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与展望、致谢、参考文献

时间:2019-05-13 11:0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总结与展望、致谢、参考文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总结与展望、致谢、参考文献》。

第一篇:总结与展望、致谢、参考文献

安徽理工大学

结论

目前,监控和导航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有着光明的市场前景。随着GP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全球定位信息需要结合转换技术和电子地图来完成。采用适当的坐标转换算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监控和导航系统定位的精度。进行GPS定位信息的WGS84坐标和电子地图的北京54坐标及西安80坐标之间的坐标转换在我国定位技术中最为常用。

该坐标转换系统根据目前我国常用测绘坐标转换的需求,利用当前主流的坐标转换方法和数学模型(如七参数法、二参数法、四参数法),基本实现了以下几个功能:

(l)在给定椭球参考系并设置好投影参数后实现同一坐标系下不同坐标(大地坐标,空间直角坐标,平面坐标)之间相互转换

(2)在选择好转换模型并给定转换参数后实现不同参考系下各坐标系(WGS84坐标系,北京54坐标系,国家80坐标系,独立地方坐标)之间的相互转换。

(3)根据不同的转换模型及给定公共点的数量选择不同的参数计算方法计算参数。

(4)在数据转换过程中对转换数据可以进行编辑存储。

在对系统测试时可以看到实测数据和计算数据之间的差值在大多在小数点后,说明该系统精确度颇高。但由于采集的数据有限,不能更好的分析一些较大的误差产生的原因,只是分析了大概的原因,系统的稳定性和精确性需要更多数据的检验来完善,这是该坐标转换系统不足的地方。本系统使用方便,简单易懂,对于测绘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坐标转换方法和数学模型都可以及时的更新到该坐标转换系统中去。采集更多的数据来分析比较不同转换模型的优缺点,改进坐标转换的方法和模型,进一步提高该坐标转换系统的精度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徐卫明,张立华,殷晓东,等.基于转换异常场的GPS坐标转换技术.测绘通报,2004.3537.[2]陈健、晁定波.椭球大地测量学.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3]李延兴.一种由地心直角坐标到大地坐标的直接转换[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7.[4]罗冰.GPS手持式坐标系统转换参数的简易解算方法[J].地矿测绘,2003.12-18.[5]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测绘平差教研室编著.测量平差基础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6]李宜龙、徐卫明.基于转换异常场的平差四参数法GPS坐标转换技术,2003.25-32

[7]刘基余,李征航,王跃虎,等.全球定位系统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8]周海,夏介明.WGS-84坐标系和BJZ85坐标系的转换及DGPS测量[J].水运工程,1997.85-92

[9]刘大杰,陶本藻.实用测量数据处理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0.[10]刘基余.GPS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习黎勇、袁建平.差分GPS基准站坐标系统转换误差分析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第15卷第3期,22-29

[12]钱天爵、瞿学林.GPS全球定位系统.海军出版社,1989.41-46

[13]高星伟、李毓麟.PZ90与WGS 84之间的转换参数.测绘通报,1999年,第7期,16-19

[14]孙健.北京54坐标系中的坐标计算.水运工程.2002.77-82

[15]洪大永.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及其应用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16]李洪涛、许国昌等.GPS应用程序分析.科学出版社,1999.247-255及 268-275及284-305

[17]丁树友.实时差分GPS坐标转换问题初探.水运工程,1994年,第9期.25-39

[18]张楠董,晓晶,张健.WGS-84坐标系与BJ-54坐标系的转换方法及精度探讨(1.北京中机科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100048;2.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92)摘

[19]王佩贤,张国卿,王宝山,王建敏,等.大地测量学基础[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20]徐绍铨,张华海,杨志强,王泽民.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0-12.[21]郭秋英,胡振琪.GPS卫星坐标的计算[J].全球定位系统,2006,13(04):13-13.[22]王猛,张志伟.利用广播星历计算卫星的瞬时坐标[J].城市勘测,2010,3(2):88-89.[23]汤长存,陈义.正交多项式在广播星历拟合GPS卫星轨道中的应用[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6,20(4):21-22.[24]杨元兴,李瑛.应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平面坐标转换[J].地矿测绘,2010,26

(1):44-45.[25]张宪柱,张书毕,姜波,孙庆华.两种平面坐标系统换算的改进方法[J].测绘工程,2010,19(2):62-63.[26]蔡习文,刘谊,王晓庆.大地测量坐标转换算法研究及系统开发[J].矿山测量,2009,28(3):73-74.[27]姜晨光.用线性回归理论解决GPS大地坐标向地方坐标系坐标转换的新方法[J].勘察科学技术,1997,26(5):53-54.[28]张国祯,杨晓红.GPS测量中坐标系统、坐标系的转换过程.吉林省地理信息工程院吉林长春1300

51谢辞

感谢我的导师郭辉老师,他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从开始的搜集材料,初稿的审核到最后论文的定稿的整个过程中,老师都及时给予我建议,指出不足之处,帮助我更好地组织论文结构,不断充实论文的内容。

同时也要感谢同学和学长的指导和帮助,这次能够顺利完成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得益于他们的帮助,在这里表示自己衷心的感谢!

第二篇:毕业设计总结与展望致谢

毕业设计总结与展望致谢 6.1总结

一卡通系统非常庞大,分若干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分若干模块,不可能一个人完成,它需要精诚合作的团队,大家分工明细,各司其职,相互区别也相互关联。本次设计本人主要负责了第三方对接的基本模块。采用了强大的数据库编程工具 delphi 7,Delphi 被称为第四代编程语言,它具有简单、高效、功能强大的特点。和 VC 相比,Delphi 更简单、更易于掌握,而在功能上却丝毫不逊色;和 VB 相比,Delphi 则功能更强大、更实用。可以说 Delphi 同时兼备了 VC 功能强大和 VB 简单易学的特点。6.2 展望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其概念也在不停向前延伸,其接口应用也将越来越广,CPU 卡、手机卡已经开始应用,一卡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当然对与各个业务系统的对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停地去探索新的需求,发展新的技术,使得系统对接更加完善,集成度更加深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随着技术的发展,还会有崭新的天地让我们去开拓。致 谢

首先,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晏华老师,在晏华导师的指导下,我才得以完成本次论文。特别是在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及思路方面,都得到了她的悉心指导,使我获益非浅。同时,感谢学院所有的任课老师,特别感谢班主任曹敏芳老师在这两年多来的帮助,让我学业能顺利的完成。感谢与我一起完成学业的同学们。最后,也感谢学院的老师和领导,正是你们的辛勤耕耘,使我们的基础知识又一次得到了巩固,使理论能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完成了学业,充实了自己,也更有利于我今后工作的发展。5.1 基于 RFID 的校园一卡通系统设计总结

在高校校园数字化校园建设深入开展的背景下,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得到了极大的应用推广。在系统构建设计中,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校园网结合起来,组建为基于 RFID 技术的校园一卡通系统。利用千兆校园主干网作为校园一卡通通信平台,将分散于校园各区域,不同功能性质、不同特点的终端应用子系统集成起来,实现统一的信息管理、统一的数据采集分析、统一的金额支付,扫除校园信息孤岛。在各终端子系统的设计构建中,根据系统自身使用要求及特点,对读写器硬件软件系统进行设计。在硬件器件选择上,采用 PHILIPS 公司的 Mifare one 射频卡芯片作为电子标签,采用 MF RC500 专用读写芯片及相关外围电路作为读写器射频读写模块,完成对 Mifare one 的读写及加减值等操作。利用单片机作为读写器主控芯片实现对读写器工作的控制。在设计中,由于系统通信平台为主干校园网,因此把设计重点放在终端应用子系统的设计上,各终端子系统通过与校园网的接口实现系统平台的集成。本设计,通过对校园学习生活中的两个典型应用子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与水控系统的系统分析讨论了一卡通终端应用系统的构建。并通过对射频卡、读写器硬件选择与分析、系统防碰撞软件设计流程的探讨,阐述了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分析。在本次设计中,自己完成了如下工作:

(1)系统的分析了 RFID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及理论基础。根据子系统射频识别工作流程及射频卡与读写器的原理,设计出能完成对 Mifare one 卡射频识别的 RFID 读写器。

(2)通过对典型终端应用系统的分析,探讨了 RFID 子系统的构架。利用非接触式射频卡(电子标签)作为信息载体,将分散于校园各应用系统的读卡器(读写器)、上位机、校园网及服务器连接起来,用 RFID 射频识别系统和千兆校园网网络通信平台构建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基础硬件平台,实现校园系统资源的整合,并通过相应系统应用管理软件实现校园全面的信息化管理,逐步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54(3)绘制了子系统应用架构图和读写器电路原理图,并通过对系统防碰撞软 件设计流程,绘制了软件设计流程图。

5.2 RFID 技术在校园一卡通系统中应用前景展望

目前,国内 RFID 行业似乎已经呈现加速的趋势,主流的 RFID 芯片厂商一方面加大收购与合作的力度;另一方面,即从技术方面加大新型的 RFID 芯片的研发力度,不断更新原有产品。因此,技术融合和应用将向纵深继续延伸。对于 RFID来说,目前还处于典型的需求带动技术的阶段,但是,对于校园一卡通,技术上采用更成熟先进的框架,直接升级数字化校园平台或可以挂接其他数字化校园是发展的趋势。RFID 的目标不再仅仅是应用和物品识别与跟踪。随着互联网和个域网的发展,校园一卡通呈现了赋予 RFID 更丰富功能的趋势。比如,电子寄存柜系统,银行自动转账业务系统等等。目前的问题是成本因素制约 RFID 发展。编制高校信息标准体系,建立多种校园一卡通的投资运营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相信,在信息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的推进下,RFID 技术将会更加完善,将会在校园数字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55 致谢

这三年的时光,工作和生活都经历了一些磨砺,能够坚持学习直到毕业非常不易。是导师、家人、朋友、同学的鼓励和关怀,让我能够顺利走到今天。最艰难的时候,仍然看到有希望的光芒。在这里向所有给予我支持的人们表示最真挚的感谢和最真诚的祝福。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丁庆生老师。丁老师的亲切随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工作关系这个论文一波三折,丁老师仍然耐心细致地为我指点,让我十分感动。更让我赞叹的是,他常常能四两拨千斤地把晦涩的学术问题讲解得简单易懂,这种学术风范是我追求的目标。在此对我的良师表示感谢。感谢系里的祁老师,张老师和曾老师,为我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不少帮助。也感谢我研究生班同学,能够相聚一届是一种缘分。感谢我的父母和亲友,你们的爱是我不断前进的最大动力。最后感谢各位评审老师在百忙之中给予评议和审查,感谢您们的宝贵意见。谢谢!6.1结论

校园“一卡通”工程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工程,它为数字化校园提供了全面的数据采集网络;结合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校园网络在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的各种应用系统,形成了全校范围的数字空间。本论文研究的校园“一卡通”系统,旨在运用智能卡技术,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以方便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提升学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为重点,集多种功能于一卡,真正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构想。数字化校园“一卡通”的建设和使用不仅体现了学校信息化的程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本论文做的主要工作

a)对校园一卡通系统进行了总体分析和设计,提出了系统总体方案。

b)设计并实现了校园消费管理子系统、浴室、开水房水控子系统、图书管理子系统、机房管理子系统、图书借阅子系统、学生公寓门禁子系统等子系统。c)根据学院实际情况,阐述了校园“一卡通”的设计原则、方案。2.有待于改进和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

a)现在的“一卡通”应用中终端设备由不同制造商提供,其不同的终端必须专线连接。这样给工程的具体实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并且制造商也不能提供整个“一卡通”系统级别的支持。因此采用多层网络结构,统一软件平台的各个模块,即由一条或多条物理上毫无关联的现场总线组成,不同的子网管理可以通过局域网上的客户端实现。这样对于系统的扩容和升级变的非常简便。

b)在现有的校园“一卡通”安全解决方案中,密码服务与应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每个应用子系统仍然延用各自的用户认证系统,这样不仅造成功能大量冗余,管理维护工作复杂,费用高,而且这种分布式的方案存在安全隐患,互操作性也得不到保证。

c)随着校园“一卡通”系统的普及,会有更多的应用子系统加入到一卡通系统中,例如学校内的网上选课系统和网上办公自动化系统。如何对越来越多的子系统进行整合以及维护便成了我们需要考虑的环节。

d)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设和应用校园“一卡通”系统。但是,不仅该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建设有多种建设模式,而且其后续管理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注意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在建设模式中就包括开发模式、资金筹集模式、网络建设模式、用卡模式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比较的。各种模式的选择都需要学校的斟酌,都需要和银行以及集成商之间做好沟通工作。6.2展望

校园“一卡通”是实现数字化校园的有力载体,其内容将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愈加充实,其构成亦愈加丰富,它可以渗透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等多方面应用,并随着科技进步和管理内容的增多而加以深化。随着一卡通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校园卡系统的应用将会更为广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高校数字化校园的进程加快,校园卡系统可以与数字化校园的统一数据库、统一门户实现更紧密地结合,还有很多功能有待发掘。目前,“一卡通”系统在小区管理,交通,医疗等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广泛应用。随着智能卡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卡通系统的实施将趋于完善。在智能卡的读写机制上,远距离的红外线识别机制将会得到更多的推广,这种技术能够识别并读取一定范围内高速运动物体上的卡片信息,而且功能可运用到机动车驾驶执照和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上,实现更为规范,简易和安全的交通管理。

在“一卡通”系统的业务上,将逐步实现与无线通信网络的结合,从而可以带来更多的增值服务。如小学生在安全到达学校后,门禁系统会将学生的到校时间以短消息的形式实时通知给家长。在整个“一卡通”管理领域,特别是在安全体系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的安全技术还远不能达到很多应用领域的要求,这也有待于我们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校园“一卡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 RFID 和 WSN 的发展现状和基本概念,然后在国内图书馆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智能化的应用,实现自动化的智能图书馆管理,给读者和工作人员带来极大的便利。本文用到的技术是新兴领域研究,RFID 与无线传感器网络之间的通信需要遵守一定的通信协议,本文不仅制定了这个协议,而且概述了通信协议的编程实现;数据在 RFID 读写器、WSN 网络和 PC 机之间传递,底层技术便是 RFID 与WSN 的融合,以 RFID 为终端传感器,以 WSN 构成网络节点的 RFID 无线网络,同时 WSN网络架构方面使用先进的 ZigBee 技术,两者互为补充,发挥各自的优点,贯穿于整个系统中。系统按照实际应用分为:自动借还门禁系统、文献查找定位系统、图书整架盘点系统、自习区座位管理系统、工作站集成系统、读者服务系统六个子系统。本文是在图书馆手工和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之上结合新技术实现的智能系统,主要研究前四个模块。工作站集成系统包括对图书编目、录入数据库等一些列工作;读者服务系统包括柜台服务、借阅工作以及网络借阅服务工作;在自动借还门禁系统中,拥有 RFID 技术的智能门不仅可以取代磁性安全门对出入的图书进行监控,而且还可以扫描读者的读书卡和图书上的电子标签,在无意识间建立读者和图书的借阅归还关系;文献查找定位需要使用手持设备或者固定设备查找目标文献在图书馆中的位置,读者可以在图书馆地图上获得自身位置和到达目标图书的路径。图书整架盘点系统需要使用安装在整架车上的设备对图书进行整理,控制中心可以使用监控设备和无线网络对图书进行实时盘点统计。自习区座位管理系统是座位和读者所带的读者卡之间的占位交互。基于 WSN 与 RFID 的智能图书馆系统运用先进的 RFID 和 ZigBee 技术,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服务流程、管理模式进行了优化和整合,实现图书馆交互的自动化、智能化,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到最大化。本文基本实现自动化的图书馆智能化管理,开创了随时随地随意的图书馆服务与管理体系。6.2 工作展望

1)本文只是对 RFID 传感器网络进行了初步研究与实现,仍有大量的后续工作需要完成,随着 RFID 技术与 ZigBee 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如何将这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将是未来很长时间内具有极大潜力的发展领域。

2)由于时间和资金关系,对 RFID 技术和 ZigBee 网络的测试还不完善,有待在实际场地布点试用,在较大规模测试中进一步论证系统技术的可行性。3)系统只是对关键模块和技术进行实现,作为一个完整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还需45要进一步协调和完善整体功能。

4)作为一个独立的图书管理系统,本文主要是基于 C/S 架构的,只有少部分提供了 WEB 服务,但对于一些连锁性的图书馆就体现出功能上的局限性了,所以未来还要考虑到 C/S 和 B/S 结合开发,通过 Internet 网连接共享图书资源,对整个图书馆进行统一管理。46 5.1本课肠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自动识别技术,对其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比较;分析了RFID系统的组成、分类、特点和应用领域,探讨了射频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

2、介绍了RFID系统的构成、基本的工作流程、工作原理、以及RFID信息处理系统模型。

3、分析比较了条码识别技术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应用中的差异及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即ID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4、提出基于即ID的图书管理系统的应用方案,特别针对条码识别技术的图书管理系统设计技改项目和实施方案,指出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创新点:对于盯ID在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的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在现有条码识别技术的图书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的RFID管理方案,从理论上对即ID技术和现有条形码技术的融合和集成方面提出新的观点。5.2后续研究工作

目前在图书馆中应用邢ro,还仅停留在识别领域,即利用即ID标签的高速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识别能力,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今后,如何更好的提高RFID的识别效率和抗干扰能力,增加盯ro标签的存储容量,以及利用其跟踪处理的能力都将成为RFID系统的研究方向。随着新的制造技术的使用和巨大的市场需求,电子标签的成本将大大降低,其价格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极大地降低,无源电子标签的价格有望下降到5一10美分,该价格是多数图书馆所能承受的。同样的原因,阅读器及其他硬件设备的价格也会大幅下降。虽然目前盯ID技术的发展还面临标准无法统一的瓶颈,但是盯ID各研究机构和应用机构对于统一RFID标准的呼声也在不断扩大,这也预示着将来有望能解决标准化这一难题。尽管射频技术在图书馆广泛应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不断成熟的即ID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开发以及走向统一的技术标准,将推动RFID发展。RFID技术应用于图书馆领域,将会给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带来重大变革。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方面,期待更多业内人士使用RFID技术来探索新的应用领域,包括分检过程、自动化跟踪系统、借书卡数据的自动读取日及人员流动等方面,为图书馆提供解决问题的一站式服务。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篇:文献及毕业总结和致谢

建筑

摘要 大量建筑的历史和历史中的建筑,以及建筑在材料等各方面的发展,到今天相关的理论是比较成熟的。

关键字 建筑结构和材料,建筑的类型和设计,建筑的组成。现代建筑和结构材料

古代修建的许多伟大的建筑仍然存在并仍在使用中。其中罗马的万神殿和大斗兽场;伊斯坦布尔的索菲亚大教堂;法国和英国的哥特式教会和新生大教堂,它们巨大的穹顶,像佛罗伦萨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这些巨型结构用它们厚实的石墙抵抗巨大重量带来的推力。推力是一个结构的每个部分施加在它的其他部分的压力。

这些伟大的建筑不是数学和物理知识产品。它们在没有经验和观察依据的基础上被修建起来,通常是不断失败和不断尝试的结果。它们幸存下来的原因之一是建造它们所用的强度远大于它们实际所需的强度。但古时的工程师也有他们的失败。例如在罗马,大多数人民居住在裙房,很多出租房通常达到十层高,这些房子有许多被粗劣的修建并且时常倒塌导致大量的伤亡。

然而今天,工程师不仅仅在经验方面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大量的科学数据允许他事先做仔细的推算。当一位现代工程师设计一个建筑时,他考虑到所有组分材料的总重量。这就是做恒荷载,是结构自身的重量。他必须也考虑动荷载,人、车、家具、生活用具和结构正常使用是承载的所有重量。像桥梁类的结构承载着高速运行的车辆,他必须考虑活荷载施加在结构上的冲击荷载。他也必须考虑安全的因素,即考虑安全的额外承受能力——使结构强度大于实际的受力强度。

现代工程师必须并且了解结构不同组件所受到的不同力,包括两个完全相反的作用——压力和拉力,在受压状态下材料被压或被推挤在一起;在受拉状态下材料被拉开或和拉长, 正如一根橡皮条一样。除了拉力和压力,还存在另一种受力状态,称为剪力,它可能存在于垂直平面内, 也可能存在于梁的水平截面内。在中性面内,既不存在拉力也不存在拉力。

综合起来一共有三种力作用在结构上:垂直方向要么上要么下;而水平方向则要么左要么右;这些力使结构产生扭转或者弯曲的变形。而斜向的力则是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两个力的合力。土木工程所涉及的力使静力,这些力必须保持平衡。以竖直方向为例,它们必然相互抵消。如果一根梁上作用了荷载,那么这根梁必须有足够的强度来抵抗它上面所作用的荷载。在水平方向的力同样要平衡,这样才不会使构件左右发生移动。使建筑产生扭转的力就要通过相反方向抵抗扭转的力来平衡。总而言之,在静力中,所有力都要满足平衡条件。

现代的一个重大的工程失误就是1904年塔科马大桥的崩溃, 这次工程事故的原因使是没有足够仔细考虑这些力作用的持续时间。当风速超过65公里每小时的强风暴来临时,导致了行车道发生了侧向的移动使这座大桥倒塌。幸运的使,工程师从失误中吸取教训,所以现在最普遍的做法是,做个模型在风洞里进行桥梁模型的风抵抗试验,从试验中得到大量的有效数据。

更加早期的主要建筑材料是木和石工砖、石头或者瓦片和一些类似的材料。希腊人和罗马人有时使用铁棍或钳位加强他们的建筑。以在雅典的Parthenon神庙为例,现在在钻了的孔里面还有生锈了的钢钉。罗马也使用了由火山灰做的称为pozzolana的自然水泥,在水下变得跟岩石一样坚硬。

钢筋和水泥,现代两种最重要的建筑材料,在19世纪被使用了。钢由铁和少量的碳组成的合金,在那时从冶炼中得到钢铁作为刀剑有着特殊的用处。1856年,Bessemer过程发明以后,钢铁可以用低价购买得到。钢的最大有点就是它的抗拉强度;即它在一定的拉力下不丢失它的强度,我们知道在很多材料在承受拉力的情况下很容易断裂。新的合金进一步增加了钢的强度并且消除了钢材在重复的变向力的作用下像容易疲劳的一些缺点。

现代水泥, 叫做波特兰水泥, 1824 年发明了这种水泥。这是一种石灰石和黏土进过加热然后加工成粉末的混合物,在建设现场它与沙子、集料(小石子、碎石、或石渣), 和水形成混泥土。混凝土的可塑性非常好;它可以被浇筑成任何形状的构件。钢材有抗拉强度好的特点,而混凝土则有抗压强度好的特点。所以两种材料在一起就发挥各自的有点,而且缺点得到了补充。

他们也以另一种方式互相补充:他们几乎具有相同的膨胀率。因此他们在压缩和拉伸的作用下可以共同工作。道路在它受拉的区域预埋已经张拉的钢筋。他们相互粘结在一起使钢筋不会从混凝土中滑出来。钢另一有点是钢在混凝土不会生锈。酸腐蚀钢而混凝土中有一个碱性的环境。

预应力混凝土是钢筋混凝土的一个重要形式。预应力提供构件必要的抗拉强度。张拉钢筋先张拉和后张拉两种方法。预应力混凝土使非常规建筑的发展称为了可能。像这种相对新的技术一般能得到发展。

当前的一大趋势是发展轻型材料。例如铝,有着跟钢材一样的性能却比钢材的重度小得多。铝制的梁已经在桥梁结构和框架结构中得到了应用。

生产与更多高强、耐久和更轻质的混凝土一直在不断的尝试。使用聚合物在某种程度上能帮助削减具体重量,长纤维状化合物的塑料一直作为混合物一部分。

建筑类型和设计

建筑和人类息息相关, 因为它为人类提供了必要工作和居住空间。根据使用功能不同的分类, 建筑主要分为两类: 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工业建筑供工厂或工业生产使用,然而民用建筑被用来居住、工作、教育和进行其他一些社会活动。

工业建筑被用来加工和制造各类产品, 在这些领域像采矿业、冶金产业、机器制造业、化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工厂厂房。工厂厂房可被分为两类: 单层厂房和多层厂房。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在建造上是一样的。但是, 工业和民用建筑的不同在于建筑材料的不同和使用功能的不同。

民用建筑被划分成两大类: 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应该适用于家庭生活,每个单体应该包括至少三个必要的房间: 客厅、厨房和洗手间。公共建筑 能为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管理工作和其它服务提供空间, 譬如学校, 办公楼, 儿童保健中心, 公园, 医院, 商店, 驻地, 剧院, 健身房, 旅馆, 展览室, 浴水池, 等等。它们拥有不同的功能, 反之要求不同的设计类型。

住房是为人类而建造的。住房的基本的功能是提供庇护空间, 但人们今天对他们的住房有更高的要求。一个家庭搬入一个新邻里将想要知道这个可供使用的住房是否符合安全、健康, 和舒适的标准。这个家庭也会问社区中心有多远。

在 60 年代中期, 住房最重要的价值是它内外是否拥有充足的空间。大多数家庭更喜欢单户住宅面积在半每英亩大小左右, 为spare-time 活动会提供空间。在高度工业化国家, 许多家庭喜欢居住在离市区中心尽可能远的地方, 既使职工必须行驶一定距离到他们的工作地点。相对于城市区住房而言,很多家庭更喜欢郊区住房。因为他们的首要目标是远离噪声, 拥挤, 和混乱。交通的便利与否不再是人们考虑住房的决定因素,因为多数工作者驾车去工作。人们首要考虑房间的大小、安排和卧室的数量。

在任何建筑在建造之前, 计划必须得展示大厦将会是什么样子, 它要建在哪个确切的地方并且一切将怎样去完成。

建筑设计的一个重点是房间的布局, 应该为它计划的功能提供及可能便利。在寓所里, 布局也许被分为三类来考虑 : “白天”, “晚上”, 和“服务”。这些区域之间的交通便利应重点考虑。“白天” 房间一般包括一个饭厅、设置室和厨房, 但其它房间, 譬如书房, 也许增加, 并且那里也许是大厅。客厅, 一般是最大的, 经常也作为饭厅使用, 同样, 或厨房也许有一间餐厅。“服务” 包括厨房、卫生间、larder, 和水壁橱。厨房和larder 用房间连接服务。

还必须考虑不同房间外观表现的不同, 并且那些最常使用的房间应尽量面朝南向。然而, 通常很难符合最宜的要求, 同时要考虑周围环境和道路的位置。在解决这些复杂问题时, 还必须遵守地方城市用地规划,有关与公开礼节,人口密度, 建筑高度, 居住空间绿化率, 建筑红线, 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等等。

工业建筑要求标准化,但是这些建筑仍然需要遵照地方城镇规划。现代趋势是光明、通风的厂房配有办公室, 招待室、电话总机, 等, 房子在一个低大厦俯视通路, 车间, 还光线良好,通风。是较不容易接近的对公开看法。

通常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的工厂可能被建一个shed类型的屋顶, 组合窗口面北以便均匀地分配自然光线而没有太阳强光。建筑的组成

材料和结构形式是由组成一个大厦的各部分各种各样的零件组合而成, 包括负荷框架、外层装修、地板, 和零部件。大厦中有机械和电气系统, 譬如电梯、热化和冷却系统, 和光照系统。上部结构是一个大厦在地面之上的部份, 下部结构是大厦的地下部份。

摩天大楼19世纪得到了发展: 钢骨架结构建筑和电梯井的运用。1855年,柏思麦交换器推荐建筑结构用钢材。Gustame Eiffel(1832 年--1923)在法国建造了钢骨架建筑。他为1889巴黎博览会设计了Galerie des 机器和塔,向世人传达了钢框架轻巧的特点。埃佛尔铁塔, 984英尺高(300米), 是人类建立的最高结构,直到40年后才被一系列的美国摩天大楼超过。1857年第一台电梯由Elisha Otis安装在纽约的百货商店。1889 年, 艾菲尔铁塔上安装了第一台电梯, 这台水力驱动电梯每个小时能运送2,350位乘客到达山顶。

负荷框架:直到19世纪后期, 建筑的外墙才用来作承重墙,支撑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这种结构框架建筑的房屋仍然在使用。承重墙由于在高层建筑中要求很大的厚度来承受重量从而限制了建筑的高度。以19世纪80年代修建在芝加哥16层Monadnock大厦为例, 底层墙壁的厚度达1.5米。1883 年, 由Le Jenney(1832年--1907年)发明的支持上层结构荷载由铸铁形成的包括梁和柱在内的核心筒结构, 于1889年第一次被使用。作为最基本的建筑结构, 附属的墙壁为“悬墙”,直到30 年代, 当使用了轻的金属和玻璃悬墙这样的新型建筑材料,结合钢结构骨架, 高楼大厦才不断出现。

世界大战之前,几乎所有高层建筑都用钢结构骨架修建。二战以后, 由于钢材的短缺钢和混凝土的改进使高层建筑发展到了用预应力混凝土建造的阶段。芝加哥的Marina Towers(1962)在美国是最高的混凝土建筑;它的高度179米,但是后来由于伦敦的Post Office Tower的出现(650英尺(198 米))。第一高度的位置随之被代替。

由于在关于摩天大楼高度的变化,使承重墙再次被采用。1962年由Eero Saarinen 设计的纽约CBS大厦, 四周布置了5英尺(3米)的墙壁。这沿四周布置的墙实际上构成了承重墙。发生这种变化的一个原因是, 采用核心筒结构能经济而且有效的抵抗强大的风荷载。世贸大厦采用的就是这种结构。相反, 刚性框架或垂直支撑保证侧向稳定。

维护结构:建筑的维护结构包括透光的窗口和不透明墙壁。窗口是传统上的玻璃, 虽然有时也使用塑料, 特别是在存在维护问题的学校。墙壁是建在结构之上并用来保护结构的一种构造。它能用各种各样的材料来建: 预制块、石头、不透明的玻璃、塑料、钢、和铝。木这种材料主要用在房子的室内装修;由于火灾它一般不被用为商业、工业、或公共建筑中。

地板:建筑中地板的结构形式取决于建筑所采用的基本结构框架。在钢结构建筑中,地板既是支撑在柱子上的一个结构又是基于钢粱或一个舱板的顶部。在混凝土结构中,地板既是柱子的一个中间支撑又是混凝土梁上把两个方向是梁连为一个整体的结构。地板的使用取决于柱子之间的间距以及居住空间的功能。例如在公寓,柱子的跨度为12到18英尺(3.7-5.5米),最通用的建筑形式是没有梁支撑的混凝土。对于整体的空间来说,混凝土板一下的空间就是我们的使用空间。槽型钢板通常用于办公楼,槽则被用来安装电话线和输电线。in

机械和电气系统:一个现代建筑不仅包含着它意欲的空间(办公室、教室, 公寓)而且包含安装提供一个舒适环境的机械和电气系统的辅助空间。这些辅助空间在摩天大楼也许占大厦空间的25%。而其取暖、通风、电器、和管道系统在办公楼中的重要性事实上占到了40%的预算。由于密封的大厦和密封窗口的使用增加。精心制作的机械系统和空调系统提供了通风和透气的渠道。悬挂于照明设备之下的天花板之间也许也有很多管线埋藏在里面。

曾经有过合并机械和电气系统到建筑学中并简明地表示出来他们的尝试。例如在Des Moines, Iowa的American Republic Insurance Company大厦(建于1965年)把输送管和地板结构以典雅的形式暴露在外面。这种方法使减少建筑的费用和允许创新成为可能, 譬如在结构的间距方面。

土壤和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因此土壤的属性在建筑基础设计中称为极端重要成为极端重要的考虑因素,基础的设计取决于多种土层和土层的成分及地下水位的情况。土壤很少是单一组成;他们一般是土层厚度不断变化的混合物。一般而言,大颗粒的土壤所支持的重量要比小颗粒的承载力大得多。最坚硬的岩石可支持100吨每平方英尺, 但最软的泥沙支撑仅仅0.25吨每平方英尺。

所有表面之下的土壤在是实土;土壤在一个相当于与其自身土柱重量下的压力下。许多土壤(除了多数沙子和石渣)都展现出自身的特性。在压缩的情况下土壤会收缩而在压力去除后它又会反弹回来。土壤弹性通常具有不定性,即土壤的取决于荷载作用时间的长短, 可以从分钟也可以是几年。经过一段时间, 如果强加在其上的荷载大于土壤的自然击实重量建筑就会会稳定。相反如果建筑加于土壤的荷载小于土壤自身的击实重量则建筑就不稳定。在大厦的重量之下土壤也许会流动,这是一种被挤出的趋势。

由于压实作用和流动作用下, 建筑倾向于稳定。不均匀沉降问题的解决,比萨和波隆纳里斜塔举例证可以很好的证明, 不均匀的沉降导致建筑的倾斜对建筑有损坏的作用, 墙壁会出现开裂, 窗子和门会变形失效,发展到极端大厦也许崩溃。统一的解决方法并不是那么严肃的, 即使在一种极端情况下, 譬如墨西哥城就有可能有严重后果。过去100 年里,由于地下水位的变化使有的建筑下沉甚至达到了10英尺(3米)。由于这样的沉降发生在建筑的后期,对建筑之下的土壤进行仔细的分析是必要的。

土壤大的可变性导致了对基础问题处理的方法的多样性。基础坚固的土壤存在于地基的表面,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是在其上浇筑一层混凝土。哪里的土壤软就越有必要在这个土层铺一层混凝土分担其上的荷载;在这种情况下, 建筑的下面通常是一整块的混凝土来分担建筑的重量。在土壤在表面附近无法支持大厦的重量的地方用垫木头把混凝土结构深入到坚实的土层。

建筑结构自然地把上部结构的力传到基础。然而设计过程,进行从屋顶下来到建筑的基础(沿着重力的方向)。从前, 基础的设计没有服从系统调查。在20世纪开发了一种科学的基础设计的方法。美国的Karl・Terzaghi 作了一种先锋探索性的工作使准确预言基础的行为成为可能,使用土壤机械学与勘测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过程。过去的基础失败, 譬如比萨斜塔的典型例子, 到现在这类事情变得几乎不存在。基础仍然是许多建筑的一不可预测但昂贵的部份。

总结体会

这次设计是对我大学四年的综合,也是对我所学知识的集中应用,它全面的反映了我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就我自己而言,在本次设计中,从一开始的资料调查和资料收集到最后的综述报告和出图。在整个的设计工作中,我认真、仔细、严格地按照老师的安排完成各项工作,而且对设计中不明白的问题向老师、同学请教。在设计过程中,我不断地出现错误,又不断地解决错误,不断地吸取自己和同学们出错的教训,总结大家的经验,并注意老师提到的事项,将各个因素融入本设计中,尽量做到最终的设计不出错或少出错。我所做出的努力在我的设计成果中已经充分表现了出来,我对自己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的表现满意,但是仍然有需要改进之处,在本次设计中,我发现电算和手算存在很大差别,我的电算配筋结果比手算配筋结果要小很多,可能是我对PKPM软件的相关参数设置还不够熟悉。这次设计虽然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但值得我骄傲的是,在毕业设计完成的现在,我已经可以保证在我的下一个设计中绝对不会在出现相同的问题,我认为这是我这次毕业设计收获最多的地方。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对本专业的认识又提高到了一个深度,对结构设计的总体概念也有了加强,这对我将来的工作有了极大的帮助。

衷心感谢在这次毕业设计中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们!首先感谢学校及学院领导对我们此次毕业设计的关注和安排,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校给予了我们在时间安排上和教室安排上的许多方便,使我们能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此次设计。

其次感谢在设计过程中一直给予我指导和帮助的赵惠敏老师,感谢赵老师这段时间以来在设计安排、知识讲解以及其他方面给予我的关心和指导,使我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顺利完成了本次设计。同时感谢在设计中给我帮助的每一位老师,感谢和我一起完成这次毕业设计的各位同学,以及所有给予过我帮助的人。

第四篇:总结与致谢

毕业设计小结

通过这次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和拓宽大学期间所学的有关冲压模具方面的知识,同时,我还学到许多新的知识,基本养成了严肃认真和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首先,做的是压力中心,刃口尺寸和冲裁力等的计算。我认识到对于计算要摆正心态,稳重、耐心、细心。这是是取得正确结果的必要条件。一开始在计算过程中,遇到过很多问题也走过很多弯路,曾经几度处于迷茫之中,甚至有过放弃的想法。但在这时,是我的知道师和和朋友鼓励了我,指点了我,才顺利完成计算。

而后是根据计算结果选择模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知识也不是全面的,只有大家集思广益,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在选择模架时,得到了多位师兄师姐的帮助,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才得以顺利完成。最后,我觉得最难的是作图,需要我们根据所选的模架和计算结果,选择正确的结构并详细正确的在图纸上表现出来。在经过一周的努力和老师同学们的帮助指导下,尽可能的完善了图纸,也让我在这一过程中学到了好多在以前的学习中忽视的细节性的知识

致谢

本次的课程设计是在我的指导老师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开始到内容安排、工作开展,以及难点突破都是在张老师悉心教导下进行的。其间,虽然老师有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但依旧从繁忙中抽出时间来为我讲解和指导,对我的课程设计帮助很大,使自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老师以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广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给了我谆谆教诲和莫大启迪,使我能够顺利完成课程设计。此外,我还要感谢课题组的其它老师和各位师兄师姐们,以及和我一起参加课程设计的同班同学。最后,我要衷心感谢我的父母、亲人,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我的老师,师兄师姐、同学和朋友,他们的关心、期盼、鼓励和支持,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在此向他们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和祝福

第五篇:毕业设计论文展望和致谢

研究展望

冶金石灰窑煅烧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工业生产过程,伴随着众多的物理化学反应、复杂的相变过程以及大量的物质和能量的运动、传递和转换,其产品质量和运行过程受到多种变量参数的影响,并具有非常严重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特点,因此,本课题还需要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并加以解决:

(1)石灰窑燃烧系统预热带和燃烧带的温度变化和分布状况以及影响煅烧进程的相关因素分析。

(2)石灰窑内气流分布、窑体温度分布、燃烧带形状以及气体浓度分布的研究及其对石灰活性度的影响,(3)窑内负压与脱火、回火的安全保护控制问题,一般来讲,窑内负压的控制可通过调节引风量来实现,但当负荷变化较大产生扰动时,简单控制方案难以满足要求,应采用前馈-反馈复合控制方法。此类问题,本文未予以讨论。

(4)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燃烧系统的优化控制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旨在提高反映产品质量与效率的系统运行指标的石灰窑生产过程控制模型。

致谢

在此论文撰写过程中,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章家岩老师及冯旭刚老师的指导与督促,没有两位老师的帮助也就没有今天的这篇论文。求学历程是艰苦的,但又是快乐的。在这个过程中,章老师总是严格要求我,没有丝毫马虎,针对我的一些问题,他也总能够提出针对性的见解,同时他更注重对我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一切都使我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了我独立做研究的能力。同时还要感谢几位研究生师兄师姐,他们的热情帮助和鼓励才使我对自己有了更强的自信心,才使我能更顺利的完成这篇论文!在毕业设计即将完成之际,大学的学习生活也已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由衷的谢意,感谢大家四年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同时,我要感谢我的母校——安徽工业大学,是她为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后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由于本人能力有限,论文中肯定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欢迎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感谢大家!

下载总结与展望、致谢、参考文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总结与展望、致谢、参考文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最近几年来,云计算这一个新兴的名词俨然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它包含了分布式计算、分布式存储、集群、弹性计算、弹性存储、按需付费、绿色廉价服务等众多技术和......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1984年3月,青年法学社在安徽师范大学成立,是安徽省高校中成立最早的学生法学研究社团,也是唯一一个被安徽省法研究吸纳为集体会员的学生社团。30年,青年法学社逐步......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时间总是过得飞快,大一刚入学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一眨眼,大三下半学期已经开始了。 回顾上半学期,虽然没有什么大风大浪,但也有值得总结、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有很大一......

    展望与总结

    展望与总结 在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中,我局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完善规章制度,切实增强电网改造工程建设使命感和责任感,确保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安全、优质、......

    总结与展望

    2012年总结与2013年展望2012年对我是极具意义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我当了妈妈,实现了人身的转折,这段经历让我对自己有更深的了解,对以后的工作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2012年1月至4......

    总结与展望

    锐利进取、开拓创新,坚定传统技艺的工业化道路 门窗工厂2013年工作总结 各位领导、员工代表 木结构加工中心成立已经三年了,2013年是本厂扩大产品品种的开拓、转型之年。在此......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回眸2011-2012学年度,我承担着七、八两个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协助教务处工作。在校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关心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各项教学工作。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学生......

    年度总结与展望

    《CE科技》工作总结 与展望 在繁忙的学习中,2013年不知不觉已接近尾声。回顾这一年是过得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收获的。一年来,在书记、院长、老师的领导和同学们的悉心关怀......