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人生
“论人生”---作者:来致刚
从古至今论人生,是永无休止话题。人生可比喻为男女形象三阶段;第一阶段看男是人,看女是人;第二阶段看男不是人,看女不是人;第三阶段看男是男,看女是女。
人初识世界,于幼儿时期,皆纯洁无瑕,眼见便是,可谓人生第一阶段,看男、女皆是人。随年龄渐长,经世事渐多,人们思想复杂,是非黑白颠倒,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人们看男、女不再是人,对世界不再轻易相信,对人事愤恨不平、叹息忧愁、充满疑问,于是常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此入人生第二阶段;人生若停留此阶段,则会感觉家花不如野花香,闺房女不如红院妓,此沐浴却想那浴池净,站这山却望那山高,欲壑难填永不满足,于是常哀声怨叹命苦。
其实,人要知足常乐,生命是短暂、有限的,哪能够去和永恒无限的宇宙相较量呢?人生苦短,只要活得快乐便行,何必追求过多,甚至摸不着边际的标准!许多人劳碌追求一生,心高气傲一世,最后走到人生终点,却发现尚未达到自已的理想、目标而抱憾终生,不知其人生大道耶!然而,有些人通过自已反修,专心立志做事,不与其计较得失,面对世间红尘俗事,姑且一笑置之,自有清风朗月,此已进入人生第三阶段,人们茅塞顿开,成为真正的智者,看男是男,看女是女,回归于自然。因此,无论自已是在灿烂的阳光下,还是在凄冷的风雨中,都可以让自已的生命闪耀出亮丽的光彩,完美于一生。此阶段亦反应
第 1 頁,共 3 頁 老年人退休后,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后得到了什么?为谁辛苦?为谁累?有些人实现了理想,却失去了诚信,而积累了财富,却牺牲了健康。是故,整个人生是在得失中度过,人们在得到的过程中,其实也正在经历着失去。当人们追求名人声誉或高贵权力的同时,可曾想过他们活得并不自由,身上有着沉重的压力与责任。
凡事须善尽心力,轻松自在随缘变化,努力又不执着条件,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人生本是体验中成长,在目标设定后,过程的体验是至关重要,至于收获多少,无需计较,只求耕耘,莫问收获,这才是智者。智者会意识到外在环境是变化无常,若无法改变事情的结果,则改变对事情的态度!凡人对万物皆要看透开悟,“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此为真正做人处世。看透的人,没有名利结果的包袱,反而在体验快乐的同时,更易成功!开悟之人,追求过程中的成长!做事皆是自利、利他,乃至无我利他,不去执着结果就少生烦恼。
人生似海,有时宁静,有时动荡, 有潮起的期待, 有潮落的无奈,人类凭借着生命泉源,经由时间与现实生活的历练而体现。由于每个人随着生活历练的不同而对人生的看法也有不同的解释,个人认为人生是由生命支配生活而构成,而生活的目的是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生命的意义是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为天地万物立正道德行,为天下百姓定精神立寄托,为过去圣贤传承道理,为万世后代子孙开启安宁和平的时代,此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因而,人生的目的简言之是在继承上一代的使命,完
第 2 頁,共 3 頁 成其任务,交付下一代的责任,并教育之,以承其志,万物为此周而复始,循序渐进,以臻进化也。
人生在世,既短暂又坎坷、既获取又失去,总是相辅相成的纠缠着人生圈子, 要想活得轻松,活得洒脱,就要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不要过份地苛求和太多的奢望,不要再痛苦追悔、自怨自艾,好好珍惜眼前,唯有这样才能活出全新自我,有时人们要学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的人生道理。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要懂金钱、权力、名誉都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乐善好施、宽大为怀、正大光明、诚心诚意、安常处顺、怡然自得、静心如水地在快乐心境中处事,实现自身价值是人生最大的成就与幸福。
第 3 頁,共 3 頁
第二篇:论人生
论人生
人生已到中年,心里有很多感慨,也有所感悟,生活犹如万花筒,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相依相随,也许真的不必太在意,人生本如梦,要学会看淡一切,看淡曾经的伤痛,好好珍惜自己,善待自己,珍惜上帝赐予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的心中永远有一片阳光照耀的晴空,把眼前的痛苦看淡,或许痛苦之后就是幸福。没有人不想幸福快乐地生活,然而现实生活不尽如人意,我们却经常不能左右幸福,因为痛苦烦恼总是不期而至,面对痛苦烦恼我们也许无法逃避,但我们可以选择善待自己。
人生只有经历才会懂得,只有懂得才会去珍惜,一生中总会有一个人让你笑得最甜,也总会有一个人让你痛得最深。忘记一切,就是最好的善待自己,许多事情还是看淡的好,人生的过程不过就是失与得,看淡了也就轻松了,在一切看淡后我不知道我该看重什么?人非圣人,谁能无错,看淡一切,一切也就过眼云烟,如果真的忘不了,就默默地珍藏在心底的 最深处,藏到岁月的烟尘触及不到的地方……
活着有时真的很累,身不由已的感觉只有亲身经历了才会知道。生活本身就有很多无奈,但生活也有
很多想不到的东西,是好也罢,坏也罢,总是让人有所期待,所以我们都能活下去,人不能想的太多,偶尔往好的地方想想,为了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哪怕是实现不了的也要尽力一下,成也罢,败也罢,心里会舒服些。
还是换一种态度生活吧,把不高兴的统统抛开,人活着就那么短暂的数十载,凡人当然有烦恼啦,生活本来就有许许多多的无奈,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活中有时快乐,有时悲伤,这都是很正常的,要不为什么老天会创造出眼泪来呢?
人们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我们就往高处走吧,不要想太多伤感的事,什么事都往前看,并相信什么事都会过去的。
有人说,生活是一种享受;有人说,生活是一种无奈。其实,生活有享受也有无奈,有欣慰也有困惑。生活就象一枚青果,你含在嘴里慢慢品,细细嚼,便有诸多滋味在你舌尖蔓延,也甜,也酸,也苦,也涩。
漫漫旅途中,或许感到疲惫,也许有些沉重,但只要有一份美丽的心情,就会觉得欣慰,就会充满自信。好好的珍惜人生,尽情的拥抱生活,虽然辛苦,也会咀嚼出甘甜与芬芳的神韵!快乐从来不是永恒的,痛苦也只是个过程,没有谁能拒绝春天来临,没有谁能永远都做好梦,最终一句,快乐掌握在自己手里,是要靠自己去找寻的,看淡一切,善待自己。
第三篇:论人生读书笔记
论人生读书笔记
近几日又将周国平的《周国平论人生》重读一遍,虽无十分亲切之感,也引起我再度思考他所讲的哪些问题,论人生读书笔记。时隔两年,再读到当年令我兴奋不已的句子,已经不再能使我心潮澎湃,却似旧日老友重逢,淡淡温馨宁静,彼此情谊心知肚明,真似那君子之交淡如水。
人读书与交友似乎是一样的,一生中读过的书不计其数,可真正能反复玩味咂摸的不过几个作者或作品,那种一见钟情的触点之感也不过存在于有限的作品和有限的话语片段中,我想对于我,周国平算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位朋友,他的思想极易引起我的共鸣。我同样喜爱刘墉、郑渊洁、余秋雨,而能带给我持久思索与践行的只有周国平。
是因为他把哲学用通俗化的语言讲出来击中了我的心坎么?哲学本无雅俗之分,在我眼中哲学至今都是一个很空洞模糊的概念,我很难发自内心地说我热爱哲学,毋宁说我热爱自然、生命、美好和永恒。给我这些思考空间,可触可感,把晦涩难懂的理论留给以此谋生的人去吧,我只求以此来丰富我的人生。
虽然周国平字里行间思想随意的流露并无极端阴冷之意,至少比史铁生的文章看似轻松,我却从中吸取到许多凝重的气息,时常让我陷入忧郁。犹如当年读海子,总是把消极无奈思想摄入体内。有一段时间认为是自己的错,再过久一点重读时,发现这些文字原本藏着黑色的调子,无形中的一股力量把我带入忧郁、痛苦、无奈的场之中。是啊,读《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时,我怎能怀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呢?
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年轻人的通病,周国平那句“否定人生的悲剧性必然没有真正理解人生”也应是他年轻时所发的感慨吧。年长至今,带着娇妻幼女坐在海德堡的草地上观赏天鹅时,想必他不会发出这样的感想吧。
周国平的东西永远只能是小众的读物,连前卫的王小波还能引起潮流热读,他却必将在沁着墨香的书屋一角,静静等待一两个敏感而安静的读者。他不可求世人歌咏他的言语如同“凡有井水出,皆能歌柳词”一般,他就是站在哲学与世俗边缘,守护着自然与美的寂寞者,他就是周国平,读书笔记大全《论人生读书笔记》。人人皆可为国王 读后感
梁衡
一打开书,书中的文字仿佛变成了一个个小生命,带着我一同开启了穿越时空的旅程,他们带着我纵览千古,寻找那些历史长河中伟大的人物,探索无处不在的美……
刚看上几页,就能感觉到梁衡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热爱工作,大公无私,充满热情,这些都是他身上清晰可见的优点。他用文字构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找到了久违的深刻。
其实,令我影响最深刻的还是与本书同名的一篇文章“人人皆可为国王”。国王是每个人的梦想,国王的生活更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歌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是读者的国王;幼儿园的老师是孩子们的国王,一个人就算受到了挫折,也不应该气馁退缩。一个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但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他仍有追随者,仍然可以反败为胜,成为王者。史上有多少位名人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北宋的柳永,就因为宋仁宗不喜欢他,就让他一次次的在科举考试中失败,让他只能是个落魄之民。但在歌馆、妓楼、勾栏瓦肆这个王国,他就是国王,这里就是他的一片天。
不管是哪个职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正如梁衡所说,国王的精神能让人有三种享受,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只要做到这三点,不管高贵还是贫贱,都能成为自己世界中的国王,只要诚实勤奋就行。
我认为,只要一个人有真心对待你的朋友,有真正的友谊,有人缘,就必定有崇拜者,“天下谁人不识君”。不敢在怎样的环境,人人都能成为国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每个人只要努力,就能得到王者的汇报。
第四篇:《论人生》读后感
《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的《论人生》为我们展示他对人生、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独到见解,篇幅简短,语句流利,但句句富有哲理,令人深思。全书将现实主义同理想道德相融合,充满了谙通人世的智慧,是培根哲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从他的书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个时代的印记,找到我们生活中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的最初出处,也不由感叹现在我们正在运用和实践的至理名言出自培根。培根影响了几个时代,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读培根的《论人生》,我发现了东西方观念的差异。培根的有些观点已经深入到我们的骨子里,但也有一些观点我们无法理解的,这是东西方差。异造成的。例如他在《论父母与子女》里提到“世间最伟大的功勋都是那些没有子女的人所创下的。”在《论结婚与独身》里说“最有益与公众事业和善举往往来自那些无家室的人.”他认为个人的成就与独生有很大关系,而在中国这种观点未必认同。因为中国是一个注重家族血缘的国家,成家立业是大多父母的观点,也是历史的传统,中国人认为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要有一个家庭做后盾,研究中国的历史也可以发现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没有几个是无家室的,除了梅妻鹤子的林和靖,还有就是看破红尘的僧人了,如唐玄奘、一行等人了。中国人生活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环境中,独身与中国人的生活距离太远了。而在西方则不同,独身现象的历史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德谟克里特、柏拉图、芝诺、伊壁鸠鲁,这些思想辉耀后世的先哲都是独身者,加上受基督教义的影响,独身在西方有悠久的历 1
史渊源,因而培根的思想也传承了西方历史的印记。了解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培根《论人生》也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从中我也知道了看一本外国著作和看一本国内著作所汲取的是不同的养分,看外国著作增长的是见识,从中我们知道不同的文化,思想,这也就能让我们跳出国内这个狭小的圈子,开阔视野。而看本国的著作加深的是理解,是对我们自己文化思想的理解。也就是说这是横向与纵向的区别。
培根的《论人生》,是现实主义与理想道德的结合,他在《论花园》《论建筑》《论高利贷》《论殖民地》等中,都为现实服务,但有与道德相结合。他在书中具体的教人该如何做,可以说是一部教人为人处世的宝典。他在《论交涉》中提到口头交涉弊书面交涉效果要好,因为你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表情而知道事情的进展,可见察言观色所起得作用。他在建筑,园林方面也有很深的见解。他所设想的建筑的构造合理,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美学价值。他不仅对物质方面注重,还注重精神享受,如他认为在花园中应该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绿草,这就要合理的运用花的花期。他提到草坪是花园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草坪既有欣赏的妙处,又能在炎炎夏日为人们提供一片荫凉。可以看出培根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享受生活,思考生活。他在《论友谊》中说“友谊的主要作用之一就使人胸中的愤懑抑郁之气得以宣泄释放。”“如果一个人向朋友宣泄私情,一定会产生两种相反的结果,它既能使快乐倍增,又能使忧愁减半。” “友谊的第二种作用就在它能增进并支配理智。”他既是站在实用的角度来论述友谊,当并不是一个眼前只有利益的功利主义者,这其中还有高尚的道德,他歌颂友谊,认为人不能没有朋友,就是高高在上的君王也不能没有朋友。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有了新朋友,勿忘老朋友。无论何时何地,在心灵深处,朋友间彼此相互祝福,友谊时时刻刻温暖着我们的心田,这何尝不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呢?
读培根的《论人生》,我们能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火花,培根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福音。他的随笔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气息。培根生在十六十七世纪,是文艺复兴发展的时代,那时资本主义已有发展,培根的思想也有体现。他在《论消费》中提出应根据自己的收入来决定消费水平,不要过度消费,要讲求节俭,这种消费观与中世纪贵族的消费观念有很大改变,贵族消费讲求体面、荣誉,这与当时西欧渐渐兴起的资本主义不无关系,由于早期资产阶级要求资本积累,因而崇尚适度消费。在探索培根观念产生的根源时,我不由的感叹几个世纪过去了,我们还在培根思想的熏染中,他的一些观点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大宗化的观念,我们对他太熟悉了,我们对他的观点似乎毫不怀疑,因为觉得这本来就是这样,培根对我们的影响真是太深了。我们都知道“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这流传了几个世纪仍然为广大人们所认可,并且在实践着,享受这知识为我们带来的便利。
读培根的《论人生》,是一种美的熏陶与享受,提高了我们的修养与品味。培根为我们展示的是一种理性的美,他娓娓道来,语言流利,议论是旁征博引,说理是步步深入。无论是欧洲古代的历史典故,名人事迹,还是宗教经典《圣经》,他都能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有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十分耐读。在培根的论文中,语言无不充满哲理,充满形象的比喻,说理层层深入,精辟警策,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易诵易记,有诗一般的艺术效果。
读完培根的《论人生》真的发人深思,整个人如受过洗礼一般,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生活,也增加了我们对生活的理解,虽然只是言简意赅的随笔,但字字都是精华,全书涉及到人生世事的方方面面,充满了谙通人世的智慧,是培根哲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读《论人生》,仿佛真的是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欣赏着沿路美妙的风景。
第五篇:季羡林《季羡林论人生》经典语录
季羡林《季羡林论人生》经典语录 作者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是国际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翻译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等外国语言,被誉为国学大师、国宝等。2009年7月11日,这位学富五车的学者逝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遗憾。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著作和研究成果,影响着很多人。
《季羡林论人生》简介:
此书是季羡林这位学术大师结合自身九十多年的人生经历,总结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全书共分五卷,分别是:故乡明月、清塘荷韵、山中逸趣、人生感悟、阅尽沧桑。全书由数十篇散文和游记组成,可以说是一本季老先生的自传,表现了他文字表达的功底,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写出了一种睿智、淡然的人生态度。
季羡林《季羡林论人生》经典语录:
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月是故乡明》
有谁没有手呢?每个人都有两只手。手,已经平凡到让人不再常常感觉到它的存在了。——《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这回忆像是一团丝,愈抽愈多。它甜蜜而痛苦,错乱而清晰。在我一生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三双长满老茧的手,现在似乎重叠起来化成一双手了。——《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摩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清塘荷韵》
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清塘荷韵》
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这真是多此一举,然而没有法子。人自己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问花花不语”,花当然“不语”了。——《二月兰》
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我想得到答复。我走上了每天必登临几次的小山,我问苍松,苍松不语;我问翠柏,翠柏不答。我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这也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二月兰》
一别竟八载,多少次倚闾怅望,眼泪和血流,迢迢玉宇,高处寒否?为母子一场,只留得面影迷离,入梦浑难辨,茫茫苍天,此恨曷极!——《一条老狗》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听雨》 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壳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黄昏》
黄昏永远不存在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黄昏》
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当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年》
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成功》
我的脑筋还在,我的思想还在,我的感情还在,我的理智还在。我不甘心成为行尸走肉,我必须干点事情。——《八十述怀》
我知道,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八十述怀》
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一个老知识分子》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要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走运与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