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生》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11:2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人生》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人生》读后感》。

第一篇:《论人生》读后感

《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的《论人生》为我们展示他对人生、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独到见解,篇幅简短,语句流利,但句句富有哲理,令人深思。全书将现实主义同理想道德相融合,充满了谙通人世的智慧,是培根哲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从他的书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个时代的印记,找到我们生活中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的最初出处,也不由感叹现在我们正在运用和实践的至理名言出自培根。培根影响了几个时代,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读培根的《论人生》,我发现了东西方观念的差异。培根的有些观点已经深入到我们的骨子里,但也有一些观点我们无法理解的,这是东西方差。异造成的。例如他在《论父母与子女》里提到“世间最伟大的功勋都是那些没有子女的人所创下的。”在《论结婚与独身》里说“最有益与公众事业和善举往往来自那些无家室的人.”他认为个人的成就与独生有很大关系,而在中国这种观点未必认同。因为中国是一个注重家族血缘的国家,成家立业是大多父母的观点,也是历史的传统,中国人认为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要有一个家庭做后盾,研究中国的历史也可以发现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没有几个是无家室的,除了梅妻鹤子的林和靖,还有就是看破红尘的僧人了,如唐玄奘、一行等人了。中国人生活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环境中,独身与中国人的生活距离太远了。而在西方则不同,独身现象的历史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德谟克里特、柏拉图、芝诺、伊壁鸠鲁,这些思想辉耀后世的先哲都是独身者,加上受基督教义的影响,独身在西方有悠久的历 1

史渊源,因而培根的思想也传承了西方历史的印记。了解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培根《论人生》也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从中我也知道了看一本外国著作和看一本国内著作所汲取的是不同的养分,看外国著作增长的是见识,从中我们知道不同的文化,思想,这也就能让我们跳出国内这个狭小的圈子,开阔视野。而看本国的著作加深的是理解,是对我们自己文化思想的理解。也就是说这是横向与纵向的区别。

培根的《论人生》,是现实主义与理想道德的结合,他在《论花园》《论建筑》《论高利贷》《论殖民地》等中,都为现实服务,但有与道德相结合。他在书中具体的教人该如何做,可以说是一部教人为人处世的宝典。他在《论交涉》中提到口头交涉弊书面交涉效果要好,因为你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表情而知道事情的进展,可见察言观色所起得作用。他在建筑,园林方面也有很深的见解。他所设想的建筑的构造合理,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美学价值。他不仅对物质方面注重,还注重精神享受,如他认为在花园中应该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绿草,这就要合理的运用花的花期。他提到草坪是花园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草坪既有欣赏的妙处,又能在炎炎夏日为人们提供一片荫凉。可以看出培根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享受生活,思考生活。他在《论友谊》中说“友谊的主要作用之一就使人胸中的愤懑抑郁之气得以宣泄释放。”“如果一个人向朋友宣泄私情,一定会产生两种相反的结果,它既能使快乐倍增,又能使忧愁减半。” “友谊的第二种作用就在它能增进并支配理智。”他既是站在实用的角度来论述友谊,当并不是一个眼前只有利益的功利主义者,这其中还有高尚的道德,他歌颂友谊,认为人不能没有朋友,就是高高在上的君王也不能没有朋友。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有了新朋友,勿忘老朋友。无论何时何地,在心灵深处,朋友间彼此相互祝福,友谊时时刻刻温暖着我们的心田,这何尝不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呢?

读培根的《论人生》,我们能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火花,培根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福音。他的随笔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气息。培根生在十六十七世纪,是文艺复兴发展的时代,那时资本主义已有发展,培根的思想也有体现。他在《论消费》中提出应根据自己的收入来决定消费水平,不要过度消费,要讲求节俭,这种消费观与中世纪贵族的消费观念有很大改变,贵族消费讲求体面、荣誉,这与当时西欧渐渐兴起的资本主义不无关系,由于早期资产阶级要求资本积累,因而崇尚适度消费。在探索培根观念产生的根源时,我不由的感叹几个世纪过去了,我们还在培根思想的熏染中,他的一些观点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大宗化的观念,我们对他太熟悉了,我们对他的观点似乎毫不怀疑,因为觉得这本来就是这样,培根对我们的影响真是太深了。我们都知道“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这流传了几个世纪仍然为广大人们所认可,并且在实践着,享受这知识为我们带来的便利。

读培根的《论人生》,是一种美的熏陶与享受,提高了我们的修养与品味。培根为我们展示的是一种理性的美,他娓娓道来,语言流利,议论是旁征博引,说理是步步深入。无论是欧洲古代的历史典故,名人事迹,还是宗教经典《圣经》,他都能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有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十分耐读。在培根的论文中,语言无不充满哲理,充满形象的比喻,说理层层深入,精辟警策,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易诵易记,有诗一般的艺术效果。

读完培根的《论人生》真的发人深思,整个人如受过洗礼一般,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生活,也增加了我们对生活的理解,虽然只是言简意赅的随笔,但字字都是精华,全书涉及到人生世事的方方面面,充满了谙通人世的智慧,是培根哲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读《论人生》,仿佛真的是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欣赏着沿路美妙的风景。

第二篇: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根论人生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常想,要是我能多读书,时时接受熏陶,我不也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吗?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时间读很多的书,所以我也没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但值得庆幸的是,我读到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培根论人生》。

《培根论人生》确实是一本好书!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这本书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美、善、恶,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疑总是在悄悄地毁掉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这本书使我感悟到人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真正的价值。其中,“论求知”与“论友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谓“求知”,无疑是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促使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甚至超越知识。而其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而实践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习尝试则可以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其实,一个人如果没有求知欲,就会像市侩一般,庸庸碌碌,无所作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就像一条大河,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连绵不绝。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慢进亦退。我们生活在一个加速度的时代:加速的时间、加速的工作、加速的知识更新……处在这样一个知识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处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为避免自己陷入“贬值”、“淘汰”的境地,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事实亦证明,处于学习状态的人必定会成为最有潜力、最有价值的人。

第三篇:《培根人生论》读后感

《培根人生论》是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哲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凝聚了文艺复兴以后欧洲古典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理想。但即使放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其中的观点也使我们受益良多。

我们生活在一个群居社会,每天都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因此必须懂得如何得当地待人接物,那么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细节上的一丝不苟可赢得很高的称赞。因为细节更容易被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机会犹如节日,并非每天都有。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声誉。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信。”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间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却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如果把礼仪形式看得高于一切,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信任。因此在交际中要掌握分寸,既要直爽又能不失礼。

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存善念。善良,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如果人不具备这种品格,那么就如同卑贱的鼠辈,既可怜又可憎。人心固然应该善良,而行善却不能仅凭感情。意大利有句嘲讽话:“过分善良,就是傻瓜。”的确,人性中仁善的倾向有时候也会犯错误,为了不做滥施仁爱的傻子,我们就要注意,不要受有些人假面具和私欲的欺弄,而变得太轻信和软心肠。轻信和软心肠常常诱使老实人上当,因此行善还要靠理智的指引。

当今社会的贫富差异依旧显而易见,有的人风餐露宿,有的人却高床暖枕;有的人家徒四壁,有的人却腰缠万贯。不过一个人的需要其实是有限的,超过这种需要的钱财便是多余之物,也就是说过多的财富是无用的。对一个人而言,财产达到了某种程度后,便不是他能消受得了的。他可以储藏财富,也可以分配或赠送它,或者用它换取富翁的名声。但是对于他本人而言,这种巨大的财产只是身外之物,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我们更应当用正当的手段谋求财富,慎重地使用,慷慨地用以济世,而到临死的时候应当潇洒地与之分手。

立足于经济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从现实生活的消费到网络世界的消费,消费可谓无处不在。因此我们要量力而为,在日常消费中应以个人的财力为制约。支出应有度,要管理得当。如若不得已产生债务时,大可不必急于一下还清。一次还清债务可能重走借贷的老路,因为一旦发现自己能够轻易摆脱债务的负担,那么难免会旧病复发。一点一点地偿还债务会使人养成节俭的习惯,这无论对自身的心灵还是财产都会有益处。总之,对待自己的经济开支应该始终小心翼翼。

人的一生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的,但机遇却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幸运之机好比经济市场,稍一耽搁,就瞬息万变。机会老人先给我们送上了他的头发,如果我们没能一下抓住,等再抓的时候就只能碰到他的秃头了。因此能够在做一件事的开端善于识别时机,这是一种极为难得的智慧。在任何事情上我们要学会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在开始做事前要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抓住时机。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曾说过:“一帆风顺固然令人羡慕,但逆水行舟则更令人钦佩。”如果奇迹就是超乎寻常,那么它常常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显现的。面对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面对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一切幸福都绝非没有忧虑和烦恼,而一切逆境也都绝非没有慰藉与希望。如同最美好的刺绣是以暗淡的背景衬托明丽的图案,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镶嵌于明丽的背景上。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烧中才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逆境中而被释放出光辉的。

当我们遇到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我们得到疏导,朋友的良言忠告能使人心灵健全,否则这种积郁会使人生病。所以,友谊对人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友情,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友谊的奇特作用在于: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那么你将得到两份快乐;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那么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友谊不但能使人摆脱暴风骤雨的感情而走向阳光明媚的清空,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思绪而进入光明与理智的思考,这不仅是因为朋友给予的忠告,而且任何一种平心静气的讨论都能把搅扰着我们心头的一团乱麻整理得井然有序。

人与人的交往贵在以诚为本,无谓的猜疑不仅有损感情,更可能使人迷失自我。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在黑暗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乱人心智的,它会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敌友。当今社会充斥着各种利益,那么我们尤其要警惕由他人流传而来的猜疑,因为这很可能是恶意的挑拨。猜疑易使君主变得暴戾,使智者陷入重重困惑。猜疑者未必是由于怯懦,却往往是由于缺乏判断力。猜疑的根源产生于对事物的缺乏认识,所以多了解情况是解除疑心的有效方法。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论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可能得出多少种结论,但只有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真理。真理好像阳光,在它照耀下人世间所上演的那种种假面舞会,远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会幻现而华丽。真理犹如珍珠,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不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颜六色的浮光。一个人若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永远只围绕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生在人间,却等于步入了天堂。

第四篇:人生十论读后感

前言:钱穆的《人生十轮》较之于《爱的艺术》算得上是十分好理解。(这很有可能是母语和外文翻译的区别导致的)《人生十论》里面的“物与心”和“如何安放我们的心”两章尤其引人入胜,而且很能为我所理解。

物与心

“物与心”一章论述了物质、生命、心灵之间的递进关系,以及生命,心灵是如何反过来影响物质的。作者在运用思辨的同时也引入了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使作者的观点活跃于纸上。比如作者在论述心灵如何不依赖生命而存在时就如是说道:“例如这张桌子吧,他仅是一物质,但此桌子的构造、间架、形式、颜色种种,就包括有制造此桌子者之心„„”1这样的说理方法更适合我们去理解。

在本章之初,作者首先表达了它唯物的观点。“当世界放始,根据近代科学家研究,那时尚只有物,而还没有心。”2与此相反的宗教信仰作者则不支持。“虽照宗教家说,此宇宙先有心,先有上帝来创造此世界。但此说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就目前人类知识,还无法证实它。”3

我个人对先有物还是先有心的理解如下:我其实对唯物还是唯心没有绝对肯定或否定,但根据“依赖模型的实在论”4,由于是否存在上帝不能证实,而且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的确确感受到的是一个物质的世界,我们不妨姑且认定这个世界时先有物,后有心的。“尽管我们没有合理的理由信仰一个客观的存在,我们也别无选择,只好装作仿佛它真是那样的。”5

先有物后有心的思想在这一章非常重要,因为缺少这一点,后面的篇幅将毫无论证的意义。

既然是先有物,那么物质后来是如何演变成生命的?这是科学需要解答的问题,不在此处的讨论范围。

在此我们讨论的是物质、生命、心灵三者的关系。

可以容易理解到,物质是生命的基础,但是是不是只要有生命就有心灵呢?作者的观点是“这事亦还难论断。但就一般实事说,就现在人类常识言,有生命的不一定就有心。”6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物质是生命的基础,生命是心灵的基础。“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殊不能轻易推翻此宇宙先有物,后有生命,再有心的那一番常识的判断。”7其实,在针对这类任何答案都无法验证的问题的时候,我的看法是:最简单的答案就是最正确的答案。8

在物质——生命——心灵是物质演化的时间顺序上,我们可以探讨一下问题:什么是生命?难道说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的生命?如果一具死尸放在那里没有人会认为它是有生命的。“生命并不表现在身体上,而是表现在身体之种种活动与行为上。”9动物是依靠行为和活动来表现我们的生命的,换句话说表现是我们的生命。10

另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是:心灵能否不依赖生命?生命又能否不依赖物质?作者认为:生物传宗接代就是生命想要离开自己躯体而活动到去其他地方的成果。11(这样的论证非常牵强,不过也许是因为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与鄙人不同,所以同一问题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对于心灵不依赖生命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木匠造桌子说明。桌子原非桌子,只是一堆木头,但是木匠通过心灵的设计和技术上的努力将木头变成了桌子,那么桌的形状,高低都是由木匠的心灵所决定的,那么我们是否能说桌子就是木匠心灵的体验?或者换句话说,木匠的心灵超越了生命附在了桌子上?12以此推广开去,一切人造的或者经过人工修饰的东西都是人心灵的体现。

我个人的见解是:也许就是因为人的心灵能够摆脱生命表现在其他物体上,所以人才认识到人类这个物种是有心灵的;相反,猫狗也许也有心灵,但是它们不懂得如何将自己的心

灵赋予到其他物体上(比如它们不能像木匠那样造桌子),所以我们并不认为除人类以外的其他物种有心灵,他们拥有的仅仅是生命,和和心灵相类似的本能。

既然一切人造的工具都是人心灵的体现,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工具和生命之间其实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也是作者称他们为“生命工具”的原因。“我们该说,这一切东西,都是我们生命的工具,难道你都能叫它们作生产的工具吗?”13当然,这类人造的“生命工具”和人的手啊、脚啊这类的天生的“生命工具”是有区别的。其中一点就是前者可以赠送与人,而后者,我不能并不能因为他人的寒冷就将自己的皮肤剥下来赠与给人。所以可以说,那些杯子、衣服等人造的工具正是将人类的心灵由私有化变成了共有化,让所有人都能够拥有你心灵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生命工具”正是你心灵的体现)。

在这些

1.《人生十论》钱穆 P33(下同)

2.P30

3.P30

4.“依赖模型的实在论”可参照《大设计》P37-P39

5.出自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年)

6.P31

7.P31

8.佚名(在《时间简史》中曾经被引用过)

9.P32

10.P32

11.P33

12.P33

13.P36

第五篇: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前言: 培根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是不完美的,但只要活得充实有意义,那么这一生就没有遗憾!”人生就像是一条路,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尽头。人生是一本未写完的书,无论我们怎样翻着它,但是仍要等到生命尽头才知它的结局。人生更是一个谜,但答案却要等到生命的终结才能揭晓。在此之前,无论你是谁,甚至是天才也无法预见到。所以,我们更应该笑对人生,活着就要活出真自我。人生是充满希望的阳光。这是每个人都乐于接受的,因为有了新生命的诞生,世界才会有新的能量。就如人体中注入了新的血液,会显得健康,生气勃勃。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常想,要是我能多读书,时时接受熏陶,我不也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吗?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时间读很多的书,所以我也没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在我未读这本书之前,总以为欧洲是个永远思想落后于中国的地方,英国人太教条好面子,不爱创新;德国人沉迷于时代的气势,衰则哀,盛则狂;美国人是快餐哲学,讲究现在实用,不顾未来发展。但当我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住的时候,豁然发现,原来世界的真理是一样的,就是敢于发掘的问题。在欧洲,培根做到了。“站在高岸上遥看颠簸于大海中的行船是愉快的;站在保垒中观望战场也是愉快的;但是没有比能攀登于真理的高峰之上,然后俯视来路上的层层迷障、烟雾和曲折更愉快的了。”但值得庆幸的是,我读到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培根论人生》。

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这本书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美、善、恶,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疑总是在悄悄地毁掉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这本书使我感悟到人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真正的价值。其中,“论求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谓“求知”,无疑是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促使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甚至超越知识。而其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而实践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习尝试则可以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其实,一个人如果没有求知欲,就会像市侩一般,庸庸碌碌,无所作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就像一条大河,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连绵不绝。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慢进亦退。我们生活在一个加速度的时代:加速的时间、加速的工作、加速的知识更新„„处在这样一个知识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处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为避免自己陷入“贬值”、“淘汰”的境地,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事实亦证明,处于学习状态的人必定会成为最有潜力、最有价值的人。

爱因斯坦、爱迪生、瓦特等,他们每个伟大发现都不是凭空想象而出的。如果当初牛顿对一个苹果掉地的现象不加以理会,他就不可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了。正是那种对知识的追求,才促使他去解开这个谜,寻找到知识的真谛。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真正工作学习的时间就更短了,我们只有把短暂的生命充分利用起来,才能使生命更有价值。当然,我们不用像爱迪生那样一天做上二十几个小时,也不用像诺贝尔那样从爆炸中跳出来。然而,对于我们来说,珍惜分分秒秒,不断钻研,寻找真理,造福于人类,这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他讨厌“假”与“恶”,“没有一种罪恶比虚伪和背义更可耻,说慌都往往是这样的人:他们在上帝面前是狂妄的,在凡人面前却怯懦”;同样推崇“真”、“善”、“美”,“如果一个人对外邦也能温和有礼,那么他是“世界

公民”,心与五洲四海相通;如果他对其他的痛苦不幸有同情之心,那么他十分美好的心犹如那能流出汁液为人治疗伤痛的珍贵树木;如果他能原谅宽容别人的冒犯,就能证明他的心灵乃是超越了一切伤害的;如果他并不篾视别人对他微小的帮助,那就证明他更重视的乃是人心而不是钱财。”

由此发现,其实培根的观点和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与道德标准几乎是相通的,只是表达上有所不同,所以真理是相同的,只是有不同的解释罢了。

培根的理论善于互相贯穿,互相证明,互相表现:“形体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的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其实,我最欣赏的是他对人性的评价:

“天性虽然隐而不露,但却很难被压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绝。即使勉强施以压抑,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之后更加猛烈。只有在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在私生活中,人的天性最容易显露,在一时激动之下也易显露天性,因为激动使人忘记压制。”

“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们的行动,则多半取决于习惯。”

在他认为,人性是天生的,但未来处事的成败则取决于后天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决定人生的走向。这些,也是我们学子们有目共睹的,升中学,升大学,就像这样,我们的成功决定在我们良好的自理自立习惯中。

“炫耀于外表的才干则能带来幸运的。一个人具有优良的素质,能在必要时发挥这种素质从而推动幸运的车轮转动,这就叫潜能。精明的人往往带有一点“傻气”(而不是呆气)意外的幸运会使人狂妄、冒失,然而经过磨炼的幸运则使人成为伟器„„好的幸运使人羡慕,而战胜厄运更令人惊叹。真正的伟人是象神一样无所畏惧的凡人。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纣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暗淡的花朵映纣于明丽的背景。”这里说明处事的态度,把成功归结于幸运,是你继续成功,是你成熟的标准,这里洽同于中国传统典范——君子。

“能否获得称赞或者获得多少称赞,常被认做衡量一个人的才华。品德的标尺。其实,这都犹如镜中的幻影,因为这些称赞常常来自庸众。”

“善于在做一件事的开端而识别时机,这是一种难得的智慧。人的天性是愚昧多于才智,而做作的表情常能打动愚者的心。”

道德是藏于君子心中行动中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我们也是培根的道德典训,道德的真理,由我们自己来给自己评价。

光阴似箭,一个人的生命再长,在时间长河中也只不过是那么一瞬间。在这人生的一瞬中,你将如何度过呢?是奢求?是奉献?还是混日子算数?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培根论人生》这本书吧。读了这本书,你一定相信:“把握今天定胜过明天!”

下载《论人生》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人生》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书笔记学号:2014015093 班级:广告141 姓名:刘一婧第一章人生三路向这章钱穆对人生定向的前提是: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向往必有对象......

    人生十论读后感(推荐阅读)

    问我何所有山中唯白云只堪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是《人生十论》序中的一首小诗。钱老太过虚怀若谷,他不堪赠君的《人生十论》却无可非议的是给当代中国青年的最丰厚的赠品。......

    《培根的人生论》读后感

    《培根的人生论》读后感 【英国】 培根/原著 刘烨/编译 我读的这本书名字叫《培根的人生论》。这本书是由英国学者培根所写的,由著名学者刘烨先生翻译的,读完之后顿觉受益匪浅......

    论人生

    论人生 人生已到中年,心里有很多感慨,也有所感悟,生活犹如万花筒,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相依相随,也许真的不必太在意,人生本如梦,要学会看淡一切,看淡曾经的伤痛,好好珍惜自己,善待自己,珍......

    论人生

    “论人生”--- 作者:来致刚 从古至今论人生,是永无休止话题。人生可比喻为男女形象三阶段;第一阶段看男是人,看女是人;第二阶段看男不是人,看女不是人;第三阶段看男是男,看女是女。......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5篇范例]

    培根做为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精炼深邃的文字写成《论说文集》,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培根《人生论》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培根《人生论......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精选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培根人生论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大......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 大家早上好,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分享我读《培根人生论》后的一些感受。 不是说你每看了一本书,你就会比以前更高了一个层次,也不是说你看了很多的言情小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