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样例5)

时间:2019-05-13 11:1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一篇: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入时间:2010/12/23点击次数:1

3○ 中共合肥市委合肥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紧紧围绕创建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奋斗目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县域突破”、“创新发展”战略,不断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统筹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成为统筹城乡力度最强、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农村发展环境最优的时期,呈现出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竞相发展、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齐步并进、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和谐局面。2009年,全市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065元,连续4年实现跨千元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3.02:1缩小到2.83:1。市辖三县全部进入全省科学发展一类县,肥西县跻身全国百强县。

一、坚持“三化”联动,统筹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市委、市政府从合肥工业化比较发达、中心城市发展较快的实际出发,走以“三化”带“三农”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了一条具有合肥特色的建设新农村的路子。

一是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坚持把工业立市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的第一方略。切实加快“一核心、一走廊、两特色”的承接产业示范区建设,大力支持县区工业园区发展,创新推进经济、高新、新站三大开发区与三县共建特色园区,促进工业向三县转移。2009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05年的151个增加到822个,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45.58亿元增加到198.7亿元。县域工业化的推进,增强了对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全市160万农村劳动力中有54%以上在非农产业就业,工资性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59%以上。

二是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前提。以全域的理念统筹城乡规划编制,着力构建以“141”为中心、“中心城区-城市组团-新市镇-中心村”的四级城镇体系。从一城带动转变为多城带动,从一点发展转变为多点发展,积极探索符合合肥实际的城镇化路子。加强中心城区建设,强化龙头主导作用。建设4大组团,实现建园与建城相结合,推进城园一体发展,城市发展空间全面拓展。大力推进新市镇建设,增强要素吸纳能力,努力把新市镇建设成为对接中心城区、四大组团和中心村的重

要节点。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有组织、分层次地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2009年,全市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55.8%提高到64.1%。

三是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不断加强“稳粮、扩菜、强畜、兴生态、重加工”的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强化科技和政策支撑,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特色化、规模化、园区化、功能化、板块化发展。全市建成高效农业120万亩,设施农业22万亩;建成千亩以上农业园区126个,万亩以上1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250个;规模养殖场5000多个;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种养、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实施“双百双千”提升行动,着力培育行业龙头和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联合利华、可口可乐、台湾统一及伊利、蒙牛、雨润、和威、中粮、新希望等国内外著名企业相继落户合肥。2009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从2005年的83家增加到520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454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突破100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60%以上,户均增收1900元。

二、坚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新农村建设模式

我市以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镇为载体,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探索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六种模式。

一是产业培育型。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载体,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基础,规划建设核心产业园区,依托产业配套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实施了40个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建设新农村、新社区9个。

二是项目带动型。依托新桥机场、高铁、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项目,配套集中建设城镇或新农村社区,引导项目区农民集中居住。先后实施了30多个项目,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22个。

三是整村推进型。把推进土地规模整治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实施万亩土地综合整治和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村镇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新社区集中、农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2008年以来,先后实施了7个项目,总规模达10.7万亩,投资12亿元,将237个自然村庄归并为15个新社区,让

2.77万农民住进农村新社区,在全国开创了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肥模式”。

四是土地整治型。针对农村大量空心村现象,将空心村复垦与土地整理结合起来,实施迁村腾地“增减挂钩”项目,通过拆并空心村、兼并自然村,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全市实施了118个土地“增减挂”项目,将1028个自然村庄归并为82个农村新社区,节约耕地2.8万亩。

五是城中村改造型。把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先后实施了35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使18万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

六是环境整治型。对人口相对集中、居住条件较好的村庄,按照“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和“建制”“五化一制”标准要求,通过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清洁家园、绿化乡村”创建活动,因地制宜整片整体整治,建设自然生态型新社区。先后对380多个村庄进行综合整治,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使农村居住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三、坚持加大投入,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我市通过实施民生工程,加大投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初步实现了农村道路、公交、供电、供水、电信等基础设施“八网”连通,农村养老、医疗、低保、救助、就业等社会保障“五保”联动,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体育等社会事业大幅改善。

一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省、市、县、乡、村“五级”路网建设,建成绕城高速105公里和“村村通”水泥路3346公里;建成金寨南路、蒙城北路、合六路、合水路等9条出城口道路,实现城乡道路连通,初步建成了连接城市、覆盖乡村、城乡一体的道路公交体系。兴建饮水安全工程131处,解决了9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城市供水网络覆盖城区所有乡镇和三县9个乡镇。建立了户收、村集、乡镇运输、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加强农田、水利、供电、供水等基本建设。累计投入超过11亿元,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1个、电气化乡镇16个、电气化村245个。

二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优化农村教育布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农民工子女就学享受“同城待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基本解决了孩子就近上学、上好学的问题。完成6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108个乡镇卫生院、690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农家书屋393个、农民体育活动场所380个。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各类社会保障实现提标扩面,并加快与城市接轨。将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居民医保“二险合一”,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市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开展农民工廉租房改革试点。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体系,从市到村建立了四级就业服务网络。

三是统筹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现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大幅增加。2010年,市本级财政安排支农资金7.5亿元,增长36%,超过财政一般性预算16个百分点。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奖补机制,持续加大对农民的直补力度,2010年市本级财政安排现代农业发展奖补资金超亿元,有效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2007年以来,全市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累计投入92亿元,使数百万农民从中受益。

四、坚持创新突破,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

我市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加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第一,努力创新工作机制。整合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农村综合改革和扩权强镇4个领导小组,成立了高规格的城乡统筹工作委员会和办公室。建立了综合协调、调查研究、调度推进、联建共创、责任分解、督查考核等七大工作推进机制。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统筹办综合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城乡统筹工作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第二,积极创新政策制度。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合肥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和促进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及多个配套文件,在全省率先构建了市级支农惠农的政策支撑体系。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发证工作,建立了全省首家农村产权交易中心,55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累计流转土地突破100万亩。联动开展了土地使用管理、户籍制度、农村金融、农村经营体制、扩权强镇、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新型养老保险、农村综合改革、“双置换”等系列配套改革和试点,推动了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了农村资产资本化进程,增强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动力。

第三,着力创新基层党建联动机制。在全市开展“固本强基促和谐、科学发展先锋行”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实施“堡垒工程”、“带头人工程”、“先锋工程”、“暖心工程”,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形成了“组织联建、队伍联带、活动联办、服务联动、保障联体”的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新格局。加强“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创新村居“三资”监督管理机制,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农村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第二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共毛嘴镇委毛嘴镇人民政府

近两年来,我们抢抓省、市城乡一体化试点示范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全域仙桃的总体发展规划,壮产业、兴水利、建社区、抓统筹,实现了强农惠农政策大落实,镇域经济实力大提升,镇村面貌大变化,农民收入大增长,人民生活质量大改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构建新农村建设强力支撑

一是抓大园区建设,实行规模化生产。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典型示范,推动养殖户向小区集中。建成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的养猪小区8个,年出笼肉鸡5万只的养鸡小区10个,年养鸭2万只的小区6个。2011年全镇生猪出栏30万头、养鸡120万只、养鸭80万只。

二是抓标准化养殖,促进可持续发展。全镇畜禽养殖过程全程可控,养殖产品流向可追溯。目前,全镇规模养殖场基本实现了自繁自养,良种率达到了70%以上。建成了杨岭、伍家场等8个“150”模式养猪场,建标准化猪舍500多栋。建成了紫荆、古垸等5个微生态发酵床养鸭基地。

三是抓品牌化营销,推进产业升级。以毛嘴卤鸡为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社会各界投资进入猪、鸡、鸭产品深加 1

工领域,2011年实现农产品深加工产值2个亿。目前正在与广东千腊食品、武汉精武鸭脖等公司洽谈合作事宜,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将我镇打造成为“中国卤味之都”。

二、农村新社区建设为载体,落实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目前,全镇村庄布局总体规划已全部完成,水、电、绿化等细节规划也配套到位。严把村民建房关口,房在哪里建,建成什么样子,一律按照规划来。

二是创新思路,和谐推进。全镇设立了5个新型农村社区,镇内不划一个民户台,镇规委会统一审批建设,引导农户到小区居住。政府在规划设计、用地指标、基础配套、搬迁奖励等方面让利群众,引进开发商统一规划建设,打造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目前以文庙社区、珠玑社区等为集聚点,建设了5处400多户高标准、高质量的农村新区。

三是城乡联动,共治共建。我们立足镇情,以大企业、大市场、大社区为依托,提高城镇的承载吸纳能力,使农民进得来、稳得住。新增工业用地1800亩,就地转移吸收农村劳动力3000多人。建设镇区大社区5个,开发住宅25万平方米,吸纳农民进城1500户。推进“三化”同步发展。

三、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保障

一是抓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春季抓收官、夏季找问题、秋季穿插战、冬季大会战。采取“推磨转圈”的方式,镇统筹投

入资金100多万元,高标准对全镇200多公里的大沟大渠、支沟支渠进行清洗疏挖,全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二是抓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路网、电网、供排水网、互联网等向农村延伸、覆盖。共硬化通村组公路近200公里,先后建成了珠玑中心水厂、紫荆中心水厂等水厂,实现了有线电视全覆盖,建成日处理4000吨污水处理厂,建立了全镇垃圾集中处理和墓园集中管理机制。

三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推进卫生、教育、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新转移劳动力2210人,培训农民工人1700多人次; 2011年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新农保全面实施;全面实行了义务教育 “两免一补”。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在进一步培植农业产业支撑,进一步强化民生保障的同时,突出抓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标准配套,打造一流中心社区,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三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开启了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一.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积

累了很多问题,其中最核心的矛盾是城乡矛盾。这些矛盾是中国所处发展阶段的矛盾多发性所决定,是中国制度改革滞后导致了矛盾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我们实施的是城乡分割的管理制度,导致了城乡发展严重失衡。

城市是发展中的赢家,享受了发展中的绝大部分成果;同时,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居民与农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财政等优质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而农村社会各个领域的资源远远落后于城市,使各类社会问题在乡村中不断积累。在城市化的时代,乡村的问题反过来又限制了城市的发展。传统的以城市为核心的发展道路已经走到尽头,必须改革发展方式,将乡村发展统一纳入国家发展的战略框架,谋求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农村和城市共同享受发展的成果,就是要把城市的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转移到农村,就是要借助城市的力量带动农村的发展。

中国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发展的孪生姐妹,统筹城乡发展是手段,城乡一体化是目标,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社会结构形成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第五,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的农村经济,缩小城乡产业效率差距;二是社会一体化——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三是制度一体化——为农村地区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四是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淡化与消除。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个较好的水平,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也和全国一样,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县城得到发展的同时,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没有取得更大的进步,农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群众的整体素质严重滞后,特别是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没有达到全县经济增长水平。所以,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全县农村的倾斜力度,加快全县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实施“四步走”战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县城石碌人口不足四万,二十多年来全县农村人口快速向县城转移,目前达到了七万人,说明解决人口流动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实施“四步走”战略:

第一,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扩大就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发展空间,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流”的问题,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起点。

第二,通过城市的户籍制度创新和改革,使进入城市的人口及其家属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解决富余劳动力如何“留”的问题,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内容。

第三,“三个集中”谋求规模经济效益,解决全县富余劳动力及乡村入口往“哪里流”的问题,这是统筹城乡高效有序发展的关键。

第四,为全县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提供全方位、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解决“不流入城市留在乡村”的居民的发展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落脚点。

“四步走”战略,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使统筹城乡发展进入到一个很好的循环,我们需要把这4个环节有机串联,成为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三、构建新型健康的人口管理制度,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既是城乡发展的动力,也是城乡差距的矛盾所在。所以,统筹城乡发展不能就农村论农村,一定要将城市的发展、以及建立城乡之间开放的人口流动制度纳入框架之下。

现存人口管理制度与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两大制度障碍。例如,我县城市居民贫困补助是每月440元,高于乡村居民人均收入,城市医疗补贴、教育资源远好于乡村。这就决定了城市户口还不能完全放开,全县乡村人口只能有条件向县城迁移。因此,我们必须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构建新型户籍改革模式。新型户籍改革模式是:就业+社会保障+健康合法住宅=户籍。

这个城市户籍管理改革模式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门槛,农村要向县城石碌流动,必须满足新型健康户籍的三个条件:就业、社会保障、健康合法住宅。我们要构建新型户籍改革模式,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努力创造条件:一是扩大就业。要完善乡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和城乡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流动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要完善企业职业培训制度,将全体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纳入常态管理,保障将新增城市人口及时培训为合格的现代产业工人,减少失业。要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创造财富,为未来社会积累财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推行强制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考虑企业效益与社会公平的问题,减少低效的经济增长,构建健康的社会保障运行机制;构建全县统一的跨区域、行业、单位的转移制度框架与社会保障政策体系。三是自建、购买、租赁健康合法住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办法:(1)政府规划住宅小区,储备建房用地,出售给进城农民,用于自建住房;(2)政府可以通过行业规范认定、引导民间提供低价格合法健康住宅;(3)满足“就业+保障”条件达到特定年限的人及其家属可以申请公共住宅;(4)建设以普通住宅为主的住宅体系,努力开拓城市房屋租赁市场,建立规范的租赁、进退机制;(5)政府与民间合作发展公共住宅。特别是在郊区城市化的进程,借助郊区民间力量合作发展公共住宅租赁产业。

四.大力发展中心现代服务业,促进农村人口在城市的良性管理

市场规模及其和专业化水平是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城市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具有较低的技术门槛和投资门槛,但由于其不可运输性和不可储存性,只是其需要较高的本地化市场门槛。鉴于××的情况,我们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四大市场:(1)为钢铁、水泥等制造业发展提供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如运输、建筑等;(2)居民提供的生活性服务业市场,如宾馆,为企业职工提供食品等;(3)中心城市功能提供的综合性高层次服务业市场,如金融、保险等;(4)服务于基本民生的公共服务业市场。当市场规模充分大的时候,就发生细分的市场,城市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变得更加昂贵,效率也更高。通过做细、做好、做高,促进服务业做大做强。

五、推动公共政策向农村的转型,构建城乡均等公共服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我国的公共政策,在过去长时间里和很大程度上傾向城市,忽视了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推动公共政策向农村的转型,将乡村发展规划统一纳入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框架下。

(一)调整公共政策,构建城市与乡村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建设。一要全县各级政府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农村的优惠的公共政策,加大实施力度。二要不断丰富农村优惠政策的内容,加大经济社会规划及其政策保障体系的建设,将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建设作为乡村地区规划的重点和核心,实现以下的农村公共体系:

(二)逐步构建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障乡村地区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前提和保障,全县性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迫在眉睫。一是要坚决贯彻中央、省向农村转移支付的政策,使各项支农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二是要发挥地方财力,发挥财政良好的优势,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大力对农村的投入。政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第一主体,各级政府对乡村的经济关系实现由“取”到“予”的转变,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通过财政政策在内的公共政策体系将统筹城乡发展落到实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大有可为。

消除城乡差距,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其主体是农村,但更需要借助城市的优势资源和经济力量,只有统筹城乡发展,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

求是》 >> 2009年 >> 2009年第23期作者:陈宗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切实转变,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围绕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目标,在新的起点上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奠定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坚持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统筹城乡经济建设,使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较快地提升农村经济,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失衡的主要根源在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城市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工业为主,农村则以小生产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农业为主,且城乡产业自成一体,关联性不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发展城乡关联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一是要借鉴工业的生产理念,发展高效农业。要对农业实行企业化管理,注重提质降耗,讲求成本核算,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要有序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形式的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二是要借鉴工业的质量理念,发展优质农业。要进一步强化农业质量意识,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建立推广相应的农产品标准体系,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通过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三是要借鉴工业的科技理念,发展科技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优质、低耗、高效的基础和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示范辐射作用,使农业科技创新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要借鉴工业的经营理念,发展市场化农业。要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实现农工商、产供销、农科教等多形式的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联结成为完整的产业链,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当前,重点要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三大建设”,形成“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城乡关联产业,必须改变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割裂的封闭运行方式,通过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乡产业布局,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支持优势农业产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设施化生产经营,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这样的产业集群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既能加快发展速度,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二、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提升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实力

农民生活宽裕并逐步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缩小不断扩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实践证明,破除城乡二元就业结构,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建立农民稳定增收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为此,需要继续推进城镇化、工业化,扩大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镇规模,增强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功能;要打破城乡体制和政策分割,推进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业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要健全服务体系,加大管理力度,积极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有9亿农民,即使城镇化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无法将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从农村充分转移出来。因此,除了推动农民有序进城务工之外,还需要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开拓各种乡村就业渠道,包括进行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发展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治理,有针对性地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诸如水利工程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目前有大量农民工返乡。不少地方政府出台了各种帮扶措施,其中对农民工、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普遍采取的措施之一。开展这样的培训,不仅是推动解决当前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良策,从长远看,利用这次机会,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进而大范围地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更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目前,政府组织的农民工培训主要是在输出地进行,容易导致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地方政府更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更多地从市场用工需求出发,结合农民工个人意愿,开展培训服务。城市劳务市场与企业联系密切,信息完善,由它们与企业一起组织农民工培训,效果较好,应该更多地利用城市劳务市场来组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与亿万农民群众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仍然十分落后,突出表现为:农村居住点小、散、乱,基础设施不配套,污染加重,生态环境恶化,等等。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地。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基础,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实。村庄的规划建设必须坚持城乡统筹,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协调发展,通过规划指导建设,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要在主体功能区区域规划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城乡规划体系,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市、县域城镇建设、产业结构、村庄布局、农田保护和生态涵养等。在城乡整体规划基础上的村庄建设,既要有利于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又要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集中,统筹安排工农生产、土地利用、住宅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合理布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农村全面协调发展。

村庄规划建设需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立足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行节能、节水、节地等措施,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土地、能源等资源。当前,特别要严格保护耕地,集约使用土地,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基础上优化空间结构与布局,整合资源与要素,方便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二是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要尊重自然,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发展循环农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三是要考虑经济适用。既要考虑建造成本的经济性,又要考虑建成使用后维护成本的经济性,从而确定合理的建设目标,防止人力、财力投入的浪费。四是要体现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结构、区域人文自然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应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建设各类乡镇和村庄。五是要保持文化传承。要尊重传统,注意保护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名木古树、名人故里等,延续农村乡土文化氛围,建设风貌独特的人居环境。

四、统筹城乡社会力量,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统筹城乡各方面力量,努力实现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的有机统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建设方案都应经过村民讨论、民主决策,切实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不搞形式主义,避免新农村建设模式化、运动化。同时,要通过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风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各级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要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给予新农村建设更多的投入和支持,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推动力。要积极建立城市支持和带动农村的长效机制,可以通过组织机关、团体、企业、学校、街道等,开展“城乡一对一帮扶”等活动,动员城市力量,采取多种形式,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密切城乡关系;也可以在各地开展的“一村一名大学生”等活动基础上,在农村尝试建立“三农工作站”,鼓励和引导一大批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公务员等,自愿到“三农工作站”开展短期或长期服务,培养锻炼一批热爱“三农”工作、具有“三农”工作经验的干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大量优秀人才。

新农村建设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凝聚更广泛的力量,提供更丰富的资源。由中共中央统战部牵头,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围绕贵州省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献计出力,20年来,先后为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提出重大建议140多条,直接投入资金和协调引进资金、捐赠物资达4亿多元,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学校、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广泛开展技能培训、资助贫困学生、义务就诊等活动,为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一实践,为发动社会力量,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创造了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实现形式。要积极探索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和适当的参与机制,组织引导海内外各界力量团结一致,携手同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伟大实践,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群策群力,深化改革,扎实工作,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作者: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

金昌市金川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金川区是金昌市政府所在地,是祖国的“镍都”。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脉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辖2镇,27 个行政村,164 个村民小组。全区总人口 20.94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4.64 万人,农村劳动力30796人。全区总面积377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6.8万亩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略,以城郊型农业为定位,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方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全区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农业及农村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2007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1.9亿元,同比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68元,增长6.5%。经过三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下四个关键环节,处理好四个重大关系。

(一)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全面建设和谐新金川,就我区而

言,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区委针对农村发展缓慢的实际,站在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全局高度,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以城市的标准建设农村,用社区的理念管理农村。在产业发展上,把服务城市和富裕农民有机结合起来,立足城郊优势发展农业,依靠工业提高农业,做到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有机结合,实现以工促农;在推进城镇化上,将小城镇建设与文明家园建设通盘考虑,坚持统一规划,同步推进,做到以城带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把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与优化农村环境整体谋划,坚持项目统筹,建设同步,实现协调发展。目前,全区城镇化水平已达到79%,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能力大大增强。金川区的实践经验充分说明,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战略举措。而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支持农业农村的一个有效载体。因此,开展新农村建设必须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性特征,统筹处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沿着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方向健康有序推进。

(二)必须坚持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处理好中心任务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方方面面,是

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区围绕新农村建设,在农村新产业发展上,坚持特色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发展、服务体系建立、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和农民技术培训全面规划,同步推进。目前,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15家,年产值达1.8亿元,带动农户7000多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60%左右;共建成各类农贸市场12处,总面积达21万平方米,年成交额1亿元以上;组建各类专业服务组织14个,20万元以上农产品营销大户达到41户,常年从事农产品营销的专业人员1100多人,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新农民培训塑造上,分层次对镇村干部、存量农民和增量农民进行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近年来全区每年农民培训稳定在1万人(次)以上,农民输转稳定在1.1万人(次)左右,占全区农村富余劳动力1.3万人的70%以上,使劳务经济成为持续致富农民的主导产业。在农村新社区建设上,实施了拆迁改造与新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与提升服务功能、亮化与绿化、建设与管理系统规划,一步到位。目前全区65%以上的农户住上了高标准农宅,每年建成800—1000套高标准农宅,预计未来3年内,我区95%以上的农户可以住上配套完善的高标准农宅。在农村新环境建设上,坚持大环境(水电路)治理与小环境(村容村貌)优化结合,改善农村面貌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结合,做到系统规划,配套建设,务求实效。同时,全面推动农村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共同协调进步、共同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同农村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结合起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建新居、修水泥路,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搞一些移风易俗的宣传活动,而必须把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四位一体”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处理好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的关系。我区围绕 “一年起步,三年见效,五年大变样”的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根据村镇区域特点,兼顾各村经济发展水平,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坚持“一镇一型、一村一品”的原则,将宁远堡镇定位于劳务经济带动型求发展,将双湾镇定位于产业带动型求突破。在村镇建设上,将全区整体分为近郊区和远郊区,近郊区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整体推进;远郊区坚持 “旧村改造、适当拆迁”的原则,根据村镇建设规划分步推进。在村民住宅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宜楼则楼,宜平则平。在村容村貌整治及村庄绿化美化上,提出了多种整治方案,突出了新村建设的多样性,增强了新村建设的生命力。因此,建设新农村,没有固定的做法,没有统一的模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正确处理点与面的关系。要选择部分具

有代表性的村先行试点,并根据各试点村的实际,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工作重点和落实措施,不能脱离实际,盲目照搬,切忌一刀切、齐步走。例如,对条件较好的地区,应该向全国、全省的先进看齐,快马加鞭,争一流,当样板,步子迈得快一些;基础差一点村,可以先从有条件办的事做起,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四)必须坚持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农民自主自愿的关系。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我区始终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动力。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先后5次组织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激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在培育主导产业上坚持把市场的力量、群众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草畜、蔬菜、瓜果、食品原料主导产业的发展新格局。在新村建设启动阶段,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动员群众;在选择住宅样式上,听取群众意见,做到尊重群众;在具体实施阶段,实行民办公助,坚持依靠群众;检查验收阶段,按照不同建设标准,实行以奖代补,充分激励群众。通过以上措施,实现了新农村建设上下联动、干群和谐,形成了创建合力,确保整体推进。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

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不能强求一律,更不能以此加重农民负担;必须将新农村建设与进一步完善和发挥村民自治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推进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指导作用,加大政策的支持、扶持力度和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力度,从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下载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设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乡风 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情况汇报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2012年7月) 各位领导: 按照《关于开展乡镇重点工作督查的通知》(县委办发„2012‟72号)要求,现就我镇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作如......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共沈丘县委 沈丘县人民政府近年来,沈丘县委、县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五个新”的工作要求和实施“111”工程的工作部署,牢固树立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近年来,我们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六通八有”和“绵渝路全面小康示范带”建设,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理清思路、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增......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录入:admin2008-3-6 人气:1182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日,根据市领导要求,由市委农工办、市建委牵头,组织......

    统筹城乡发展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新路径

    统筹城乡发展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新路径 刘小龙 湖南省冷水江市市域面积439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城镇化率达到74%,其中农业户籍人口17.6万。辖16个乡镇(办)和1个经济开发区,共有153......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市特大城市建设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因此,加快构筑“土地换保障”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