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远程学习收获
远程学习收获
我觉得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能够在网上直接与辅导教师交流,互动效果好,克服了以往只是专家讲,培训老师听的这种单一的形式。对我来说既有观念上的转变,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
通过培训学习后,我在本次培训中总结了一下的几点收获和建议:
收获的是:
1、转变了学习观念,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培训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
2、认识上和学习的自觉性上改变,这也是本次网络培训的优越性,专家设计的程序,还有视频课程和全市各地的老师交流互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网络培训的魅力所在,这种形式从参与的程度上可以看出深受广大老师的认可和喜爱。
3、培训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例很多,易于接受,从而也认同了培训的内容,我从内心愿意接受这样的培训。
4、在本次培训给我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不断的交流互动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文章,评论,特别是老师的文章和评论得到专家的点评指导,及时的反馈信息。我在阅读中也得到了学习,及时的写出教学反思,效果良好。也更能和各地的老师相互交流学习。
建议的是:
1、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当前,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未来教育需要“专家型”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
2、教师必须提高了自己的师德水准。聆听了专家的讲座,使我感受颇深,受益良多。我深切领悟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无止境”的真谛。
3、教师必须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深化本学科基础知识,加强了对本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掌握本学科的一些发展动态,了解到本学科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提高了自身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以及教育教学基本功和教育实践能力。
4、教师必须在培训中提高完善自我。在今后的学习和教学中更加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
第二篇:远程学习
1、什么是教学设计?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有什么关系?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在对教学系统中的各种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教学媒体等)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运用现代学习心理学理论,设计规划学习的程序、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及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的过程。、分析教师教学的特点,并联系生物学科,思考对初中生物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的意义?、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结合实际,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比较传统教学过程和新课程教学过程的不同,谈谈如何做到将教学设计的中心向学生转移?、思考如何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传统模式想探究式转变 ? 这种转变的意义是什么?6、开发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在生物教学中有什么重要性?如何根据需要开发我们身边的多种学习资源?、什么是教学评价?如何 转变评价方式,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课程的实施有什么帮助?、通过对本课中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与分析,联系本地课堂特征,进行一堂初中生物课程的创新教学设计?
第三篇:远程研修——沉甸甸的收获
远程研修——沉甸甸的收获
金秋十月我们走进研修;踏着秋的足迹,转眼间,我们在研修路上走过了一个月。回首走过的路,我内心深处不禁感慨万分。
一.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感悟
在这些培训的日子里,我观看了专家讲座的视频:那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更加贴近了课改的课堂;使我体会到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它需要根据学科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学知识。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知道了教学中该注意什么,哪些细节应该抛弃。迈步远程培训中,我感受到生活的热烈与绚烂,体悟出思想的幽美与精深,领略了文化的博大与多元。在这里,我吸收着丰富的营养;在这里,我获得一个个的灵感,使课堂充满机智,充满活力。我的视野开阔了,我的见识深广了,我的思想活跃了,我的生活充实了。
二.累累硕果挂枝头,研修园内飘满香——收获
我非常喜欢这次网络课程的组织形式,它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的教研天地。曾经的“井底之蛙”借助网络体会到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让我可以进行网上听课、网上作业、网上辅导答疑、交流讨论等教学环节,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学习方式等自主安排学习,等于把学习课堂“搬到”自己身边,坐在自己家里,就可以听到名师授课,完成自己的学业。
1.研修园内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远程培训,点燃了我教育理想的火把,催我前行,激励我在教育这篇沃土生根发芽。远程培训给我的教育教学生活带来勃勃生机。让我更加坚定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转变学习观念,做一个享受教育的幸福教师,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远程培训给我提供了这一契机,让我从此不再迷茫。
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远程课程的学习,使我充分地了解了远程教育这一新兴的教学方法与体系,使我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既获得了知识又充分感受到远程教育的魅力。通过参加远程培训,我也感觉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与欠缺,在感到压力的同时,我觉得有动力在鼓舞我--因为有同事的帮助,有领导的支持,有人人不甘落后的学习氛围。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3研修硕果枝头挂,细数采摘乐无穷
因为不甘寂寞,不甘落后,渴望进步,渴望提高,渴望聆听新思想,我们相识在网络研修平台。以前,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始终觉得网络学习离自己很遥远.以往使用微机,制作课件,搜索试题,闲暇时,看看新闻,聊聊天,没有感动,没有兴奋。自从有了研修,一切都很新奇,很有意思,从内容到形式都新颖独特,它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使我不断地获取知识,同时对我的教学工作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研修平台以更广阔、更自由、更方便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各种信息,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网络特有的优势,研修让我明白了教学理念更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研修给了我经常与专家对话的机会,专业的引领使我迅速成长。远程研修培训,这是我人生历程中一段含义深刻的文化苦旅,也是生命与智慧迅即聚核与绽放的过程。我通过视频聆听了专家的专题讲座;通过网上探讨寻找到了思想的沉淀和共鸣。没有震动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新的课
程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评价体系,都使自己对数学教学与教研工作不得不重新审视和重新思考。在反思中成长,在探索中感悟; 在交流中解惑,在研修中提高。让我们从梦想起飞的地方展翅飞翔,在研修平台上飞扬青春的旋律。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运用
通过研修学习,收获了很多很多。它让我认识到“躬行”的重要性,如何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这确实值得我们去探讨。在今后教学中
我会注重以下三点:
1.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用研修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深入钻研教材,认真领会课程标准,把握教学中应该要“教什么”,然后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怎么教”。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通过研修培训,我学习了先进的教育理念,认识到只有把理论付诸实践,才可能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所提升。教学中可以用专家的理论来引领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实践练习,锻炼学生的能力。
3.注重教学反思。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探究和解决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及时调整教法、实施途径和课堂结构,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要把平时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及时反思,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总结,与其他老师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变成有效的教学,如何用专家的理论去引领自己的课堂教学,如何用自己的实践去印证专家的理论。这几个问题值得我今后好好的去探索。
感谢这次研修,给了我一次探讨、梳理、总结、提升的机会,使我得到了业务的提高和心灵的升华。这段紧张、忙碌而又充实的时光,将令我终身难忘,我会永远珍藏这份研修的时光!最后我想借用汪国真的诗句来表达对本次研修的感谢: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 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第四篇:远程培训收获感受及建议
远程培训收获感受及建议
下面我对我们这段时间的学习,做了个整理,概括了几点收获、几点感受和几点建议。收获及感受:
第一,在培训的这段时间里面,我深刻体会到了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我们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模仿的主要对象。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身先士卒,做好表率。
第二,新老师面对新课程,就一定是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吗?很老教师一样,我们在面对新课程改革,疑难困惑照样也是有的,可能还会比老教师们还要多。不过在培训的过程,我们一起讨论了这些问题,这样的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第三,教育课程的革新,关键还是在于教学观念的更新。用课改一句流传着的话来概括,不换观念就换人。思维观念的更新,无论新老教师都是感受最深。
收获之余,我也很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点感受。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抱着激动而又兴奋之情参加了学习。在学习中,能够在线与我们课程的专家、学者和一线优秀老师们一起研讨,这让我感到身临其境之中,对于我提出的一些问题和看法,在线的专家和一线老师也对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特别的对于在线研讨这个环节,我感觉到效果非常的有效,并且同这样的研讨,我自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谈了我的收获与感想,我在此还想谈谈对于这次远程培训的一些不成熟的建议,语言考虑不周之处。还请原谅,我的想法是通过建议怎样更好的发挥培训的效果,改善不足。大致概括为一下几点:
第一,培训网站的设计。其他的环节我认为都很好,我还是对于我熟悉很我最关心的在线研讨那个板块的设计上,说说个人的一点看法和建议。对于我们在线研讨时,老师们都在一直跟帖,对于前面的好帖,由于跟帖的速度实在太快,我们后来的也不会去翻看前面老师的帖子。而且在对于一个题目的讨论,就只是开了一个目录,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太过于紧凑了。不是很利于我们老师之间进行很好的交流。我在这里推荐一个叫“卡饭论坛”的网站设计模式,那样的论坛设计更加有利于在老师的学习。而且我发现了,我们老师的回帖,没有置顶设置,这也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第二,要及时借用其他已经进行新课程的地区的优秀案例进行借鉴。大家相互交流,好像我们这次的那个交流平台和作业区,只有我们的相关专家和这次进行新课程的老师,很可惜没有把已经进行新课程的那些老师抓过来和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很多问题都是我们自己老师在回答自己老师的问题,好比只是下楼的回答上楼的,缺少实际处理问题的经验交流。所以,我大胆建议把我们已经进行了新课程的老师召集部分也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中来。“未进行新课程老师+已进行新课程老师+各位研究学者和专家”的这样一个模式。交流也许就会更好些!
第三,参考学习的资料不是太够。仅依赖于视频的教学,那是很快很直观的讲授。就像看电视一个效果,通过直接通过刺激视觉的学习来接受知识,并不是最有效。相比较而言,纸质的文字资料,不仅可以留住文字,而且可留下供我们思考的时间,多管齐下,效果一定还会更好。
想说的话还有很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就不再赘述了。新一轮的课改马上就要开始了,我定会以饱满的热情和我对这份事业的热爱,虚心学习积极工作,把无悔的青春抛向三尺讲台,献给我选择的这份热爱和我热爱着的这个选择。
第五篇:新闻学习——南方都市报远程采访的实践与收获[范文模版]
南方都市报远程采访的实践与收获 韦中华
南方都市报既非级别很高的“中央军”,也非在皇城根下中枢要地办报,它只是南方日报旗下的一份都市报。不过,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它的“天下”视野,“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远程采访:从无到有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1997年正式创刊。1998年夏季南都记者首次赴省外采访——在长江抗洪前线的湖北分洪区,南都记者王景春拍下了著名的图片《我是记者》。不过,这次采访资金由南方日报提供,所以,南方日报对王记者发回的图片有优先使用权。开张未久的南都处在巨亏的状态,还无力支持自己的记者参与这次抗洪前线报道。正是由于报社囊中羞涩,创刊最初的几年,南都记者基本在广东境内采访。
经过5年的苦练内功,南都初步完成了市场占有。南都执行总编辑庄慎之曾说:经济命题基本解决,摆在南都面前的课题便是“大与小”了。从边缘走向主流,从小报到大报的转型,实质是对社会话语权、政治地位的诉求。2002年是一道分水岭。2002年南都的口号是“改变使人进步”,也是在这一年提出“从强大走向伟大”,南都开始立足广东,放眼全国。记者开始走出广东,在全国范围内采写新闻。
6类选题可以外派记者
比起采写本地新闻,远程采访的成本自要增加,其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甚至成倍增长。再者,作为一家地方媒体,南都的主要市场集中于广东,更需关注的是读者对新闻贴近性的需求,对远程采访不能不倍加审慎,以求更高的“性价比”。梳理南都历年来的报道,可以看到以下6类题材,报社会考虑派记者前往采写。
1.影响广泛的中国政治、经济新闻
比如中共十六大、十七大,每年的全国两会,南都都会组织采访。就采访力量而言,也是与时俱增,今年全国两会,南都组成了28人的前方报道团。另外,一些看似静态的历史题材、纪念性报道,也可归于这一类。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南都策划了大型系列报道《寻访抗战老兵》,在全国范围内采访国共老军人。改革开放30年,南都策划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口述史》等系列报道。西方历史学家克罗齐有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历史的回顾总是基于现实的考量,毫无疑问,采访历史的记者仍是在做新闻。
对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性活动,南都自然会戮力投入。而具有突破意义的青藏铁路开通、武广高铁运行,南都也会重兵投入,实地采访。
2.国内重大自然灾害、事故
如2005年的“2.14”辽宁孙家湾煤矿瓦斯爆炸、2005年的“11.27”黑龙江七台河矿难、2008年山东境内发生的“4.28”胶济铁路特别重大交通事故、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2008年9月8日山西襄汾发生的尾矿库垮坝事故、近期发生的西南旱灾等。对国内重大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南都几乎都会跨越千山万水,派人采访。
对于矿难,早期但凡超过百人的省外矿难,南都都会有记者前往采访。但中
国矿难频发,而且性质趋同,发生的原因、善后的程序、问责的手法等相当接近。对这类频繁发生、无力救治的中国“痼疾”,不但读者感觉麻木,记者对此也有了“免疫力”,不太愿意前往采写了。比如前段时间发生的山西王家岭矿难,南都就没在第一时间派人前往,后来虽有行动,但力量稍欠,只有一名记者。后来随着奇迹出现,115人获救,又增派一名记者,不过未派出摄影记者,虽然报纸版面呈现的力度并不弱,但比起同城媒体无甚优势。在大小事故频仍的时期,是否派人采访,也颇费思量。
3.看似非常地方化却契合当下热点的题材
这些事件往往和当下公民权利的伸张、官方权力的滥用以及政治体制改革试验有关。比如2005年佘祥林“杀妻”冤案,2007年“华南虎照”事件,2009年拆迁户唐福珍自焚事件等。还有2009年在重庆打黑运动中“节外生枝”发生的李庄案,从2008年至今一直引人关注的安徽阜阳原区委书记张治安陷害、报复举报人案。对一些地方政治生态的观察,是南都深度报道的一个重要选项,比如对山西长治“吕日周现象”的大型调查,对南街村真相的揭示等。
4.本地新闻的进一步追踪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2004年12月,深圳闹市一市民被抢劫者砍掉手,破案后发现,砍手党党首是一名仅18岁的广西少年。而这一在深圳作案几十宗的青少年犯罪团伙成员来自同一个地方——广西天等县上映乡温江村。追溯这些青少年的成长史,还原其深圳打工生涯,探讨这些孩子走上罪恶之路的内在逻辑,就成为新闻发展的自然要求。于是,南都记者远赴广西这个偏僻的乡村,就有了《深圳“砍手党”来自小山村——一个夜不闭户的淳朴乡村缘何成了悍匪的故乡?》这篇深度追踪新闻。
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广东,经济发达,外来人口众多,和内地省份联系紧密,这就决定了发生在广东的不少重要新闻,一旦追根溯源做解释性报道,都需前往内地深入调查才行。
5.重要的港澳台新闻
我把发生在这些地区的新闻单列为一类,原因在于:其一,这些地区具有政治上的特殊性;其二,这些地区在地理上与广东毗邻,在文化上、语言上,广东读者有天然的亲切感、认同感,甚至利益攸关。南都对这些地区的热点问题,比如政治选举、豪门情仇以及同大陆的政经互动等都强力关注,几乎随时派员采访,比如台湾2008年大选,香港、澳门回归10周年等。
6.重大国际新闻
最近两三年,随着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对国际事务南都也投入更多的关注,而今,已设置了1名专门进行国际报道的记者。2004年印尼海啸、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2010年海地大地震等,南都均派记者前往采访。2008年6月起,南都记者在中国的邻国尼泊尔历时一个月,见证了这个国家从君主制过渡到宪政的历程。
选题是报道的立足之本,从中也可看出报纸本身的立场。南都对新闻的价值判断标准,从理念上说,即是:时代进程的记录者,现代社会的培育者,公民意识的启蒙者。在这样的前提下,可读性不再是南都最重要的诉求。奇闻异事、暴力绯闻,就阅读率而言,并不逊于上述选题,但南都的远程采访选题,基本把这一类放弃了。南都编辑曾对深度新闻有过这样的总结:纯粹的社会新闻、恶性刑事案件不在选择范围,同其他报纸因担心时政类题材生硬而较多回避的态度不同,南都对时政题材尤其是带有创新和争议性的政府举措、时政人物非常重视。即便
外派记者采访社会新闻,也更关注事件背后的意义,更多聚焦于案件背后的司法角力和民意向背。
不吝重兵,投入重金保障
高质量新闻是媒体的立身之本,也是建立名声的不二法门,南都在新闻采访上的投入毫不吝啬,甚至可以说有些奢侈。南都派遣远程采访记者有两种途径:其一,从报社位于广州的总部派人采访,其二,在全国某些主要城市进行散点布局。从节约交通成本,提高采访时效角度考虑,南都在上海、成都、郑州、香港等地都陆续设置了1名以上驻地记者。在首都北京,更是逐步扩充,形成了一个十来人的记者站,在当地出现重要新闻线索时,记者即可做出及时反应。
因采访难度不同、所赴地区不同、所派记者人数不同,每一新闻的采访所需的资金并无定数,但从一些个案上可窥一斑。2010年全国两会,南都投入了28人赴京采访。北京的住宿、交通、用餐开支,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是名列前茅的,前方记者组开支无疑不小。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南都第一批即派出50多名记者,如果加上轮换的记者,达70多名。历时1个月的采访成本投入,非一般报社所愿为、所能为。
从2009年海地地震报道,南都为远程采访所做的工作,可见南都的巨大付出。南都海地报道组共有5人,其中摄影记者2名、文字记者3名(其中一名文字记者驻美国,负责联络及联合国方面的报道)。记者们绕了半个地球,飞抵美国,再搭乘多米尼加的军用直升机到达海地首都太子港。南都首席记者南香红在一篇文章中对海地报道组的应急设备描述得非常详细,这里作一摘引:
震后海地很可能是一个瘟疫流行没有净水的地方,而靠背水进入几乎不可能,南都分管视觉中心的编委王景春遍寻国内外野外生存用品装备,选中了美国陆战队净化水装备,这是一个比一只笔略粗一些的微型净水器,只要用五六滴净水溶液加工,一小时后就勾兑出一加仑的可饮用净化水,有了它,记者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有饮水安全问题;食物选中了一种单兵食物,体积只有一块方便面大小,但可保持1~3天没有食物的情况下身体必要的热量;每人一个轻量级单人夏季帐篷(带蚊纱),卷起来只有一手捧大小,可保障15~10度气候下的休息,还有超小超轻的防潮垫、头枕。
此三项大的精良装备,可保障记者生命基本无虞。此外还有头灯,用于黑暗中照明和摄影记者拍摄;荧光带,记者戴在胳膊上便于黑暗中识别;防水袋、防水盒,用以记者护照、储存卡的防水;icom步话机,用于分散于不同现场的记者之间的呼应与联系;还有急救包,指南针,求生哨,万用插座,车用可逆变电压充电器,炉具等等。
而保障记者工作的装备除了电脑、手机等,最重要的是南都购置了两台海事卫星电话,考虑到海事卫星的覆盖,还为记者租用了两台铱星电话。
远程采访的内外收获
远程采访给南都带来的影响可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谈。
其一:内部影响
1.对采编人员的锻炼与提升。地方媒体的记者视野和胸襟受到局限。远程采访往往涉及重大题材,情况更复杂,操作难度大,经过这种磨砺的记者在日常采访中更为大胆,观察角度更为多向,立意更为巧妙。
参加过2010年全国两会报道的南都东莞站记者归来谈及心得体会时,即表
示:做时政新闻,两会是一个高端战场,跟地方差别很大,不仅是写法和文本,还有想法和视野。一个具体的事件和现象,就有可能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来观察并呈现出来。还有记者感叹:两会归来,看见局长,冲动不再。什么意思呢?“回到东莞之后,感觉自己中毒很深,就是遇到什么局长、科长都没有采访的冲动,级别太低了。这只是说笑而已,我想说的是,在两会期间,遇到的采访对象级别都相当高,在采访过程中,要抱着平常的心态,他们其实也就是个平常人,在采访中他们照样会表现出七情六欲。有这种心态,和他们交谈的时候就可以更加深入、贴近,他们的表现就会更加有血有肉,而写出来的稿子就更加生动鲜活了”。连国家最高议事机构这么大的场合,记者都见证过,省部级乃至更高级别的官员都面对面采访过,自然会产生“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感受。其实,南都不少记者的脚步已走出国门,到过印尼、泰国、尼泊尔、美国、日本、海地、丹麦。在经历过远离本地资源支持、更为复杂的采访环境后,再回头做地方新闻报道,自然有举重若轻之感。
一个自然的逻辑是,此举可进一步培养出自己的名编名记,树立起采编人员的职业成就感,增强队伍的稳定性。一家报社的人才构成是非常重要的,名编名记也是报社最大的资源,给他们一个更易出成绩、更易产生广泛影响的平台,远程采访、重头报道就比较合适。
2.丰富报纸的新闻品种,提高文本写作水准。都市报新闻“短平快”,既是优点,另一方面又往往流于浅表,为人诟病。而远程采访来的大稿、深度稿,有利于新闻品种的多元化。南都通过对深度报道文本写作的高要求,在报社内部形成一种注重文采、结构精益求精的氛围,从而影响到其他记者的采写态度,改变粗糙的采编作风。
其二:外部影响
1.建立全国声誉,成为新闻舆论重镇。目前,在媒体市场化程度相当高的广州,一城有6家综合性日报,竞争激烈,报纸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如何开拓出新的新闻增长点,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
远程采访的题材决定了南都高远的视野,这些题材往往是最能体现南都价值观、最具影响力的新闻。事实上,南都除了在地方新闻上精耕细作、真实记录、反映民意之外,其时评、深度新闻、策划报道、“网眼”新闻、时局新闻,已构成了南都建立全国声誉的主要内容。
2.以品牌提升为南都增值。南都作为一家地方媒体,致力于推动政治更加文明、社会更加进步,其触角已伸向全国,足迹也留在国外,高质量的新闻带来巨大的影响力。
(作者为南方都市报要闻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