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
**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
引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加快**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省、市主要领导关于推广我镇城镇化建设经验,促进**经济区和**都市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讲话要求,根据市政府的工作安排,由镇有关方面人员组成调研组,于XX年12月,通过现场考察、座谈、查阅资料、参加会议等多
种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我们深刻地了解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镇走出了一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镇党委书记**、镇长**高度概括这一发展道路为:通过集体致富、工业带动、城镇引领,实现了“村变镇、镇变城”即由山沟穷村到经济富村,由工业兴镇到建设生态城镇的实践目标。正如**省委书记**同志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给予的高度评价那样:“中央要求的,我在思考的,**做到了……要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经验。”
目前,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城镇环境呈现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生产方式由依靠土地的农业生产转向发展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人的身份由村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由分散的农耕聚落转化为鲜明的现代城市文明。这一成功的实践表明,我镇完成了由农村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性跨越。对于加快**经济区和**都市区内新型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一、小城镇:新型城镇化的半壁江山
城市是人类历史和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与文明发展的标尺。
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至2011年底,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1.3%,此举,使世界经济结构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由全球第七位跃升为第二位,成为世界的一极。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每年以建筑总量占世界50%左右的规模和年均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全球经济拉动贡献率达到50%,直接影响甚或左右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一些专家则形象地将城市化比喻为拉动社会发展的经济航母,认为中国是又一成功的实例。中国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市化水平,按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增速,未来30年,将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最佳良机。
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不是照搬西方国家单向发展大城市的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性地将大、中、小城市并举发展,形成纵、横双向城市群发展模式。尤其是将星罗棋布、连结城市和乡村的万千个建制镇,列入城市化建设的范畴,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发展目标,将世界“城市化”理论创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理论并指导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的小城镇,对于加快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带有一定的世界意义。
**在加快建设**经济区过程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又将世界“城市化”模式完善为“新型城镇化”。并确立了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新战略。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城乡统筹,城乡统一,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全面实施并融入部分新型农村转移为具有城市功能与生活水准的社区的全面城镇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所谓新型城镇化“引领”,就是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关系通过“城镇”连接起来,用城镇统领城乡,关联和促进工业、农业协调发展。其中,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是区域整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国现有建制镇2万多个,如果每个建制镇城市功能完善,能够承载平均3万左右的人口,其总体人口承载力即可达6亿以上,将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一半左右,真正成为我国城市化的半壁江山。
我镇作为万千个小城镇的成员之一,其发展进程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独具特色。总结分析其发展实践与经验,对于助推和促进**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健康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个普普通通的贫困山村,经过30年的发展,成为国内外闻名的明星镇。现我镇规模企业发展到80多家,产值达到37亿元(2011年),人均产值、人均收入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小城镇前列,被确立为“联合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试点”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进行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系列探索实践,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合村建镇,体制创新,在城镇建设中发挥核心和枢纽作用
经过改革开放10多年的发展,**由落后的山沟农村发展成为工业主导,经济发展,集体富裕的新农村,率先进入小康社会,经济总量达到镇级规模。1994年,**由村变镇,实现了资源统筹、职能整合、运转顺畅。产业经济
第二篇:2016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
2016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
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
引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加快**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省、市主要领导关于推广我镇城镇化建设经验,促进**经济区和**都市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讲话要求,根据市政府的工作安排,由镇有关方面人员组成调研组,于XX年12月,通过现场考察、座谈、查阅资料、参加会议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我们深刻地了解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镇走出了一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镇党委书记**、镇长**高度概括这一发展道路为:通过集体致富、工业带动、城镇引领,实现了“村变镇、镇变城”即由山沟穷村到经济富村,由工业兴镇到建设生态城镇的实践目标。正如**省委书记**同志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给予的高度评价那样:“中央要求的,我在思考的,**做到了„„要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经验。”
目前,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城镇环境呈现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生产方式由依靠土地的农业生产转向发展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人的身份由村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由分散的农耕聚落转化为鲜明的现代城市文明。这一成功的实践表明,我镇完成了由农村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性跨越。对于加快**经济区和**都市区内新型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一、小城镇:新型城镇化的半壁江山
城市是人类历史和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与文明发展的标尺。
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至2016年底,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1.3%,此举,使世界经济结构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由全球第七位跃升为第二位,成为世界的一极。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每年以建筑总量占世界50%左右的规模和年均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全球经济拉动贡献率达到50%,直接影响甚或左右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一些专家则形象地将城市化比喻为拉动社会发展的经济航母,认为中国是又一成功的实例。中国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市化水平,按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增速,未来30年,将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最佳良机。
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不是照搬西方国家单向发展大城市的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性地将大、中、小城市并举发展,形成纵、横双向城市群发展模式。尤其是将星罗棋布、连结城市和乡村的万千个建制镇,列入城市化建设的范畴,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发展目标,将世界“城市化”理论创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理论并指导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的小城镇,对于加快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带有一定的世界意义。
**在加快建设**经济区过程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又将世界“城市化”模式完善为“新型城镇化”。并确立了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新战略。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城乡统筹,城乡统一,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全面实施并融入部分新型农村转移为具有城市功能与生活水准的社区的全面城镇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所谓新型城镇化“引领”,就是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关系通过“城镇”连接起来,用城镇统领城乡,关联和促进工业、农业协调发展。其中,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是区域整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国现有建制镇2万多个,如果每个建制镇城市功能完善,能够承载平均3万左右的人口,其总体人口承载力即可达6亿以上,将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一半左右,真正成为我国城市化的半壁江山。
我镇作为万千个小城镇的成员之一,其发展进程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成效显着,独具特色。总结分析其发展实践与经验,对于助推和促进**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健康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个普普通通的贫困山村,经过30年的发展,成为国内外闻名的明星镇。现我镇规模企业发展到80多家,产值达到37亿元(2016年),人均产值、人均收入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小城镇前列,被确立为“联合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试点”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进行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系列探索实践,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合村建镇,体制创新,在城镇建设中发挥核心和枢纽作用
经过改革开放10多年的发展,**由落后的山沟农村发展成为工业主导,经济发展,集体富裕的新农村,率先进入小康社会,经济总量达到镇级规模。1994年,**由村变镇,实现了资源统筹、职能整合、运转顺畅。产业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规模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迅速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镇政府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核心和枢纽作用。
一是高质量地开展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镇政府遵循“节水与节地、保护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规模经营与集约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全面完善公共设施。建成了工业、生活、农业、休闲娱乐4个园区,进而带动商贸、餐饮、旅游、文化事业的繁荣。现已基本实现电力、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齐全、土地集约利用、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是有效地解决了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按照生产要素资源合理集中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建立了镇区工业经济园区和**开发区工业经济园区,结合行业特点组建了耐材、制药等集团公司,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强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庆州集团的耐火材料从每吨几十元发展到几万元,太龙药业在**省医药行业中第一个实现股票上市。全镇经济实现了由资源开采型向产品深加工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产品经营型向资本运作型的转变。2016年完成社会产值37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7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4亿元,人均收入达到15600元。
三是在“村并镇、民改居”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将本镇所有村民全部转为居民户口,成为全省首个全居民镇。村改居后,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镇域全部纳入城镇化管理,居委会的管理体制,干部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障、办公经费等仍然由镇财政统一发放,对于需要住房的群众,修建公寓楼以最优惠的成本价格销售,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福利待遇。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三化”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集中的过程。在城镇,采取“两高一带”战略措施,即“企业高度集中,居民高度集中,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有了居民的集中就可以建立居委会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建设工业区、居民小区、商业服务区、文化休闲区,繁荣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兴工业,做到工、农、交、商、旅及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保证了全镇土地统筹规划安排,合理布局,为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水利事业、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发展生态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等现代农业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新型城镇化促进了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
我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采取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对外开放的建设理念,一方面根据我镇的地形地貌、历史传统进行合理规划安排镇域空间,合理配置使用资源,保护和恢复生态资源,一方面对外引进短缺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为维持生计导致山体资源破坏、水土资源流失、林木资源砍伐的现象。借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巨大威力,**人开始了资源利用的大整合、大调整。从向自然索取为主开始向给予和保护为主,水源不足就投资上亿元实施“引黄入竹”工程,从30多公里以外引黄河水到**,供全镇生产、生活、环境利用;封山育林,全面恢复生态,广植竹子,延续**“竹文化”;勘察景观,设计线路,开发长寿山生态旅游景区;利用紧邻嵩山,位于**、洛阳之间的有利区位,吸引外来客商发展商贸物流第三产业;利用省会人才、技术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生物制药等等,都是建设新型城镇、发展新型工业、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和显着效果。
(四)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
我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把全体居民的基本利益、长远利益放在突出位置,让全体居民都能得到实惠,并为子孙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我镇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的民生问题有:
解决饮食问题。针对长期困扰全镇人畜饮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问题,镇投资上亿元,架设32公里引水管道将黄河之水翻山越岭引到**,解决了我镇千百年来的缺水问题。由于我镇地形地貌主要为山地,耕地面积狭小,粮食短缺一直困扰着**人的吃饭问题,特别是撤村并镇后,居民进入城镇,基本上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因而解决粮食问题将成为居民生活最为紧迫的问题,这一问题在**采取粮油定量供应和福利商品供应相结合的办法得到很好的解决。
解决居住问题。将所有村民转为居民,使居民角色发生根本变化,为解决居住问题,镇里投资1亿多元,规划建设了振东新区,建设居民公寓1300多套,家属楼20多栋,新建住宅面积36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达到56平方米,基本解决了全镇近2万人的居住问题。
解决就业问题。目前全镇80多家企业,带动8200多人就业,吸纳了全镇绝大多数的适龄就业人口,基本解决了全镇居民家庭的就业问题。95%以上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第三产业的从业比例达到27%。在**耐火材料企业中60%的中层管理人员都是**人,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人也有一定比例。2016年**人均收入达到15600元,在全省各乡镇中提前达到小康水平。
解决人的城市化问题。我镇不仅把城市化的硬件设施建设好、解决好,而且始终把“人的城市化文明”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点。在**的企业群中现有高级工程师40多人,工程师150多人。同时,还曾选派大批人员到**大学、**理工大学、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定期开展技术和管理培训,员工的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我林镇兴建了设备齐全的卫生院,所有居民均免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居民水电入户率达到100%,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85%,电话入户率达到98%。镇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建学校,免除所有在校学生的一切学杂费,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为所有老年人免费办理养老保险,承担孤寡老人的赡养费用,年底为群众免费置办年货。
(五)打造城镇软实力,推动城镇文明建设
为提高**凝聚力和向心力,**人制订和总结出“**精神”,即“爱**,比贡献,谋发展,永创业,讲文明,共富裕”。“**精神”朴实无华,起到极大的激励效果,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品牌。基础设施是开展精神文明活动的空间场所,镇里配套建设中小学、卫生院、广播电视、文化广场、影剧院等设施,从精神层面培养居民的文化素质,如长期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教育、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等;一年两次的“三评制度”(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和“十项八好”(好党员、好干部、好职工、好民兵、好团员、好公婆、好夫妻、好妯娌、好媳妇、好少年)的评选制度、月评好人好事制度,评出了好风气,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职业能力,增强了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力地推动了我镇城镇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先后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小康建设十佳红旗镇”、“中国新农村建设明星镇”、“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30多项国家级荣誉。
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使城镇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干部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省委书记**在视察**城乡统筹发展情况时指出:关键是做到了“四个好”。一是基层组织建设搞得好。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重视领导班子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尤其是有镇委书记**、镇长**那样长期稳定、廉洁高效的班子核心,使这个团队的思想高度统一,决策精准科学,管理效率显着提高,这是**事业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二是有一支好的队伍。好的班子带出了好的党员干部队伍。这支队伍是在“**精神”感召下开拓创新“**模式”的过程中锤炼、凝聚而成的。三是摸索出一条好的发展路子。这条路子就是:通过大力发展村办集体企业,不断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壮大工业基础,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全镇“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四是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这个体制机制就是建立了以镇党委政府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干出一番大的事业,成就了**的过去和现在,开创了**未来的美好前景,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开辟了一条光明之路。
三、深化发展**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重点
在我镇调研座谈中,镇党委书记**、镇长**等同志认为,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所取得的初步成就,是**人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结果。但是,新型城镇化对**来讲仍然是个崭新课题,还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有信心、有能力按照中央和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要求,积极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扎扎实实地建成生态宜居繁荣现代新**,下一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重点在于:
(一)抓住**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全镇工作的战略重点,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纽带和引领作用
新型城镇化道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是使命也是动力。我镇从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良好,条件优越,对开创**深层次、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在继续发挥工业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效应和引领作用,依托城镇,经营城镇,发展城镇,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乡一体、持续发展的秀美城镇。以此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了**的发展模式。
(二)贯彻“经营城镇”理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根本解决建设资金短缺和项目运营问题
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是计划经济的做法,政府在城镇建设和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总是有限的。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与开发,将城镇作为最大的资产,加以充分利用和经营,采取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经营城镇”理念,则可盘活城镇资产,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在城镇建设和项目运营中的积极作用。政府从一个单纯的投资人角色转变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服务人、监督人,把大量的投资、管理、运营工作交给市场来经营,从根本上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使政府从繁琐的城镇管理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大大加速城镇建设的步伐,提高城镇运行的质量和效率。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城镇开发管理模式,也是**在新起点上创业发展、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必要举措。
(三)规划建设好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秀美山城
我镇山多地少,植被覆盖较好,文化积淀深厚,又临近嵩山,地处**、洛阳两大城市之间,发展旅游休闲度假条件得天独厚。2016年镇政府决定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规划将北山、南山和长寿山全镇27平方公里打造成个性鲜明的**风景区。在适宜的地点开展相应项目,比如北山确立发展现代农业,长寿山确立发展家禽散养基地、观光林业等,同时还大力发展“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业,丰富完善了旅游项目。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长寿山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镇党委、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际,将规划建设好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秀美山城”作为今后的发展目标,打造**、洛阳的“后花园”及**经济区“三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城镇。成为可供省内外游客观光游览的秀美山城和投资兴业的宝地。
四、关于支持和推广**镇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建议
(一)应加大对**镇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
我镇作为联合国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和**市新型城镇化试点镇,是全省第一个全面实现“农转居”的小城镇。虽然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就,但仍然面临许多持续发展和品质提升的问题,需要大量投入和持久建设。因此,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与扶持,包括制度建设上的先行先试管理权限,国土资源规划利用与保护、城镇综合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各方面的政策与资金扶持,以便促进**更好更快地发展。
1.资金支持。建议在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国家投入比例,如增加税收提留、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市重点镇建设专项经费扶持等。
2.第三产业的扶持。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例失调,难以适应全面进入城镇化后居民城市生活水平的发展需求,影响着城市的综合化发展。建议对我镇给以特别扶持,如对商户实行阶段性减免税收、简化审批手续、帮助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
3.生态与旅游设施建设的支持。我镇在新一轮规划建设中确立建设秀美山川、营建生态山城的发展目标,已着力开发建设长寿山生态旅游景区,形成**都市区西部“后花园”之一。这项系列工程已具有区域公共设施的性质,需要持久建设和大量投入,建议省、市政府有关部门予以相应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4.技术与智力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农民转为居民之后,城镇面临着加快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以及城市专业管理水平等紧迫问题,我镇作为先行先试示范城镇,更感其紧迫性和现实性。政府应当给以相应的扶持手段和政策,比如:高科技项目的先期试点,城镇管理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等,鼓励更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5.交通环境的支持。尽快实施镇内310国道改道工程,为城镇发展创造空间,将现有国道改造成城镇内景观大道和主要商贸街区;尽快打通****西路、陇海西路至**快速通道,开通城际公交线路,以促进我镇商贸、物流、金融、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繁荣与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的推广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从我镇发展经济、建设城镇、改善民生的做法和成果中,看到我镇立足本地实际谋发展,正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典范之路。()**“三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经验,必将在**经济区建设和**都市区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在推广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方面,我们认为应把握几个原则:
1.分层级推广的原则
我镇合村并镇实施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的经验,对于大城市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县城及县域内重点镇,工矿商贸城镇等基础设施较好、工业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具有显着的借鉴意义,可考虑先行先试,分层级逐步推广实施。
2.分阶段实施的原则
把握好**经验的精神实质,立足当地实际,由点到面,示范带动,分阶段实施,有序推进。确保科学、健康发展,走出一条具有**经济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3.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
新型城镇化是引领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引擎,以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政府主导,发挥组织动员,督导推动作用,又要尊重群众愿望,各界共同参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合力推进,水到渠成。
4.规范建设、依法开展的原则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区建设中的长久战略任务,是关乎民生和社会发展的百年大计,应科学规划,规范建设,依法开展,着力保护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生态环境,切实建成品质优良,宜农、宜工、宜商、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社区。
第三篇:某乡镇关于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
某乡镇关于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
引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加快**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省、市主要领导关于推广我镇城镇化建设经验,促进**经济区和**都市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讲话要求,根据市政府的工作安排,由镇有关方面人员组成调研组,于xx年12月,通过现场考察、座谈、查阅资料、参加会议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我们深刻地了解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镇走出了一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镇党委书记**、镇长**高度概括这一发展道路为:通过集体致富、工业带动、城镇引领,实现了“村变镇、镇变城”即由山沟穷村到经济富村,由工业兴镇到建设生态城镇的实践目标。正如**省委书记**同志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给予的高度评价那样:“中央要求的,我在思考的,**做到了„„要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经验。”
目前,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城镇环境呈现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生产方式由依靠土地的农业生产转向发展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人的身份由村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由分散的农耕聚落转化为鲜明的现代城市文明。这一成功的实践表明,我镇完成了由农村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性跨越。对于加快**经济区和**都市区内新型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一、小城镇:新型城镇化的半壁江山
城市是人类历史和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与文明发展的标尺。
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至2011年底,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1.3%,此举,使世界经济结构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由全球第七位跃升为第二位,成为世界的一极。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每年以建筑总量占世界50%左右的规模和年均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全球经济拉动贡献率达到50%,直接影响甚或左右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一些专家则形象地将城市化比喻为拉动社会发展的经济航母,认为中国是又一成功的实例。中国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市化水平,按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增速,未来30年,将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最佳良机。
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不是照搬西方国家单向发展大城市的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性地将大、中、小城市并举发展,形成纵、横双向城市群发展模式。尤其是将星罗棋布、连结城市和乡
村的万千个建制镇,列入城市化建设的范畴,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发展目标,将世界“城市化”理论创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理论并指导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的小城镇,对于加快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带有一定的世界意义。
**在加快建设**经济区过程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又将世界“城市化”模式完善为“新型城镇化”。并确立了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新战略。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城乡统筹,城乡统一,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全面实施并融入部分新型农村转移为具有城市功能与生活水准的社区的全面城镇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所谓新型城镇化“引领”,就是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关系通过“城镇”连接起来,用城镇统领城乡,关联和促进工业、农业协调发展。其中,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是区域整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国现有建制镇2万多个,如果每个建制镇城市功能完善,能够承载平均3万左右的人口,其总体人口承载力即可达6亿以上,将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一半左右,真正成为我国城市化的半壁江山。
我镇作为万千个小城镇的成员之一,其发展进程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成效显着,独具特色。总结分析其发展实践与经验,对于助推和促进**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健康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个普普通通的贫困山村,经过xx年的发展,成为国内外闻名的明星镇。现我镇规模企业发展到80多家,产值达到xx亿元(xxxx年),人均产值、人均收入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小城镇前列,被确立为“联合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试点”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进行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系列探索实践,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合村建镇,体制创新,在城镇建设中发挥核心和枢纽作用
经过改革开放10多年的发展,**由落后的山沟农村发展成为工业主导,经济发
展,集体富裕的新农村,率先进入小康社会,经济总量达到镇级规
模。xxxx年,**由村变镇,实现了资源统筹、职能整合、运转顺畅。产业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规模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迅速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镇政府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核心和枢纽作用。
一是高质量地开展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镇政府遵循“节水与节地、保护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规模经营与集约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全面完善公共设施。建成了工业、生活、农业、休闲娱乐4个园区,进而带动商贸、餐饮、旅游、文化事业的繁荣。现已基本实现电力、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齐全、土地集约利用、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是有效地解决了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按照生产要素资源合理集中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建立了镇区工业经济园区和**开发区工业经济园区,结合行业特点组建了耐材、制药等集团公司,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强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庆州集团的耐火材料从每吨几十元发展到几万元,太龙药业在**省医药行业中第一个实现股票上市。全镇经济实现了由资源开采型向产品深加工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产品经营型向资本运作型的转变。xxxx年完成社会产值xx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xx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4亿元,人均收入达到xxxx元。
三是在“村并镇、民改居”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将本镇所有村民全部转为居民户口,成为全省首个全居民镇。村改居后,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镇域全部纳入城镇化管理,居委会的管理体制,干部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障、办公经费等仍然由镇财政统一发放,对于需要住房的群众,修建公寓楼以最优惠的成本价格销售,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福利待遇。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三化”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集中的过程。在城镇,采取“两高一带”战略措施,即“企业高度集中,居民高度集中,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有了居民的集中就可以建立居委会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建设工业区、居民小区、商业服务区、文化休闲区,繁荣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兴工业,做到工、农、交、商、旅及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保证了全镇土地统筹规划安排,合理布局,为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水利事业、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发展生态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等现代农业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新型城镇化促进了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
我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采取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对外开放的建设理念,一方面根据我镇的地形地貌、历史传统进行合理规划安排镇域空间,合理配置使用资源,保护和恢复生态资源,一方面对外引进短缺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为维持生计导致山体资源破坏、水土资源流失、林木资源砍伐的现象。借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巨大威力,**人开始了资源利用的大整合、大调整。从向自然索取为主开始向给予和保护为主,水源不足就投资上亿元实施“引黄入竹”工程,从xx多公里以外引黄河水到**,供全镇生产、生活、环境利用;封山育林,全面恢复生态,广植竹子,延续**“竹文化”;勘察景观,设计线路,开发长寿山生态旅游景区;利用紧邻嵩山,位于**、洛阳之间的有利区位,吸引外来客商发展商贸物流第三产业;利用省会人才、技术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生物制药等等,都是建设新型城镇、发展新型工业、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和显着效果。
(四)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
我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把全体居民的基本利益、长远利益放在突出位置,让全体居民都能得到实惠,并为子孙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我镇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的民生问题有:
解决饮食问题。针对长期困扰全镇人畜饮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问题,镇投资上亿元,架设32公里引水管道将黄河之水翻山越岭引到**,解决了我镇千百年来的缺水问题。由于我镇地形地貌主要为山地,耕地面积狭小,粮食短缺一直困扰着**人的吃饭问题,特别是撤村并镇后,居民进入城镇,基本上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因而解决粮食问题将成为居民生活最为紧迫的问题,这一问题在**采取粮油定量供应和福利商品供应相结合的办法得到很好的解决。
解决居住问题。将所有村民转为居民,使居民角色发生根本变化,为解决居住问题,镇里投资x亿多元,规划建设了振东新区,建设居民公寓xxxx多套,家属楼xx多栋,新建住宅面积xx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达到xx平方米,基本解决了
全镇近x万人的居住问题。
解决就业问题。目前全镇xx多家企业,带动xxx多人就业,吸纳了全镇绝大多数的适龄就业人口,基本解决了全镇居民家庭的就业问题。xx%以上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第三产业的从业比例达到xx%。在**耐火材料企业中xx%的中层管理人员都是**人,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人也有一定比例。xxxx年**人均收入达到xxxx元,在全省各乡
镇中提前达到小康水平。
解决人的城市化问题。我镇不仅把城市化的硬件设施建设好、解决好,而且始终把“人的城市化文明”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点。在**的企业群中现有高级工程师40多人,工程师150多人。同时,还曾选派大批人员到**大学、**理工大学、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定期开展技术和管理培训,员工的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我林镇兴建了设备齐全的卫生院,所有居民均免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居民水电入户率达到100%,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85%,电话入户率达到98%。镇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建学校,免除所有在校学生的一切学杂费,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为所有老年人免费办理养老保险,承担孤寡老人的赡养费用,年底为群众免费置办年货。
(五)打造城镇软实力,推动城镇文明建设
为提高**凝聚力和向心力,**人制订和总结出“**精神”,即“爱**,比贡献,谋发展,永创业,讲文明,共富裕”。“**精神”朴实无华,起到极大的激励效果,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品牌。基础设施是开展精神文明活动的空间场所,镇里配套建设中小学、卫生院、广播电视、文化广场、影剧院等设施,从精神层面培养居民的文化素
质,如长期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教育、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等;一年两次的“三评制度”(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和“十项八好”(好党员、好干部、好职工、好民兵、好团员、好公婆、好夫妻、好妯娌、好媳妇、好少年)的评选制度、月评好人好事制度,评出了好风气,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职业能力,增强了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力地推动了我镇城镇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先后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小康建设十佳红旗镇”、“中国新农村建设明星镇”、“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30多项国家级荣誉。
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使城镇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干部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省委书记**在视察**城乡统筹发展情况时指出:关键是做到了“四个好”。一是基层组织建设搞得好。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重视领导班子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尤其是有镇委书记**、镇长**那样长期稳定、廉洁高效的班子核心,使这个团队的思想高度统一,决策精准科学,管理效率显着提高,这是**事业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二是有一支好的队伍。好的班子带出了好的党员干部队伍。这支队伍是在“**精神”感召下开拓创新“**模式”的过程中锤炼、凝聚而成的。三是摸索出一条好的发展路子。这条路子就是:通过大力发展村办集体企业,不断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壮大工业基础,在镇
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全镇“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四是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这个体制机制就是建立了以镇党委政府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干出一番大的事业,成就了**的过去和现在,开创了**未来的美好前景,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开辟了一条光明之路。
三、深化发展**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重点
在我镇调研座谈中,镇党委书记**、镇长**等同志认为,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所取得的初步成就,是**人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结果。但是,新型城镇化对**来讲仍然是个崭新课题,还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有信心、有能力按照中央和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要求,积极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扎扎实实地建成生态宜居繁荣现代新**,下一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重点在于:
(一)抓住**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全镇工作的战略重点,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纽带和引领作用
新型城镇化道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是使命也是动力。我镇从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良好,条件优越,对开创**深层次、全面
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在继续发挥工业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效应和引领作用,依托城镇,经营城镇,发展城镇,促进新型工业
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乡一体、持续发展的秀美城镇。以此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了**的发展模式。
(二)贯彻“经营城镇”理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根本解决建设资金短缺和项目运营问题
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是计划经济的做法,政府在城镇建设和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总是有限的。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与开发,将城镇作为最大的资产,加以充分利用和经营,采取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经营城镇”理念,则可盘活城镇资产,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在城镇建设和项目运营中的积极作用。政府从一个单纯的投资人角色转变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服务人、监督人,把大量的投资、管理、运营工作交给市场来经营,从根本上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使政府从繁琐的城镇管理具体事务中解放
出来,大大加速城镇建设的步伐,提高城镇运行的质量和效率。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城镇开发管理模式,也是**在新起点上创业发展、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必要举措。
(三)规划建设好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秀美山城
我镇山多地少,植被覆盖较好,文化积淀深厚,又临近嵩山,地处**、洛阳两大城市之间,发展旅游休闲度假条件得天独厚。2007年镇政府决定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规划将北山、南山和长寿山全镇27平方公里打造成个性鲜明的**风景区。在适宜的地点开展相应项目,比如北山确立发展现代农业,长寿山确立发展家禽散养基地、观光林业等,同时还大力发展“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业,丰富完善了旅游项目。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长寿山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镇党委、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际,将规划建设好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秀美山城”作为今后的发展目标,打造**、洛阳的“后花园”及**经济区“三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城镇。成为可供省内外游客观光游览的秀美山城和投资兴业的宝地。
四、关于支持和推广**镇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建议
(一)应加大对**镇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
我镇作为联合国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和**市新型城镇化试点镇,是全省第一个全面实现“农转居”的小城镇。虽然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就,但仍然面临许多持续发展和品质提升的问题,需要大量投入和持久建设。因此,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与扶持,包括制度建设上的先行先试管理权限,国土资源规划利用与保护、城镇综合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各方面的政策与资金扶持,以便促进**更好更快地发展。
1.资金支持。建议在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国家投入比例,如增加税收提留、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市重点镇建设专项经费扶持等。
2.第三产业的扶持。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例失调,难以适应全面进入城镇化后居民城市生活水平的发展需求,影响着城市的综合化发展。建议对我镇给以特别扶持,如对商户实行阶段性减免税收、简化审批手续、帮助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
3.生态与旅游设施建设的支持。我镇在新一轮规划建设中确立建设秀美山川、营建生态山城的发展目标,已着力开发建设长寿山生态旅游景区,形成**都市区西部“后花园”之一。这项系列工程已具有区域公共设施的性质,需要持久建设和大量投入,建议省、市政府
有关部门予以相应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4.技术与智力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农民转为居民之后,城镇面临着加快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以及城市专业管理水平等紧迫问题,我镇作为先行先试示范城镇,更感其紧迫性和现实性。政府应当给以相应的扶持手段和政策,比如:高科技项目的先期试点,城镇管理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等,鼓励更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5.交通环境的支持。尽快实施镇内310国道改道工程,为城镇发展创造空间,将现有国道改造成城镇内景观大道和主要商贸街区;尽快打通****西路、陇海西路至**快速通道,开通城际公交线路,以促进我镇商贸、物流、金融、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繁荣与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的推广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从我镇发展经济、建设城镇、改善民生的做法和成果中,看到我镇立足本地实际谋发展,正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典范之路。**“三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经验,必将在**经济区建设和**都市区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在推广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方面,我们认为应把握几个原则:
1.分层级推广的原则
我镇合村并镇实
施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的经验,对于大城市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县城及县域内重点镇,工矿商贸城镇等基础设施较好、工业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具有显着的借鉴意义,可考虑先行先试,分层级逐步推广实施。
2.分阶段实施的原则
把握好**经验的精神实质,立足当地实际,由点到面,示范带动,分阶段实施,有序推进。确保科学、健康发展,走出一条具有**经济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3.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
新型城镇化是引领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引擎,以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政府主导,发挥组织动员,督导推动作用,又要尊重群
众愿望,各界共同参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合力推进,水到渠成。
4.规范建设、依法开展的原则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区建设中的长久战略任务,是关乎民生和社会发展的百年大计,应科学规划,规范建设,依法开展,着力保护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生态环境,切实建成品质优良,宜农、宜工、宜商、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社区。《某乡镇关于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的国际经验借鉴
新型城镇化的国际经验借鉴
西方各国在历经几十年到上百年时间的发展后,在人类历史上率先实现了城镇化。其中,有的城镇是自然形成和发展的,有的是由政府的主动推动和促进而形成和发展的。总体来看,政府主动干预发展的城镇,在城市布局、城市建设、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方面,普遍优于自然成长的城镇。
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政府主要起的作用体现在:
科学制定城镇规划,保证其执行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处理好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关系;
多种方式保障城市建设资金;
以市场机制满足城市土地供应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注重生态环保。
(一)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权威性
综观世界各国.城镇化程度和城市发展质量较高的国家,都较为重视市镇建设规划。做到规划前对城市有详细的分析和定位,充分考虑到人文、地理、资源、建设投资等各方面的因素,对城市进行最合理的规划设计。
实践证明,城市规划的干预机制与市场机制联系越紧密.规划的引导作用发挥得越好。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
1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 国外城镇规划已由政府行为逐渐转向市民参与,由理性、专业性和集中的权力转为感性的、具体的、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
美国公众可全过程参与城市规划,以保障民众的合理权益。
英国每一种类型的开发规划制定都有法定的公众参与程序,形式有公众评议、公众审查、公众讨论、公众审核、公众意见等。
2注重规划的前瞻性
制定规划时大都充分考虑城镇未来的发展潜力,为持续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美国城镇市区规划不仅强调功能个性、布局合理,而且注重规划的长期性。
对于交通、通讯、排污等公共设施建设,政府亦坚持长远性原则.避免重复建设,并留有充分的发展余地,对今后需要重建、扩建的项目,也纳入规划的内容之中。
3通过法律约束保障规划的稳定性
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法律手段对规划的实施进行约束,防止人为原因或其他因素随意调整,从根本上保证规划执行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澳大利亚的城镇规划一旦在议会上表决通过,就形成地方法律,由议会监督实施。
如果实施过程中需要调整,任何人无权擅自决定,需经由议会讨论通过后方能修改。美国的城镇规划一经通过,就具有法律效力,如需变动,除遵循一定的论证程序外,还必须经市民重新审议通过。
(二)推动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
从各国的城镇化过程看,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转化和升级密切相关。一般是先有产业,后有城镇;城镇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1发达的农业是城镇化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
发达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注重为农业发展提供所需的耕作、收获等机械,设法提高农业生产率。
美国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一直将发展农业放在重要位置,重视农业与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因此,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是最早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国家,也是发展最快的国家。
而巴西的情况正好相反,在城市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城市的扩张而忽略了农村的发展,导致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2优先发展有就业容量的产业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般以发展就业门槛低、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先导.吸纳大量农业劳动力进城就业落户,等到积累一定社会财富且转移人员的技能和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之后,及时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壮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把发展纺织和加工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放在首位,从而大量吸纳从第一产业转移出的劳动力。
而当轻纺工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再大力发展钢铁、汽车、石油等高技术集约型产业,从而既满足工业化过程中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保持了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又解决由第一产业向现代化迈进中大量劳动力的移转问题,加速了城市化发展。
3产业及时转型升级是保持城市发展长盛不衰的关键
上世纪70年代.美国钢城匹兹堡由于夕阳工业不景气遭遇严重经济危机和失业潮。在接下来的近40年中,匹兹堡改弦易辙,走出了变革之路。
在产业结构上,从单纯依靠钢铁业,转变为融合新技术、医疗保健、教育和金融服务业为一体。
在城市建设上,在废弃的工业区建起了现代民宅社区和商业中心。匹兹堡如今已成为300多家美国和跨国公司总部的所在地,已转型为以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机器人制造、医疗健康、金融、教育而闻名的繁荣都市,成为美国城市产业成功转型的典范。
而美国的水牛城和底特律,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没有抓住机遇实现从工业重镇向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升级.结果导致工业重镇变“废都”。
(三)促进城市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
西方国家的实践表明:政府部门或私营机构都难以单独完成城市建设和提供公共物品的任务,而应逐步形成一个政府部门、公众机构、私人机构合作的机制,即由政府、民众和企业共同来担负城市建设资金,共享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利益。
1鼓励发行市政债券
市政债券是美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包括由发行主体全部税收收入担保的普通责任债券和项目收益债券。普通责任债券是依据地方政府的所有收入来担保和偿还的。
地方政府偿还通用债券的能力和意愿取决于其经济实力、财务状况和债务负担。收益债券是由用户收费或专门的税收收入来加以偿还的。
2公用事业民营化
英国的公用事业原来是皇家经营的,资金也完全来自财政投入。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为了提高公用事业的效率和解决政府的财政需求,在改革过程中拿公用事业民营化开刀。电信、煤气、电力、水务纷纷民营化。不但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而且一度作为英国最显著的出口项目——公用事业民营化经验。
德国对于经营性的或可收费的公用事业项目,如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允许企业进入,鼓励企业通过市场融资。
法国以“委托管理”的模式鼓励各类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3政策性金融支持
1951年日本政府成立开发银行,取代在此之前的复兴金融金库,向国内以电力、海运、煤炭和钢铁为代表的基础设施部门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并诱导民间资本投向基础设施。
日本还制订《临时利率调整法》限定最高利率,确保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降低基础设施的融资成本:实施“租税特别措施”。对当时政府重点投资的基础设施实行加速折旧,重要设施进口免交关税,出口收入实行特别扣除,企业用利润中提取设置的设备金实行免税,部分重要原材料生产免交企业所得税等,从而促进了基础设施资本积累。
(四)保障城市发展与土地供给平衡发展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市场和政府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缺一不可。
城镇化的总体格局、规模主要需要政府的规划、干预和调节,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的供给主要由市场机制调节。
西方国家大部分城市在发展初期需要较多的土地供给,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土地的需求也开始减少,最终不再占用新的土地.城市与土地实现了平衡发展。
1选择适合本国土地资源条件的整体城镇化发展和区域布局模式
由于人均耕地相对稀缺,日本和韩国选择了集中型城镇化道路。
日本的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于东京、名古屋和阪神三大都市圈。三大都市圈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10%,却集中了近60%的人口、55%的工业生产,70%的商品批发。
韩国的六大城市集中分布在以首尔为中心的京仁工业区和以釜山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工业区以及其连接两地的高速公路沿线。
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城镇化过程,城市发展处于郊区化甚至低密度城市蔓延的阶段,但大多数城市扩展基本面向林区和草场,很少在已开发的农田上,农田总量基本保持稳定。
2由市场机制调节城市土地供给量
美国城市土地市场是一种“准完全竞争”市场,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和立法手段对城市土地进行管理。
美国法律保护私有土地和公有土地的所有权不受侵犯,允许土地买卖和出租,但政府拥有土地使用权的终决权,包括占有、控制、管理、先买权等。对于私人土地的买卖,政府一般不予干预。
私人土地的买卖价格完全由买卖双方根据土地的经济价值进行估算.或由私人评估公司帮助双方达成协议。
英国的土地在法律上都只归英王一个人所有,个人、企业和各种机构团体仅拥有土地保有权。
在英国,土地通过市场进行买卖和租赁.而交易的客体是土地的保有权。土地的卖者无需证明自己是土地的绝对所有者,买者则满足于对土地保有权的取得。在不违反土地法、土地规划或侵犯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土地可以自由交易。
(五)推动城镇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普遍出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情景。近几十年来,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发达国家重视生态和环境保护,城区布局合理,城市道路通畅、绿化面积比例提升,城市环境怡人,既有鲜明的人文风格,又有浓郁的现代气息。
1引导和规范城区健康发展
在发达国家,新城区和新城镇的建设,要按照工业区、住宅区和商业区等不同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进行布局,尽量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在旧城区的改造中,着力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型企业,扩大绿化面积。
日本实施叮(镇)村合并,集约利用土地.整理出的大部分土地都得到了复垦和重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镇化占地对耕地造成的巨大压力。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城市规划者、学者和居民开始意识到低密度城市所带来的问题.对空间布局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精明增长”的概念,强调空间紧凑,加强土地利用的混合功能.保护开放的空间和创造舒适的环境等。
2构建便利的交通网络
良好的城市间交通网络和市内交通体系,不但能够促进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有效流动,而且可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
美国境内数以万计的大小城镇通过铁路网互联互通.人员、资金、物资等要素流动更加便捷,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沿线地区的城镇化。
德国具备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和便捷的城乡公交系统.人们可以居住在小城镇、工作在大城市,从而有效地缓解了城镇化过程中人口转移和集聚。
3推动绿色城镇化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绿色城镇化理念逐渐为国际社会认可,概括起来主要包括:
一是城市尽量存在于其生态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态足迹;
二是城市设计和运作方式与自然相融合;
三是城市在资源、能源上努力形成循环利用而非单向的消耗排放,与周边环境形成共生关系;
四是要在地区范围内达到自给自足,充分利用和培育地域食品生产、电力生产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支持地方人口生产、生活;
五是鼓励支持更加可持续、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是强调高质量的生活水准和创造和谐的邻里社区环境。
第五篇:新型城镇化)
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河北省地处环京津、沿渤海的独特区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冀中南地区被列为重点开发区域,加快城镇化进程将成为河北乃至京津冀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据城镇化统计监测,我省城镇化率将在“十二五”期间跨越50%的历史关口,这是向经济强省、和谐河北迈进的重要标志,必将伴随着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在结构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把握住城镇化蕴含的发展机遇,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城镇化快速发展可能带来的各种挑战。
2003年以来,我省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特别是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和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工作,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现代城市魅力初步显现,居民生活环境大为改善,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4.5%。但从总体上看,我省城镇化水平不高,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带动力不足,城镇体系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不完善,人口实质性转移相对滞后,城镇外规模延扩张过快,农村居民点建设分散,城镇功能不完善、特色不突出,聚集优质要素的能力不强,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大城市交通拥堵、公共服务短缺等“城市病”凸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的必由之路,切实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位置。要深刻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注重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功能、聚集优质要素、强化精细管理,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河北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奋斗目标,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产业和人口聚集为核心,以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构建环首都城市群、冀中南城市群和沿海城市带的空间新格局,着力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功能、聚集优质产业、强化精细管理,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创新引领、转型发展。加快转变城镇建设方式,推进城市精明增长和有机更新,努力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加快户籍制度配套改革,促进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2、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
3、产城互动、聚集发展。坚持用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加快优质产业、先进生产要素和优秀人才聚集。把城市布局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劳动密集、基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的协调发展与合理布局。
4、突出重点、梯次发展。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扶持壮大中等城市,加快县城扩容升级步伐,建设高标准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有重点的培育特色重点镇,打造沿海城镇发展增长极。
5、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围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全面加强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提高城镇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建设。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初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城镇体系,全面实现城镇建设上水平目标任务。
1、城镇化率快速提高。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1.5%,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
2、城镇规模结构趋于合理。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到2个(石家庄、唐山),20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到2个(邯郸、保定),10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到4个(廊坊、张家口、秦皇岛、沧州),5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到6个(邢台、承德、衡水、任丘、迁安、定州),武安、遵化、辛集、霸州等城市人口达到30万人以上。
3、城镇环境质量全面提升。设区城市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10天以上,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达到6平方米以上,县城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设区市全部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所有县级市和60%的县城进入省级园林县城行列。
4、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日趋完善。建成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其中设区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30%以上。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率达到90%,基本建成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5、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27.6万套,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20%以上。完成40万户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35万人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
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6%左右,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中小城市规模和实力明显壮大,小城镇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城乡结构和城镇空间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
三、构筑区域协调的空间格局
(四)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构建环首都城市群、冀中南城市群、沿海城市带“两群一带”空间新格局。
培育以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市为支撑,以京津、京唐、京石、京张、京承、京沧等高速公路为区域轴线的环首都城市群。在规划、政策、功能、产业和设施等方面与京津实施对接。把环京津地区打造成为经济发达、城市繁荣、生态良好的高地。积极整合环首都地区城镇资源,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以培育和打造新区、县城扩容升级为重点,推进首都新机场临空产业区以及京东、京南、京北新区和白沟新城建设,形成一批各具特色、设施完备、宜居宜业的中小城市群。培育以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市为支撑,以京
九、京广、石黄、邯黄等交通复合轴为区域发展轴线的冀中南城市群。强力推进石家庄正定新区、临空港产业园区、东部新城,以及邯郸冀南新区、衡水滨湖新区、邢台新区,将冀中南地区发展成国家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服务外包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成区域性物流、旅游、商贸流通、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务中心。培育以唐山、秦皇岛、沧州市为支撑,以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为龙头,以京秦、石黄、秦沧等交通复合轴为区域发展轴线的沿海城市带。提升唐山、秦皇岛、沧州城市功能,统筹推进沿海新区新城建设,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航运与铁路、公路、机场协调配套发展,形成港口、产业、港城互动发展的新格局。举全省之力打造曹妃甸新区和渤海新区两大经济增长极,加速优化港口布局,拓展港口功能和腹地纵深,推动港口、产业和城市互动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现代新型城市。
(五)继续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强化石家庄、唐山两大省域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在全省城镇化发展中起领跑作用。石家庄市加快正定新区和鹿泉、藁城、栾城组团一体化建设,向现代化、国际化迈进。唐山市整合中心城区与丰润、丰南、古冶、开平等资源,打造东北亚地区的合作窗口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承德市统筹滦平县、承德县、滦平县和隆化县发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张家口市整合宣化区、下花园区、万全县城、宣化县及周边建制镇资源,建设京冀晋蒙交界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秦皇岛市整合昌黎县、抚宁县资源,着力打造北戴河生态示范新区,建设国际知名的现代化滨海旅游宜居城市。廊坊市整合固安县、永清县资源,统筹推进首都新机场临空产业区建设,打造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城市。保定市构建“一城三星一淀”的大都市发展格局。沧州市整合青县、沧县资源,建设环渤海地区重要工业城市。衡水市整合中心城区和冀州资源,建设生态宜居的北方湖城。邢台市整合沙河、南和、任县、内丘、邢台县资源,成为冀中南地区重要增长点。邯郸市整合峰峰矿区、磁县、永年县、邯郸县、成安县、肥乡县资源,着力打造冀南新区,建设冀晋鲁豫四省接壤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
(六)扶持壮大中等城市。把发展中等城市和培育新兴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完善城镇体系的切入点,优先培育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县级市和县城,以活力宜居为导向,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中等城市。迁安、三河、霸州、涿州—高碑店、任丘、黄骅、定州、辛集、武安等县级市要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尽快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怀来、平泉、遵化、涞源、新乐、宁晋、清河、涉县、魏县等县(市)要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中等城市。
(七)加快县城扩容升级。其他县城要按照高标准小城市进行规划,以城镇改造建设为抓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促进产业和人口聚集。发挥县城的组织管理职能,着力构建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培育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成为辐射和带动农村发展的纽带。
四、增强产业聚集的发展动力
(八)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环京津沿渤海优势,加快推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冀中南经济区建设。各级城镇要坚持“错位发展”,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依托产业特色确定城市主体功能。坚持产城互动、融合发展,把产业聚集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向城镇集中。中心城市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利用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九)调整城镇产业结构。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实施工业立市、强省战略。加快城市用地布局调整,中心城市要加快“退二进三”步伐,引导中心城区发展金融保险、商业商务、总部经济、科技研发、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将资源性产业、加工产业向城郊和小城镇转移。依托城市集群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以大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为支点,在全省尽快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相互协调的区域产业格局。
(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建设经济强省的基础,实施县域经济“腾飞计划”,突出抓好“三十强”和“三十弱”,实施分类指导,激发内在活力。引导各地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与农业生产相衔接的加工业、面向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各县(市)要积极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加强产业聚集区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五、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十一)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加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唐山港、黄骅港、秦皇岛港向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港群方向发展,着力打造沿海快速交通走廊。构建以石家庄为中心,唐山、北戴河、邯郸等为支点的干线、支线相结合的航空网络。以北京、石家庄为核心,打造京津冀快速城际交通圈。按照方便、快捷、高效的原则,合理布置主干道和快速路,增加支路网密度,建设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形成快速、大运量的公共交通系统。
(十二)搞好市政设施配套建设。完善设施建设标准,建立适应人口和产业聚集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基础设施扩容、升级和改造,重点做好架空线路入地、集中供热、管道燃气等配套设施建设,对街道路面及附属设施进行达标改造。按照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原则,完善城市供水、排水、电力、燃气、污水、垃圾处理、公园绿地和信息网络等市政公用设施,保护城市水源地,加强城市节水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
(十三)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政府主导的投入机制,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完善城镇公共设施服务网络。科学规划建设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功能完备、风格多样、布局合理的群众健身设施。按标准配套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有条件的设区城市重点建设综合性高教区。大中城市要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体系。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设施,提升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率,加快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
(十四)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加大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等老旧城市管网改造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城乡建设档案收集、管理和利用,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立防洪安保体系,完善城镇防洪预警机制,加快雨水管道和机排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加强城市消防、人防等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公共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多层次的预警和救援体系,制定应对极端事件的紧急预案。
六、建设生态宜居城镇
(十五)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加大二氧化硫、机动车尾气和烟尘、粉尘、扬尘等防治力度,在中心城市实施PM2.5环境监测。加快城市中心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步伐,对污染严重的违法排污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抓好园林城市创建,大幅度增加城市绿量,实施主城区绿化、城市周边绿化和交通干线沿线绿化工程,县城以上城市中心区都要建设综合性公园。在城市组团之间以及城市之间建设生态绿地、区域性森林生态廊道、河流生态廊道、交通绿色通道等多样化复合型生态系统。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城市河道环境整治,结合雨水和再生水利用,规划建设城中湖、滨水公园等城市水系工程。
(十六)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新技术。推进建筑、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实行供热计量改革,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建建筑严格按照节能标准设计和建设。全面推广绿色建筑,深入开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发展太阳能、地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节水器具。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淘汰落后产能,禁止新建违规项目。积极采用环保型公交设备,建立智能化的调度指挥系统,提高公交管理水平。倡导绿色交通出行,建设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十七)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实施文物保护抢救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古树名木和风景名胜保护。严格制定和实施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修缮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抢修濒危历史建筑,整治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环境,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开展古树名木普查鉴定、登记挂牌工作,对古树名木进行分级保护。开展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对于违规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和企业,要限期拆除搬迁,恢复山体植被和原生态的景区环境。
(十八)塑造城镇风貌特色。开展城镇风貌特色规划,构建风貌特色空间总体框架,明确重要景观区域、景观轴线、景观节点的风貌控制要求,对重要建筑、公园绿地、环境艺术设施等景观要素进行系统改造。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优秀传统建筑保护,实施旧城有机更新,逐步恢复城镇历史风貌。抓好城市标志、风貌建筑、城市雕塑等有形文化建设,丰富文化内涵。整治提升河湖水系,搞好生态护砌和沿岸绿化,打造环境宜人的都市风光带。
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十九)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完善城乡一体客运网络,促进农村通信全面升级。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健全新农保、新农合和农村低保制度,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二十)大力实施“幸福乡村计划”。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规范运作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新民居示范村建设,继续抓好农村危旧房改造。大力开展村庄容貌环境整治,加强村庄道路、供水、排水、路灯、绿地等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编制和完善中心村规划,有序推进周边村庄向中心村集中。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二十一)培育特色重点镇。把特色重点镇建设作为推动城乡一体发展的突破口,加大对重点镇的扶持力度,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培育一批工业型、旅游型、商贸型、交通型、历史文化型小城镇。
八、健全新型城镇化保障机制
(二十二)加强城乡规划指导和空间管制。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修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加强城乡空间管制,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加强对重要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的保护。划定“蓝线、绿线、紫线、黄线”,加强对城市水系、公共绿地、基本农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合理确定城市增长边界,防止无序蔓延。按照城市多核发展、紧凑空间形态和土地混合用途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综合体建设,疏解中心城区职能。(二十三)推行精细化城市管理。实行建管并重、综合治理,以人性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为核心,加快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开展“治脏、治乱、治堵”活动,整治影响市容市貌的重点因素和重点环节。整合市政公用、交通管理、园林环卫、环境保护等部门行政资源,推行相对集中的综合管理模式。落实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政策措施,赋予区、街更多管理权限,并确保费随事转、人随事走。加强数字规划、数字城管和数字住房等系统的融合对接,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的管理模式。
(二十四)建立城乡统筹的管理体制。有步骤地推进行政区划调整,解决市县同城、区县同城问题,适当扩大中心镇的管理范围,在设市城市、县政府驻地镇实行镇改街和村改居。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逐步使大多数流动人口在城市和农村各得其所。建立城乡一体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村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二十五)拓宽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采取市政债券、企业债券、增资扩股、上市融资、信托计划等形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规范和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公司管理机制,强化资本注入和资产整合,努力做大做强融资平台。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完善特许经营制度,健全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强化政府监管。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市政公用事业稳步发展的价格机制,足额征收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新建建筑全面推行按供热量计量收费,建立规范的居住区物业管理收费制度。(二十六)加强新型城镇化工作组织领导。省政府成立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县(市)要明确专门机构,给予必要的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各级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建立科学、全面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纳入各地各部门目标考核,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适时举办多层次新型城镇化培训班,开展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工作,每年出版《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将出(图)2010-05-21 02:14:00 来源: 山东商报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5月19日,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官员向记者透露,目前《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已经上报国务院,有望今年出台。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区域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8地市。
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11月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历经7年之久,但一直迟迟没有推出。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官员认为,历经五年时间调研、编制,京津冀都市圈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规划蓝图,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
无论是从产业部门或是工业行业的区位上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具有优势的部门与行业的覆盖面与涉及的领域都是非常全面的。其体系完整的程度是其他区域无法相比的。
与此同时,伴随沿海地区的空间推移和新经济增长极的出现,京津冀区域发展空间结构也得以完善。
其一,滨海地区加大开发力度,逐步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日益隆起的地带;其二,唐山、石家庄、廊坊3市市域经济的发展成就突出,张家口、秦皇岛、保定等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也有显著增强,这些经济中心为京津冀都市圈经济的相对均衡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河北拖累区域经济的忧虑也有所缓解。”上述官员表示。
尽管如此,京津冀都市圈总体的产业尤其是工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该官员指出:一,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落后,人均GDP较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有较大差距;二,在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京津冀都市圈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远远落后于另两个三角洲都市圈地区。
此外,由于缺乏一个稳定的利益协调机制,京津冀经济圈内的“同构化”竞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如京津冀经济圈内,北京的汽车产业实际上已经和天津汽车业出现同类竞争。
据透露,在该《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中,京津冀三地各有明确的产业发展定位。
北京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及餐饮业为主。同时,北京发挥大学、科研机构、人才密集的优势,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相结合,积极发展高新产业,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逐步转移低端制造业。
而天津在现有加工制造业优势与港口优势基础上,定位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环保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适当发展大运量的临港重化工业。
河北8市定位在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也是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在第一产业中着重发展农业和牧业,为京津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远非纸面上来的容易。参与规划编制的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高明告诉记者:“北京市三地之间的经济、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存在诸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