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化状况调查报告
城市化状况调查报告
首先,就城市化的定义而言,第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转变为城市居民的过程,其次城市化另一方面就是城市用地,城市文化,价值观在乡村扩展,乡村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过程,也就是说,这是农村的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这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重要标准。
我们的调查报告主要围绕居民价值观,农村居民现在的生活水品,生活方式,生活收入主要来源,土地的主要利用方式来调查农村居民的城市化现状
我们小组在平山新村以调查报告和访谈并用的方法,做了40份左右的调查,在调查中,85%的人是农村户口,但是家庭之中的孩子却有许多都是城市户籍,许多老年人任然保持农村户籍,在农村种地等等,表明了再现在,下一辈的城市化期望率较高,而老人大多追求安逸幽美的环境,所以75%的人选择居住在农村,认为农村更加自由,环境更好,且农村各方面的福利好,而且环境也好,污染小,发展潜力大,更是养老的最佳之选。
首先,第一题中40%有耕地的人选择了自己耕种,还有在调查中,许多人表现出了对没有耕地的不满,表明了现在的农村中,耕种任然占有一定比重,在生活中具有相当的地位,这部分人还处于相对原始生产方式中,相应的,这部分人离开自己的土地去城市发展的意愿也比较低,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耕地的占有对城市化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中国的小农经济发达,耕地广袤,这也是造成中国城市化比率较低,仅仅40%最有左右原因.其次,收入方式,在我们调查中,60%的人依靠工资收入来维持生活,仅仅40%依靠开店或者耕地过生活,可见,传统的自耕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基本被破坏,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在和城市居民日益趋近—都转变为以依靠以工资收入为主的生活方式,随着生活方式的日益通话,城市化也将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在习惯城市居民的生活,首先在心理上转变为了一个城市人,在身份上转变为城市居民也变得是顺水推舟一般容易的事,如我们所知,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也是城市吸引居民的重要因素之一。
至于生活水品的方面,在70%以上家庭中,食品支出超过其他支出稳居第一位,表明了再农村中,生活水品虽然比起以前有所提升,但是任是出于较落后的环境,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更加向往产城市的富裕生活,在城市中,食品支出为主的比率明显低于农村,良好的生活,这也成了城市向农村发展的巨大的推力,农民向往富裕的生活,加入城市工业圈子,享受更加高的工资待遇,享受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娱乐设施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关于现代科技的普及,在我们的调查中,有65%的家庭已经开通了互联网,但是在访谈中,许多老人的回答反映了一个问题,会用电脑,会上网的主要是80后一辈,老一辈任就坚持古老的生活方式,拒绝电脑,不会使用电脑,表明在哦我们现在带中国,城市化任普及度不够,这里已经属于沿海较为发达的地区,尚且如此,那那些那地的老人,生活的现代化就更难普及了,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现代科技的普及也是推动城市化重要因素,他可以促进信息的交流,让人们充分了解工业的力量,城市的力量,加入大城市生活的大部队中来 现在,农村内居民的生活水品的提高显而易见,知道70十年代,胜过的农村生活任被三件套所支配,而现在,在我们的调查中,到2000年,农村家庭已经拥有绝大多数基本电器,如电视机,油烟机,微波炉,电冰箱,洗衣机等等,到现在,更是添加了液晶电视,电脑等等的产品,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扩展,玉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密切相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小农经济造成了冲击,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天地,去城市的工厂中工作赚钱,而城市的工厂也越来越向农村扩展,在农村附近,越来越多的工厂正在崛起,造成了农村中经济的迅速发展,如你所知,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他推动城市的发展,促进乡村的发展同时促进乡村城市化。
在现代中国农村,农村城市化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村的福利价位丰厚,在我们的调查中,90%的农村居民拥有社会福利,且由于现在城市房价昂贵,在农村依靠现有耕地来建造房子的人非常多,且环境比出呢个是好,由于工业发展相对城市较少,植被覆盖率高,对于讲求生活环境的现代人来说,农村也是个宜居之地,压力小,自由,且在交通越来越便利的今天,是否靠近工作地也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对于发展城市化,鉴于上述调查,我有以下建议促进乡村城市化,首先,加快乡村企业的发展步伐,工业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随着乡村企业的发展,必然会与城市接轨买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且乡村企业的成立为农村内居民提供了一个赚取额外收入的手段,促进弄次年经济的发展,随着乡村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本来由于交通问题放弃外出打工的人也会选择开这儿打通,同时充分利用了闲散的劳动力,对了中国现在而言是个既发展经济又促进城市化的好方法
增加城市福利,对于乡村而言,丰厚的福利制度吸引了大量的人群,也是75%的人希望呆在农村的一个人重要因素,这是乡村对于居民的一个重要的吸力因素,加强城市俘虏,有利于降低城乡之间的差异对比。吸引农村居民停留的因素消失了,许多由于农保而停留农村的人就会选择停留在城市
促进发展商贸等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瓦解耕种遮住农业结构,优化产业
结构,更是可以改变人们生活或方式,促进人们就业结构的优化,同时,一些落后地区发展有利于加强信息物质的交流,促进本地的发展
第二篇:城市化问题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临安市回龙村城市化状况的调查报告
引言: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简单地说:城市化是城市先进社会经济要素在乡村的普及程度。
一、关于对回龙村调查的前期准备
由于回龙村大多为农村村民,而且我们的调查时间是在他们的工作日,因此若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必定会遇到许多不便。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决定以访谈为主,问卷为辅的形式进行调查。为了让此次调查更具有可参考性,我们在调查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们大致从该地区交通状况、文化水平、土地使用状况、户口性质、收入状况等几个方面展开调查,同时,我们也制作了一张调查问卷,我们所有问题的出发点都以这张问卷为基础,包括我们后期的数据统计也是根据这张问卷来的。其次,在做好调查方式准备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组员的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交际能力,对回龙村的调查固然不能反映整个临安市的城市化状况,但我们可以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来对临安市的城市化有个粗线条的了解。
二、关于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部分问题
(1)回龙村交通不便,各类交通设施并不完备,产业结构单一
尽管我们由于时间有限没能走访到回龙村的每一户人家,我们也没有深入更里面进行调查,但我们很明显的感到,回龙村的交通并不发达,虽然其旁边有大马路,但村子住户分散,越往里路越难走,这也对我们的调查造成很大的不便,就我们见到的交通状况而言,此地区并没有很好的通畅性,往往是靠近街区的地方交通比较好,而靠近山地的地方往往是石子路或泥路,若天一下雨,这种路是十分难走的,更重要的是,经过我们的细心观察,我们发现,村里来往的车辆大多为摩托车以及电瓶车,很少有卡车、货车经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里的第二第三产业并不发达,而主要是以第一产业为主。
(2)回龙村村民文化水平不高,但收入却不低
我们此次总共调查了近50户人家,由于调查时间的冲突,我们调查的对象大多为在家的老人或妇女,经过我们的耐心讲解以及村民的热情配和,我们大致得出了一些结论,经过后期的统计,这些情况可通过下面两个表格反映出来:
以上两个表格清晰的反映出回龙村村民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当然我们调查的都是老年人这也导致这个数据的不规范性,但通过他们的收入状况我们可以知道他们的生活还是在小康水平的,至少可以在温饱以上,当我们问到他们的收入来源时,大部分回答是通过土地征用补贴的钱以及自己在农业上的收获,于是我们趁热打铁调查了该村的土地征用状况,结果大部分被调查对象的家里都有被征用的土地,这些土地有用于建设工厂,也有用于建设学校,而村民由于没土地,大多在家里无所事事,当然也有一些在家里经营一些小生意,比如针织啊,化肥啊什么的,但他们的收入却是非常可观的,这个状况又让我们一度认为这边的城市化水平能超过30%。
(3)城市居民户口少,大多为农村户口,回龙村城市化水平并不高
经过我们的认真调查以及仔细的分析,我们惊讶的发现回龙村城市化水平仅为16%,这与当地村民的收入并不成正比,我们调查的50户对象中,户口为城市户口的仅为7户,综合其收入状况分析,其基本城市化实际不到15%,当我们询问村民原因时,村民的回答也十分模糊,大部分人认为城镇户口的都在住宅区,农村基本上都是农民,除非是外地的或者已购房的,这样一来,我们大致明白了该村城市化率不高的原因,其大部分村民收入基本是可以保证生计,但他们没有在市区购房的意思,整个临安市由于地形,经济等各种原因,有些地区,农村反而比城市更发达,并且回龙本身离市区很近,村民完全没有必要为转户口而去购房,同时,可能是政府工作重点还未涉及到扩大乡村城市化进程,因此对农村的经济支持力度并不是很大,整个回龙村以第一产业为主,当然政府也已经开始在村的附件建设工厂,扩大第二产业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回龙村的城市化进程将大大提高。
三、关于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的进一步分析
(1)保障缺失,被征地村民抗风险能力差
目前,农民基本上是自我保障,其主要形式是土地保障、家庭保障。农民的养老方式也主要是土地养老、家庭养老、村集体福利养老,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养老保障手段。××村村民土地当初被征时,均是采取货币安置、自主就业的办法,没有办理相应的养老保险,只是为少数完全无地的村民办理了农村低保。加上村民对土地征用补偿费缺少合理规划,没有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再生产,而是用在消费上(如大多数人把征地后的补偿费用于建房、供子女读书等),这些有限的征地补偿费一旦用完,他们今后的生活将逐步陷入困境。有的村民即使手头上还有部分补偿款,但由于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时间一长也将会面临困难,其中的一部分人将成为无土地、无资金、无生活保障的“三无农民”。
(2)再就业难,被征地村民无地即失业
被征地村民在向非农就业转移过程中,除少数人能利用发展机遇自谋职业外,大多数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念障碍,加上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较低,在就业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实现新的就业。特别是40岁以上的失地村民,再就业难上加难。
(3)村民即使有工作,其纯收入并不高
虽然我们在前面提到村民的收入并不低,但这些收入并不是纯收入,当剔除其消费的时候,他们的收入其实并不高,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表格中得知:
通过这张表格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回龙村村民虽然收入不低,但他们的消费也不低,在剔除其消费后,剩余的收入并不多,这也可以从村民的口中反映出来,当我们问到其有无积蓄时,大部分村民回答是没有,基本上他们是挣多少用多少,家里还有子女在外工作,所以并不担心会没有生活来源。
四、关于加快临安市回龙村城市化进程的建议与对策
(1)完善机制与加大宣传相结合,实现基本生存社保化
当前各地在征地补偿上,基本上都是采取货币安置的方式,一次性发放给被征地村民。对政府制定的征地补偿标准,回龙村大部分村民都能够接受。但很多村民担心失去土地后找不到工作,今后生活没有着落,对征地工作也存在着抵触情绪。对此,政府部门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土地开发增值收益、村民三方各出一部分的社保体系,逐步实现城郊村村民基本生活的社保化。在这一点上,我可以肯定回龙村相关部门做的很好,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参加农
村医疗保险的村民数为100%,也就是说,回龙村几乎每一家人家都有医疗保险,这也是村民很欣慰的一件事,我相信,这也更是村民愿意待在农村生活的原因,虽然没有城市那么发达,却有比城市更好的保障,他们也愿意配合政府的征地工作。
(2)扩大就业与鼓励创业相结合,实现收入来源稳定化
①继续做好政策宣传,使每个下岗、失业人员都能了解到国家优惠政策,都能够享受到相关优惠政策。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出台一些针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的优惠待遇,鼓励企业大量吸纳下岗职工,缓解失业人员就业压力。
②充分利用就业创建工作,利用2—3年时间使创建率达90%以上,大力开发小型加工性企业和各类服务型企业,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模式,来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③在鼓励失业人员创业上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在就业援助上找出亮点,以点带面;调整就业格局,扩大就业范围和再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
④在工作实践中,要总结和继续运用科学的方法,坚持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到位、帮扶到位、服务到位,指导和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⑤对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进行普查登记,全面摸清底数,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努力使广大失地农民通过社会援助和自谋职业实现安居乐业。
重点是靠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和纳入社保体系,还不能完全解除被征地村民的后顾之忧,只有让他们像城里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彻底解决其后顾之忧。对此,相关部门要对被征地村民进行了分类管理、区别帮助。一是对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青壮年,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对他们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并积极向工业园区企业、县城宾招场馆推介。二是对有经营头脑和自主创业愿望的,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提供创业培训,在税收、办证费用等方面按照下岗职工创业的标准予以减免,并向他们提供一定的小额贷款。三是对于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村民,政府鼓励其进行农业上的发展。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有许多农民家里种了菜,通过卖菜农民既有了工作也有了收入,这让他们不亦乐乎。
(3)提升素质与教育引导相结合,实现农民观念现代化
回龙村部分村民在失去土地依附后,虽然在身份上实现了村民向市民的转变,但多数村民的交际范围仍然局限于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休闲娱乐也仍然以玩麻将、打扑克为主,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尽快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主要可以有两种办法:一是加快撤村并入社区的步伐,对紧邻城市又完全无地的村民小组,就近并入已有的社区居委会,实现了村民社区化管理;二是通过以社区为平台,经常组织一些村民喜闻乐见、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对刚进入社区的村民开展城市文明规则意识、交通意识、环境卫生意识、人际关系意识等培训,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改变村民不合时宜的传统意识,促进村民与市民的文化交流,加快村民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更新。我们相信,只要政府在文化方面加大对回龙的投资力度,一定可以大幅度,大范围地提高村民的素质,这样也有利于村民更好地再就业,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
(4)政策扶持与发展三产相结合,实现村集体资产股份化,调整该村产业结构
要使村集体经济从薄弱到壮大,政府可在征用土地时,考虑给他们预留一定的土地,拓宽村集体和被征地村民生存发展空间。具体操作上,为了使被征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有长远稳定的保障,在征地规划过程中,可在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一定面积的经济建设用地,支持被征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从事生产经营,鼓励村集体建造写字楼、商住楼、市场等,被征地村民可以以土地补偿款入股。这样一来,既可增加集体经济的收入,又可提
供一定的岗位安置被征地村民,实现村民增收和集体经济良性互动和发展。总之,解决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从五个方面加以重视。
1、建立产业化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
2、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改革,将有效地改变目前农村劳动力资源分布的不合理现象。
3、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市场化服务体系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保证。
4、健全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合同法律、农产品质量法律,将为农户权利的行使提供保障。
5、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风险规避机制将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这个措施对解决回龙村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回龙村大部分村民在被征地后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村里也缺少工厂等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政府在征地的同时若能考虑到这一点将对回龙村的城市化进度做出巨大的贡献。上述几点建议也只是我们通过摘取网上资料以及自身的想法总结出来的,可能缺少一定的科学性,但我们的整个调查是建立在为加快回龙村城市化进程出谋划策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必须得提出一些我们的建议,从而我们希望回龙村能成功转型为城市,实现快速发展。
通过此次社会调查,我们对城市化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也学会了为加快城市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在调查过程中,尽管遇到许多的困难,许多不尽人意的事,但我们组齐心协力,一步一步完成了整个调查,我觉得我们这次调查的成功之处在于我们一个组员是本地人,这在与村民的沟通上起到很大的作用;而我们调查唯一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时间紧迫,我们无法调查更多的村民,这使得我们的调查数据有一定 的片面性,但我坚信,我们共同的努力是此次调查最大的收获。
第三篇:农村城市化调查报告
农村城市化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必然会被城市所逐渐包
围直至全部融为一体,村落最终将转轨为社区,村民最终将嬗变为市民。那么,作为城市化过程中的被动适应者——农村及其村民,在这个转轨与嬗变的进程
中,将主要受到哪些影响?存在着哪些困惑?我们的调查小组深入到学校周边东
湖村进行了这一次的社会调查,希望加强我们对国情、民情以及对实践的了解。
一、调查人员
三、研究设计
1.界定调查总体,确定样本量。本次我们的调查对象是东湖村村民。
2.调查方式。我们采取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3.样本规模。样本规模为20,其中包括10份问卷,5个访谈。
四、数据分析
1、您的文化程度是?
26%的人选择了无,33%的人选择小学,13%的人选择中学,13%的人选择中专。
2、您家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
13%的人选择传统农业,13%的人选择养殖业,66%的人选择打工所得,其余8%的人选择其他行业
3、你对农村城镇化问题了解多少?
33%的人选择了解一点,67%的人选择未听说过。
4、您认为是就地务工好,还是外出务工好?
20%的人认为在当地务工好,80%的人认为外出打工好。
5、你对农村状况最不满意在哪里?
66%的人认为村镇规划不合理,33%的人认为卫生条件差。
6、你最希望对农村进行哪方面改造?
13%的人选择道路,20%的人选择卫生设施,67%的人选择农田。
7、您对村干部的满意程度?
6%的人选择非常满意,13%的人选择比较满意,20%的人选择一般,61%的人选
择不满意
8、您对当前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是否满意 ?
20%的人选择非常满意,40%的人选择比较满意,40%的人选择一般。
9、您的业余的文化生活有哪些?
33%的人选择在家看电视、电影,66%的人选择其他。
10、您认为经过技能培训是否有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加收入?
40%的人选择作用明显,60%的人选择意义不大。
五、所遇问题及解决方法
1、语言问题
我们团队把调查时间安排在下午,正好与村民工作时间相冲突,所以留在家中的一般都是中老人,而他们很大一部分人只会说方言,对于他们的回答,我们团队成员只有一位可以听懂并进行交谈,其他成员只能一知半解,这给团队的入户调查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影响了调查进度,所以我们团队做调查时是3人一队,一人负责交谈,两人负责记录。
2、村民情绪问题
作为东湖村的居民,面对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收,村民在观念上都很难接受,当我们进行调查时,很多村民在谈及土地等敏感问题时,情绪都特别激动,尤其是因为政府在土地补偿方面做得不够到位,更让村民义愤填膺。其次,村里老人觉得没有了土地,他们没有了生活来源,只能在村中仅有的空地上如:路边、河边、门前种菜以减轻生活负担。并且老人没地方打工,子女赚的钱只够自理,而对于众所周知的农村医疗保险,在60岁以前他们要每年自己交一定的钱,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他们所承担不起的金额。村干部不管老百姓,对老年人关注太少,让他们觉得日后的生活保障很困难。其中有一位老太太身体不好,每天挂盐水,当我们问到她的业余生活问题时,她说她没有业余生活,只是在没事的时候去别人家做保姆赚钱。面对这些我们尽量先站在村民的立场,耐心倾听他们的说法,安抚他们,等他们情绪逐渐平静下来时在把话题引导到问卷上来。
六、团队收获、总结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团队成员深入农村、体验民情,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但同时我们又更加感觉的我们作为学生力量的渺小,面对村民的困难,我们只能作为一个倾听者,却不能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我们最大的遗憾。一直以来我们只是从书本上学来所谓的农村城市化,对于它真正带来的影响我们从来没有这么深切的体会过,国家的政策是好的,但是真正落实到农村、落实到农民身上时,却已经变质,这不是一个个例,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很多人都不相信学生能做什么,能改变什么,人们都觉得社会实践是一次没有工具的攀登,抑或是一次有目的的旅游。但是我们却真实地从这次的社会实践里懂得了很多,感谢社会学老师给了我们一次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开始踏上社会,感谢东湖村的村民在知道我们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依然选择相信我们,向我们倾诉,最后感谢我们的队员,相互扶持,共同进步,让我们的调查项目不是一个空洞的计划。
附件:
关于农村城市化的调查问卷
1、您的文化程度是?
A文化程度B小学C中学D中专
2、您家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
A.传统农业B.养殖业C.打工所得D.个体经营E.其他行业
3、你对农村城镇化问题了解多少?
A完全了解B了解一点C未听说过D无所谓
4、您认为是就地务工好,还是外出务工好?
A 当地B外出C无所谓
5、你对农村状况最不满意在哪里?
A村镇规划不合理 B卫生条件差 C饮用水不达标 D治安状况不理想
6、你最希望对农村进行哪方面改造?
A道路B卫生设施C农田
7、您对村干部的满意程度?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
8、您对当前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是否满意 ?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
9、您的业余的文化生活有哪些?
A.在家看电视,电影B.参加社区或者村委举办的各种文艺表演C.主要是看书
D.参加村委或者政府举行的各种知识讲座E.其他
10、您认为经过技能培训是否有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加收入?
A作用明显B意义不大
第四篇:路桥区城市化发展调查报告
——确立“四高”目标加快城市化进程
1998年底,省第十次党代会不失时机地作出了加快推进城市化的战略决策。2000年底,路桥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路桥城市化的实施意见》。几年来,路桥的城市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世纪之初,路桥面临着更为艰巨的发展任务。本文针对路桥区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路桥城市化进程的一些看法。
一、路桥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现状
路桥自1994年4月撤镇建区以来,经济和社会获得了迅猛发展。1995年底全区国内生产总值43.20亿元,2001年已达96.43亿元;财政收入从2.35亿元提高到8.1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分别达到10680元和5710元。路桥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省各县(市、区)的位次已从1995年的第41位升至2000年的第31位。经济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全区非农人口由1995年底的3.76万人增加到2001年底的5.71万人,按城镇常住人口计,我区实际城市化水平达35%左右,初步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金清镇为次中心,以新桥为重点镇,横街、蓬街为一般镇,中心村五个层次的体系等级结构,形成了以104国道、白金线、机金线、机新路为骨架的城镇体系基本框架。
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区建成区面积从3.5km2扩展到16km2。各类生产要素向城区集聚的速度不断加快,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
虽然建区以来我区城市化进程有所加快,城市化水平略高于全市水平,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区“农民变市民”这种本质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并不快,城市化发展不仅速度不够快,而且质量也不高,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相比,更是滞后。国际上同等工业化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至少比我们高15-20个百分点。
二、当前路桥城市化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区域集聚度低,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拉力不足
与一些沿海省份、地区相比,我区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明显落后,尤其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未能形成一批强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我们城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同时也由于小城镇建设滞后,影响了区域城镇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
路桥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首先必须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突出问题,已从农产品短缺,转向农民收入过低和增长乏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过多。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减少农民。全区现有农业劳动力8.9万人左右,耕地19.29亩左右,劳均耕地只有2.17亩(全国平均劳均耕地面积为5.6亩),今后耕地会进一步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会继续增加。
减少农民,仅靠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是远远不够的。在前20年中,发展乡镇企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对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力量和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增长速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种模式带来的最大问题是难以拓宽第三产业的就业门路。人口必须集中到一定规模,第三产业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我区乡镇企业职工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没有有效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适当集中,第三产业难以得到发展。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现代社会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是第三产业。如美国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现工人(制造业)也仅占总人口的17%,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下降。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就业岗位来自第三产业。如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四国在7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期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之比分别为1:1.5、1:2.9、1:2.5和1:1.9。即第二产业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第三产业相应地增加1.5到2.9个岗位。我国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1979年到1996年期间,乡镇企业中的第二产业职工净增7839万,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及其他行业仅增加2739万(不是第三产业的全部),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之比为1:0.35。大到全国,小到我区,第三产业还相当落后,就业容量有很大潜力。
从我区情况来看,目前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36.1%,世界平均水平约为63%,发展中国家约为45%。这些年来,尽管区委、区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但增长速度没有象人们预计的那样快,这与我区城区规模小、人口集聚度低、城市化水平低直接相关。
(二)城市化滞后,制约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建区以来,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19.1%,产业结构伴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加速调整并有所优化,资金积累和人才引进取得明显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区已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初期阶段的任务,正在向以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集
第五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存状况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存状况
——关于征地及失地农民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
【摘要】通过对经济开发区失地农民抽样调查,研究认为失地农民已经成为中国最弱势、最缺乏保障、最边缘化的群体,成为了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巨大的不稳定因素,如何解决和处理好失地农民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本课题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全国部分地区解决此问题的经验提出解决江苏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失地农民/征地制度/执行力度/保障机制
前 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民,特别是城市、城镇周边的农民,随着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农用土地的被征用,导致了大量失地农民的产生。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近七成是政府用行政方式征占土地。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在4000万人左右,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1]。我国有近十三亿人口,其中有八亿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将有近六亿农民成为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必须逐渐从农民转变为市民[2]。另外,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要》,2000—2030年的30年间。我国占用的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失地或部分失地的农民将超过7800万,这就意味着我国失地农民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土地被征用后的农民,既不同于城镇居民,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进无出路,退无后路,成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由于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一生产资料,解决今后的生活问题成为社会焦点。在现有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制度和地方政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某种程度的无作为下,失地农民的权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侵害。计划经济时期的“剪刀差”让农民付出了约6000-8000亿元的代价,改革开放时期政府部门低价征用农村土地,又使农民蒙受了至少2万亿的损失[3]。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有的农地制度没能真正解决好农民同土地的关系,也没有使保护耕地的主体和有效机制真正形成。在一些地方,土地纠纷已取代农民负担问题,成为农村群体事件的主要诱因。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等生产要素向工业集聚,经济文化活动以城镇为中心展开,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必然带来城乡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但是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利益调整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保障好农民利益,特别是不能正确处理好被征地农民利益,就会使工业化难化,城市化难成,社会稳定难保,党群关系紧张。因此,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和发展问题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级政府施政的重大课题。
江苏省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也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建立了大量的工业园、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在江苏经济不断发展中建立起来的。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市大量土地被征用,使一部分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出现了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为了客观反映南昌市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心理状况,经过近4个月的准备,我们社会实践调研小组,对南昌市失地比较严重的昌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00户农民进行了抽样调查。了解南昌市农民近
年来耕地被征用后的生活、就业及心理状况,及有关政策的执行情况。调研过程及总结。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实际的农村农民的生活,他已不是以前人们所想象那种田野似的生活了。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民失去了赖于生存的土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已变的没有保障没有依靠的新的弱势群体。在调查过程中我看到了失地农民那些失落的表情和无助的眼神。在课题组写论文调查实际报告时一系列的事情在我们的脑海里闪现。那些无助的村民何时才不为生存困惑,何时有一份满意的工作,何时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估算,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利用低价征地高价出让,从农民手中拿走的资金约为2万亿元。我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飞速发展,大都市建设日新月异,很大程度上是农民在做贡献,是农民降低了我们城市化、现代化的成本。如今,失地农民问题的出现,正是这种不合理的征地制度积重难返的产物。城市化在推进,土地在升值、但农民并没有从中得益,这样的现状显然需要改变。
解决失地农民的问题,需要彻底改变政府的决策观念和决策方式。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已成为一个大趋势,城乡统筹发展已经成为现实的要求。在涉及土地收益分配这样与农民利益切身相关的问题上,政府应当有所作为。
城市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国家正在不断推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决策方式,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实行土地私有制的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往往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在历史上曾经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完全能避免西方国家那种尖锐对立的矛盾,但能否做到这一点,还取决于我们具体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能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尤其是能否妥善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城市化对农民来讲,应该是阳光而不是阴影,但如何通过政府的决策去创造阳光,还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农村、善待农民。
五、失地农民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分析结果
一方面农民失去土地后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进行失地生活再安置工作。和得到安置费以后,可以有一部分机动资金,他们或是用来从商投资或是用于自己或子女的深造,从而生活变的更加富裕。但另一方面那些原本的种田高手,失去土地后便失去了工作,又没有其他的特长,断了收入来源或收入减少而部分村干部又不为失地农民解决失地后的安置工作还侵占失地农民。从而生活变的贫困。从这可以得出政府基层的执行力度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二)失地农民的心态和期望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与失地后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下降的部分农户进行了座谈,倾听了他们的意见和想法:
(1)认为土地是生活的保障,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后心里较虚,担心以后没有退路。有些农民尽管目前生活还过得去,但由于打散工收入不稳定,担心以后的生活问题,希望有比较稳定的工作维持生活。农民也普遍认为种田经济效益较差,但是有了土地就有收成,至少可以填饱肚子。希望能加快土地流转,让主要从事农业的失地农户能够承包多点土地。
(2)普遍认为征地款偏低。征地是国家建设需要,农民是支持的,而且多数农民认为征地对于他们来说暂时是有利的。但认为征地补偿款偏低,他们说土地是子孙万代的命根子,每亩征地仅6000元左右的补偿金很不合理。一位调查户说:“在征地问题上,征地补偿款很少,征地后农民缺地又缺钱”。
(3)希望政府着力解决医疗和教育收费的问题。他们希望政府加快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步伐,在医疗方面给予有困难的失地农民适当照顾。同时希望政府加强对学校收费的监督力度,坚决制止学校的变相收费行为,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免一些特困学生的学费,以保证学生不会因贫失学。
(4)希望政府切实帮助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和创业。不少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建议政府多下乡调研,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有招工指标要对失地农民倾斜。部分失地农民没有创业启动资金,希望农村金融机构能放宽信贷条件,降低贷款门槛,帮助农民自主经营。
(5)是针对目前失地农民最担心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在今后征用土地过程中,对失地农民应区别对待,对那些只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应以土地换取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以土地换取就业机会等各种形式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政策的执行情况的总结和思考
(一)补偿方面
(1)征地补偿标准前后不够统一,差距较大
补偿随意性大,标准相差悬殊,农民难以接受。偏低的补偿费也不能全部补到农民和村集体手中,大多数乡镇还要抽取一定比例。
(2)少数农村基层单位补偿安置不够规范,透明度不高
目前农民征地补偿费共有四项:土地补偿费、青苗补偿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和劳动力补偿费。调查发现,只有劳动力安置费和青苗补偿费补给了失地农民,其他费用多多少少被镇(街道)和村一级组织截留使用。征地补偿给农民的费用原本就不高,再被层层克扣,那么撤村建居后,这些集体资产就有可能成为村干部几个人所有。再加上农村公积金、公益金被镇或街道“一平二调”,失地农民确实分得很少。
(3)随便改变用地性质,土地成为开发商的高额利润。
在城市规划区内,本来是用作公用事业建设的,但不少开发商通过种种关系,变换土地性质,而且以低价拿进,高价卖出。过去买地多的开发商,一夜之间暴富。征地农民对此反响极大。【1】
(4)征地补偿分配不规范,有关细则规定不明确。
一是村集体与农民分配不统一,各村对留用部分的使用方式不
一、利用效果也不同;二是失地农民之间的分配比较混乱,不同的村分配的依据不同,农业户口、农龄、口粮、田亩面积等因素都可能构成分配的依据,不同的依据容易产生错综复杂的矛盾。
(二)在安置方面存在三个滞后
(1)征地规划和安居工程规划滞后。
从总体上看,各地在征地规划方面还相对滞后,随意无序,以至于有些农民不知所措,产生抵触情绪。
(2)就业安置措施滞后。
对失地农民再就业没有即时解决,使失地农民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影响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
(3)相关配套政策滞后,失地农民得不到实质性保障。
主要是就业、生活、保障、医疗和教育等措施不够配套。征地拆迁后,失地农民的户籍、医疗、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如何管理没有明确;
(三)在培训方面存在三个不平衡
(1)地区性不平衡。
有的地方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成立了领导机构,加大了宣传力度,政府还出资免费为农民培训,有序组织务工就业。也有一些地方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对农民培训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滞后,尽管中央下拨了培训资金,可有的地方的配套资金迟迟不能到位;有的县区的农民培训费用尚未列入财政预算,连启动资金都没有。
(2)培训对象年龄结构不平衡。
各地大多重视35岁以下失地农民的培训,并推荐、帮助他们更好就业。而忽视了对年龄较大的那部分失地农民(男
45、女40岁以上)的培训,这一农村群体目前难以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基本生活难以保证。
(3)培训内容和手段不平衡。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地在培训内容上存在盲目性、无序性倾向,有的没有按照失地农民和用工单位的实际需求安排培训;有的只侧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而忽视企业用工技能培训;在培训方式上也不尽相同,差异较大。
(四)农民自身的原因
(1)农民自身综合素质低,就业观念相对落后。一方面,农民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普遍存在“两低”现象,即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有些年龄大、身体弱、面对当前技术工种多元化、专业化,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能力比较差,“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另一方面,随着外来人员的逐渐增多,因而劳动力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2)受陈旧观念的束缚,失地后使他们束手无策,不能面对失地现实去拓宽就业门路和寻找增收渠道,具体表现在打工怕吃苦,钱少不想挣,投资怕风险等。由于受陈旧观念的束缚,失地后使他们束手无策。【2】
七、社会保障体系和执行情况的对策和建议
如何解决失地农民安置问题一直是政府的工作重心。本课题组根据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和结合全国部分地区解决此问题的相关经验提出解决南昌市失地农民安置问题。
(一)政府要改变决策方式、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失地农民维权渠道。
(二)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产权入股分享城市化后土地的增殖收益,从土地资产的收益中,切一块资金用于定向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保基金;工商业用地则应该实行租赁,由转让土地的农村集体组织向企业收取租赁费,同样用于解决失地农民长期保障的问题。
(三)推进征地的规范化、法制化。
(四)改革现有土地征用制度,尊重农民土地权益。提高土地补偿标准,调整土地收益分配。
现有的征地补偿标准是按土地的农业产值来计算的,没有考虑到土地的农业产值目前已严重偏低的事实,结果造成补偿标准偏低。而且,农村土地负载着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功能,失地后应该加以补偿,但由于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和农村社会保障的缺位,这些都没有纳入现有补偿的范围。现有的补偿标准却是“买断式”一次性给付给。没有任何后续保障。
(五)监督的缺席是基层民主建设的“软肋”。
国家征地政策要求征用土地方案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必须向农民公告,但调
查发现,在很多农村这些方案都被村干部视为“秘密文件”,不轻易示人,以便对补偿款进行挪用、贪污。显然,我们现行的农村治理结构和我们推行农村基层自治的目的是一个悖论,距离真正的自治还有不小的距离。真正有效的村民自治,是农民维护自身利益的制度保障。失地农民问题可谓触动了中国农村的深层次矛盾。要想让农民的集体组织真正为农民负责,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显然这还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当前,失地农民的利益要想得到保障,村级组织可以说是最后一道关口。土地转让事关农民生存大计,无论是征地补偿款分配,还是土地转让的谈判交易,其过程都必须得到充分的监督。
(六)大力开展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参与社会就业的竞争能力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就业和创业问题始终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首要的问题,我国国情表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初级劳动力市场都会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就业竞争非常激烈。按照目前的城市化速度,全国每年大约有250万左右的失地农民需要安排再就业。推进城市化的核心任务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要大力开展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积极引导失地农民面向市场自主择业。
(1)注重推行市场化就业。
(2)多形式开展失地农民就业培训。
(3)多渠道拓展失地农民就业岗位。
(七)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及其营运方式改革
(1)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的收入必须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一是要充分发挥近郊农村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及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大力发展餐饮、宾馆、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二是要合理利用村级发展用地,大力发展近郊工业,特别是适合于吸纳农村“两低”(低收入、低学历)剩余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以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积极鼓励农村劳动力去外地发展种植、养殖业和经商活动。同时,政府也要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村集体和农民个人创办三产服务项目。
(2)建立再就业创新机制。
(八)以“土地换保障”的思路,加快建立和完善多形式的失地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
目前土地仍是广大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作为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没有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开土地的安全感和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因此,要积极推行“土地换社保”,逐步建立起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对失去土地后养老问题的担忧,减少因养老问题产生的城市化阻力,从而加快城乡社会保障的顺利接轨,铺通城乡一体化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道路。
(1)在今后征地过程中政府将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作为的征地前置条件,把不妥善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就不允许征地作为改革征地制度和完善征地程序的重要内容。并且应严格、认真执行。
(2)为失地农民设立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应遵循“低进低出”的原则,即设计一种“少缴费、少得益”的新制度。参保者得益之“少”的下限,以保障“基本生活需求”为准。在明确将失地农民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对一时安排不了工作的,要为失地农民办理失业保险,对享受二年失业保险待遇后依然缺乏就业能力、生活困难的,要让他们享受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设立失
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专项基金。该基金不仅用于现在和以后被征用土地的农民的问题,对以前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也要惠及。
(3)专项基金可通过如下渠道筹集:一是政府一定比例的财政拨款;二是从政府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不少于10%的资金;三是在行政划拨土地和有偿出让土地时,按照每平方米25元的标准提取资金;四是从土地储备增值收益中提取10%的收益;五是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社会各界捐献、国有资产变现收入等渠道来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经费来源。
总之,在解决失地农民安置工作问题上应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发展,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以市场为导向、操作性、可量化的多种途径并存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使全省、全国的城市化在一个繁荣稳定的环境下顺利推进。
八、后记
此次的社会调查的结果有力地修正了我们对农村的一系列印象和臆想,我们在震惊之余不免怀有遗憾,那就是丰富多样、具有浓厚传统色彩的农村生活已渐渐被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慢慢替代,我们以无从发现与体验那种祥和的农村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化给予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政府的某些不作为给农村失地农民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坚信中国农村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广大农村的社会进步和政府部门的大力解决,这也是促使我们对农村问题的研究注入极大热情与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1】[ 作者:刘 峰 秦岩岩 林小丽 徐云飞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2】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