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管理,规范项目实施过程,提高培训工作质量,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项目以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总体目标,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和课程开发能力为培训重点,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培训模式,着力造就一大批专业理论扎实、职业技能娴熟、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掌握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第三条 项目包括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专业骨干教师出国进修、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以下分别简称国家级培训、出国进修、省级培训)。具体任务:2011-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组织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从中选派2000名优秀学员出国进修;各省(区、市)组织2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
第二章培训对象
第四条 国家级培训和出国进修面向全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在职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实施。省级培训以全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职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为主,同时兼顾公共基础课程任课教师的培训需求。
第五条 参加国家级培训的教师(以下简称国家级培训学员)须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务,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5年以上,所教专业与培训专业相符,师德良好,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45周岁。曾获市(地)级以上表彰的教师可适当放宽条件。
第六条 参加出国进修的教师(以下简称出国进修学员),须在出国前取得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结业证书、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结业证书或“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结业证书,培训表现突出,具有培养潜力,年龄不超过50周岁。
第三章内容形式
第七条 国家级培训每期12周(含企业实践4周),共计480学时。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企业实践交替的方式进行,实行小班教学、分组训练,每个培训班35人左右。培训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160学时左右)。学习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理论知识、先进技术,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80学时左右)。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等。
——企业实践活动(160学时左右)。了解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生产技术、岗位规范、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进行关键岗位实践和技能训练,增加生产实际经验。——分组研讨与教学演练(80学时左右)。总结专业培训和企业实践情况,进行教学方法训练,组织教学研讨与交流,开展备课、说课及教学演练等活动。
第八条 出国进修每期8周,按专业小组派出,每组12~20人左右,主要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和课程开发技术。具体内容和形式由教育部与国外合作单位签署协议确定。
第九条 省级培训的内容和形式,由省级教育、财政部门根据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求,围绕重点专业、紧缺专业、特色专业建设需要,结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参照国家级培训有关要求研究确定。
省级培训要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把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德育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作为重点。在着重抓好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课教师培训的同时,加大对德育课等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培训力度。要规范培训项目,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课教师省级培训每期一般不少于4周(或160学时),可灵活采取集中培训、企业实践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公共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培训每期一般不少于2周(或80学时)。
第四章培训机构
第十条 国家级培训由具有相关专业优势和培训工作基础的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师资专业技能示范单位承担,同时吸收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参与。
承担国家级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按照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机构申报、专家评审、两部审核的方式确定,每年公布一次。对于年度学员评教率低于60%,或年度评教综合得分连续两年排名后3位的培训机构,暂停下一年度项目申报资格。
第十一条 承担省级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由省级教育、财政部门择优遴选确定,以国家和省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教师企业实践单位为主,同时吸收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和企业参与。
第五章教学管理
第十二条 培训机构要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要求组织开展培训。要认真编制和执行培训计划,不得删减培训环节,不得压缩学时、天数。要做好学员情况摸底,对于学员水平差异较大的班次应采取分层教学方式。要密切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做好企业实践方案,避免基地培训与企业实践脱节,避免企业实践流于形式。要加强培训档案管理,及时收集整理、妥善保存学员学籍档案、考核资料、培训成果等。
第十三条 培训机构要积极组织国家级培训学员参加职业资格鉴定,帮助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第十四条 培训机构要加强学员安全教育,为学员办理人身意外保险。要做好后勤服务,为学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第十五条 培训机构要及时收集、分析参培学员对培训工作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培训方案。要加强对已结业学员教学的跟踪调查和咨询指导。
第六章学员管理
第十六条 国家级培训学员须按照录取通知规定时间报到。不能按时报到者,应事先向培训机构说明理由,并由所在工作单位出具书面证明,延期报到时间不得超过5天。延期报到超过5天或无故逾期3天未报到者,取消培训资格,并由培训机构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通报。
第十七条 国家级培训实行考勤制度。学员因故不能参加培训活动须履行书面请假手续。累计请假超过5个教学日或无故旷课1次者,不得评为优秀学员;累计请假超过10个教学日或无故旷课2次以上者,不予结业,已发生费用由学员所在中等职业学校或个人负担。
第十八条 国家级培训实行网上管理。培训机构要在开班后两周内组织学员完成电子注册,结业前一周内组织学员网上提交培训成果、进行全员评教,培训结束后两周内在网上提交学员成绩单、代表性培训成果等相关材料。
第十九条 出国进修学员须按要求参加国内适应性培训和出国进修。出国进修学员在出国后两周内要完成电子注册,回国前一周内在网上提交培训成果、进行全员评教。第二十条 学员在国外进修期间不得中途或提前回国。确因特殊原因需回国者,须由培训机构出具书面证明。中途或提前回国超过10天者,不予结业,已发生费用由学员所在中等职业学校或个人负担。
第七章考核结业
第二十一条 国家级培训实行考核制度。考核由培训机构实施,内容主要包括:学员出勤、作业、平时表现和学习态度等日常情况;培训课程成绩和企业出具的实践鉴定;培训成果,包括4学时以上的教案并进行说课或试讲、3000字以上的专业教学研究论文、2000字以上的企业实践报告等。
第二十二条 考核等级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其中优秀等级的比例不超过10%。第二十三条 国家级培训学员按要求完成全部培训任务,通过考核者,由培训机构颁发教育部、财政部统一编号的结业证书。
第二十四条 出国进修学员的考核结业工作由国外培训机构实施,具体要求由教育部与国外合作单位协商确定。通过考核的学员,由国外培训机构颁发结业证书(证明)。
第八章职责分工
第二十五条 项目由中央、省(区、市)两级组织实施。教育部、财政部负责项目的整体部署和统筹推进,组织实施与管理国家级培训和出国进修项目,引导和指导省级培训工作。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负责省级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配合做好国家级培训和出国进修项目的相关工作。
第二十六条 国家级培训和出国进修职责分工:教育部、财政部负责培训专业的遴选,培训项目的申报组织和评审下达,培训的质量监控,出国进修学员的确定和派出等工作。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负责国家级培训和出国进修学员的遴选推荐、报名组织、资格审查、跟踪反馈等工作。培训机构负责学员资格复核、录取、注册,培训具体实施和过程管理等工作。
第二十七条 教育部、财政部依托中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网建立网上管理平台,对国家级培训和出国进修学员报名、审核、录取、注册、学习、评教、反馈等全过程进行管理。第二十八条 培训机构要积极通过简报、网络等,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总结和宣传,并定期向教育行政部门反馈。每年年底,省级教育、财政部门和培训机构要对全年培训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报项目管理办公室。
第九章经费管理
第二十九条 国家级培训和出国进修所需经费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主要用于支付培训费和培训期间的食宿、交通补贴等相关费用,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中等职业学校和教
师个人负担。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标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1.8万元/人、出国进修5万元/人。
中央财政经费到位之前,参培学员所在中等职业学校应足额垫付全部培训费用。第三十条 省级培训所需经费由省级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根据各省(区、市)培训任务完成情况,对成绩突出的地方给予适当奖励,奖励资金继续用于师资培训工作。第三十一条 各地、各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培训经费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不得以管理费等任何名义截留、挪用。培训机构不得擅自以各种名义向学员收取费用。
第十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 教育部、财政部设立项目监督电话(022-28112893)、监督信箱(moeszc@moe.edu.cn),接受参培学员对培训违规情况的反映和举报。
第三十三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应参照本办法,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规定的省级培训任务,研究制订本地区“十二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规划方案和省级培训项目管理办法,明确省级培训的总体目标、培训对象、内容形式、实施步骤、年度安排、考核办法及经费投入等,报教育部、财政部备案。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教育部、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职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管理,规范项目实施过程,提高培训工作质量,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项目以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总体目标,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和课程开发能力为培训重点,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培训模式,着力造就一大批专业理论扎实、职业技能娴熟、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掌握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第三条 项目包括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专业骨干教师出国进修、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以下分别简称国家级培训、出国进修、省级培训)。具体任务:2011-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组织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从中选派2000名优秀学员出国进修;各省(区、市)组织2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第二章 培训对象
第四条 国家级培训和出国进修面向全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在职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实施。省级培训以全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职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为主,同时兼顾公共基础课程任课教师的培训需求。
第五条 参加国家级培训的教师(以下简称国家级培训学员)须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务,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5年以上,所教专业与培训专业相符,师德良好,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45周岁。曾获市(地)级以上表彰的教师可适当放宽条件。第六条 参加出国进修的教师(以下简称出国进修学员),须在出国前取得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结业证书、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结业证书或“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结业证书,培训表现突出,具有培养潜力,年龄不超过50周岁。第三章 内容形式
第七条 国家级培训每期12周(含企业实践4周),共计480学时。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企业实践交替的方式进行,实行小班教学、分组训练,每个培训班35人左右。培训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160学时左右)。学习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理论知识、先进技术,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80学时左右)。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等。
——企业实践活动(160学时左右)。了解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生产技术、岗位规范、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进行关键岗位实践和技能训练,增加生产实际经验。——分组研讨与教学演练(80学时左右)。总结专业培训和企业实践情况,进行教学方法训练,组织教学研讨与交流,开展备课、说课及教学演练等活动。
第八条 出国进修每期8周,按专业小组派出,每组12~20人左右,主要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和课程开发技术。具体内容和形式由教育部与国外合作单位签署协议确定。
第九条 省级培训的内容和形式,由省级教育、财政部门根据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求,围绕重点专业、紧缺专业、特色专业建设需要,结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参照国家级培训有关要求研究确定。省级培训要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把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德育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作为重点。在着重抓好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课教师培训的同时,加大对德育课等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培训力度。要规范培训项目,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课教师省级培训每期一般不少于4周(或160学时),可灵活采取集中培训、企业实践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公共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培训每期一般不少于2周(或80学时)。第四章 培训机构
第十条 国家级培训由具有相关专业优势和培训工作基础的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师资专业技能示范单位承担,同时吸收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参与。
承担国家级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按照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机构申报、专家评审、两部审核的方式确定,每年公布一次。对于学员评教率低于60%,或评教综合得分连续两年排名后3位的培训机构,暂停下一项目申报资格。
第十一条 承担省级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由省级教育、财政部门择优遴选确定,以国家和省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教师企业实践单位为主,同时吸收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和企业参与。第五章 教学管理
第十二条 培训机构要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要求组织开展培训。要认真编制和执行培训计划,不得删减培训环节,不得压缩学时、天数。要做好学员情况摸底,对于学员水平差异较大的班次应采取分层教学方式。要密切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做好企业实践方案,避免基地培训与企业实践脱节,避免企业实践流于形式。要加强培训档案管理,及时收集整理、妥善保存学员学籍档案、考核资料、培训成果等。
第十三条 培训机构要积极组织国家级培训学员参加职业资格鉴定,帮助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第十四条 培训机构要加强学员安全教育,为学员办理人身意外保险。要做好后勤服务,为学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第十五条 培训机构要及时收集、分析参培学员对培训工作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培训方案。要加强对已结业学员教学的跟踪调查和咨询指导。第六章 学员管理
第十六条 国家级培训学员须按照录取通知规定时间报到。不能按时报到者,应事先向培训机构说明理由,并由所在工作单位出具书面证明,延期报到时间不得超过5天。延期报到超过5天或无故逾期3天未报到者,取消培训资格,并由培训机构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通报。
第十七条 国家级培训实行考勤制度。学员因故不能参加培训活动须履行书面请假手续。累计请假超过5个教学日或无故旷课1次者,不得评为优秀学员;累计请假超过10个教学日或无故旷课2次以上者,不予结业,已发生费用由学员所在中等职业学校或个人负担。
第十八条 国家级培训实行网上管理。培训机构要在开班后两周内组织学员完成电子注册,结业前一周内组织学员网上提交培训成果、进行全员评教,培训结束后两周内在网上提交学员成绩单、代表性培训成果等相关材料。
第十九条 出国进修学员须按要求参加国内适应性培训和出国进修。出国进修学员在出国后两周内要完成电子注册,回国前一周内在网上提交培训成果、进行全员评教。第二十条 学员在国外进修期间不得中途或提前回国。确因特殊原因需回国者,须由培训机构出具书面证明。中途或提前回国超过10天者,不予结业,已发生费用由学员所在中等职业学校或个人负担。第七章 考核结业
第二十一条 国家级培训实行考核制度。考核由培训机构实施,内容主要包括:学员出勤、作业、平时表现和学习态度等日常情况;培训课程成绩和企业出具的实践鉴定;培训成果,包括4学时以上的教案并进行说课或试讲、3000字以上的专业教学研究论文、2000字以上的企业实践报告等。第二十二条 考核等级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其中优秀等级的比例不超过10%。第二十三条 国家级培训学员按要求完成全部培训任务,通过考核者,由培训机构颁发教育部、财政部统一编号的结业证书。
第二十四条 出国进修学员的考核结业工作由国外培训机构实施,具体要求由教育部与国外合作单位协商确定。通过考核的学员,由国外培训机构颁发结业证书(证明)。第八章 职责分工
第二十五条 项目由中央、省(区、市)两级组织实施。教育部、财政部负责项目的整体部署和统筹推进,组织实施与管理国家级培训和出国进修项目,引导和指导省级培训工作。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负责省级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配合做好国家级培训和出国进修项目的相关工作。
第二十六条 国家级培训和出国进修职责分工:教育部、财政部负责培训专业的遴选,培训项目的申报组织和评审下达,培训的质量监控,出国进修学员的确定和派出等工作。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负责国家级培训和出国进修学员的遴选推荐、报名组织、资格审查、跟踪反馈等工作。培训机构负责学员资格复核、录取、注册,培训具体实施和过程管理等工作。
第二十七条 教育部、财政部依托中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网建立网上管理平台,对国家级培训和出国进修学员报名、审核、录取、注册、学习、评教、反馈等全过程进行管理。第二十八条 培训机构要积极通过简报、网络等,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总结和宣传,并定期向教育行政部门反馈。每年年底,省级教育、财政部门和培训机构要对全年培训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报项目管理办公室。第九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九条 国家级培训和出国进修所需经费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主要用于支付培训费和培训期间的食宿、交通补贴等相关费用,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中等职业学校和教师个人负担。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标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1.8万元/人、出国进修5万元/人。
中央财政经费到位之前,参培学员所在中等职业学校应足额垫付全部培训费用。第三十条 省级培训所需经费由省级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根据各省(区、市)培训任务完成情况,对成绩突出的地方给予适当奖励,奖励资金继续用于师资培训工作。第三十一条 各地、各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培训经费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不得以管理费等任何名义截留、挪用。培训机构不得擅自以各种名义向学员收取费用。第十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教育部、财政部设立项目监督电话(022-28112893)、监督信箱(moeszc@moe.edu.cn),接受参培学员对培训违规情况的反映和举报。
第三十三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应参照本办法,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规定的省级培训任务,研究制订本地区“十二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规划方案和省级培训项目管理办法,明确省级培训的总体目标、培训对象、内容形式、实施步骤、安排、考核办法及经费投入等,报教育部、财政部备案。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教育部、财政部负责解释。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计划
2005年,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我省制定了《“十一五”期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鲁教职字[2005]9号),并制定了《山东省“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上报了教育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备案核准后实施。通过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实施,我省中职学校教师队伍数量、结构和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改善。
一、“十一五”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工作总结
(一)项目执行情况
省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十一五”项目总投资为2500万元,其中500万元用于优秀教师到国外培训。
1.省内培训
省级中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主要是在省内五个国家在职教师培训基地进行,5年来,各培训基地加强培训资金管理,确保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经费的有效使用。各职教师资培训机构针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的基本知识结构,重点对教师进行“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的培训。5年来在职教师学历达标培养876人,职业教育专业硕士现在校生117人,已毕业235人,中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16000余人。省内17市还进行了市级专业教师和文化 1 课教师教材教法和实习指导课的专业技能培训。
为做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工作,确保培训质量,我省高度重视师资培训工作,2006年对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的主要内容:一是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二是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三是及时总结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提高的措施。从2006年起,每年召开省内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主任会议,总结了培训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了工作重点、提出工作要求、细化实施方案,不断探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新途径、新模式。
2.国外培训
2005年以来,我省积极与省外国专家局协商汇报,共选派了73名专业骨干教师赴德国进行数控、电子电工、旅游、专业教学论计算机等专业为期6周的技术培训,组织了两批44名中职骨干学校校长赴德国和加拿大进行了为期21天的教学管理培训班,2005年组织了19人为期13天的新加坡校长培训班。目前经国外培训的教师,全部成为各中职学校的教学骨干和专业教学方面的业务主任,63名校长经过培训,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和学校管理理念应用到办学校的管理上,所在学校已全部成为“十一五”期间国家级示范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学校。
(二)省级培训的主要做法
1.以中职学校需求为依据。坚持教、学、做一体化的培训模式,以满足中职学校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以职场工作环境为背景,根据中职教师培训的需求,确定培训计划,开发、设计 2 产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训方案,全面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以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科学的培养观与技术观为指导,帮助中职教师正确理解技术发展,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使中职教师形成健康的教学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提高中职教师的综合职业素质。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专业培训方案。依此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和一般专业能力,重点突出中职教师的技术运用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的培训,围绕核心能力的培训形成系列课程模块,形成以技术应用能力或面向工作过程的能力为支撑的专业培训方案。
3.适应行业技术发展,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关注、紧跟专业的最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更新培训内容,使中职教师能够掌握主流技术和成熟技术,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和新方法,实现专业培训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4.以应用为目的,构建培训课程体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依据宽基础、活模块、多面向的原则,构建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相适应的中职教师培训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的职业性、技术性、实用性特点。培训课程主要进行岗位实践训练或进行相应专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培训,并要求取得有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以使中职教师在结业时确实具备相应的能力。
5.以中职教师培训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3 根据各地中职学校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中职教师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中职教师提供适应培训要求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培训体系,适应中职教师培训的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三)项目取得的效果
根据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师资的总体要求,针对以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模式,改革师资培训的课程结构及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省级中职师资培训取得了显著效果。
1.接受培训的职业学校校长及职教管理干部进一步理解掌握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依法治教意识;了解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掌握职业学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学习先进的职教办学理念和模式,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2.专任教师学习了相关专业领域中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更新了专任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促进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得到改善,“双师型”教师比例显著提高。到2010年,我省中职学校教职工总数为78769人,其中:专任教师55268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0.16%。专任教师中文化课教师24481人,占教师总数的44.3%,比2005年降低了4个百分点,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30787人,占教师总数的55.7%,专 4 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到了11899人,比2005年的6850人增加了5049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了38.6%,比2005年的25.2%提高了13.4个百分点。
二、“十二五”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促进我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2011年2月,《山东省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2011-2015年)》(鲁教师字〔2011〕3号)文件,对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把教师队伍作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按照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队伍建设为先导,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核心,大力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初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初步建 立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初步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造就一批教育管理名家和教学名师。中等职业学校要依托行业企业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院校,建立稳定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专任教师的40%(技师以上技术职务)。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5%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达到5%以上。
(三)主要任务
1.实施中等职业学校“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从全省中等职业学校遴选部分骨干教师和校长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培养培训、专题研修、专业实践、技能提升等方式,努力造就一批职业教育专家、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2.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以强化技能和专业素质为核心,完善“双师型”教师达标标准和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加大专任教师、校长以及职教管理干部培养培训力度,造就一支结构合理、技能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一是开展职业学校教师全员培训。依托行业企业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院校建设一批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面向行业、企业和学校招标委托开展技能型操作训练和培养培训。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健全制度,定期开展职业学校教师技能训练、竞赛和专业培训。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支持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或阶段性任职,保证专业教师每2年不少于3个月的实践时间。鼓励职业学校 教师提升学历层次、专业技术资格和技能等级。以市为主统筹编制职业学校教师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省级每年培训1000名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并从中选派部分专业带头人赴海外研修。二是开展职业学校校长全员培训。各市负责对辖区内职业学校校长每年进行一次全员培训,并支持职业学校校长参与企业管理、生产实践和产业调研。对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校长和县(市、区)教育管理干部进行培训,并从中遴选部分人员赴海外研修。定期举办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经验交流、专题研讨,建设一支熟悉产业企业活动规律和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具有开阔眼界、战略思维、改革创新意识,决策水平高、执行能力强的职业教育管理团队。三是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完善相关制度,鼓励、支持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取得技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支持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公开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缓解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在全省聘任省级特聘兼职专业教师,重点支持县域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对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的顺利实施。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全省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项目的统筹协调、组织管理和具体实施。财政部门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并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高素质教师 队伍建设计划项目的总体要求,负责统筹协调本地区、本学校培训项目的学员遴选、组织管理、评估考核和信息反馈等工作。项目承担单位要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调配最好的资源为教师培养、培训服务。
2.加大重点学校教师培训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师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师教育投入。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各级财政部门也要根据本区域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安排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师资培训、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和示范作用。从2011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继续实施省级中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能工巧匠进职校”计划,设立中职学校100个特聘教师岗位,改善中职学校技能教师短缺问题。
3.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编制标准,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建立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系列标准,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实施教师资格五年一周期定期审核、登记制度。
4.建立健全监督保障机制。省教育厅要做好对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管,及时对项目进展、经费投入及使用效益、培养培训质量等情况进行检查评估,保障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的顺利实施。省财政厅和教育厅制订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 划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各地要加强对计划项目资金的管理,严格执行经费管理办法,强化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套取计划项目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计划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接受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监督。省政府教育督导室依法加强对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项目及其管理的专项督导。
第四篇: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
2017年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省师资培训总结
2017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省级培训
《计算机应用》应用电子方向
个人培训总结
2017年7月9日至2017年8月5日,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在河北科技大学举办的“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本次培训内容主要包含案例欣赏与讲析、实践技能指导与放大、企业实践与实战三个方面,共4周,160学时。整个培训期间,通过聆听专家、教授的授课,实验室的实践,实训基地的参观以及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通过企业实习实践+实战,强化了技能,让我在培训中掌握了学习方法,熟悉了操作流程,提高了实训技能,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在此我首先感谢省教育厅为我们提供的这次学习机会;其次感谢的是河北科技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及宝贵的教学教研经验;感谢学识渊博又和蔼可亲的张秀清、安国臣、王震洲、齐林、王晓君几位老师;感谢认真负责、好脾气的王子岩老师和石立博老师,感谢陪伴又帮助我们的帅哥王玉蕾和几位研究生同学,感谢全班各位同仁,你们给予我学习、生活上的帮助和支持。
一个月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这一个月是我工作和学习的一个‘加油站’,一个月的学习生活给我补充了更多的营养。学习了应用电子专业相关生产领域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同时掌握了主要岗位的操作技能,提高了操作技能和实践应用水平;拓展了计算机应用电子方面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能;进一步深入系统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研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问题和深度参加课程开发等环节,使我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显著的提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发挥 “双师(能)型”专业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为能够全身心投入职业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是本人对整个培训过程的收获的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聆听讲座,参观企业
学校聘请东软集团的专家马亮,讲授《数字化生活方式》。从数字社会下生活现状,到数字社会下的教育发展趋势,再到数字化社会下的就业平台,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内涵进行了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得到了更新,真的是受益匪浅。
其次还参观考察石家庄金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京华电子、为信科技、世纪恒星电子技
第1页
2017年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省师资培训总结
术有限公司等几家电子行业的优秀公司,了解了现代企业生产状况、技术水平、用人需求信息,熟悉了生产工艺流程和岗位操作规范,加深了对学校教学和企业实际联系的理解。在与公司项目老总和员工的交流中,我们真正了解到了我们这次学习内容的真实的应用性及可操作性,开阔了眼界。
二、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
主要学习了专业领域的最新理论知识,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其中包括了《电路设计与仿真》、《STM32高级单片机应用课程》、《安卓软件开发》、《Visual Studio软件开发》、《电子装配技能大赛赛题分析》,让我们参训教师一方面从理论的高度进一步学习了专业理论知识,使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让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工作,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更趋于科学、合理。另一方面通过该模块的学习,让我们了解了现代软件开发的趋势与方向。
《电路设计与仿真》课程中,张秀清老师通过讲授与上机学习Altium Designer 10.0设计软件,包括创建工程、绘制原理图、PCB封装、STM32电路板绘制等过程,体验工程师产品设计全过程。通过Altium Designer 10.0软件的学习和训练,我们知道了Altium Designer 10.0软件特点显著,具有十分丰富的各项功能。
张老师还给我们讲解了绘制电路板的几点原则:
1、要有合理的走向。如输入/输出,交流/直流,强/弱信号,高频/低频,高压/低压等,它们的走向应该是呈线形或分离,不得相互交融。
2、选择好接地点。
3、合理布置电源滤波、退耦电容。
4、线条有讲究。有条件做宽的线决不做细;高压及高频线应圆滑,不得有尖锐的倒角,拐弯也不得采用直角。地线应尽量宽,最好使用大面积敷铜。
5、设计中应尽量减少过线孔,同向并行的线条密度不要太大。
在单片机实训中,是以STM32单片机为核心,安国臣老师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跑马灯程序、蜂鸣器程序、按键实验和串口实验、中断实验、定时器中断等10多个实验程序。从最初的简单演示,到最后我们通过修改程序,设计出交通信号灯的程序,虽然只有短短三天的时间,我从按葫芦画瓢,到最后用自己的思路编写出程序并演示成功,内心的喜悦不言而喻!
在齐林老师讲授的《安卓软件开发》课程中,讲到Android SDK主要是以Java语言为基础,用户可以使用Java语言来开发Android平台上的软件应用。通过SDK提供的一些工具将其打包成Android平台使用的apk文件,然后用SDK中的模拟器(Emulator)来模拟和测试软件在Android平台上运行情况和效果。当看到自己做的小程序在模拟器上模拟出不时,心情
第2页
2017年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省师资培训总结
也是很激动的,当然要想编写出高级的APP小程序,还需要以后的学习的努力!
《Visual Studio 软件开发》由资深教授王晓君老师主讲,王老师很谦和,很细致地讲解Visual Studio的开发环境,还讲解了.NET Framework 的概念、体系结构和.NET Framework 各版本之间关系。同时,也介绍了Visual C#功能、特点以及Visual C#与.NET Framework关系。介绍了最新的程序设计语言。.NET Framework 是Visual C#的运行环境,了解.NET Framework 的基本概念是学习Visual C#的基础。Visual Studio是微软公司开发的基于C#的开发软件,具有很好的人机交互页面,界面美观友好,设计简单,和我以前学过的VB很相似,所以学习起来不觉得那么陌生。
总之,几件软件的学习还任重而道远,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想学通学透,能讲授,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三、企业实践活动
这次培训我们主要实践的单位是数英仪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全体员工精心组织、热情周到的为我们参培老师服务。在数英电子期间我们设计制作了环境测试仪,本次企业实践活动分为参观厂区、焊接工艺讲座、手工焊接、STM32编程环境、软件程序编制、单板测试功能调试等几大模块。
首先,数英仪器厂的领导向我们介绍了厂里的基本情况,带我们参观了机加工车间及印刷车间、SMT自动贴片焊接生产线、电子生产车间、产品展示室,参观了众创空间、电子仪器、实训系统、微波实验室等场地,开拓了我们的眼界,看到了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艺流程,感受了企业管理制度与文化、岗位规范与用人要求等。
在手工焊接实训中,环境测试仪的组装技术为训练重点,通过焊接机理、手法、检验标准的讲述及训练,了解手工焊接基本工艺要求并掌握操作技能。学习和了解国际手工焊接标准—IPC610D。通过对电子元器件的测试、筛选、成型、焊接等,了解并掌握元器件相关工艺知识与应用。通过对环境测试仪的制作,实现以分立元件为主的电子产品制作流程及装配测试工艺的学习与掌握,其中贴片元件的使用是数码产品发展的大趋势,此次电路大量采用贴片元器件,元器件体积非常小,第一次拿电烙铁的我手会禁不住发抖,稍有不慎元件就不见了,而且焊接方法和技巧需要大量练习才能掌握,可喜的是,经过不断的练习,我的焊接技术也进步了不小。尤为自豪的是,我不但完成了整个电路板的制作安装,而且经过调试,接电,所有数据都成功显示出来,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四、几点感想
第3页
2017年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省师资培训总结
通过这次学习,我在学到很多新知识的同时,也有很多的想法。我觉得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真的是任重道远,而且我认为职业教育这个属性,可以用一个字母T来表示,“横”表示系统的理论知识,“竖”表示实践技能,两者组成一个字母,表示系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应该完美的结合,互相的依存。问题是横的宽度如何介定,竖的深要多深,在这个方面政府职能部门在职业教育方面没有纲领性规定,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面临很多的问题。我们的办学条件也有很多的局限性,我们缺少产教结合的办学条件,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如何培养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更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为我们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这是一件任重道远的工作,我们会怀着理解的心态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师我们更应该加强自身的建设来适应这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职业教育理念。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自己:
1、坚定信念,献身教育。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作为一名教师,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相关教育教学法规。在思想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固树立奉献教育事业的理念,在工作中,能正确处理集体、个人两者利益关系,敬业奉献。勇挑重担,遵守学校各项纪律,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
2、爱岗敬业,热情饱满,全身心扑在工作。“人格之于人,恰如花香之于花”,人格高尚的教师才能征服学生的心。教师的职业应该不仅仅像蜡烛,更应该像泥土,使每一颗种子都能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而健康成长。我认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不仅教学好,教研水平高,更重要的是要以教书为手段最终实现育人的目的。作为一名教师,我牢记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引路人。踏踏实实的开展每一项工作。工作中积极创新,大胆尝试,为创造和谐健康发展的学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创新思路,发挥自主,积极投身教学改革 我认真准备每一节课,在备课的同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会更多的知识。多年的教学使我懂得了知识储备的重要性。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得成为水的源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们千奇百怪的好奇心。因此,我在课下,十分注意自己的知识积累,大量的翻阅课外资料,来拓宽自己的视野。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等,力求上好每一堂课,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理念,甚至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还充分选择应补充的资料,做到了有备而上。除此之外,课前我还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分析
第4页
2017年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省师资培训总结
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会有哪些困难,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教师能灵活地运用教材,处理知识点,与信息技术、其他学科整合,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讲课时,不拘泥于教材顺序,而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变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的信息、实现学科渗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教学难度。
总之,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的确感到长了许多见识,收获了许多新理论,新方法,它帮助我更好地实践,有效指导了我的日常教学。另外,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为自己的教学也确定了新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同时也意识到作为骨干教师关键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不断的实践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专业素养。所以,我们要有一种继续学习的紧迫感,要不断了解研究学科动态,了解国内外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密切关注职业教育改革前沿动态。通过这次培训让我加强了学习,学会了反思与创新,提升了自身素养,它使我的事业之帆扬的更高,我会为职业教育奉献自己的智慧与热情。职教之路,虽路漫漫其修远兮,但这长远的目标,仍是我不尽的追求!
第5页
第五篇:2013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2013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论文
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学员姓名:张宝成培训专业:畜牧兽医
培训基地: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长沙
提交日期:2013年4月28日
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张宝成(畜牧兽医、黑龙江省克东县职教中心)
摘要:在如何进行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本文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中等中职教育质量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实行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构建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为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效益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中职教育,培养模式,人才,教学质量,校企合作
如何构建具有中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推动中职教育改革。培养市场紧缺、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是中职教育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1.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社会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职业学校的外显质量特征即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是否能满足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尤其是用人单位职业岗位的需求。学校对人才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中职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依据,即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是否达到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是否相符。职业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既要接受学校自身对中职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接受社会对中职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因此,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与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即是教育同社会的关系的规律,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不能很好地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时,必须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自身的规律,中职教育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能否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则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主要的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好地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1]。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动因既有来自教育的外部,也有来自教育的内部。
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人才培养模式陈旧,适应市场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不对接,中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机制、办学模式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尚未转化为有效的中职
教育需求。就业市场出现的“技工荒”并不是劳动力数量短缺造成的,是一种结构性短缺。在企业急需高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的背景下,职业学校毕业生并没有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学校或脱胎于普通学校体系,或脱胎于计划经济下的学校体系,中职教育是建立在一个传统的农业比较发达。
二、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市场经济要素发展不充分的经济社会基础之上,中职教育的这种历史传承和社会基础对中职教育的办学产生了深刻长远的影响。表现为政府对学校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学校尚未成为面向市场办学的主体:学校在办学上自成体系、自我封闭。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在教学上片面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忽视职业和岗位的能力需求:在专业设置上,专业趋同的现象相当严重,千校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职业学校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专业品牌;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因循少变,没有形成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的应对机制,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标准未能及时进课堂。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在人才培养的途径上,部分职业学校仍然存在自我封闭、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还需要大力推进,总之,职业学校对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反应不敏锐,职业学校适应市场的能力还比较弱,中职教育和经济“两张皮”。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校企合作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2]。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目标体系,主要是指培养目标及规格:②内容方式体系,主要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③保障体系,主要是指教师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是企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必须符合企业的需求。因此,实行校企合作是中职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有效途径。
从中职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的经验来看,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各有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更好地沟通了学校与企业,注重与企业的合作。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中职教育经验,就是要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纵深发展。
2.1与企业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成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广泛的人才市场调查,明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确定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做到定位准确。首先是类型定位,那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专业基本能力,即满足某一专业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二是人文索质和职业素质,这是满足学生生活、转岗和未来发展必需的。三是专业拓展能力,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职业岗位出现了两种趋势,一种是职业岗位的复合化,一种是职业岗位的细化,如许多制造企业急需高精度零件加工的人才。为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转岗的需求,必须培养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其次是层次定位,中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但从
目前的情况看,一部分职业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不是技能型人才,而是流水线上的简单操作工,这说明少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类型定位和层次定位还不准确,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2与企业合作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体系。为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职业学校必须按照企业的需要改造教育教学体系。第一,要建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中职教育的课程应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根据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课程目标,遴选教学内容,适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应得到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得到充分体现。第二,要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第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按照“教、学、帮”合一的总体原则,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推广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育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为实习实训项目,将实习实训与产品加工、项目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实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2.3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广大职业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和初步经验。但从总体上讲,校企合作还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阶段,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停留在人才供需合作上。要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职业学校要利用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依托相关的专业办产业,也可以与先进的企业联合创办相关产业,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企业互动,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广与咨询。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以专业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推动专业教学改革。与此同时,职业学校要加强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密切与企业和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的合作,积极探索职业学校和职业中介一体化的经验,按照企业就业岗位的要求,配置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内容,按照企业的要求“量身定做”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与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培养。
2.4构建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中职教育从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向现代教学体系转型,满足就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之相适应,评价制度也要相应的改革。要打破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建立以学生实习作品为主要指标的专业课程评价方法。具体来讲,要研究制订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建立分模块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每个课程模块既考核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考核学生掌握的技能及学习态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论文、制作作品、设计项目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第一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考核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与此同时,要建立第三方评价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机制,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核心指标,以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办学条件、教学方法和
管理为主要指标。建立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分等级评价制度,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引导社会合理选择就读学校,并作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学校的重要依据。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为确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实施,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3.1转变教育观念。推进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观念是首要问题。
第一。要树立牢固的市场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对于中职教育而言,毕业生就业已完全市场化,在经费筹措、师资流动等方面,已逐渐引入市场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就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市场经济有三个规律,即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价格规律。最基本的规律是竞争规律,竞争规律的结果是优胜劣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确保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到市场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求中职教育对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反映要快,对人才培养结构调整要快,对市场、社会需求信息要灵,就业渠道要畅通。从供求规律来讲,供求是根据市场来定的,现在企业和毕业生“双向选择”就完全市场化了。如果办学行为还跟不上市场是不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只是宏观管理,不会管理很细,但学校一定要有市场意识,要强调质量、品牌、特色。第二,要树立能力本位的教学观。中职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专业鲜明的职业属性。因此,中职教育的专业教学,必须建立在职业属性的基础之上,它反映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符合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教学过程要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也就是要形成以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模块式课程体系。第三,要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学生观。职业学校学生在某一时期的学习成绩不是那么出类拔萃,但不是差生,他们可能某一方面的智力会特别优秀,完全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3.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队伍是关键。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要求“双师型”教师作为支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学校的薄弱环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要建立面向市场的教师管理机制。从学校来讲,要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机制,要采取强制性措施,规定专业课必须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逐步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比重。要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职业学校要培养一批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教学能力强,有一定的学术水平的专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应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有全面的把握能力,具有较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的吸收、消化和推广能力。要从企业引进一批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3.3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也是目前职业学校需要加强的方面。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投入问题。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力度。要把投入的重点放在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建设上。职业学校专业不同,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投入差异较大,可以考虑分专业大类制定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明确政府财政的投入比重,在此基础上,分专业大类确定收费标准。从学校来讲,要科学规范,按照专业基本能力训练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训设施设备的技术含量达到企业现场设备的一般水平的要求建设实习实训室(厂、场)。要在校内形成真实的仿真的职业环境。要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满足顶岗实习的需要,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效延伸。要建立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宋连,论中等教育改革[1];黑龙江职业教育.2008.(2).2.吴秀,职业教育办学模式[2];中国职业教育.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