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观点

时间:2019-05-13 11:5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培训-观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培训-观点》。

第一篇:教育培训-观点

近年来,教育培训行业日趋成为中国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培训机构毕竟要生存在公办校教育 的夹缝中,没有公办学校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完全凭教学实力和教学成果争夺市场。伴随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到来,很多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遭遇寒冬。教育培训机构的三大危机

一、行业诚信度下降,家长信任度降低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2008 年受理的投诉增幅前十位中,教育培训投诉居第三位。2008 年全年受理教育培训类投诉达 2468 件,比 2007 年的 1875 件增长 63.5%。纵观教育培训投诉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承诺无法兑现,与家长提前签承诺书、提分 保证书等,最后承诺无法兑现;二是宣传时夸大师资,连续上课却没有效果,白白花了家长 冤枉钱;三是承诺了开课时间却不按时开课,导致其它辅导班也没能报上,耽误考生宝贵的 备考时间; 四是不履行合同,家长要求退款,玩文字游戏,千方百计强调学生或家长的过错。等等。总之,因为一些“草台班子”和无合法办学资质培训机构的存在和不诚信经营,导致整 个行业的负面影响愈演愈烈,投诉越来越多,诚信度急剧下降。很多家长缺乏辨别优质教育 机构的经验,带孩子参加了很多辅导班,成绩却在原地踏步甚至下滑,导致家长报班时顾虑 重重,造成整个行业的招生困难。许多品牌培训机构在办学和宣传过程中,深感家长内心的 困惑和戒备,为让家长“眼见为实”,明明白白消费,特邀授课名师在开课前举行规模各异 的公益讲座,使家长直接感受到授课教师的教学魅力。

二、成本增长大于收入的增长,行业良性发展受阻 就近几年的整个行业形势来看,教育培训机构已进入“三高”时代,一是教师工资高; 二是宣传费用高;三是员工成本高。随着教育培训机构队伍的日益庞大,家长的眼光越来越 挑剔;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及家长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学习硬件和软件的要求 越来越高,上课费用越压越低,而对师资的要求越来越高,咨询的问题越来越专业,对教学 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这就迫使教育培训机构,必须利用便利地段的高档写字楼作为教学场地,必须聘用高水平、高知名度的特(高)级专家教师授课,必须录用具有教育专业背景的高水平、高素质工 作人员,还要在教学环节严把质量关,更要在教育服务水平上下足功夫。这些都需要大量人 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才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多方需求,这样的高成本投入将造成行业发 展的巨大压力。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也由五年前的 40%下降到现在的不足 20%,发展遭 遇“瓶颈”。

三、行业内
的无序竟争,导致机构“内伤”严重 由于教育培训机构数量的剧增,伴随着新一轮培训热潮过后,很多教育机构开始呈现出 “高投入、低回报”的态势,关键原因就是业内的无序竟争,甚至恶性竞争。

大大小小的教育机构鱼龙混杂,但也有些培训机构办学经验丰富,能紧跟当前先进的教 育理念,有自己的教研队伍,正规化的教学管理,科学的课程体系,更有显著的教学效果。而有些机构则为了拉拢学生和家长,片面夸大办学年限和教学成绩,胡乱承诺教学效果,用 普通工作人员冒充一线教师,为了成本低而无原则地降低授课费; 不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地盲 目教学,不研究教育政策地随意开设各类班次,加之师资的混乱,导致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因此,造成很多家长不再信任课外辅导机构,使原本有限的培训市场更加相对萎缩,导致一 些诚实守信、教学优良的教育培训机构,面临着“生存难” “发展难”的问题。抵御危机五招 教育培训机构虽然面临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但仍有一些培训机构在竟争中立于不败之 地,甚至激流勇进,可见实现教育培训业的复兴并非无计可施。

一、打造品牌优质化 品牌是机构的核心竟争力。据了解,仅就单个中等规模的教育培训机构而言,每年在广 告宣传上的资金投入达 300 万左右,占到机构总收入的 20%以上,如此挥金,只为达到一 个目的——打造一个信誉度高、影响力广的知名品牌。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影响力。品牌推广和树立,一要靠媒体巧妙造势,媒体包括网络、各类纸媒、电视、广播等立体 媒体全面宣传,在第一时间了解机遇并巧妙策划,针对不同的宣传重点,软文、广告、论坛 等全面出击。二要让家长、学生、老师、学校等成为活广告,以优异的教学成绩和教学服务 赢得良好口碑,以口口相传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要靠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甚 至公益讲座。这些活动可使学生和家长直接体验到培训机构的教学实力和水平,直接提升培 训机构的品牌影响力。

二、加强课程多样化 与公办校相比,教育培训机构胜在一个 “活” 字,班型可根据学生家长需求开办一对

一、小班、大班;单项、单科、全科;早班、晚班;、平时班、周末班,学习时间可以自主安排。在学习时间灵活的前提下,课程设置也要多样化。大多数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分为,针 对初一初二高一高二非毕业班,一个学年开设有暑假先修班(衔接班)、秋季培优班、寒假衔 接班、春季培优班四大课程体系;新初

三、新高三的课程设置实行长短结合的方式,短线班 开设有寒假专题班、五一串讲

讲班、考前点题班等,另有暑假预备班、秋季备考班、春季冲刺 班等长线班。课型设置是一个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学生报班,不仅追名师,更要挑课程。培训机 构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是名师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特点而设置 不同的课型,一期课型解决一个阶段的共性问题,各课型之间又有机衔接、环环相扣、首尾 呼应,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教学系统。教育培训机构,要结合当前的教育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多研发创新课型,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以课型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管理服务人性化

实现教学管理的人性化、亲情化,就要有完善的人事制度,能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员工具有归属感和荣誉感;有科学的激励机制,让员工时刻充满工作的热情;有人性化的 员工关怀和和谐的员工关系,让员工感到工作就是丰富的、开心的生活内容。服务的人性化,主要体现在服务的细节上,为提前来到教室上课的老师沏一杯咖啡,在家长面前的茶机上备 一个果盘,在学生上课前电话提醒下天气变化,报名有优惠、有学习资料赠送时的一个电话 通知……。只要做到每个员工都积极关注并完善这些细节,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机构的快 速发展也就顺利达成了。

四、人才复合型专业化 人才是一切发展的原动力,从机构的长远发展来看,必须重视人才的储备,筛选人才时 要择优更要重“质”,注重人才的智力因素,达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目的。首先要重视管理人才的储备。纵观整个经济形势,很多企业在经济危机下苦苦支撑,冻 结招聘计划、裁员、减薪,甚至倒闭,但是唯有教育培训行业表现出坚强的承受力,呈现出平稳的发展状态。有些培训机构在经济危机袭来的初期,就提出了“不裁员、不减薪”的口 号,反而其他行业的裁员减薪,正是大量敛收人才的良好契机。其次要广揽专兼职专业教师。教师是教学质量的主导因素,因此必须吸纳一批走在教育 培训前列的优秀教师。对于教育培训机构而言,教师队伍建设的最佳方式是专兼职教师相结 合,因为兼职教师的优点是影响力大,教学效果好,家长认可度高,很多都是各区县的学科 带头人、教研员、中考高考模考命题人或阅卷人,这是很多家长报班的主要动因;不足之处 是成本高,具有不可控性,有时会给教学造成很多不便。专职教师多是“北漂”的教师、退 休教师,或名牌大学的优秀学生,影响力弱,弱在缺乏一线教学经验,家长不认可;但他们 时间充裕,成本比较低,方便教学调配和管理。如果能以学历

第二篇:培训观点分享

1、要把企业大学办好,首先必须要有战略高度、战略远见,必须要搞明白:企业是由什么能力组合起来的,哪些才是核心能力,如何管理这些能力,又该如何提升这些能力;

2、卓越企业大学七大优点:

A 他们从培训部或培训中心升级为企业大学,不再局限于“培训事务专家”的烦琐工作,而是积极做好员工发展顾问、业务伙伴或变革推动者;

B 他们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培训管理体系,而是致力于构建整个企业的学习发展体系,创建学习动力圈和学习型组织;

C 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零散课程,而是将课程体系和能力模型、职业发展联系在一起,为员工绘制清晰而系统的学习地图;

D 他们不再局限于仅仅使用外部讲师,而是积极培养和发展内部讲师队伍,加速内部知识积累和分享;

E 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培训运营模式,而是熟练运用LMS等各种各样的学习技术,打造高效的学习引擎,促进无处不在的学习;

F 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面授课堂,而是积极创新学习方式,从嵌入式学习到跨界学习班、从非正式的学习到行动学习班,他们将学习混合起来;

G 他们不再局限于把学习狭义为上课,而是把学习作为最有效的管理手段,从文化落地到业务创新、从战略制定到变革管理,无不见证了学习的伟大力量。

3、企业大学的核心能力:专业力、业务力和领导力。其中专业力之下,企业大学应具备以下三种能力:绩效分析能力、学习设计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

4、企业大学建立的必要条件:一是课程体系,二是师资体系,三是培训管理人员本身的意识转变与能力提升,企业大学成立对培训人员能力也提升了挑战,包括自身的培训专业能力、与业务部门的伙伴关系建立,以及业务知识掌握等;此外,没有高层领导的重视、认可与支持,也是办不好的。

5、学习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习者自身、培训师、学习者的主管,以及业务部门、人力资源和培训管理等诸多部门高效协同。

6、教学型组织要求每个人不但要做学生,还要作教师,伟大的教师同时又是伟大的学生。

7、3个90—10关系:90%以上的问题不能通过培训解决;员工90%的发展责任 由直接主管承担,员工学习成长90%来自于正式课堂之外;

8、70—20—10学习原则:员工成长70%来自于工作历练,20%来自于人际互动,10%来自于正式课堂;

9、培训经理应有客户导向思维,宣传推广意识。

第三篇:朱永新教育观点摘录

《朱永新教育小语》

·P3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必须为孩子的生命奠基。

•P4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化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从而创造没好的人生,最终形成美好的社会。

•P5 学生没有特长,教师没有个性,学校没有特色,这是教育极大的悲哀。

•P8 教育得失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成败的关键在于专业素养。

•P9 教育现在要做的,就是给教师和学生一种开阔的视野,让他们对人的内心的复杂性有更为深切的体验,不但要了解生命的伟大和宇宙的博大,而且要感受生命的丰富与人性的丰厚。

•P1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自己的特点,能够做出适合自己的事业。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成为自己。

•P12 爱是教育的底色。教育是充满智慧和灵性的爱。

•P14 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灵比什么都重要。

•P17 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只有平等的心灵沟通,才会产生真正的教育。

•P18 缺少诗意和美感的涌动,孩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发展。功利性行为会严重遏制孩子的创造欲望,阻碍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让孩子迈着轻松的脚步,怀着纯洁的童心步入美的殿堂,因为美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某种抽拉弹唱的技能,而是培养人一种良好的文化生活习惯。

•P19 体育既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有效手段,又能培养个体之间的合作意识,并求得两者间的内在统一。

•P21 我们的教育在造就少数“成功者”的同时,更造成了大批失败者,把许多纯真烂 漫、各有所好的学生,变成了心灵自卑、个性萎缩的“精神侏儒”。

•P22 理想的教育,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让每一个学生扬起生命的风帆,让每一个老师享受成长的幸福,让每一个父母品尝成功的喜悦。

•P23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民族的福祉:让每个人接受从生到老的全程教育,让每个人体验到地球村的绝景佳色,让每个人生活在宁静与和平的永恒时空。

•P26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忘记过去的教育会失去教育的真正意义。

•P27 教育,则是人生中的绿洲——给孤寂的人以温暖,给贫病的人以滋养,为疲惫沉重的心,指出一条通往家园的路。

•P28 教育是一种唤醒。

•P29 教育就是成长。当教师体会到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幸福,与学校一起成长的快乐时,才会从琐屑的教学生活中发现教育的价值,生命的意义。

•P30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挖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各种潜能、兴趣、特长,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鼓励而不代替,呵护而不包办,帮助学生把可能性变为现实。

•P34 教学生如何做人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分数只是对好教育额外的奖赏。

•P35 素质教育缺的不是理论,缺的是脚踏实地的行动。

•P37 我们只有自己拥有教育理想,才可能把理想的种子播到学生的心中。只有我们的孩子心怀理想,我们的民族才会有希望。

•P53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P57 阅读,会让教师善于思考,远离浮躁,从而让教师更有教育的智慧,教育也因此变得从容而美丽。•P59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从教育家的著作中,教师可以学习的东西有很多。有心的教师懂得认真阅读教育的重要文献,认真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

•P60 一个教师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

•P62 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早就名气。

•P63 让师生共写,才能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P67 自我教育与团队影响,是教育的两个重要途径。

•P72 新教育的理想课堂有三种境界:一是落实有效教学的框架,为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发掘知识内在的魅力;三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产生共鸣。

•P73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要求我们下最平凡的苦功夫,做最不平凡的大事情;就是师生汇聚在伟大事物的周围,穿越在伟大事件之中;就是将生命倾注、融合在一间教室里,编织诗意的生活,最终让教室里的每一个生命走向卓越。

•P75 教室是河道,课程是水流,两者相得益彰,才会涌现教育精彩。卓越课程,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幸福完整的可能。

•P80 读书改变人生;课堂属于学生。

•P85 行动,就有收货;坚持,才有奇迹。

•P88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P91 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就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P92 阅读就是让我们更迅速也更从容地从有限走向无限。

•P97 读书需要带着疑问的眼睛、批评的态度——要把书本上所写的,放到现在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重新审视。

•P101 没有阅读的教育,没有阅读的学习,只是训练,不是教育。

•P103 学校教育相当于母乳。把人类最根本的知识,用比较科学的方式整合为适宜孩子接受的形式和内容,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孩子精神的成长依赖于阅读适合身心发展所需的优秀作品。

•P111 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P112 既爱读教科书又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必然发展潜力巨大;只爱读教科书不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暴露自身缺陷和漏洞。

•P114 如果再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历程中,一个孩子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

•P115 一个人进学校不一定就在接受教育,只有他真正读书了,那才意味着他真正接受教育了。

•P116 阅读是学习的基石,是教育的根。

•P119 图书馆就是师生精神的食堂。

•P121 在书籍匮乏的年代,开卷有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择卷”更重要。阅读选择是人生选择的重要部分。

•P123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因此,有字书和无字书,两种阅 读不可偏废。

•P129 如果没有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学生与学生,不过是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

•P130 我们应该清楚,“读”是为了“做”,“做”是在实践“读”,“做”也是另一种“读”。

•P135 教师是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而非匠人。匠人只教书,不育人;贵人不但教书,而且育人。

•P139 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P140 教师与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

•P142 没有教师,学生的学习无从谈起;没有学生,教师的存在失去意义。

教育中遭遇的所有问题,既是学生的生命难题,也是教师面临的生命难题。

•P143 没有教师的发展,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

•P146 教师有三种境界:一是作为职业,视为付出劳动交换薪酬的谋生之所,他们或许兢兢业业却难有创造。二是作为事业,视为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他们渴望来自他人的肯定。三是作为志业,视为人生的最大理想,他们更希望与学生一起成长。

•P147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永远会做梦的人。

•P148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又要有激情。对一个成长中的教师来说,需要平静的思考,但更需要激情的燃烧。

•P151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教书,而是学习,和学生一起学习。

•P157 教师爱学生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相信每个孩子。

•P158 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只有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P159 许多教师常常扮演的角色却是“警察”,最常用的“武器”就是批评。

•P160 教师应该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命运,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P161 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的两翼:专业发展是职业认同的基础,职业认同是专业发展的动力。

•P162 衡量一个教师的成就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千万不要“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日的故事”。

•P164 真正的教师,应该让自己和学生在跨越重重困难以及怀疑之后,仍然能够建立起对于世界、对于人类、对于自我、对于存在的根本新任乃至于信念。

•P165 教师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导师。

•P166 在教师的心灵词典里,没有“放弃”一词。

•P167 学生不想提出问题或者无法提出问题时,说明真正的学习还没有开始。

•P168 好课的标准,不是看教师有无出色的表演,而是看学生有无出色的表现。

•P170 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教室的主人,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班级里的幸福。

•P171 一个教师做好几件事情容易,认真对待几个重要的日子容易,但是要认真对待每个日子并不容易。•P173 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做一个让自己心安、对得起自己良心的老师,做一个让学校为你而荣耀的老师,做一个让历史铭记的老师。

•P176 校长的深度决定着学校的高度。一所学校的成就绝对不可能超过校长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P177 学校是一条长河,校长室河道的桥梁,是过去与未来的联结者。

•P178 校长应该首先关注学校的使命和愿景,而不是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校长应该具有谦逊的个性与坚强的意志,推功揽过,敢于承担责任。

•P179 校长教育智慧的多少,决定了学校在制度中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大小。

•P180 学校是船,教师是帆,校长是风。

•P181 一个卓越的校长能够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科研、教学成就激发教师,把教师的潜能挖掘出来。

•P182 校长也是教师,是特殊的教师,其特殊性在于他是教师的教师。

•P183 乐意在教师脚下铺开红地毯的校长,才是高明的领导。乐于让教师站在自己肩上成长的校长,就是智慧的巨人。

•P184 校长不但要善于读书,还要善于读“脑”。校长只有善于读周围教师的“脑”,才能碰撞出教育智慧的火花。

•P187 制度是硬文化,文化是软制度。学校制度规范的制定,应该是一个平等参与的过程,应该是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共同遵守的“契约”,而不能吧校长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P203 让孩子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想象、追问、思考、探索、游戏,不断帮助孩 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

•P204 教育,应该培养孩子的专注与挚爱,允许他们“偏科”。

•P206 想象力天然地根植于儿童的内心。

•P207 兴趣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P208 防止孩子形成坏习惯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帮助他养成好的习惯。

•P211 学习的意义是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而不是简单装进我们的脑袋里。

•P216 让孩子情绪高涨、带着情感学习,是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的最好手段。

•P247 家庭与学校应该成为教育的共同体,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P249 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

•P261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皮肉之苦永远解决不了心灵的问题。

•P334 与谁为伍,你就会成为谁。

《我的教育理想》

封面题记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P4 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P6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心灵、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P9 在我们的德育中,教师应该由意识地用英雄去改造学生,用学生家乡、学校中亲切感人的榜样去教育学生,让学生以一种崇敬的心理去对待英雄,用英雄的高尚德行感化学生,将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没有英雄的时代,也很难造就一代英雄。

•P11 学生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最不满用那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来政府学生的教师,最不满意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师。

他们希望教师成为中间人(学校和社会之间)、引导者、商讨者、唤起者,成为自己的朋友;而不希望教师成为间隔者、强令者、教训着、监督者,成为自己的“先生”。

鼓励和表扬的力量远远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在接受教师表扬和赞赏的过程中,会自觉地把自己的优点无限放大发挥,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更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

•P13 在我看来,“不教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教师要在学生求善的过程中不断地鼓励和强化,使学生的求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形成特有的道德品质。

让学生进行“道德长跑”是培养学生良好德性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达到“不教之教”的效果,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地生活,让学生能够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完善自我。

•P14 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第二章 我心中的理想智育

•P18 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 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

•P20 充满民主精神的课堂教学,应该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

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学”(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等)和教师的“教”(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这两条线索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

•P22 我认为体现民主、平等、公平原则的智育,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感从何而来?从教师的“因材施教”而来。

教育悲剧的产生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一个学生的成功。

“因材施教”对学习上的“后进生”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

•P23 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总是有机地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

•P23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还应“加重”学生能力培养的“负担”。

在“大一统”的教育体制下,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评价,无疑扼杀了不少学生生命的冲动、创造的激情和个性的张扬,使学生变成千人一面的“雷同体”,成为没有个性的“克隆儿”。

教育的真谛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个人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从而为民族、为人类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P27 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给他们打开一扇又一扇文学的窗口、文明的窗口、文化的窗口,最后要使学生养成自己主动阅读的习惯。

•P29 只有当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时,他们才能把知识化为修养、注入信念、铸进人格,同时也才能真正逐渐形成改造生活和社会的能力。•P30 课堂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亚于田野对于农民,车间对于工人,战场对于士兵的意义。

•P31 一堂好课,不在于它有条不紊,不在于它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孩子练习和实践。

第三章 我心中的理想体育

•P36 我心中的理想体育,应该能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

•P23 学校的体育教学,无论其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还是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等,都应体现多样化、多维性及针对性,让学生在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展现特长与个性,从中发现自我、享受自我。

第六章 我心中的理想学校

•P94 优质的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劣质的学校则是智能的坟墓。

•P98 一所学校的特色是非常重要的,特色教育往往是转变学校形象的一个突破口。

•P100 一个没有出息的校长总是在埋怨教师,一个出色的校长总是发现每一个教师的优点、特长,能把教师的创造性、积极性发挥到极致。

•P101 一所学校不在于它有多少漂亮的建筑,而在于它有多少名师。

•P105 理想的学校,就是让学生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学校,就是让学生永远怀念的学校。

第七章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

•P109 校长应该保护教师的自信心,甚至保护带有骄傲性的自信心。

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而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

•P110 怎样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教师?我过去一直讲三要素:一换位,二尊重,三互惠。

•P113 教师爱学生,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孩子。

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

•P114 教育家和教书匠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P115 “风格即人”,只有形成风格、体系,才能成为大家。

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

•P117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作为一个教育家,作为一个理想教师,他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关注人类命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七章 我心中的理想校长

•P127 第一是特色,第二是特色,第三还是特色。特色才是你与众不同之处,才是你超越其他校长之处,才是你鹤立鸡群之处。

•P128 唯有充满思想气息的校园,才能培养出富有思想的一代新人。

•P129 校长不但要善于读书,还要善于读“脑”。一个善于读周围教师的“脑”的校长,才是真正高明的校长。

•P131 教育科研是学校的第一生产力,是学校上新台阶的重要条件。

校长应该怎样组织教育科研呢?

第一,校长要善于组织教师读名著、学理论。

第二,校长要努力邀请名家到学校谈经验、作指导。第三,校长可联系高校来建基地、做实验。

第四,校长应积极举办学术研讨会、科研咨询会。第五,校长要善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P133 校长的使命就是搭台,让每一个角色都演到位。

•P134 校园首先应该是孩子们心中的花园和乐园。

•P135 校长是学校的总设计师,校长室学校环境的设计者和管理者。

第九章 我心中的理想学生

•P136 我心中的理想学生,应该是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

•P138 我心中的理想学生,应该是积极进取、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富有个性、富有自己独特见解和思想的学生。

•P143 学生要善于从有趣的事情中积极寻找有意义的内容,从而逐渐培养良好的志趣。

•P146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最少的时间赢得最高的学校效率,这是众多“聪明”的学生成功的诀窍之一。

《新教育》

第四章 新教育的四大改变

•P61 新教育实验有四个追求,或者说四大改变:一是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二是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三是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四是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这四个 改变的目标就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P67 有了阅读的教师,他也有底气,有灵气,不再为分数、为考试而活着。

第五章 新教育的十大行动

•P79 人是需要被激励的。我们每个老师、每个学生都需要被激发,状态时需要被激发的。

•P81 “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要让孩子思考,让孩子说话,让孩子讨论,让孩子辩论,让孩子真正地“说起来”。

•P82 理想的课堂应该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应该由以知识为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

•P83 什么是学生一生最有用的东西?无疑就是伴随他们的良好习惯,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感恩的习惯,健康的习惯,等等。

•P86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要呵护每一个孩子。关注教室里的一个孩子,关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个孩子成为教室的主人,每个孩子的潜能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实现。

•P88 教师应该具有“我就是课程”的胸怀和气魄,从一次次小的改进与创造开始,把自己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开发。

第六章 新教育的儿童课程

•P92 如果没有共度共写共同生活,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学生与学生,就是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

•P93 教育是唤醒,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和神奇。

第七章 新教育与教师成长 •P105 专业阅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如果没哟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和发展。

•P107 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

第八章 新教育的理想课堂

•P116 理想课堂的六个“度 一是参与度。二是亲和度。三是自由度。四是整合度。五是练习度。六是延伸度。

•P124 预习甚至是学生唯一的独立学习的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可以体现于预习的水平上。

•P132 对一个教师而言,其生命最宝贵的时光大都投注于学校教育中,而其中心就是课堂教学。在教室里,在讲台上,在学生中间,在知识面前,教师的形象应该是一个真诚的探索者,一个智慧的求知者,虽然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他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自己并不是全能全知,但是,他确实应该有把握把学生带向一个至少他领略过的理想境地。

•P133 课堂教学在实现人与知识深刻共鸣的同事,也实现着人与人之间、自我之间的深刻共鸣!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学生与教师生命的复活。

第九章 新教育的完美教师

•P135 生活与同一间教室中的人们,应该是一群有着共同梦想,遵守能够实现那个共同梦想的卓越标准的志同道合者。

•P136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要让教室里的每个孩子穿越课堂与岁月,追求有德行,有情感,有知识,有个性,能审美,在各方面训练有素又和谐发展的目标,一天天地 成长着。

•P138 教室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没有生命绽放的教室,就不可能是完美教师。

•P139 跟学校文化对于学校形象、学校历史一样,教师文化是完美教室的灵魂,是一个班级的使命、价值观、愿景的集中整合与体现。

•P147 完美教师的根本是为了生命的绽放,是为了让人性充满道德的光辉。

•P151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种子在岁月的过程,这就是课程。所以课程的终点,就是教室里的每一个生命,都不仅经历了时间的洗礼,而且通过不断地成长,能以开放结实的姿态,呈现在世界面前。

•P157 一间小小的教室,一个大大的梦想。

第十章 新教育的卓越课程

•P158 如果把教室座位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场的话,那么,课程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课程的丰富性决定着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决定着学生生命的卓越。

•P159 课程是教学的“蓝图,教学是按照这个蓝图施工的过程;课程是教学的“乐谱,教学是按照这个乐谱演奏的过程;课程是比赛前的方案,教学是根据这个方案比赛的过程。

如果把课程视为以活生生的人为中心,包括起点、目的地组成的道路的话,那么,所谓卓越课程,就是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人的可能性,最好地完成了课程的目的。

•P167 一个好的课程,这个认知过程或生命旅程应该有着每部分特征明显的三阶段:浪漫、精确、综合。

第十二章 新教育的九大定律

•P205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只有心与心面对,心与心交融,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P209 课堂属于学生,但“学生不是一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课堂必须有学生高度的参与,而且要做到全员参与(不是个别尖子学生的参与)、全程参与(不是一时半会的参与)和有效参与(不是形式主义的参与)。课堂教学决不能是教师的表演(更不能是他的“独角戏”),不能是事先预设程序的再现。

课堂属于每一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

•P215 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

你没有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功底、精湛的教艺……但你有一往情深的“爱心”,你就会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坐别人不愿意坐的“冷板凳”,苦读苦练,日积月累,终成大器。

第四篇:生本教育观点摘要

生本教育观点摘要

生本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教育。

生本课堂是以开放为基本特征的探究与交流的课堂。

生本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参与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1、主流的教育价值观与生本教育的教育价值观:

主流教育价值观有两个:一个是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生本教育主张: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充分体现了主流的教育价值观。一个是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教育规划纲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生本教育主张:以生为本,通过学生的亲历亲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尤其强调思维品质。

2、生本教育的核心价值:激发儿童的学习自觉。

生本教育从传统教育的依靠教师转为主要依靠儿童自主学,给儿童提供充分发表见解、张扬个性的空间,鼓励、支持、帮助和引导儿

童参与课堂探究、讨论、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和锻炼儿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教师在高度尊重儿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丰富和引导,和儿童们一起游戏,一起讨论问题,儿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生本教育使课堂充满生命关怀的气息,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里相互关爱、幸福成长。

3、生本教育的实现策略: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生本教育生态 :需要广泛的社会理解、支持和配合,需要广大民众达成共识,形成一种文化自觉,需要合力营造尊重学生学习天性、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氛围。

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要性,增强生命意识和改革意识,赋予生本教育改革的空间,给与生本教育政策的支持,为生本教育改革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教师:要认识到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儿童生命成长的教育,相信儿童完全有能力依靠自身的生命能量接受最基本的东西,养成最基本的习惯和人格,大胆践行生本教育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教育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

家长:正确认识儿童,尊重儿童的生命世界,顺应儿童的学习天性,摒弃短期的教育功利,助力生本教育实践,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4、生本教育的原理:

生本教育的原理是生命神奇的蕴含。教育的基本动力是依靠学习者的天性和潜能,教育的功能是指向激扬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自身的成长,教学的本质是帮助人学习,德育的真正基础是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教者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而是生命的牧者,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是“教皈依学”,生本教育的课程观是“从符号研究回归符号实践”、“小立课程,宽着期限,大作功夫”。

5、生本教育的首要任务:把核心性的学习交还给学生。核心性学习指的是:思想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处的学习。即:庄子所说的“意之所随”处,宋玉讲的“风起于青萍之末”的地方。

要发展能力,需要的是“粗料精做”。让学生经历去粗取精的过程,把得出结论的过程作为演练场,获得能力,去解决复杂多变的新问题。

人不吃青菜了,直接去打维生素针剂行不行?很显然是不行的。不仅仅是会造成营养不全,更使我们为吃青菜而准备的全套机能及器官归于无用,会因此而废弃。吃青菜,不仅仅吃的有滋有味,还保证了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健康运作和茁壮成长。类比到学生学习,就是在形成知识的同时,又成长了学生自己。

6、生本教育的前置性学习与预习的区别。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的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课堂教学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让学生有健康的心态并获得快乐学习的能力。不设置零起点的课堂,要安排前置性学习,让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对自己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可以避免上课时面对陌生的学习内容产生恐惧感,教师不仅明确做什么,而且更希望以一种积极的情绪来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品质。对学生来说,当他认真完成了自己的前置性学习任务,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很好的交流,得到周围的人认同和赞赏的时候,他的自豪感、成功感、优越感就会油然而生,就会更加积极的去投入学习。这种动机是学生内生出来的,是无需别人提醒的。

前置性学习就是在课堂学习之前让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感受与预学。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熟悉,有所知晓,有所研究,接下来的学习便会充满信心和动力。

前置性学习任务的布置,一定要从提升品质入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自主的学,有思维的学。学习任务一般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我能学会什么?第二部分:我还能知道(查阅或感悟)到什么?布置前置性学习任务要让学生明确具体要求:解决自己提出的一个问题,完成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查找一些资料,提炼出一个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

就前置性学习的学习时段,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单元内容大感受。即针对某一单元或某一部分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在非学科规范的层面,让学生感受到新知识的丰富背景和知识之间的丰富联系,并尝试应用经验和直觉猜测进行描述和交流。例如,在三年级学生认识周长之前进行测量实践活动,如,量课本封面4条边的长,量一张桌子桌面周边的长,量自己的腰围,量一个罐头或茶叶盒的底的一周的长。通过动手测量以及测量过程和方法的交流,让学生对周长以及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有所感,有所知。二是课时内容小研究。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以前让学生完成如下学习研究:①请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周长24厘米的长方形(每个小格的边长为1厘米)。②画长方形,我是这样想的。③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几个长方形,填写下表(填写出长、宽与正方形的个数)。④我的发现。⑤我的疑问。

预习与前置性学习有着本质性的差别。预习往往是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更多的是接受现成的结论,更多的是表现为接受教材中的内容,是把教材中的知识乃至于结论移植或者说是照搬到课前的研究纸上。前置性学习研究是以研究的方式展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探讨,更多的是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疑问,它是以研究的方式思考问题,实践体验。它即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解疑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质疑和交流体现的不仅仅是学生对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表达,它更像一种对话——多种思维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

分析、比较、归纳、判断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有助于最终形成学生对这一数学问题的深刻理解,从而达到会学、会想的效果。

7、生本教育的学习过程:没有旁观者。

在生本课堂中,教师要把握好学习的内容、难度和目标,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果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要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每位学生的学习放到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让每位学生都生产知识、思想、方法。在独立研究之后,通常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主体学习任务,通过开放式的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各自发言,并接受同伴的意见,为学生学好和好学奠定基础。一般组织两个层次的学习交流:第一个层次是小组之内的交流,每位学生在组内将自己课前研究过程中的想法与困惑、发现与疑问和盘托出,小组成员商讨,确定全班交流的人选、交流方法、内容整合等。第二个层次是全班范围内的交流一般由一个组主讲,该小组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就某一个问题阐述他们的想法,或将他们在各自探讨的过程中遭遇到的困难、经历过的弯路、所犯下的错误以及认识发生的变化等逐一呈现。其他小组的学生先“听”后“讲”,也就是在听完该小组的介绍讲解之后,再陈述各自的想法。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言说,不是“蓝本”,而是“镜子”,把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进行对照,其后的学生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可以对该小组的发言进行要点提炼,归纳总结;也可以是对该小组的想法进行补充完善;还可以是对该小组的发言进行质疑问询;也可以是在自己没有听明白 的情况下要求该小组的学生再讲一遍。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想法无论对错都是课堂学习这辆“动车”运行的动力。课堂上,应当更多地充盈学的内在想法,教应当更多地让学生去完成。学生能学,学生能教。

8、生本教育的教师引导:勿操之过急。

教师给与学生的信号越多,学生的思维水平就越低。

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但教师的引导要适时、适度。不能急不可待的引导着,以自己的思路推进着,不能拽着、牵着、赶着学生走,这样会抑制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的学习,都是基于各自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他们的个性差异和个体特殊性客观存在,他们出现各种想法都是正常的。课堂上各种想法得以呈现,恰恰是以生为本的体现。作为教师先要造势,让学生主动出击,充分表达各自的所思所想。

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要“讷于言而敏于行”,顺其势而改其路,四两拨千斤。教师的点拨与引导要“随人则活,由己则滞”。

面对学生的学习,有“慢慢走,细欣赏”的心态,相机穿插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要把握方向,要有整体观,做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遮蔽学生的学习,替代学生的学习。

9、郭思乐的“生产性的爱”。

郭思乐讲“生产性的爱”是深切的爱。在学生生产知识、思想、方法的过程中,他们对知识、思想、方法产生了爱。这种爱,犹如钱钟书先生所说,是由他的心血浸养的,是联系着他们的神经和血脉的。爱的课堂,是以生为本的具体化,是学生以研究者的心态与方式进行教学的,产生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内容的“生产性的爱”。由此,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成为学生学习的加油站和幸福美好的中继站。

10、生本课堂——复习课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为学生提供前置性学习任务。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整理知识;典型例题;总结反思。

接着,课堂上通过讨论交流,完成主体学习任务。一般分四个步骤:①四人小组讨论前置性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推荐一道典型例题,或介绍一种典型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②小组代表汇报讲解知识结构体系,和学习这类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其他小组的同学作补充。③由每个小组向全班推荐一道典型例题,由全班同学确定解答,再由学生代表上前讲解。④小组代表小结学习内容。

第三,学生自主选择练习题或推荐练习题进行学习效果测评。第四,确定下一节课的前置性学习任务。

在课堂中,每个人都有提出问题的权利,每个人在听取别人解答的同时,也有回答别人提问的义务,必要时教师作适当点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点,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将知识系统

化、条理化、完整化,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帮助者。由于知识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所以学生学会的知识也是终生难忘的,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了学习效率。

学生的话:生本课堂,是我们自己的课堂。在这里,老师“不见自我”,有的是一群讨论得热火朝天的学生;在这里没有灌输,有的是不同思维相互碰撞出的思维火花;在这里,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在这里,没有对与错,有的是思路的分析,思维的探讨。这是一个火热的课堂,这是一个自主的课堂,这是一个自信的课堂。

11、生本课堂——新授课教材内容整合策略。

学生学习的持久强烈的愉悦感和学习动力,并不来自于简单的表扬和欣赏,而是来自于学习内容本身。因此,必须进行教材整合,章节重构,从整体着手,把掌握知识意义的主动性还给学生,鼓励单元整体学习。在新授课中,教材内容的整合一般采用以下策略:

①从整体着手,把握知识意义;

②从问题情境、动手实践切入,体现学科魅力; ③从问题开始,突出探究活动。

12、生本课堂——课堂组织实施三要素

要素之一:前置性学习。即先行学习,或称之为独学。是指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任务的帮助下,在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独立进行

学习的过程。任务过程的时间可以是在课前或课外,也可以在上课的伊始,或在课的中间几个时段。前置性学习任务可以是简洁的纸质稿,也可以无文本,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再转入下一学习内容前,教师以投影或者口头的方式抛出问题,让学生先思考。前置性学习不是对知识点面面俱到的识记,二是触及核心学习内容的提前切入和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前置性学习任务。

要素之二:小组讨论。或称之为对学。是指组内成员在前置性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在小组交流过程中,意见一致的、容易的问题直接在小组内消化,是组内成员互帮互学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倾听和观察各组动态,捕捉典型信息。

要素之三:班级交流。或称之为群学。是指几个小组派代表或全组向全班展示本组的观点,征询其他组的意见,等待评价和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就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的主持者,激励者,待机而发,在思维阻滞点和突变点上,在学生需要赞赏、支持和点拨时,适时点拨指导,引导讨论走向正规,或带向本质性的问题的讨论中。

13、生本课堂的行动策略 先学后教才可以以学定教; 先自主学习才能合作学习; 先自主合作才能实现少教多学; 先小组培训才能保证合作学习效果;

先组内研讨才能全班智慧共享; 先入格才能后出格。

第五篇: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1.教育是上层建筑

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的发表,引起苏联教育界对教育本质属性的讨论。《苏维埃教育学》杂志编辑部在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抽的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质同的讨论自一开始,就是围绕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而展开的。上层建筑说的论点有:

①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

②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③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教育的性质也发生变化。因此,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④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

2.教育是生产力

其论点有:①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②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③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把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成一个直接的劳动力。④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⑤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为生产力所决定。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从来就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思想意识,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另一种是传授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用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为发展生产力服务。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归之于上层建筑特点的。

其亚种有:①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不属于上层建筑,但整个说来,不能说教育就是上层建筑。②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生产力。③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上层建筑。④教育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生产力。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专门特点决定了它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既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也同生产力关系有关;既同经济基础相联系;同也政治、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相联系;教育的本质是其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的统一。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既同意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过程,但又对这一学说不太满意,它只是对教育现象的描述,是同义语的反复,而不是对教育内涵的揭示和阐明。有鉴于此,提出“社会化说”,这个过程的规定性就是:教育者以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的转化,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促使和限定个体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这一学说成立的依据是:它揭示了教育的内部矛盾——社会要求和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教育的作用。

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说”一开始是作为“上层建筑说”中“教育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悖论出现的。有论者认为,不能把教育作为观念形态,唯物主义的观念形态是第二性的,而教育是由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所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是两码事。作为促使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主要属性,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给予影响和利用,促使其发展的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对于长期处于“生产力说”或“上层建筑说”争论的人们来说,“社会实践活动说”似是一股清风,但“社会实践活动说”不久就遇到了“特殊范畴说”的挑战:①培养人的活动,并非人类所有教育现象的本质。②“社会实践活动说”不可能成为教育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依据。把教育的本质定义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很难说明教育与文学、艺术、道德等其他也具有培养功能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差异。③“教育”与“培养”常为通用词语,故为同义反复。

下载教育培训-观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培训-观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一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1.教育是上层建筑 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的发表,引起苏联教育界对教育本质属性的讨论。《苏维埃教育学》杂志编辑部......

    亲子教育讲座主要观点[推荐阅读]

    亲子教育讲座主要观点 1、 亲子教育是以身作则的教育。要教育好孩子,家长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做一个良好的积极地,正面的成功的榜样和示范。家长不改正,想要孩子改正是万万不能......

    材料观点

    稳定的组织结构应该是一个“正立的三角形”,而我国现在的物流系统可以理解为一个“梯形”,并且这种“梯形”的组织结构间的联系是“松散”的,这种松散的“梯形”结 构,是我......

    《教育学》必考人物及教育观点大全(5篇模版)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教育学》必考人物及教育观点大全 在各地教师招聘考试中,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及其作品观点等知识点历来是考试命题的重点之一。中公教育教师考试辅导专......

    于漪老师的教育观点

    于漪老师的教育观点就是“教文育人”。教育的职责就是教文育人。教文,即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育人,即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肩负着这样的职责,但是于老师的教......

    生本教育理论基本观点

    生本教育理论基本观点生本的教育观。生本教育揭示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人的智慧的发展延续着亿万年生命发展的过程,人的起点非零。教育应......

    正方观点

    正方观点:人要讲诚信,不能说谎正方一辩陈词: 主持人、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兴在此就善意的谎言是否有碍诚信的论点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下就是我方的看法: 善意的谎言本身即......

    批评与自我批评观点汇总

    批评与自我批评观点汇总一、批评自己1、上进精神不足。工作主动性、主动性不强,工作热忱和工作干劲有些消减。满足于完成任务,工作中有畏难心情,如对经济工作,虽然指标任务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