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管执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汇报
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千家万户,包含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关系。正确理顺和处理好城市管理中的各种关系,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优化发展环境、构建和谐社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城市管理和执法的实践证明,要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六大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城市管理的关系,确立加强城市管理也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从广义上来说,城市管理就是对城市社会、经济、文化、金融等等各类活动的管理。就狭义的城市管理而言,城市管理是指对城市规划、建设、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设施、市容秩序等实施的管理活动。邓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是硬道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不仅应该有繁荣的经济,而且应该通过强有力的城市管理营造良好的市容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城市建设、管理的投入就可以增加,城市管理水平也必然会相应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加强城市管理,营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既可使城市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又可提高市民素质,必将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带动城市所在地区的发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环境也是生产力。比如在大连,市长***同志将城市管理提升到经营城市的高度,通过多元化投资的城市建设,美化、绿化、净化城市环境,再辅之以严格的管理,塑造城市品牌,有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城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要牢固树立“加强城市管理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加大城市管理的投入,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
二、要正确处理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关系,确立建管分离,建管并重的观念。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的基础,一个城市没有建设就没有发展,就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搞好城市管理就无从谈起。城市管理则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俗话说得好:一个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城市建设得再好,如果管理不好,城市功能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不能充分体现。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有着各自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是市场行为为主,管理则主要是政府行为。从效果上看,建设的成效明显易见,而管理则因其动态性、社会敏感性强、领导要求高等特点,一时难以见成效,或见效后难以长期保持。因此,要求城市政府必须牢固确立建管分离,建管并重的观念。但目前由于体制等诸多原因,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很普遍。特别是在建设和管理发生矛盾时,往往是重建设,轻管理,难以强化城市管理工作。因此,要管好城市必须要建管分离。实行建管分离、强化城市管理有诸多好处。一是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建设部门集中精力抓建设,管理部门则可专一于城市管理工作。二是有利于克服建管一家时重建轻管、以建代管思想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影响。三是有利于建管两家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四是管理部执法人员避免受到行政领导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干扰,有利于严格执法。五是可避免管理经费挪用、侵占,有利于城管经费专用于城管工作。
三、要正确处理加强城市管理与提高市民素质的关系,确立城市管理的核心就是提高市民素质的观念。提高市民素质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依托,是现代城市管理的精髓。任何一个城市都不是单纯靠管出来的。而是靠市民共同参与创造出来的。城市管理以人为本的口号提出已久,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重视的是加强表象管理,忽视了抓根本----提高市民素质,一味对市民实施粗暴生硬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极易使市民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导致管理效果不佳或失败。因此,城市管理工作必须将加强管理和提高市民素质并重,提高市民自觉遵守城管法规和维护市容环境的责任感。从某种意义上讲,市民素质的高低决定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
四、要正确处理严管重罚与文明执法关系,确立文明公正执法的城管形象。城市管理工作是规范人的行为的一项系统工程。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不能完全依赖于市民自觉遵守规章来实现。虽然以人为本是城市管理的精髓,但严管重罚在城市管理中必不可少。城管工作中,对轻度违章行为可以只是予以纠正,对重度违章或屡教不改者必须施以重罚。对违章者的惩罚本来就是规范人的行为的有效手段,城市管理如此,其它社会活动也是如此,特别是对那些只图私利、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的违章者,必须依法严管重罚。否则,不但我们的法律和管理行为会显得苍白无力,而且由于市民的从众心理,城管工作极易陷入无序和混乱的失控状态。张家港、大连、新加坡、香港等城市之所以能够经常保持良好的市容环境秩序,除了市民素质高、文明程度高外,与其严管重惩有着直接关系。但是我们说的严管重罚是依法而为的,是在文明执法的基础上严管重罚。文明执法,除要求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语言文明、行为得体、态度严肃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执法行为是依法而为。城管执法工作中首先必须戒除有法不依、执法不公、违法执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外,还必须防止越权执法,弃法不为和办人情
案、执人情法等问题的出现。
五、要正确处理集中整治与经常化管理的关系,确立落实长效管理。城市管理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不可能一蹴而就。或许在短时间内通过一、二次专项整治就可能大见成效,但这是“突出式”的,稍有松懈就会回潮、反弹。因此,必须全面规划,整体推进,通过长期艰苦的经常性管理,才能实现城市管理长效化。同时,集中整治和经常性管理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集中式整治是治标,经常性管理是治本。集中专项整治是解决难点、热点、焦点问题的有效手段,经常性管理是避免反弹回潮,巩固集中整治成果,实现长效管理的保证.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靠一般手段力度不大,效果不好,必须采取集中整治的办法,分阶段有重点地一项一项治理,一个一个突破。某些问题由于涉及面广或积重难返,单靠一家力量已难以奏效,只能在政府的协调下,集中优势力量,采取集中专项整治的办法才能解决。同时也要避免因为经常性管理是治本措施,而只重经常性管理,放弃集中整治,致使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广大群众关心、党和政府关注的问题不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延误全局工作。要实现长效管理,我认为必须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探索并建立符合现行国家法律、行政体制的城管体制,建立高效、低成本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执法管理体制。二是建立健全“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构架,重点下移,夯实城市管理基础,调动城市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作用。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就国家而言,要探索制定城市管理法的可行性,制定《城市管理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管理城市。四是建立健全督促检查监督机制。比如:可以建立分管市长月未检查卫生制度,发挥城市政府领导的强大监督作用;可以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城管工作督导员,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检查作用;可以建立新闻督导机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还可以完善执法队伍的考评制度,发挥内部监督作用。
六、要正确处理堵与疏的关系,确立疏堵结合的观念。长期以来,违章占道设摊难以取缔,不能根治有许多原因,一是因为占道设摊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二是过去一味强调限制和取缔,方法不当。实践证明,科学疏导、规范管理、堵疏结合才是根治这一顽症的标本兼治的科学方法。在当今下岗职工多、就业压力大、外来人口多等不利现状下,不让这类“弱势群体”摆摊是非常难的,但必须做到不得占用主次干道,车站、广场、景点等窗口地区必须管住、管死,坚决不让有损市容市貌的现象发生。同时可以考虑在市民聚居区、背街小巷专门划出一片空地,供“弱势群体”摆摊,设置夜排档等来维持生计,同时也方便市民。在乱张贴广告宣传品的整治管理上,同样也必须疏堵结合,既从重处罚,又必须在适当地点设置必要的张贴公告栏予以疏导,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认为只有处理好上述六大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城管工作在构建和谐社
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求城管行政执法队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城管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认真贯彻落实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树立依法行政、执法为民、服务于民的执法理念,探索长效管理模式,推进城市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城管执法如何适应构建和谐
文章标题:城管执法如何适应构建和谐
城管执法如何适应构建和谐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就表明完善社会管理将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毋庸置疑,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属于社会管理的范畴。因此,城市管理部门
在完善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中将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双争”主题教育,只有理清发展思路,实行五个转变,城管执法才能融入社会管理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政府也不断地在转变自身职能,不断地调整、改进和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作为调整、改进和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一是管理理念上的转变。城管执法对象大多为弱势群体,以往特定的执法环境和狭隘的思想观念导致了工作方式的粗犷与单一,但随着城市建设的改善和管理态势的发展,过去的“冲冲杀杀”和“扫荡式”的大规模整治已不再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要求。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群众,就必须要加强思想灌输和典型引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城管理念,确立“民本位”的价值取向,把理念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使传统经济条件下的管理者和监督者,转变成为公共利益、社会公平的维护者和服务者。
二是管理方法上的转变。传统体制下的城市管理工作,往往采取“以收代罚,以罚代管”等管理方式,既影响了政府的形象,也达不到管理效果。新的城管执法理念,要求确立服务和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方式,这就要“宣传、服务、疏导、整改”四管齐下,在具体管理中可以采用“上门聊聊,拉近距离;宣传法规,指出违章;掌握底数,疏导结合;发现困难,积极帮助;整改之后,评比巩固”的“五步工作法”,把“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体现于“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管理理念中。
三是管理模式上的转变。随着城市管理形势的发展变化,完善城管执法工作模式,成为探索和思考的新热点。目前,城市管理网格化正在逐渐地成为一种新的城管模式,通过“任务到班,目标到块,责任到人”,逐步形成“以块为主、融条于块、条随块转、相得益彰”的城管运作机制,较好地实现了“人、事、岗”的有机统一。而从五年来宁波城管部门运行机制和工作模式的发展来看,城市管理正从“小城管”走向“大城管”,管理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
四是管理功能上的转变。作为社会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求城管部门在履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职能的同时,主动将自身纳入社会管理体系,在应对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宣传精神文明、倡导和谐理念,健全信访机制、化解社会矛盾,关爱人民群众、服务社会百姓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执法实践中处理好与公安、工商、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主动跨前,不分彼此,互相协作,相互配合,不断提升城区整体管理水平。
《城管执法如何适应构建和谐》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城管执法如何适应构建和谐。
第三篇: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城管的思路与对策
文章标题: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城管的思路与对策
坚持文明执法 构建和谐城管
城市管理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效途径,是极易引起不稳定因素的社会矛盾多发敏感领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10月,中共中央
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广东省委也提出了《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贯彻的实施意见》,构建和谐城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及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局专门成立了构建和谐***调研小组,在对***市城市管理工作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着重总结透析了近年来我市构建和谐城管的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新时期构建和谐城管的思路与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我市构建和谐城管的主要做法、经验
自我市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以来,城市管理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的战略目标,坚持理政xiexiebang.com--在您身边的秘书网为民执法为民,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得到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更趋优美整洁、城市运行秩序良好、广大市民安居乐业、城管事业和谐推进。
近年来我市在构建和谐城管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初步建立城市管理架构,为构建和谐城管奠定了组织基础。目前,市和各区都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并下设城市管理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部分镇(街)也陆续设立了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部分社区(村、居)也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城市管理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已初步建立起以市为核心、区为重点、镇(街)为基础、社区(村、居)为配合的城市管理体制。
(二)基本形成城市管理工作机制,使构建和谐城管有了制度保障。一是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并就加强市容整治、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城市绿线、风景名胜、道路交通、房屋拆迁、户外广告、市政公共设施、公共服务、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等的管理制定了相关制度和办法;二是明确规定了城市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的岗位职责、工作规则和责任以及联动互助制度;三是出台了市政府令(第九号),推动了城管综合执法机制的建设。
(三)逐步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城管提供了人才保证。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建立了一支由三部分人员组成的城市管理队伍:一是城管委成员单位的管理人员。这支队伍按分工履行各自职责,针对城市管理突出问题,在城管委的统一指挥协调下,联动互助,开展城管专项整治行动,在构建和谐城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各镇(街)、社区(村、居)专职或兼职人员。这支队伍充实了基层城管力量,在构建和谐城管工作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三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这支队伍通过学习和培训,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行政执法水平都得到较大的提高,在构建和谐城管工作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特别是近二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和富裕和谐***为己任,以全面“创卫”、“创模”和承办亚洲艺术节、省运会为契机,合力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在市容市貌、城市环境、社会秩序等专项活动整治以及“一环”沿线规划控制中作出了积极贡献,树立了城管执法队伍全新形象。
(四)探索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和方法,使构建和谐城管有了明确方向。一是探索执法进社区、进市场、进企业、进学校模式。积极主动与社区、市场和企业管理部门签订协议,联合开展齐抓共建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和资源,发挥社区、市场和企业的基础优势,加强对城市社区管理和市场、企业环境改善。同时开展城管宣教进校园共建活动,引导小学生认识城管、了解城管、参与城管,体现了“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和谐主题;二是探索城市管理属地化。将管理重心下移,强化了基层的城市管理职能;三是探索城市管理作业层市场化、社会化运作。通过市场化手段疏导城市乱摆卖、乱张贴、乱停放等行为,和谐城管效果初显。
(五)确立以人为本城管执法理念,为构建和谐城管打下了思想基础。从城管执法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以“依法行政,勤政廉政,执法为民”为执法宗旨,明确“执法就是服务”。一是强调对人的尊重,严格执法程序。在执法过程中,先敬礼,先讲理,先教育,再按程序处罚,使执法相对人心服口服;二是注重宣传教育,营造和谐氛围。建立与媒体互信互动机制,与广大市民零接触,形成城管执法强大宣传态势;三是关注民生,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热心处置群众投诉工作,做到有情操作,寻求堵疏共赢局面;四是
注重部门协调,求取最大效能。建立联动互助与协作机制,保持良好关系,主动争取最大支持。
二、近年来我市构建和谐城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世纪新时期,城市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我市城市管理工作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城市管理意
识不强,为构建和谐城管带来观念上的制约。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观念;仍存在突击式、运动式的管理模式;仍缺乏对城市管理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对城市管理的宣传教育力度仍嫌不足,全社会和谐共管的良性互动局面有待形成。
(二)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为构建和谐城管带来体制上的障碍。管理机构尚未健全,基层城市管理的力量还显得十分薄弱;职能分散,职责不明晰,仍存在“有权管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了”的不和谐现象;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还未完全形成管理的和谐整体合力。
(三)城市管理法制化、制度化不健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和谐城管的构建。目前进行城市管理的法律依据散见于几十部法律法规之中,在实际管理中时常出现有法难依和法律法规“打架”现象;城市管理法规、制度的处罚力度不大,使城市管理违规事件屡禁不止,城市管理工作阻力较大、执法环境恶劣、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城市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市民的法治观念、城管意识比较薄弱,客观上加剧了构建和谐城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市民自我管理意识欠缺,违法后还蛮不讲理的现象较为严重;“洗脚上田”的农民、外来工和失业人员要融入现代化城市文明,仍需要一个素质逐步提高的漫长过程。
(五)城管执法队伍综合素质不高,主观上约束了构建和谐城管的进程。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任务越来越重,部分执法队员在执法过程中缺乏换位思考,需进一步增强人性化管理意识;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匮乏;城管执法文化亟待构建。
三、新时期我市构建和谐城管的思路与对策
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管理工程,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没有矛盾,总是在化解矛盾的过程中不断走向和谐。因此,在从事城市管理这一事业中,必须更加积极地正视矛盾,随时随地主动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营造和谐氛围,最大限度地降低可能产生的不和谐因素,不断寻求促进和谐城管的途径和方法。
(一)增强人本理念,坚持文明执法
城市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给广大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正确把握现阶段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弱势群体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极为重要。强化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和城管执法理念,坚持以人为中心,以社会为本位,以发展公共事业、提高公共服务为工作重心。在加强城市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法,促进管理效能的提高,把服务摆在第一位,通过服务加强管理;另一方面要严格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坚持正面引导,做到处罚与教育并举,以管理带动服务、提供服务。全方位推行文明执法,创新文明思维,丰富文明内涵,完善文明执法制度,用规范化、标准化保障文明执法,实现城市管理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营造宜居、宜游、宜创业的良好环境,加快和谐城管步伐。
(二)加强队伍建设,锻铸文明之师
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构建和谐城管的成败。当前锻铸一支“政治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训练有素、服务至上、和谐共进”的文明执法之师,是构建和谐城管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致力完善公开、透明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城管执法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量化考核机制。一要加强班子建设,通过抓学习、讲团结、严作风、求自律,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二要加强教育培训,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有效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三要加强建章立制,开展城管执法监督考核和实行轮岗执法,规范内部管理;四要培育独特的城管执法文化,践行文明执法操守,激发团队活力,建树精英形象,迈向和谐共进。
(三)坚持堵疏结合,着力化解矛盾
深入探求理性化执法、人性化服务的方法和途径。把人性化、理性化、柔性化贯穿于执法全过程。规范执法文明用语,严格执法程序。坚持以教育、疏导为主,坚决摒弃野蛮执法、随意执法、暗箱执法。坚持专项整治与长远效能相结合。正视进城务工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维系生活的直接经济来源问题,始终以“让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开源疏导给出路。开辟适当临时市场和建立必要基础设施,如“地方特色一条街”、“小型广告一条路”、“露天货运停车场”等,想方设法引导市民守法护法,着力解决弱势群体之需、群众关注之切问题,尽量从源头上减少违法行为。积极发动、提倡、鼓励执法队员为社会、为市民多做好事实事,多做亲民、为民、利民的善事,建立亲民执法机制,最大限度地密切执法者与市民的关系,充分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把矛盾化解于执法过程、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提升科技含量,促进城管文明
加大经费投入,引入科技手段,推动城市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是促进城管文明与和谐的物质保证。一要搭建惠及全民的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将隶属于不同城管部门的信息资料如规划审批、工商登记、机动车管理、市政设施维护、街头视频实时监控资料等城市管理公共信息资源加以联通和整合利用,形成网格化、开放性的城市管理综合信息中心、控制中心,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二要建立城市管理数字化系统。加快建设城市管理对象、管理过程和管理评价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决策支持、执行支持、监控支持系统,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确、敏捷、高效;三要建设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突出城市独特社会文化环境,建设反映***人文内涵、具有***特色的城市CI,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力促城管文明与和谐。
(五)深化体制改革,确保联动互动和重心下移
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城管委统筹协调,属地负责、部门分工、纵横协调、齐抓共管的城管新体制。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科学分工、权责一致”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即实施由城市政府指导,以区、镇(街)为重点,村(居)为基础的分工科学、责权明确、务实高效、运作有序、相互配合、有效监督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按照齐抓共管、密切协同的原则,建立“市区联动、部门协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堵疏结合、标本兼治”的城市管理新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管理质量,营造良好法治秩序,维护社会公平与和谐。加大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实行政企、政事分开,建管、管养分离,引入竞争,建立健全权力与利益彻底脱钩、与责任紧密挂钩的管理机制和领导责任追究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投资效益,改变“有利争着管、无利不愿管”和“以罚代管”的现象,逐步树立服务型政府理政为民的城市管理崭新形象。
(六)推进大城管战略,提高城管水平
构建和谐城管,重点要确立大城管战略,打造具有***特色的城管品牌。努力实现由单一城管向综合城管即由小城管向大城管、突击性管理向经常性管理、传统型管理向现代化管理的转变和跨越。坚定不移推行全面管理和大城管战略,将城市的基础设施向村、镇延伸,让广大村、镇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文明成果。调动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团体和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关心城管、人人支持城管、人人参与城管、人人监督城管的和谐氛围。进一步巩固“城市管理年”活动成果,推动现代化大城市管理意识,整合管理资源,优化管理秩序,力争建成一流水平的城市管理体系,确保***市容整洁、秩序良好、环境优美、交通畅顺、城市文明、社会和谐、发展有序。
(七)注重宣传教育,增强城管意识和法制观念
构建和谐城管,宣传教育是关键。城市管理件件系关百姓,事事系关民生。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与市民沟通的平台;向市民广泛宣传普及城市管理法律知识和社会公德,加强城市意识教育,唤起全社会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视、理解和支持;启动“12319”城管投诉热线,充分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并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力求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以相互帮助、服务大众为主题,深入开展城管志愿服务活动,以一带
十、以十带百,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工作,自觉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注重促进执法相对人的心理和谐,“宣教为先,处罚在后”,主动深入帮扶困难家庭,做好跟踪服务,做到尽职尽责;加大对外来民工城市管理意识的宣传力度,使之尽快适应和融入和谐环境;坚持走群众路线,城市管理重大决策的出台,要广泛征询民意,让市民参与决策并进行有效监督,共同营造“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是我家,管好城市靠大家”的浓厚氛围,合力推动我市城市管理事业和谐健康发展。
构建和谐城管,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创业环境、发展环境,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是目前乃至未来我市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任重道远,***城管人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职能,锐意改革,努力探索构建和谐城管的新路子,全力开创我市城市管理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城管的思路与对策》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城管的思路与对策。
第四篇:城管执法工作调查汇报
城管执法工作调查汇报
城管执法工作调查汇报
一、什么是街头摊贩占道经营
研究“占道经营”首先要界定什么是占道经营。不难发现,在政府部门的公告,电视、报纸的新闻报导中,“占道经营”一词几乎总是与“集中整治”、“治理”、“取缔”等词语同时出现。城市管理部门清理整治的占道经营行为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沿街店铺利用门前空地或道路进行店外经营的行为;二是街头摊贩利用路边空地或广场等公共空间从事简单的商品交易的行为。本文主要将第二种情况,即小商小贩在城市街头的贩卖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的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公共利益辨析,其原因有三:一是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发生的占道经营情况中,90%以上为小商小贩的街头贩卖活动;二是占道经营治理中所积累的矛盾和出现的暴力抗法等问题也主要来自于对街头摊贩的取缔行动中;三是街头摊贩主要由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等无法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弱势群体构成,关注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对其所从事的占道经营活动进行研究,对于在城市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及其选择原因的基础上,本文给出“街头摊贩占道经营”的定义:城市无稳定职业者为获得经济收入以满足自身或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利用城市路边空地、广场、绿地等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所从事的小规模的未得到政府主管部门认可和保护的商品经营活动。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从业人员:实施占道经营的街头摊贩来自于“城市无稳定职业”群体。按户籍属性区分,这一群体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以下岗失业职工为主的具有城市户籍的无稳定职业人员,二是进城务工的农村转移劳动力。
从业动机:街头摊贩限于自身条件,迫于生计而实施占道经营行为,其动机是“获得经济收入以满足自身或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其在主观上并不存在破坏市容环境等公共利益的故意,其在客观上弥补了城市商业网点覆盖能力的不足,方便了市民生活。
经营地点:城市路边空地、广场、绿地等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这是本文所研究的占道经营问题在空间上的规定性:一是本文的研究范围仅限于城市;二是占道经营的实施地点为城市中开放的公共空间。而如何发挥城市公共空间除通行能力之外的多种用途,从而彰显城市特色、增添城市魅力、增加就业机会、恢复城市活力正日益为城市管理研
究者所重视。
行业特点:“小规模的”“商品经营”活动。街头摊贩在学历、年龄、劳动技能等方面大多处于劣势,难以进入正规部门就业,所以其从事的占道经营活动具有技术要求低、投入少、规模小、见效快的行业特点,而这一非正规就业形式为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政府态度:街头摊贩的占道经营活动“未得到政府主管部门认可保护”,属于违法行为,因而受到城市管理部门反复的清理取缔。在政府部门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对占道经营取缔过程中,城市管理者与摊贩之间积累了一定的矛盾。
从“街头摊贩占道经营”定义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摊贩实施占道经营是在自身生存能力和就业条件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为维持生计而进行的一种“自我救济”方式,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违法的行为,但本身并不存在“违法”的故意。而政府部门为了维护市容环境
等公共利益,对其反复加以取缔,致使以弱势群体为主的摊贩群体在难以找到其他生活出路的情况下,与政府部门维护市容环境的执法权之间产生了矛盾,并且发生了一些暴力冲突和流血事件,从而使占道经营治理问题成为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社会问题。
二、运用公共管理理念分析街头摊贩占道经营活动
从城市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维护城市的美好环境应该是符合大多数市民的公共利益的,而市民却对城管执法人员在占道经营治理中的执法行为颇多指责,对被查处的街头摊贩则抱有深切的同情。城市管理部门认为,他们代表的是广大市民的利益,数以百万计的市民与一个城市中存在的数以万计的街头摊贩来比,自然是大多数。也就是说,城市管理部门的“取缔占道经营”行动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可为什么依法行事的保护大多数人利益的执法行为却陷入令“多数人”和“少数人”都不满意的境
地呢?其实,仅仅将占道经营视为一种违法行为还远远不够,该问题的边界已远远超越了违法和执法简单认识,我们还要从这种行为实施者的生存状况,摊贩经济的存在对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重新审视占道经营问题。本文将分别运用“需求层次理论”、“帕累托改进原则”和“外部性分析”来论述:维护公共利益不能成为城市驱逐摊贩的理由。
摊贩从事占道经营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都潜藏着从低到高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五种需要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才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 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那么,街头摊贩处于需求层次理论所给出的哪一个需要层次,他们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首先要对占道经营从业者即街头摊贩的在社会生活中所处阶层和生存状况进行分析。根据中国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课题组的分析,将当前中国社会划分十大阶层,这十大阶层分别为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占道经营从业者群体显然属于十大阶层的最底一层,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者是城市中最贫困的群体。该群体的普遍特征是“四低”:低学历、低劳动技能、低收入、低社会保障。他们明显处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所描述的最低层,即生理需要层面,他们成为街头摊贩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就是因为占道经营几乎无进入门槛和技能要求,成本低、见效快,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最低的生存需要。我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要求商贩在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尚难以解决的情况下,为保证市容市貌来放弃为自己提供生活来源的“霍布森选择”是并不现实的。
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中要体现“帕累托改进”原则
城市管理者取缔占道经营并不是为一己之私,他们也是在维护公共利益。那么,我们在这里需要辨析一下什么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代表哪些人的利益,少数人的利益是否可以在以保护多数人利益的名义下变得无足轻重呢?关于什么是公共利益,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并没有一个被大家普遍认可的概念。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上是被普遍认同的:一是公共利益并非仅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少数人的利益也是公共利益的组成部分;当少数人的利益因所谓的公共利益
而受到损失的时候,需要对受损一方进行必要的补偿,通过这种补偿来实现或者说接近达到有人受益而无人受损的帕累托改进。
目前城市中的摊贩群体主要由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力构成,他们不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受益者。改革是世界和历史潮流,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要想获得永续发展,只有坚持继续深化改革。改革使国力迅速增强,经济迅猛发展,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在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得以提升的同时,有些人成为改革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的一部分,他们并未在改革中获益,而是加入了无稳定职业群体的行列。根据帕累托改进“有人受益而无人受损”的原则,他们理应得到相应的补偿,理应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维持正常的生活。但目前尚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小,覆盖率低,大部分城市非正规就业者还处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因此,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走上街头,成为摊贩,以这
种“自我救济”的方式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从城市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维护城市的美好环境应该是符合大多数市民的公共利益的,而市民却对城管执法人员在占道经营治理中的执法行为颇多指责,对被查处的街头摊贩则抱有深切的同情。城市管理部门认为,他们代表的是广大市民的利益,数以百万计的市民与一个城市中存在的数以万计的街头摊贩来比,自然是大多数。也就是说,城市管理部门的“取缔占道经营”行动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可为什么依法行事的保护大多数人利益的执法行为却陷入令“多数人”和“少数人”都不满意的境地呢?其实,仅仅将占道经营视为一种违法行为还远远不够,该问题的边界已远远超越了违法和执法简单认识,我们还要从这种行为实施者的生存状况,摊贩经济的存在对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重新审视占道经营问题。本
文将分别运用“需求层次理论”、“帕累托改进原则”和“外部性分析”来论述:维护公共利益不能成为城市驱逐摊贩的理由。
摊贩从事占道经营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都潜藏着从低到高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五种需要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才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那么,街头摊贩处于需求层次理论所给出的哪一个需要层次,他们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首先要对占道经营从业者即街头摊贩的在社会生活中所处阶层和生存状况进行分析。根据中国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课题组的分
析,将当前中国社会划分十大阶层,这十大阶层分别为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占道经营从业者群体显然属于十大阶层的最底一层,城市无1 2 下一页
第五篇:如何构建服务型城管执法队伍
如何构建服务型城管执法队伍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涉及面宽、艰苦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在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以来,执法任务更加艰巨。在担负城市管理的重要任务的情况下,如何构建服务性的执法队伍来建设和管理好城市,就显得愈加重要。今年是我市城管执法形象提升年,城管执法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严格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努力创建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服务热情,执法为民”的执法队伍,既要敢于管理城市,又要善于管理城市,“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笔者通过在城管执法一线中队的工作经验,提出如何构建服务型城管执法队伍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城管执法队伍的思想建设
以“执法为民”为主题,以管理好城市为目的,以“忠诚执法,诚信守法”和提高城市品位为主要内容,以构建和谐小康社会为任务,这是新时期赋于城管行政执法工作新的内涵,也是城管执
法工作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更为明确地提出“健全政府指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公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面对新形势创建服务型城管执法队伍,有利于在行政执法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围绕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发挥城管执法的职能作用,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提高城市品位;有利于确保执法为民的工作主题,在创建中不断提高执法质量、执法水平,做到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不断深化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现代城市管理工作的新机制;有利于摆正行政执法人员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和道德,增进执法人员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二、严抓队伍,努力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
创建服务型的执法队伍关键在队伍素质,只有建设一流的执法队伍,才能办出一流的案件,提供一流的服务,创出一流的业绩,才能达到“忠诚执法,诚信守法”的目标。
(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爱岗奉献意识。坚持不懈地对党员进行党的宗旨、职业道德、党风廉政、艰苦奋斗和爱岗敬业教育,解决好“为谁执法,为谁服务”这一根本问题,自觉做到领导做表率,带头上一线,关心队员生活和成长,树立讲学习,讲正气、讲团结、讲政绩、讲廉洁,增强做好执法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要以争做“先锋形象”为切入点,树立城管执法新形象。我们要紧密结合创先争优、争做岛城先锋活动,认真查找思想、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服务意识不强、执法不严、作风不实、谦洁自律不够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文明执法树形象,执法为民当先锋”的实践活动,树立亲民为民、公正公道、任劳任怨、勤政廉政的公仆形象,提高队员执法为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竟争氛围。以定员、定岗、定编、定职为基础,引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一种干部能上能下,竞争上岗,岗位交流制度。使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创造一种“让真才实学的人有位子,让认真工作的人不吃亏”的环境,形成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
三、深化改革,努力提高队伍的创新水平
只有深化改革,提升队伍的业务水平,才能克服就案办案、孤立办案、机械办案的问题,才能使执法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有机统一。
(一)执法理念要创新。我市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是从原来的管小商、小贩等单纯的执法监察转变为市容环卫、规划、市政、绿化、环保、工商、道路交通等9+1项集中行政处罚工作,较好
地解决了以往职责不清、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问题。因此行政执法人员既是依法行政的执法人,又是城市管理的管家人,只有把行政执法和城市管理有机地结合,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才能为构建和谐的小康社会创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执法服务要创新。坚持“忠诚执法,诚信守法”的工作标准,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受理群众举报、投诉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情理法的统一,视行政相对人为亲人,使热情服务、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有机结合,提高人性化服务的认识。
(三)宣传工作要创新。我们要宣传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相关知识,宣传城管执法的职能和法律、法规,宣传行政执法的精品案件,提高市民遵纪守法的意识。要解决行政执法中宣传滞后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抓住热点、难点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做好同新闻媒体密切配合,同时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为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奠定良好基础。只有这样,我们的行政执法工作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认可和理解,才能为社会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社会和谐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二十一世纪需要服务型的城管行政执法队伍,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