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人社局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就业培训方案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2012年开展初、高中毕业生未就业人员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实 施 方 案
为切实帮助未就业初、高中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和技能水平,促其尽快实现就业。按照我区就业培训工作全覆盖、无盲区的总体要求,拟对全区未就业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就业培训专项服务。现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城镇新增就业岗位需求,坚持以“稳增长、惠民生、保稳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未就业初、高中毕业生为重点,通过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其就业技能水平,促进其尽快走向就业岗位。
二、工作目标
针对调查摸底情况,我区拟采取劳动预备制培训、品牌培训、个人申报培训、创业培训等四种培训模式开展工作,动员组织530名未就业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培训,力争培训后实现就业300人以上。按照目前培训政策标准,我区拟落实专项培训补贴资金60万元。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我区拟成立由区人社局局长任组,区人社局分管副局长、区就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区就业局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工作领导组。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区就业局,由*** 1
兼任办公室主任并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四、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2年1月10日至2月10日)
1.宣传组织动员。依托基层平台,及时将培训流程、方式和期限以及培训后推荐就业等相关事项印制成告知书,走村串户发放宣传资料,了解其就业状况和培训愿望,建立网格化动态监测和实名制管理,并通过相关新闻媒体和手机平台等,把开展初高中毕业生就业培训所涉及的专业、时间安排等事项向社会予以公告,扩大社会知晓面。
2.明确培训机构。根据*市财社〔2012〕*号文件要求,在我区范围内选择**职高、**学校等职业院校以及经区人社部门认定的定点职业培训机构等管理制度健全、服务意识好的定点培训机构为培训主体,及时召开培训工作启动会,明确培训要求。按照培训总体规划,定向设置专业、定向组织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与就业“无缝对接”。
3.健全管理机制。按照培训工作要求,通过建立健全培训考核办法和监管体系,制定培训教学方案,明确培训课程、内容等,夯实培训人员基本信息台帐,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做到早谋划、早打算、早统筹,尽可能将所需培训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人员共享惠民政策。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2月11日至10月31日)
1.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以**职高等职业院校为培训主体,组织200人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拟开设电子商务、办公软件操
作员、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等3个专业培训班3期,每期培训课时不少于650课时,自2月中旬启动到9月底结束。其中:3月份启动开展电子商务专业1期,培训人员60人;4月份开展办公软件操作员专业培训班1期,参培人员60人;5月份开展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专业培训班1期,参加培训人员80人,培训地点在各职业院校教室内。
2.开展劳务品牌培训。拟在4月至10月底在各基层社区活动室或小区楼院内开设广告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动物疫病防治、家政服务等4个专业5期培训班,每期参培人员均为40人,共200名,其中4月份启动开展广告设计人员、室内装饰设计人员专业培训班各1期;5月份开展动物疫病防治专业培训班1期;6月份开展家政服务专业培训班1期;7月份开展家政服务专业培训班1期。
3.开展个人申报培训。我区拟开设电子商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室内装饰设计、车工、焊工、电工7个专业,培训人员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专业,在就业部门领取培训推荐函,采取个人不垫支、不出资、随到随学的方式到定点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力争动员组织100人以上,并按照培训补贴标准,由人社部门直接与培训机构核算培训补贴费。
4.开展创业培训。按照创业人员需求,以****周边创建就业创业“一条街”为落脚点,广泛征集创业项目,我区拟于9月份在经省人社厅认定的定点培训机构举办30人的创业培训班1期,力争培训后创业成功率达60%以上。
5.开展督促检查。在举办各种培训班期间,区人社局将继续执行开班“第一节课”制度,并会同监察、财政等部门,坚持采取现场督导、电话抽查等方式进行督促检查,监督和指导培训机构和参培人员是否严格执行培训工作相关要求,同时,建立不定期回访和跟踪制度,确保培训效果取得实效。
(三)总结阶段(2012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
按照***市相关培训政策要求,区就业培训领导组对培训工作进行会审评估,兑现相关培训补贴,并认真做好培训总结工作。
五、加强后续跟踪管理服务工作
一是建立个人档案。对参加培训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备案登记,准确掌握他们的创业、就业等基本情况,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及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落实相关政策。
二是搭建就业平台。积极开展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和推荐就业服务工作,并充分利用区人力资源市场平台,通过举办现场、专场等各种类型的招聘会,促进未就业的初高中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
三是落实就业政策。通过创业培训并获得培训合格证,且有创业愿望的初、高中毕业生,在创业初期存在资金不足的,为其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同时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
二0一二年二月六日
第二篇:区人社局工作总结
区人社局工作总结
2015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有效监督、大力支持下,区人社局以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为重点,积极推进人才工程建设,加强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干部队伍建设,着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实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新突破。
一、2015年工作回顾
(一)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实现城镇实名制就业31607人,完成市指标的131.7%(市指标24000人);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总量控制在14956人,在市指标要求的15300人以内;
——稳定就业率79.2%,高于市指标(50%)29.2个百分点; ——零就业家庭12人全部兜底安置就业,达到市指标的要求,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扶持创业带头人550人,带动就业3300人,完成市指标的220%; ——新增创业1900人,完成市指标的147%;
——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500万元,完成市指标的102%;其中,个贷发放1433万元,完成市指标的133%;女性个贷发放520万元,完成市指标的481%; ——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其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90人,进城务工农民培训1480人,创业培训360人,完成年指标的100%。农村劳动力技能远程培训2次,共50人。
——各功能区(街道)及124个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网络全部在专网新系统下运行。
——上传省就业信息网个人求职信息13544条,完成指标的135%;岗位信息34077条,完成指标的162%;信息准确率达100%。——创业项目22个,完成指标的110%; ——创业事迹16篇,完成指标的160%;
——一次性创业补贴和税费补贴1笔,完成指标的100%; ——创业大讲堂及创业明星巡回演讲2场次;
——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其中,创办企业12户,带动就业50人,完成指标的100%;
为强力推进XX市“万人创业工程”,我区积极发挥区域内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区位优势,把握“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的大好机遇,凝聚政府、企业、高校力量,实现创业促发展和就业保民生的良性互动,着力做实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四级就业网络平台,分别开展了“创业文化月”、“双创峰会”等活动,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新推动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区域经济行稳致远和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
首先,夯实基础,完成好规定动作。一是扎实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活动。为扎实推进就业创业工作,我们落实市局要求,组织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就业援助月”和“春风行动”活动。我们以功能区(街道)、社区为依托,通过建立4+1责任包保体系(区、局、功能区或街道、社区各1名负责人与1名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对接帮扶就业)、开展“四个一”活动(组织一次现场座谈,进行一次家庭走访,开展一次岗位对接,赠送一次就业信息材料)、对特殊困难人员实施政府兜底就业等三种方式,促进零就业家庭人员、低保人员、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确保困难群体100%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二是搞好培训,提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针对社区换届后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统一组织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社区就业创业工作人员能够迅速熟悉业务,服务水平有了整体提高。
三是加强基层就业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程,34个社区获批市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功能区(街道)、社区就业平台网络触角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失业人员实现了就近就业。我们在利用政务服务中心电子大屏幕、社区(村)宣传板等传统手段发布用工信息的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qq群、微信群,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服务。目前我区已建立就失业登记、用工备案等工作群5个,有近2千家企业进入其中,形成了良性互动。其次,协调联动,谋划就业创业大格局。一是加强横向部门联动。区人社局协调区财政、市场监督管理、服务业等部门,解决小企业创业初期的资金困难,为创业带头人企业发放社保补贴,办理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提升小企业的活力;培育以创业明星为主体的典型群体;充分利用网站、qq工作群、创业微信群等开辟创业政策宣传专栏,推介各类创业项目。
二是围绕首府国际生态商务开发区、北部宜居新城建设和三台子地区改造等,开展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就业服务活动。利用中海商业广场、中粮广场、保利大都会、华润置地广场等重点项目开工、复工契机,完善用工服务,提供用工岗位5000余个,实现批量就业。
三是开发区域资源,积极扩大就业渠道。紧贴功能区的特点,深入商圈、商会、行业协会以及东北簋街、户外运动休闲街、星吧街、彩虹街等特色街区,开展创业服务,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四是大力培育新的创业扶持基地。根据不同创业群体的需求,抓好创业项目的征集、开发、评估和推介工作。加强创业项目库建设,努力提高创业项目的可操作性。培育东北簋街、塔湾农贸市场、第一大道等为新的创业扶持基地。
第三,畅通渠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一是充分发挥创业贷款促进创业创新的巨大作用。在原有盛京银行的基础上,我们将邮政储蓄银行增加为创业担保贷款的经办银行,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扩大了贷款发放额度,简化了贷款审批手续,17个工作日内办结,缩短了贷款审批时限。二是简政放权,便捷服务。我们向功能区(街道)下放了为企业办理就业登记的权力,打破了失业登记只在户口地办理的区域限制,实现了用工企业就近为员工办理就业登记,劳动者可在全区任何一个社区办理失业登记。
三是迎难而上,破解普惠制培训难题。我们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辽宁博华职业技术学校开展普惠制培训,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同时,我们着力培育普惠制培训基地,积极鼓励区内职业培训学校参加普惠制基地资格评定,颇菲特职业培训学校获得普惠制培训基地资质。
第四,创业创新引领,提升就业创业工作层次。
一是抢抓机遇,打造创业创新街区。继打造东北簋街、户外运动休闲街、星吧街、彩虹街后,我们助力爱国者创客空间、乐创会两大运营平台。12月12日,第一届“互联网+智慧xx双创峰会”在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成功举行。团省委、沈阳师范大学、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区政府领导及200余家企业代表、高校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峰会。二是改善民生,推进“024便利店”建设。通过“024便利店”和“互联网+”的模式,解决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024便利店”发展到31家,吸纳就业124人(拟扩大至120家,基本覆盖全区每个社区)。三是培育典型,带动创业创新。全区逐渐涌现出一批创业先进人物,竹子手绘李榕竹、沈阳旺泽酒行王涵、西多贝蛋糕店郭庆阳等多次被省市主流媒体采访报道。通过培育创业带头人,推广创业经验,就业创业工作产生了倍增效应。
(二)社保扩面深入推进
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扩面工作成效显著,参保覆盖范围扩大至全区各类企事业单位、个体劳动者、自由职业者。
一是全面贯彻《XX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沈政发〔2014〕54号),建立和完善扩面征缴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奖惩机制,层层分解下达任务,落实工作职责,督促各功能区(街道)把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年初,印制了1万份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单,发放到各功能区,帮助各功能区居民及时了解最新的养老保险政策。完成养老保险统筹征缴28,383万元。为首府新区2338名失地农民缴纳养老保险1625万元。
二是完善部门联动机制,提高医保手续办理效率。区人社局积极协调各相关单位,主动为办理医保手续的人员提供便利条件。全年共完成居民医保参保141510人,职工医保参保7455人。
三是超额完成失业保险参保任务。今年以来,失业保险参保136767人,完成年计划的120.9%,接收失业职工档案4386本,41690人领取失业金,发放失业金43833920元,失业职工报到4382人,核定企业缴费手册11449户。
四是工伤保险扩面势头良好。《工伤保险条例》修订以来,全区工伤保险参保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职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工伤保险扩面达到122472人,完成年计划的100.5%。受理工伤案件195件,结案175件,不予认定1件,不予受理1件,撤销认定7件。
(三)人才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多措并举,积极帮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经过细致摸底调查,确定区内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13人,建立了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包保责任体系,通过家庭走访、调查问卷、岗位对接、政府兜底等“一帮一”帮扶措施,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实现了100%就业。二是求质保量,着力搭建人才专项服务平台。高标准举办了xx区中小企业与高校毕业生对接洽谈的大型专场招聘会。组织开展了区与功能区(街道)之间、功能区(街道)之间、功能区(街道)与社区之间多种形式的招聘活动,优化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
三是落实“千企万岗就业见习计划”和企业(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办法。通过走进企业、深入社区、组织招聘会等形式开展政策宣传,进一步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企业,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推动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2015年,返回生源地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739人,实际就业681人,就业率达到92%;征集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信息106条;新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单位7家,完成就业见习补贴申请115人;申请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社保补贴72人;引领大学生创办企业90家;召开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会10场,网络招聘会3场;上报中高级人才需求单位30个;引进海外研发团队项目结案1件、备案2件。
第三篇:2020年人社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大力实施招考计划,助力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进一步创新人才招聘方式,指导教育系统、卫生系统通过网络招聘的方式,招聘工作人员21名,其中:教育系统13名,卫生系统8名,有效解决了教育系统部分学科教师紧缺和卫生系统临床医生断层的问题。积极与省内具有招聘资质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合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国家统计局临泽调查队公开招聘统计调查工作人员5名,为政务服务中心公开招聘临泽县政务服务热线工作人员6名,为公安系统公开补录警务辅助人员6名。二是实施青年见习计划,助力企业全面复工复产。
组织力实施“百万青年见习计划”,大力宣传离校2年内高校毕业生和16-24周岁失业青年就业见习相关政策,积极引导符合条件青年参加就业见习项目,至目前,共选派63名青年到企业见习。同时,做好到企业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管理与服务工作,适时对人员在岗、工资发放及社会保险费缴纳等情况进行核查,并及时发放见习和到企业就业毕业生各项补贴。至目前,共发放见习补贴44.5万元;发放到企业就业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137.85万元。三是实施就业援助计划,助力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
认真落实《临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人事局等五部门关于对城乡困难家庭普通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实行就业援助的意见的通知>》精神,根据各单位就业援助岗位及人员需求计划,经资格审查、“双向选择”,推荐30名城乡困难家庭普通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到就业援助工作(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未就业毕业生1名)。累计为268名就业援助和公益性岗位人员拨付岗位补贴236.96万元;拨付社保补贴110.25万元。四是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提升就业创业服务能力。
及时通过网络平台发布《2020年临泽县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报到及档案接收须知》,指导毕业生做好线上、线下报到实名登记,至目前,共为15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办理了报到登记、网上审核、信息维护及信息实名制动态跟踪管理工作。加强档案管理服务工作,对现存的7615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对形成的1226份装档材料整理装档,为77名毕业生办理了档案托管手续,为16名毕业生和13名灵活就业人员办理档案转入手续,为78名毕业生和1名灵活就业人员办理了档案转出手续,为46名高校毕业生出具各类档案证明材料。
2020年支持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项目省、市均未发公告,暂未实施。
第四篇:人社局就业民生工作总结
人社局就业民生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局主动发力,紧紧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强服务、保民生、促和谐,一手抓全市人力资源的整体性开发,一手抓事关民生的社会保障,通过努力,我们确立的“服务转型升级、助推经济发展、改善保障民生、促进幸福和谐”的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一、强化招引、优化服务,人才强基作用不断凸显
(一)加大高层次人才集聚,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全年我市引进的高层次海归创业创新人才团队达到143个,海归创业创新高层次人才310名。引进本科人才3960人,其中硕士及以上人才260人。加强博士后工作站的管理,我市现有4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站点数与在站博士后人数达到了1:1,位于全省前列。全年共有3600余人通过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以上的鉴定,超额培养1000名高技能人才,完成全年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138%;8200人参加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6500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二)优化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拓宽人才渠道。今年共举办了95场固定人才(人力资源)集市,其中专场招聘会9场,总共进场单位6462家次,提供岗位13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2.5万人次。灵活运用专场招聘、外出招聘、委托招聘和网络招聘“四大招聘”形式,举办了大学生创业节活动,适时推出“今年XX市校园引才计划”,充分挖掘潜力引进人才。积极服务大学生,建设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我市32家见习基地共提供780人次的就业见习。继续完善丹阳人才网,对人才网实施了百度优化和手机版的上线,开通了丹阳人才网官方微信和微博平台,多元化为企业和人才提供服务媒介。
(三)积极依靠培训平台,整合智力能源。今年共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8748人,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9914人,其中城乡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培训4072人。共举办创业意识教育培训3.19万人,syb创业培训2083人。认真组织实施各类初级职称评定、中高级职称申报工作,审核上报了各系列高级职称材料共300余份。
(四)大力实施引智项目,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今年共执行了22个引智项目,引进外国专家18人,留学回国人员20人。会同农委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稻鸭共作”基地建设,对省引智成果示范推广高效农业新技术培训基地进行了授牌,并在今年举办了中日稻鸭共作技术交流会。我局还在第二十届全国引进日本花甲专家项目洽谈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二、主动作为、搭建平台,社会保障和创业就业惠民服务深入人心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政策体系,实现了新农合在上海异地实时结算,医保各项指标9月底已全面完成,截至12月底,全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1.03万人,全市社会医疗保险收入6.93亿元,支出6.48亿元,新农合参保61.64万人。继续完善社保扩面征缴,截至12月底,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62万人,基金征缴收入12.09亿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5万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市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该政策自2004年1月1日开始施行,2007年9月1日进行了政策调整,出台了新的保障办法。但是仍然存在保障制度不统一、保障层次不统一、保障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云阳镇先行开展被征地农民保障新政策的试点,城南村和城北村已有1822人应保障对象进入新政策保障范围,共筹措资金1.07亿元,土保对象转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1082人,己全部按规定参加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补缴4766万元。针对云阳镇在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政府召开专题协调会,形成了两个会议纪要,对政策做进一步的明确。市领导还带队赴XX市进行了专题学习调研,进一步完善我市失地农民保障新政策。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扶持城乡困难群体就业,积极落实创业政策,以“全民创业”带就业,全市累计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605万元,扶持创业1660人,创业带动就业8268人,申报创建省市两级创业促进工作示范单位5个,创业促进工作示范岗40个。加强对企业的用工监测,采用“一企一访”的方式,切实保障企业用工需求,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今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9200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636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09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120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3%以内。
三、创新思路、突出重点,“金保工程”和村级服务平台建设全力推进 “金保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在全国推行的“十二金”电子政务工程之一,其中建成全市“同人同城同库”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中心是“金保工程”的基础和保障。我们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和序时进度,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正处于基础信息采集表输入阶段,截止目前已输入近65万人的信息采集表,为我市“金保工程”数据整理比对和发放社会保障卡作准备。
2009年起,我市启动社区(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2010年底实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实现社区(村)级服务平台全覆盖。2011年底选聘了188名大学生作为专职劳动保障协理员,充实到社区(村)人社公共服务站,目前在岗的专职协理员有186名。今年为高质量完成社区(村)级平台建设工作,全市各镇(区)已在本辖区选择场地条件较好的社区(村)打造样板工程,在今年10月底前全部完成辖区内社区(村)平台建设任务,从而进一步做到场所标准化、服务规范化、队伍专业化,更好地完善“15分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圈”,打造新型农保经办服务“四个不出村”新理念,真正实现“一站式”、“一条龙”服务,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四、调处结合、联动防控,劳动关系和企业军转干部维稳成效明显
(一)劳动监察和维权机制不断健全。一是净化用工环境。加强合法用工巡查,共巡查各类企业2262户,对14户被列为橙色以上的企业实施重点监控,有效抵制了各类违反劳动法规的事件发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累计检查用人单位1205家,涉及劳动者42175人,为农民工追讨工资435.8万元;二是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共处理劳资纠纷群体性突发事件16起,其中欠薪逃匿案件5起,5人以上群体性事件11起。三是强化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提高快速处置能力,实施监察分类处理制度,推进全省监察联动举报投诉平台建设。
(二)仲裁效能建设和调解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大力推进仲裁实体化建设,深化镇(区)、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劳动人事仲裁人民调解工作室建设,切实充分发挥基层调解职能,将劳资纠纷预防化解在基层。贯彻柔性调处,健全“调、裁、审”互通联动机制,今年共处理劳动争议案件3426件,其中立案受理1703件,案外(乡镇办事处)受理1723件。已结案3402件,结案率达99%。其中调解结案3025件,调解结案率达88%。
(三)企业军转干部维稳解困工作持续向好。继续保持无一人进京和越级上访的良好态势,各项安置政策和企业军转干部的有关政策待遇得到有效落实。
五、依法施管、稳步推进,机构编制和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
(一)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促进机构编制设置科学化。继续做好司徒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积极稳妥的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做好市城乡统筹工作委员会机构、职能及人员编制的调整工作,完成了镇国土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做好滨江新城规划、住建、城管分支机构的设置工作。做好我市公共资源交易职能机构、三大行业公司、检察系统机构的整合工作。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人员增长。完成了2012事业单位年检工作任务。本应接受年检事业单位法人375个,合格375个,合格率达到100%。多方联动强势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化用工清理规范,出台了《XX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化用工管理暂行办法》,并下达了各镇(区)、各部门社会化用工计划控制数及人员分流任务,三年内将减少社会化用工1818名。
(二)不断规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公开招考和公务员考录工作。在2012年完成全市首次岗位设置的基础上,对相关文件及问题矛盾进行汇总筛选,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进行了逐步完善。开展了市卫生局、教育局、部分事业单位集中公开招考工作。完成了20122564名公务员、6756名事业单位人员考核工作。做好了今49个公务员职位的招录工作。完成了我市明年公务员招考计划职位编制工作,全市共编制上报今年公务员招考计划职位62个。
今年以来,我局主动发力,紧紧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强服务、保民生、促和谐,一手抓全市人力资源的整体性开发,一手抓事关民生的社会保障,通过努力,我们确立的“服务转型升级、助推经济发展、改善保障民生、促进幸福和谐”的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一、强化招引、优化服务,人才强基作用不断凸显
(一)加大高层次人才集聚,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全年我市引进的高层次海归创业创新人才团队达到143个,海归创业创新高层次人才310名。引进本科人才3960人,其中硕士及以上人才260人。加强博士后工作站的管理,我市现有4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站点数与在站博士后人数达到了1:1,位于全省前列。全年共有3600余人通过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以上的鉴定,超额培养1000名高技能人才,完成全年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138%;8200人参加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6500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二)优化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拓宽人才渠道。今年共举办了95场固定人才(人力资源)集市,其中专场招聘会9场,总共进场单位6462家次,提供岗位13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2.5万人次。灵活运用专场招聘、外出招聘、委托招聘和网络招聘“四大招聘”形式,举办了大学生创业节活动,适时推出“今年XX市校园引才计划”,充分挖掘潜力引进人才。积极服务大学生,建设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我市32家见习基地共提供780人次的就业见习。继续完善丹阳人才网,对人才网实施了百度优化和手机版的上线,开通了丹阳人才网官方微信和微博平台,多元化为企业和人才提供服务媒介。
(三)积极依靠培训平台,整合智力能源。今年共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8748人,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9914人,其中城乡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培训4072人。共举办创业意识教育培训3.19万人,syb创业培训2083人。认真组织实施各类初级职称评定、中高级职称申报工作,审核上报了各系列高级职称材料共300余份。
(四)大力实施引智项目,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今年共执行了22个引智项目,引进外国专家18人,留学回国人员20人。会同农委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稻鸭共作”基地建设,对省引智成果示范推广高效农业新技术培训基地进行了授牌,并在今年举办了中日稻鸭共作技术交流会。我局还在第二十届全国引进日本花甲专家项目洽谈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二、主动作为、搭建平台,社会保障和创业就业惠民服务深入人心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政策体系,实现了新农合在上海异地实时结算,医保各项指标9月底已全面完成,截至12月底,全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1.03万人,全市社会医疗保险收入6.93亿元,支出6.48亿元,新农合参保61.64万人。继续完善社保扩面征缴,截至12月底,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62万人,基金征缴收入12.09亿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5万人。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市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该政策自2004年1月1日开始施行,2007年9月1日进行了政策调整,出台了新的保障办法。但是仍然存在保障制度不统一、保障层次不统一、保障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云阳镇先行开展被征地农民保障新政策的试点,城南村和城北村已有1822人应保障对象进入新政策保障范围,共筹措资金1.07亿元,土保对象转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1082人,己全部按规定参加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补缴4766万元。针对云阳镇在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政府召开专题协调会,形成了两个会议纪要,对政策做进一步的明确。市领导还带队赴XX市进行了专题学习调研,进一步完善我市失地农民保障新政策。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扶持城乡困难群体就业,积极落实创业政策,以“全民创业”带就业,全市累计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605万元,扶持创业1660人,创业带动就业8268人,申报创建省市两级创业促进工作示范单位5个,创业促进工作示范岗40个。加强对企业的用工监测,采用“一企一访”的方式,切实保障企业用工需求,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今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9200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636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09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120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3%以内。
三、创新思路、突出重点,“金保工程”和村级服务平台建设全力推进 “金保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在全国推行的“十二金”电子政务工程之一,其中建成全市“同人同城同库”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中心是“金保工程”的基础和保障。我们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和序时进度,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正处于基础信息采集表输入阶段,截止目前已输入近65万人的信息采集表,为我市“金保工程”数据整理比对和发放社会保障卡作准备。
2009年起,我市启动社区(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2010年底实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实现社区(村)级服务平台全覆盖。2011年底选聘了188名大学生作为专职劳动保障协理员,充实到社区(村)人社公共服务站,目前在岗的专职协理员有186名。今年为高质量完成社区(村)级平台建设工作,全市各镇(区)已在本辖区选择场地条件较好的社区(村)打造样板工程,在今年10月底前全部完成辖区内社区(村)平台建设任务,从而进一步做到场所标准化、服务规范化、队伍专业化,更好地完善“15分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圈”,打造新型农保经办服务“四个不出村”新理念,真正实现“一站式”、“一条龙”服务,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四、调处结合、联动防控,劳动关系和企业军转干部维稳成效明显
(一)劳动监察和维权机制不断健全。一是净化用工环境。加强合法用工巡查,共巡查各类企业2262户,对14户被列为橙色以上的企业实施重点监控,有效抵制了各类违反劳动法规的事件发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累计检查用人单位1205家,涉及劳动者42175人,为农民工追讨工资435.8万元;二是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共处理劳资纠纷群体性突发事件16起,其中欠薪逃匿案件5起,5人以上群体性事件11起。三是强化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提高快速处置能力,实施监察分类处理制度,推进全省监察联动举报投诉平台建设。
(二)仲裁效能建设和调解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大力推进仲裁实体化建设,深化镇(区)、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劳动人事仲裁人民调解工作室建设,切实充分发挥基层调解职能,将劳资纠纷预防化解在基层。贯彻柔性调处,健全“调、裁、审”互通联动机制,今年共处理劳动争议案件3426件,其中立案受理1703件,案外(乡镇办事处)受理1723件。已结案3402件,结案率达99%。其中调解结案3025件,调解结案率达88%。
(三)企业军转干部维稳解困工作持续向好。继续保持无一人进京和越级上访的良好态势,各项安置政策和企业军转干部的有关政策待遇得到有效落实。
五、依法施管、稳步推进,机构编制和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
(一)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促进机构编制设置科学化。继续做好司徒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积极稳妥的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做好市城乡统筹工作委员会机构、职能及人员编制的调整工作,完成了镇国土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做好滨江新城规划、住建、城管分支机构的设置工作。做好我市公共资源交易职能机构、三大行业公司、检察系统机构的整合工作。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人员增长。完成了2012事业单位年检工作任务。本应接受年检事业单位法人375个,合格375个,合格率达到100%。多方联动强势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化用工清理规范,出台了《XX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化用工管理暂行办法》,并下达了各镇(区)、各部门社会化用工计划控制数及人员分流任务,三年内将减少社会化用工1818名。
(二)不断规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公开招考和公务员考录工作。在2012年完成全市首次岗位设置的基础上,对相关文件及问题矛盾进行汇总筛选,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进行了逐步完善。开展了市卫生局、教育局、部分事业单位集中公开招考工作。完成了20122564名公务员、6756名事业单位人员考核工作。做好了今49个公务员职位的招录工作。完成了我市明年公务员招考计划职位编制工作,全市共编制上报今年公务员招考计划职位62个。
六、强化作风、突出整改,行风政风建设持续深入
自从今年开展机关作风活动以来,我局思想先行,强化组织领导,加强部门协调,细化工作方案,抓好贯彻落实,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评议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是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市委“十项规定”为契机,制定下发“十个不准”文件,继续加强了机关作风建设;二是出台了“优质服务窗口”和“优质服务先进个人”创建评比活动实施意见。在全局召开了机关作风建设大会,明确突出整改、增强效能,提高机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营造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着力解决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从而集中解决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三是根据行风政风建设的要求,通过明察暗访、日常检查注重整改提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多次召开服务窗口整改会议,窗口环境、服务流程得到进一步提高。组织机关干部员工参观了胡桥廉政教育基地,通过党课、支部大会、观看电教片等形式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的防腐拒变能力。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把机关作风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明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阔步迈向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奋进之年,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涉入深水区,人社工作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既凸显重要地位,也肩负艰巨重任。随着改革发展深入,人社领域一些体制与机制的、历史与现实的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出来。结合我市实际,当前人社工作重点是要积极应对和处理好五个方面问题:一是用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市场供求监测分析,全市企业用工总体平稳、劳动力供求总体平衡,但也存在需求同比下降、结构性用工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等问题:一方面许多企业亟需技能型、复合型劳动者;另一方面许多求职者又不符合工作岗位要求,导致“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结构型用工荒和“就业难”。二是社保可持续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受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社保待遇水平刚性增长等因素影响,我市社保基金运行面临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全市老龄化加快,社保制度内退休人员与在职缴费人员的比例不平衡,基金供养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国家连续10年大幅提高养老金,年均增长10%以上,企保基金征收增长乏力,扩面征缴基金有限。企业破产改制社保基金挂账等历史遗留问题由隐性逐步显性。同时,被征地农民保障工作终因开展难度大、历史遗留问题多、上访人员多、财政资金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土保政策迟迟不得出台,也未得到进一步推广,该工作目前处于停滞状态,全年基金征缴总额也受到了影响。鉴于以上原因,对照2012年年底作预算时,土保转企保人员预测有1.1万人,平均每人补缴3万元,合计一次性补缴收入3.3亿的要求,到今年底为止,土保转企保只有5000万元,这与去年年底预估相差了2.8亿元。三是产业集聚人才的能力偏弱。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特色不明显,对人才的集聚吸纳能力不强。全市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产业人才匮乏,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中,工程和农业技术人员等生产一线人才比重偏低。与发达地区和苏南其他城市相比,人才环境和人才政策的吸引力不强,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机制不活,城市环境和文化氛围不优,存在引才难、留才难。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路径亟待拓宽。与周边发达地区和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不快,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工资性收入仍占居民收入较大比重,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偏低。与此同时,社会收入差距拉大,城乡间、区域间、行业间以及企业高管与普通职工之间的收入存在较大倍差。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措施不多,刚性手段不足,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收入在全省处于偏低水平。五是协调劳动关系矛盾的压力较大。受经济运行不稳定因素影响,因企业退工、减员引发的矛盾增多,工资拖欠、不签合同、不缴保险等劳动争议案件仍处于高位运行:一方面,少数企业逃避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不遵守劳动法规;另一方面,稳增长、强服务,强调招商引资、优化发展软环境的要求,为加强劳动保障执法带来难度。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威慑力不够,劳动人事争议矛盾调处和监察执法力量比较薄弱,政府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发挥还有待加强。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研判,精心谋划,在明年人社工作中把握好以下“三大机遇”:一是人社部门职能的新定位,为人社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一轮改革作出了总体布局,改革发展将向深层次迈进。全会指出,人社工作涉及每个人的利益,既是支撑改革发展的“基石”,也是协调平衡各方利益的“调节阀”;既是动态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也是促发展、稳增长的“助推器”;既是化解矛盾和纠纷的“防火墙”,也是维护和谐稳定的“减震器”。人社地位更突出、任务更艰巨、责任更重大。二是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为人社事业现代化明确了路线图。在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人社部门承担着社会保险全覆盖、高技能人才培养、提高居民收入等核心指标和构建现代化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人才支撑和公共服务四大体系的工作项目。融入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使我市与周边发达城市迈上统一起跑线,走上新一轮“同台竞技”,有利于更便捷地学习借鉴周边城市的成功经验,推动人社工作的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有利于争取上级对民生事业的经费投入和工作支持,在更高起点、更快速度、更大力度上推进人社事业跨越发展。三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人社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对人社工作进行批示,对更好地推进全民创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才引进、社会保障、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等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并对人社重点亮点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与此同时,我们在指导思想上,还要做到“三个体现”:一是体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工作会议精神,以全市一流的目标作为参照系,与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指标相衔接,科学确定各项工作的量化指标,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定性。二是体现各镇区间的竞争发展。深入分析研究各项工作应对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着力破解瓶颈和难题,明年各项重点工作都需要各个镇区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各镇区相互赶超的良好氛围。三是体现创新原则和改革精神。工作中时刻将创新作为一种常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各项工作突破老一套,在完善政策、优化机制上寻求创新。明年全市人社工作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改革创新、转型提升”工作基调,突出“创特色、争一流”工作主题,紧扣“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工作主线,以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和目标,着力完善现代化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人才支撑、公共服务“四大体系”,不断深化人事制度和工资分配“两项改革”,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一项机制”,促进人社服务转型,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现代化发展。明年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注重质量,实施人力资源整体开发计划。加快构建以人才引进为重点、产业化技术为支撑、平台建设为基础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国际化人才引领创新,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技能实用人才。围绕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实现产业集群与人才集群、产业链与人才链、产业发展与人才发展的“三个良性互动”。积极申报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和企业博士集聚计划。推动高端人才与资本、高新技术、高新项目“嫁接”,吸纳集聚一批能够带动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突出企业实用技能人才培养,完善高技能人才政策,多渠道培养技能人才。到明年末,共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人,使我市“千人计划”专家达到11名;引进省“双创人才”10人,届时我市省“双创人才”将达到53名。
二、协调推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把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拓宽就业增收、创业增收、保障增收、帮扶增收、政策性增收等渠道,千方百计培育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企业职工工资市场调节机制,推动职工与企业经营者平等协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开展企业薪酬调查,加强工资调控管理,推进集体合同签订,强化工资集体协商,适时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推广实施企业职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和应急周转金制度;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调整优化工资结构,改善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水平。
三、统筹兼顾,着力关注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始终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实名登记制度,拓宽就业信息发布渠道,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加大就业政策宣传力度和就业岗位开发力度,改变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就业观念,扩大就业规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完善就、失业登记制度,加强就业指导服务,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增强劳动者职业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就业岗位稳定;落实服务企业政策措施,强化重点缺工企业与技职校、劳务中介机构对接和外地劳务基地的对接,帮助解决用工难题,保持企业用工稳定。
四、高效规范,实施创业载体完善计划。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资源,进一步完善各类创业基地,提高创业载体建设的企业入驻率、创业企业贡献率和创业者的成活率,对创业典型进行重点宣传,发挥创业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创业载体建设层次,着力打造一批创业示范园和创业品牌,提升创业载体孵化、实训、培育功能,积极引导创业向园区集中、向优势产业链靠拢。
五、着眼全局,全面推行各项职业技能培训。完善技能培训政策,落实培训直补措施,提高培训资金使用效率。紧贴产业发展,推行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就业导向性培训,重点对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对失业人员实施再就业培训,对农村劳动力实施转移就业培训,对企业职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促进技能培训与就业岗位、培训与产业项目的有效对接。
六、扎实推进,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整合城乡社保制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新农保、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双轨合一”运行,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向企业养老保险转移。加大扩面征缴力度,着力解决特殊人群、边缘人群、困难人群保障问题,实现“应保尽保”;加大基金清欠力度,加强社保基金管理,建立基金运行内审、监测、监督、检查等长效管理制度,制定和落实破产改制企业挂账分期偿还计划,完善社保征缴奖励机制,做到“应收尽收”。深化医保制度改革,完善全市医疗保险政策体系,坚持医保扩面,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异地医保实时结报。优化医疗费用结算办法,改进定点医药机构管理办法,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在云阳镇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对全市失地农民保障分三个时间段和年龄段进行情况调查,根据省厅的93号令,尽快出台被征地农民保障政策,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开,实现与93号令的无缝对接。
七、紧跟进度,深入推进金保工程建设。按照XX市政府对我市“金保工程”建设专项督查会议要求,我们在抓紧做好采集信息输入的同时,还将组织专家对“金保工程”建设方案进行论证,根据专家意见完善该建设方案,抓紧做好“金保工程”数据比对工作和社会保障卡发放前期准备工作,既要保证数量,更要保证质量。预计在明年年底或2015年初就有市民可拿到首批发放的社会保障卡。
八、积极稳妥,全面构建和谐稳定劳资关系。深入开展以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法制宣传为重点的“法治市”创建活动,深入贯彻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健全监察仲裁排查预警、调解处理、应急管理机制。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劳动保障诚信工程建设活动,建立健全诚信评价体系。完善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完善推进监察全省联动举报投诉平台建设和案件分类管理制度,规范案件联动机制,加大劳动监察和行政执法力度,加大工资支付排查力度,严防群体欠薪事件。建立仲裁司法与援助制度,实现争议处理柔性化、案件办理标准化,切实解除劳动者维权之“忧”和用人单位依法管理之“忧”,力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的和谐稳定。
九、服务大局,积极做好机构编制各项工作。按照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要求,及时做好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方案涉及的编制划转、职能调整和人员整合工作,同时根据上级要求做好其他相关机构的整合工作。在今年底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对一些复合型事业单位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进行职能剥离,以稳步推进全市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开展。继续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审计局做好离任领导干部的“三责联审”工作,会同纪委、财政等部门开展在编不在岗人员、社会化用工等情况的专项督查。进一步强化对机构编制的科学管理,对全市中小学开展重新核编工作,为进一步搞好教师配备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进一步加大机构编制工作的对外宣传力度。
十、高度重视,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新形势下的群众路线教育工作,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解决好“主动干”的问题、解决好“干得好”的问题。广泛征求意见,着力查找“四风”问题,认真查摆、即查即纠,主动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社区开展亲民、便民、利民、惠民服务,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民生热点问题。优化整合宣传资源,完善与相关媒体的一周信息汇总调度办法,形成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宣传的制度化、常态化,实现信息资源的及时互动和共享,提高人社部门社会保险、劳资薪酬、法律法规等各种信息和政策的影响力和群众知晓率。牢固树立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为民服务的百姓情怀、包容他人的宽广胸襟,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昂的精神状态,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推动人社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篇:人社局社会就业工作总结[范文]
人社局社会就业工作总结
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要求,认真按照省人社厅的部署,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凝心聚力、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今年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创新举措,全面提升机关效能。今年来,我局结合效能提升年活动,深入开展整治庸懒散奢不良风气工作,为全力完成人社工作任务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一是落实制度建设。印发了《XX市人社局今年日常工作绩效考评办法》,并研究制定了《议事决策制度》、《分工负责制度》、《工作协调制度》、《监督约束制度》和《自身建设制度》等五大类42项制度和103项防控措施,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二是加强教育学习。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八项规定”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加强作风建设、参与效能提升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重点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与业务培训,切实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三是规范办事流程。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确保“进一次门,办成所有该办的事情。”同时,缩短业务办理时间,如劳动合同鉴证、劳动年审等8个服务项目,由原定5至7个工作日的办结时限调整为即时办结;人力资源服务许可等3个行政许可的办结时限,由规定的30至90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等。四是开展提升服务企业效能专项活动。制定了《今年XX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效能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由副处以上领导干部带队,分成13个工作小组,深入到100家市直挂点企业调研和指导工作,并以此为突破口,及时为企业解决在招工难、职工技能培训以及社会保险方面等一些突出的问题,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提升服务,积极推进更高质量就业。今年以来,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47万人,完成年目标任务131.8%;新增城镇就业4.46万人,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11.5%;失业人员再就业2.97万人,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18.8%;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495人,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39.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5%,就业局势基本保持稳定。一是全面落实扶持政策。大力实施就业扶助制度,积极开展“扶贫双到”、“送聘下乡”、“送岗位到社区(村)”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就业服务活动。实施上门送岗、即时服务、承诺服务、结对帮扶等援助制度。今年,全市共有3.44万人次得到了各项政策的扶持,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及创业,共支出就业专项资金3821.34万元。二是大力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以实施“双转移”战略为契机,认真开展“南粤春暖行动”活动,为异地务工人员提供“送培训、送服务、送岗位”服务,有效缓解个别企业“招工难”和部分劳动者“就业难”的问题。今年,全市共举办“南粤春暖”就业服务月专场招聘会105场,进场企业4202家,提供就业岗位8.51万个,进场求职8.49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2.27万人。三是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把公共就业服务延伸到镇(街道)、村(居委)。目前,全市6个县(市、区)均已设立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48个镇(街道)建立了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832个村(居)委分别聘请了劳动保障协理员。四是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工作重要位置,对本地户籍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全面摸底,建立实名制台帐并进行动态管理,实行“一对一”就业服务和“五个一”专项服务。通过电话咨询和登门走访等形式,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职业指导和推荐就业。在高校毕业生报到时期,对前来报到的高校毕业生积极做好政策宣传工作,让高校毕业生能够知政策、懂政策、用政策。同时,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周”、校企对接、供求洽谈等专项活动,定期举办“南粤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一企一岗”等专场招聘会,为更多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目前,我市201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6%。五是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的自主创业原则,以“培育创业主体、拓展创业空间、加强创业服务”为重点,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发挥省级创业型市(县)引导作用、落实孵化基地建设和大力开展创业培训等有效举措,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积极做好“邮储银行杯”创业创富大赛组织筹备和预赛工作,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今年,全市成功创业2253人,创业带动就业10375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34笔,1861.5万元。
(三)多措并举,扎实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劳动力有效转移就业的一项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以实施“双转移”为契机,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工作,不断增强技工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努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变化能力,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省今年下达我市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任务2.7万人。全年全市共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3.45万人,完成年目标任务128%。市高级技工学校共招全日制学生2616名,其中高级工班学生386人,中级工班学生2230人,超额完成了省厅下达的招生任务。一是积极开展技能提升培训。结合阳江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我们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与产业转移的有机衔接。依托市高级技工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送教上门、送技能进产业园区等形式,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为产业园区培训大量的技能人才。二是重点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转型升级要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有重点地开拓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同时,对革命老区、贫困村(户)劳动力采取分期分批集中输送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培训开展技能培训,并对学员实行“五免费一补助”的政策优惠,努力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三是切实做好技工教育和工业园区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大力实施校园对接产业园工程,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市高级技工学校联合开办特色班,建立招工即招生“校企双制”合作模式,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目前,市高级技工学校与深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XX市汉能工业有限公司、广东省银鹰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联通阳江分公司等20多个企业,共建实训基地4个;招工即招生,共招173人;开展在岗工人技能提升服务,培训592人次;开展在职双制班2个,共招67名在职工人。同时,与企业共建职业研发应用基地。今年6月份,市高级技工学校与XX市十八子集团、广东银鹰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合作共建五金刀剪职业研发应用基地。四是认真做好技校与职校合并和启动技师学院升级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市高级技工学校和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合并的文件精神,积极响应,动员全体师生,全力做好两校合并工作。同时,学校成立了升技师学院工作小组,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分配任务,整理、组织材料,努力做好技师学院评审工作准备。
(四)扩面提质,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今年以来,我市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基金收入和累计结余额不断增加,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城镇职工五险种参保人数达131.37万人次,比上年末新增参保人数7.27万人次;五险种征缴收入合计168938万元,同比增加9151万元,增长5.73%;五险种待遇支付合计157708万元,同比增支26689万元,增长20.37%;五险种基金累积结存合计301114万元。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99.77万人,完成省下达任务91.7万人的108.8%。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224.6万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一是调整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为减轻企业和职工负担,提高参保积极性,在保证参保率和征缴总额有所提高的前提下,经市政府同意下调了社保缴费基数:我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上限按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下限调整为我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基数调整为上我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80%;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缴费基数调整为全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以推动社会保险可持续发展和扩大社会覆盖面。二是按照有关规定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今年我市参与基本养老金普遍调整共有58996人,调整后,我市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水平达1344.04元,月人均增加155.16元,每月增加发放金额916万元。三是实施城乡居民医保二次补偿。为提高大病患者的医保报销待遇水平,我局牵头研究制订了《XX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二次补偿)工作方案》,并经市政府同意从今年开始实施。从今年1月1日起,我市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在一个内在住院就医不分医院级别)发生的符合医保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个人自付累计超过3000元以上部分可进行二次补偿,二次补偿比例(不分医院级别)为50%,最高补偿限额(封顶)为一年7万元。目前,全市已有5900人次享受二次补偿待遇,金额达3637万元。四是全面贯彻落实省的工作部署。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征地项目进行清查摸底,开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清欠工作,依时完成清欠任务。同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五险合一”原则顺利接管农垦企业养老保险工作,妥善解决农垦企业养老保险有关问题,推动全市养老保险事业的平稳运行和协调发展。到今年12月底,全市农垦企业属下单位共有在职人员2071人在属地完成了养老保险参保手续,农垦企业属下单位原在农垦社保办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参保人员共5728人按时足额领取了退休待遇。五是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增加投入,完善地税与社保数据传输的新接口,妥善处理缴费、配账等问题,保证数据的顺利转传。此外,继续做好推广使用社会保障卡工作,今年全市新增发卡180.87万张,累计持卡人数达到242.03万人,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的114%。同时,大力推进即时联网结算工作。全市共有定点医疗机构91家,通过卫生大系统与社(医)保联网的81家,并按省要求与广州地区14家医院签订了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协议书。
(五)主动作为,全力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我市各级人社部门从健全执法机构、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切实把处理劳动纠纷工作纳入到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轨道上来,形成了劳动监察在先、调解处理为主、引导争议仲裁的处理格局,突出体现了劳动监察、信访调解、争议仲裁三重稳定防护网的作用,及时疏导和化解了劳资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一是组织开展企业工资支付和劳动用工情况专项检查。全市不定期开展企业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活动,共查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300多宗,为9800名工人追回欠薪或赔偿金3500多万元。二是开展企业欠薪整治专项活动成效显著。全市共查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549宗,其中调处企业欠薪案件419宗,共为8929名劳动者追回被拖欠工资和经济补偿金5997.2万元。市人社局获得了市维稳办授予“今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先进单位”,并予以通报表彰。三是加强人事仲裁调解工作,创建平安幸福阳江。全市立案处理劳动争议案件275宗,涉及劳动者1226人,涉案标的达3227万元;劳动人事仲裁委组建、仲裁院建设和法定审限内结案率三项均达100%。此外,加大了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示范区工程的创建力度。全市参加创建工程的企业达到企业总量的40%,符合标准的示范点达到25%,已完成省下达的目标。
(六)优化配置,切实强化人事人才管理。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人事人才管理办法的规定,不断健全人才的引进、选拔、培养、评价机制,各项人事人才管理等工作规范有序扎实推进。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人事人才管理办法的规定,不断健全人才的引进、选拔、培养、评价机制,各项人事人才管理等工作规范有序扎实推进。一是做好人事计划管理工作。对机关、事业单位无论以什么渠道和形式增加的人员都纳入人员计划管理范围,使用增人计划卡,各用人单位都凭我局核发的增人计划卡办理增员手续。二是做好公务员考录、调转任和考核工作。今年,我市计划考录公务员447名。在考录工作中,全面建立公务员阳光考录制度,从报名、审核到各种结果公布、公示等全部实现网上阳光操作,并全部实行考生异地交流面试制度。经过严格笔试、面试、体检和考察环节,共有409人办理了公务员录用手续。同时,根据公务员调转任规定,对市直单位拟调机关的编制职数和拟调人员的资格身份等进行严格的审核,按规定规范操作。三是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组织多个用人单位到省内外人才市场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共招聘各类人才110名。其中硕士研究生28名,各专业本科学历人才82名;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名,副高级的专业技术人员4名。四是继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工作,认真执行公开招聘有关规定,严把笔试和面试关。并积极协助做好阳江日报社和阳江广播电视台中层干部竞争性上岗的各项工作。同时,组织市人民医院、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市第三中学等33个市直事业单位面向全国公开招聘955名事业编制工作人员;组织市三旧办、市城管局等20个单位公开招聘51名合同制职员。五是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管理。进一步深化公务员津贴补贴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全市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切实做好机关事业单位津贴补贴调整工作,全面完成了省下达我市基层公职人员津贴补贴“托低”工作任务。同时,将机关单位(含参公管理单位)在职公职人员的津贴补贴在原标准的基础上人均每月增加500元左右,并相应调整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的绩效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六是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社会工作者、土地登记代理人等20个专业共4100多人的考试报名工作,并按考试要求组织完成了职称外语等级考试、二级建造师职业资格考试及经济专业考试。对符合初次专业技术资格认定条件的1100名大中专毕业生进行了资格认定。同时,还组织做好中级职称评审工作,全市申报中级职称共有1100多人,其中教育类900多人、工程类180多人、其他30多人。七是切实抓好军转安置和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稳定工作。在积极抓好军转干部安置工作的同时,认真抓好企业军转干部的解困和稳定工作。在去年春节期间,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困难企业军转干部家中,广泛开展走访慰问、谈心、送温暖等活动。同时,我们争取市政府的支持,提高了退休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从今年1月1日起,团职以上退休企业军转干部每月提高150元,即由原来的850元/月提高到1000元/月;营职以下的提高140元,即由原来的660元/月增加到800元/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难”与“招工难”结构性用工矛盾仍然存在;二是养老基金支付面临较大压力;三是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无法满足我市经济发展建设对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