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崛起的生态文明承诺
城市崛起的生态文明承诺
赵红梅
2013年第6期 ——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就是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山绿、水清、地净、气洁的美好家园,让人民群众不但能够享受“春城无处不飞花”的城市生活,也能品味“万家烟树满晴川”的田园牧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生态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崇尚美丽、走向持续和谐发展道路的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新形态。在今天,城市的发展尤其需要秉承生态文明的理念,城市的崛起尤其需要守护生态文明的承诺。
(一)综观人类发展史,文明化的过程与城市化的过程大致同步。当人类着力发展物质文明之时,城市化主要从物质层面来展开,体现为解放生产力,发展工业经济,增加GDP;当人类着力发展精神文明之时,城市化主要从精神层面来展开,体现为弘扬社会正气,培育优良风尚,歌颂道德良心。毫无疑问,在历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为完善和实现城市崛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被异化的风险。这是因为,物质文明较多地着眼于或局限于客体的物质性一端,精神文明较多地着眼于或局限于主体的精神性一端,容易制造出主客二分或主客对立,并导致人的生活的完整性的分裂乃至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发展和崛起在历史上也总是面临着双重异化:或异化为物,成为物的奴隶;或异化为神,陷于精神的迷狂。前者在历史上的典型表现形态就是城市生活中的商品拜物教,后者在历史上的典型表现形态就是城市生活中的精神乌托邦。为了避免这样的异化,环境哲学家、生态哲学家以及后现代的城市规划师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对城市构建的生态之思,并提出了生态之城的构想。这可算是对城市的崛起郑重给出的生态文明承诺。
(二)如果说,物质文明的侧重点在于客体,强调文明建设的重点在于发展物质生活,精神文明的侧重点在于主体,强调文明建设的重点在于发展精神生活,那么生态文明的侧重点在于主客体交融,强调文明建设的重点在于处理好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解决好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生态文明就是把人之德性的呈现与自然之生态的呈现当成是同一过程,从而倡导一种天人合一、主客体交融。
走向天人合一、主客体交融乃是生态文明的最高理想和最美心愿。相比于物质文明避开主体的精神单向地去发展客体的物质、精神文明避开客体的物质单向地去发展主体的精神而言,坚守主客体交融、万有相通是生态文明最大的特点,也是生态文明最大的优势。生态文
明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作为自身的环节包容其中,而又超越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容易导致的异化困境,是境界、平台、层次最高的文明,是驱动力、影响力、承载力最强的文明,最有利于为城市崛起作出文化承诺和观念支撑。
(三)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最早提出“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此提法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一书的作者理查德·瑞杰斯特,在美国伯克利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经过20多年的努力,伯克利成为世界级的亦城亦乡式的生态城市建设样板。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随之,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天津、广州、上海、武汉等多个城市也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城市崛起的标志性十年。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的城市时代,城市不仅变得更加重要而且竞争更加激烈,城市竞争力一定程度上还决定着国家竞争力。城市正越来越主宰着国家的未来,城市整体竞争力及其变化也决定着国家竞争力及其变化。可是,在中国,伴随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问题集中出现。其中相当突出的问题是城市崛起缺少生态文明承诺。表现为:
首先,生态建设不能完好融入城市规划之中,城市建设不能借风而立、借水而生,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两张皮”。我们很少能够体验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合一、自然与人的共生,更多的是环境与人的对抗、人与环境的紧张。
其次,即使城市建设容纳了某些生态元素,但往往总是因为把生态城市简单地解读为植树造林、美化亮化,陷入城市绿化偏执症,导致城市建设落入形象化、形式化、表面化。尽管生态城市的建设先要打好“绿”色的底子,但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却不仅仅局限于形式的美化、形象的绿化,而是达于整个城市各结构的良性循环与各功能的全面互动。
再次,城市发展缺少生机与活力。何谓生态?生态就是生命的本来样态,就是生命的本然状态。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造城运动,公民博弈空间极少,政府借助大一统的技术标准,进行“暴力规划”,导致中国城市建设的同质性越来越浓,个性化越来越淡,从而远离了生命的本来样态。如果说,生态文明是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可能产生的异化的郑重承诺,那么,城市崛起的生态文明承诺正是对日益彰显的诸如此类城市问题的自觉回应。这种回应对于把握中国城市崛起的驱动力量和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城市竞争和发展战略,具有突出的战略价值。
(四)城市崛起要有生态文明承诺,它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首先,反对技术强权,还原城市活力,彰显城市个性。技术的标准化数据总是遮蔽一座城市的生机,并导致一座城市走向同质和平均。如果说钢筋水泥令人窒息,那么生态公园、林荫小道作为城市的“林中空地”就能为灰色板结的城市带来活力与生机。美国城市设计专家理查德·瑞杰斯特指出:“我们必须进入人与自然、城市与地球关系的深入思考,我们不能再简单和天真地接受‘技术万能’的观念。”(《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导言)正如人需要实现自我,实现个性化生存一样,城市也需要个性。城市个性是对城市同质性的克服与超越,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特质所在,是城市的特殊性与典范型。有个性的城市是经典的,也是不朽的。有个性的城市有自己的灵魂。教堂的钟声与海关的钟声都是城市灵魂的一种外化,它促使着该城市的人注神聆听与身心凝聚。个性城市离不开特色人的存在。个性城市与特色人共生与互释。杭州人的闲散与杭州的柔美相宜。巴黎人的优雅与巴黎的唯美相宜。巴黎圣母院悠扬的钟声和时速140公里汽车轮胎滚动发出的沙沙声交相辉映,古老文化和现代速度的和谐统一,让
人有说不尽的愉悦。在未来城市的发展中,惠民的理念上升到发展和实现人的个性的高度将是不变的共识。
其次,倡导天人合一,万有相通,万物一体。生态城市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城市与田园的结合、钢筋水泥与黄色土壤的相嵌,主张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强调地球共同体的整体安宁和城市人的灵魂安顿,反对掠夺和征服,拒绝喧嚣与噪音。“生态城市热爱真实的天气,具有对荒野的兴奋以及具有惊叹大自然鬼斧神工、喜欢自然力量的刺激、幽静平和与瞬息万变的未知的快乐。”(理查德·瑞杰斯特:《生态城市——重建与自然平衡的城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生态城市需要聆听天籁之音,感受本土气息,因地建城,人城相宜。如北京的四合院就是北京生态城市的象征,上海的里弄就是上海生态城市的象征,武汉的巷子就是武汉生态城市的象征。生态城市注重生态循环,超越形象生态,是良性循环的城市。良性循环包括生态和社会两个方面。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步是修复生态系统,第二步是拉动社会生态的改良。理查德·瑞杰斯特甚至将城市与人体相提并论,认为生态城市的“神经系统”就是“实现内部交流,包括电线、光纤、为人们传递消息的街道、印刷出版部门、报纸、电台、电视发射和接收设备、计算机、邮局”。生态城市的“大脑”就是“对信息进行接收、储存、加工和协调,包括大学、管理机关、政府大楼、非营利部门的办公场所、书籍、图书馆等”(同上书,第47页)。显然,生态城市不再是建筑、道路、广场等“物”的聚集体,而是天地人等多元因素相互作用的开放的有机生命体,是一个由人创造、改变同时又受自然环境文化等多元因素影响的人化空间、可能性空间。再次,强化民众的生态担当意识,张扬民众的公共理性精神。日本倡导“市民污染的河流,市民亲手再生”的观念,日本的“德川河流的再生、城市的再生是政府和市民一起共同努力的结果”(吉川胜秀编 伊藤一正著:《城市与河流——全球从河流再生开始的城市再生》,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4页)。美国的州水源评价计划提交与实施流程始终贯穿着公众的参与,西雅图公共事业部门每年都带领约万名学生了解有关河流、水循环、野生动物、历史、侵蚀以及森林方面的知识。(美国环境保护局等编:《美国饮用水环境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23页)今天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应该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让公众参与有法律保障、参与方式多样、参与面广和参与程度深等。唯有如此,才能最终把生态文明的理论承诺变为推动城市崛起的实际行动。■
(作者系湖北大学教授)
第二篇:中部崛起江西谱写生态文明进行曲[范文模版]
中部崛起江西谱写生态文明进行曲
在全球聚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际,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此《规划》的批复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务院要求,《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江西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程宇航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举对于明确江西未来发展方向,加强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一湖清水”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江西省第一个成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
“从全国范围来看,江西的发展相对滞后。因祸得福,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江西保留了完整生态的重要资源――鄱阳湖。生态经济是未来的发展主题,相信《规划》的提出将让江西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更大更广泛的关注和投资者的青睐。”程宇航认为。
据了解,早在2008年年初,江西省省委书记苏荣就确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2009年2月22日,江西省长吴新雄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关问题。3月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首次向世界表明了江西“关于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想”。同年4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工作动员大会在南昌召开,标志着这项重大战略实施进入实质阶段。9月,江西省正式向国家有关部委上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2009年4月15日,国家发改委会同20多个部门80余人,来到江西鄱阳湖地区开始实地调研,专家专题组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做了进一步修改完善。7月14日,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这个规划被印发至25个部委征求意见。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江西省省委书记苏荣指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两个目的,一是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人民造福;二是促进江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江西人民造福。
江西省省长吴新雄表示,鄱阳湖区域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向着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的目标大步迈进。
探索协调发展新模式
众所周知,鄱阳湖是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和具有世界影响的湿地。该区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
据了解,以鄱阳湖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区,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该区以江西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
程宇航表示,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对于加强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在全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示范性。
国务院指出,要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重大举措,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根据《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战略目标是:到2015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到2020年,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打造环鄱阳湖高效运输体系
要想富,先修路。
根据规划,江西省将推进陆、水、空各种交通方式一体化协调发展,形成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综合运输通道格局,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方面,重点建设南昌至九江铁路客运专线、向莆铁路、九景衢铁路、皖赣铁路增建二线、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杭长段、京九电化、武九铁路扩能工程等干线铁路。
公路方面,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和中心城市主通道建设,完善环鄱阳湖公路体系。环湖高速公路是以福银高速公路南昌至九江段、杭瑞高速公路九江至景德镇段、济广高速公路景德镇至鹰潭段、沪昆高速公路鹰潭至南昌段为基础。同时,大力推进南昌至德兴、彭泽至湖口、永修至武宁等地方加密高速公路的建设速度。另外,我省还将改造干线公路,建设一批港区与干线公路衔接的疏港道路。
水运方面,将以九江、南昌港口建设为重点,加快鄱阳湖水系的航道建设,重点建设鄱阳湖高等级航道等航运设施建设。机场方面,完成昌北国际机场和景德镇机场扩建,打造建设南昌国际航空港,推进建设宜春明月山机场,适时建设赣东上饶三清山机场。
据了解,为配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江西省交通厅已着手编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综合交通建设规划》,规划以2009~2015年为规划期,重点建设项目展望到2020年,规划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6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
第三篇:文明承诺
文 明 承 诺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3、武汉城市精神: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崇尚文明、兼收并蓄。
4、三项承诺:不乱吐乱丢、不乱穿马路、不说脏粗话。
文 明 承 诺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3、武汉城市精神: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崇尚文明、兼收并蓄。
4、三项承诺:不乱吐乱丢、不乱穿马路、不说脏粗话。
第四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黄冈绿色崛起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黄冈绿色崛起
孙璜清
2011年第4期 ——生态建设
黄冈市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城市之一,生态环境资源、人文资源十分丰富。近几年来,为培育和发挥生态环境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从创新战略入手,在创新载体、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上狠下功夫,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快了黄冈绿色崛起进程。2010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2009年削减1065吨,削减率2.78%,二氧化硫排放量较2009年削减168吨,削减率0.8%,圆满完成了任务;黄冈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07年的283天,上升到2010年356天,优良率达97.5%。
以发展战略创新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是黄冈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传统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受,群众难以答应。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确立“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保护与发展并重,质量与效益并举,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全面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衔接配套、同步推进。同时,根据全市总体战略布局和功能区定位,确立了“一区两带”的发展战略,即建设黄冈临港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大别山旅游经济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市环境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明显上升,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建设生态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以载体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把探索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以生态建设“大工程”带动“快治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大力推进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在沿江七县市区建设“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并以此为依托,大力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统筹推进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我们确立了通过三年努力,实现“一带”兴“五带”的总体建设目标,即通过建设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形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带、生态经济林示范带、生态旅游文化示范带、基层党建示范带、农村环保体制机制示范带”。制定了《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规划》,并成立了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暨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强力推动,合力共建。目前,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规划文本已经修改完毕,进入技术审查阶段。这项工作得到了中央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环保部和省委、省政府将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及英山脱贫奔小康试点县作为全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并纳入重点支持项目。
二是大力推进低碳产业园建设。为打造低碳产业园区、企业,我们对园区实行绿色审批,目前,全市12个省级开发区(工业园)通过规划环评,优化了园区产业布局,实现了集约化发展。着力推进黄冈化工园区互动发展试点、龙感湖循环经济及生态农业示范区、武穴市田镇“两型”社会建设循环经济试验区、团风县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黄州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等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再生资源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低碳产业园建设。通过产业的聚集和延伸,推进船舶制造、华夏窑炉、武穴医药化工、蕲春李时珍医药化工、团风钢构、麻城汽配、英山茧丝绸等七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培育食品饮料、农副产品加工、节能灯具、森工、陶瓷等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实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清洁生产审核技术指南,建立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技术支撑体系,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实现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继续开展环保专项治理活动,建立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建立清洁发展机制,加快蕲春生物质能发电、龙感湖秸秆发电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建设,开展麻城市全省低碳经济试点。鼓励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培育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市场前景广阔、具有持续发展优势的产业。
三是大力开展“碧水行动”三年计划。从2009年起,我们对全市主要河流、湖泊、水库进行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着力改善重点水域环境质量。第一批选择对市区和各县市区城区影响较大的23个河、湖、库进行综合整治,实行“一域一策”。在全国首创了河湖库长制,由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该治理水域的“河长”、“湖长”、“库长”。黄冈市委书记、市长分别担任长河河长和遗爱湖湖长,迄今遗爱湖已投资3亿多元,实施截污、清淤、生态修复等工程,水质明显改善,遗爱湖的景观、调节小气候等功能大大增强。长河整治已制定规划,并争取到环保部、水利部长河综合整治专项资金扶持。目前,总投资3.3亿元资金已部分筹措到位,工业点源污染、河内高密度养殖、河水无序开发已得到有效整治,流域生态环境修复项目进入招标阶段。
四是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创建工程。我市在已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的基础上,继续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级联创”活动为主题,以实施“碧水、蓝天、绿地、宁静、达标”五大工程为目标,以生态县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创建工程。2010年共投资3.4亿元建设市区市政工程,大力实施内湖、内河环境综合整治,污水、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餐饮业油烟、噪声污染治理,城区绿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系列工程。
以发展方式创新带动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把探索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式作为转型的关键,以转变发展理念为先导,带动发展模式创新,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努力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一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不断探索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坚持抓示范带动、抓政策激励、抓技术创新、抓整顿规范,总结推广武穴祥云、大别山火电厂、伊利、华新等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初步建立起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产业大循环的新格局。武穴市围绕建设“两型”社会循环经济试验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先后建成了广药多效蒸发、祥云“两水”闭路循环、华新低温余热发电、祥云磷石膏综合利用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黄州区的深港纺织变烧煤为烧谷壳,年降低成本700多万元;浠水县的福瑞德通过实施显热和潜热回收、循环节水等技术改造,年节煤1.8万吨、节水1000多万吨、减少废水排放1200万吨,增效1500万元;黄梅县的中康粮油用加工的谷壳发电,年降低成本200多万元。
二是打造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生态农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大力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畜禽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保障农产品安全;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和绿色通道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实施罗田七道河、红安盐店河、麻城院子河等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防治水土流失;开展小矿山整治,关停129家,整合200家小企业,矿山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特色生态农业蓬勃发展,建成了满足黄冈伊利乳业发展有限公司鲜奶需求的“千头牧场工程”、黄冈晨鸣林浆纸一体化项目配套建设365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罗田13万亩规模以上板栗基地、英山15万亩茶叶基地等。
三是构建生态旅游产业格局。为建设黄冈大别山红色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把生态经济与旅游经济紧密结合,依托黄冈名胜古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发展旅游经济的决定,着力构建全市“一心三区”旅游产业格局,即以黄冈市区为中心,加快建设以红安、麻城为主体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以罗田、英山、浠水、武穴为主体的大别山生态旅游区,以黄州、团风、蕲春、黄梅为主体的文化宗教旅游区,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完善一批旅游接待服务功能,全市正在建设465公里生态旅游公路,争取省级环保专项资金600万元用于12个景区建设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创新运作模式,成立大别山旅游开发公司,举办大别山旅游节会。同时,积极开展区域性旅游合作。
以机制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力源泉和持久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活力、释放潜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我们以创新完善管理体制为突破口,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组织领导。成立黄冈市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整合项目管理模式,通过出台文件、制定规划、成立领导专班等形式,指导并规范各项目的实施,以项目建设为带动,加快全市生态体系的建设。同时,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市、县和乡镇逐级签订《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责任状》,目前12个农村生态环保试点已逐步铺开,计划在全市5万人以上的48个乡镇设立环保派出机构。
二是创新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在生态项目建设上,力求“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做到“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从2010年起,每年安排财政资金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并通过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政府投资股权收益适度让利等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和金融信贷投向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
三是创新减排机制。实施污染减排联席会议制、按月核查制、季度通报制、半年预警制、考核制等“五制联动”工作机制,紧紧咬定工业污染防治不放松。按照“不欠新账,还清旧账”的原则,强力实施取缔一批、治理一批、把关一批、监管一批的“四个一批”工程,有力推进了全市污染减排工作顺利开展。全市淘汰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耗能、高污染的小造纸、小水泥、小钢铁、小印染、小酒精、小粘土实心砖企业110户。全市企事业单位污染治理投资过3亿元,补建污染防治设施146台(套),基本杜绝了污染直排现象。强化新建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力,两项制度执行率达到100%,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不批,全市已否决制革、炼焦、印染、电镀等15个不符合环保要求总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
四是创新考核机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创建标准,出台《黄冈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将环境质量、污染物总量减排等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和离任审计范围。将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与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等资金安排挂钩,与各类评优创先挂钩。建立问责制度,加强督办和考核验收,对因行政不作为或作为不当,完不成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问责。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生态环境事故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地方、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作者系中共黄冈市委常委)
第五篇:浅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论文题目:浅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原理授课教师:院(系):年级、班:学号 姓 名:
成绩
浅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在城市建设中强化生态理念,在城市发展中重塑城市生态文明,是我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保持城市长期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生态文明 城市生态文明 城市农村建设 精神文明 开发保护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生态文明概念
生态文明从广义角度来看,是指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二、城市生态文明
城市生态文明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将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注重人自身的素质提高。不仅要做到自然的和谐与城市的发展,也要做到居民本身的环保意识提高,将城市的发展推进一个全新的历程。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是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有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
三、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 1.城市农村建设不协调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既包括城市规划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包括市域内农村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在现实工作中,人们往往更多注重城市区域,轻视农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城市,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城市,社会保障面覆盖城市。而在城市的农村区域,道路基本还没有实现硬化,环卫、垃圾处置、污水处理、消防等设施缺乏,相当一部分农村和农民,长期未享受公共财政的投入,农村社会保障还仅限于试点或起步阶段。2.城市精神文明仍需加强
目前,在我们的城市中还时常听到满口流言和看到乱倒垃圾、乱泼脏水、随地吐痰等行为。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因此,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衔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公德,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袭。
3.开发要兼顾保护
城市的开发与保护是相互影响的,开发中要注重保护,保护中可适度开发。我国一些城市在城市开发上已经有很深的教训:
(1)房地产开发。许多城市大量拆除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修建大量“现代”建筑,使古老的城市的元素因城市开发顷刻被抹去,除此之外,过度的楼房建造导致出现空房“鬼楼”现象。
(2)风景区开发。大量修建与生态环境极不和谐的建筑,不仅破坏自然生态景观,而且造成视觉污染。
(3)经济开发区开发。由于经济开发区热,占用大量良田好土及森林植被,致使耕地面积和森林植被大幅度减少。
(4)矿产资源开发。由于片面强调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过度开发,致使部分自然山体、水体及植被遭到破坏等。
4.重视实质建设
良好的名誉能给城市带来生机和活力,但关键一点还是要给人们带来实惠,是否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些城市片面追求名誉,将水源保护区申报升格为省级甚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性质的变化改变了水的命运,使水源遭到人为污染。有些城市为迎接卫生达标检,只是突击将主要街道打扫干净,但处于城市边地带却一片狼藉。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能只是面子工程,要更多注重民生问题和环保问题,实实在在去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
5.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同步发展
现实生活中,一些城市建设中往往过多注重经济发展,轻视社会发展。致使经济发展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如城市拆迁纠纷、土地征拨纠纷等。这就需要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的发展,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的各种手段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实现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生产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又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再加上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理想中的生态城市。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是要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目的,使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因此,我们必须牢固科学发展观,树立较高的环保意识,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避免因认识错位走入误区,从而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