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型城镇化应凸显文化特色
新型城镇化应凸显文化特色 作者: 来源:东北新闻网 添加日期:13年12月02日
康 宁
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不少地方正在进行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与实践。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凸显文化特色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由过去片面追求城镇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转变为以提升城镇的发展水平、服务能力、文化功能等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宜业之地。其中,文化占有重要地位。一个城镇如果缺乏文化,就不会有久远的生命力,就不会成为适宜人居的家园。一个吸引人的城镇应具有精彩独特的文化特质与魅力。城镇的良好文化形象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城镇的文化记忆有多种载体,文化遗产是其重要的表现方式。但由于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科学对待文化遗产就显得十分重要。当前,各地在推行城镇化过程中,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出台了相关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凸显了城镇文化特色,又推进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但也应看到,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规模迅速扩大,城镇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事件时有发生,包括重破旧立新、忽视文物保护,重外在形象、忽视文化审美,重硬件建设、忽视文化设施管理和养护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既要在规划阶段为文化发展预留空间,也要在建设阶段破立结合,避免“千城一面”、“万镇一面”的建设误区。新型城镇化要凸显文化特色,就要把文化建设贯穿城镇化始终,着力铸造城镇之魂。一要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原则,坚决避免盲目拆掉具有历史传统文化内涵的村落、旧居等。特别是对一些历史古迹、文化名胜,宁可为其“让路”,决不能推倒重来。二要做好新型社区的规划。在新型社区建设中,应有科学的、长远的规划,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历史观和生态观。不能一味追求高楼林立,而应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注重城镇建设的地方特色。三要重视民间文化的传承创新。传承历史文脉,改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使城镇化成为弘扬本地区民间文化的过程。四要重视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新型社区建设不是简单地盖几栋楼、修几条路、种一些花草树木,而是要把体育设施、图书室、学校、广场游园等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其中。对文化设施的管理,一方面要明确部门、明确责任、建立制度;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民间文艺社团的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托管公共文化设施或加入到其日常管理中,加强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形成文化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保护
缺少文化的城镇化,是失衡的、不完整的;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即便是一时经济上去了,最终也不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比国内外先进地区,我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1.把文化建设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局。一是与新型城镇化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把文化体现到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去,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六个切入点中。把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投入增幅等指标纳入新型城镇化考核体系。
2.大力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一是规划建设好五级城镇体系的文化基础设施。在市级层面,加快推进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建设。在县(市、区)层面,加快多厅数字电影院、大型书店建设,对现有的文化馆、图书馆晋级升档,有条件的要规划建设博物馆。在中心镇层面,在建好高标准文化站的基础上,视情建设小礼堂。在新型农村社区层面,把建有完善达标的文化基础设施作为强制性要求,其规模和档次也要适度超前,不能仅停留在原有农村文化大院的标准,也不能完全照搬城市社区模式,要有小规模文化广场、功能独立的文化活动中心。
3.进一步繁荣民间文艺。开展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文艺汇演、文化艺术节、民俗艺术节,支持戏曲、绘画、陶瓷、泥塑等民间艺术发展,调动群众文化创造活力,夯实群众文化繁荣的根基。继续推进文化馆文化站专业文艺工作者分片负责和“文艺志愿者进社区”。配齐配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和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专干。四是培养乡土文化人才。通过演出、展览、交流、大赛等形式,加强对民间文艺团体、文化大户和文艺爱好者的培训,在经费、场地等方面予以支持,打造一支宏大的“草根”文化队伍。
4..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法规政策。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支持各类企事业单位参与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丰富服务内容和方式。探索成立文化发展公益基金,充分利用国家关于文化捐赠的优惠税收政策,募集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策划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一个区域的整体文化竞争力。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休闲业、观光农业。完善文化市场、促进文化消费,推进文化企业和银行深度合作。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是当前我国新型发展战略。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缺少文化的城镇化,是失衡的、不完整的;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即便是一时经济上去了,最终也不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比国内外先进地区,我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第三篇: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工作方案
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建设方案研究
张登利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城经所
建设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对于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打造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探索山地特色城镇化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依托国家对贵州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长期制约贵州城镇化推进的限制性因素逐步消除,城镇化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平台建设进一步坚实,贵州城镇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为建设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自然地理条件,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属近海近江近边的浅内陆地区,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山地和丘陵占92.5%,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呈现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形特点。二是经济社会条件,2014年全省GDP达9251亿元,增速10.4%,排名全国第二,人均GDP为26393元,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03亿元。依靠经济总量的增加和投资规模扩大,城镇化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进一步夯实。三是历史文化条件,贵州历史文化悠久多彩,夜郎文化深远神秘、屯堡文化独枝绚丽、土司文化特色淳朴、“三线”文化厚重鲜明、长征文化光彩夺目、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城镇化发展的文明形态进一步丰富。四是城镇化空间格局条件,黔中城市群进入国家战略,贵安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全省城镇化空间初步形成以黔中城市群为主体、贵阳市和贵安新区为极核、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为中心、小城市和城镇为节点、小城镇为基础的空间发展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初步实现协调发展,城镇化发展空间分布进一步均衡。五是区域基础设施条件,2014年,贵州铁路通车里程2490余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79个县通高速。推进水运建设三年会战,建设等级以上航道2402公里。通航机场实现9个市州全覆盖,进
出港游客增速全国第一。黔中水利枢纽一期主体工程、滋黔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加快建设,开工骨干水源工程40座。电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缅气入黔”工程实施,贵州迈入管道天然气时代。路、水、电、气等一系列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城镇化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六是已有发展平台,“5个100工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成效明显,“33668”扶贫工程、教育“9+3”计划稳步推进,“7+N朵云”工程推动大数据产业落地,全省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获得国家批准,发展要素进一步聚集,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城镇化发展的平台建设进一步坚实。
主要实现路径如下:
尊重山地文化。围绕贵州山地特点,规划编制突出利用山地资源,以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契合碎片化土地的集约利用,体现组团式、点状式、串珠式布局特点;鼓励城镇用地功能适度混合,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动节约用地;注重对地方文化元素的提炼和运用,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强化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异,防止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和城乡一样化。推进“多规融合”创新,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城乡规划由扩张型规划逐步向精明增长型规划转变。
建设山地城镇。优先划定田园、水系、湿地、林地等自然生态景观资源红线,限定城镇开发边界,引导城镇、村庄向坝子边缘、山地发展,向山要地、向天要地,提高山地在建设用地中的比例。规划建设省域绿道系统,绿道建设与山水环境、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山地体育等有机结合。支持有条件的小城镇创建以“生态、怀旧、文化旅游”为特征的“国际慢城”。建设生态型多梯度运动训练基地,发展新型生态体育城镇。
建设人文城镇。支持安顺屯堡—黄果树、仁怀茅台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支持安顺、黎平等城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立一批文化产业基地。鼓励个人、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示馆和传习所建设。实施“城镇脸谱”计划,各县(市、区)规定有地方特色或历史文化记忆的地区,创建城市标识“脸谱”。加强17个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研究,提炼应用地方文化元素符号,增加建筑的阅读性和可识别性。
实施1000个传统村落保护,构建城—镇—村多层次的人文城镇体系。
建设海绵城市。积极应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建设城镇人工湿地、下凹式绿地、植草场、可渗透路面、透水性广场等可透水项目,构建城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提高城镇蓄水、滞水和渗水能力,减少对城镇地形地貌和水系的破坏。大力推进贵安新区海绵城市国家试点建设,建成规划建设运营管理考核一体化、建设前后径流量不增加、城市开发径流管理排放管理和收费制度配套的国家级示范区。到2017年,争取新增1—3个海绵城市国家试点;积极开展海绵城市省级试点,到2020年全省设市城市海绵城市试点全覆盖。
推动城市新区与老城区衔接协调差异发展。科学定位城市新区,合理确定与环境容量相匹配的发展规模,注重与老城区的衔接协调、差异发展。在产业培育上,借助开放平台,以教育和科研支撑,创业、创造的良好环境;在景观形态上,坚持“保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住万亩良田就是特色景观”的理念,实现产业、新区与自然“浑然一体”;在规划建设上,以品质和文化为核心,统筹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彰显山地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在政策措施上,深化城市与新区统分结合的政策体系,以“多规融合”统筹资源要素,以投融资体制改革集聚资金,以行政事权并轨为政策激励。
创新城镇社会治理体制。加强城郊环境治理。积极发展城郊产业,配套城镇基础设施,均衡配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促进郊区农村人口有序转化。加强城镇交通治理。按照组团布局特点,综合功能配套,强化组团功能复合,促进职住平衡,减少钟摆式交通。大力打造公共交通,推行多种公共交通方式组合,提高公共出行比例,引导绿色出行。加大城镇停车设施建设力度,引导发展多层机械式停车场,有效解决停车难问题。探索建立城市中心区拥堵区域积分管理制度,加强赌点治理。全面推行数字城镇管理。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推行数字城镇管理,促进“三网融合”,城镇管理过程控制现实全天候、无缝隙。
依托产业聚集增加就业。以园区聚集产业增加就业。将产业园区纳入城镇总体规划范围实施统一管理,以产业集聚吸引人口集聚。推动现有产业园区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加强产业园区物质装备和设施建设,扩大园区就业容量。
依托现代服务业扩大就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着力提升金融业,强化对实体经济的支撑;紧紧围绕资源深加工、特色优势工业等发展研发设计、会展广告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功能集聚区,有效增大城镇就业容量。紧紧围绕城镇服务需求,重点发展教育培训、创业就业培训、城市商贸等商务服务,以及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医患陪护、家庭用品配送维修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强城镇商业网点建设,提供有效就业。
依托新兴产业拓宽就业。大力培育发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药养生产业、以绿色有机物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的新型建筑建材业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物技术、节能环保个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国际山地生态旅游目的地”,努力拓展新的就业岗位。
依托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伸资源深加工产业链,增加就业。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以优质白酒、烟草、民族制药、特色食品、茶叶等“五张名片”为重点的特色轻工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特色轻工业基地,拉动就业。
加快推进绿色生态城镇化建设。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大城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确保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大力整治重点流域水污染,实施八大流域环境保护河长制,实施草海综合环境治理工程。到2020年全省重要江湖功能水区水质达标率85%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
加强大气环境治理。实施火电、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改造升级工程,整治石化、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
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进煤炭清洁利用。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到2020年全省13个设市城市和所有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85%以上、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
协同推进精准扶贫与新型城镇化发展。通过扶贫生态移民减少农业人口数量。采取资源补偿、资源交易、用地保障等措施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搬迁不适宜人居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的贫困人口,依托县城、乡镇、园区等适度规模集中安置,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到2020年,通过扶贫生态移民减少农业贫困人口200万人左右。
通过产业扶贫增加城镇就业岗位。将贵州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旅游扶贫实验区”打造,设立旅游扶贫专项资金,加大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游、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开发力度,集中培育农家乐、渔家乐、精品采摘园、开心农场等,加快乡村服务业发展,降低农民对农业的依赖。争取国家支持,将我省规划非耕地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亩1000元左右。推动贫困地区农业规模化发展,探索合作、公司化、园区化等经营路子,培育壮大山地特色农业企业,推动贫困地区农民转化为现代农业工人。
通过教育扶贫提升城镇化人口素质。深入实施教育“9+3”计划,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施“职教脱贫工程”,加大职业院校建设力度,采取贴息贷款或生活补助等方式,对农村家庭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提供免费中职、高职教育,培育新一代产业工人。推动对口帮扶城市在帮扶地区助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重点招收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全额补助在校期间学费、基本生活费,推动农村贫困学生毕业后在城镇就业、定居;在每个市(州)各助建一个农民工培训基地,对外出务工农民实行免费培训,为贫困地区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创造条件。每年选送一批贫困家庭学生赴发达地区和省内大城市接受免费职业教育。
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发行地方债券支持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推动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与省级财政共同出资设立城镇发展基金。降低政府融资门槛,放宽信贷、发债等限制条件。探索一般债券与专项债
券相结合的举债融资模式。
推进金融主体建设。大力推动私募基金发展,加大“引金入黔”工作力度。组建贵商银行,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开展农民资金互动组织试点。
加大城镇化信贷供给。积极争取运用差别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贵州的信贷投入。地方性商业银行要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加大对城镇化的金融支持。通过发展城镇化产业基金托管业务等,探索以信托理财和设立资金池的方式。引导保险资金、养老基金、PE基金以及其他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定城镇化金融专项业务经营风险偏好,设定风险容忍度,加大城镇化金融的信贷支持。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以市政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扶贫生态移民、石漠化治理等领域为突破口,推出民间资本投资项目。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投资投资、建设和运营有合理回报或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给予各类投资主体在市场准入和扶持政策方面的同等对待。
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试点。对消费者付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试点。积极培育PPP项目国家试点和省级试点,建立PPP项目库,实行PPP企业名单制和合同文本管理,制定PPP模式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争取开发性金融机构给予PPP项目差异化信贷支持。成立省级新型城镇化融资平台公司,承担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融资、建设和运营职责。
第四篇:特色小镇:新型城镇化的“特色担当”
特色小镇:新型城镇化的“特色担当”
发表时间:2016-03-2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基金小镇、智慧小镇、制造小镇、海洋金融小镇、梦想小镇、云栖小镇、青瓷小镇、美妆小镇、巧克力甜蜜小镇„„翻开这些小镇的名字,许多人会眼前一亮。他们或钟情于美食,或倾心于互联网,或注重于地域特色,无论喜欢什么,总有一款小镇适合你。
特色小镇的概念,最早兴起于浙江。如今,到小镇品茶,作画,或烧一件青瓷,甚至是创业,已经成为浙江的特色小镇为人们提供的选项。
不止在浙江,在整个中国,特色小镇都在以迅猛发展的姿态,加入到方兴未艾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事实上,特色小镇非镇非区,并非行政区划单元,也不是产业园区,而是相对独立于市区,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在新近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未来五年中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无论是发展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现代产业,还是专注于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这些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不要“千镇一面”要“小而美”
过去,中国一些城市的建设被批评为“千城一面”,不重视差异化的建设与发展,导致许多城市大同小异。如今,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不要“千镇一面”的思路。从特色出发,可以窥见当下中国特色小镇的思路。
来自贵州和浙江的例子可以很好的说明,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的差异化思路。
在贵州仁怀市茅台镇,这个以茅台酒誉满天下的地方,镇长罗小军告诉本报记者,这里的建设思路是做成“美、特、富”的精美小镇,让人感受到“水村山廓酒旗风”的诗意画卷。除此之外,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其中第三渡的渡口就在茅台镇,著名的赤水河从镇中穿过。两大特色,得天独厚。
今年4月28日,第十一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在遵义市举行,主会场就设在茅台镇。一个小镇成为一省推介旅游的主会场,贵州对特色小镇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在浙江杭州西湖云栖小镇,背靠着科技创新实力强劲的杭州市,这里发展成了以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硬件产业为产业特点的特色小镇。云栖小镇党委书记、杭州转塘科技经济园区管委会主任吕钢锋介绍说,小镇虽然建设仅仅一年,但发展很迅速,2015年实现涉云产值近30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2.1亿元,累计引进企业328家,其中涉云企业达到255家,产业已经覆盖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等各个领域。
各有绝活、一镇一品,成为这些特色小镇最鲜明的特点。
浙江发改委副主任、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翁建荣用几个词总结这些特色小镇的特点。在产业上“特而强”,围绕单个产业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以此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在功能上“有机合”,将产业、文化、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叠加;在形态上“小而美”,求精不求大;在体制机制上“新而活”,鼓励和支持各特色小镇做改革试验区。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杨跃光则直言,对于贵州这样一个山地特色明显的省来说,契合这种特色,只能“蒸小笼”,不能“摊大饼”,形成组团式、点状式、串珠式的布局,城镇、山水、田园、村庄有机融合。
在全国许多省份,地方政府都意识到了特色小镇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独特优势。尽管对“特色小镇”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以一个产业为主导的思路都非常明确。
在广西贺州黄姚古镇,这个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小镇,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以及喀斯特地貌等景观优势,正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之下重新焕发生机;无论是被誉为“油画名镇、蓝莓之乡”的张家楼镇,还是定位为“菇香小镇、景秀大村”的大村镇,特色成为当地的名片;在湖南长沙开福区沙坪镇,以独特的湘绣为基础,加上汉回风情、长沙园林生态园等,这里正在试图融合成片打造综合旅游景区。新常态下的有益探索
事实上,对于进入新常态的中国来说,以特色小镇为代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非常有价值的探索。
浙江在特色小镇上起步最早。浙江省省长李强专门撰文称,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他展望说,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个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美丽小镇将深刻改变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推动新常态下的浙江发展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
而在此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在专程前往浙江调研后表示,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他说,对特色小镇印象最深的是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为企业创业提供条件,大胆“放水养鱼”,让企业家才能充分发挥,这对我国经济结构升级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事实上,早在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就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对特色小镇的创建程序、政策措施等做出了规划。根据《意见》,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面积相当于半个西湖,而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按照规划,3年内每个特色小镇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
关于支持特色小镇发展的文件和会议,这几年正在密集出台。
在四川,成都市去年发布了《2015年成都市小城镇建设工作要点》,明确表示打造50个特色镇,将小城镇建设连线成片,并在此过程中体现出“一镇一主业”的思路和“四态融合”理念。
在安徽,黄山市在今年3月刚刚召开的特色小镇工作座谈会上宣布,今年上半年将先行安排1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着力推进1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建设,力争“十三五”期间建成30个特色小镇。
在贵州,该省省委公布了《关于加快100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10条意见》和29项配套措施,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以镇为单位,全面小康社会创建工作,制定了《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全面小康统计监测工作实施办法》,建立了以镇为单位,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在云南,早在2011年就下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启动了包括现代农业型、工业型、旅游型、商贸型、边境口岸型、生态园林型在内的150个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
在许多地方,建设特色小镇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破题的良策。以贵州为例,截至2015年底,100个示范小城镇累计完成项目建设资金1000亿元,建成“8+X”项目4000多个,实现了107个示范小城镇有高速公路或是国省干线联络线进行连接,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8万套。
“如果说转型升级是倒逼和牵引两种力综合作用的结果,那么,特色小镇就是一种正面牵引力,也可以说是一种新机制。”翁建荣认为。
以特色集聚发展要素
特色小镇发展时间虽短,已经表现出了很强的示范效应和发展潜力。而对于不少地方来说,特色小镇既是当下的抓手,也代表着未来。
李强透露,至去年11月,浙江省首批37个重点培育的特色小镇已集聚企业3300多家,引进1.3万多人才,并带来含金量较高的新增投资、新建项目和新增税收。按照浙江此前发布的指导意见,要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的是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大干快上,实际思路是重质量、轻数量,达到质量要求的小镇多多益善;重谋划、轻审报,实行宽进严定;重实效、轻牌子,建一个、成一个。
而在贵州,据该省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张美钧透露,仅2015年,100个示范小城镇就新增城镇人口10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口8.3万人。而在2013—2014年间,该省示范小城镇工业总产值、旅游总收入、农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了18.5%、21.4%、12.4%和39%。“人口集聚功能显著提升,城镇经济实力快速提升。”
或依托原有产业,或“脑洞大开”,这些小镇的存在本身,已经成为一道风景线。让在特色小镇工作与生活令人羡慕,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特色小镇的追求。无论是山东平度市明村镇引进美国固铂轮胎橡胶公司后成为“橡胶轮胎特色产业镇”,还是浙江余姚规划中的机器人特色小镇,还是浙江杭州由以发展大学生互联网创业企业为重点的互联网村和以培育科技金融为重点的现代科技服务业的天使村组成的“梦想小镇”,都将成为当地名片。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特色”实际上集聚了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
分析人士认为,特色小镇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范例。以浙江为例,特色小镇一般布局在城郊接合部,既有众创空间、研发中心,又有人才公寓、社区功能,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在这样注重功能叠加、要素融合,“产城人文”一体的新型空间,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诸多问题得以破解。
“这些创建中的特色小镇,既是一个个产业创新升级的发动机,又是一个个开放共享的众创空间;既处处展现江南水清地绿的秀美风光,又告别传统工业区‘文化沙漠’现象,彰显了人文气质;既集聚了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又能让这些要素充分协调,在适宜居住的空间里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创新动能。”李强这样认为。
如今在互联网上流行以“担当”造词,比如说一个人是“颜值担当”,就意味着他是一群人中长得最好看的。以这种逻辑看,遍布中国各地的“特色小镇”,正在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担当”。(刘少华)
第五篇:立足“特色”做文章 推进新型城镇化
立足“特色”做文章推进新型城镇化
·湖北麻城陈昌学
在全市上下奋力推进“实力麻城”建设,加快建设“大别山地区经济中心”的关键时期,麻城市委召开了七届三次全体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麻城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突出发展导向,强化项目支撑,优化发展环境,建设实力麻城,全面加快大别山地区经济中心建设步伐。会前,麻城市党政代表团赴老河口、襄州、襄城、枣阳、随县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感受深刻,启发良多,记忆犹新!
“五城同建,跨越发展,建设大别山地区经济中心”关键在“实力麻城”建设。我们应该认清形势,创新理念,切实增强推进“实力麻城”建设的紧迫感!怎样推进“实力麻城”建设,促进麻城市域经济跨越发展?笔者认为:在“特色”上做文章,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不失为一个有益的探索。
一、“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准确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需要突出“城乡统筹”的特征。城镇化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城镇化速度,一方面是由这个国家所能提供的农产品剩余量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城市一定时期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决定的。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不能违背城镇化的规律,超出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和城市的承受力。“新型城镇化”要抓住两个关键词,即城乡统筹、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核心”,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以城乡统筹为结合点,以城乡一体化为切入点,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镇生产要素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实现农民就业城镇化、农村基础设施城市化、生活服务社区化、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李克强总理是这么解释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进城农民能就业创业,生活才会更安稳,城镇化才能扎实推进。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二、“新型城镇化”的现实意义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当前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推进麻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十八大后的历史新起点上,实现“城市梦”,希望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正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新追求新梦想。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全国各地开始了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与实践,一些地方的宝贵经验已经给人以启示,各地媒体也在热议新型城镇化。但是,很多还是按照老式城镇化思路探讨如何让农民进城、发展工业和大兴土木。新型城镇化需要有别于传统城镇化的新思维、新战略和新套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本质应当是实施“逆城市化”战略。逆城市化是由于大城市交通拥挤、污染严重和房价飞涨等城市化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小城镇回流形成的新型城镇化潮流。由此可见,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
1距,解决“城市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三、立足“特色”做文章是麻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地把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开发建设,不是简单地把农民集中起来“赶进城”,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农民“再社会化”的过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摒弃传统城镇化的旧思维,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立足特色在“新”字上做文章,创新思维,创新机制,这样才有新视野,才有新思路,才有新办法,才能找到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实现路径。
我们麻城作为农业大市和革命老区,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布局“的原则,依托特色产业走“兴镇富民”之路,积极构筑“市区—城镇—社区—中心村”四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地参与新型城镇化。保护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没有农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和积极参与,没有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利益需求的利益导向机制,新型城镇化建设就迈不开坚实的步伐。新型城镇化需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产业支撑、城乡统筹、集约开发、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村镇建设上要以点促面,着力在宜居宜业宜游上做文章,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民房特色和旅游观光紧密结合起来,在小城镇建设管理上要力求绿化、美化、净化、靓化,让小城镇不落俗套、各具特色。
(一)突出特色城镇化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小城镇策略。充分发挥小城镇自身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形成产业集聚优势,集聚周边农村人口,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支持白果和宋埠分别依托石材产业园和不锈钢产业园开展农村新型社区试点,整镇推进,建成市域副中心,打造城乡一体化示范样板。①是坚持旅游主导战略,提升产业竞争力。龟山、顺河、乘马岗镇旅游文化资源富集的独特形态,决定了该区域需发挥比较优势,走一条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之路,依托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服务业,进行特色城镇建设。②是推进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就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以中小城镇为依托,各乡镇办把发展的重点集中到培育特色产业上,努力形成“产业兴镇、产业富民”的新格局。继续发展好“三乡三业”(福田河的菊花、盐田河的板栗、顺河的油茶),以龟山镇石陂村和宋埠镇彭店村为样板,以点带面,依托特色产业在全市建设好农村新社区,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积极推广农业科技,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二)坚持节约集约式发展,推进低碳生态宜居策略。低碳生态是现代城市模式转型趋势,也是我市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应根据国家节约环保和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制定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建立循环高效、集约节约的多元产业体系;麻城的“一区六园”(麻城经济开发区和6个乡镇工业集中区)扩张工程继续有序推进,进一步增强园区产业承载力,进一步明确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规划定位,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第三产业,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注重集约化建设,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着力塑造环境整洁、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风貌。
(三)坚持彰显城镇特色,推进城镇个性创新策略。
城镇特色是指一座城镇在内容和形式上明显区别于其他城镇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城市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风格等方面。城市应当千姿百态,各具特色。①是以特色生态打造个性城市。我市生态环境资源得天独厚,自然风景秀丽,生态环境优美。我们要充分利用河、湖、溪、山地等自然资源,加快“两河四岸”和西城新
区建设步伐,突出项目建设,强化功能配套;打造好“凤凰湖”和“巨龙湖”风景区,发展生态旅游业和农家乐。福田河镇可高扬特色优势,突出菊花产业支撑,打造出一批乡风纯朴、宜居宜游的产业型新农村社区。②是以特色文化打造个性城市。我市文化遗存丰富多样,文化形态保存完好,历史文化绚丽多姿。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注重围绕特色文化来做文章。一方面要传承历史文脉。发展顺河和乘马岗镇的红色旅游,建设好“孝感乡都”和湖广移民文化公园;开发历史文化名镇--龟山镇和历史文化名村--岐亭杏花村。大力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加入时代元素,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努力在城市发展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③是以特色建筑打造个性城市。建筑是城镇最直观的“名片”,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建筑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知名度,形成城市的特色品牌。我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考虑城市历史文化特点和当代建筑的文化内涵,提高规划设计建设水平,打造一批文化内涵深厚、反映城市精神、体现时代特点,具有较高艺术性和整体协调性的经典建筑,努力做到城镇建筑与人文底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避免出现钢筋混凝土建筑扎堆的“千城一面”城市风格。如阎河镇是麻城古城,可依托柏子塔、李贽文化和桃林春色等文化景点,借鉴监利县农村新社区的城镇化经验,通过企业主导,融合发展,村镇规划,迁村腾地,村民自建,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打造出一个古城文化一条街,建设生态家园,改善人居环境。
2013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