇韵味,又充满着强烈的现代气息;三是注重城镇整体功能和人居环境相结合。一方面,着力完善城镇功能,注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注重城镇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美化。根据城区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把镇南的门坎山规划为绿色屏障,把横穿镇中的河流规划为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滨河公园,并把老城区护城河改造为花园式荷花池,引种荷花,栽植池边垂柳,架起了拱桥。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吴店镇已成为我市一个环境优美,极富自然、人文特色的山水园林城镇。
三、突出商贸特色,塑造新型商贸城镇。老河口市孟楼镇是我省重点口子镇,早在1990年,就因《经济日报》的特约文章《从孟楼到孟楼》而在全国扬名。此镇与河南孟楼镇街相连、地相接,融为一体,不仅是鄂豫两省市场竞争的前沿阵地,也是展示两省形象的“窗口”,孟楼镇正确审视自己的区位优势与地域特点,把城镇的发展建设定位于鄂豫边境物资贸易集散中心,注重把城镇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信息中心来统筹规划,着重突出边境贸易的功能。在小城镇建设发展中,提出“边贸兴镇”的战略发展思路,重点抓了商贸市场的规划,提出了兴建六大专业市场-----汉孟大市场、粮油交易市场、竹木交易市场、牲畜交易市场、工业品市场、小商品市场,以拉动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六大专业市场已全部建成使用,共吸纳了8000多个体工商户入场交易,商贸年交易额达5亿元,边贸商镇的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
四、创新建管体制,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再添活力
创新小城镇建设投入机制,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小城镇快速发展,阻碍城镇化进程的“瓶颈”,主要原因是融资渠道单一,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包办的错误思想。近年来,我们积极引导小城镇走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的路子,多元融资加快小城镇的发展。一是作好以地生财文章,把土地市场盘活,牢牢控制一级土地市场,逐步放开二级市场,通过经营城镇土地,聚集建设资金;二是做好经营城镇这篇文章,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市场化运作的步伐,引导个体资本、民间资本、外资参与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项目建设;三是作好向上争取项目、争取资金这篇文章。我市黄集镇通过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地生财融资、闲资置换筹资、公益拍买聚资、外延扩张争资”的集镇筹资建设新路子,具体来说就是对城镇内长期闲置、效益不高的存量土地采取竞价拍卖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拍卖收益全部用于城镇建设;对于镇内闲置资产如:停产企业的设备、厂房等,采用“你修一条路,给你一栋楼,你建一条街、送你一个厂”的办法,对闲置资产能用的用,能换的换,多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对镇域公益设施如水厂、公厕、路灯广告权等,采用公益拍卖的方式,聚集城镇建设发展资金;所谓外延扩张争资,就是采取优惠措施吸纳农民进镇建房、进镇经商,壮大城镇规模,繁荣城镇经济,以此加快小城镇的发展。两年来,该镇通过上述融资渠道,拍卖临街门面566间,新建房屋2.2万平方米,融资1480.8万元用于城镇建设,突破了镇级财力薄弱,投入短缺,制约小城镇快速发展的资金难点,实现了该镇的健康快速发展。我们适时总结并推广了他们的作法与经验,对进一步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步伐,起到了较强的推动作用。
创新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提升城镇文明新形象。2002年以来,我市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规划失控、建设无绪的突出问题,已严重制约到村镇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探索并建立新时势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市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我市高新区在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一是坚持村民参与、村民自治原则,成立村民建房议事小组,对村民建房申请进行评议、审核;二是重新规范建房的审批办理程序,严格依法审批管理;三是建立“三级包保”责任制,村干部包组、镇干部包村、镇城建办负责镇域范围内规划建设管理的巡查,较好地改变了小城镇建设管理无绪的突出问题。我市南漳县在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方面也采取了得力措施,先后以县政府、县建设局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规范报建程序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域内道路两旁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并通过加强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基本失控的局面。
集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养护管理及卫生保洁工作主要是逐步推行物业化管理的路子,用物业管理取代政府垄断式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降低管理的成本。对此项工作我们已作出安排部署,选择孟楼镇开展小城镇管理物业化运作的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市推开。
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第三篇:×市小城镇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市小城镇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抓机遇 重特色 奋力开创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襄樊市建委 襄樊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踞汉水中游,是一座具有28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小城镇建设起步早,发展快。1994年,被国家列为中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试点市以后,我市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借风行船,乘势而上,经过不懈努力,目前我市小城镇发展到250多个,建成区面积达2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2%,市域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市为依托、以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为纽带、联系广大农村腹地的城镇体系格局。先后有2个镇荣获“中国乡镇之星”称号,5个镇被国家列入试点,1个镇被国家列为星火技术密集区,8个镇跻身国家级重点镇,10个镇跻身湖北省重点镇,6个镇8次荣获小城镇建设“楚天杯”。近两年来,我市小城镇建设工作按照省建设厅的要求,着力实施小城镇建设由“重点发展小城镇”到“发展重点小城镇”的战略调整,以构建小城镇建设良好的工作平台与政策平台为突破口,以抓好省、市级重点镇建设为重点,带动全市小城镇建设的全面发展,使我市的小城镇建设再次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一、构建政策平台,为加快小城镇建设培土筑基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市村镇建设工作曾一度陷入建设缺资金、管理缺手段、人员缺经费的“三缺”窘境。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着眼于消除不利于小城镇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着力构建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平台,为小城镇发展培土筑基。一是政策推动,培植镇级财力,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在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我市先后出台了《小城镇发展战略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等重要文件,XX年我们又结合现阶段我市村镇建设发展的实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重点镇建设和发展的意见》,有的放矢地制定了有利于推动小城镇、重点镇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重点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支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配套措施:赋予重点镇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镇级财政;减轻重点镇工商企业税赋,税收起征点由财政、国税、地税部门按国家规定范围的上限执行;市国土部门每年给市级重点镇安排10亩农地转用指标,市、县人民政府在重点镇取得的土地有偿使用受益,全部返还镇级财政,其中70%用于口子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对口扶持制度。市直有关部门对口扶持重点镇,每年都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或项目,帮扶重点镇的发展;加强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设,全市统一称“---镇城建所”,作为兼有社会公益职能的事业单位,政府对其承担的社会公益职能核定经费基数,定额定项委托办理,并严格目标考核。同时,加大市级财政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从XX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纳入预算管理。资金的使用坚持“资金同城镇建设项目挂钩,建设项目同城镇规划挂钩”的原则,市建委对各乡镇申报的建设项目计划及规划设计方案审核后,拟定资金安排方案,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审定后,落实小城镇建设项目扶持资金。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二是机制激励,推动小城镇建设在竞争中平衡发展。我市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地域差别大、发展上也存在不均衡性,为从整体上推进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全面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我们坚持把竞争激励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中,着力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小城镇建设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首先是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每年开展一次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考核工作,以此作为小城镇建设相互竞争的载体和平台,考核情况全市通报,同时考核成绩均被记录在案,作为安排市级小城镇建设资金的重要参考依据;每两年开展一次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的评选表彰活动,调动县(市)及乡镇抓好城镇建设工作的积极性。XX年6 月,我市召开了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表彰工作会议,市“四大家”领导出席会议,省建设厅领导也应邀出席了此次会议,市政府为此次会议拨款60万元,会上命名表彰了5个小城镇建设示范镇、5个一等奖乡镇、12个优秀奖乡镇、三个小城镇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及38名小城镇先进工作者,对获奖的单位和个人,在精神奖励的同时,还给予物质奖励,对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给予重奖,以此激励各乡镇,引发了新一轮小城镇建设的热潮。其次是建立动态考核机制,对重点镇实施动态考核管理。XX年我市以襄政发〔XX〕28号文,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需重点发展的小城镇(市级重点镇),同时明确对重点镇实施动态考核管理,依据重点镇考核细则,每年对重点镇建设发展情况、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考核;每三年进行一次考核调整,对于城镇建设发展速度慢、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差、已不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重点镇进行末位淘汰,对于暂时末能纳入重点镇范围的乡镇,也可申请参加重点镇考核,工作绩效突出者,可适时调整为市级重点镇,以此激发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整体活力,小城镇建设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三是量化考核、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步伐。在小城镇建设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因镇制宜、逐步完善、量力而行、稳步实施”的指导方针,要求各乡镇在城镇建设上,不要盲目铺摊子、搭架子,不搞形象工程,城镇建设要紧密结合乡镇发展的实际,要考虑乡镇财政所能承受的能力,量力而行,一年做一至两件扎扎实实的事,逐步配套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功能。近年来,我们注重引导各县市区村镇建设主管部门,在这一总体思路的指导下,建立小城镇建设的量化考核体制,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我市所属宜城市在小城镇建设管理中,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将小城镇建设纳入乡镇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范围的实施意见》,年初市建设局、市委组织部与各乡镇主要领导签订责任状,明确各乡镇小城镇建设的主要目标与任务,确定的城建目标任务,量化、细化到新修建几条路、修建多长的供排水设施等,年底组织统一考核,对末能完成城建目标任务的乡镇,实行奖惩兑现。老河口市、枣阳市、南漳县等县市也都采取了各具特色的城镇建设管理措施,推动了村镇建设的稳步发展。
二、实施重点发展战略,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速加力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十六大以后,国家建设部等六部委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发展的小城镇,我省也以鄂政办发〔XX〕133号文,确定了我省100个省级重点镇,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重点镇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这一总体要求,我市积极落实小城镇建设由“重点发展小城镇”到“发展重点小城镇”的战略调整,大力实施重点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口子镇和省市级重点镇建设,重点抓好城镇规划的编制完善工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速加力。一是抓好省际边界“口子镇”的建设,让窗口亮起来。孟楼镇是我省重点口子镇,也是我市的重点镇,XX年以来,由于受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城镇建设的速度明显减慢,省委、省政府领导及省建设厅领导视察后,多次嘱咐我们及该镇,要进一步加快孟楼镇的建设发展,树立起省际边界口子镇良好的窗口形象。我市迅速组织专班,开展了专题调研,重点查找了该镇在经济社会发展及城镇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进行了深刻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孟楼镇发展的政策措施。XX年4月,襄樊市市直部门对口扶持孟楼镇发展现场会在孟楼镇召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市建委、财政、土地、电力、国税、地税、工商等25个市直部门参加会议,会议要求,省、市政府制定的有关加快口子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各有关职能部门必须想办法在孟楼镇及其他口子镇予于落实,增强其镇级实力,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要求市直25个部门,都要拿出具体帮扶措施、拿出资金、拿出项目,对口扶持孟楼镇的发展,总计援建项目多达30多项,总投资近7000万元。目前,对口援建工作已初见成效,市交通局投资6000万改造的孟楼镇过境省道建设工程,市建委、市财政局投资100万元建设的曹家巷路配套建设工程,市民政局投资80万元建设的老年公寓等一批对口援建项目都已竣工,城镇形象已得到明显改观。对襄阳区黄集镇、枣阳市太平镇这两个重点口子镇,我们也加大了政策倾斜与资金扶持的力度,XX年,市财政给每镇安排项目建设资金80万元,全市重点口子镇建设已呈现出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新气象。二是抓好省、市级重点镇的建设,让城镇化进程快起来。省、市级重点镇大都是县市域副中心城镇,是农村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吸引力、辐射力较强,对加快县市域小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把突出抓好省、市级重点镇建设作为村镇建设工作的又一重点。坚持把改善投资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放在突出位置,重点解决供水、供电、道路、通讯等设施的配套建设以及文化、娱乐、广播电视、体育场馆、医院、学校和市场等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为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实载体。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重点镇建设的水平和档次,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起点建设,提倡集中连片开发,配套式建设;对临街建筑物及重要地段建筑物的造型设计,要坚持做到多方案选优;抓好旧城老房改造,实施“穿衣戴帽”工程;加强城镇进出口建设和整治,真正使重点镇做到建筑有特色、街道有景致、小区有品味,提升小城镇的现代气息与时代特征;两年来,我市重点镇建设步伐普遍加快,水平与档次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显著改善,重点镇道路硬化率达90%,用水普及率达92%,排水管网覆盖率达90%,镇区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城镇基础设施日益配套,大部分重点镇已成为经济繁荣、功能完善、设施配套、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具有较强幅射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三是抓好小城镇规划,让规划的调控作用强起来。规划是龙头,是建设的指南,决定着小城镇建设的水平和档次。在小城镇规划工作中,我们重点抓好规划“三性”的落实。首先确保规划修编的及时性,针对目前全市城镇规划相对滞后,规划修编进度不尽理想的实际,我们加大了对规划修编工作的检查督办力度,对乡镇总体规划进行了全面清理,掌握了全市乡镇规划的整体情况,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计划,对急需进行规划修编的乡镇进行重点督办,要求这些乡镇必须尽快启动规划修编工作;同时把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纳入小城镇建设考核的指标体系,确保规划编制的及时性。XX年以来,全市有20个乡镇完成规划修编工作,另有18个镇已启动规划修编工作,省、市级重点镇(全市15个),已全部完成城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其次是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加强村镇规划设计市场的管理,村镇规划的编制必须由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严禁无证规划;坚持省、市级重点镇规划必须由乙级以上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对达不到资质规定要求的不评审、不审批。规范村镇规划的审批程序,村镇规划依法审批前,必须召开规划评审会,对规划初步成果进行评审论证,通过后,才能报县市人民政府按法定程序审批。在规划的编制设计上,坚持关口前移,注重加强规划编制前的研究与论证。对规划设计单位制定的总体规划编制纲要,包括城镇的性质、城镇在区域 中的战略地位,镇、村发展布局等,进行编制策划与论证,形成策划意见,以此指导规划的编制设计工作。今年4月我们聘请省厅领导及有关专家,在宜城小河镇召开了“小河镇规划策划论证会”,就小河镇下一步发展战略、城镇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重
大问题进行了研讨,提出了“重点发展朱市、兼顾小河发展”的策划意见,为小河镇规划编制提供了指导性意见,起到了良好效果。从整体上看,我市小城镇规划的质量近年来得到显著提高,石花、武安等镇的规划得到专家评审组及省建设厅的充分肯定。第三是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加大村镇规划实施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城市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村镇规划建设法律法规,坚持通过不间断地执法大检查活动,整肃、规范村镇建房管理,村镇规划管理失控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善。
三、塑造特色城镇,稳步促进小城镇建设的提档升级 特色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近年来,我们十分注重特色小城镇的建设,按照“不求大、但求美”的指导思想,引导小城镇在凸现小城镇的个性特色和城镇魅力上作文章。一是突出产业特色,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五山镇是我市的一个边陲山镇,是著名的茶乡,在小城镇建设上,他们以建设文明城镇为目标,着力营造新颖独特的“园林山镇”和“名茶之乡”。在规划编制时,按照“不求规模,但求特色”的思路,依托集镇四周青山环抱,小河穿境而过的自然优势,大力挖掘内在底蕴和个性特色,街道、建筑、景点的布局突出与绿色茶城相吻合,整个集镇规划有仿古街、垂柳河、仙人岩公园、茶庄小区等独具茶乡特色和园林风格的标志性建筑。在城镇建设上,他们既注重城镇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功能完善,又十分注重城镇景观、城镇特色的塑造,街头景点小品、房屋单体造型的设计均考虑与茶乡特色的吻合,现在一个“水绕镇中流、镇在林中走、园依山水旁,无处不是景”的现代特色小城镇已脱颖而出,小城镇建设与该镇茶产业的发展,相得益彰,互为反哺,茶镇特色已经凸现。
二、突出人文特色,彰显城镇历史文化底蕴。吴店镇是一代明君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里,从西汉末年建镇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他们注重发掘千年古镇这一历史文化底蕴,发挥高起点规划的龙头效应,带动城镇高品位建设。“白水遗龙种、春陵郁帝基”,白水文化渊源流长,人文资源十分丰富。他们充分利用白水历史文化优势,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注重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注重经济功能和历史文化功能相结合。在滚河桥北规划了工业小区、商贸小区、肖湾农贸市场、粮食批发市场等经济功能区。同时,把与城镇紧紧连接的白水寺风景名胜旅游区作为文化功能区,并在建设中突出帝乡人文特色,再现“龙飞白水”的历史风貌;二是注重古镇遗韵与现代气息相结合。对桥南老城区,加强了仿古街详细规划的编制和仿古建筑的图纸设计,并对古建筑较多的老东街进行保护,禁止随意拆建古建筑。形成了“青砖码头墙、红梁花格窗、飞檐琉璃瓦、家家开店堂”的古建筑风貌。在桥北商贸小区、瑞春园居民小区,大力推广新颖别致、风格独特的建筑模式,精心设计出一批庄重典雅、气势恢宏的欧式建筑式样。使整个城镇新老结合、动静结合,凝固的诗句与跳动的音符交融,既保持了浓郁的古镇韵味,又充满着强烈的现代气息;三是注重城镇整体功能和人居环境相结合。一方面,着力完善城镇功能,注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注重城镇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美化。根据城区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把镇南的门坎山规划为绿色屏障,把横穿镇中的河流规划为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滨河公园,并把老城区护城河改造为花园式荷花池,引种荷花,栽植池边垂柳,架起了拱桥。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吴店镇已成为我市一个环境优美,极富自然、人文特色的山水园林城镇。
三、突出商贸特色,塑造新型商贸城镇。老河口市孟楼镇是我省重点口子镇,早在1990年,就因《经济日报》的特约文章《从孟楼到孟楼》而在全国扬名。此镇与河南孟楼镇街相连、地相接,融为一体,不仅是鄂豫两省市场竞争的前沿阵地,也是展示两省形象的“窗口”,孟楼镇正确审视自己的区位优势与地域特点,把城镇的发展建设定位于鄂豫边境物资贸易集散中心,注重把城镇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信息中心来统筹规划,着重突出边境贸易的功能。在小城镇建设发展中,提出“边贸兴镇”的战略发展思路,重点抓了商贸市场的规划,提出了兴建六大专业市场-----汉孟大市场、粮油交易市场、竹木交易市场、牲畜交易市场、工业品市场、小商品市场,以拉动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六大专业市场已全部建成使用,共吸纳了8000多个体工商户入场交易,商贸年交易额达5亿元,边贸商镇的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
四、创新建管体制,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再添活力 创新小城镇建设投入机制,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小城镇快速发展,阻碍城镇化进程的“瓶颈”,主要原因是融资渠道单一,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包办的错误思想。近年来,我们积极引导小城镇走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的路子,多元融资加快小城镇的发展。一是作好以地生财文章,把土地市场盘活,牢牢控制一级土地市场,逐步放开二级市场,通过经营城镇土地,聚集建设资金;二是做好经营城镇这篇文章,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市场化运作的步伐,引导个体资本、民间资本、外资参与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项目建设;三是作好向上争取项目、争取资金这篇文章。我市黄集镇通过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地生财融资、闲资置换筹资、公益拍买聚资、外延扩张争资”的集镇筹资建设新路子,具体来说就是对城镇内长期闲置、效益不高的存量土地采取竞价拍卖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拍卖收益全部用于城镇建设;对于镇内闲置资产如:停产企业的设备、厂房等,采用“你修一条路,给你一栋楼,你建一条街、送你一个厂”的办法,对闲置资产能用的用,能换的换,多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对镇域公益设施如水厂、公厕、路灯广告权等,采用公益拍卖的方式,聚集城镇建设发展资金;所谓外延扩张争资,就是采取优惠措施吸纳农民进镇建房、进镇经商,壮大城镇规模,繁荣城镇经济,以此加快小城镇的发展。两年来,该镇通过上述融资渠道,拍卖临街门面566间,新建房屋万平方米,融资万元用于城镇建设,突破了镇级财力薄弱,投入短缺,制约小城镇快速发展的资金难点,实现了该镇的健康快速发展。我们适时总结并推广了他们的作法与经验,对进一步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步伐,起到了较强的推动作用。创新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提升城镇文明新形象。XX年以来,我市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规划失控、建设无绪的突出问题,已严重制约到村镇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探索并建立新时势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市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我市高新区在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一是坚持村民参与、村民自治原则,成立村民建房议事小组,对村民建房申请进行评议、审核;二是重新规范建房的审批办理程序,严格依法审批管理;三是建立“三级包保”责任制,村干部包组、镇干部包村、镇城建办负责镇域范围内规划建设管理的巡查,较好地改变了小城镇建设管理无绪的突出问题。我市南漳县在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方面也采取了得力措施,先后以县政府、县建设局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规范报建程序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域内道路两旁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并通过加强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基本失控的局面。集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养护管理及卫生保洁工作主要是逐步推行物业化管理的路子,用物业管理取代政府垄断式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降低管理的成本。对此项工作我们已作出安排部署,选择孟楼镇开展小城镇管理物业化运作的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市推开。
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小城镇建设与规划
小城镇建设与规划学院:专业:姓名:完成时间:
小城镇建设与规划
摘要: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也进入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规划任务严峻,尤其是在我国广为众多的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更是被推上了国家发展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因此,做好小城镇的设计与规划工作至关重要。要做好小城镇的设计规划工作,熟知规划中的相关规定和原则,并注意防止一些问题的出现必不可少,尽量使规划合理高效是我们规划工作者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世界城镇化 小城镇概述 镇域居民点体系 小城镇用地分类 正文:
一、世界城镇化
1.1发展的阶段性
世界城镇化的发展分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城镇化水平小于30%,世界的城镇化在此阶段岳经理了一百年,世界总人口比例较低;
(2)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70%之间,我国现在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
(3)成熟阶段:当今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到达成熟阶段。
1.2城市化水平的峰值
我国2000年左右,每年城市化率以1.2-1.4%增长,高出正常增长水平(正常增长水平为0.6-0.8%)。日本1946-1973年,城市化率快速发展,增长速度达到0.93%。
城市化水平峰值的确定:对于发达国家,我们现在已经能看到他们的发展水平,如北欧国家、美国等,有的国家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百分之八九十;对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预测,要根据其国家的具体情况,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1.3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1)当今世界的城镇化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发展迅速,而一些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到达其发展的高峰期,已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2)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地位更加突出。
(3)多级多层次的城市体系正在形成。
(4)城市进一步向低碳生态城市发展。
(5)城市治理要法制化、透明化。
1.4世界城市化经验
从规划来说,要有好的规划体系,规划先行;规划要可调整,要有弹性,在实际执行时若发现问题可以随时进行更改;规划要走法定程序,树立其权威性;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重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市政管线等。
二、小城镇概述
2.1 聚落
(1)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农村聚落,小城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
(2)小城镇有建制镇和城关镇,现在有了集镇和村的规划标准,城关镇的规划按城市的标准来进行。
(3)城镇化与工业化
在发达国家,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同步进行的;有的国家出现过度城市化,如印度,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各方面的管理都不够,致使出现了许多人口问题;有的国家出现滞后城市化,如我国,城市工业化发展很快,但因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致使城市化的发展缓慢,出现了城乡二元化;一些发达国家因城市化发展很快,城市问题过早的出现,导致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城中人口纷纷外迁,形成了“空心城”,如美国。
2.2我国的城镇化
2.2.1 我国城镇化的成就
(1)城镇化迅速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年平均增长达到0.93%;
(2)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有很大的提高;
(3)城市中的各种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例如2008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1m²,比1998年增长了20m²;
(4)城乡一体化正在发展,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有对立到融合,一直到现在正努力发展为互动平等。
2.2.2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质量不高,内容不完整;
(2)大中小城市结构不合理,城镇体系不完善;
(3)城镇的空间布局不合理,东部地区人口承载力强,相较于西部地区,人口压力大,中部地区经济塌陷;
(4)城市发展较粗放,不能使各种资源和设施的利用达到最佳,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很突出。
三、镇域居民点体系
3.1 镇域体系规划
(1)综合评价镇区和村庄的发展条件,预测人口和产业的发展趋势,明确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2)镇域统筹发展;
(3)划定镇域的空间管制分区,明确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
(4)确定居民点的规模、等级,对其发展进行定位;
(5)根据因地制宜、共享共建原则,统筹配置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工程设施,确定各级居民点配置设施的类型和标准;
(6)确定镇域主要的道路交通,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做好防灾减灾抗震工作。
3.2 镇区和村庄分级
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
镇区>5000030001-510001-30000<=10000
村庄>30001001-3000601-1000<=600
3.3人口预测
3.3.1 人口分类
(1)常住人口:常住户籍人口、寄住人口(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寄住在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学生)。
(2)通勤人口:就业、劳动、学习在镇区内,住在规划范围外的人口。
(3)流动人口:出差、探亲、旅游等的人口。
3.3.2 人口计算
Q=Qo(1+k)n+pQo:常住人口k:自然增长率p:机械增长数
3.4 居民点的选择与布局
3.4.1 中心村的选择
(1)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完备;
(2)有能力带动周围村庄的发展;
(3)区位交通条件好,在镇域内布局合理。
3.4.2 迁并村庄
(1)位于城镇近郊区(离城镇非常近的村庄人口算入镇区人口);
(2)存在严重自然灾害安全隐患难以治理的;
(3)人口少,生活环境较差,人均耕地少的;
(4)用水严重短缺,水质不达标的;
(5)地方病发病率高;
(6)大型的水源地、自然、生态保护区内的村庄;
(7)国家有重大的设施、项目而确定要搬迁的。
3.4.3 空间管制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
四、小城镇用地分类
4.1 居住用地 R
镇的居住用地为R1、R2,城市的居住用地分四类
4.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C
C1:行政管理用地,如镇政府、派出所;
C2:教育机构用地;
C3:文体科技用地,如体育场、图书馆、展览馆;
C4:医疗保健用地;
C5:商业金融用地;
C6:集贸市场;
C7:社会保障用地,如敬老院、老年人服务中心
4.3 生产设施用地 M
M1:一类工业用地,对环境基本无污染的工业用地;
M2: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干扰的工业用地;
M3: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严重干污染,易燃易爆的工业用地;M4:农业服务设施用地
4.4 仓储用地 W
W1:存放一般物品的仓储用地;
W2:存放危险物品的仓储用地
4.5 对外交通用地 T
T1:公路交通用地;
T2:其他交通用地
4.6 道路广场用地 S
S1:>=6m的各种道路;
S2:公共活动广场
4.7 工程设施用地 U
U1:公共工程用地,如给水、排水、供电、通信等的用地;
U2:环卫设施用地,如公厕、垃圾站、环卫站等的用地;
U3:防灾设施用地,如消防用地等
4.8 绿地 G
G1:公共绿地G2:防护绿地
4.9 水域和其它用地 E
E1:水域、河流、池塘用地;
E2:农林用地,如以生产为目的的农林地;
E3:牧草地;
E4:保护区;
E5:有历史意义的墓地;
E6:未利用地;
E7:特殊用地,如军事用地
五、建设用地和居住用地规划
5.1建设用地规划
5.1.1建设用地比例
中心镇一般镇
居住用地28-38%33-43%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12-20%10-18%
道路广场用地11-19%10-17%
公共绿地8-12%6-10%
合计64-84%65-85%
5.1.2 建设标准
(1)确定地块的容积率;
(2)确定建筑高度;
(3)确定建筑密度;
(4)绿地率:建设区内的绿地所占的比例;
(5)公共设施配套;
(6)交通出入口的方位;
(7)停车的泊位问题;
(8)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
(9)建筑间距和建筑风格
5.2居住用地规划
居住用地应选在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地方,并且有良好的卫生条件;分布在常年大气污染罪的的地方,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与生产劳动的地点接近,但不受其影响,在山地丘陵区要注意其朝向。
六、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1绿地规划
6.1.1 绿地规划的要求
(1)点、线、面相结合,与城镇总体规划中的绿地相协调;
(2)充分利用地形,尽可能的利用洼地、坡地等劣地进行绿化;
(3)合理选择配置绿化树种,低投入高效率。
6.1.2 绿地规划的布局
(1)点线面相结合;(2)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
(3)绿化与水面相结合。
6.2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2.1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满足镇域居民规划区内生产生活的要求,并要保留余地,根据城镇的条件、规模和性质进行差异性配置;高中及职中以上的学校、综合性医院、百货商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要立足于镇域发展的需要。
6.2.2 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1)公共服务设施应布局在人口较稠密的区域,集中成片形成镇区中心;
(2)既服务于城镇居民,同时考虑服务辐射区及外来人口的需求,并处理好与周边城镇的衔接;
(3)公共建筑应体现地域特色;
(4)教育机构、医疗保健、集贸市场、社会保障用地外的用地宜进行集中布置;
(5)教育、科技机构与文化体育场馆结合布置;
(6)学校用的应选在阳光充足、环境安静、远离污染源、不危及学生安全 的地段,距离铁路干线必须>300m,主要出入口应有标志,不应直接开向主干路;
(7)商业、金融等性质相似的设施可集中设在城市中心,临近出入口,人流较集中的地段。
七、道路用地
7.1 道路分级道路分为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
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
车速403020—
道路红线24-3616-2410-146-8
车行道宽14-2410-146-73.5
每侧人行道宽4-63-50-3—
道路间距>=500250-500120-30060-150
特大、大型城市••••
中型城市•••
小型城市••
7.2 道路系统
1.满足内外交通运输要求:
(1)铁路:铁路站应分布在小城镇一侧的边缘,最好是相离或相切,并将客货站布在同侧,客站接近居住区,货站接近工业区;当不可避免必须穿过城镇时,要配置对应功能区。
(2)公路:沿城镇一侧发展。
(3)汽车站:客运站设一个,设在城镇边上交通便利的地方,交叉口不宜超过4-5条。
2.地形地质条件
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小城镇主干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避免垂直切割等高线。先确定主干路,主干路要尽量保持平顺。
3.其他要求
道路走向要尽量引进夏季风;沿江地区一侧道路敞开,形成景观效应,并布置一些垂直于岸线的道路;主干路与冬季风主导风向垂直。
八、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
8.1 工业用地
8.1.1 工业用地自身的要求
工业用地应避开七级以上的地震区,避开洪水淹没区,地基应高于最高水位的0.5m以上。
8.1.2 小城镇对工业用地的要求
(1)应尽量减小城镇中工业用地对其他用地的干扰;
(2)避免工业排放对小城镇的影响;
(3)工业用地应相对集中。
8.2 仓储用地
8.2.1 仓储用地的分类
仓储用地可以分为为本镇服务的生产生活资料的仓储用地、中转储备的仓储用地、危险品仓储用地、农产品仓储用地四类。
8.2.2仓储用地的选址
仓储用地要选在地形平坦,地势较高,有排水能力的地区,在布局时要采用集中于分散布局相结合的方式,仓储用地要接近货物来源,易燃易爆的危险品仓储用地要远离居住地,保证安全。
第五篇: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
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
协调城乡发展步伐
【摘要】协调城乡是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而当前小城镇建设与管理面临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本文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字】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一、加强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1984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在对苏南小城镇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发表了《小城镇大问题》一文,认为小城镇的出现可以使城市和广大农村之间布下相互交流的众多“节点”,把城乡有机衔接起来,并从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小城镇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王学仁认为,“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连接体和中转站”,“发展小城镇,可以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的经济关系,实现城镇与农村产业相互衔接、经济有效融合的两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最终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功效”。小城镇在协调城乡发展中的作用,概括如下:
(一)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平台。小城镇的发展加强了城乡
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具体体现在: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农村的制约尤为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地得到市场信息,必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协作能力相对较强,信息相对灵敏,人才比较集中,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小城镇是城乡市场对接的平台,我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城市大量工业品积压,农村商品供应品种少,选择余地不大,同时随着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有无、完成市场对接的平台;小城镇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一方面城市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农村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又滞留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小城镇可以发挥在城乡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
(二)小城镇是深入农村腹地,传播城市文明和辐射农村经济的桥头堡。小城镇向处于广阔农村腹地的农民传播了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生活方式等,成为广大农民接触现代城市文明的媒介。小城镇的发展使许多农民的进城愿望变成现实,率先进城的农民以自己抚育文明的生活体验,向“后来者”展示着城市的魅力,为城市化做着无声的宣传。而且小城镇的乡镇在资金方面对
农村的“反哺”作用,使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小城镇涉农企业的发展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二、在协调城乡发展中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出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也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
(一)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可能导致“准城市化”现象泛滥,不利于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城乡二元结构,但不利于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局面,因为这种城市化模式本身隐含着鼓励农民进小城镇,限制农民进大城市的思想,是一种在补彻底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不彻底政策。其实践结果可能使中国的社会结构演变成“农村——小城镇——大城市”这种三元结构,使不分小城镇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农村;生活在小城镇的居民既不像市民、又区别于农民,从而使人们担心的“准城市化”现象泛滥。
(二)整体规划不强,布局不合理。规划在先,建设发展在后,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小城镇,必须用成熟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小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存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造成城镇布局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上级政府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管理;城镇干部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对城镇建设的不是很熟悉;
城镇干部更换频繁,由此带来的短期行为使规划执行丧失了连续性,一方面使得小城镇数量盲目扩张,布局分散,乡乡有镇,另一方面又使得小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
三、国外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的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经验。(1)重视规划的作用,美国小城镇规划有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后现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三是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四是塑造城镇不同地特点和培育有个性地城镇。同时还要根据建设需要编制详规。(2)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小城镇建设资金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承担,联邦政府负责投资建设连接城镇间地高速公路,小城镇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是由州和小城镇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开发商负责小城镇内社区内的、水电、通讯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3)重视环境建设,在美国,环境建设是城镇建设的主要之一,给小城镇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环境。
(二)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视村镇改造和建设,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用地、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法规,加强管理机构、管理队伍的建设、完善村镇建设的投资机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形成了比较均衡的城镇结构体系;二是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改造村镇的居住环境,提高村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政府十分
注重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社会设施的建设和各种公益事业的健全完善,且这些建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补贴和乡镇的税收;三是注重单体设计与整体景观协调,德国村镇的特点是村落建设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之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靠村镇改造规划和设计地调控作用,德国地村镇建设是建筑设计在统一中寻求特色,在突出特色中满足规
划的统一要求;四是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
四、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的对策。作为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既具有世界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所以我们可以在借鉴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寻求加强中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以促进呈现协调
发展。
一)规划,合理布局是基本前提。要遵循城镇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抓紧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镇规划必须突出科学性,要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规律办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打破原有陷阵行政区划的限制,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规模,注重实效,使小城镇成为联结农村与城市的纽带和桥梁。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面向“三农”,坚持把“农村化、农村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目标,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建立完善的规划编制与实施以及监督反馈的管理制度,保证规划的有序进行。同时,小城镇建设规划还需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反对遍地开
花、平衡推进的做法。
二)增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正确处理好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和“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坚决淘汰和关闭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通过合理布局规划,协调新城和旧城的关系,保护古建筑,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创造优美、和谐、舒适的城镇环境。
参考文献
[1] 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2] 李文学.建设和谐的新农村[J].农村合作通讯,2006(11).[3] 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如何发展[J].城市管理,2006(3).[4] 杨守春.新农村建设要做好五篇文章[J].今日浙江,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