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防护与治理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影响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持续引发一系列社会安定问题。对城市环境污染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了有效防治城市环境污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染;原因分析;大气污染;水污染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十分紧密,涉及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近年来,我国各地在加快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由此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我国城市环境面临的主要污染问题
1.1 城市空气污染世界卫生组织对全世界53个国家272个城市大气进行了测定,中国的北京、兰州等8个城市在全球lO大污染城市中榜上有名。因城市大气环境污染而引发的各类投诉不断上升。2008年1至8月份仅北京市反映大气污染的投诉就有9051件,占北京投诉总量的63%。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每年全国因城市大气污染导致的超额死亡达17.8万人。煤气燃烧污染、工业废气、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已成为主要污染源,城市大气污染60%。70%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
1.2 城市污水污染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严重污染城市水体。据统计,近几年全国污水排放量超40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近200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超过200亿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是造成城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引发了多种疾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据监察部统计,近几年全国每年水污染事故都在1600起以上,群众上访达2000余人次。
1.3 城市噪音污染噪音污染是我国除大气污染、水污染之外的第三大环境公害。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40%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音中。调查证明,地区的噪音每上升一分贝,该区域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3%。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处于中等噪声污染水平,全国209个省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处在43.6~66.6分贝之间。城市噪声污染投诉在各类环境污染投诉中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4 城市固体垃圾污染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已成为全球城市建设和人类生活最严重的公害之一。据专家统计,中国的668个城市,2/3都在垃圾环带的包围中。现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已由“节约型”向“抛弃型”转变,垃圾的产量越来越大,并以每年 8-10%的速度增长,超过世界平均增长速度。2 造成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公共基础设施薄弱许多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供热、煤气、排水、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和公共绿地等,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一些应用常规技术就能很容易解决的环境问题,如烟尘、污水、垃圾等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2 城市缺少周密而有预见性的总体规划由于没有周密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致使城市功能分区混乱,或没有很好执行城市总体规划有关的各种功能区和工业合理布局规划,造成了本可以避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有些城市的工业区建设在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上侧,使城市受到工业废气的严重污染。大多数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工厂与居民区混杂,彼此穿插,使城市居民经常处在工业污染物的影响之下。工业废气排放时造成我国城市大气质量普遍较差的主要原因。固体废弃物污染在大城市越来越突出,这种污染一主要与煤的开发和使用有关。
2.3 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严重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改造严重不足,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我国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大。欧盟的能源利用率为40%,美国为51%,日本为58%,我国只有30%。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按亿美元产值消耗的标准煤(万吨)计算,日本为4.35,德国为4.86,英国为
7.31,美国为10.69,我国为21.11.有效利用率的低下,使得许多应该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的大量废弃物排入环境,这既浪费了能源,又污染了环境。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要从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整体功能出发,运用综合的对策、措施来整治、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以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3.1 大力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落后,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因此,要按照环境建设城市环境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积极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大力推行污染集中控制设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加快完善排水管网,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发展城市煤气化和集中供热。改进道路交通,建设垃圾处理设施,不断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的能力。同时,还要大力植树种草,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净化能力。
3.2加强群众环境意识,提高群众基本道德素质一是思想先行,进一步端正各级领导的认识。所有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都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高度重视、自觉投入、大力抓好本行政区域的治理工作,严把环境整治关,促进科学发展。二是标本兼治,着力提高公民素质。要继续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加强宣传教育,大力提高公民的素质,形成人人争当文明公民,个个参与环境整治的社会氛围。三是选准突破口,集中抓好重点区域的整治。城乡环境治理的几大工程,相对来讲净化工程最容易见效,而且有些方面并不需要太多投入,因此,要把消除“脏、乱、差”作为突破口。四是多渠道筹措,努力增加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提高环境治理经费的比例。一些投入额度较大的重点基础设施工程,要积极向省、向国家反映和争取立项,也可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市场招标。五是因地制宜,在造林绿化上下大功夫。各地各级都应把植树造林和绿化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一项特别重要的措施来抓,大力倡导植树、种草、养花。六是强化督查,继续坚持责任追究制度。市、县两级要进一步健全督查机制,通过新闻媒体和督查人员暗访以及定期检查评比等方式,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七是各方协同,建立环境治理长效机制。要探索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乡镇一级政府可以考虑统一设立固定的机构,长期履行环境治理和农村规划建设职责。城镇社区也可考虑设置或者明确有关机构抓这项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应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环境治理纳入对单位和领导个人的考评考核范
据环保部通报,1月30日当天,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有68个城市发生了重度及以上污染,其中16个城市空气质量为严重污染。污染范围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及中西部部分地区。“过快的经济增长、发展规模已经超出环境承载力,面对这样一个污染局面,必须通过法制手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即需要法律的强制性,而不是消极等待生态文明的自然形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周珂告诉记者。
提升环保法律执行力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来自执行。我国已制定环境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保护、能源节约和开发利用方面的法律30余部,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300多部,行政规章1000余件。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灿发认为,在环境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保护领域已基本实现有法可依,而如何有效执行成为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对此,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梓太表示,提高法律执行力,一方面要打破地方政府唯GDP论的现状,将环境保护作为政府实实在在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要学会用激励方式和市场化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引导、鼓励人们自觉保护环境。比如,对于企业环境违法问题,与其依靠行政手段进行处罚,不如明确企业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让
企业对其造成的环境损害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对环境保护做得好的企业、单位,可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财政奖励等手段,以奖代补,调动企业环保积极性,支持企业环保。
与此同时,环保法律的实施也离不开公众参与。王灿发认为,“环保部门和建设项目单位应主动向公众公开环境信息,特别是大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信息,并合理规范商业秘密的范围和处理纠纷的机制。发展环境公益诉讼,除了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以外,还应当赋予环保组织和公民公益诉讼主体资格,以确保公众的环境参与权与监督权。”
周珂也表示,生态文明是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行动,而我国现行环境立法着重行政管理和科技规范,管理对象主要为企业,缺乏全社会的积极参与,这大大降低了环境法制的效率。例如,我国已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但垃圾分类这个循环经济的起步环节却很不理想,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并无明显好转。因此,在提高生态法制执行力的同时,也要增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着力构建生态文明法制体系
“我国目前的立法是碎片化的,基本是以部门职责管理的内容作为法律的调整对象,各部门各自为政,林业部门管森林,国土部门管国土,海洋部门管海洋,水利部门管水利,忽略了环境利益的整体性。”张梓太从环境利益整体化的角度出发,认为生态效应不能被人为割裂,要用统一的理念,对相关制度进行精细化设计。
“针对眼下备受关注的雾霾问题,除了早已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3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近日环保部又宣布将国务院的“大气十条”进行细化,出台22项具体的政策措施,由此可见,在法律授权不具体明确的情形下,可以通过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对上位法进行细化和诠释,制定具有操作性的规则,从而有效地实施和执行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曹明德说。
为顺应自然生态系统的需要,相关的法制建设无疑应符合其整体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经济法研究室副主任刘洪岩表示,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来看,生态文明法制体系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务之急应该对生态文明的法律体系及制度架构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以生态安全作为基本保障,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本价值目标,以对现有法律体系进行“生态化”改造为基本实现途径。从根本上改变“经济优先”的传统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转向,并以此作为助推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化发展的动力之源和制度保障。
学者表示,环境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学术研究不应拘泥于理论层面,要以问题为导向,追踪现实问题,以此推动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
第二篇:环境保护
党的十六大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以及深入贯彻落实,使全社会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更加自觉自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伟大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和全社会重视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新的里程碑。
第二,社会主流道德舆论和主流道德观念积极、进步、向善。对社会整体道德质量的更高标准,对国民道德素质的更高要求,对社会向善价值追求的更紧迫期待,对社会各色各样败德行为的更严厉谴责,都深刻揭示了全社会道德状况向善前进的大趋势。对人的正当利益的肯定、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的个性的肯定、对人权的肯定;改革开放意识、进取竞争意识、自由民主意识、公平公正意识、和谐包容意识、生态环保意识等的增长,无不是社会主流道德舆论和主流道德观念积极、进步、向善的表现。
第三,社会道德建设领域大大拓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及经济道德、公共道德、新闻道德、生态道德等各个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道德建设的触角,日益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延伸,道德调节社会关系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加深。
第四,社会道德榜样的层次愈加丰富多样。道德模范的层次更加丰富多样,对人的道德评价的尺度也更加丰富多样。从雷锋到郭明义,从焦裕禄到杨善洲,这些精神道德上一脉相承的道德榜样所践履的主人翁责任意识、无私奉献精神和坚守品格,始终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普通群众和领导干部道德风貌的主流。
第五,道德理论发展进步。我国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越来越系统化、规模化和科学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指导全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事实证明,我国道德的发展进步,在总体上是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同向的,道德建设的成就,在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一系列检验社会道德状况的关键时刻,得到了充分的显示和证明。
三、我们面临的道德考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这些考验,也必然会在道德领域表现出来。
1.我国社会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时段、一些领域和一些人群。
第三篇: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荆门市第一中学 谭志福 陈华利
课型:研讨课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当前的环境问题有个整体的、大致的了解,增强环境保护意识。2.化学与环境教育相互渗透,掌握科技信息,科学常识。3.应用化学知识,解释解决环保中的相关问题。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2.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和运用的能力
3.最大限度的开发每个学生的“人力资源”,展现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 情感目标:
1.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2.唤起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起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1.环保与化学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2.环保知识的统摄整理及有序贮存。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多媒体计算机、课件。教学过程: 【引言】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如何发展?地球何去何从?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同声播放剪辑的环境污染的纪录片)【展示同学设计的环境保护标志图】环境问题涉及的知识非常广,今天我们仅从化学的角度来研究广泛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采用男女生对抗赛的形式来上这节课。擂台赛规则: 1.试题内容:涉及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及防治,以及绿色化学和原子经济性。2.试题形式:选手的抢答题和必达题:结合本地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而定的研究性课题(预先布置);拉拉队的抢答题。
3.积分:研究性课题20-40分,其余各题正确加10分,错误不加分。
4.选手:男女代表队各8人(提前1周要求全班同学利用网络、报刊和杂志等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
激励过度语:哪个队会成为今天的冠军并赢得大奖?(展示大礼包)第一回合
【全体学生抢答】(头脑风暴大热身)1.世界环境日是那一天?
2.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三个以上的例子。3.上个世纪80年代世界面临的三大污染问题? 4.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在哪两个方面? 【女生必答题】
1.能和人体的血红蛋白结合而引起中毒的污染物是? 2.下列情况引起大气污染的是:
A.煤的燃烧
B.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 C.燃烧炮竹
D.飞机汽车排放的尾气
3.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1)温室效应、(2)赤潮、(3)水华、(4)酸雨、(5)潮汐、(6)痛痛病、(7)大脖子病 4.一般雨水的PH值范围在6-7左右,雨水PH值范围为多少界定为酸雨? 【男生必答题】
5.中国环境报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酸雨面积已经占国土面积的40℅,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几十亿元,减少酸雨的途径:(1)减少煤作燃料;(2)燃料脱硫;(3)已经酸化的土壤加石灰;(4)含硫的燃烧物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或者氨水
6.空气中颗粒漂浮物很小,不易沉降,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它接触时易转化为三氧化硫,从而加大了酸雨的污染程度?飘尘起的作用是:(1)氧化剂(2)还原剂(3)催化剂
7.1938年,英国某市园林学家向化学家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别处的紫罗兰是紫色的,而该市的紫罗兰花却是白色的,你知道为什么吗?
8.二十世纪,英国的一项研究已经证明高烟囱可以有效地降低地表二氧化硫的含量,因此当地企业很快高烟囱林立,结果在60到70年代,电厂排放二氧化硫增加25℅,而地表浓度降低30℅.从全球角度分析,其做法是否合理? 【代表队抢答题题】
9.一座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为Ⅰ级,另一座城市为Ⅴ级,你希望在污染指数为哪级的城市居住?我国目前暂时确定哪些物质为空气污染指数的测定项目? 10.吸烟有害健康,香烟中含有哪些有害物质? 11.“世界无烟日”为那一天?
12.居室污染已成为危害人体健康的杀手,举例说明家庭中可能存在的空气污染成分?怎样尽量减少污染?
【全体同学参与的抢答题】
13.臭氧空洞是怎么回事?怎样抑制臭氧空洞的产生? 14.城市污染中铅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A.炼铅 B.铅制品的使用 C.蓄电池D. 汽车尾气
15.怎样控制城市汽车排放的尾气造成的铅污染和废气污染?举例说明你的看法。第二回合
【女生必答题】
16.举例说明荆门市影响最大的噪声污染? 17.“工业三废”指什么?
18.可能造成水污染的因素有哪些? 19.燃放炮竹造成的环境危害有哪些? 【男生必答题】
20.举例说明荆门市存在的固体废弃物污染?
21.家用洗涤剂中含有磷酸钠,所以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是河水中磷的主要来源,磷是植物生长的必要元素,处理污水要不要除磷?举例说明为什么?
22.生活用水中有人体所必需的某种微量元素,含量低易出现龋齿,多了产生黄釉斑,这是那种元素?怎样预防?举例说明。23.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铝确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而加以控制,下列哪些造成铝污染?(1)铝合金(2)铝制电线(3)铝制炊具(4)明矾净水(5)用氢氧化铝制胃舒平片(6)易拉罐(7)铝箔包装小食品
24.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的重大问题,前不久的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给社会敲响了警钟,通过化学的学习,我们平时饮食应注意哪些问题?
【过渡语】我们希望吃到什么样的食品-绿色食品。21世纪的化学向绿色化学发展,发展方向主要强调绿色生产,实现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即反应物分子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实现废物零排放。
【代表队抢答题】
25.“绿色化学”的目标是什么?
26.2002年沿海某市查处一批盗版光碟,并进行绿色销毁的是: A.泼上汽油烧 B.倒入海中C. 深埋土中 D.碾碎后再回收 27.绿色化学工艺的理想状态是原子的利用率为100℅,下列反应类型属于绿色化学工艺的是:
A.分解反应B .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D. 复分解反应 28.科技文献常出现下列词汇,其中和颜色无关的是:(1)赤潮(2)白色污染(3)绿色食品(4)棕色烟雾 【全体学生参与的抢答题】
29.夏天的夜晚,荆门城区笼罩在一片烟雾当中,其原因是什么?请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办法?
30.我国三峡工程提供了清洁的电力,相当于每年燃烧3000万吨煤产生的电量,这有助于控制: A.温室效应 B.铅污染 C.白色污染 D.碳氢化合物的排放 31.相同条件下,下列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程度最小的是: A.木材 B.石油 C.煤D. 沼气
32.目前我们以什么为主要燃料?你对未来能源开发有什么看法?(发奖品)冠亚军都有奖品,表现最积极的同学设个人奖以鼓励。【讨论】我们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1)尽量乘坐公交车辆(2)请用布袋购物(3)拒绝一次性用品(4)简单装修房屋(5)反对笼养鸟
(6)及时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7)优先购买绿色产品(8)使用无氟冰箱
(9)多用肥皂,少用或不用洗涤剂(10)大力宣传环保 „„„„„
【播放】 结束曲《地球你好吗?》MTV
【研究性课题作业】(不少于1500字)1.荆门市的水源污染分析及预防措施。
2.荆门市10年来空气污染指数的变化及成因分析。
第四篇:环境保护
资源与环境—人类生活的保障
人类自诞生起,一切衣食往行及生产,生活,无不依赖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地球上的大气、森林,海洋、河流、土壤、草原、野生动植物等,组成了错综复杂而关系密切的自然生态系统,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长期以来,人类把文明的进程一直滞留在对自然的征服掠夺上,似乎从未想到对哺育人类的地球给予保护和回报,在取得辉煌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却使得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满目疮疤,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增多,也对环境造成冲击,给环境带来压力。
众所周知,人类是以自然环境为生存,延续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自然环境却遭受到愈来愈严重的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陆地污染。。。以至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块净土。
或许你会想,想在重要的是发展科技,科技发达了之后在去环保也不迟,那你到时候可要后悔了。如果我们现在过分陶醉于对抗大自然的胜利,认为我们取得了什么了不起的成就,那我们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有毒废弃物,野生生物灭绝,以及大气、水污染等,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连串全球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我们现在还只是学生,不可能为全人类的环境作出特别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保护学校的环境做起,例如: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容器中,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饮料杯、饭盒、塑料袋,用纸盒等代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垃圾,减轻垃圾处理工作的压力,爱护花草树木,少赠送贺年卡,保持校园清洁等。
以上这些虽是小事,但是,只要大家动手,一起努力,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着手,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一份贡献。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保护地球的小主人。
第五篇:环境保护(定稿)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满足人类需求是社
会发展的中心。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基本重要条件。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生产谷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因而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成为废物。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
减少损害。(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①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所引起的。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这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协后代人的生存。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发送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作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是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虽然未来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会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作为人,他们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时,我们必须要用代际主义的原则来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一套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或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
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就要善待大自然。
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和活动空间,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在千万年以前,追溯到生物的进化,从单细胞动物开始,到直立行走的人类。最初的人类,因为对万物的不确定,内心里谨慎而迟疑,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他们祭神、占卜,做各种事情来探视自然的心意。渐渐地,人类走向文明,也拥有了更多盲目的勇气,开始探索自然、了解自然,自以为熟知自然,掌握自然,于是越来越不把自然放在眼里,征服的欲望一天比一天强烈。为了自身,越来越不理会地球的死活。而当遭遇了自然的报复,发现环境的恶化,才开始亡羊补牢,却也是本末倒置地,以为自己掌握着自然的命运。
其实人类才是被掌握的那一方,纵使掌握了再多的知识与技术,面对一切自然的惩罚,旱灾,洪水,龙卷风,地震„„来自自然的惩罚一拨接一拨的到来,也只好暗自叹气,无法与之对抗。所以善待自然,并不是掌握了多少财富和文明之后对自然的一种施舍,而是善待我们自己,使我们可以再多一天的活在这个奇妙的世界上。
现在全球提倡低碳生活,就是善待自然的表现,从个人开车的减少到空调温度的固定;从节约水资源到不浪费每一张纸,都感受到人类环保理念的加强。记得一句广告词说的非常好:“人要善待自然,否则我们看到的最后一点水就是我们人类自己的眼泪。”
森林是地球之肺。可是在一些地方成片成片地砍伐森林,甚至连幼林也难以幸免;一些企业在建厂时就没有环保意识,把河流变成了他们的排污池;一些厂矿排污严重超标,他们与环保部门“捉迷藏”,把污染物排入空中、排入河流;公共场所或马路上,有些人随地乱扔垃圾;有的公共汽车驾驶员,出了车门就不
再有环保意识,把车厢里的垃圾往马路上扫;有些清洁工为图方便,把路面垃圾扫进下水道里;一些街头饭馆,剩饭剩菜连同污水倒得马路遍地都是„„这一幕幕,确实不能不让我们感到忧虑。如果我们不让这些人加强环保意识,不去制止他们破坏环境的行为,上个世纪末叶墨西哥城严重大气污染导致许多居民罹患疾病的悲剧,将会在我们身边重演。
环境与人类唇齿相依。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人类爱护环境,环境施惠于人的过程。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政府采取几项措施,新闻单位广为宣传,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使我们的每一位公民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全民投身环境保护工作。也只有这样,环境才会报答我们。就像一位著名的环保学家所说的那样:“我们爱护地球像爱护我们自己,地球也将奉献给我们她所有的一切。
人类生存在环境之中,人类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环境。这时,人的环保意识便显得十分关键。废旧电器该如何处置,“白色污染”该怎样解决,乃至如何对待周围的一草一木,说到底都是一个环保意识的问题;有了这种意识,增强了这种意识,一些棘手的问题也就不再成其为问题。所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是环境保护的根本。
面对被破坏得千疮百孔的自然环境,我们采取的措施也最终围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环保意识的强弱反映了公民素质的高低,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衡量标尺,毕竟,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做环保专家,但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环保知识。而环保知识的宣传又要从枝枝节节做起,只能是润物细无声,而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